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讽刺,讽刺到不想看下去。
这是好莱坞出来的吗?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让我有了种整体不无法改的很好,压根就不应该出这种作品的感觉。
伊拉克战争,为了掩盖事实,美军会专门射杀战地记者。
那时会有好多集束炸弹没爆炸二挂在树上,说不定什么时候爆炸……那时看到一个大叔用机枪想打下来飞机。
现在却说为了一个,只为了一个,一个女孩甚至放弃轰炸!
你说这是宣传仁慈的,他们已经羞愧难当了,如果你告诉那些军政们说这是讽刺作品,那某些政府和军人不得全体自杀吗?
是!
没错!
这只是电影。
但差别太大了,会让人觉得太胡闹。
影片放大了战争中的伦理悖论,恐怖分子作为潜在的杀戮对象在与无辜民众的性命取舍中,背后的政客利益、行动中的欺下瞒上,显然成为又是另一种政治博弈。
但影片用了大量时间描写攻击是否要避开儿童的拉锯式拖沓,难道周围平民的生命就不重要?
这种儿童至上的角度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怜悯的低级手法,弱化博弈强化渲染是可悲的拍摄理念造成的美式快餐式流水线思维。
我通常是不太看电影的,女儿想看所以陪她到电影院一起看的原声。
最近看到好多人说剧情不紧凑、假仁假义,确实好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一屋子人会为一个小女孩的生死纠结很久。
但大家也不妨想想,知道有人会送命和眼睁睁看着她死去,那毕竟是不同的感受。
其实最纠结的是政客,他们在意的不是女孩的生死,而是自己的政治生涯是否长久。
只要不影响政局,所有的牺牲他们都不会在意。
最坚定的人是军人,他们见惯了生死,他们衡量生死的权重以量计,以一个小女孩换可预见的80条人命相比,他们肯定是会选择牺牲小女孩(可这也不能说他们就错了)。
原谅我忘记那女子叫什么,她是那个屋子里唯一真心不舍的人,可她一人力量有限,无法换回小女孩鲜活的生命,只能和我一样心存不舍,暗暗伤心。
其实看完后,我自己也纠结了很久,如果当时让我选择的话,会选小女孩还是另外的80人?
我肯定的告诉自己,不知道,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但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单从人数上讲的话,我应该还是会选80人。
好在我不用做这么残酷的选择,这一点还是值得庆幸的。
居然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已经是非常幸运和惊喜的了。
本来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military movie",就是想去看Alan在银幕上最后一次出现的,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会对这部电影本身感兴趣,更没有指望自己会喜欢它。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它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以前听一个导演说过,只有会让观众出了电影院还想看一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但是这一次我想持反对意见。
这部电影,我短期内不想再看了,因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让人的神经绷紧到一种境界,紧张得不行。
但是,我觉得它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很值得一看。
至于二看,也是值得的,不过要隔一段时间。
<图片1>这部电影已经远超出了军事电影的范畴。
有许多元素让这部电影沉重,饱满——人性。
死亡。
悲剧。
挣扎。
道德。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注重点不是军事,不是窃听器,不是恐怖分子,不是无人飞机导弹,而是人性,而是和平,而是这个世界。
电影从卖面包的小女孩开始,也由她结束。
唯一不同的是,在电影开头的她还是活生生地、真真实实地在转着呼啦圈,电影结束时她转着呼啦圈微笑着的样子已经成为了阳光里的幻影,一去不返。
因为,她死了——被英国军方不得不射向恐怖分子的导弹炸死了。
电影片尾她转着呼啦圈的样子多么可爱,多么美好,在阳光的光影里熠熠地闪着光——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浑身是血地躺在肯尼亚医院的简陋病床上,父母伏在她身上痛哭失声。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真的。
电影里,由Frank Benson将军和Caroline Powell上尉主导的一方支持的是向恐怖分子碰头的屋子投射导弹,即使那附近有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小女孩,导弹有65%的可能带给她致命伤害;另一方,英国一些政府官员和两个飞行员(控制导弹者)反对这个做法,宁愿保全那个女孩的性命而任由恐怖分子离开屋子后到一个购物中心发动自杀式袭击,预计会杀死80多个无辜百姓。
这两种非常controversial的决定都不能说对,但也都不能说错(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更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
)这就造成了非常棘手的情况。
一方面,投射导弹刻不容缓,恐怖分子时刻有可能动身;另一方面,小女孩在导弹轰炸区内无辜地为生计卖着面包。
在政府官员的一方,在小女孩出现在射程内之前,他们就因为对于恐怖分子是要capture还是kill而挣扎。
本来的计划是捕获而不是灭口,但是当情形不允许捕获,灭口恐怕是唯一选择。
然而,灭口代表着这次行动mission的改变,有可能不符合法律。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官员们几乎无不选择了抛皮球,把决定权交到不同的人手上,从在新加坡的某官员再到在中国乒乓外交的外交部长,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做决定。
但是他们错了吗?
