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私人战争》前,我以为的神奇女侠是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的:
看完《私人战争》后,我发现神奇女侠还可以是这样的:
她是玛丽.科尔文。
195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牡蛎湾,毕业于耶鲁大学。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资深战地记者。
她曾在在采访时被流弹击中失去左眼,她曾患上只有军人才会得的战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她在业内以大无畏著称。
她几乎从不缺席世界上任何一个战场:北爱尔兰、车臣、科索沃、加沙、东帝汶、斯里兰卡、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遇难时她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了27年,时年56岁。
《私人战争》是根据她的生平改编的传记片,记录的是从1986年到2012年这26年。
影片从她在斯里兰卡失去左眼开始,按时间顺序走过她生前报道过的主要战区,终止于2012年2月22日的叙利亚霍姆斯,她在此遇火箭弹袭击身亡。
饰演科尔文的是英国女演员裴淳华。
她一改之前在《消失的爱人》里的美艳危险妻子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一个长相气质甚至连嗓音都与真实的科尔文别无二致的独眼女侠。
几场情绪冲突处理的很震撼,让人感受到了角色在真实场景中的脆弱和彷徨。
《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饰演自由摄影师保罗.康瑞,他与科尔文是自由组合的战地报道搭档。
制片人是女神查里兹.塞隆。
但再强大的演员阵容,都不如真正的玛丽.科尔文本人强大。
以下是我从西方媒体对她的各种报道里查到的她:1999年的东帝汶,刚从印尼独立后爆发了派别间冲突。
1500名妇女小孩被印尼武装组织包围。
各国记者相继撤离,科尔文留下来报道现场情况并对后来人质的安全解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这次事件使她成为享誉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2001年的斯里兰卡,她瞒过当地政府,躲避检查,溜进了反政府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控制的区域,见到了该组织的高层。
当她返回时,遭到政府军的攻击并被俘虏。
在美国大使馆的交涉下她活着回到了纽约,但却永远失去了左眼,脑袋里的弹片也无法取出。
她结婚三次,离婚三次,两次嫁给同一个人,她的前夫们都是战地记者,其中有一个还自杀身亡。
她流产两次。
44岁失去左眼后她说:现在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出医院就能喝上一杯伏特加,抽上一支烟。
出院后她戴上了一个海盗式样的眼罩,没多久就再次回到战区。
她爱美爱到丧心病狂,上战场也不忘涂大红色指甲油,戴珍珠耳环,在防弹衣里穿意大利高端品牌La Perla文胸。
所有这些都在述说着她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人,走过多少个国家的战场,在每个战区遭遇过多少险境,与多少位执政官成为朋友,在失去一只眼后最关心的却是要把一篇3000字的报道写完......《私人战争》这部电影却将她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
电影中的科尔文会害怕,会恐惧,会因前男友的一句你曾经那么美而夺门而去,会哭着给朋友打电话诉说患上PTSD的痛苦,会崩溃的抱着摄影师搭档痛哭,会在战区酒后乱性随便睡一个战地记者。
当她说:“我讨厌去战场,但我又觉得必须去。
” 我感到我的整颗心都在震颤。
这听上去就像我自己每天在说的,我讨厌去上班,但我又不得不去。
我发现最吸引我的反而不是她作为女英雄的那些事迹,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惧。
这些东西让我感到很神奇:电影让我看到一个同你我一样的肉身凡胎,却活成了神迹。
你看到她活生生的和自己作为人的弱点做抗争的全部过程,不断逼自己进入战区的更深处进行报道,你看着她和自己的求生本能做抗争。
那个过程简直就是不可想象,一点儿也,完全不可想象。
我很喜欢她说的这样一句话:“我很敬重我的父亲,他去世时我痛不欲生,但他从来都没意识到我有自己的主见。
我也非常爱我的母亲,但我老跟她对着干,因为我无法忍受在乡下当个家庭主妇的日子。
我过度节食,因为我不想胖成猪;但因为见过世上有许多人饱受饥饿之苦,所以我也享受美食。
我害怕人老珠黄,更害怕英年早逝。
我喜欢自酌自饮借酒消愁,但我受不了总是依靠酒精来平息脑海中的喧嚣。
”为什么一件如此危险,痛苦,恐怖的职业,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做?
