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和马丽饰演以前年代的情侣,某些瞬间,还真有父母那辈爱情的样子。
影片笑料是有的,但这样模式化“笑中有泪”的电影观众也麻木了,而且片中确实有一些逻辑不能自洽的地方。
最大的亮点和笑点是贾冰饰演的强哥,坏人模样拿捏得死死的。
魏翔演厂子里的技术员,懦弱成这样也算是奇葩了。
单亲的小伍穿越回过去,见到了早逝的妈妈,努力撮合妈妈和爸爸在一起。
小伍比那时候的爸妈年纪还大,所以被他俩叫“哥”。
最后妈妈怀孕难产,主张保小不保大,小伍觉得自己影响了爸妈的幸福,便试图在腹中自杀,使妈妈活下来,但妈妈的意志更加强大,生下了他。
“历史可以改变,但改变不了的,是一位妈妈对孩子的爱。
”救妈失败,却体会了一直缺失的妈妈的爱。
私信+++qun:
一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作为观众去看的样片。
我真不敢管当时的它叫试映,因为真的太……一言难尽了。
介于还没上映,不多说了。
父母部分都没问题,而且算是很出彩。
有问题的是儿子那部分,而且问题很大。
希望经过一年的调整(话说我不是记得5.1宣传过一轮要上映吗?
)我能看到一部全新的影片!
上映后看完第二遍再来补充内容!
…………………………以上是分割线,目前为止我还没去看第二遍,我怕我看了之后赌气气到自己。
我就想问问看过的人,能不能和我说下以下一年前我们指出来的问题,是不是还存在着。
1.抄《蝴蝶效应》脐带自缢的情节,是借鉴还是抄袭?
我一年前就提出来了,改了吗?
2.逻辑混乱,戒指的数量对不上,编剧自己搞清楚了吗?
3.某个吃火锅求婚情节,看了前一秒就知道下一秒戒指会掉火锅里,感觉梗太老,这点改了吗?
4.《李焕英》的结尾是给人震撼的,因为埋了一个扣,这部片子结尾很是草率,改了吗?
5.生孩子的情节过于真实,但是孩子看着又特别……让人生理不适,改了吗?
就记得当初我们提了这些,其他的想起来再说。
金秋佳节能够和家人一起去看《哥你好》这部电影的话,肯定能够收获到更多温馨快乐的画面吧,魏翔马丽常远的这种喜剧一家三口的设定是让人非常喜欢的。
常远穿回到过去,为了自己妈妈,成为爱情保安,甚至还为了父母的爱情想尽了办法,替妈妈出谋划策追到爸爸,这种朴实无华,但却又很浪漫的爱情是很好磕的。
这次魏翔和马丽凑成的这对CP更是让人觉得很温馨的了,在这部电影当中,能够让人在欢声笑语中也能够收获到一份温暖的亲情,这就是为什么很适合和家人一起去观看的原因了。
电影的内容设定也是非常有趣的,穿越到过去成为了我爸我妈的哥,自己不仅能够见证他们这对恋人的爱情从萌芽到修成正果,甚至还能够弥补自己小时候所缺失的那些温情时光,所以相信大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够在欢声笑语当中收获到更多更重要的情怀,能够理解父母的一些不容易,在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更能够理解与家人之间的温情,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给大家带来的更多情感体现吧 导演正是用这种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温情的故事情感的流露,表达也非常的自然,不会让人觉得非常生硬,这些故事的情节也是自然而然的,对人的内心造成的影响,作为中秋上映的一部温情喜剧来说,是值得大家一起来观看体验的。
2021年春节档以后,我对李焕英大肆批评,并且觉得自己说的很对。
现在心里就是后悔,难受,空虚寂寞苍凉无助。
《哥,你好》不比《你好,李焕英》烂的出奇,烂的标志?
曾几何时,我批评《你好,李焕英》存在逻辑问题,那《哥,你好》就是完全不讲逻辑。
首先忽略一个5000块钱都没有的男人如何计算函数,计算函数与时空穿越有什么关联,时空是四维,函数是二维,这种硬性逻辑问题。
咱就是说,一个焊接比赛,防护面罩的镜片那么老大一个,碎了以后往脸上扣,陆春丽到底是怎么看不见的呢?
怎么就能扣完了硬焊呢?
一个比赛,连个备用面罩都没有吗?