严格来说,也没有。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人性,让他们有了逃避的愿望。
军方则显得有些冷酷无情,由海伦米勒扮演的女主角Powell上尉一直是施行人物的绝对支持者,最后还让负责预估导弹射程的人把伤害小女孩的几率伪造成45%,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Alan扮演的Benson将军即使有一个和小女孩差不多年纪的女儿,却在这种情况下近乎是毫无人情地选择牺牲小女孩。
她们错了吗?
绝对没有。
80多条性命和1条性命,孰重孰轻?
再说从军多年,也见过了无数无辜儿童的死亡,可能即使想做些什么也无能为力了,甚至对无数的悲剧麻木了。
但是对于不得不摧残一个无辜的性命,尤其是儿童的性命,他们的内心也无比无奈和难受。
整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只有一天,然而当我们看到Benson将军和Powell上尉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震惊——这仅仅发生在一天内吗?
在那么多次的紧张局势里,感觉一生的时光都已经过去了。
Powell上尉开着车,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窗外的天阴沉、下着雨,雨刮器无奈地刮着,令人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悲伤和无奈。
Benson将军在来到总部前还在商店选给女儿的玩具娃娃,在走进那个要做出艰难决定甚至是气氛剑拔弩张的会议室之前把娃娃递给了助手,然而等到他再次出来,接过娃娃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间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儿童。
这么多事情,都改变了。
所以,当他的助手递给他娃娃,他发了好一会愣才回过神来接过娃娃。
他在临走时对那个时时反对投射导弹的女政府官员说: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the war.是啊,他们都知道战争的代价是什么,但是谁有办法停止它呢?
<图片2>而那两个飞行员,在上级的命令下不得不执行任务,操控带着导弹的无人机Eye in the Sky(天空之眼)在天上监视恐怖分子的碰头处(这也是影片名Eye in the Sky的出处)。
但是从他们额头上冒出的汗,紧皱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甚至是掉下的泪水,就可以看出他们被迫成为杀手的如山般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的镜头是他们被要求在12小时内回到总部,他们点点头,然后留给观众两个无奈、疲惫的背影。
同时,他们背后的天上飞过一架刚起飞的战斗机(也可能是Eye in the Sky无人机),预示着战火一直不会停歇,那样的悲剧还会再次上演。
没有人真正错了,也没有人真正对了。
就像是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案例,一辆汽车失控,是选择牺牲一个胖子而保护其他六人的性命,还是牺牲六个人保护一个胖子?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怎么可能做出选择?
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条条生命啊。
虽然按理来说,牺牲一条命保全更多性命很有道理,但是凭什么那个人就要失去生命呢?
为什么偏偏是他呢?