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疑问。
通过观影,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她想要做的可能只是,将真实展现给世界。
她也曾问自己:“损失这么大,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去冒生命危险?
我做的事情到底会给战区的人们带来改变吗?
”2012年初的叙利亚,正是阿萨德的政府军与反对派,ISIS组织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叙利亚军队曾誓言要杀死任何踏上叙利亚土地的记者。
科尔文在遇难前一天接受CNN卫星电话采访时被问道:“我们的记者已经全部撤离了。
你为什么还在那儿?
” 她说:“在这里我看到,到处都是狙击手,他们令人心寒的毫无人性,他们肆无忌惮的袭击民房。
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么残酷,我要将他们展示出来。
这里的人民每天经受的需要让世界知道,而不是这里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人在意。
”十几个小时后,她自己也加入了遇难者的行列。
科尔文用生命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她曾是活着的神奇女侠,她没有火神之剑和神力护盾。
她有的只是一颗坚定,柔软的和能够感受到别人苦难的巨大同理心。
她的价值观里,可能有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排在她自己的生命之前。
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恐惧:在战争地区,父母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
但当你在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要到你可能会死去,或有人正在死去的地方去,不管你内心有多恐惧,你都要不断深入,去将那里的灾难记录下来。
感激世界上曾经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只是存在过,就足以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冷漠残酷。
玛丽在影片中诱供式的采访完全符合西方人的传教士思维,高高在上的怜悯,唯有主和高尚的文明能够拯救苦难中的人,亲眼目睹战争场景就觉得自己比别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军人又该如何自处。
把中东的战乱、贫困都归结与独裁专政,却不提西方政权的行径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酒店享用丰盛的早餐,与友人谈笑风生,电视机里利比亚人民却在街头游行。
也许玛丽的PTSD还有酒和蕾丝内衣可以缓解,但苦难的人民是没有资格患上PTSD的。
驻外媒体秉承专业与人道主义争相报道中东独裁者的恐怖行径,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场景给世界人民看,可是独裁者手里的刀又是谁送去的,你们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玛丽逝去一只眼睛受到业界嘉奖,奖励她作为记者的良知,勇气。
可是阿拉伯人民失去的光明却无法偿还。
影片的名字:私人战争甚至都让我觉得讽刺,非公理 非正义 与人民无关 纯粹是大资本私人的一场战争。
玛丽穿梭在中东的炮火中,她作为女性表现在专业上的细腻、作为记者的勇敢与人道确实让人敬佩,但她壮烈的一生想要表达的夙愿却是悲凉的。
Marie Colvin was a lucky woman, her destiny had found, chosen and taken her in. She went through the misery, hell and death for us, she was our avatar. What she saw, thought and wrote is to let’s see, feel and save our conscience, our mankind and the whole planet. Like what Sean Ryan persuadedher bytheriver: “Is that what they all died for? Yes, you do. You see it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yes, but also because 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ri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e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The existence of Marie Colvin proves that we’re still conscientious, reasonable and responsible...
