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
重庆燃烧的夏天温不了渐冷的人心,十年孤候等来的不是陈教授,而是死亡。
索道从人间接到了天堂,就如旧宅从昨日拆弃到了今天。
漆黑的犬毛遮盖不住忠诚黄金般的色泽,就如生死隔不开陈教授与八筒阴阳两分的罅隙。
瞬息变化的时代,那尊忠犬铜像隽永在站台门口。
寒寒趋麻的人心,让陈教授揉碎在八筒送报落叶铺满的小路上的绵延的善念弥坚。
如山的报纸,是一条狗十年的回响。
遥遥的索道,是忠犬一生的生命廊。
我们需要这样的本土化电影,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在感染世界的故事里,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忠犬八公 (2023)7.5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徐昂 / 大黄 冯小刚
忠犬八公是日本最著名的狗,是秋田的代表,很多买狗的人买秋田犬大都是受了忠犬八公的影响。
但秋田的犟,不粘人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买了秋田后根本感觉不到忠犬的感觉。
可忠犬八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要确定一点,忠犬八公的主人是一个大学教授,直到今天,我们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准点下班的大学教授,即使是日本也没有,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日本也一样没有。
特别是当时日本大学教授是高收入阶层,更是高知分子,他们日常下班后有各种生活,准时下班几乎是极少见的。
这种不定时下班的生活,很难培养出八公会定点到车站接主人的习惯。
那么八公为何会每天6点左右准时到车站前等主人呢?
据说,当时车站门口附近有一个烧鸟店,也就是我们的烤串店,一些乘客下班后会在那里买一些东西吃 ,所以会有一些人把食物给狗吃。
而八公死后,日本曾解剖了它的尸体,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几串还带着签子的烧鸟,推测八公是被好心人喂食时,误食了还带着签子的肉串,扎穿了胃部而死的。
所以,真实情况很可能是每天晚上6点左右,烧鸟 店里会有剩菜剩饭丢出来,一些客人没吃完的肉串会直接丢在街上。
八公每天晚上到点是去加餐的。
接主人回家不过是跑出来偷吃的借口。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时间点,恰恰的是1930年代初,日本正全面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日本为了对外侵略,正疯狂给国民洗脑,强调无条件,无底限,无道德的忠诚,向国民灌输为了天皇,为了大日本帝国,必须忠诚,必须服从长官命令,无所谓一切世间的法律和道德。
八公就在这个时候出现,恰好是满足了日本政府的宣传需要。
连一条狗都如此忠诚,作为天皇陛下的士兵,你们还想什么,只要听命就可以了。
实际上中国忠犬的故事很多,不少农村的土狗都非常忠诚。
我爸当年在农村养了一条大黄,是最普通的土狗,每天跟我爸上山放牛。
后来,我爸参军走了,那条狗不吃不喝,天天等他回家。
开始我姑姑喂它,它还喝点水,后来见我爸一直没回来,它就一点都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
我爸等过了一年多探亲回家时,才知道它已经去了。
中国编剧导演你们真的就不会到农村去看看,去访访,讲个中国土狗的故事不好吗?
非要翻拍一个日本狗的故事。
难道日本狗就比中国狗更受欢迎吗?