一个字,难。
而他们要做出这么艰难的抉择,要背负任意一种情况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因为战争。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关于追求和平的话,每个人都是严肃而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丁点的抱怨。
但是,在他们必须要进行下去的艰难抉择背后,影片里暗藏着一种非常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美好。
军方、政府,即使似乎有选择权,但真的对此束手无策。
美好起始于人性,也毁灭于人性。
恐怖分子无法灭尽,因为他们把他们所做的事业当作人生追求,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血肉横飞中感到非常自豪——一个人在做可怕的事却丝毫不知道自己错了,多么可怕。
而且卖面包小女孩的案例在动荡的国家超过千万例,无数无数的无辜儿童在最美好纯真的年纪里倒在战火里,多么悲伤。
我们有时候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名字,一则讣告。
但是如果真正投身进去,真正感受死者家人撕心裂肺、绝望的悲伤,去看一看小女孩父母看到前半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女儿现在浑身鲜血地停止了呼吸,那种痛苦一定超出想象。
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因为那些价值观扭曲了的人。
影片没有选择很大的背景,虽说有英国军方的上校之类的高官参与,影片的背景却仅仅是执行捕获几个要去袭击购物中心的恐怖分子的任务。
本来我以为背景会是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一个决定会造成无比巨大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切入点小,反而传达了强大的信息和力量。
几个恐怖分子袭击购物中心,代表了更多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活动,杀害无辜;一个小女孩因战争而死,也代表了更多处在这些动荡地区的儿童和百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甚至是一批又一批地死去。
另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悲剧。
对于这种背景的电影来说,只有悲剧结局才能折射出最大的力量。
对于美好的毁灭,使人心受到震撼和冲击,令人唏嘘和悲伤,更会让人走出影院后陷入沉思、不断回味。
然而如果结局是小女孩并没有被炸死,恐怖分子成功被炸死,人们也许更有可能发出一个开心的微笑,这部电影也随之被“一笑而过”了。
况且,小女孩的情况在电影之外更糟。
也许更多的时候,军方根本不会管、也无法管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不会为了挽救他们的性命而做出电影中的各种努力。
他们不被关注地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存在过,除了认识他们,现在在为他们痛哭失声的亲戚朋友。
电影可以说是对现实做了一个残酷的揭露。
那个叫做Alia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严格来说并不漂亮。
但是她多么质朴可爱呀——我记得她在动荡和贫穷中还学着数学,快乐地转着呼啦圈,很乖地帮妈妈卖面包。
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不值得遭受这样的命运。
电影在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她转呼啦圈的镜头,和我想象中的严肃的军事题材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不一样,导演和演员的名字都在阳光下出现,非常特别,也非常美好。
小女孩的微笑,在光影里烂漫,远离战火和硝烟,一切看上去无比完美和温暖——只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幻象。
不过,还好——感谢这部电影,相信它一定会让人们至少记得,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多战火纷飞的地方,充满了像Alia一样的孩子和无辜的百姓在等待着和平,在命运的夹缝中挣扎着寻找希望。
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他们依然像Alia一样快乐地微笑。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连那一点微笑都会被夺走。
P.S. 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理解可能和实际有一点出入,因为我对生肉的理解还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大致情节是正确的。
在写完上一段之后我查了查这部电影,今天是上映的第八天,烂番茄指数已经达到95%了。
烂番茄链接:rottentomato
在谈这部影片之前,还要老生常谈的说一下曾经风靡网络的思想实验,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做“电车难题”的项目,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这部电影其实以此为出发点,一直在交代这个问题。
不仅让人想起了2010年那部《战略特勤组》,而这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虽然出发点相似,但两部电影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战略特勤组》讲述着核弹危机来临之前有关审讯犯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观点,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
而这部《天空之眼》,则是将大环境放置在战场上,将危机的悖论放置在恐怖分子与平民之间,以两位初出茅庐的新兵操控无人机为视角,一面是即将进行恐怖袭击的悍匪,一面是在墙根下卖大饼的无辜小女孩。
这样一来,本片的出发点依然是开篇所说的那个“电车难题”,但这样一来,电影的主题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对比《战略特勤组》中那个为了找出炸弹而刑讯逼供甚至杀掉对方家人的刑讯专家,本片则算是一部群戏,站在道德准绳两边的,是是关于政治、战争、人性等多方面的博弈。
有人说,电影中操控无人机那两位婆婆妈妈的菜鸟,是圣母婊的化身。
这是不对的。
要说《战略特勤组》中的持反对意见的凯瑞-安·莫斯,那才是传说中的“圣母婊”。
而《天空之眼》中的二位,包括海伦·米伦和已故的“斯内普教授”艾伦·瑞克曼等人,所有人的目标是都是恐怖分子,但双方的分歧在于“一个和八个”的问题。
言下之意,道德和生命的价值只是基础,只不过在战争中,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正确。
这怎么会是圣母婊呢?
举个例子,《拯救大兵瑞恩》,牺牲一个小队的人马,去拯救一个大兵,值得吗?
谁的生命更重要?