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真相: 记者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拿钱给别人粉饰的,所以这一类也缺乏正义感和善良心,他们是不会也不敢去挑战红线,去深入挖掘真相的。
另一种是良心记者,他们有着职业热忱,追求的是报道真相的自由,敢于解开不被人知道的真相,让世界看到真正的幕后。
当然,这需要看他们处于的环境,自由是看国籍和国度,一些却没有,甚至被打击报复,即使拿到材料也无法报道,因为它还属于人治社会。
电影《私人战争》讲了一个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她很坚强,总是有一股别人没有的视死如归的勇气,深入敌后,去挖掘战场真相,去揭发一些谎言。
有一次采访她被炸瞎了一只眼,但是没有阻止她的职业,她像只独眼巨怪,把乌云密布的天空撕裂出了一道光线,她成为大家的偶像,毕竟没有人敢去那么深入的地方采访。
但是她也会恐惧,会做噩梦,战争创伤造成的精神紧张,会砸东西,会出现幻觉,恐惧不是担心自己的死,而是目击了别人的死。
如她所写的“在战争地区,父母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到的恐惧。
”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战地记者而言已经没有区别,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他们去的地方只有死神,没有上帝,自己可能会死,或者别人正在死去。
战争总要掩盖真相,刽子手总喜欢对内残暴,对外用谎言赞美自己,有人把天使当成朋友,又有人把幽灵当成朋友,最后他也变成了幽灵。
电影里那个卡扎菲,在镇压了反动派之后,纵容自己人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去强暴了一千多个无辜的女性,作为对反对自己的报复,而且他的人都把他当成了真主。
实际上深入敌后,去太远的人没多少,怕死是人的本能,多数记者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再报道,一些根本是抄袭别人的新闻,不知道的人还觉得他们工作很积极,很危险,其实他们只是呆在安全的屋子里,却冒充了战地记者的头衔。
那么天神到底存在吗,这些受到战争摧残的人,他们的神还存在吗,如果不能保护他们的和平,还需要继续信仰吗,那么是不是假神,或者一直以来根本就不存在,祈祷又有什么用,也许魔鬼已经击败了上帝,所以魔鬼一直在折磨人类取乐。
战争的受害者总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会因为饥饿,疾病,寒冷,还有伤口感染,医疗落后死去。
往往是那些喊着要带大家摆脱丫迫,翻身的人更会牺牲平民,攻击平民,死再多的人他们也不在乎,一样醉生梦死,他们把人命看成是对自己的亏欠,理应为自己牺牲。
战争从来都不是平民的理想,却是犬贵的手段,他们牺牲成千上万的人,只是保证他们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不是什么争取自由,而是另一种奴亦与杜裁的翻版,假如卡扎菲胜利了就这样。
只有看到别人那炮火连天,城市被炸成废墟,于是便庆幸自己的家园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只有目睹到别人的尸体,才庆幸自己还活着。
战争就是凶器,不能掌握在自私的人手里,他们的战争永远是欺骗,却堂而皇之进行着,甚至还成为精神教育。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说起罗莎曼德·派克,可能有的人一时想不起她是谁。
但要说起大卫·芬奇执导的悬疑惊悚电影《消失的爱人》,估计看过的观众免不了头皮发麻。
影片中罗莎曼德饰演的艾米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女神光环,但她偏执到病态的性格却让人望而止步。
尤其是那神经质的笑容,更是让接触她的人直冒冷汗,只能默默祈祷这样的蛇蝎美人离自己远一些。
虽然在奥斯卡金像奖上不敌朱丽·安摩尔,但是她依然凭借这个角色囊获数座奖杯。
喜欢中国文化的罗莎曼德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别致的中文名字——裴淳华,中国影迷也亲切地称她裴姨。
今年,裴姨又有一部作品入围金球奖了!
虽然没有击败格伦·克洛斯的《贤妻》拿下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但不俗的演技还是得到不少粉丝的认可!
私人战争A Private War
《私人战争》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著名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传记片。
记录了她从斯里兰卡内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内战到叙利亚内战的人生宿命。
玛丽·科尔文短暂、炙热、丰满的人生被裴姨演绎的淋漓尽致。
左:裴淳华;右:玛丽·科尔文从世俗的标准来看,玛丽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女强人。
她勇敢睿智,桀骜不驯,是报社国际版面的头牌记者。
作为资深战地记者,玛丽也十分精通这里的“潜规则”。
每次都会经验满满地跟职场新人叮咛嘱咐——不要听老板的话。
不要听官方的安排。
2001年玛丽在斯里兰卡采访内战。
她突破禁令、闯入禁区采访,将战区鲜为人知的灾难做如实报导。
然而在潜返途中,玛丽遭到斯里兰卡政府军士兵发射的榴弹炮袭击。
这次袭击让玛丽失去了左眼,并导致左耳失聪。
玛丽“独眼女侠”的形象让大家又钦佩又心疼。
除了身体上的损伤,这次灾难还造成玛丽患有严重的心理创伤。
晚上不停地做噩梦,只能靠酒精和香烟麻痹自己。
但她的情况越来越糟,逼不得已,只能选择入院治疗。
裴姨一直以来都非常适合诠释这种细腻又敏感的内心戏。
为了扮演玛丽饱受折磨走路佝偻的样子,裴姨需要一直保持脊背弯曲、走路蹒跚。
据说拍完整部电影,裴姨的身高都缩水了1.5公分。
导演马修·海涅曼曾凭《贩毒之地》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而这次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也让人感觉如同纪录片一样真实。
