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 让我感受到一个男人的那种对自己无力的挣扎,一步步走向绝望。
周长胜,并不像他名字那样能逢赌比赢,他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懒赌鬼。
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样的懒赌正在一步步破坏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他确无力改过。
当然无力改变的还有他的暴怒的脾气。
这些都让的妻子, 越来越无法忍受。
老婆跑了。
那段在藤椅上抱着儿子啜泣的戏, 充分表露了, 他对妻子,对在自己生活中原本也就不多的, 宝贵的东西的消失,无能为力的痛楚。
生活继续, 他还有儿子, 但他仍无力改变自己,生活所迫,自己欠债,被人逼债, 被老板开除,无钱交电费被断电。。。。。
周长胜的生活, 让人感到无比的窒息。
但最人窒息的还不在于此, 而在于我们无法在周长胜身上看到希望,似乎没有一点的光亮能够照进这片阴獌。
他的生活还会被他那么一步步的毁下去。
在逼迫儿子偷东西,儿子被抓后, 去看望儿子, 沉默的儿子突然扑过去,咬住自己的耳朵, 愤怒的喊声中, 他知道, 这次生命最后一件属于他的东西--儿子,也要消失了。
孤寂的半晚,他一个人,回想往事,在墙根涕泪横流,最后一步步走进湖中。。。
绝望随着波纹荡漾开来。
这让我感到,人似乎到了一个阶段后,很多事情,就没法改变了,无力改变了,因为已有的习惯,因为已过大半的时间。
没有了希望,是如此的可怕。
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一直以为这部片子是妈妈再爱我一次那种很滥情的片子,加之对郭也没兴趣,所以一直没愿意看,前天为了巴结老婆买了张碟一起看了,才知是个很残酷的片子.但因为残酷的东西看得多了,就觉得导演最后的滥情实在是狗尾得没有一点说服力,如果当郭在水里悯怀自己的耳朵时嘎然而止就好多了.这就是玩残酷玩不彻底的悲哀.这部片子同时也验证了一个道理:这要你肯糟塌自己,演帝并不是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忽然想起,以混蛋为主角的电影也不少,但大多作为主角的混蛋一般都会有些特别的地方让观众把玩起来爱不释手,甚至会爱恨交加,而象周长胜这样混蛋得让人一点都不待见的倒是希有得很!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改变命运,而其中又有人不认命。
父子,改变不了的亲情。
如果选择来世,也许他还会选择做他的儿子。
剧情很弱智,不知道想讲什么,没有一点正面的教育,父母两个都不是好东西,都一样自私自利,既然女主家里条件好为什么不去妈妈家?
又说和爸爸感情好,可是这个爸爸一无是处,对儿子也整天呼呼喝喝没见哪里好啊,还整天莫名其妙的随便乱发脾气,明明可以靠手艺挣钱怎么突然就开始干各种坏事了,不知道为什么要郭富城演两个角色,让人误以为后续剧情和这个有关。
剪辑也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事情说得清晰。
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写够140个字才能发表评论呢,豆瓣这是强迫人家说废话吗?
若你对南洋风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许会对这部电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
木头百叶窗、家家户户的小院子、繁盛的叶子和花、水边的栈桥、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旧的街道、旧的电影院、旧的餐厅、旧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电影的拍摄地点:马来西亚。
有一些细节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却真是哑然失笑。
阿胜去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报社的人拿出块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费不同。
当他们搬到鸿乐那个小镇,长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边,车开走,留下一面斑驳的墙和寥落街角的远景。
叮叮咚咚的吉他,两个黯然的背影。
小旅馆的窗帘是薄薄的花布,被风吹得鼓鼓的。
阿莲的裙子是细细的花纹、细细的褶子。
穿着南洋长衫的林熙蕾手里提着一袋插着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楼。
摇头电扇转来转去,好像不曾停下来过。
可是,十几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吗?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个跟阿胜长得很像的男人吗?