追加:没有想到,忠犬八公真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品。
所以二战结束后,日本一直没有拍摄忠犬八公的电影,直到1984年,日本右翼重新上台后,1987年才拍摄了首部《忠犬八公》电影。
此后就不断重拍。
中国电影界真的是没文化,居然翻拍一部军国主义的电影,丢人啊。
公众号:高诗远的电影群岛我很少能够在电影院里哭得死去活来,最近一次想必就是两年前的《忠犬八公》。
每一个能够在电影世界当中流泪的时刻其实都异常宝贵,并且往往求之不得,最好能够再给心脏加入一些微微的颤抖,让身体不舍挪动一毫,深怕那股沉浸会稍纵即逝,眼泪留下的余温随着空调吹出来的冷风而慢慢退散。
《忠犬八公》的导演徐昂已经是个改编能手,继《十二公民》改编《十二怒汉》之后,又开始创作出自己的第二部长片。
故事大致走向与日本的《忠犬八公物语》差不多,但是徐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将故事背景融入到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徐昂作为北京人,认为冯小刚早期导演的北京话贺岁片已无法与当下的北京相对应,短短十多年过去就已附带着浓厚的复古气息。
并且如今的北京话,虽然依旧是普通话,但已夹杂着各类地域特色,此种中国语言系统的“去中心化”冲淡了人际交往的人情味。
徐昂有次还重回自家老宅,非但没有重新感受到记忆中的属于老地方的温情,还发现房子乃至整片区域都已物是人非。
正是这些切身的体验,让他对当下的时代产生相应的落寞之感,这种落寞,也贯穿在他眼中的“八筒”身上。
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一开始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得到关注,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剧,心理学内涵逐步失色,社会学意义成为怀旧的主导意蕴。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看似带来更多唾手可得的美丽光景,仔细一看眼前却都是现代文化的拼贴,文化发展的趋同导致主体性的消失,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被迫沦为“移民”的心态。
根据阿莱达·阿斯曼的说法,社会记忆基于某一代际成员共同经历了深刻的历史事件而形成,其延续时间较短,大约三十年后新一代人承担起社会责任后就会经历改变。
关于三峡移民的记忆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社会记忆,而这一小部分人(主要是当地原住民)的社会记忆,又被替换为对中国人整体文化身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定位与回忆至关重要”,需要借助能够长久地承载象征的实物作为载体,个体再进而通过阅读、书写、批判等多种形式参与,使其成为永久记忆。
这部电影的出现,就是试图将这种“文化记忆”书写成“永久记忆”的过程。
电影始终是怀旧书写的主流中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成功承担起一个历史学家式的角色,通过演员、道具、语言、灯光、音乐、服饰等大量符号的编排和重组,达到了对过往记忆再编码的目的,跨越时空的旧情感因此油然而生。
八筒(即中国版的八公)从三峡库区现身,陈敬修在“《库区开发与移民工作》考察组”去世,都寄托着徐昂对三峡移民这一历史时期和社会变迁的某种感怀。
某些内容本身可能并不具备怀旧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流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公众自身情感上的变化,依然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怀旧情绪。
报纸是陈敬修一家的信物,八筒先送陈敬修到达长江索道,陈敬修再买一份当天的报纸让八筒带回家,已成为每天清晨的仪式。
报纸作为高度的互动符号,与陈敬修和八筒双方高度的共享情感紧密结合,群体内的身份符号得以产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
当陈敬修去世后,八筒继续和报刊亭老板老马进行这一项仪式,纵使外部世界已变化千百遍,八筒身体内部的日常时间依旧保持不变。
报纸由于每天都会发新刊,便相当于一种可视化的时间,堆积成小山状的报纸都是八筒对于日常每一天的珍视与守护。
就在去世的八筒身边,摆放着一份能够被观众清晰地辨认出标题的报纸,报纸上刊载着“城市雕塑期待‘重塑’”以及“大学教授考察途中去世”两篇报道。
城市雕塑建构着城市的品格与气质,“期待重塑”则意味着该地的历史与记忆需要面临新一轮改写,从时间的意义上看它指涉着前方与未来。
而“大学教授”是否指的是已升职成教授的陈敬修,徐昂导演并没有直接道破,但一个人的“去世”在大部分时候都属于较为私人的记忆,它是一种停留在过去的结果。
一份报纸上的两个标题,就已经表明八筒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留守与挣扎。
