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白宫杀人事件

The Residence,白色官邸杀人事件(台),白宫往事,白宫谋杀案,府邸杀人事件

主演:乌佐·阿杜巴,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兰道尔·朴,苏珊·卡莉奇·沃森,巴雷特·福,埃德温娜·芬德利·迪克森,朱丽叶特·杰弗斯,阿·米切尔,布雷特·塔克,乔迪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白宫杀人事件》剧照

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2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3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4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5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6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3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4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5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6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7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8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19白宫杀人事件 剧照 NO.20

《白宫杀人事件》长篇影评

 1 ) 多样性,是我对这部剧最好的赞美之词

这部剧绝对是我看过最为少数群体友好的电视剧之一,不同样貌的女性角色被刻画,她们不是一面的好也不是一面的坏,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展示着他们最令人厌恶且又令人喜爱的一面。

而且总统是同性恋这个设定,并不是为了多样性而增设,他和伴侣也参与在剧情中,而不像是一个脱离于剧情框架外的角色。

并且结局对于凶手的揭露方式,为剧情添加了一些扑朔迷离的感觉。

谁懂看到最后一集我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猜想,感觉每个人都很有嫌疑…剧里对某些顺直白男还有政府高层多是男性的讽刺更是一绝,而且少有的這部劇呈现了一个人的话语可能是有所隐瞒或者修饰的,他们的观点绝对不能全部相信。

流畅的剪辑让我几乎没有忘记如此繁多的人物,是一部及格的群像剧。

还有看到剧里讽刺资本主义富人也很惊喜,有钱人对于钱的欲望,是不会因为他们已经拥有大量钱财而停止的。

p.s. 作为一个在酒店工作过的人觉得很能和里面基层人员感同身受啊哈哈哈,看工作人员那么匆忙地准备真的很佩服,无理的要求,被泄愤式地责骂真的使人身不由己

 2 ) 《The Residence》癫评

先打分:8分。

政治,它的定义数千年历史来一直在演变、进化,但无论如何,都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式。

透过一所小房子看这个世界,有点老舍先生通过一个小胡同品味全国抗战的意味。

先说整体:优秀!

剧情、演员、表演,全部在线,尤其是在没有一线大明星加持的情况下,所有主、配角都很精彩。

特别提一下Randall Park,虽然是配角,戏份也不是很多,但每一次露面都很有戏,类似于谦的捧哏,话不多,但捧的全都在点上,极其精准、丝滑,非常恰到好处。

优秀的配角,一般的主演都配不上。

再说缺憾,节奏迟缓,无关人物的悲惨过往讲述的太多,倒是挺丰满的,但有些臃肿,这题材给英国人也就是《唐宁街10号杀人事件》——三集片。

对于哪个更魔幻,现实还是剧本,谁也别着急下结论,就看谁有本事了!

我们就看看神预言对照:1、影片里: 白宫安保溃败,国宴里居然混进了三个“不速之客”,俩本地网红,尤其是“第三人”,稀里糊涂跟团进了白宫,莫名其妙的搓了一顿国宴,欣喜若狂的参观一圈儿,最后大摇大摆的自己溜达出去了!

现实里:前不久某大国“微信建群”商讨国家级军事打击计划,主动拉了个记者进来,各类军事机密一览无余;出事儿以后集体性愚蠢的推诿、掩盖甚至直接说不知道;2、影片里:平民Harry Hollinger混迹政治圈儿上蹿下跳,搞得鸡飞狗跳;社交秘书Lilly Schumacher,政治大金主的女儿、网红(杀手),自大狭隘无知,唯一能让大神探Cordelia Cupp在听别人讲述她时昏厥、崩溃的人物;现实里:把这俩揉在一起,猜猜是谁;3、影片里:死者双手割腕整齐划一,疑点重重,却阶段性总结为“自杀”,一片欢呼;现实里:X治国,只要我说的次数多,鹿就是马,我可以改教科书;4、影片里:代表着传统、职业、尊重、礼仪等优秀品质但刻板、固执的A.B. Wynter,被代表着新潮、激进、革命但愚蠢、软弱、幼稚的Lilly Schumacher杀了;现实里:不用说了吧,80岁宝宝的网红团队登基仅2月,全世界早已瑟瑟发抖。

