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濑直美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断裂结构。
电影对收养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像精致的日本电影《晨曦将至》这样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
影片以佐子(永作博美饰)和清和(井浦新饰)的故事开始,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礼貌的:当发现清和的精子数为零时,他立即提出离婚,这就像抽根烟一样理所当然。
她温柔地拒绝了。
于是开始了一个收养程序。
有一段时间,我们看到这对夫妇在一个名为“婴儿接力棒”的中心观看电视纪录片,然后跟着他们去那里,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正如宣传材料所说,是儿子选择了他们。
然而,正如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的那样,生活中很少有真正的选择。
节奏缓慢。
导演河濑直美让银幕沐浴在梦幻般的光线中,还有风吹得樱花沙沙作响、鸟儿在头顶飞翔的慵懒镜头。
与此同时,故事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逐步推进,是对话还是字幕?——有时过于矫揉造作。
当面对一个自称是孩子生母的勒索者时,Kiyokazu生硬地说:“你的想法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
”她严肃地鞠了一躬作为回答。
它不是惊悚片。
比这种交流更吸引人的是其结构。
河濑直美使用了非线性脚本,这意味着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待事件,只是为了在稍后以新的视角再次看到它们。
如果说这与黑泽明的《罗生门》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么人们更常想到的日本电影制作人是枝裕和。
将河濑的电影(或任何人的电影)与现代家庭剧大师相提并论感觉不公平,但没有什么比《小偷家族》或《如父如子》等电影中的道德困境更棘手。
是枝裕和并不笨拙,但当我们开始了解这位十几岁的生母和她自己的家庭的背景故事时,河濑的风格要克制得多。
导演巧妙地剥去了层层的礼节,最终电影的情感核心显露出来,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只是河濑走了一条迂回的、风景优美的路线才到达那里。
By:Raphael Abraham
提起日本的女性导演,相信所有影迷第一时间想起来的都会是河濑直美。
生于1969年的她,如果从1992年的独立制作《拥抱》开始算起,迄今已有长达30年的电影创作生涯。
河濑直美1997年,河濑直美的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金摄影机奖,也就是最佳处女作奖,算是宣告了她“戛纳嫡系”的作者身份,此后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萌之朱雀》熟悉河濑直美的影迷可能知道,生于日本奈良的她,幼年时期父母离异,便跟随姑奶生活。
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对奈良的深林、田野了如指掌,为其日后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对于自然的崇爱奠定了基础。
《殡之森》其早期多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奈良,直到近年才更多尝试起都市题材,但对于自然景观的捕捉和温柔的人文关怀色彩仍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视觉》时间来到2020年,因疫情没能成功举办的戛纳电影节最终还是公布了一批官方片单,其中就包括了河濑直美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晨曦将至》。
正如英文片名“True Mothers”所示,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14岁少女片仓光因为早孕,只好通过非盈利性组织NPO将孩子交由患有不育症的栗原夫妇领养,并起名栗原朝斗。
六年过去,困窘落魄的片仓光突然造访,由此引出当年的领养事件以及领养后彼此生活的轨迹。
影片改编自辻村深月的同名小说,但从诸多细节来看,本片与河濑直美导演自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她,一方面会在作品中呈现出家庭的分裂与破碎,另一方面也会常常表达对于家庭的依恋与深情。
与此同时,她也常以家庭叙事作为出发点,来抒发对于女性的观照。
将河濑直美的人生经历与其家庭题材的影片相对比,我们便不难发现,她的很多影片都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这种并不鲜明的自传性,反而更好地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
而《晨曦将至》则走向了另一个层面。
本片着重塑造了两位母亲角色,同时间接地描绘了另外两位母亲,因此一共是由四位母亲作为主要对象,从而构成整体的叙事结构,当然,影片中也出现了更多的NPO组织中的“母亲”形象,作为一个更为广泛意义的重要存在。
两位主要角色,一边是无法生育唯有领养孩子的夫妻,一边是无奈放弃孩子的年轻少女。
