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片厂风云第一季

The Studio Season 1,片场风云,制片厂,制片厂风云,工作室,好莱坞制片厂,斗戏影业(港)

主演:塞斯·罗根,凯瑟琳·奥哈拉,凯瑟琳·哈恩,伊克·巴里霍尔兹,蔡斯·苏·旺德斯,布莱恩·克兰斯顿,雷亚·普尔曼,凯拉·蒙特罗索·梅加,德维恩·帕金斯,佐伊·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片厂风云第一季》剧照

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2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3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4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5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6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3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4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5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6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7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8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19片厂风云第一季 剧照 NO.20

《片厂风云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奥斯卡大导演被好莱坞气哭了,这部8.6分的新剧揭示了苹果的野心?

马丁·斯科塞斯:“把我的电影还给我,我要去卖给Apple TV+,我当初就该这么干的!” 3月26日,由好莱坞知名喜剧人塞斯·罗根自导自演的美剧《片厂风云》,上线流媒体平台Apple TV+后大获好评。

该剧讲述了一家历史悠久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在一个艺术与商业日益难以共存的世界中努力挣扎的故事。

不仅有马丁·斯科塞斯、查理兹·塞隆、保罗·达诺、安东尼·麦凯、朗·霍华德等多位影坛名人本色出演,还公然开涮好莱坞商业模式的各种积弊。

创作尺度之大,令行业震动。

截至目前,《片厂风云》已在烂番茄影评网站上收获95%新鲜度,Metacritic网站打出80分的高分。

《时代周刊》称赞该剧是“2025年迄今为止最好的剧集,也是好莱坞多年来最犀利的自画像之一”。

《泰晤士报》则称,“剧情的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想到好莱坞黄金时代,在愚蠢、讽刺和多愁善感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旧好莱坞的太阳或许正在落下,而今年最好的新喜剧则在冉冉升起。

剧中,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被好莱坞高管“绑架版权”后怒不可遏地咆哮,扬言将新片卖给Apple TV+才是最正确的决定,更是引发了业界热议。

毕竟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名场面,不但还原了他2023年将《花月杀手》交由 Apple TV+出品的真实选择;还相当于给Apple TV+打出一剂响亮广告,明示Apple TV+已然成为作者型导演逃离传统制片体系桎梏的 “新诺亚方舟”。

近些年Apple TV+出品的高质量文艺佳作,更佐证了这种现象。

电影领域既有首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流媒体之作《健听女孩》,又有马丁·斯科塞斯《花月杀手》斩获10项奥斯卡提名;

因此,Apple TV+陆续吸引着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顶级导演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汤姆·汉克斯等巨星加盟。

可以说,今年《片厂风云》的热播,已经赤裸裸地将Apple TV+等流媒体平台与好莱坞传统制片厂的差异冲突摆在眼前,成为了观察好莱坞式困境与Apple TV+破局的绝佳切片。

同时区别于好莱坞自我审视的迷茫,这部用 Apple TV+展现的好莱坞故事,反而提供了另外的新鲜视角。

01 Apple TV+眼中的好莱坞:横冲直撞的焦虑《片厂风云》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以 Apple TV+的视角,呈现好莱坞电影生态暴露出的顽疾。

曾经,好莱坞著名制作人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昆汀·塔伦蒂诺、甚至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都对Apple TV+、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崛起多有抨击,认为其存在会削弱电影的艺术价值。

如今Apple TV+却反将一军,犀利吐槽起好莱坞传统制片的短板,例如资本捆绑创作、原创力流失、内容同质化、过度依赖经典IP等。

这种反转本身就值得玩味。

剧中,以马特为首的好莱坞高管,频繁陷入商业与艺术的两难交锋,却始终无法给出解决之道。

一边为了升职加薪,趋炎附势不懂电影的老板,一边又困在自以为是的情怀圈套中无法自拔。

头三集看下来,更像是Apple TV+通过马特的职场困局,起底好莱坞内部新老派系的观念冲突:他的迷茫、虚荣、执着,折射着好莱坞内部不同岗位的声音;而马特作为协调者,多数时刻未能有效调和各方矛盾,反成为危机的催化剂,实质反映出了好莱坞的系统性困局。

第一集,马特表现得像一个职场老油条,但在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却拿捏不好资本与创作之间的平衡,更没有敏锐的公关意识。

始终在项目策划中来回摇摆,一份酷爱饮料赞助的商业电影就令他犯了难。

老板提议酷爱可以照搬2023年《芭比》成功的路线,沿用经典IP,或拍成类似漫威的“超级英雄”,形成“酷爱侠宇宙”,最好还能加入TikTok中热门的曳步舞。

马特却走起了文艺片路线,用两亿美金请来马丁·斯科塞斯掌镜,而后者则要把历史上震惊全球的“琼斯敦邪教事件”改编成电影。

*备注:琼斯敦邪教事件是1978年11月18日,在美国发生的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

在这一事件中,邪教组织头目胁迫教徒喝下氰化物,导致913人中毒身亡,其中包括276名儿童,相传,当时兑了氰化物的饮料就是“酷爱”,这几乎是其品牌历史中最大的黑料。

最终,不敌老板构想,马特得罪了老斯科塞斯,留下一地鸡毛。

第二集,马特以一个职场混子的形象,参与进剧组拍摄。

导演为赶天光抢拍,他却执意在镜头中增加角色吸烟的动作。

剧组全员抗议,却为了拉拢资金被迫妥协。

此外,现场他大声喧哗,拍摄关键时突然尿急,甚至直接在片场摔倒,闹剧般的插曲也让拍摄团队因他暂停工作,险些酿成事故。

到了第三集,马特与朗·霍华德因"剪辑权"爆发的肢体冲突,更是将戏剧张力推向荒诞边缘。

这位凭借《美丽心灵》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等荣誉的大导演,在镜头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失控,传递出对当代好莱坞老派导演焦虑的极端映射。