可是,一定要在河对岸应景的出现阿胜和怀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吗?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难忘,他紧锁眉头的样子,低着头慢慢的走。
一再的隐忍。
可看到天上的星星,难得他还是会露出童真的笑容:“爸爸,你看天上的星星好美……”郭富城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想,至少比刘德华好。
他放掉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一甩一甩,很底层。
可是,这个角色,也许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原因,还是觉得层次单薄。
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大声地应对所有的事情。
可是他的眼神不对,过于简单,没有挣扎,没有不甘,没有痛苦。
一个失败的男人,不应是如此单纯的暴烈。
妈妈因为受不了烂毒的爸爸和毫无保障的家庭,终于狠心抛弃一切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也最终幸福了;爸爸因为妈妈的放弃而变得更加堕落,失业,没钱,被追债,不能回家,而片尾最后爸爸另娶了他人,似乎也过的不错,唯一可怜的是,他们留下的阿宝,那个可怜的孩子……阿宝懂事,谁都喜欢。
可是最终怎么样呢?
他生活没有保障,被校车司机赶下车,被追债人堵门不敢出声,被爸爸逼的去偷东西被打的满脸鲜血,最后进了少管所,等他出来后,父母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而他的未来又在何处呢……妈妈也曾给过爸爸很多次机会,也曾想努力,但最终还是没信心的离开了;爸爸在妈妈离开的一刻努力挽回,抱着妈妈哭,抱着阿宝哭,发自内心的悔恨,可并没有什么行动,被辞工了也不找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亲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
而阿宝呢,他是最无辜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所有的惩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承受了一切,这个家庭的破碎,伤的只有孩子。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拍的更好一些。
从爸爸的角度就显得让人怨恨。
很灰的调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美国片,境遇很相同,可那个孩子因为父亲的不放弃而是幸运的。
阿宝就只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女人幼稚,毁的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幼稚,毁掉的是一个家。
看完了这部片子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也许导演就是想传递这种情绪,人都是矛盾的复杂综合体,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好人”或是“坏人”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标记。
郭富城在片中饰演父亲一角,暴戾,颓废,功利,有着极强的欲望。
在谴责他的时候,我低下头在想自己,在想周围的人。
我们何尝不是拥有极强的欲望,一些人会因为电脑游戏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麻将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懒惰而逃避……我们一样软弱,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导演最后安排阿胜成功转型,这样子的剧情确实满足了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赌徒可以迷途知返?
父子之间的感情没有得到体现。
人性虽然难免具有软弱的一面,但人性之光环也不应该尽失。
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温柔的关怀。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很爱笑。
他拙于表达,把温柔体贴这些词语全部让给母亲,他站的离你有点远,仿佛在河的另一岸。
然后年华潺潺溜走,长大了的你,通往他的路途似乎更加遥不可寻。
你身边这个一天一天老去的男人,他也曾有过白马轻裘的岁月,容易脸红,穿白衬衫,给心仪的姑娘写情书,骑自行车载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后来生活打磨,风刀霜剑,他渐渐渐渐学着要成为避风遮雨的屋檐,青春与浪漫这些词,仿佛也随着旧时光一同离他远去。
但是,我知道,他那些年少的回忆其实一直都在,那些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温暖而美好的事情,就藏在他书房的某张老照片中或者不经意间说漏的话语中。
可是,你看到他额头的皱纹鬓角的白发了吗?
看到他日复一日柔软下来的目光了吗?
看到她心底的柔肠百结怅然叹息了吗?
我们已经馥郁葱翠,而他不再冠盖华阔。
成人世界流畅的表达感情如此的艰难,他从来不说出口,可我们永远是他心中最甜蜜的存在。
他没有先伸出手来,但他一直等着我们给他一个最纯净的拥抱。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他的节日,此时的天空挂着一年当中最炙热的太阳,象征着他给我们最炙热的光与热,明亮了生活,明亮了岁月。
请告诉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男人,你爱他,还有,父亲节快乐!