经由故事发展,她们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点。
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或许便是根植于河濑直美心中的郁结,并在此幻化为对母亲的各种想象。
影片始于栗原夫妇的普通日常,尽力呈现了一幅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
而孩童之间发生的一场意外,则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在孩子得到母亲温柔安抚的同时,影片却以反溯的方式让我们得知,栗原夫妻虽然向来都很恩爱,却一直未能怀上自己孩子的隐秘事实。
影片以两条时间线展开叙事,经由摄影机制造的目光,为我们审视着两位女性“作为母亲”的独特生活经验。
而影片中的绝对重心自然是少女片仓光及其所身处的环境,同时又巧妙地以回忆式结构制造出一些悬疑效果。
显然,少女片仓光的意外怀孕从侧面反映出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可以被理解为亲情和性教育的严重缺失。
她自然没有做好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但反观她母亲的态度便可得知,这场意外的酿成无疑也离不开她母亲的“失职”。
而片光仓在NPO组织待孕的过程,则极具象征意义地为我们展现了报团取暖的“母亲”群像。
组织的创立者浅见静恵为有着相同遭遇的女性们提供着庇护,填充着这样一群人脆弱而又充满伤痕的痛苦内心。
但在浅见静恵因病关闭NPO组织后,填充片仓光内心缺失亲情的那一块再度溃堤。
缺乏安全感的她再度游荡于这个冷漠的世界,也便由此触发了影片第一幕中所发生的事情。
经由前尘往事的充分铺垫,双方的形象已然足够丰沛,而影片最后的彼此碰撞,使片仓光的道歉显得更加令人动容。
孩子到来后打开门那一刻完全超现实风格的过曝,则说明孩子之于整体叙事的重要性;将这场戏与片仓光的两次道歉在最后时刻重叠,便拥有了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影片《晨曦将至》仍然延续了河濑直美一贯的作者风格。
电影伊始,我们最先听到的声音便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流声,接着是物体坠落水中激起浪花的声音,而后又是婴孩的啼哭声。
仅以声音,河濑直美便高效而诗意地隐喻了母体生育的过程。
宽阔的海面伴随着电影片名引入我们眼帘。
翱翔的飞鸟,晨曦中举目远眺的少女,令人眩目的光线,随风摇晃的树叶……在流淌的钢琴声中,画面最终悄然地从自然景观慢慢聚焦于象征现代都市的漏雨,由此才进入真正的叙事。
这几乎成为近期看过的电影中最为精彩的开场:从绝对遵从河濑直美以往的导演方法论,缓缓地转向崭新的视野,也几乎成为她今后创作方向的一次昭告。
从无限接近于自然主义的幽冥风格,到如今关怀底层的强情节叙事,河濑直美导演却仍然能够始终保持着她敏锐的感官和温柔的女性目光,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反观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你或许很难听见如此细密而丰富的声音。
在冰冷机械的现代都市里,自然声响成为一种对抗,成为对生命的赞叹,一如偶尔闪过的透亮的光束,以感性的方式唤起我们最本真的心弦。
我想,这是只有如今已成为母亲的河濑直美才能拥有的细致感触和温暖目光。
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堪称超现实的情节所试图表现的那样,漫长的镜头被黑暗充斥着,继而是无休无止的公路和疲惫穿行的车辆,以及沉默的楼宇和孤寂的路灯。
但随着晨曦悄然到来,宛如命运眷顾那般,两位母亲再一次相遇了。
那一刻,无论彼此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才是最珍贵的光芒。
作者| 德卡的羊;原创|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体来说,影片看得人很痛苦。
监督显然想把太多的时兴元素结合在一起。
比如拍摄技巧的光,剪辑,风景。
比如交叉的双线和视角切换式地交代故事的全貌。
比如纪录片形式和完全素人采访的真实感插入。
问题是,太多了,就乱了,一个伦理片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限的,观众也算是抱着这样局限的觉悟来观赏影片的,比起花式展现,可能我们追溯的东西是更为线性的思考,只需要一个态度就好,单一一点不会过分朴素,而会通透。
所以,这部关于不育家庭的选择,十四岁妈妈的人生是如何堕落的,解决问题而余力不足的组织机构的存在,这三方面的架构,以及侧面展现的糟糕的原生家庭下十几岁女孩的迷途现状,全部揉起来,反而支离破碎了。
只能说,谢谢永作博美阿姨吧,她的笑和泪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我是为了arata才介入这部电影的,但他在此片中存在的影响力真的很微弱。
这部影片非常适合共情能力强大的人去看,恰好永作博美饰演的母亲也是一位共情能力强大的女人。
一个人遭遇什么境遇会得到如何的人生,终究和性格有关。
片仓光,本来的青春,在朦胧的日系滤镜樱花飘舞下本该是青春剧应有的模样,然而她的选择,被迫的选择,以及经历过后没有割舍和实现的内源感情,把她打入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你说是失足自卑也好,无法假装也好,即使换到领养孩子以后幸福圆满的主角家庭,那位母亲,也依然有着过于保护和敏感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由会试问,这种表现是因为终究不是亲生的吗?