象征在行业代际更迭的压力下,他们的创作权威与艺术坚持,也正在被新时代的规则解构。

无论这个体系曾经多么金光闪闪,如今已沦为资本的提线木偶,而从业者们则越努力越焦虑。

02 好莱坞式迷茫:制作模式僵化,与创新滞后《片厂风云》中,Apple TV+眼里的好莱坞是焦虑,好莱坞看待自己则是迷茫;而现实中,迪士尼作为好莱坞的经典标杆,近些年来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迪士尼的影视业务正经历剧烈阵痛。

今年 3 月全球公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制作成本高达 2.7 亿美元,却惨遭口碑和票房双重滑铁卢 —— 烂番茄新鲜度仅 40%,IMDb 评分低至 1.6 分,全球票房截至 4月10日仅有1.75 亿美元,成为迪士尼近年来最大的亏损项目。

“白雪公主”的选角是主要问题之一,主演瑞秋·齐格勒肤色与原著形象不符,引发了广泛批评。

此外,电影试图通过赋予白雪公主“独立女性领导者”特质来迎合现代观众,但这种改编却导致了叙事割裂,受到了舆情反扑。

真人翻拍经典IP是迪士尼填补原创力不足、降低影视投资风险的一张“安全牌”,《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全球票房均超过10亿美元即是证明。

然而,这种模式只能饮鸩止渴。

近年来,观众对真人翻拍电影的审美疲劳日益明显,对“炒冷饭”的反感不断加剧。

2023年,迪士尼没有一部电影票房突破10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期间上映电影包括制作成本超 2.5 亿美元的《小美人鱼》;与皮克斯工作室联合制作发行的《疯狂元素城》;原创电影《星愿》等等,并且最终口碑也远低迪士尼预期。

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翻拍经典引起观众审美疲劳,或剧情空洞乏味等方面。

而2025年《白雪公主》的惨败让这一切到达了最低谷。

为了“进入新时代”,老牌巨头迪士尼也进军流媒体,在2019年推出了Disney+;Disney+虽背靠庞大自有IP库,可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主要依赖经典IP续集和衍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长期将导致用户流失。

而Apple TV+则通过《花月杀手》等高质量原创自制内容,积极满足着用户对新鲜内容的需求。

据平台财报,2024年第四季度Disney+流失了70万订阅用户,总订阅用户数降至1.246亿,在用户增长速度上不及2019同年上线的Apple TV+,更与Netflix2.827亿订阅用户、亚马逊的Prime的2.3亿会员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迪士尼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好莱坞的缩影。

当流媒体平台用创新驱动内容生产,传统制片厂的“故事配方”和“工业化流水线” 恐怕已难以为继;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原创内容的制作,好莱坞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03 头部科技公司:引领影视的未来,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优势、灵活的商业模式和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对“影视原创内容”的投入力度空前,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影视行业的格局。

Apple TV+自2019年上线以来,对原创内容库的累计投入超过200亿美元,年均投入约为40-50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远超许多传统制片厂的年度预算。

这来源于Apple TV+始终贯彻“精品导向、质量优先”的制片策略,以“少而精”的内容布局聚焦高艺术价值作品的打造。

这种策略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更吸引了追求高质量创作的团队纷至沓来。

于是可见,Apple TV+近些年陆续推出了多部艺术价值颇高的高分影视作品,并在全球市场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2021 年《足球教练》凭借暖心励志的故事和高质量制作,提名金球奖最佳喜剧类剧集;

同年,科恩导演的《麦克白的悲剧》以黑白影像重构莎士比亚经典,展现了Apple TV+在内容创新上的野心。

2022年《健听女孩》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体电影,直接提升了Apple TV+在高端影视领域的声誉;

2023年,由苹果投资,雷德利·斯科特导演,耗资2亿美金完成的“巨制”《拿破仑》全球发行,虽然票房口碑失利,但证明了科技公司对艺术家的宽容度;

2024年《花月杀手》斩获10项奥斯卡提名,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艺术电影领域的地位。

巨额的投入,换来了传统电影行业的正视、甚至还有尊重。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 Self Financial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Apple TA+原创内容仅有271部,其在IMDb上的平均评分为 7.01/10,高于Netflix的 6.75/10 和 Amazon Prime Video 的 6.59/10。

这种不惜重金、以品质为核心的竞争策略,不仅巩固了Apple TV+在流媒体市场的差异化优势,也为全球影视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如今,科技互联网公司早已不再是影视产业的 “外来者”,很可能是规则的制定者与内容的构建者。

哪怕在国内,以猫眼、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从电影票务、宣发渠道稳步向前端产业升级,成为具有“一站式服务能力”的电影出品公司,印证了这一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公司引领影视未来的力量已不可逆转。

当马丁·斯科塞斯在《片厂风云》中感叹:“早知道就把电影卖给Apple TV+”时,这不仅是导演的个人选择,更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转向。

时代,真的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电影”,作者:埃及猫。

 2 ) 一集就有18个彩蛋

先从第一集开始说吧,后面有时间再拉片。

这部剧基本上是25分钟左右一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章,但第一集职位大跃进《The Promotion》因为涉及到公司介绍和必要铺垫,有40多分钟,信息量非常大,一集就有17个小彩蛋。