同样真实的还有镜头下处在战争中的无辜民众,饥饿、伤病、死亡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战争让人变得冷漠又麻木。
众所周知战地记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职业,也是一个hin危险的职业。
随着战争向高新技术方向的发展,作战节奏加快、武器攻击范围变大。
而记者也越来越多地在战争中成为暴力袭击的目标。
据调查,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消息报》有44名记者牺牲。
整个越南战争中有63名记者殉职。
波黑内战前两年,死于巴尔干半岛的各国记者就已达到68人。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中,投入战斗的北约部队无一伤亡,而在贝尔格莱德,南联盟就有10余名记者殉职。
他们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人,却屡屡冒险深入战区。
他们是一群拥有美好生活的人,却经常与死神擦肩而过。
只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信仰——如果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玛丽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没完全治愈,又义无反顾地挺进战区。
这次她来到伊拉克,用一张健身卡骗得守卫的信任,进入非采访战区。
凭借着对新闻的敏感度以及探求真相的决心,找到了十几年前伊拉克埋葬尸体的“万人坑”。
之后又冒着被炸飞的危险转战叙利亚,每天命悬一线的工作。
面对残酷的战场,她不停拍照、写报导。
身处战区,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加剧她的心理创伤!
然而,她别无选择。
在住院治疗那段时间,玛丽说自己讨厌战区,但又觉得自己必须去亲眼看看,也让这个世界看一看。
她热情、冲动,有充满责任感,她只想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弹夺去生命前,用文字、声音、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传递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所以,当她独自一人在病床上醒过来时,还没来得及适应独眼的生活,就赶忙寻找笔记本和录音机,记录当时的战况。
明明有机会撤离战区、明明所有人都认为她采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可她却毅然决然地留下,做广播直播,将现场最真实的战况传播出去。
之前玛丽眼睛受伤时有人曾问过她,这样拼掉性命去采访值得吗?
玛丽回答坚定地回答值得!
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
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影片虽然名为《私人战争》,但并不是一部战争片,更像是玛丽与自己内心、与这个世界,与死神的抗争。
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前线从事新闻报道长达三十年,直至去世,玛丽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战争”,为自由而战,为和平而战。
很多人心中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通过战争报道,真的能带来改变吗?
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会的,一定会的。
柴静的《看见》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浮躁的随波逐流的时代,仍然有真心付出信仰的人存在。
只要还有一个人能看到战争的可怕,那他就会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和平的珍贵。
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点的努力,无数个一点点汇集在一起,不仅可以改变历史的洪流,更推动时代的齿轮。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奋不顾身的英雄,每个领域都会有敢于人先的侠客。
就如同记者柴静,敢一人当先采访非典病人;敢奔赴发生矿难的矿山口;敢奉上全部身家只为发出一声最有力的呐喊:穹顶之下,我们都是当事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此后如竟没有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一抹温暖的亮光。
后台回复“私人战争”,有汁源
佳片推荐《私人战争》,伟大的女性战地记者Marie Colvin的传记影片,主演:裴淳华(Rosamund Pike)。
这部影片之于曾经视记者为“第一志愿”的我的意义是深远的。
什么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永远贴近真实,真实,真实,哪怕真相臭如水沟,腥如鲜血。
第一手的材料不会在舒适的办公桌前靠着道听途说,靠着截取二手资源,凭空想象而成,它永远鲜活地摆在第一线,在斯里兰卡,在阿富汗,在东帝汶,在伊拉克,在利比里亚,在叙利亚,在战壕,在防空洞,在生死一线!
要想揭示人间炼狱,必先历经九死一生!
尽管无人理解,尽管因公丢失了左眼,尽管饱受战争创伤后遗症的折磨,Marie Colvin依然义无反顾地一次次深入险境,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世人得以从她由枪林弹雨中发回的报道,读到了萨达姆惨无人道的百人坑,阿萨德子承父桀的虐杀平民,以及一个是非成败任世人评说的真实的卡扎菲。
40岁的裴淳华以其精湛的演技扮老扮丑,甚至全裸半身,出演了其时已届花甲的老记,这份为艺术献身之情居然没能打动奥斯卡的评委,实为本届小金人遗珠无疑!
