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关于性》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有意义的一部日剧。
关于性教育,在整个亚洲可能相对都是比较隐晦的内容,都是和别人难以启齿的东西。
但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对于性知识的严重缺失,或者只字不提。
导致我们成长中,本该有性冲动的年龄变得过份压抑,觉得自己有问题的困惑,或者因为冲动无知就会做错影响一辈子人生的事情。
这部剧对于男生女生,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都有非常好的交代。
很多时候会有自己的一些内心代入感,就感觉和闺蜜在一起偷偷聊这些很好奇又很害羞的话题一样。
特别对于男女性爱之事,相信很多女生都和我一样很多不懂又很难启齿。
这部剧是福音,整体围绕在三个高中17岁女生身上,每个人遇到的性困扰都不一样。
其中对同性恋和无性恋的理解非常尊重,觉得大家都是平凡的人了,没必要有一定的名字去区分开,这点让人非常感动。
我特别喜欢男主,是一个不避讳性话题,而且遇到问题不扭扭捏捏,喜欢直接对话面谈的人。
除了三个女生的性学习之路,他们身边的老师父母都非常理想。
对于青春期有性烦恼的男女生,身边更需要能够认真倾听自己想法,不嘲笑性,给予性支持并且做正确健康指导的父母和老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出生比我们90后更加优秀了,从小外语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班,思维模式培养等等。
但是还没有家长特别强调孩子的性教育培养,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等等。
这部剧其实更多是一种反思的。
我相信大家都还在学习路上,性爱不可耻,可耻的是假装看不见它。
作为一个无性恋,终于看到一个无性恋为主角的影视剧,开心地要哭了。
一句话概括,众所周知,《17.3关于性》是一个童话故事。
尤其是在描写无性恋者原䌷方面,太温暖了,太温柔了,根本不够尖锐。
不过,正是这种细小的温情,柔软的少年心灵,才让人感到情感的珍贵。
才是我们相互扶持,一起推动世界前进的不懈动力。
原䌷应该是无性恋中的“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既感受不到浪漫吸引也感受不到性吸引,在剧中也正好处于发现自己是无性恋的状态,我在她身上如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几乎感同身受。
在校园里,看见大家在玩一场恋爱游戏,而自己并不想参与,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好玩的。
她的每一个疑惑,“喜欢,和别人交往有什么意思呢?
” “不doi不行吗?
” “只要是人就会doi吗?
”我也好想向世界发出这样的疑问!
而原䌷朋友的反应“你试一下就知道了。
” “你只是还没遇见喜欢的人。
”太真实了。
没有人会相信你说的话,就好像你说你能看见鬼一样,不把你当作怪胎远离你就不错了。
因为对有性恋来说,doi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试想,如果你看见一个人被一顿丰盛的大餐包围着,所有人都在享受,而他/她说我不饿,我不想吃。
谁信?
最后,原䌷的朋友还是相信并且接受了她是无性恋这件事——多么温暖的童话。
现实是,你没有得到想要的正面反馈。
没人相信你说的话,他们试图用的自己思想劝说你放弃思考,你再也不敢和别人讨论这些,你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小心翼翼地在人群中隐藏自己的属性,再也不愿意和其他人提起这个话题,你依然是他们眼中不谈恋爱不看小电影不看情色书籍的奇葩。
然后你继续疑惑着,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奇怪?
接着你发现,奇怪的似乎不是世界,似乎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默认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性吸引力,所有人都需要性的世界。
这也是一个默认情侣的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拥抱,亲吻,鼓掌)是不可或缺的交流情感的方式。
所以,感到“broken”,你支离破碎,你感到边缘,你或许因此在不安,在害怕,在困惑,你无处诉说,无法彼此理解。
童话般的老师降临了。
“奇怪 什么叫奇怪 和别人不一样就叫奇怪吗 奇不奇怪是谁说了算的”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就哭了。
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个童话,以至于,哪怕只是一个童话都足以让人感到治愈。
好像那些挣扎着的日子,只需要一句简单的理解,一个小小的支持就会烟消云散,我可以告诉自己,我不奇怪,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谁来定义我,凭什么?
一定要doi吗?
一定要和人交往吗?
一定会喜欢某人吗?