1、保罗·达诺全剧第一个镜头,就是戏中戏,保罗·达诺主演的一场枪战戏,也是这部剧第一个亮相的好莱坞大腕。

他的《血色将至》《年轻气盛》等都是佳片。

这样的大牌明星确实和剧中需要的演员咖位很契合。

当时赛斯·罗根饰演的麦特还没有荣升CEO,只不过是执行制片的角色,所以保罗·达诺表现得没把他放在眼里,说了两句就不理他了。

2、查理兹·塞隆这位就不用多介绍了,只不过目前电视剧能找到的版本用的都是台译版本,把名字翻译成了莎莉·塞隆,比较容易混淆。

查理兹·塞隆就算放在全剧里也算是最大牌的演员之一,所以麦特才会问有没有接到派对邀请,以及后面接到邀请欣喜若狂,当然查理兹·塞隆也很给面子,最后客串了一个镜头,甚至还远远的有一个老马丁趴在她身上痛哭的戏份。

派对邀请这个事儿,也是在讽刺好莱坞就是个谁红跟谁玩的名利场,麦特是小角色的时候没有接到邀请,荣升CEO就接到了。

3、罗斯玛丽的婴儿和安妮霍尔这里提到了两部电影,翻译的《失婴记》应该是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以及伍迪·艾伦的代表作《安妮霍尔》,意在传递麦特是有电影理想,想要拍好作品的制片人,但和后面接下饮料电影的烂项目放在一起,充满了讽刺意味。

4、佩德罗·帕斯卡这部剧佩德罗·帕斯卡没有客串,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用来凸显麦特的这个搭档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毕竟主演了《最后生还者》的佩德罗·帕斯卡也算是好莱坞大牌了。

5、film和movie全剧有多处区分film和movie的区别,在投资人眼里,film指代不赚钱的文艺电影,movie则是赚大钱的娱乐大片,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麦特几乎都在用film,他很少用movie。

6、《芭比》麦特见老板时“毒师”亮相,造型夸张,大金链子小手表,暴发户的派头显得很没有内涵,这显然是对好莱坞电影公司老板的嘲讽,几乎把他刻画成了小丑。

他让麦特接下酷爱饮料的项目,说“如果华纳兄弟可以赚10亿美金”指的是当时火遍全球的真人演芭比娃娃的电影《芭比》,全球票房超过13亿美金,出品方是华纳兄弟。

7、约翰·塞纳麦特确认当上CEO后,那个搭档破防了,但还是假装坚强,而且是惯用伎俩,伪装自己接到了约翰·希南的电话,依然是翻译问题,一般我们习惯说是约翰·塞纳,这个人出演过《大黄蜂》《速度与激情9》等电影,不过他最出圈的其实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光着身子登上舞台的画面。

8、《综艺》杂志麦特也是个爱慕虚荣的人,当上CEO后,他在奢华的办公室里看杂志报道,《综艺》是好莱坞很重要的媒体,麦特还把杂志带到会议室,生怕同事们不知道,特意引述了杂志里的报道。

9、韦斯·安德森和吉尔莫·德尔·托罗如雷贯耳的两个名字,麦特接下酷爱电影的项目,一开始的思路是找奥斯卡大导演来拍摄,所以有了和经纪人对话的这场戏,韦斯·安德森拍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岛》,所以被列入备选对象,然而被经纪人否了,吉尔莫·德尔·托罗最为国人熟知的两部电影是《水形物语》以《匹诺曹》,他也是拿过奥斯卡的导演。

10、尼古拉斯·斯托勒后面开始“面试”尼古拉斯·斯托勒,他讲了自己的故事大纲,结果麦特还没看上,斯托勒拍过《布偶大电影》系列,确实是比较适合的导演。

11、马丁·斯科塞斯这应该是这部剧客串的导演里咖位最大的一位了,没有之一。

他两场戏都相当出彩,而且是非常有戏剧张力的角色,老马丁就不赘述了,如果都不知道这个老头,真的就没必要看这部剧。

12、JonesTown琼斯镇马丁一说,除了麦特之外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办法把琼斯镇和酷爱饮料结合在一起。

1978年11月18日,琼斯镇及其附近凯土马港的飞机跑道以及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合共918人自杀死亡。

自此以后,琼斯镇这个名字也成了发生在该地区的恐怖事件的代名词。

这样一个恐怖的往事,怎么可能拍成老少咸宜的动画形象主题电影呢?

13、Ain't that a kick in the head自以为是的麦特觉得可以和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在公司大堂宣布这个喜讯,配的音乐是《Ain't that a kick in the head》,和这个场景很契合,确实是一个惊喜。

这首歌在很多电影里出现过,是一首经典歌曲,最早由 Dean Martin 演唱,收录于他1960年的专辑 This Time I'm Swingin'!。

弗兰克·辛纳屈、罗比·威廉姆斯、西城男孩等都翻唱过。

14、《好莱坞往事》被同事否决后,麦特尝试辩驳一下,拿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举例。

他当时已经陷入疯狂,他说《好莱坞往事》赚了3.77亿美金,事实上电影全球票房才3.1亿。

另外多说一嘴,《好莱坞往事》博纳影业也出资了,本来计划内地上映,结果因为电影里出现了李小龙的形象,李小龙后人觉得李小龙被侮辱了,就投诉举报,导致电影没能登陆内地大银幕。

15、 沃伦·比蒂被扫地出门的前老板在聊天中说“我在1988年砍了华伦比提(沃伦·比蒂)的一部电影,他从此就不跟我上床了”,这里显然是调侃了一下,而且在这里端出来 沃伦·比蒂的名字最合适不过,这个主演过《雌雄大盗》《天堂可以等待》等经典大片的影星,是好莱坞典型的花花公子,据说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女星过万,其中包括麦当娜和简·方达。

16、史蒂夫·布西密第一集最后史蒂夫·布西密出场,剧中马丁要拍的琼斯镇,主张史蒂夫·布西密主演,两个人现实中私交应该也不错,布西密主演的《大西洋帝国》第一季的第一集,就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拍的,这也是美剧的一个传统,往往第一集喜欢找大导演拍摄,给后面打个样,也能来个开门红。

此外,剧中开会讨论的时候,调侃布西密的名字念不对,Buscemi确实是很难读啊!