再说点有意思的点:1、第七集里清洁工Elsyie的小女儿在看Agatha Christie的小说,算是个隐藏小致敬,毕竟在传统正宗推理类小说的世界里,Agatha Christie就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伫立在那里。

本剧的核心剧情骨架也是这个脉络;2、作为第一丈夫的母亲,发现现场第一人的老太太Ms.Cox只要一听到“总统先生”这几个词就恶心、干呕,剧中出现了三次,哈哈哈哈;3、大歌星Kylie Minogue本尊奉献了不少戏份,风采依旧,但还是不敌岁月,毕竟57了;可惜的是絮叨了半天Hugh Jackman,只是拿名字玩梗;最后,片中预言的只有3月4日首都大恐袭(总统跑路、手机没有信号、留守员工准备赴死,侧面描述证明是很严重的大袭击)还没实现,按照现任政府业余、愚蠢、不着调、不容置疑的光伟正形象,这种事儿还真不是没可能发生。

 3 ) 偵訊最高境界:沉默不回應

無心插柳在Netflix上開了The Residence,玩的是東方列車式的懸疑。

名不經傳的女主,演得很舒服,很witty,不裝逼。

也許她胖胖的形象,爆炸頭,加上身上一個斜背包,這些形象更親民(vs 一般偵探劇那種都市精英的幹練)劇情就是各種的巧合和抽絲剝繭,不過不失,結尾的twist 稍為有點牽強,殺人劇情的邏輯有多少經不起對敲。

但沒關係,本來誰殺人只是牽著觀眾走的一個晃子,這裏面要營造的雲裏霧裏的感覺,還是可以的。

反正,我不知不覺的就在出差的過程中,把八集全看就是了hhh黑人和亞裔的捧哏逗哏有點傻白甜,但是還是讓人發笑。

Birding 真的是神來之筆,把劇情的推進配合得天衣無縫,竟然一點都不生硬,甚至把這個本來走滑稽路線的偵探劇,增添了幾分可愛。

我還學到了一個偵訊技巧:沉默不回應。

問完嫌疑人,別焦急回應。

讓沉默在空中飛一會,目不轉睛的盯著嫌疑人,製造無形的壓力。

好幾次,嫌疑人都被沉默擊破了,推翻了自己的口供(當然這是劇情需要)。

我思考速度快,pleaser性格,容易急著回應,甚至有一點想把事情control 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適當的沉默,既是讓信息和情緒沉澱,亦是讓對方有空間繼續敍述,事情也許會發酵到意想不到,更好玩、更有意思的方向。

 4 ) 白色官邸

The Residence,译作《白宫杀人事件》。

这片子拍的任性,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精巧。

有些zzzq,但很吸引人,主角沉稳,调子喜剧,场景浮夸,特点鲜明。

将谋杀案放到那个著名的白色官邸里;拿袋鼠和袋鼠国家的首脑调侃;把仇恨的杀人愿望挂在嘴边;涉及很多人很多事,但都浅尝辄止,不做深入刻画……轻松愉悦。

中间几集有点绕,本来都往前走了好几步了,又绕回来了。

有人说这是剧情拖沓,我以为是一种自信的饶舌。

片名 Residence意味深长,究竟谁是长久的居住者呢,是四年一任的那个大人物,还是让那个白色的大房子正常运转的那些小人物呢🤔我最喜欢的,是每集片头的画和画旁的文字说明~~~“无辜的台灯”、“沉默的沙丁鱼”、“希拉在这儿”、“希拉在那儿”、“振奋的希拉”、“沮丧的希拉”……

这张画里只有一个希拉

这张画里出现了四个希拉,Sheila在这儿,Sheila在那儿,振奋的Sheila,沮丧的Sheila;无辜的台灯,沉默的沙丁鱼。

还有,第六集的标题叫“第三个人”,片尾用的音乐,就是电影《第三个人》的主题音乐,Anton Karas作曲,齐特琴演奏的。

 5 ) 简析《白宫杀人事件》分集标题

作为一个推理迷,在第二集就发现这部剧的标题设计的很精妙,一查果然如此,不仅来源自有名的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影视剧,而且和每集内容非常贴切,可以看出创作团队非常用心(虽然这部剧是推理破案和政治讽刺相结合的作品,但本篇评论仅从推理角度来简析介绍,且有一定的情节剧透,请未观看过本剧的读者酌情阅读)。