用电影开篇的一句话来形容,战争中没有真理。
战争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保全自己。
再多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辩解,武器就是杀人的工具。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美国和英国这样制度森严的国家中,表面上宪法与人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天下乌鸦一般黑,是终究还是政客之间的那点猫腻。
片中两位老戏骨为代表的美国和英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似乎也有点讽刺的味道在里面。
这里面双方各执一词,不断踢皮球,无人机视角下的宁谧,背后是政客们的硝烟。
往大面上说,每一方势力都在以消灭恐怖分子为主旨,卖大饼的小女孩是双方的分歧点。
然而进一步琢磨,或许会发现,除了小粉二人以及“索马里海盗”之外,所有人立场的终极目的,还是利益。
政客嘛,就是这样,战火无论如何也不会烧到他们头上,有关于道德和无辜生命的思考,只会发生在一线士兵的身上,《拆弹部队》是这样,《美国狙击手》是这样,《夺金三王》是这样,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这样。
有关道德这口锅,最终还得是小士兵来背。
无人机视角,让人想起了09年金狮奖的那部坦克视角的《黎巴嫩》,人性的角度与杀人兵器的视角,形成了悖论。
导演加文·胡德不愧是曾经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者。
如此简单的故事,戏剧张力十足,虽说根据经验而谈,几乎可以断定后半段故事的走向,但电影本身依然拥有令人屏气凝神的戏剧张力。
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将目光汇聚在墙外那安静的小女孩身上,令人紧张万分。
回到开篇那个思想实验,“电车难题”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天空之眼》用各色职场人物的价值观表达了战场的多面。
它用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场景,从社会、政治、体制、生活中剖析了战场的各种附带伤害。
然而,道理再多,理论再丰厚,片尾急救呼吸阀下的普通女孩再也没了心跳,镜头依然宣泄了对人性的失望,对不起,这就是战争!
当我们比较拯救和消灭时,就会发现道义与战场永远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部反战题材片之所以引发诸多讨论,是因为它把破碎、含混、富于情感的人性情绪集于镜头中,让人感同深受又无力回击,是一个回味无限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打击而产生的分歧。
这对应着一个经典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
在一个简单化的有轨电车模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人拯救五人。
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当问题被具体化地放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1. 悖论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在电车问题中,更多人倾向于把“为了最大利益牺牲一人”当成一个标准答案。
而选择不作为则可能被斥为伪善。
但在电影里,导演带着观众观察并参与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天平的这一边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样冰冷的数字,而是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下一秒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
这对人心灵上的冲击远比一百个人死在新闻里大得多。
更不用提选择者还要面对因道德和舆论压力产生的自责。
这种状况下你还能轻松地做出理性选择吗?
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出于感性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2. 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决定?
从上个问题的答案中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战胜感性,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理性地做正确的事。
电影里的英国军方基本上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他们容忍小女孩的牺牲,极力促成通过飞弹打击的提案,因为他们知道放走恐怖分子必然导致更大伤亡。
Benson将军、Powell上校都不是冷血无情的人,前者接到任务之前还在给女儿选购玩具,后者是吵醒了小狗也要说sorry的慈祥奶奶。
但投入“战场”的他们,一个是把娃娃交给助手再走进会议室,一个是从睡袍换成制服。
导演有意地强调这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说服自己冷静客观,军人只能把人性放在一边,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正如Benson将军所说,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相比于理性的军人和作为感性代表的女官员(她始终坚持宁愿冒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风险放走恐怖分子也不直接作恶杀死小女孩),我们大多数人同时受到感性与理性摆布。
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伦理困境中更举步维艰。
于是我们首先会下意识地选择推脱责任,把伦理困境推给别人解放自己,正如片中大部分政府官员的所为。
也许在屏幕前的我们可以肆意嘴炮指挥这些大人物们应该作何选择,但当责任真的压到个人的肩上时,我们也许会同样选择把决定权交给他人。
而当问题推不掉的时候,我们仅剩的选择就是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假装感性理性上都过得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
当飞弹伤害到小女孩的几率被评估为65%的时候,大家还在踢皮球;但当局势变得已经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皮球再也踢不走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的?
他们几乎是通过层层压制把伤害几率硬是降到了45%。
这个45%是怎么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表面上展现的由Powell少校和她的手下做了假,而是背地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每个人一定都清楚:如果真有可以减小对平民伤害的方案,一定早就被提出了,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忽然冒出来。
大家不敢去仔细质疑,因为所有人都已经等这个自欺欺人的数字太久了,只不过最后总得有一个人来做这个脏活而已。
所以面对道德悖论,我们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
就算回退到那个简单的有轨电车模型也一样。
仔细想想:五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难道真的就更关心五个人的死活吗?
还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呢?
3. 在决策中是否应该给理性派绝对权威?
按照上面的假设,如果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很可能只有理性派才能做出对大众福祉有切实意义的客观选择。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把决策权交给这样一个理想的群体呢(假设他们值得信赖)?