就像徐昂导演所言,把八筒拍得越像一条真正的狗,观众就会越往里面代入人的情感。
科技被广泛使用的现代社会始终在呈现出“加速”的特征,过去在愈来愈快地流逝,又总觉得一切都还不够快。
或许正是因为八筒非人,得以拥有不被加速裹挟的能力,它的等待史与思念史,也在与现代人的两相比较之下,折射出一段怀旧史。
八筒这种停留在原地的对时间、对人情的忠诚,在如今看来已经显得十分老派。
但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加速的这一背景之下,这种“老派精神”也在呈现出愈显猎奇的倾向,能够让现代性的主体短暂地涌现出一种无可抑制的冲动去试图留住、重温并赞美过去的心向。
这种怀旧的念头是对加速社会的反叛,同时勾连起遥不可及的社会时空。
除去报纸这一印刷媒介之外,电视与纸币也成为现代性主体可被借助于怀旧的对象。
徐昂导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故事发生的年份,但熟悉足球的观众可以利用电视转播的足球比赛来串起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从1997年甲A联赛国安踢申花取得9:1的成绩,到2004年亚洲杯半决赛中国队在点球大战中战胜伊朗队,再到2013年中国队以1:5的比分输给泰国队,国足的实力从辉煌沦落到不断突破下限,能够与亲朋好友聚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日子也已成为看似遥远的过去。
麻将的输赢,亦或是日常交易行为中的纸币交换也是一种人情的交换,当长江索道变成旅游景点,纸币支付已成为扫码支付,人与人的眼神交流、通过找零而建构起的肢体接触,都成为一种没有必要的仪式。
这种仪式与“陈敬修在天台眺望长江对岸”以及“八筒在长江索道等待陈敬修回家”的性质基本一致,生活的便利使很多行为变得无必要,而又因为大量现代性主体觉得,未从事这类无必要行为的时间已经够长,导致这类无必要行为与往日时光形成等价关系,从而引起主体们对往日时光的呼唤。
在生活日益便利,娱乐活动愈加丰富的显著成就之下,一批批古街巷与古民居也出于发展的缘故而在被不断拆除。
城市在失去历史与记忆的同时,当地人也因为记忆的载体,即包裹着大量日常碎片的司空见惯的旧年华被拆卸翻新却又神韵不再,而感到与过往生活的距离以及自我认同的危机感。
真正的怀旧满足,可能只能像留守到最后一刻的八筒那样,于精神深处与陈敬修一同坐上看不到尽头的长江缆车,到达本不可能到达的远方吧。
个人评分:4.4/5🌟🌟🌟🌟🌟
哭的老火,那是没办法狗狗就是戳我泪点,但是骂是真的想骂,因为主创真的就是不真心。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都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狗狗才是主角,而我们这边倒好,强调本土化,就把狗当工具了,全片重点都是他们一家人,狗狗故事就是按照八公的故事节点去放就是,真的太差劲,这就暴露出巨大的问题,这一家人夫妻不像夫妻,子女不像子女,不知道多这个儿子意义是什么。
导演又想去描写人文情感的东西,加这么多戏,殊不知狗狗才是主角啊!!
真的无力吐槽了,看他们宣发就知道,狗就是他们营销的工具罢了
就我个人来说,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一部非常难得,且有诚意的电影。
先把个人看法抛出来,非议者可自行离开。
即将越狱的小八筒回归正题,评论中国版忠犬八公,必然不能抛开日版与美版,否则那就是在耍流氓。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的是:在主人死后,小八一直在等待主人回来,直到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忠犬八公物语(日)第一部《忠犬八公物语》是由新藤兼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此片在讲述小八的故事里面,参杂了很多对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和对传统价值的留恋,小八独自的等待时间无人问津,只是摊主偷偷投喂。
忠犬八公的故事(美)在美国版本的《忠犬八公的故事》里面,小八的故事更加单纯,一只日本寺庙的狗,被好心教授捡到收养,直到教授去世,再到小八去世。
(“美国教授收养了一条日本寺院里的狗”这里边儿多少有点别的意思。
)日版的故事看完会有一种凄凉感,美版的故事会更让人觉得小八忠诚,更加感动。
八筒第一次接陈敬修回家国版的《忠犬八公》其实看完后的直接感受是让人觉得更加温暖,很治愈,不单单是因为结尾陈敬修带着小八筒坐上了驶向天国的缆车,而是八筒的设定更有人情味。
小八筒是在陈教授云阳考察的时候,在屠宰场附近捡到的。
为什么是云阳县,因为云阳县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具体自行了解),而小八筒这一标签,也就此打上;其中八筒长大后第一次出现在缆车站上后,云阳这个标签再次被加强。
也就是说,八筒的存在不单单是一只狗,更重要的是还是一个失去了家园孤单的灵魂。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陈敬修远离家乡北京,生根在重庆是不是也跟八筒一样是个孤独的灵魂呢?