真的吗,我不信。
原䌷原䌷最终在大家面前,在父亲面前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但是我觉得剧里并没有让整个会场的人都听见这个演讲,一个是剧情需要,一个是不敢写这种剧情。
要是让无性恋四处散布这种奇怪的话,岂不是影响社会安定。
好像是要闹革命似的。
但是我佩服原䌷,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她依然敢质问世界,敢向父亲说明。
而她又有一个童话般宽容开明的父亲。
假如你问无性恋群体要不要出柜,答案是不要。
你要继续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好好地在社会中隐藏好你的属性,能拖着拖,能糊弄就糊弄。
一个无性恋的朋友被父母发现了被逼出柜,她的父母说:“他们都是骗子,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无性恋,都是骗子!
感觉把他们都删了!
以后不许再接触这些东西!
”我有一次尝试着和父母说自己不喜欢男的也不喜欢女的,我爸说:“要是以后不结婚就给我滚出我家。
”“以后你逢年过节不用回来了,丢人。
”这个让人窒息的世界,真的会如原䌷所说的“看上去好像正在接纳着我”吗。
《性心理学》里写:“如果说恋爱是个虚假或幻觉,那生命本身也是虚假和幻觉。
如果我们不否定生命,也就不能否定恋爱。
” “ 除了人的生命维系第一,恋爱就是绝对的第二。
”而对于我来说,恋爱什么都不是,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怎么能和生命相提并论?
也许我冒犯了很多人,但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不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我们的困惑?
科普宣传无性恋的文章是其他人写的,其他人有关于无性恋的心理路程是从《17.3关于性》了解的。
为什么我们自己做的很少呢。
无性恋者的所处的环境会变得更好吗?
童话会降临在我们身上吗,有一天我们会一样骄傲地说出自己的性取向吗。
我不知道,我知道予己希望,莫问前方。
无性恋的存在,或许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颠扑不破的真理都可能土崩瓦解。
真理将属于人类,我们将无限逼近世界的真相,知晓爱的真谛。
本剧绝对是较好的性教育电视剧,将一些日常高中生中遇到的一系列难以启齿的问题直白地讲出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高中生提供参考。
其实主角能健康成长,得到性知识方面的成长,多得于她敢于去面对这个问题,能带着某种纯真去对待这件事,而没有一股脑地将其妖魔化、避之不谈。
请教老师,最后甚至打动母亲。
女主还有两位好朋友为她保驾护航,一起直面性的问题,确实十分难得。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诚不欺我,只有富裕的社会才会更包容,拍出这种青少年科普性很强的片子。
内容偏向于科普,但实际很多情况确实有超出真实社会,并不会在现在的日本发生。
比如男的去卖震动棒的地方。
日本也是男权社会,但是经济发展的好,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包容度更高。
2.做朋友的话,只要认可对方的人品就好了。
不同人的性格真的天壤之别,别试图用个人观点说服朋友,最多是宽慰吧。
3.男主工具人当的太到位,甚至情商和反应有点高的离谱,第四集帮良说整蛊解围,牺牲自己的名声。
4.第六集太真实了,男人这该死的自尊心哈哈哈哈,是呀,不是什么事都那么容易说出口的。
特别是对双方认知不平等的时候。
5.第七集是一个笨拙的试图表达爱的父亲啊。
我们一直都不会完全理解父亲,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亲。
6.性教育是缺失的,但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教育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越来越广,而逐渐推行的,比如大城市好推行,小城市要慢一些。
例如出现过有的家长举报这种情形。
所以大城市一般家长自己教,这样同学之间形成了默认的并不是羞愧的事,也利于推广。
小地方就容易封建。
本质是什么类的家长占多数的问题,我国的国情是未成年人还是要家长负责的。
7.接上条和最后一集,每个时代的人教育程度不同,对待性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像我能接受的,是19周岁。
六岁上学,高中毕业也得18岁了。
去大学不可避免还有着中学生的思维惯性,名义上成年了,实际心理还没跟上。
所以还是需要一年去缓冲,去独立,去爱自己,去爱别人。
8.谁知道若干年后的年轻人,是否会推翻我7中的认知呢?