挺震撼的,作为自由记者,并没有军方的正式保护,但内容也不需要被军方审查再提交在百人坑那里,居然有很多妇女来过找13年前的死去亲人的尸体,就为了能做到体面的下葬,但实际挖出来都全是白骨了。
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尸体了。
女主玛丽全程烟不离手,别人拿着相机冲进枪林弹雨,只有玛丽是肉身带个小本子冲过去,以本人亲自见证为基准去写书写报道。
一个被捉的叛军士兵说:卡扎菲就是真主,其实证明整个中东,宗教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并不存在所谓的保守宗教传统理念。
玛丽是有明显的PTSD的,后面还着墨于其对战场的恐惧,但作为一个记者,电影好像为了丰富他的人设,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坚强成熟的人,跟上司冲突,在禁烟餐厅抽烟,一直害怕要看心理医生,没有军事常识,害怕危险却又勇奔战场。
玛丽其实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压能力强的人,相反他一直很害怕,天天做恶梦。
但可能是良知,可能是想将真实报道给处于安全文明社会的人,他一直承压工作。
这部影片不是唯一一部打着女强人、女性之类的幌子贩卖私货的影片。
这些跑在战争最前线的欧美记者,无论男女,其背景基本都不仅仅是一名记者。
除了记者,他们还是间谍、掮客、情报贩子等等。
其复杂的背景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公正地报道一个国家的战争状态。
白头盔这等造假大户是怎么被欧美媒体塑造成白莲花的就是力证。
这些欧美记者只会无限正面报道他们所属国家所属资本所支持的阵营。
影片里是一个孤胆女豪杰几进几出战争前线,事实上呢,这类人每一次出现,身后不定有多少来自军方的军事支持。
一个女豪杰的正确等于一个阵营的正确,这就是这类影片背后灌输的思想。
同类型的影片,举个例子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导演《血与蜜之地》。
偏颇到让人恶心。
波黑战争屠杀是二战后发生的大规模种族屠杀。
挑衅者是作为人口少数的MSL分裂武装,其率先在塞尔维亚平民婚礼上屠杀民众,挑起了波黑战争。
随后MSL分裂武装对塞族进行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反击。
两波阵营打到最后互相杀。
MSL分裂武装宣布独立后一个月,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就急吼吼地宣布承认其合法地位。
并介入到MSL分裂武装不占优势的波黑战争中。
本处于劣势的MSL分裂武装得到了来自美国的军事支持。
欧美给MSL分裂势力建立了安全区,然后轰炸塞尔维亚人的平民区。
MSL分裂武装在战争中进行种族屠杀,塞族反过来杀之。
然而欧美媒体只会报道塞族杀了MSL分裂势力多少多少人,反过来,MSL分裂势力更为恶劣残忍规模更大的种族屠杀,他们不会报道。
同样道理,你们在朱莉的《血与蜜之地》里是绝对看不到MSL分裂武装干坏事的。
屠杀平民、奸淫妇女、杀害老幼,那都是塞尔维亚人干的,MSL分裂势力那都是天使。
就像这影片里反对派是天然正确的阵营一样。
这类影片啊,也就看看裴淳华的裸吧。
其余都是臭狗屎。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斯里兰卡到伊拉克,利比亚再到叙利亚,战争蹂躏那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粒沙,“世界为何抛弃我们?
到底为何抛弃我们?