回归中国版的真诚,在日版和美版里面八公多多少少都被赋予了神性。
两部影片中在教授最后一次出门,八公预感到教授大限将至,都发出了各种不安的吠叫,试图阻止教授出门。
而在中国版里,八筒的反应则更加真实,更加像“人”。
八筒独自等待陈教授回家其实在看待中国版的八筒,更多的时候要把“它”当作“他”来看待,这才是中国版《忠犬八公》的精髓所在。
中版讲述的是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宿命,而八筒则是在其中最不一样的“他”如果说“人不如狗”可以说一点都不言重。
时代的大潮,从上山下乡,到迎来改革大浪,一波又一波人随之翻涌,有的身不由己,有的言不由衷,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活的真实、自在、单纯。
中版里的“他”从小失去家人,被陈敬修收留直到融入陈家,“他”就像陈敬修口中的傻孩子,单纯的守护者那个陪“他”长大的家,陪“他”长大的玩具小熊和那个“他”每天都能路过的风铃与风车。
哪怕人去楼空,哪怕遭遇邪恶,哪怕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也被其他孤独的灵魂守候着,直到最后八筒与陈敬修共同坐上驶入云朵中的缆车,这也是导演对孤独灵魂的一种关怀。
必须得说,中国版《忠犬八公》后劲儿很大,值得细细品味。
全部的八筒
明明是知道结尾的故事…但还是哭了大半场、看完双眼皮肿的像刚割的…或许并不是电影本身有多好哭,而是他能牵动多少回忆。
还是觉得时间并不是包治百病。
忠犬八公 (2023)7.5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徐昂 / 大黄 冯小刚
而且本土化的八公似乎比美版的更能触动到我。
特别是一开始媳妇说:“不就一只土狗。
”或许养土狗本身并不和养贵宾、萨摩耶、哈士奇、金毛一样值得炫耀,但其实它们也一样聪明、可爱、通人性、忠诚。
看的时候想到了很多。
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家养的两只小土狗,大白小白。
我们一起去看庙会、一起陪外婆去驾校上课,然后又陪外婆来接我们上学放学,和舅舅比看谁能先把狗狗吸引到自己身边,但后来上小学了离开外婆家,变成每次回去都担心它不认识我所以有点害怕的靠近。
(我对狗狗的感情很复杂,其实很喜欢,但因为小时候被咬过所以从来不敢让狗狗舔我的手、也不太敢抱…)
影片里的亲情线也很真实,似乎看到了我那不善于表达的一家人。
在女儿出嫁时、儿子离家时、陈教授走时,离别的桥段总是让人难以开口,但狗狗比人更会察觉你的所有情绪、并且在出事前似乎有着惊人的第六感。
特别喜欢最后那个镜头,大狗在报纸堆里睡着了,然后有光,他又变成了小狗。
教授像他小时候把他从车底下救起一样站在光里,和他说“傻孩子,都没人了,你还在这傻等啊。
”我真的,暴哭!
写的乱七八糟的。
感谢剧组特别是狗狗演员们的付出,真的特别好。
而且看了片花再去看电影,很多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镜头都需要演员和狗狗配合协力完成。
特别不容易…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
真的不是个泪点特别低的人,但忍不住哭的一抽一抽的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
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1.父子感情这条线感觉铺垫的太一般了。
前期父子没有任何隔阂,等到儿子要去北京时,儿子突然深表心酸,认为父亲极其不关心他。
悲伤情绪来的深刻且突然,个人觉得一般,真的太突然了。
2.父亲病逝这一情节到来的过于突然。
电影前段儿并没有给暗示父亲心脏不好或者身体抱恙。
出差在船上突然发病而且竟直接病逝,而且对于到底逝还是没逝也没有及时给予太明确的提示,直到后来才知道。
还是那四个字,太突然了。
3.女儿从接管八筒到将八筒交给别人也太突然了。
前半年除了八筒偶尔出逃,并没有体现出女儿的生活与八筒的存在有何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在仅仅一次的八筒拆家后就立即将其送出,也不知道是送给谁了。
还是那句话,太突然了。
交代的不够。
4.八筒在货车上脖子上的绳子系得挺紧的啊,怎么突然一下就挣脱了。。
太突然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
我所在的城市有人组织了携宠观影的活动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想做的事情 刚好又是忠犬八公 经典翻拍 心想着应该不会翻车 就带着我儿子🐶来了 事实证明的确没翻车本土化做得很到位 像八筒的名字啊、等候的缆车站啊这些最显而易见的改编以外 还有中国家长普遍反对的养宠物、把狗当作一种食物养殖贩卖下锅、不善言辞表达的爱意……饰演八筒的狗狗们演技都很棒 不愧是咱们聪明的中华田园犬 片尾的彩蛋也有交代他们的归处 这个真的让我们养宠人感到十分欣慰最后回到开头说到的携宠观影 我一开始还挺担心的 要在黑漆嘛乌的密闭空间里待上两个小时 小狗狗们真的ok吗 他们能看得懂一点点电影里讲的东西吗 答案是肯定的!