哈哈哈哈,毕竟现在的不同区域的高中,已然完全超出了我当初对中学生的认知。
曾经心中的家长是那座山,可是随着年龄的攀升呀,我们也终将成为那座山。
(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呀,让这座山矮小一点哦)
恋恋不舍地看完了。
善良真诚的Sakura对性感到好奇,认真地学习有关的知识;元气乐天的祐奈对每个恋人都保持初恋的热情,美食与帅哥不可辜负;冷静睿智的紬想要逃脱贤妻良母的规训,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向是无性恋。
三个性格与性爱观各不相同的女孩子大大方方地谈论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找寻自己,在友情、亲情、爱情的体验中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包容度极高有intp既视感的“生物王子”悠,真的是小天使一样的存在;贵大害羞闷骚,有着和外表完全不同的纯情;康太尊重紬的性向,愿意保持朋友关系一起去看没有粉红泡泡的丧尸片。
Sakura的妈妈最初坚守传统的家庭性教育,后来发现自己成为了幼年讨厌的样子,正视这一点并想要和女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用开放的观念对待性;紬的父亲曾经认为女人的未来就是相夫教子,但知晓女儿的痛苦后,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会在之后的家庭生活中做出改变。
(亲情这部分真的很打动我……很催泪。
在我看来,奋不顾身地对你好并且不需对这份感情抱有任何怀疑的,便是亲情了。
)当然啦,也非常感谢城山生物老师。
她真的是给孩子们指明方向的灯塔,用温柔的方式照亮黑暗。
这部剧我看了很久,明明四个小时就能看完,我却看了快一个月。
看着剧里人物的快乐与烦恼,有种听身边朋友倾诉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我们都走过17岁,都曾对性抱有懵懂的好奇,都曾犹豫、纠结、不解,所以格外能够共情。
虽然剧里有很多日漫日剧独有的尬点(比如我时常觉得Sakura的本质就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很多东西其实小心谨慎一些或者动动脑就可以想明白或者规避风险,但总是会出现各种状况,但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剧情也进展不下去)但总体而言是很棒的一部小短剧,“被出柜”“勃起障碍”“泛性恋”等等概念都让我们更了解两性。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原紬和朝日悠。
感觉他俩一个是intj一个是intp……紬真的很理智聪明,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透这个世界的黑暗然后继续热爱一切。
无性恋这一点真的是很有共鸣。
在所有人都觉得恋爱做爱是人生必经环节时,只有她认真思考自己的喜好后,拒绝被人群裹挟。
悠真的是很纯粹坦荡的灵魂,我会很想和这样的人做soulmate,因为他永远不会用狭隘偏颇的观点看待世界。
俊男靓女,17岁的青春。
虽然部分情节演技欠缺,但依旧给我了很多触动~sukisuki🥰
这是一部很适合初高中生看的教育片,如果身边有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我很推荐给他们看。
我是从谈性教育的帖子里过来的。
但是看完之后觉得,这里面讲的何止是性教育,友情亲情爱情应有尽有,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沟通真的很重要。
父母和孩子缺乏相互沟通,造成了互相不够理解,不坦诚。
那些欲言又止的话、小心翼翼探出来的一双眼睛和缩回去的端着茶水的手都是被隔绝在沟通之墙外的爱。
只是这是错位的爱,父母用孩子并不需要的方式去关心孩子。
越长越大的孩子们就像风筝,风筝线拽得越紧,风筝越想往外飞。
还有伴侣之间的不够坦诚。
害怕伴侣对自己期望过高而选择欺骗,害怕自己不够“好”而小心翼翼逢迎不懂拒绝。
明明应该是最亲密无间的人,却会因为可笑的小事而发生误会嫌隙,在旁观者看来真是可惜。
我觉得没有多少情侣是天生一对的般配,更多的人是通过后天的磨合成为好的伴侣的。
疑虑的地方,可以明明白白讲出来。
因为忍让、猜测和得过且过是没法解决问题的,只会加深误解与隔阂。
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两个人都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愿意倾听也愿意讲述,然后才有沟通解决的可能。
犹记得刘生拉上了帘子,让清野陷入流言蜚语的伤害。
在这个时候,是朝日悠拉开了暗室的帘幕,为她拨开阴霾。
生物小王子真的好温柔。
他会帮清野解围,会收留不想回家的清野,会摸摸头安慰愧疚的清野。
他也很理性,不畏世俗的流言,坚持自己的热爱(生物科学)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曾是同性恋和男性交往,后来遇到清野发现自己是泛性恋。
这样的身份无疑会在保守的人群里引起非议。
当“被出柜”时,他没有狡辩,只是开了直播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让流言销声匿迹。