我觉得仍然不能。
一味牺牲少数,追求群体最大利益,最终会走向漠视人性的极权。
这就由原本一个两难局面下的无奈选择变成极端了。
在影片前半部分,公务运作上的繁琐程序、取悦宣传战争的政治正确看起来非常冗余繁琐,给军方行动带来了太多麻烦。
但到影片后半,细想一下,其实人性关怀正是在这些冗余程序的庇护下才赢得了片刻喘息。
正是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影片中提到的“一段youtube影片就可以导致革命”),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直接被视为草芥。
所以对于道德悖论,答案仍然是——无解。
我们在观影之初,也许会觉得影片中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随着边看边思考,又会觉得其实整个程序没有一步不是在合理有序地进行着。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的苦难都来源于人错误的选择,于是我们尝试探索错在哪里,寻找办法纠正。
但探索的结果往往却得出这样结论:原本的一切选择都没有错,我们深恶痛疾的丑恶已经是万般无奈下最合理的存在。
比起当初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样的无奈才真的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绝望。
影片尾声,随着我的思绪陷入这样的绝望,那架无人机也飞进了一片无边无尽的阴云。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细节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
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
前面说过的Benson将军、Powell上校不再提。
美军这边,两个无人机驾驶员进入指挥舱之前也是轻松地聊着生活话题。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几个小角色更是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里逃生的肯尼亚当地探员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
就连本来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坐稳反派的恐怖组织士兵,在片刻犹豫后也居然放下机枪决定送小女孩去医院。
承接之前的话题,让我进一步想到:也许决策层可以最终抛出解决一切道德悖论的万能方针,但具体执行它们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就拿那个肯尼亚探员来说,在所有参与任务的军事人员里,他根本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悖论的是非,但他会尽自己所能行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拼死拯救生命。
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即使知道理性选择最优的我们也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它。
也许这才是对道德悖论最理想的答案吧。
做这个题材的电影(就像萨利机长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吃螃蟹。
现在电影套路越来越多,框架越来越固定,《天空之眼》在某种意义上是我本人很喜欢的一种创新。
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没有想成为一部世界大片的野心,只是想给予观众一个思考。
因此在故事的整体框架、世界观的搭建、故事线之间的交错都比较单一,打分自然打不到五星。
但我要说的就是,这样的影片也能成功地让我牢牢地全程盯着屏幕,自然是要表扬一下的。
(嘿1.剧情是要给满分的。
从剧情上来讲,本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高潮。
开始的铺垫和人物引入时间很少,像是漫不经心的画家一笔一笔随意撇在画布上。
成功之处也就是在全程一个多小时的高潮里,反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转折,彻底揪住心,压根放不开。
→袭击者们突然转移→灵戈潜入内部→发现自杀背心→紧张刺激地撕逼后改为击杀行动→出现小女孩→灵戈去买饼被识破→小女孩重新捡起饼→一个一个饼被买走→重新估计损失降低到45%→导弹发射→小男孩买饼→小女孩被炸成重伤→发现目标存活→二次击杀→收尾可以看出,全片在开头十分钟的人物引入时就把几乎所有的矛盾线索都埋下来了,每次转折都能让心紧收一下。
这种围绕一个核心情节展开大量起承转合的影片不得不说很能戳中我。
2.内核上,本片讲述的核心其实就是军事行动中的电车问题:为了潜在八十个人的危险能否牺牲一个小女孩的性命?
评论内并不想过多地展开这种哲学方面的讨论,只是想就影片说,片内的讨论也可以说是照顾到了每个角度。
无论是从最高指挥官在事后宣传和灾难弥补的政治因素方面的考量,还是负责投弹的两位新人的人性视角,每个层次的思考角度都考虑到了,也提供给了观众所有的矛盾细节。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本片也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3.但是不得不说,在人物和画面感搭建上略显苍白。
凯瑟琳上校一直是一副颓颓的样子(逃),有些台词也是很机械化脸谱化的。
画面上的美感也略为欠缺,最后一个背影的镜头感觉没拍好,要是拉远给一个大大的黄昏和小小的背影就好了(woc想想就起鸡皮疙瘩)。
可能是我权力的游戏看多了?
4.一些细节方面做的也是很棒的。
最令我回味的就是开头和结尾军官帮女儿买玩具娃娃的故事。
出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它是与那个女孩形成的反差?
还是反衬军事行动的残酷?