直觉是很细微的,甚至超出本人意识的。
只是,晨曦将至,究竟立场在哪里呢?
还是没有看到。
《晨曦将至》由两位女性的故事构成,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双线交织、相互接近。
一边是栗原佐都子恋爱、结婚、收养孩子,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一边是片仓光未婚先孕、居无定所、艰难谋生,成为了女性贫困的缩影。
然而,随着片仓光的出现和两条线索接头的牵引,影片逐渐陷入了双重悖论。
悖论之一,阶级的在场,令《晨曦将至》看似呈现了女性贫困,实则构成了对这一严肃社会命题的背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人物设定方面,片仓光的阶级底色/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是她个人而非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或至少是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导致她成为了女性贫困的承受者。
影片中,她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尚佳,父母反复告诫她要以学业为重,甚至在她生产之后还要让她重回学校准备升学考。
父母的“错误”似乎仅仅在于,他们一味担心女儿沉迷手机却从未关注过她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这样苛刻但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姐姐,已经按部就班进入大学,成为全家的骄傲。
姐姐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暗示,正常情况下,片仓光的人生道路应该同姐姐一样。
基于此,片仓光抗拒父母规划自己的人生、逃离按部就班的日常是青春叛逆,女性贫困作为其叛逆的副产品和必要代价,倒增添了些“光荣负伤”的意味。
其二,在镜头语言方面,那些以类纪录片形式出现的、被特写镜头逐个扫过面庞的女性,只用三言两语表达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但远比片仓光的故事更加触目惊心。
她们中,有人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投奔风俗店,有人在原生家庭度日艰难、连吃蛋糕都是奢侈。
可以说,是她们而非片仓光,真正与NHK的相关报道、与纪实文学作品《女性贫困》(2017,上海译文出版社)形成了互文。
但在《晨曦将至》中,她们反而虚化为片仓光的背景板。
基于此,阶级不再是底层女性认知自我的工具,而是加持片仓光主角光环的利器,一出刚露苗头的社会问题剧就降格为青春残酷物语。
悖论之二,因母之名,经历了一出青春残酷物语之后的片仓光,非但没有获得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反而迷失在自我误认中。
如前所述,在原生家庭中,片仓光无法通过扮演一个乖乖女来获得自我认同,这也是她“投身”(在一个他的身上投下她的影子)爱情的催化剂,结果爱情破裂,她要面对的则是母亲这一新身份。
Baby Baton的母亲们都没有将这个身份与失足少女的“耻感”相捆绑,其结果是,片仓光不仅认同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也就是她给孩子的信中所写“请别把我从你的脑海中抹去”),而且认同了Baby Baton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也就是女性贫困的真正承受者),二者共同建构了她当时的自我认同。
更准确地说,是自我误认。
片仓光此后的一系列行动都以自我误认为支撑,比如,她把认同感投射到跟她一起送报纸的友冈知香身上,因为友冈知香与Baby Baton的一个女孩/母亲很像。
直到友冈知香一走了之,把自己的债务留给片仓光偿还,才宣告了她们不是同类,相当于彻底戳穿了之前的误认;再如,片仓光上门讨债/认亲,她换上了友冈知香的外套、把自己化妆得面目全非,这不仅是对友冈知香欺骗行为的一次模仿和变相报复,更是对从前自我误认的强化。
以上双重悖论的交汇点正是栗原佐都子和片仓光这两位母亲的相认。
经历了曲折的“寻找——误认——丧失——强化”后,片仓光被栗原夫妇感动而郑重道歉,这意味着她最初反对的那个乖乖女形象此刻再度回归。
栗原夫人认出并原谅了她,当年沉浸在自我误认中的片仓光也如同一张标签,被栗原夫人重新贴回了面前的片仓光身上。
这个结尾还顺便将女性贫困的解决之道转嫁给栗原夫人代表的中产阶层女性,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被象征性和谐彻底消解的时刻。
综上,《晨曦将至》借助片仓光的叛逆和自我误认,将女性贫困从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降格为一个特殊个例,再将这一个例降格为始终找不到自我的无病呻吟。
影片中大量存在的阳光成了俗套情节的最佳概括: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阴云密布,最终是晨曦将至的大团圆。
光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挑战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观众必须从情节中跳出,怪这些光将两段故事打得支离破碎。
然而,问题不是光打乱了两段故事的正常顺序,而是这两段故事本身是对现实的割裂和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光的出现是不是反而成了全片最大程度的真实呢?