后来当清野的书包意外掉出避孕套被妈妈看到时,他带清野回家,约清野的妈妈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
此时而看似古板、不可理喻的妈妈居然不再反对清野交往对象了。
杨幂曾经说,极度坦诚,就会无坚不摧。
我想这大概就是坦诚的力量,足够坦诚是可以打动别人的。
(PS:我真的还挺喜欢看这种亲子闹别扭的尴尬情节嘿嘿嘿。
)也好喜欢那个独立又聪慧的女生,现实生活中我身边就有这种酷酷的朋友。
特立独行没有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女主和母亲交流性的情节也会让我想起,在我们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没有正面教育过我们关于性的内容。
一方面他们提到相关话题总会遮遮掩掩,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约束我们,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
可他们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到底什么事不该做,做了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这些都是不可说的禁区。
所以看到清野的妈妈最后改变态度时,我特别感动。
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态度去和我谈关于性的任何话题,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这样的情况。
家长们觉得这些东西难以启齿,索性不说。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被保护在完全没有“性”的温室里,当然也没必要这样做。
曾问过我的舍友我的同班同学,几乎所有女生都有被骚扰过的经历,但是没有人给别人提过或者给父母讲过。
性教育的缺失是真的会让隐蔽的性伤害存在于孩子们之间。
我的初中里有个女生意外怀孕,退学,打胎,上中专。
在懵懂无知中,她的人生轨迹都改变了。
而之所以会在不明不白中怀孕,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失来自家庭中父母的爱。
所以她转向外界,选择从恋爱关系中寻求温暖,然而男朋友却同样不可靠……如果我自己没有了解性知识,可能我会和片子里那些懵懂无畏孩子们一样犯错、流泪、尝尽苦果。
没有正确的性教育,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陷落。
温室里的娇花是经受不住风雨考验的。
逃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无视和压抑关于性的一切并不代表这一切就不存在。
有的地区中学生会把避孕套放进笔盒当做护身符。
有的大学也会在性教育讲座之后发避孕套,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如果必定无法完全避免,那么知道并且实施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不是比懵懂无知毫无保护的要文明的多呢?
避之不言看似体面,但是造成后果却可能是难以挽回的。
最后还想说,知识是纯洁的,本性也是自然的,脏污的不过是人心。
在更早的时代,性本就没有所谓的羞耻和肮脏之说。
在网上出于很偶然的因素,看到了本剧的一点片段,只是因为风格很舒服,女孩很顺眼,便好奇地想要看看原片。
看到标题,哦,原来是性教育啊,我自认为已不再需要性教育,也早超过17.3的年龄,但还是因为豆瓣上的评分之高,决心要看下去。
第一集的开头很让人不适,女主清野咲良出于“献祭”的忐忑心态来到男友家,丝毫不带有期待。
特别是在渣男拉上窗帘的那一瞬间,光线变得阴暗可怖,我几乎和咲良一样想要仓皇逃走,幸而咲良逃走了,而我神使鬼差般地,出于片头画风、动人的音乐和角色莫名的吸引力,选择留下来,继续看下去。
等我坚持到第一集的结尾,生物实验室里瘦高的男生朝日悠一下子拉开窗帘、阳光洒进房间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明亮起来,我知道,此部剧迎来了真正的男主。
很多观众的探讨都围绕着男主朝日悠,是啊,这样看起来完美的男人,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恍惚间好像看到了一个女权版的天泽圣司(《侧耳倾听》男主),优秀、独立、自强、充满安全感,还可以带动身边的人和他一同成长。
不过随着剧情推进,朝日悠此前的同性恋、后来的双性恋身份又让他的行为变得合理了。
你说,“东亚爹”会梦见女权主义吗?
看来是不能,一个会梦见女权主义的男人,本身就不太可能是父权社会中最最典型的既得利益者,一定是有些天然的弱势阻挡了他霸权,同时催使他觉醒。
何况朝日悠不仅是梦见、思考,更是直接通过行动为咲良解围、用语言将她点醒。
这必定是因为朝日悠早已经历过类似的境况,才能够想得如此全面、透彻,乃至波澜不惊。
如此看来,这不无悲哀,然而,正是社会中的现实。
剧情围绕着咲良和女友们的困惑与遭遇展开——开头的女主甚至温驯被动地令人发狂——因此可知为何性教育常针对女孩:当17岁的中学女生为了避免月经、性、性病和怀孕带来的伤痛,不得不互帮互助、拒绝自我物化、飞速成长的时候,成年男人甚至中老年男人,还活在“至死是少年”的巨婴梦里,逃避成长和责任,直到部分男性被突如其来的“父亲”的身份唤醒,而其余男人选择永远昏睡。
好吧!