第一集: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厄舍府的倒塌》,非常有名的作品,应该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最出名的短篇之一,讲述了阴森恐怖的厄舍府及其久居其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妹的故事。

顺便一提Netflix在2023年出过一部同名电视剧《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本剧第一集是案件引子,介绍了AB死亡被发现这一开端,涉及到的各类人物,白宫国宴举行的前后及背景。

用这一名篇来作为第一集标题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白宫作为一幢历史也非常悠久的建筑物,和厄舍府一脉相承,也暗合了后来白宫内部各类关系的分崩离析。

第二集: Dial M for Murder 《电话谋杀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之一,该片以商人东尼为主角,揭露了他因发现妻子玛丽与侦探小说家马克的不正当关系,而精心策划了一场看似完美的电话谋杀计划,意图置玛丽于死地。

本剧第二集讲述了AB被一通神秘来电约到一个地点,挂断电话之后意识到自己即将丧命。

电话来电在《电话谋杀案》中是一项重要道具和信号,也是本剧恶意的开端。

第三集: Knives Out 《利刃出鞘》,近年来很有名的本格推理电影,“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讲述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被杀,遗留了亿万遗产。

久负盛名的大侦探布兰科突然被匿名人士雇佣调查此案真相。

本剧第三集的重要道具也是一把刀,我想这就是主创选择这个分标题的原因。

本集围绕用来割AB双腕的刀的下落来展开,最后也追踪到了那把刀和刀的主人,可谓确实是Knives Out。

第四集: The Last of Sheila《勾魂游戏》,1973年的电影,也是一部经典本格推理侦探片,亮点之一是该片编剧之一是希区柯克经典影片《惊魂记》的男主角 - 安东尼柏金斯。

本剧第四集围绕白宫butler Sheila Cannon的一系列操作展开,她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总是满口谎言。

本集标题暗合了她的名字Sheila。

同时我注意到剧中角色Sheila的姓是Cannon,而《勾魂游戏》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黛恩·坎农(Dyan Cannon),不知创作者是否有意为之。

第五集: The Trouble with Harry 《怪尸案》,同样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宁静的小镇突然发生了一起命案,与被害者相关的几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凶手,然而事实真相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本剧中本集凶手的嫌疑在本集后半开始集中在Harry Hollinger身上,故而有了本集标题。

同时故事已到中段,似乎每个嫌疑人都有谋害AB的动机,都像是真凶,与《怪尸案》的故事遥相呼应。

第六集: The Third Man 《第三人》,卡罗尔·里德执导的英国惊悚悬疑电影,改编自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一部关于寻找在场的第三个人的电影或小说。

本剧本集引出了在现场的第三个人的存在,把案件往事实中心又推进了一点。

第七集: The Adventure of the Engineer's Thumb 《工程师大拇指案》,柯南·道尔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冒险史》中的一个短篇篇章。

本剧本集中的中心人物是白宫工程师,以及他在案件中推波助澜的部分。

本集主要角色是Engineer,他自身也对这个身份很重视,《工程师大拇指案》的主角也是Engineer,不过本剧似乎和大拇指没什么关系。

第八集: 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黄色房间的秘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所著的经典推理小说,是推理史上第一部密室杀人长篇经典,开创了密室杀人的这一经典模式。

本剧最后一集的标题出来我就感觉很是欣慰,创作团队太懂了。

有种一切都回归原点的舒适感。

一切都从那个黄色房间开始,一切又都回到了那个黄色房间。

本剧的现场回到了这个房间,最后一集侦探带领着大家回到了这个房间,密室推理这一模式也回到了这个房间。

不知道是先有了白宫黄色房间的点子才有了本集标题,还是先定了标题再确定了黄色房间在本剧的地位。

不管是哪样,作为一个推理小说迷来说肯定是高兴的,这个彩蛋是献给所有沉迷推理世界的人们的。

而且这本书和本剧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密室杀人,向来是没有密室的。

盘点完所有标题,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部剧集,情节曲折不无聊,线索交织但清晰,噱头够大,侦探够怪。

同时也科普了白宫的构造和鸟类知识。

是部佳作。

 6 ) 当观鸟者凝视权力:华盛顿大厦将倾时

作为一部黑色幽默悬疑喜剧,《白宫杀人事件》以白宫这一政治权力中心为舞台,通过一桩离奇命案撕开了美国政治精英的虚伪面具,同时以荒诞的笔触勾勒出权力体系下小人物的挣扎与联结。