要说戛纳的“亲生女儿”,非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莫属了,从她的处女作《萌之朱雀》获戛纳金摄影机奖后,之后几乎每部作品都能轻松入围竞赛单元。
虽然去年因为疫情,戛纳电影节没能如期举办,但是河濑直美的新作依然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官方公布的入选名单中,再次验证了她的戛纳嫡系身份。
熟悉她的影迷都知道,她的作品一向是作者电影,故事背景都在她的故乡奈良,题材也具有私密的色彩,通常围绕着家人、传统民俗、生老病死这类话题展开,同时借助描绘大自然的画面,引发出神秘而抽象的氛围意味。
很少看她跳出奈良的背景和私人化的创作方向,于是当看到她的新作《晨曦将至》时,我不禁感到惊讶,这部社会新闻题材的作品让我以为她突然改变了创作路线,转投贾樟柯阵营,走上批判现实主义路线。
事实上非也。
在这部新片里,河濑直美一如既往的风格标签一个也不少:逆光、手持摄影、大自然的空镜头等等。
这些过于小清新的标签成为不少影迷诟病之处,尤其是逆光镜头的滥用,令人觉得她作品肤浅造作。
不过,在此片里,这些视听标签不再是过于自恋的展示,而是衔接和呼应前后情节的有效手段。
影片最优秀之处在于她构建叙事的心思,这在她以往的作品中相当罕见,叙事的复杂结构与话题的现实关注度一个都不弱。
剧本用孩子这个人物将生母和养母巧妙衔接上,前后多处闪回的处理和环形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
而海报上的一幕更故意制造出悬念,引导观众误以为后半段是类型突变的情节,结果却再次回到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尽管这个孩子成长在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家庭里,但影片的焦点却没有落在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那种亲情羁绊之上。
河濑直美始终关注的是女人的母性本能,以及她们在社会中的困境。
一个是缺乏生育能力的家庭,一个是无力抚养亲生小孩的家庭,两个家庭的交集落在了女性身上,向往成为母亲的原始天性将两位女性的命运紧密相连。
而透过描写两人的迥异经历,更逐渐揭露出日本当下种种的社会问题:领养、代孕、未成年怀孕、未成年人性教育缺失等等,其内在症结均指向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
领养家庭的妻子必须放弃全职工作,代孕的年轻女孩被物化沦为商品,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因意外怀孕而辍学,女孩产子后被家人离弃,提前进入社会遭遇同伴算计……叙事在戏剧化的情节里不断推进,也不时让人思考日本女性被排挤和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原因。
大胆尝试的叙事结构和不断增强的戏剧冲突都是河濑直美以往作品中极为罕见的,看得出她有意突破过于文艺的腔调,在融入更多现实关注的叙事文本里,找到个人风格最贴切的表现角度。
一部探讨生命、责任与“母亲”身份的电影。
影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裹挟在无常命运之中的他们,显得不堪一击。
大量的留白和空境将压抑的气氛渲染到极致,结尾处的温情却让人松了口气。
影片试着在现实题材之下创建理想设定,在黑暗的现实之中寻找一抹光亮。
可这片刻的温情之后,少女小光的路又通向何方呢?