5.这是一部不想成为好片的好片,以情节取人。
但这种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不会引来很多人的二刷。
我喜欢它,但知道了情节,再去看一遍就无趣之极了。
我靠靠靠靠Alan出来的时候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之前没看演职表完全不知道Alan也在里面!
每次看他说话都好触动而且出戏(当然不是因为他演的问题),Alan老戏骨性感的发音完全征服了我。
到最后片尾“In memory of Alan Rickman”真的又想哭。
QAQ。
实际行动会不会这么纠结,我不清楚,但是我就服英国这种自黑精神。
结局居然没有合家欢,不禁想起了开头字幕:战争中第一个伤亡者就是它的全部意义。
我们比喝咖啡吃饼干的英国官员还要悠闲,批判人家圣母婊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个角色表演都非常出色,节奏张弛有度,气氛营造恰到好处,形象鲜活丰满,足见功底。
主旋律鸡汤怎么了?
只要炖的好,就着大饼照样吃得香!
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希望一个大饼摊上的所有大饼,能够被尽快卖掉,因为,它的摊主,是一个闯入军方反恐行动打击范围内的小女孩。
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参与过这种主题讨论了:如果正常铁道上有九个小孩在玩耍,而废弃铁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进站的火车已经来不及刹车,做为车站员工的你,是否该把铁道切换,让火车冲上废弃铁道;如果轮船沉没,十个生还者凭借救生艇漂流在茫茫海上,而获救之日还遥遥无期,要不要杀掉其中一个作为粮食,让其余九个人多挨片刻?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把这种伦理和道德困境变成了现实,凯瑟琳上校和她的同事,已经追踪一群恐怖分子达六年之久,终于等到他们进入同一所房子,并且看到他们正在筹备自杀式炸弹袭击,可以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地发射“地狱火”导弹,将他们歼灭时,有一个小女孩,却在那所房子的墙外摆起了大饼摊。
根据军方安全专家的估算,一旦导弹爆炸,她被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65%。
所有指挥、执行行动的人,包括官方的法律顾问,开始拷问、纠结、估算、博弈。
但我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这是一个游戏呢?
如果这是一个反恐游戏呢?
我们在电脑屏幕前,看着恐怖分子已经走进打击区域,而小女孩在墙外提篮叫卖,面对一群数字人物,我们会否有那么难以选择,会否有那么强烈的道德感,迟迟不肯敲下发射键?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天空之眼》 的画面感觉,酷似游戏。
不论是空中监控设备的俯瞰视角,还是甲壳虫等等小型入户监控设备无死角移动的视角,还是军方分析员所使用的面部识别程序、炸弹伤害分析程序,都让《天空之眼》酷似一场反恐游戏。
我们就是上帝,就是全能的操控者,就是天空之上的那双眼睛。
所以,《天空之眼》让我想起的,倒不是任何反恐电影,而是《安德的游戏》,游戏里发生的一切,对操控游戏的人是假的,而对游戏中人(数字人物或许并不是虚拟的,也许自有生命和情感)来说,却是真的。
事实上,对人类精英,对军界高层和政客来说,这就是一场游戏,按下发射键,没有那么难。
犹如斯大林的名言:“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
到底是要一个小女孩子死,还是要八十个人因为自杀式炸弹袭击而死,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他们考虑的,只是舆论、民意、支持率,“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而他们做出决定的方式,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慎重,国务卿正在国外访问,吃坏了肚子,只想赶紧下个指令,好回到马桶上;总统在中国访问,正在和中国的乒乓球小将打一场友谊赛,他很简单地做出了发动袭击的决定,随后面色轻松地回到了球桌旁。
所幸这不是游戏,在作战指挥室担任指挥的,在一边担任法律顾问的,以及最终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有自己的世俗身份,也要承担世俗后果。
他们没有单向度地接受命令,而是一个一个、一层一层,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反对意见,官方的法律顾问,从头到尾在反对袭击,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军人,甚至临场抗命,就如电影《十二怒汉》中所说:“必须有人反对,基于慎重对待生命的原则。
”必须要反对,哪怕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些微小的反对、拖延,让袭击被推迟了,从将军到发射员,都只好再等一等,希望局势发生微妙变化,他们无法干预小女孩的行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饼以自然的速度自然地卖掉。