有些男人不仅拒绝成长,还有更加严重的性骚扰、性霸凌等。
这些糟糕的情节,虽然它们令人不适,但是唯独好在真实,所以为很多理想化的剧情铺垫了踏实可信的底色,才更显得后者如金子一般宝贵,在泥沙里熠熠生辉。
本剧是我看过的,从女性角度而言,编排得最舒适的一部剧,没有为了男人争风吃醋,女性之间互相救赎、陪伴彼此成长;重要的男性角色也洗清了“爹味”,因为尊重女性、尊重个体而成功去油,变得清爽喜人;最让我欣喜的莫过于经验丰富的祐奈与明明是处男却要伪装成风月老手的男友和解、拥抱、痛哭流涕的场景,弹幕都在说,好好笑啊可是又很感动,我却想,这不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相处模式吗?
男生女生,让我们在对彼此的体谅中,放下刻板印象的束缚,回归自己,坦诚地道歉、尽情地流泪吧,相比从中获得的深厚感情与紧密联结,外界的标准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日子还不是自己在过,冷暖自知。
出乎意料的是,我自己也在这部面向中学生的性教育片中有所收获。
我以往对于祐奈这样男友不断、酷爱性爱的女性共情无能、嗤之以鼻,但在剧中,我跟随女友们一点点走进了她的内心,祐奈就算在性与爱中受过伤,也一如既往地充满勇气,她说:“冒险就是注定要受伤的,但我会为了找到命中注定的人努力,绝不松懈。
”我在这一刻恍然大悟,也真正明白了这部剧极高的立意——每个人的天性都不同,正因为如此,大家的节奏和对性与爱的态度也都大相径庭,我们不该要求别人都同我们一样。
正如咲良性格温吞,但是又很细腻贴心,和男友的进展看似“平淡”,实则充满尊重和温情;原紬淡漠理性,虽然无论是对性还是对异性之爱,都提不起劲来,不过她找到了和发小距离适中的相处模式;祐奈总是风风火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然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好在也有了合拍的对象。
这样看似天差地别的三个姑娘,求同存异、互补成全,实则成为了分外喜人的“铁三角”,也让屏幕前的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的天地。
说到三个女生的组合,就不得不提到不可或缺的咖啡馆。
当主人公出现烦恼或困惑的时候,咖啡馆的饮料与薯条,总能或是恰到好处地引出问题,或是安抚她们的心与胃。
通常,座位上是三个女孩,偶而朝日悠也会出现在她们中间,当然总是在咲良的身边。
我很庆幸这部剧没有把故事做成性转版的男性视角影片,让朝日悠加入女孩帮,一跃成为妇女之友,成为男版的“蓝妹妹”。
即便身为性少数,朝日悠仍保留着他和男性世界的联系,合情合理。
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女性力量的全新可能:把“不可言说”之物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声说出来,让“You-know-who”失去摄人心魄的法力,当我们都坦坦荡荡,那些无谓的禁忌也就现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与生俱来的生理特质而已。
不论是咲良、原紬还是祐奈,她们最开始或多或少地回避这些问题,但在最后,都选择了直面,和城山老师一样,不让男性的标签定义自己,更不介意“家丑外扬”,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放下了过往,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要说剧中唯一不够好的,竟然是最得观众喜爱的朝日悠,这个角色的行为太好太美(除开那过分的驼背),神情却太无动于衷,因而失去了一些人情味。
初期他作为陌生人与女主保持距离、波澜不惊,这倒尚可理解,可到了后期,在征得女主的同意之后,二人成为男女朋友,可是似乎朝日悠仍要耍帅装酷,和女主缺少情侣间的互动和情调,从未见过他示弱,而是一味地做“引领者”:就算承认自己学到了新知识,也是冷峻面瘫地说出;就算偶尔微笑也是“吸溜”一下,带点冷感和俯视的笑。
这使情节又有落入俗套的危险,其间有剧本的问题,也有演员塑造的缘故。
即便如此,还是因为他的言行正直且正确,就算他勉为其难地咧嘴露出一瞬的微笑,观众也会惊呼好甜好暖。
可见这样的男性角色,在影视作品中是多么稀缺的濒危物种。
总之,白璧微瑕,这是一部我非常喜爱,且会向身边人极力推荐的优秀作品。
结尾部分刻意圆满的性生活也好,父母罕见的瞬间释怀也好,都像大气高处一缕淡淡的卷云,不足以遮挡明媚春日般的好天气和好心情。
我的心如同四月的风筝,在轻快洋溢的旋律中,飞扬在天空,远远地,同这三对幸福的异性伙伴、同开了性烦恼咨询室的城山老师、同在路边演唱的音乐人组合、同在咖啡店角落噼里啪啦打字,并最终点下投稿键的编剧姐姐打个招呼,说:你好!