P.S河濑直美真的很喜欢让树林、逆光与剧中人物进行无声的对话,但总觉得在这个影片里,有几个地方加得有点牵强,也可能是我没悟到吧。
河濑直美很关注细微的东西,哪怕是细微的情感波动,而片中各个演员也都能拿捏住这些细微的空间,正如同「环球荧幕」所评论的那样,角色们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被听到我觉得自己恰好处于一个面临家庭生活选择的阶段,有时候一旦去想,就会止不住想很多,其实对于夫妻二人世界,因为附带了亲密关系的情感诉求,所以反而可以成为某个吸引点,可是对于家庭生活中附带的育儿和养老问题,任何一个都能让亲密的夫妻双方精疲力尽如今已经到了不能够光凭模糊的期待或者恐惧就可以应付过去的阶段了,哪怕觉得不想要现在步入婚姻,也需要考虑什么时候步入还是一直不步入,到那个年龄步入的挑战是什么(比如JZ质量)家人到底是什么呢,有时候血缘关系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羁绊,因为意外怀孕的14岁初中生片仓,给家人带来的痛苦难以名状,但她反而因此与家人疏远了到了海边的Baby Baton,浅居阿姨像是她的妈妈,而同寝室的心美像是她的姐姐,这个地方成了片仓心中温暖的家,尽管后面回到时,浅居已经因病而时日无多,Baby Baton年底也关停了,但是这份美好的记忆一直延续了下来,以至于后来的片仓遇到跟心美遭遇很像的报社同事时,甚至到了不惜帮她还高利贷的地步会不会太傻了呢,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不禁担心片仓的这种盲目善良,果然她后面甚至不惜跟亲生儿子朝斗的养父母要钱,不过当年盯着14岁的她看了很久的朝斗养母,如今却没认出她来,拿出了她14岁时写给朝斗的信,说"我每天都在给朝斗念这个",信里面,14岁的片仓说,她会一直记住朝斗的年龄现实却是,她跑去跟朝斗养父母要钱时,居然没意识到朝斗只是在上幼儿园,她还以为他上小学了,恐怕这是她内心世界崩溃的起点,以为自己才是最想念儿子的那个人,发誓要记住儿子年龄的人,结果却到了这步田地,于是跪下来向朝斗养父母道歉,"我确实没有资格当他母亲"血缘不会必然带来亲密,可是最终朝斗对片仓说"我找到你了",会不会让片仓对于血缘家人有了真正的理解呢,会重新修补她跟爸妈和姐姐的关系吗相伴如此重要,河濑直美的「澄沙之味」里,老太太、千太郎、中学生,更像是三代同堂,松雪泰子×芦田爱菜的「母亲」里,田中裕子饰演的生母,也是因为和松雪泰子饰演的奈绪,有了共同的日子,母女才得以真正"重聚",而同样因为有难同当,奈绪与养母的关系也才真正亲近,尽管这时候的奈绪已经36岁了人生艰难,但人的善意永远值得珍惜,人心精妙而又脆弱,有时候甚至无法修补,但也像是一直生长的树木一样,只要别连根拔起,枝条还是会长出来,谁又能说,新枝条不如以往茂盛呢
改编自辻村深月小说,借小孩朝斗,连结了三位母亲:生母、养母及待产收容所的主事人。
河濑一改小说况味,以悬疑贯穿全片,不止跳出了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陈套,还推而及至不育问题、领养服务、未婚妈妈,边缘少女等,直探被社会遗弃的青少年苦况,整体格局和叙事的复杂性,远高于过去作品。
河濑融合纪录与戏剧,虽驾轻就熟,难得是平衡了批判和感性,变为不愠不火的社会写实悲剧。
莳田彩珠的演出,光芒四射,演活了一位被遗弃而苦苦求存的可怜人,闻之痛心,见之流泪。
河濑直美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片段式结构。
电影对收养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像精致的日本电影《晨曦将至》这样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
影片以佐子(永作博美饰)和清和(村上春树饰)的故事开始,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和美的,当发现清和的精子数为零时,他立即提出离婚,这就像抽根烟一样理所当然。
她温柔地拒绝了。
于是开始走收养程序来拥有一个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们看到这对夫妇在一个名为“婴儿接力棒”的中心观看电视纪录片,然后跟着他们去那里,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或者更确切地说(正如宣传材料所说)是儿子选择了他们。
然而,正如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的那样,生活中很少有真正的选择。
节奏缓慢。
导演河濑直美(Naomi Kawase)让银幕沐浴在梦幻般的光线中,还有风吹得樱花沙沙作响、鸟儿在头顶飞翔的慵懒镜头。