剧中虚构的摩根政府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无能与腐败的缩影:总统对热水水温的苛刻要求远胜于治国能力,其同性伴侣“第一先生”与酗酒岳母的矛盾成为白宫内部的闹剧,而总统弟弟更是一个偷窃白宫藏品的巨婴。

这些设定不仅解构了传统政治领袖的威严形象,更揭示了权力阶层对公共事务的漠视——他们更关心个人利益与表面形象,而非真相与责任。

当命案发生后,FBI与总统顾问第一时间试图以“自杀”掩盖丑闻,澳大利亚总理急于逃离现场,而国会听证会最终成为一场表演式的权力博弈。

这种对政治运作的讽刺,直指现实世界中权力对真相的操弄——正如剧中警察局长所言:“这届美国政府不行”。

白宫的132个房间与157名嫌疑人构成了一座微型社会迷宫。

从酗酒的女管家、虚荣的社交秘书到偷窃成瘾的总统亲属,每个角色都背负着被权力异化的伤痕。

例如,西点主厨因餐品争议对死者发出死亡威胁,却在命案后因恐惧而藏匿凶器;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与白宫女厨师的私情暴露了精英阶层道德的双重标准。

这些“小人物”的动机看似荒诞,实则映射了系统性压迫下的个体困境:他们在权力链条的末端挣扎求生,最终成为共谋或牺牲品。

而女侦探科迪莉亚通过观鸟练就的敏锐观察力,恰恰成为穿透谎言的隐喻——真相往往藏匿于被忽视的细节中,如烟蒂上的口红色号、血迹衬衫的替换逻辑。

剧集采用三线交织的复杂结构(案发当晚、调查过程、国会听证会),通过时间跳跃揭示权力对历史叙事的篡改。

听证会上被迫以“自杀”结案的荒诞结局,暗示了现实政治中真相的妥协性——当权者需要的不是正义,而是稳定表象。

更值得玩味的是白宫空间的象征意义:光鲜的宴会厅与阴暗的地下室形成对照,林肯套房成为歌星凯莉·米诺格被迫救场的交易筹码,而总统岳母发现尸体的游戏室则暗示政治权力本质是一场危险游戏。

剧中复刻的白宫隐秘区域(如员工通道、地下室)不仅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更将政治机器的运作机制具象化。

凯莉·米诺格因工作人员失误被迫登台演唱7遍《忘不了》,命案却在歌声中被发现;总统弟弟偷走的白宫藏品最终成为破案线索;而从未露面的“狼叔”休·杰克曼被反复提及,暗示了名人符号在政治娱乐化中的工具性。

这种荒诞感直指美国梦的溃败——当传统价值被消费主义与表演政治取代,精英的罪恶便被系统性地合理化,唯有小人物在偶然的交集中(如女管家与西点主厨的共谋沉默)保留着微弱的人性微光。

《白宫杀人事件》最终通过一桩命案,揭示了权力体系如何将人性异化为维持运转的零件。

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白宫裂缝意象,光鲜表象下的腐朽无法被彻底掩盖,而女侦探以观鸟者的姿态凝视这场混乱,暗示了超越政治叙事的另一种可能——在权力游戏的边缘,个体的觉醒与反抗始终存在。

这部剧既是对美国政治的病理切片,也是一曲献给小人物的悲怆挽歌。

 7 ) 好看的悬疑新剧集

这部剧讲的是白宫的首席管家死在了白宫举办的国宴上,黑人女侦探不畏权势找出凶手的故事。

之前看到网评这部剧不错,在豆瓣上看了下简介和预告片,就果断选定了。

事实证明没选错剧。

虽然是一起杀人案,跨了8集,但是每集的节奏都很紧凑,且剧情设置合理,演员演技到位。

150+的嫌疑人,每一集都会出现几个有重大嫌疑的潜在凶手出现,但下一集里都会一一破解。

然后,在最后一集,终于反转给了一个意向不到的人。

看得很是精彩。

从套路上说,也是经典的密室类杀人案,诸多参与者,一个侦探做主要分析及取证,再辅以一个助手或是支持者,只是这部剧里的助手角色弱化,大部分都是黑人女侦探独力完成。

剧集很有阿婆的风格,但多了美式的元素,是近期值得看的新剧之一。

推荐推荐。

 8 ) 观后感就是,太爽了

虽然这个迷你剧八集都是围绕一个案子。

但它是一部好剧,就不会让你觉得枯燥。

说明编剧他有强大的自信是可以将繁杂的信息归纳总结成为线索,当猜测推翻时,引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后自圆其说,揭秘一切。