每一个小狗狗都好乖好安静(除了非常偶尔出现的几次嗷嗷以外哈哈哈)尤其是我儿子 有好几个片段他是一直安安静静坐在我腿上盯着屏幕看(其中一个是教授第一次发现八筒在车站等着没回家去找八筒 那个温馨的画面)后半段我一直哭个不停 一直轻轻摸着我儿子的小爪子和背 电影结束后我哭着捧着他的小脑袋说“妈妈永远爱你” 他则是静静地舔拭我脸上的眼泪所以我想说 我和小狗都喜欢这部电影
还不错,和日本那步一样很感人
回成都的飞机上看的,狗子好乖
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天梯不可只往上爬,只能忘掉爱过的他,以及有过的家。中国版结合了三峡移民的大背景之后,变得无比接地气。报纸记载着国家的发展,八公将这十年来的历史叼回了老家,像是在说随着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旧的事物也在不断死去。八公不只是八公,还象征着抵抗的精神,它在等待的不只是父亲,还有已经被新时代所覆盖的不甘。涨潮,信物被淹没;移民,父亲死在考察船上;拆迁,日常生活不可再过。报纸堆成的小山,宛如一封振聋发聩的遗书,人们永远向前看,不曾回过头,问问守旧的老派,哪里才是他的家。回忆初出发那天,盼由树,变成路,没曾想一醒觉,经已杀出这条路。人情物理,直行直过,若然后遗未清扫,可否尽扫,太意想不到。
时间如三峡蓄起的水流逝着淹没掩盖住一段历史和无数人的生活痕迹,索道、棒棒、报纸,如今已成为观光客或年轻一代眼中符号化奇观的,都是被遗忘的曾经鲜活的存在。|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999802/interest/3744510290
情绪都在后面半小时全面释放。本土化很成功,重庆大加分。。。PS:明明是《忠犬八筒》,现在这片名简直太失败了!╮(╯▽╰)╭
总体上叙事流畅,本土化也不错,但日版里对世态炎凉的社会批判在这里变成了和谐社会的人狗情未了,以狗的不幸来衬托人的善良,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剥削姿态。拆迁的隐喻比较狠,象征着经济发展下精神家园的丧失,有些地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冯小刚还是显得有点违和,陈冲和狗很好。
这个故事的底子太好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有自己一直喜欢的东西,才叫活着。
比预想的要好些,重庆拍的很有味道,和记忆中的一样。这片子翻拍翻出了浓厚的本土味道。唯一一点不足的是,不应该安排教授的妻子孩子和八筒重逢,因为事实上他们弃养了他,这样的安排让故事结尾太生硬了。
狗子很好
有点无语,为什么要和狗子父子相称。。。为了迎合现代的一些观众吗?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本土化做得不错,本来觉得把电车改成索道是相当出彩的选择,结果原来就是为了最后弄个廉价的天堂索道……特别受不了冯小刚老管狗叫儿子,宠物片也得当爹是吧!所以这比起宠物片还是更像家庭片,把狗换成有智力缺陷的儿子也没差
故事套路熟悉了,自然不会哭了
本土化改编的诚意是有的,切入点也算聪明。不过,请冯主演,我很难代入啊。开场的长镜头,导演在极力铺陈重庆的生活质地,冯小刚一张嘴, 立刻就觉得别扭了。除了他的口音,他身上有一种会吃狗肉而不是喜欢狗的气质,他叫八筒“好儿子”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网友的调侃,这是中华田园爹吧。
没看过原版,但是中国这版也太流水账了...如果没有冯小刚和陈冲的表演撑着,这个故事完全就是20分钟可以讲完的。细节有,但是不多,对于一个走感情路线的剧情片,剧本层面对于人和狗之间的羁绊展现的太单一和苍白了,铺垫完全不不足以支撑后续的情感。一种配角角色,包括陈冲的角色,都很鸡肋。
就这么说吧,比日版与美版好看。
比日美两版更喜欢一点,加重了主人公生前的喜剧桥段,减轻了催人眼泪的狗血,把狗狗当作一事无成中年危机的陪伴,加上三峡移民的时代背景和北京人在重庆的地域文化,本土化做到这个程度真的有被击中。狗狗那么可爱,女儿也很可爱,就虽然有被算计到,但是完全没办法讨厌!
东施效颦
养狗的人看不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