我金工实习焊工92分,防护面罩不是没用过,但凡是个正常人,面罩镜片坏没坏,往脸上扣肯定都能看见,但凡是个正常的工厂,准备备用面罩都是必然。
这个情节不就是完全为了硬凹陆春丽出色女工人设故意设计的吗?
剧本可以接地气可以有安排,但是不能魔幻现实接地府吧?
再说戒指做小了的情节设计,车床有吧,简单车个缝,然后钳子一夹不就完事儿了吗?
不比用压力机简单?
拿个手握式电锯开个缝打磨一下不比压力机简单?
编剧没有工业生产经验可不可以去百度一下,或者采访一下119?
能不能别为了硬凹人设搁这儿搁这儿呢?
再说生孩子这段,我都懒得吐槽有没有必要加上这段“生儿子和爸爸一起聊姑娘”“我教儿子数学你教技术以后做国家栋梁”这种奇葩情节,你们是为了水时长吗?
我也懒得讲保大保小这种无用的煽情设计,我就想说,上世纪90年代20%的剖腹产手术率为什么电影里的医生一直迟迟不剖腹产,非要整到孕妇精疲力尽才去剖?
随后穿成胎儿自杀母亲牺牲拯救的情节,你们编剧是不是知识水平始终停留在初中层次,非要在这里搞个循环式能量守恒是吗?
那既然要能量守恒,请问常远手上的戒指到底从何而来?
设陆春丽做的戒指为女款A,男款A,根据历史,男款A已经损坏,留下来的是未来的男款B,也就是陆春丽做戒指当天有三枚戒指在场,男款B一直留到了未来最后进入循环,那么请问男款B的能量是从哪里凭空产生的呢?
好,假设同一时空只能存在一个事物的单一个体。
那是否陆春丽难产有可能是常远回到历史,因为不能共存,于是陆春丽难产,陆春丽难产,于是常远想改变历史,以至于进入死循环?
当常远知道二者不能共存时他为何没有自己阻碍时间线上另一个自己降生的预见性呢?
最后就说老伍婚礼讲话这一点。
老伍恢复,常远结婚,这中间俩人是没沟通过是吧?
婚礼当天,把自己亲爹绿了的前女友都能在婚礼上讲话,亲爹没有被安排讲话环节,自己出来主动申请,儿子一脸尴尬不知所措,那你们这个电影是图啥呢?
安排前任讲话就是为了更好的讽刺而讽刺吗?
最后再说人设与演技问题。
陆春丽我不说了,她全片高光。
魏翔演技没得讲,但是伍红旗在整个电影里不就是一个纯纯的铁five吗?
一个高级工程师,无论做人做事都远逊色于陆春丽,娶到陆春丽这样的老婆属实烧高香了。
还有,抛开电影谈现实,一个男的失恋当晚就约别人跳舞,什么玩意儿啊?
妻子难产,于是怪罪儿子,三十年怨愤,又是什么玩意儿啊?
又烂又臭一个背景板完全没有人物弧光,真的,好像个小丑一样,属实浪费魏翔。
常远我是无话可说演什么都是常远,这就是常远最大的问题。
我看李茂换太子,李茂就是常远,太子还是常远,我看哥你好,伍加陆还是常远。
真的,算了。
你知道吗?
马丽在一档女性职场综艺节目中透露自己的MBTI类型是ENTJ,即主人公型人格。
这种类型的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充满激情,魅力四射。
而马丽确实也是这样子的!
她是一位很神奇的演员,你每一次觉得她已经足够好了,但下一次她总会给你更多更大的惊喜,她一直在进步!
作为产后复工的第一部作品,《哥,你好》全面展现了马丽作为演员的努力和天分,她饰演的大六陆春丽爽朗,干练,仗义,温柔,体贴,有抱负,行动力强,有韧性,有魄力……真的是像儿子伍加陆所说,她是一位拥有全天下所有女性美好品质的伟大母亲!
她演戏不仅靠技巧和基本功,还靠阅历和生活智慧,让你产生共情,逐步走入她饰演角色的精神世界,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本片中已经快要临盆的她,简单披上了枕巾或者是沙发罩,当作是头纱,捧上塑料鲜花,面颊绯红来到了丈夫的身边,这是一场补办的婚礼,没有盛装,没有宾客盈门,没有那个年代的三大件儿,却有着两人最为真挚的感情,还有宝贝儿子的真诚祝福!