17、苹果马丁预感到琼斯镇拍不成,马上翻脸,让麦特把剧本还给他,他好去“卖给他ma的苹果公司”,要知道好莱坞有传统的八大电影公司,就算新崛起的流媒体公司,为首的也是网飞、亚马逊,再往下还有迪士尼+,马丁说卖给苹果,是在打隐形广告,毕竟《片厂风云》是苹果出品啊!

18、《好家伙》电视剧请老马丁客串,捉弄个一溜够,又是骗人家要拍电影,结果最后是买了剧本为了不让人家拍,而且琼斯镇这个还是老马丁在剧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所以最后的最后致敬了一下,电视机里放的画面是马丁导演的经典电影《好家伙》,这也是马丁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威尼斯电影节三项大奖,金球奖也有四项提名。

 3 ) 好莱坞玩儿技术跟吃饭似的

太好看了,每集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好莱坞流水线的高水准。

比如第二集画中画、套中套,整集一镜到底,不刻意不生硬,还活色生香。

姜文说,我们连故事都讲不好,还谈什么技术?

我们经常说好莱坞电影快餐太多,没技术含量。

其实人家追求的不是这个,人家就追求钱。

至于剧本、灯光、摄影、服化道这些东西,那不就是一日三餐、水和空气吗?

活着就得有。

 4 ) 大陆片场精彩程度不亚于此

E01第一集五星。

节奏非常紧凑,加上长镜头让人视线一刻也无法离开。

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昧着良心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仅在电影业会发生,但是,发生在了电影业里,怎能不让我们这些影视民工群情激奋强烈共鸣?

Poor Marty 感谢参演so adorable!E02探班风云哈哈哈哈。

当所有人都不得不拍你马屁,你就会信以为真。

E03意见|共情了资方。

E04消失的胶片🎞️oh yeah it's pretty. 胶片的时代渐渐远去了,它滚着滚着就没了。

放映老头都喜欢一键播放。

颗粒感,跳跃的光点,只存在于那个迷人的时代。

E05Quine的反制哈哈哈大快人心。

节奏一如既往的紧凑,一点不拖泥带水,和工作现场一样。

E07这几年真的太多zzzq的畸形产物,舆论压力让出品头疼,观众也看得头疼。

比如,《小美人鱼》…然而很多时候纠结到死的致命问题,其实根本没有人care。

好莱坞产品的本质是娱乐,并不是救死扶伤。

E08 “千万不要和艺术家们说你是艺术家”天真单纯永远会在职场fuck up 。

千方百计想要一个感谢,只为了向母亲大人交差。

不被重视的某个幸运儿莫名其妙不断被感谢抢尽风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很棒的call back,仍然五星。

国内的抢creadit大战精彩程度不亚于此。

人生切割术的主演客串好惊喜。

 5 ) 长评|对电影(产业)的爱

文 / TWY封面设计 / 阿崽全文约20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在许多时候,如今的年轻影迷往往先“爱”上电影产业,接着才真正爱上电影。

这无可厚非:当我们被预告片、社交媒体报道、漫展发布会和颁奖季造势诱惑,当代好莱坞将其体系机器强加给观众,这种被广告所包装的热情,其中或许掺杂着真实的热爱。

但毋需夸大其词,即便在宣传文化的存在下,我们仍可能真正去理解电影,因为任何一部电影依旧要作为单独的体验存在。

但现实是,如今的好莱坞几乎难以让人有所期待,除了对一些热门新片不断累积的等待,最终往往以难以避免的失望告终。

只需看看漫威发布会上那些高调传播开的影迷反应视频,几乎总是比电影本身更令人兴奋。

与此同时,对电影人和评论家来说,在电影产业内外工作,意味着必须面对这种非常现代的“爱”——一种不纯的爱。

这正是《片厂风云》的主题,而不论好坏,这部喜剧的剧作结构某种程度上已经呼应了好莱坞的市场营销模式,而非真正的电影制作——充满宏大幻想、少许顿悟时刻,以及一丝健忘。

项目提案(Pitching)的政治 第一季十集皆由塞斯·罗根与埃文·戈德堡执导(第二季已确认续订),罗根则饰演马特·雷米克——“大陆制片厂”那位充满激情但缺乏安全感的高管。

《好莱坞报道者》指出:“可以合理地推测,罗根饰演的制片厂负责人,集合了这位演员曾经遇到过的每一位疲惫的高管的集合”,而他的前任(凯瑟琳·奥哈拉)显然以罗根的“导师”、索尼影业前董事长艾米·帕斯卡尔为原型。

没有人怀疑他对电影的热爱,但尽管马特的野心是打造一家扶持作者导演的片厂,但他一上任便妥协了,因为他的就任是有条件的:他必须打造一部改编自“酷爱”饮料IP的全家欢大片,用以对标《芭比》(Barbie, 2023)的成功。

剧集前五集各自围绕一部特定电影的构思或制作展开,而观看这些单集的体验,经常如同在听“项目提案”(pitching)一样,其中导演用简短的语言向制片方推销其作品创意,以期获得“绿灯”。

罗伯特·奥特曼在《大玩家》(The Player, 1992)的开场镜头中,便已经展示了这种套路,以及影迷熟知的行业黑话:“我们的项目是A电影+B电影”、“电影搞笑但又惊悚”、再加上一点“但它很有情感”("it's got a heart"),诸如此类。