”电影的名字叫“私人战争”,可这些战争却一点也不“私人”,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极有可能不为人知。
但正是有像玛丽·科尔文这样的人,尽可能地把真相传递出来,哪怕她付出了最珍贵的生命。
长年累月的战地生活在玛丽心中埋下了恐惧和彷徨,她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当她摘下眼罩的时候,当她以真实面目示人的时候,一个战地记者的责任、一个女性的细腻、一个人的人道尽显无余。
电影用尽可能真实的镜头还原了战争场面,哪怕是玛丽的牺牲也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和艺术化的处理,但在描写她内心的时候用了不少记忆碎片的闪回,从霍姆斯开始到霍姆斯结束,两种风格一样都在敲打观众的心,那眼泪真是止不住地流。
裴淳华是最适合“玛丽·科尔文”这个角色的,她每一个眼神都那么真实、深邃、纯粹。
Ps.流泪眼观流泪眼😭
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改编电影,裴淳华的表演很赞,但叙事很散,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针砭时弊,力度不够。
裴姐的伟大表演算是一首献给战地记者的赞歌,歌颂了作为孤勇者的坚强女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的坚忍与挣扎,抽烟酗酒,满脸沧桑,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在最美的年华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肤松弛时却勇于献身,这种为艺术牺牲的敬业精神确实对得起专业肯定。
可惜电影的整体质量实属一般,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残酷的现实及丑陋的政治有效地进行水煮火烤,真正的愤怒没能完全暴露出来。
Such a big ego ⋯
”如果你没有拍到好到照片,那是你距离现场不够近“”罗伯特.卡帕。作为一个选择战地报导为使命的记者,女主角不惜一切,冒着生命的代价数次出入伊拉克,阿富汗,斯里兰卡,利比亚战争一线。为记录传播战争真像,落得一只眼残疾,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裴阿姨表演到位,展现了女记者勇猛无畏,悲悯天下的双重性格。比起在《巴尼的人生》的甜美,《消失的爱人》的狡黠,这部片展现了裴阿姨更宽广的戏路。全片倒序闪回结构,略显散乱。
裴淳华是宝藏级的女演员,而且现在各种驾驭中东题材...作为一部很可能没办法入围学院奖的作品,裴淳华的表演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佳
剧本一般般,拍也拍的支离破碎,难有同感,但在原型生平史诗性和传奇性的映照之下,电影如何出彩倒是一个难题。裴淳华的表演非凡,以及坦然裸露并不完美身体的那种自我检视,非常能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she deserved better. 人物很平面,故事流水账一样,热热闹闹地跑了多个战区,中间穿插了一些新闻业cliche。
走马观花地将科尔文的战地记者生涯过了一遍,完全没抓住重点,跳跃性太大。
看不太得女主为了新闻的拚劲,倒是看出了她的自毁倾向
战争,屠杀,谎言。有多少真相没有被世界所知道。感谢这些舍生忘死的战地记者们。
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
电影作为价值观输出的工具,内外皆如此,无非是你说你的,我演我的。但是看回到科尔文这个人,宁愿相信这个人的真。裴淳华可以凭此片奥斯卡封后了
好多年啊,终于看到一部描写战地记者的影片,内心还是十分感动的,不枉我多年关注这个题材。片子整体稍显沉重,无论从色调还是从配乐还是从剪辑,导演很好的把握了传记片的节奏,让玛丽科尔文的生活和战场交叉,而裴淳华无论从造型还是口音都像极了这位伟大的战地记者。片子整体简洁明朗,但真的就是太沉重了,所以也是这片子不温不火的原因吧。感觉对战争的理解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上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煽情,没有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考虑。不过对女主角挖掘的深度已经够了。叙事稍显流水账。还是很可惜这个题材没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我天啊制片人竟然是我塞隆女王!!
编导牛逼,让我看到科尔文死的时候如释重负
这样的人物,无论怎么编剧,演员如何演绎,都比不得本人的人生。
怎么说...裴淳华女士这两年挑的角色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不煽情的话,还能高一颗星。挺好的冷峻传记片气质,突然煽一下就非常出戏。摄影和表演确实好。
不懂为什么非要用柔弱的女性视角去塑造科尔文这样一个显然已经脱离性别界定的超级英雄,仿佛多呈现一些脆弱面、平凡相就能拉近角色和观众的距离似的,彻底把人物给塑造low了。PS.我赛隆竟是制片人?这薅奥斯卡表演奖墙角的投机项目怕是要亏吐了……
没什么意思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让编剧给糟蹋了,没有任何重点,浮光掠影式的剧情,让我们对科尔文的经历没有任何深刻印象
-你从哪儿搞的眼罩?-金银岛。
再怎么报道也阻止不了屠杀。内心仍然充满了恐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