你好!
祝愿你们一切都好。
在看完这部剧后,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对男主朝日悠一见倾心,对他的喜欢随着剧情的发展一路飙升。
在看剧的时候,从第四季开始看很多片段都对他心动不已,忍不住倒回去看几遍,截图并合成长图反复欣赏。
虽然我特别特别喜欢他这个角色,但是冷静下来,我意识到:他在现实世界存在与被我遇见的概率是我不敢想象的。
他美好到不现实,他根本无可挑剔。
本文我将从他在剧中的表现对他的完美性格进行列举,期望给予自己和大家借鉴的价值;再者,试图论证为什么HE is too good to be true;最后是关于这个角色的思考。
以下是正文:他善于非暴力沟通,不会去逃避解决问题而是勇敢而对问题的核心并毫不畏满惧他人目光;
当得知清野为自己的“被出柜”行为而感到惭愧时,他摸了摸清野的头,第二天在社交媒体直播,主动出柜。
尊重女性(虽然这样好像有种刻意将男性女性分开,但由于在剧中他和女主的相处是最充分与频率最高的,我的参照样本只有清野一个人,故在这里这样形容)、不会对女生“荡妇羞辱”;善于倾听(特别是清野和他讲话的时候,他的目光几乎一直是跟随着清野的,这点实在太太太让我心动了);
勇于、不害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想法、有分寸又有礼貌;
他简直是完美的伴侣交往的模范,他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期待的同时,也会尊重与询问对象的想法,寻求认可,他眼里有自己的同时,也有他人(他同时也是安全型人格的经典代表)。
正因为这样,他才显得如此的不真实,因为他是在真空环境下自我成长的。
看完整部剧,我对他的家庭一无所知,当他提到家庭时,只是随口提到“有时不回家,就在这生物室里看着鱼过夜”;他作为一个在外人眼里有些奇怪、特立独行的学生,与他人相处(在遇到女主之前)的时间与经历恐怕是不多的。
那么他如何培成长为这样的人?
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究竟是如何?
我们无从得知。
或许,他在此之前经历了很多超出了他年龄会遭遇、经历的事情。
那完美的人格、无懈可击的对待亲密关系的做法与态度,是他思考与感悟出来的的。
但我对此保持十分怀疑,缺少与实际相联系的思考与感悟是站不住脚的。
(他的超出常人的成熟程度,让我想到了向下兼容。
)所以,我不得不想到:这个角色只是女性编剧为“处理”现实的缺失与需求没能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而亲手捏造出来的产物(当然同时也是编剧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创造的“工具人”)。
我相信,看完这部剧的人,由于“自我服务意识”的驱使,会像我朋友那样发出类似的感叹:真的会存在这么舒服的亲密关系吗?
真的会发生在我身上吗?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虽然,可能不存在像男主那样处在真空的人,但因为男主的相处与对象方式、以及很多品质都是可学习的,所以我对此还是抱有希望的,会有那样的人。
尽管他不会这么完美无缺,他可能有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特点,但正因如此才显得他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这个他当然可以换成“她”)或许,我们要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万幸的我遇到了这样的人,我能把握住他吗?
把“真的能发生在我身上吗?
”这种被动语态调整一下:我怎么能让它发生呢?
以及,我们为此能做出什么努力呢?