我突然就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当时也没有举办婚礼,唯一送的手表还是块二手的,但是他们却一路携手,把小家经营得温馨别致。
能成为他们的儿女,我很幸运。
前段日子有个热搜,透过过期的调料罐,身为自己的好像亲历了他们的婚礼,而我羡慕片中的小伍可以重历父母的相知相爱相守的美好,有些人一直在爱着你,从未走远,而我们要带着这份爱继续前行,好好珍惜身边人。
“能不能不要起‘伍加陆’这么随便的名字?
”看完电影,感觉这个名字一点都不简单!
伍红旗的儒雅,知性范儿配上陆春丽的自信大方,才有了小伍的乐天和韧性。
常远饰演的小伍伍加陆在我看来是最具突破性的演出,在重拾父母过往经历的过程中,找回了遗失的前行的勇气,也救赎了自己。
本片选在中秋节上映,是很明智的选择,请携带家人在影院开怀大笑,散场后讨论剧情,回顾过往,增进感情,阖家欢乐!
穿越剧分成两大类:魂穿和人穿。
魂穿就是灵魂穿到某一时代进入某人身体。
典型是《夏洛特烦恼》《天才基本法》。
PS:“循环”这种是魂穿这种大类别里的一个分支。
人穿的就是本人本体全部穿过去。
典型的就是《寻秦记》《终结者》《李焕英》这部片的设定是人穿+过去+随意自由穿。
描述完毕,下面是吐槽。
一言总结:套了《你好李焕英》皮的《回到未来》+《蝴蝶效应》的缝合怪。
千万别拿它当喜剧片,真的。
连轻喜剧都算不上。
全场没有一个爆笑的点。
说催泪吧也是尴尬的抠脚。
剧情和《李焕英》高度类似但是差得太远了。
主角人物单薄,所有配角人物就是白板。
矛盾冲突少,人物动机也莫名其妙。
拿去年的《李焕英》比。
李焕英里所有的配角都有出彩的表现:厂长公子李光林到非主流冷特三兄弟,从争风吃醋的王琴到闺蜜团包玉梅毛子妹秃头女。
连保安队长何欢,厂长,贾文和这些很小戏份的角色也是有出彩的展现。
换到本剧:秦阿姨???
你的出场让我原以为是感情路上的第三者,主角推动剧情路上的大BOSS。
结果呢?
念了两场戏的诗词?
莫名其妙的傍大款给魏翔戴绿帽子?
然后抽了一个大嘴巴就没戏了?
没有足够的冲突啊!
其他闺蜜???
出场的背景板,借她们嘴快速带出主要人物。
然后歌舞厅里坐着当花瓶??
然后大赛上当旁白主持人??
然后最后结尾典礼上再不疼不痒的露个脸???
贾冰???
出场最突兀。
带出了国企改革工人下岗等等时代背景问题。
但是太突兀了。
最后变成流浪汉也很突兀。
还有么?
没了。
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剧情推动上的巨大割裂感。
李焕英也好,回到未来也好。
剧情是连续的。
而本片的设定就是这一场戏和下一场戏在剧情上一隔就是三四年。
中间的感情铺垫,人物关系与性格变化完全没有!
观众缺乏与剧中人物在情感上的共同成长变化。
因此当然在最后的高潮阶段,气氛烘托到那个份上了猛地煽情催泪,而观众很难产生共情。
总之我还是比较失望的。
有剧本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1、前期剧情铺垫过长,废话太多,最重要的是铺垫得完全没在点子上。
明明是个很简单的父子一边不和,一边舍不得对方的事。
一,从没展现过父亲对儿子矛盾的爱,从后续剧情来看,父亲对儿子应该是既爱又恨的,只是恨的话,儿子应该长不大。
怎么,配角都是工具人,不配展现情感吗?
二,导演想制造喜剧效果,但是过分生硬。
喜剧电影,它首先是个电影,第一要做的是把故事内容,节奏把握好,然后从故事本身挖掘笑点,而不是为了笑点放弃故事的连贯性完整性,这样只会两边都捞不着。
三,儿子对母亲似乎完全无感,既不知晓,也没有好奇和向往。
不好奇为什么在穿越的时候会偏心母亲呢,不好奇为什么会知道母亲最喜欢紫罗兰呢,你得交代啊,导演!