与此同时,故事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逐步推进,对话甚至只是字幕,有时过于矫揉造作了。
当面对一个自称是孩子生母的勒索者时,佐子生硬地说:“你的想法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
”她严肃地鞠了一躬作为回答。
它不是惊悚片。
比这种交流更吸引人的是其结构。
河濑直美使用了非线性脚本,这意味着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待事件,只是为了在稍后以新的视角再次看到它们。
如果说这与黑泽明的《罗生门》(Rashomon)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么人们更常想到的还是日本电影制作人是枝裕和(Koreeda)。
或许将川濑的电影(或任何人的电影)与现代家庭剧大师相提并论感觉不公平,但没有什么比《小偷家族》或《如父如子》等电影中的道德困境更棘手的了。
是枝裕和并不笨拙,但当我们开始了解这位十几岁的生母和她自己的家庭的背景故事时,河濑的风格要克制得多。
导演巧妙地剥去了层层的故事外衣,最终电影的情感核心显露出来,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只是河濑走了一条迂回的、风景优美的路线才到达那里。
“来回涌向岸边的的海浪,请至少为我留下一线光明,不要当做什么都未发生一般把我忘记,我依然在这里呼吸。
” ——《晨曦将至》主题曲 耀眼到夺目的逆光,微风下轻轻舞动的树叶闪闪发亮,镜头下仿佛是一片阳光的海,汹涌澎湃。
影片中光影的巧妙应用使得画面中的一切似乎都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可即便这样,影片深处的那抹哀伤,却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我从阳光灿烂中生生拽进去,我无处可逃,也无路可逃。
那晨曦又是什么呢?
或许它只是影片中那无处不在的光,抑或是河濑直美对于现世的期许。
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一幕,月隐于云层,黑夜中的唯一一处光亮被剥夺,世界陷入死寂般的黑暗,暗得就像是浓得化不开的墨。
突然,一声啼哭划破了黑夜中的长空。
镜头一转,在一个阳光笼罩着的产房里,一张皱巴巴的脸蛋、一双泛红的小手、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黑夜温暖了起来,那一瞬我竟以为这就是晨曦。
但它终究不是,亦或者说它还不够。
我本能地感觉它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可我说不清,但我觉得有一个答案很接近(豆友短评),“它是一种希望,对于晨曦照亮大地,把所有成长的痛苦、生命的缺憾和死亡的恐惧全部抹去的希望。
”影片看似温暖,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导演用光影来迷惑观众,看似美好,实则最为易碎。
灿烂消失,美好被毁灭,小光也走向了死亡(我认为她最后是自杀了),观众心中的遗憾和悲伤达到高潮,悲剧美学的作用显露无疑。
结尾那段我认为是超现实的表现或者是说是幻想,我所看到其实并不存在,小光已经自杀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最后的最后,她还是没能向朝斗说出那句话:“亲爱的宝贝,晨曦将至,我也将离去,但请别忘记我。
” 2021.3.18
流动的云,斑驳的光,闪闪发亮的海面,风中摇晃的树影。未成年即成为母亲的少女,适龄却无法生育只能领养的女性,对自己女儿言行“失格”的母亲,无一不是被“母亲”这个身份与社会定义/属性所捆绑的存在。令我动容的不是Hikari历经痛苦后终于意识到“生不如养”,而是领养机构里女性之间相互扶持的情谊。莳田彩珠把陷入恋爱时的甜蜜少女与成为母亲后的复杂心境都诠释得太好了,细腻真实得引人落泪😭
画面做的是真漂亮…但是剧情有些脚重头轻,想讲的太多,呈现出来的有限,最后的团圆结局也有些儿戏
这部片真的让我彻底放弃河濑阿姨了,剧情片摆拍成假自然真做作的纪录片,关怀弱势、边缘人群就是哭给你看我多惨,给你看我的伤疤。好人都像圣母一样在逆光的背景下说教,所有人都是在镜头下表演痛苦和开心的玩偶,肯本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最后又搞一点悬疑线,导演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拍,风光片也没少剪进去。其实看半天是阶级问题呀,说是讨论不同的母亲,最后还是穷人家孩子没有好的环境,不会跟孩子相处。知识分子精英没孩子,领养也可以把复杂的亲子关系处理的很好。社会的症结,个体痛苦倒地来自于哪里,不是呈现跪地痛哭的人物那么简单,导演到底想清楚没有啊。为了改编小说而呈现的故事创作吗……饶了观众吧……电影的创作绝不是把镜头最准某些群体,让她们微笑流泪再来个大逆光,让你看真美啊,这么简单……