《父子》是06年金马大赢家,郭富城更是二度封帝,谭老最满意作品,应该值得一看。
大概因为看的是内地版,被剪得厉害,所以没觉出剪辑的过人之处,不晓得跑到美国专攻什么剪辑有多厉害。
相反觉得剪辑不很流畅,偶尔的镜头有些过于缓慢拖沓,长镜头却不够长,短镜头又不敏捷。
看了一下被剪的情节,想象如果加上会更好的表达父子间感情,人物也就丰满了。
针对我看的版本,父亲这个角色感觉就只会发脾气,做坏事,狗改不了吃屎,并且只会空喊口号说“我爱你,老婆儿子”,而他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并不多。
当然作为我少女时代的偶像,郭富城还是那么帅,那么有型。
这次演出拿到影帝,还算实至名归。
杨采妮和林熙蕾基本上就是两个花瓶,只为床戏增色彩,并且林熙蕾的还被剪掉了。
儿子长得十分俊俏,以后肯定是个大帅哥;哭戏很投入,很不简单了,但是和国内包括国外一些出色的童星相比,眼神就空洞多了。
还有最后出场的徐天佑,当初看到Shines的时候,我就说他好像郭富城哦,不料谭老和我一样有眼光,请他来演郭富城的儿子,瓦卡卡。
剧情上没有打动我,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刚看了《三峡好人》),只是对父亲气愤,对儿子怜悯。
影片的后边,道出儿子咬掉父亲耳朵的时候,让充满睡意的我吓了一跳,小家伙爆发了,父子关系从此决裂。
而儿子长大后把小时候偷来的表送回,我觉得就俗套了;结尾他远远看到一男一女,女的怀孕,凝视许久,目光呆滞,我觉得不太好。
这样演让看的人大都认为那一男一女是父亲和新老婆,可是父亲要是又结了婚,干吗非得等到十几年儿子在远处看着他的时候让老婆怀孕?
所以我认为那一男一女不是他父亲和新老婆,而是普通的路人甲两口子。
那么儿子看着他们俩,是在遐想父亲的现状?
那就不如是看到中年两夫妇共同劳作相亲相爱的场景了。
感觉我好像在批评电影,我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挑挑骨头罢了,拿奖的就是好电影。
继续支持郭富城。
小演员好可爱
一般般 郭富城演的很不错 结局很不错
差不多十年前看,当时觉得太长,今天电视放没想到的竟饶有兴趣地一路看下来。乡村克雷默夫妇转向雷蒙特卡佛,要不是小男孩那么漂亮,真会走向悲剧。犯法的儿子咬教唆父亲耳朵亦是都市传说,彻底洗了写实的调子。老武侠片的跳剪有点没必要。昨天和人聊,没想到四大天王影帝之最是郭。
不喜欢。
演技浮夸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小男生很可爱
各方面都还可以
总觉得阴暗大过温情
只记住了杨采妮的性感身材。
三星半,看的是159分钟的那版。虽说是父子,但是并不是一部常规的父爱电影,而是一段畸形的父爱,也以爱的借口模糊了好与坏的界限。影片里父亲的戏份很重,虽然郭富城拼接此片的表演获得金马,但是卖力有余实力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杨采妮和林熙蕾的大胆参演还真是看点十足啊。
可怜的娃啊!
父子
多年不遇的片子。剪辑、配乐严重有问题。人生就这样,又白白浪费掉了2个小时。杯具
父个刁啊
郭富城真逗。。。其实也不很差,基本拿它作为喜剧片看的。前半部分都还行,不过到了最后部分就急转直下了。
清醒的感動
一次完全陌生的观影体验,整体风格上笼罩了太多传统台湾文艺苦情片的悲情色彩。
其实真的很一般
我不会赞同金马奖的评委的品位。郭富城也就这部以后开始了他洒狗血的不错演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