2、中期父母爱情描述篇幅不够,角色人物形象不够饱满。
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六会喜欢伍红旗,没有透过剧情看到伍红旗的优点。
可能优点就是抓流氓见义勇为,画图纸,做事认真。
但是涉及到的剧情最长不过3分钟,认真的吗,导演?
真就推动剧情工具人呗。
3、人物角色,性格设定有问题。
第一段,大六展现对伍红旗的兴趣的时候占用篇幅过长,对比夏洛里大春表现对冬梅的兴趣时的简明扼要,就会发现这个片的节奏完全不在点上。
第二段,伍红旗被绿时我才知道他当时和秦时雨在一起了,认真的吗?
第一段的结果放在了第二段里,因果相连,你第一段结果不跟第一段的原因放在一起,非得搞得观众一头雾水。
第三段,哥啊,能分的清轻重缓急吗?
比赛呢,箭在弦上,你还能在场上跑来跑去?
还买吃的,你要真担心,应该先叫个救护车,或者找几个帮手预防万一。
而且剧情太尬了,知道你想凸现大六豪爽的性格,但是太生硬了吧。
尤其最后防护罩碎了的时候,大六是怀孕不是眼瞎,防护罩是黑色的,玻璃都掉了,作为一个八级焊工,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吧,怎么?
八级焊工不考安全常识吗?
还拿衣服蒙头上,我服了,双枪老太婆吗?
第四段,您这电影是2022年上映,不是1912年上映,这个时候隐晦的表达伍红旗重男轻女,您是嫌他黑点不够多是吧?
第五段,我有时候真的怀疑导演有没有与时俱进,有没有深入生活。
生孩子呢,不保大只会一尸两命好吗?
展现母爱的伟大有很多种方式,我就非得选一种槽点最多的方式,欸,就是玩。
总结,我看导演你把观众都当工具人了。
还有,国内导演怎么跟明星似的,什么歪瓜裂枣都敢现眼。
这就是一烂片,非常不建议看,它甚至传达了不好的育儿观,以下有剧透。
它本身应该是想打造一个搞笑又温暖的影片,升华到母爱的无私与亲情的温暖的主题,可实际上它不搞笑,影片中的笑点不仅get不到还很尬,至于温暖。。。
主要讲了母亲难产时为了保住孩子主动要求牺牲自己,孩子被父亲养大后和父亲感情一直不好,弄清了母亲的死因几次拼命穿回去想救下母亲的命,仍不了了之,最终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这个电影着重渲染了母爱,在命运攸关之刻母亲为了儿子毫不犹豫放弃自己的性命,在我看来却有些可笑,在得知母亲死因后,孩子几次穿越回去,拼命阻止母亲舍命的决定,希望能阻止自己的降生来让母亲活命,也许里面有爱的成分,可我看到得更多是孩子内心背负的深刻的愧疚感,母亲这样献祭式的付出最直接导致的就是孩子内心的的负疚感,他这一生都要背负着母亲的死,他的内心难道不会沉重吗,还能自在地顺心而活吗?