尽管他们的努力,最后并没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的努力本身,就避免了让恐怖分子赢得战争,因为,如果他们让无辜者死去,他们就变得和恐怖分子一样了。
为了让他们更像活生生的人,剧本给几个主要人物,设置了一些职业之外的生活细节。
开场,凯瑟琳被丈夫的呼噜吵醒,无奈出去遛狗,这一幕甚至让人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反恐故事,直到她穿上制服,我们才知道她的身份;紧接着,将军给女儿买错了洋娃娃,导致女儿不满,不得不让下属去解决。
所有这些细节,简洁、高效,都赋予这些人物真实的质地。
但诡异的是,这又分明是一部电影,或者说,一部真实感更强的游戏。
所有人的身份、来历、立场、道德感,以及他们作为人的真实质感,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是经过设计的。
所有的情节,如何推动剧情,会引起什么样的讨论,在这个电影还只是纸上梗概的阶段,就已经经过反复讨论,都已经被估算过了。
为了政治正确,主要的恐怖分子,甚至被设定为白人,来自英国和美国。
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反对,他们的热泪盈眶,都是假的。
所有这些,和游戏并无两样,比游戏更可怕的是,游戏会多几种选择,面对电影,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种。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在发射导弹时有丝毫犹豫,没有人在疯狂印刷货币的时候,有丝毫罪恶感,没有困境,没有道德挣扎,既已获得操控一场游戏的权力,没有人会轻言放弃。
我们,都只是这场游戏中的游戏人物。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3.5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童话,卖饼的小女孩是则寓言。
刻意的老生常谈……但旋转的呼啦圈还是让人动容。字幕致敬Alan Rickman
无人机发射导弹倒是有新意。但剧情太经不起推敲了。。。紧急情况下,决策程序居然那么繁琐!!!军队里,下级军官居然可以抗拒上级的命令!!!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居然可以置80人以上的生命于不顾。。这个讲人性有点太过了。。。军事行动上,这个实在太不真实了!!!打个一星,平衡下分数。。
虽然真的真的很好看,但从亚伦·保尔为了救小女孩不愿发射炸弹,本片价值观走向就开始陷入混乱,看完总有一种假仁假义圣母心的感觉。说到底,片中没有几个人在乎小女孩“真正”的生死,政客在乎的都是个人的利益,以及怎么去合理解释那些看似正义的行为...
本身就是一个难辨的伦理问题,更何况背后还有着这样一个“十二怒汉”。海伦·米伦根本不想考虑那个小女孩,这是因为追捕恐怖分子长达六年的执念,相比之下亚伦·保尔的眼泪就显得廉价了。这种“正义和胜利VS生命代价”的议题确实已经出现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是对主创智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
还行吧 值得探讨
不明白这高分从何而来
中规中矩?那个需要一层层authorize的烦躁感倒是出来了
短短的发射时间,紧张感十足。但为了一个小女孩放走那些list上的人,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情况
节奏和视角切换很流畅,但主题跟《战略特勤组》一样迂。那个是“反恐居然要用刑?”,这个是“导弹居然会误伤平民?”——多新鲜呐。下一步该是“打仗居然要杀人”了吧?——《血战钢锯岭》就要来了。
美英肯跨国合作反映得很到位,演员也选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圣母pinkman(只是他竟然可以公然抗命?)。格局恰当,干净利落,怜悯与政治纠葛都表达透彻,情绪和立场也很冷静,毕竟这是无解的难题。片尾那个肯尼亚小女孩摇着呼啦圈,所有人都能被她的美所感染。但不美的昆虫操作男似乎就没人同情了?
最后有点弱掉了…美国还真是没心没肺的反恐至上啊
虚伪的战争宣传片。一群踩着别人尸体爬上去的政客、军人,为了一个小女孩接受灵魂拷问?呵呵呵,如果每一次军事行动这些人都能为生命着想,那世界早就和平了。
假仁义…看的直反胃
假仁假义的主旋律鸡汤,看吐了
外交大臣和美国国务卿都在亚洲,时间是白天,东七东八时区,而战争的发生地在非洲,看太阳日照也是白天偏下午的时间,请问? EXO me??
看看美军现实的平民杀伤率就知道,所谓的道德悖论根本就不在任何人的考虑范畴之内。
Not Eye in the sky, just Shit in the house
世间最大的恶莫过于伪善。影片本意无非是想展现西方“文明人”的人性纠结,但效果却恐怕适得其反,观众从中看到的却是西方“文明人”的冷酷和伪善,看完本片你也就能明白和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穆斯林选择自杀式恐怖袭击来对抗西方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