尽管只有第一集真正以一次提案会议作为叙事主体,并以马丁·斯科塞斯本人出镜的一个片段作结(已然臭名昭著),但其他各集也必须重点展现其描绘的电影的一个“卖点”,辅以其明星导演的现身:莎拉·波利的同性情节剧以一段夕阳下(所谓的“魔幻时刻”)的复杂长镜头结尾;朗·霍华德导演、安东尼·麦凯主演的惊悚片,则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慢电影风格”的沙马兰式反转;奥利维亚·王尔德执导的黑色电影,则充满了大卫·芬奇般暴君式的完美主义……

虽然这部剧并不过分犬儒,归功于罗根擅长将喜剧的痛点指向自己,但每集都埋着一颗炸弹:公关灾难、颁奖季抓马、演员AWOL、剪辑权之争;政治正确被触及,种族与性别议题被挑起……这些都不是电影圈的秘密。

但必须指出,由于情景喜剧的结构,也意味着马特制作的所有电影在剧中并不会真正“完成”或被展示。

电影成为了笑料(gag)。

在大多时间里,每当下一集开始,上一集中的影片似乎就已经被遗忘:另一个提案会启动,抹去旧的问题。

由于作为概念的电影在这里比成品更重要,这些项目的逻辑终点自然是最后一集的CinemaCon——即影院经理与制片厂会面的大会——一个公开的提案现场。

整季唯一反复出现的项目只有“酷爱”电影,但在其出现的四集(第1、7、9、10集)中,这个项目已然忘却了自己的过去,变得面目全非:起初,它是一部由斯科塞斯执导,基于琼斯镇惨案的黑帮史诗;几集之后,它一度变成说唱歌手Ice Cube配音的黑人题材动画,然而后者很快因AI相关争议公开退出项目(罗根找上这位前N.W.A成员,也许只是为了让他喊出那句“Fuck AI”);而最终,在CinemaCon上,项目只剩下了其作为IP的空壳,由匿名的导演念着宣传水词。

这种源自叙事形式的自我批判,有着讽刺的坦率,但或许也揭示了其局限,使喜剧的能量被耗尽。

因此,季终集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场迷幻药狂欢。

电影必须存在于他处,既不能是乏味的市场机器,也不能沦为麻木的迷幻狂喜。

一镜到底的政治 这部剧还有一个向观众推销的“提案”,那便是系统的长镜头使用,不仅向奥特曼的电影致敬,同时还有苏联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剧集主创在造访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的“衣柜”时如是说。

如果长镜头展示的是连续时空中的一系列连贯动作,那么可以认为,它的作用之一便是在镜头内的不同主体间传达某种统一性。

对卡拉托佐夫来说,这种统一象征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意识,而对奥特曼来说,则是统一性的缺乏以及孤独——被多轨录音被进一步强化,每个声音都被隔离在各自的位置中。

但如果奥特曼在《大玩家》(The Player, 1992)中更突显了阴谋论般的妄想症,用长焦镜头从远处拍摄角色,透过百叶窗和窗户,罗根及其摄影师则采用手持斯坦尼康在片场四处游走,赋予观众特权般的沉浸式体验,好像我们是一群敢于贴脸拍摄的狗仔娱记。

The Player (1992)尽管不再拥有《大玩家》中的阴谋氛围,跟拍长镜头依旧很难不携带技术主义的狂妄。

正如奥特曼用开场镜头向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致敬,一镜到底的范式在罗根和戈德堡这里,也成了电影美学的代名词。

事实上,将长镜头技巧等同于场面调度的这一陈词滥调泛滥不堪,在最近网飞的英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 Season 1, 2025)中达到了最耻辱的程度。

这种“一集一个长镜”的噱头,只是让摄影机的目光变成一名政府官员,现代青少年的悲剧以此被视角扁平化,镜头化身为警察、教育系统、心理学家和家长,在严肃的自省同时,也因为被困在了镜头/视角的预设情境中,拒绝在现实中真正观看病症的根源。

因而,在这里谈论或炫耀长镜头的形式技巧,便是在谈论一部网飞剧集的意识形态机器:把社会议题变为恶毒且奢华的“场面展示”,形式不仅被强加于被拍摄者,也强加于观众。

我们被困在镜头的时间长度中,不存在任何“反打镜头”或来自画外的想法。

Adolescence Season 1 (2025)如果摄影机成了电影的大脑,那么《片厂风云》的长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力感:角色们在麻烦中挣扎,无论他们走向何方,都被跟随的镜头牢牢盯住。

其中,名为《一镜到底》的第二集,描绘了一颗“魔法时刻的史诗级长镜头”拍摄过程,这个镜头因马特的意外到访而彻底失控,导致整段镜头失败——讽刺的是,该集本身正是一整段24分钟的长镜。

不过,围绕这一集起舞的“两个”镜头在本质上截然不同:或许令人发笑的是,当我们眼前的这一集宛如纪录片般展开时,片中那个“容不得一丝失误”的长镜头,最终却拍得像一支香水广告?