母爱这样的畸形表达,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这个电影通过母亲的舍命牺牲宣扬了母爱,这一点就已经可以pass了,至于9月票房冠军…电影的反馈机制不如电视剧那样直接,我看到这阵容在十一档电影里干脆选择了它,看完后就算很不满意也计入了票房。
papi酱曾在节目中排序人生价值时,第一是自己,第二是老公,第三是孩子,最后是父母,我很赞同,人的一生一定是为自己而活的,那种为了孩子无头脑的牺牲还沾沾自喜觉得提体现了母爱父爱的伟大光辉的纯纯就是情感绑架吧,有的还要说为了你我付出了多少多少你还这么不争气诸如此类的话,真令人无语,这既损害了你的个人利益,还在无形之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心里背负着包袱,孩子再在人生中很多个关口就会想着你,而忽略了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与渴求。
小时候看到这种情节只会感动流泪,现在长大了才看懂父母很多错误行为对孩子消极的影响。
希望母职不是一种惩罚,即使成为了母亲也要更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从二十分钟就开始睡觉了,惨不忍睹,尬到无底线,情节老套,表演生硬,全程无笑点,还说是搞笑剧,真令人失望。
从二十分钟就开始睡觉了,惨不忍睹,尬到无底线,情节老套,表演生硬,全程无笑点,还说是搞笑剧,真令人失望。
从二十分钟就开始睡觉了,惨不忍睹,尬到无底线,情节老套,表演生硬,全程无笑点,还说是搞笑剧,真令人失望。
观影过程中就觉得,好些桥段和场景都跟《李焕英》出奇的相似,不知道这属于巧合还是喜剧编剧造梗能力的江郎才尽。
但看完之后我的评价是:远远比不上《李焕英》。
1.同样是穿越——《李焕英》的穿越情节可能占了整部影片90%以上的篇幅,总体来看整个故事的完成度是很高的,时间线和发展节奏也比较自然顺畅,逻辑线也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
整个故事就像是贾晓玲做的一个长长的梦,在梦里完成了对母亲的理解和自我救赎,但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壁垒依然泾渭分明,完全没必要打破。
影片最后来了个出人意料的反转,这个设计即便说不上有多么高明,该夸一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还是不为过的吧。
与《李焕英》的穿越部分直接构成整部影片的主体框架不同,《哥,你好》的穿越是过去和当下两个维度各参一半的。
主人公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之间反复横跳——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朋友们的感觉如何哈,反正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可能就像贾冰饰演的罗阿强一样充满了迷惑。
显然,主人公对过去强行施加的外力很有可能会导致事情发展与当下现实产生冲突和矛盾,但编剧似乎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么复杂的命题,所以整个故事的脉络就被搅得非常混乱,有很多细节和情节设定是没交代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办法实现逻辑自洽——比如,到底有多少枚戒指?
老伍灯下挂着的那枚是马丽后来再做的吗,能量不够了为什么不用那一枚来穿越呢?
老伍都昏迷了怎么还握得住酒瓶?
小伍的穿越为什么会跑到老伍的脑海里?
老伍不是情况不容乐观吗,怎么最后突然好了?
以及最后马丽的出现是灵异事件吗...不光拼凑痕迹明显,就连几位主演最拿手的搞笑也因为故事的不合理显得特别生硬和尴尬。
主角活了三十多年,竟然一直不知道母亲的死因,而老伍也因为妻子难产死亡而在往后的三十年里和儿子形同陌路宛如仇敌,而这样的矛盾竟然只需要“穿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非常的悬浮且不足以说服观众。
2.同样是歌颂母爱——情节上的小问题也就算了,我认为最致命的硬伤其实在于情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初《李焕英》在票房成绩上一路飘红,还惹来不少非议,毕竟就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艺术质量来看,它还远远称不上完美。
可这一回看完《哥你好》,你不能不承认,《李焕英》还真不错。
你可以挑出它无数个在技术的缺陷和细节上的瑕疵,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情感浓度这方面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那可是贾玲掏心掏肺的真情实感啊!
《哥你好》就差得太远了,最后半小时一直在强行煽情,真的很尬,最不能忍的是,都2022了还在保大保小?
还要通过这么烂俗恶臭的选择题来表现母爱的伟大,我tui!
主创对母爱的理解和诠释就这水平吗?
真的low得不能再low了!
总的来说,这部《哥,你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像是一部东施效颦版的《你好,李焕英》,也确实有人称之为穷人破产版《李焕英》——只不过少了温情和感动,多了一些自以为是和烂俗剧情。
从出发点和立脚点的角度来说,贾玲之所以拍《李焕英》,是因为那是她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她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遗憾、与自己和解。
但在《哥,你好》里面,显然看不到这样真挚热烈的情感倾注。
纵然母爱是歌不完颂不尽的,但关于这个命题的表达真的已经足够多了,如果确实没什么想说的就别拍了真的,别再像小学生挤牙膏写作文一样,用低质量剧情、喊口号式表达、尴尬而强行的煽情以及最过分的——迂腐低俗的价值观——来亵渎和消费母爱了!