【C+】第一部河濑直美,对于人物感性直觉的把控远超于情节的组织,因而庞大的母题用视角的转换和时空剪辑组接起来略显勉强,纪录片的题材变换出乎意料,可惜本有可能拍成属于女性的「生命之树」。
类似题材,河濑阿姨 跟是枝裕和比起来,差的真不是一两个段位……
也许以上三方在影片中的解决方案仅限于在影片中出现,无法代表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
# 68 San Sebastián 主竞赛第十一场# 最后一场主竞赛,略失望,建议大家在观看时把第一个小时略去,从后面开始看会渐入佳境,年轻女演员比较出色,海报里的的那对夫妇感觉就是来打酱油的
人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缺乏认知,真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太多逆光的重复看得疲惫,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纪录片采访的融合和风中绿意森森的奈良树林,故事挺复杂,没觉得冗长,倒觉得仓促,看完发现正好是母亲节诶
大量的局部的特写镜头,加之暖暖的光,比其他片子多的多的景色的空镜,我好像隐约记得澄沙也是有这俩特点的,有种时候都会感觉这部片子特写和空镜过多了。整个片子的结构可能属于我不太喜欢的那种,在大段叙述女孩过往故事的时候,这对夫妻其实是被遗忘的,这样的结构更容易让人觉得是分段讲诉了两个故事。大量特写加上那种太阳照射的感觉,很容易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让人感动的感觉,尤其在女孩和男孩在森林里的片段。 2023-9-3看
啥都要讲,啥都没讲好。河濑直美现在拍片过分凹形式,来回出那几招。
被生孩子毁了的少女,被要面子毁了的父母
首先,能不能抛弃那个逆光,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已经不是作为摄影去渲染情绪了,因为是作者导演,这是你的武器,但又不是什么漂亮或者使用高明。莳田彩珠很优秀,她比永作博美更值得拿到影后的提名,她把这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引向了幽微之处,这种幽微是河濑直美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夏天里你来到了不知道通往哪里的隧道,风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恐惧,是对生命的敬畏,在那一刻会提醒自己,我在真真切切的活着,电影里也不乏硬性的设定,领养则要放弃工作,我觉得大可不必,虽然是剧情片,但场景的设置,机构的设置,营造出了一种未来的科幻感,在这样的失真的环境里,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话题又去到越来越细,这是很高难度的讲述,河濑阿姨顺利完成。
那边的女人希望女儿肚子里没有生命,人生就会更轻松。这边的男女明明有资格做父母,却被宣判了无精的极刑。孩子出生,意味着人生有了新的连结还是累赘。父母的身份是件穿上就会变无敌的衣服,像大海保护着岛屿,岩石铭记着地球。既要在子宫里孕育,也要在摇篮里生长,刻在生命里的所有印记都不能抹去。
中间神似纪录片
涂得不均匀的指甲油,模糊的面容,还有数度出现的“光”…小朋友说,你知道吗,实际上只有一个海…是啊,不要把我在这片海里抹去
以生命的诞生为母题,阐述不同定义的母亲以及她们身后的感性与柔软。影片的情感十分真挚且丰腴,那种对待生命温和而小心翼翼的流动式的温情很难不令人动容。可以说是一版来自东方的《生命之树》,令人陶醉。双线叙事,在逆光中铺垫情绪蔓延,故事的起承转合在清新的空镜头中平稳转化,大海不起波涛,却亦能听见海浪此起彼伏的喘息声。唯一稍嫌累赘的地方是勒索的部分,过于冗长且说服力不足,破坏了先前的美感,顿时残酷青春式剧情扑面而来,并将第二条线原本已被掩埋的缺点逐渐放大,损伤了故事原本诚挚且浓郁的感情。
喔 正在感嘆自己有被煽到的時候 來了一個excuse me的結結局 ⋯ 想講的很多 但也不覺得有差到像好多短評講得那麼不堪 小朋友可愛的
妇女节可以看一下这部。女性应该如何互相拥抱。
要素过多,仅以结构来串感觉稍显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