讽刺与爱 当《片厂风云》来到最后几集时,我们不禁思考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部苹果出品的昂贵剧集面前,其讽刺逐渐显得疲软。

当我们目睹产业中的种种问题,它们变得如此熟悉,以至于再也不好笑。

然而,剧集起初以给电影的情书自居,邀请我们进入其中,它所揭示的虚荣,很快转为一种忧郁,尤其在第六集中,当马特在一场医疗专业人士的派对中游荡,试图证明自己拍摄爆米花电影娱乐大众的工作,和一位小儿肿瘤科医生的工作同样重要。

随后的第八集里,他拼命想让佐伊·克罗维兹(饰演自己)在另一场派对——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感谢他。

该集忠实还原了颁奖典礼现场,不仅提醒观众剧集的经济实力,也展示了整个颁奖季的戏剧性。

年轻的影迷也往往热爱颁奖礼,想追一部电视剧一样关注着颁奖季的动态,但最重要的是,这给予了影迷某种“靠近电影”的感觉,贴近其产业与光环,以及评判奥斯卡是否做出了正确决定的虚幻权力感。

有时候,我们甚至幻想自己在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

也正是在这一集,剧集或许唯一一次真正走入超现实领域:当萨尔·萨佩斯坦(伊克·巴里霍尔兹),马特油嘴滑舌的挚友及副总裁,开始被一众金球奖的获奖者反复感谢时(起因是演员亚当·斯科特感谢萨尔在很多年前允许自己借住),他陷入了彻底抽象的狂喜之中,马特则彻底地陷入困惑。

在这里,一种奇怪的爱出现了,并与讽刺交缠:它以不可能的方式,满足了一位年轻影迷的梦想。

这个场景在起初或许只作为反讽出现,然而通过强化这个情境,以更大的强度重复它,每一句“感谢萨尔·萨佩斯坦!

”都将这一集推向彻底的不可能性,也或许将其推向了纯粹的喜剧,超越了讽刺摹仿与社会批评。

通过让一场颁奖典礼成为其自身的抽象物,《片厂风云》成功的秘密或许正是:在爱电影之前,首先要看到它的影子。

全文完

往期推荐字幕翻译-48 | 让-吕克·戈达尔《电影〈剧本〉的电影预告片介绍》评论翻译|批评是什么?

V. 批评与创作字幕翻译-47|朱丽叶·贝尔托《勒阿弗尔》(1986) THE DISSIDENTS 异见者可以是一个电影自媒体、一个字幕翻译组、一本电子刊物、一个影迷小社群,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通过写作、翻译、电影创作和其它方式持续输出鲜明的观点和立场的迷影组织。

异见者否定既成的榜单、奖项、导演万神殿和对电影史的学术共识的权威性,坚持电影的价值需要在个体的不断重估中体现。

异见者拒绝全面、客观、折中的观点,选择用激烈的辩护和反对来打开讨论的空间。

异见者珍视真诚的冒犯甚于虚假的礼貌,看重批判的责任甚于赞美的权利。

异见者不承认观看者和创作者、普通人和专业人士之间的等级制;没有别人可以替我们决定电影是什么,我们的电影观只能由自己定义。

微信公众号 & 微博:异见者TheDissidents

 6 ) 制片厂 高码率

「制片厂 The Studio」,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动作斡是嬉噱瘴多好/526936fpP4:/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制片厂 The Studio」,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动作斡是嬉噱瘴多好/526936fpP4:/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

 7 ) 明明是Apple TV+的剧,却不停给Netflix颁奖

看完第八集金球颁奖,不得不佩服美国人自嘲的大胆风格,明明是Apple TV+推出的电视剧,却在剧里第八集不停给Netflix颁奖,太能整活了,哈哈!

明明是流媒体影片,却不停在剧里吐槽流媒体,明明是电视剧,却在剧里不停被鄙视,因为电影才被剧里奉为艺术!

不断的长镜头、复古片头、复古音乐,妥妥的好莱坞风格,宝藏神剧!!!

 8 ) 空洞的讽刺闹剧

一个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到这样一把年纪的主角,居然还搞不清楚把个人理想和事业区分开?

这应该是职场新人的必修课好吧。

和老马聊了个天脑子一热就砸钱?

请问它的理想主义是从哪来的?

就一句话从小喜欢电影?

太扁平了。

你看同样是理想主义,鸟人主角从始至终都在名利和个人实现之间挣扎,他的理想主义是自恋、虚荣、天真、虚伪和自欺欺人等一大锅炖出来的实体,足够耐人寻味,足够让人信服。

理想主义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绝不是主角喊两句口号就行的。

还有这个大恶老板,放芭比、某种物质这种风格化表达的电影里都显得刻板。

要不是这剧的音乐用了部分鸟人的班底,还有这故弄玄虚的伪长镜头,我也不会把它和鸟人联想起来。

它和鸟人的区别就像剧中讽刺的尼克斯托勒版酷爱与老马版琼斯镇一样。

抛开苹果tv包装下的精致的形式,它本质上还是烂仔帮擅长的那套讽刺喜剧,观感上和snl的小品、papi酱的短视频差不多,金句和段子看完乐完,留不下一点能让人回味的东西

 9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movies !

movies!

 10 ) 2025年度最佳讽刺美剧选出来了!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最近,Apple TV+推出的一部新剧因其对好莱坞的尖锐讽刺与深刻的行业洞察引发热议。

被《时代周刊》称为“2025年度最佳剧集”和“好莱坞最犀利的自画像”。

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评分8.6,连续两周上榜全球口碑剧集榜。

最让观众激动的是剧中的客串阵容豪华到让人震撼——《片厂风云》The Studio

本剧的幕后核心是一对合作近二十年的喜剧黄金搭档——塞斯·罗根与埃文·戈德堡,二人此次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三职,实现创作权的全面掌控。

两人合作过多部作品,如《世界末日》、《传教士》、《黑袍纠察队》等。

(《传教士》第二季截影)他们的作品往往在无厘头笑料下隐藏对社会现象的辛辣讽刺。

作为经常以编剧、导演、监制的不同身份混迹在圈里的人,两人确实对圈内的梗非常了解。

所以两位天赋性选手讽刺起好莱坞来,简直是得心应手。

而且多位导演、演员的客串加盟,如马丁·斯科塞斯(《禁闭岛》、《华尔街之狼》等)、查理兹·塞隆(《速度与激情》、《疯狂的麦克斯》等)、格蕾塔·李(《过往人生》)、安东尼·麦凯(《美国队长》、《猎鹰与冬兵》)等,让本片的精彩程度更升一级。