唉 最后牺牲的还是女性 真为救妈妈不如更早一点阻止父母在一起 说回电影拍摄这块 叫喜剧也没几个好笑的地方 演员虽然演得不错 催泪的部分确实也达到了效果 但整体远不如同类型的你好李焕英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出乎意料的部分,也有夸张俗套的部分,不知道怎么说,不好不坏吧
这个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打动我,但婚礼致辞上一句哥,我有点难受。
印象最深是贾冰的强哥,港台腔和东北腔的丝滑互换简直了。马丽始终很稳,复古风和伸张正义戏份太适合她。爱美好而伟大,却也很容易变成束缚和羁绊。开心麻花走起煽情路线也很不错。舞台剧感已经弱化很多,有进步。Y1
简直是我的恐怖片。看完结局亮眼一黑。最后悔看的一部剧,没有之一
常远演的儿子在故事中“穿过来穿过去”,真是太尴尬了,完全无视科学,无视人类智商,大家最想看的是父母年轻时的的爱情,结果就看到儿子长时间停留在现代,故事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而且,常远的演技放在大银幕上也不行,这个角色整个去掉都可以,呈现会更好。
还是麻花的味道,麻花的配方,麻花的厨师。期待有不同和坚持。
常远说窝囊废也遗传的时候,我真的笑喷了。常远和魏翔的气质确实像
电影里面父母和儿子关系的转变还有相处方式,其实挺能触动人的
魏翔筒子要趁胜追击啊,不过现在这个口罩原因,票房会受些影响
把身份置于女性主体之上,鼓吹一种只给男性、家庭私人领域带来特定性别红利的牺牲:特别阴险和kitsch。表面是赞美女性,实际就是无限循环的老一套打压,把母亲作为第二性的客体被众人凝视。为什么女性一直很难获得真正平等和公正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就是因为有这种对标准秩序和美德地捆绑。因为恐惧女人的生殖能力,而来歌颂女人母亲的身份来捆绑她们,非常讨厌这种恶毒的用心。流一滴眼泪都是对母亲的亵渎。最好哭的是女主顶着压力用机器压开戒指的那一刻,多么勇敢又聪明、沉着又冷静的女角。。男导演自我感动+自以为是真让人尴尬,无比同情卖力的女主,事业再成功,人再有才华,还是得被安排“母爱伟大”的烂俗主题。如果要理解母亲及她和家庭的关系,推荐一部1978年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母亲是不容易的,不要脸谱化她们,显得没诚意
掀床垫那个场面简单来说就是浪漫至死
对于小时候在冶炼厂打过暑期工的我来说,穿越年代无比亲切,从铝饭盒到满是铁屑的车间,老底子工人那种自然朴素的爱情,被时代巨轮碾过的坚强与执念,最终导致一个男人想要牺牲自己去拯救母亲。尽管是个明面上的喜剧,残酷与悲情却呼之欲出。这已不是开心麻花那种带着浓浓嘲讽气的尖酸笑作,而是生而为人,对美好生活最哀婉的缅怀。泪眼看过去,于沉重里展望未来,很多昔日的热血沸腾,都是残酷的印记。这就是本片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也是真正催泪的部分。
拍的不错,历史不能改变。妈妈的爱很感动。老伍应该有更好的生活,才对得起亡妻的爱。
一个人去看的,看完立刻给父母打了电话,下个团圆日我一定会回家
本来以为是个低仿李焕英,但很显然是高估了此片。演技都还撑得住,但电影制作水平太次了。从场景上看几乎就是一个升级版网大,情节段落衔接之不流畅令人无法忍受。节奏感差到每一段落戏都会觉得冗长,贾冰就是把双刃剑,你可以get到一点笑点,但也要接受他的突兀和尴尬。主人公说情节设定的段落简直令人发指,不想聊剧作了,常远连动机都无法让人接受。希望马丽不要再接这样的作品了,常远走上了艾伦的老路,会渐渐成为麻花电影的毒瘤,真撑不住院线电影的男一号。
南版李焕英的故事,但故事里完全看不到贾玲对妈妈那种深切的想念和分离的遗憾,只看到主创团队们急于圈热钱的浮躁。
食之无味的陈词滥调,弃之可惜的情感轰炸。
朴素的亲情片,包裹在喜剧外壳下有淡淡的忧伤——哪怕穿越再多次也没办法把爱的人带回来,往者已逝,重要的依然是活在当下。与其说歌颂母爱,不如讲是两个男人的成长。魏翔的喜剧感中和了中年男的不适,常远为小伍添了一分真诚,作为中秋档电影,还不错的。
不错!完成度挺好,剧情真的特别老套,但我总是没忍住哭了好几次…我骨子里就是个大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