PS:我知道本剧的重点不是他这个角色的塑造,而是对性教育的科普。
但是我想,如果能给朝日悠多一些“镜头”与描写,能让这他这个角色更加的丰满、真实,而不是给人一种期待与失落感交织的情绪——“他让我对爱情有了向往,但是他只会存在于屏幕里”。
#和大庆#之前就听说了但是一直没看 因为最近开始听 放学以后 的博客又听到了 所以决定看一看 虽然知道是讲性教育的 但不得不说剧集设计和主题选择的都非常非常好 可以说是涵盖了我自己或者身边人都经历过的事情 每个人都能从这几集中找到些同感吧 比如说 片中小柚因为痛经晕倒差点错过了演讲比赛 在床上说的那一段 我当时真的哭得泪流满面 每一句都太符合我 我是女生 我痛经 我不生孩子 为什么还要每个月流血 洗带血的内裤 担心什么时候来 算日子 我昨天就痛经 痛得死去活来 一直大叫了半个小时 是真的在叫 不能不发声 不用声音宣泄出来根本忍不住 实在是太痛了 太痛了 太痛了 当时就想哭 很无力 很无助 想到了片中的话 为什么我天生就要承担这些?
痛过之后就跟渡劫一样 虽然又恢复了正常生活 但对下一次的又开始担惊受怕 又要来一遍 当时正好在看东西 完全看不进去 痛到整个人在凳子上压着肚子来回扭 因为静止的时候会更痛 根本忍不住不做动作 又想到了片中的经历 我不也是么 如果刚好我是在一个重要的比赛前 重要的考试前来呢?
虽然也不用把考试和比赛看得那么重要 但我真的很努力准备的东西 就因为一个痛经 让我的努力白费或者得不到应有的成果 我会甘心么?
每次痛经都是我最恨自己是女人的时候 其他时候都没有 只有痛经的时候下午和两个群聊都说了自己今天痛经 然后发现女性囤布洛芬好像已经是一个传统 而且大家都非常有共鸣最搞笑的是我来月经的昨天 在学校跳蚤群里发生了一个女生问有没有人有药 那些药名我不记得了 但是一些避孕类的药物 我猜她也许是要推迟自己的经期 这时候就有一个男的跳出来说“刚查了一下 猛啊xd” 属实有病 就有女生出来为求药的女生声讨 那个人道歉了 ok 这也就算了 结果又一个男的自以为很懂 装懂王出来说“女生来月经前都会情绪暴躁 理解一下” 然后无数女生出现开始骂他 最后就是常见剧情 男的说错话-女生反驳-男的说女生打拳-女生反驳-男的骂女生是坦克-女生反驳-男的说不过消失 真的太搞笑了 非常后悔我看到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没有对那几个人进行疯狂地输出女性就算愤怒 都能跟月经联系起来 好像我们没有月经就不会暴躁?
会来月经的女人每个月都有几天那么暴躁啦 群里的女生一直强调这是刻板印象 很搞笑 女性愤怒被归为来月经情绪不好 那你愤怒我也可以归结为你牛子小小情绪不好 真的太搞笑啦 我承认女性是有经期综合症 不过看到女生暴躁就说是来月经了 我说不出来是一种什么感受 就好像我是被迫贴上了这个标签 我不想要的标签 而且是我通过任何途径都无法改变的 除非等我老了停经 除非摘子宫 但会让我老得很快 不过最后告诉妈妈 甚至妈妈看到避孕套包装还笑的这个桥段 我觉得在中国家长中非常难出现哈哈哈 剧中也许是想鼓励孩子们多和家长沟通吧 有的家长确实听劝 但是 不可能像剧中那样 吵一次 离家出走一次 谈一次 就可以完美解决 太那啥了吧跟乌托邦一样哈哈哈哈 可能我还是太现实总之推荐大家观看 每一集后面都会有十分有趣的数据 看到日本能拍出这种东西 我很感动 感动之余 也有些悲凉 这在国内都不会公开上映
只看了一集,感觉是一部很有现实感的电视剧,讨论一个生活里逃不掉的话题。
剧中表现了女生对于xing的懵懂与期待,遇到了“渣男”带来了伤害,然后就在下一个时刻,一个真正温柔、善解人意、清新脱俗的男人出现了,来了一场“爱”的拯救。
虽然还没有看下面的剧情,但第一集结束为止,大概也知道了故事的走向: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男主温柔的对待女主,甜甜的恋爱,女主成长了。
这只是个人的推测,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得不说一句,“终究还是走不出恋爱故事的俗套”。
这不禁让我想到另外一部日剧《我们的恋爱太笨拙》,里面也是女主遇到渣男,即刻被另外一个男人拯救。
哦,原来最终拯救女性情伤的,只是另外的一个男性。
不得不承认,男女恋爱关系中,女性的生活和情绪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为似乎对于女性而言,爱情“天生”就是比生命中其他事情更重要的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好多女生一旦陷入恋爱,就会不自觉的有“恋爱脑”(无贬义)。
因此,一段良性的男女恋爱的确会让女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女性在感情方面只能通过另外一个“更好”的男人才能被拯救出来吗?