他们在剧中本色出演,为观众讲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幕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好莱坞一家历史悠久的电影制片厂——大陆影业。

马特(塞斯·罗根 饰)在大陆影业工作已有22年,从最开始的小助理到如今的制片人,多年来他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发光发热。

(《片厂风云》截影)虽然他运作过不少成熟作品,也为公司带来过可观收益,但在公司却只是一个二把手。

经常不被大牌导演、演员当回事不说,明星举办聚会也从来不会邀请他。

这天,马特得到消息,他的上司帕蒂因为连续十部电影亏损被炒了鱿鱼。

老板找到他,有心让他接任,但却有一个顾虑,因为马特最喜欢不赚钱的文艺片。

(《片厂风云》截影)可毕竟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所以老板提出一个条件,在他上任后要以一款老牌饮料“酷爱”为IP,打造一部面向所有年龄段消费者的超级大片。

一直以来,马特都专注于拍好电影,在他看来好电影是要兼顾艺术性的不能只唯票房论。

可在老板看来,那些附庸风雅的文艺片全是“赔钱货”。

既然《芭比》这么一部爆款IP可以名利双收,那么自己也可以复制这条路,搞一部“酷爱”IP的大电影。

(《片厂风云》截影)虽然对老板的观点并不认同,但他等这个机会等得实在太久,所以他欣然接受了老板的条件。

不过,因为一时还舍不下对艺术片的喜爱。

所以,马特私下做了调整,在跟下属开会的时候提出了艺术片和票房要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决策方针。

(《片厂风云》截影)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找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名导。

马特咨询了一些名导,如韦斯·安德森、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经纪人。

却通通遭到拒绝。

经纪人表示,即使预算再高,名导也不愿意自降身价来拍一部这样无聊的影片。

(《片厂风云》截影)说罢,给马特推荐了有一定名气和实力的尼古拉斯·斯托勒(《好好先生》、《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等)。

尼古拉斯给出的剧本中规中矩,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与和解的温情故事。

(《片厂风云》截影)不过却并不符合马特内心的标准。

作为自己上任后的第一部电影,马特自然想要名垂青史,所以在影片故事方面他认为要更深刻、动人一些。

但老板逼得急,要他尽快确定导演人选。

就在马特准备上报斯托勒这个人选的时候,马丁·斯科塞斯向他提案了一部电影。

因为预算有点高,老头还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影片是关于琼斯镇X教大 屠 杀的,讲述对X教、英雄崇拜、大规模 自 杀的思考。

(《片厂风云》截影)据百度百科记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起震惊全球的集体自 杀 事件遇难人数仅次9 1 1事件,在这场灾难中,许多人都是通过喝下加入了氰化物、镇定剂、非那根等成分的酷爱饮料而 自 杀。

老头描述得绘声绘色,传达了影片的宏大、壮观、黑暗以及大家都是喝酷爱自 杀的贴题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怎么不算是关于酷爱的电影呢。

最主要的是不管在故事性方面还是大导掌镜方面都特别符合马特的要求。

(《片厂风云》截影)于是,马特也顾不上金主和老板是否愿意就这样将“黑料”明晃晃地放在台面上。

他迫不及待地在斯科塞斯2亿美元的预算上又加了5000万美元,而且还额外用一千万买下了他的剧本。

(《片厂风云》截影)只是,马特的这一"明智之举"并没有获得公司其他高管的支持。

尤其是在大家知道影片所讲的故事之后。

众人的指责声差点将他淹没。

(《片厂风云》截影)即使如此,马特还是坚持己见让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来拍摄这部最伟大的电影。

(《片厂风云》截影)可真正到了跟老板汇报环节,之前嘴硬的马特终究是没勇气在老板跟前讲马丁·斯科塞斯的提案。

而是用了尼古拉斯·斯托勒那套在他看来中规中矩的剧本。

老板听完后表示自己非常喜欢。

(《片厂风云》截影)这一下,马特直接得罪了两个人。

不仅因临时毁约辜负了马丁·斯科塞斯的信任,更因在尼古拉斯·斯托勒即将签约时遭到马特突然变卦。

为了挽回老板喜欢的剧本,马特只能亲自上门道歉……

(《片厂风云》截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马特最终选择向现实低头,而这也反映了现实中大多数电影人的普遍困境。

马丁·斯科塞斯原本想拍严肃题材却被商业需求压制,片中当他跟马特聊到关于琼斯镇影片的片名时,马特建议最好是叫《酷爱》。

从当时斯科塞斯听完脸上那无语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是拒绝的,但无奈人家给的预算太多。

(《片厂风云》截影)剧中通过荒诞情节展现了传统好莱坞在资本裹挟下的困境,但艺术与商业的永恒矛盾却在流媒体平台因高投入、低干预的模式下让无数电影人找到了“避难所”。

在得知马特不打算跟自己合作后,气得老丁头怒吼要将新片卖给Apple TV+。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花月杀手》就是由Apple Tv+出品,还收获了10项奥斯卡提名。