女性只能通过和一个温柔体谅的男人恋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看了一集,从最开始的想法我就被恶心到。欧美人估计都不能理解女主的困惑吧
性的核心,就是尊重与爱。
专门面向青少年的性教育科普片,中间有几话节奏很不错,故事性挺强,只是后期略微有些小崩,整体感觉中等偏上,上不到四星,也远不止三星的水准。
这剧对性还没有全新了解的同学很友善,不过我已经都懂了看着就好无聊啊(;_;)还有一些问题:《不是因为这集要结束了我才不跟你和好》《说话一定要隔着很大距离》
能把性拍得这么单纯直白真的太难得了,我国也很需要这样的科普啊!女孩子们好可爱,朝日悠某些角度真的鲨我,没想到藤原纪香都到了演高中生妈妈的年纪了……
神仙男主,跟女主一起学习了好多知识😊,by the way,感觉双性恋的人才真的会找到真爱,很纯粹的真爱。
造作地看不下去了。
看不下去
“要是感到不舒服,随时开口。”朝日悠真的是三观最正,人格最健全,心态最健康,知识储备最丰富的男朋友了。外加还是好朋友!绝了!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性教育的片子啊!希望所有念中学的小朋友都可以看看啊!那些我们羞于开口的事情,大人也不知道怎么告诉我们的事情,但又充满好奇和偏见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片子里都讲到了。如果我以后有小朋友了,要和ta一起看!不仅仅是科普和教育的价值,还有片子里的三观,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如何面对第一次、无性恋、性病、自慰、双性恋....../配乐也太好听了!最后一集和妈妈的对话泪目,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大人、更棒的父母啊。一口气刷完好舍不得。
温和的宛若小猫挠挠,一切都太轻松了,伤害轻松道歉轻松原谅轻松妈妈接受未成年性行为竟然也那样轻松,“女孩子就是卡哇伊香香软软最棒的”本身也是刻板印象,比起“和喜欢的人做爱只是喜欢了太多人”这种方式来塑造一位欲望更加外露的女性,我更喜欢《偶然与想象》中第二个故事里荒谬般剖白背后温柔地理解。拥有了交心的挚友,万能的老师,这世界不存在的好男友与不断完善的相关保护机制与规定也会在一开始就差点被强奸——现实又会怎样呢。批判太过无力,科普流于表面。性的困境不是世界不存在的男友妙语连珠几句就会解开,和东亚父母的和解也不是台上念一封信就能实现。比如剧的内容我还是想问——就只能做到这而已吗?倒是提醒我记得备着安全套。
闺蜜团三个人,结果性教育的引路人还是要空降一个男性角色。其他不说,修一修女主的包吧。
弃
這應該是老師或者家長、朋友在我16歲時給我看的片子,可是他們沒有。於是30+的人遲到地看了我外甥們的性教育片!哭笑不得
岂止简单科普,完全是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探讨,甚至难以改变的家庭社会问题也有发问,虽剧中人和事几乎理想化,但哪怕只能给星星点点的人梳理认知和人生价值观,便是意义所在。
看完提醒自己去打hpv疫苗。
好烂的剧啊,远不及sex education,看了四集,实在看不下去了,主角经历各种事情的反应通通都很迷惑,17.3岁的年纪结果人均弱智,真的受不了了好难看
同期两部青春sex物语,如果说骚动时节的少女们是文系,那这部就是正儿八经的理系。差不多一半的人文关怀都藏在片尾字幕里,字幕组不翻出来有点可惜。永濑莉子和水泽林太郎可以说是我的年度cp了。
已下
正能量到爆炸!论青春片、性教育片的全新打开方式~讲怀孕辍学女学生的那一集,生物老师的话真的太可了:是学校没有尽到教育的义务,家长也不告诉学生怎么回事,所以学生才不会保护自己,出了事还在要在这种受到排挤的环境中度过余生。太敢了!另外还有很多主人公自我行为的剖析和两性地位及行为分析的部分,估计这个片子是有请心理学教授当顾问哈哈!想推荐给每一个初高中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