(《花月杀手》截影)除此之外,本剧还讽刺了好莱坞体制。

每次去探班,整个片场就数马特点子最多,一个接一个的给导演提他所谓的“绝妙”意见。

(《片厂风云》截影)有一次直接导致整个拍摄计划被打乱,原本要拍摄的影片结尾也没有如期完成。

但第二天女主要离开,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有档期……

(《片厂风云》截影)可真正到了需要给朗·霍华德又臭又长的新片提意见的时候,马特却支支吾吾的说不出口。

只因导演本人刻薄记仇,曾给他留下过心理阴影。

(《片厂风云》截影)通过夸张手法呈现马特的职场窘境,荒诞又真实地影射了行业生态。

他既是体制的共谋者,也是受害者。

身居高位,他可以决定一部电影落地拍摄的生杀大权。

但却无法真正掌控创作方向。

反而沦为资本链条的“执行工具”。

但更可悲的是他的无力感。

既怀有对电影的热爱,又深陷职场生存的妥协。

自从坐上首席制片人的职位,马特每天都很焦急,总是处于恐慌状态。

明明曾经入这一行是因为爱电影。

如今的他却很害怕自己的工作是在毁了电影。

(《片厂风云》截影)看到这想必大家对马特的处境深有感触。

毕竟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图源于网络Toffee / 作者

《片厂风云第一季》短评

政治正确那集也太好笑了!每集探讨一个影视行业面临的“困境”,电影不被认为是艺术是impress我的一个话题。我们确实不需要电影,更需要一个医生,但是病房里都有一个屏幕是用来看电影的!

5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长镜头摇来摇去有新意,但是故事很无聊很套路

10分钟前
  • Gaetano
  • 还行

制片人的日常就是面对抉择失衡导致的滚雪球式危机与用画饼式撒谎来让项目继续向前推进,EP1开场的长镜头是值得一赞,从业者能够领略到对白中微妙的关系,但对非从业者来说会有点消化。可以的话,想先给2.5颗星。

11分钟前
  • Vern
  • 还行

对于大厂内部人士简直写实得像纪录片A painfully funny show.

13分钟前
  • 星星星
  • 力荐

cameo合集 长镜头全靠The Player精神支撑至今看来有点笨

16分钟前
  • Kinbote
  • 较差

……《善意的竞争》《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混沌少年时》《热点》《苦尽柑来遇见你》《片厂风云》……可以确定的是,我的2025年度外语剧集不用愁没得选了;可是,我的2025年度华语剧集候选作品至今依然稀缺。—— 1.虽然有预感「塞斯·罗根」不会拍摄正经反应好莱坞制片厂幕后运作的故事,但观看此剧的笑果还是超乎我的预期,作为学过影视专业、从事过相关工作、阅片超两万的影视迷还挺能get到剧中编排设计的蛮多台词/情节/细节/笑点;2.用一镜到底长镜头形式呈现的第二集是IMDb上全剧评分最高的一集→9.0分;3.下载的版本竟然是台译字幕,好在自己对那些影片名人的翻译有所了解,因而不太影响对中字的理解;4.第八集看字幕,佐伊最后感谢了马特但他却不开心?倒回去看,原来念他名字时被音乐声盖过还消音了;……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真好

23分钟前
  • 彩虹头
  • 推荐

不如《系列大片》一根

25分钟前
  • 心平气和
  • 很差

太吵闹了 看得人紧张焦虑 这种高端班儿逼生活不想再看了 不过也感慨我果然还是远离权利场罢

26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还行

第2集最好

3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明星阵容最鼎盛的一部剧了吧?用如此辛辣、疯狂的方式揶揄充满铜臭味与投机性的电影工业,却还能让每个人保留可爱一面,仿如好莱坞的黄金故事,会有顺溜的方式让人们在泥泞中重回初心。短短一段疯闹历程,意犹未尽,对艺术电影、一镜到底、胶片、影院的追求,对奖项、名誉与政治正确的竞逐,一整个生态都流转着名利金光与赤诚之心,极尽癫狂,极尽有趣。Ike Barinholtz好像抱抱龙,Dave Franco好像奇奇蒂蒂,Bryan Cranston最后好像《木偶奇遇记》的Geppetto哈哈哈哈。以及,Seth Rogen牛逼!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太烂了,我还真想sarah polley能拍greta lee。白男ruined everything

36分钟前
  • heavywithmood
  • 较差

好莱坞自己吃自己的屎,消化完,然后放出这样自我陶醉的屁

39分钟前
  • fancyclown
  • 较差

赛斯罗根声音真好听。这剧门槛有点高,业内梗太多了

40分钟前
  • 总攻迷弟
  • 较差

老实说这种一个个长镜头拼接的做法一开始很突兀,但是考虑到剧集内容本身的混乱,愈看愈合理。‖笑死了,让我乐意放下我的小黄同人文来多看几集这个。自讽自嘲的影迷作风乐得要死。该说不说,我真的很喜欢看导演演戏。

42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前几日《花月杀手》过后的,“寻找几个重识老马的窗口”,此为其一。raw、vigorous n juicy!吃多了超加工食物,总会动心于此般新鲜打捞的生猛海鲜!想起了近十年前所刷的《政局边缘》,以及话痨Kevin Smith!

47分钟前
  • 炎夏
  • 力荐

最后两集无论是梗的密度还是长镜头调度都肉眼可见的掉下来了,不过塞斯罗根还是想的很明白,用短剧的时长把行业内能引起娱记闻风而动的素材一股脑甩在观众面前,但这种以影迷身份自居的长镜头执念让他没办法实现真正完整叙事的现实感。他可能在追求不必过高的赞誉,但持续追更的惦记是必须的,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感觉这套嗑足够他拍到第6季

52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谁能想到看得我最心有戚戚的是很多人不看好的e06…能引发人类精神共鸣的就是艺术 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都只是表现形式 人靠medicine只能survive 靠艺术(各种形式的)填补精神空白才能算living besides 医疗行业不确实还得靠传统精英看不上的娱乐行业和新兴科技行业来融资

55分钟前
  • Zeit9eist_
  • 推荐

四集得罪了四个导演。妈的,好喜欢第四集的黑色电影。

56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力荐

这长镜头真是拍爽了,塞斯罗根继续他无下线的喜剧,特别欢乐。

1小时前
  • 竹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