之前确实也看了一些优秀的悬疑推理迷你剧,比如说月光花/喜鹊谋杀案,我随手一点开,镜头结构精美,手法高级,节奏得当,运用十分老练,台词又有一种淡淡的幽默感。

被吸引了。

很遗憾我们有的时候不得不把一部剧集分开看,但是没关系,对于这种解谜我们一口气把最后几集看完就ok。

我不知道怎么安利,因为优点太多了,甚至还兼顾了有趣程度,女主她就是几乎没什么表情,但就是令人发笑。

黑人女性侦探主角,最大的爱好是观鸟,当然少不了华生的角色,他是由亚裔演员担任,并且还是很好看的美剧初来乍到中的爸爸,这个角色非常好笑。

还有就是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塑造非常丰富且多样。

我觉得和我之前看的月光花谋杀案有两点非常相似。

第一,月光花谋杀案中的女主通过死者的小说去调查,最终和死者小说中的侦探达成了一种跨越次元的心灵相通,而这部剧里面的侦探从未见过死者,但是调查过后是最能懂死者的性格和精神品质,第二就是转场都做得很优秀,但白宫杀人事件主要是叙事手法比较丰富,月光花因为主要是在小说和现实世界中穿梭,所以转场特别丰富。

碎碎念以下有剧透,有人还是会觉得比较拖沓,但是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戏是可以废掉的,大不了觉得无聊的就倍速呗,还有就是其实主题并不是多么的新鲜,依然是新思想和旧思想,守旧派和创新派。

守护和重塑两种思想的碰撞,但是其实也不单只是这些,比如说阶级金钱的异化等等,但是我想原创剧本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非常优秀了,人类文明存在了那么多年,能有多创新。

 9 ) 瑕不掩瑜的古典探案系列

猜中嫌疑人的那一刻真的太爽了!

尤其是嫌疑人并没有什么情非得已、可叹隐情,单纯的坏让人爱恨也能更纯粹强烈。

这也是剧情处理上的聪明之处吧,绕来绕去之后给一个简单明快的结果让观众累积的情感找到宣泄出口。

很适合一口气看完的一部剧,整个过程和剪辑都酣畅淋漓,细碎的人物关系、矛盾纠葛、世情微妙处都层层抽丝剥茧展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人一直看下去且不觉得疲累,偶尔夹带的吐槽也恰到好处,调和了整部剧喜剧底色。

虽然有点冗长,但对侦探女主的喜欢可以克服这一点,自然强壮聪明沉稳,我还不知道真相但我会知道怎么发现它的笃定感也太好了。

以下有剧透:AB的班味真的很重,推理出他当晚来来去去的所有行程时,旁观着都感觉已经累到了,偏偏AB又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他真心把White House视作他的家,想让这个并不完美的团队正常顺利运转下去,很传统古典的一个人。

p.s.掌权者来来去去,小人物才是扎根此处的,让人想起了官与吏。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让我不自觉怀疑Lilly,她真的很讨厌这个地方,这里的人和物像老古董一样让她厌恶,想彻底推翻来重塑一个全新的。

但因为没有很强烈的动机和证据,所以按捺下来了。

而其他嫌疑人,有动机,有嫌疑,但也解释得过去。

更重要的是,其他人如果做了这样的事,更让人觉得是一时想差了,一时冲动,而不是真的深恨蓄谋已久。

钝器挫伤还能解释为冲动行事,但毒药就不是了,需要穿过草坪,找到毒药,下到酒中,再让对方喝下,其中太多次都可以冷静、停下,和AB共事多年的同事,或许会因为一时冲动犯案,但很难想象他们预谋犯案,因为这这那那的琐碎摩擦,毕竟AB有时可能不好相处,但他不会是一个完全不通情理的人,很多事都不是没得商量的。

 10 ) 叫出鸟名很容易,叫对很难

It is easy to call a bird, it is difficult to call it right. ——Paul Holt2011年上映的《观鸟大年》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观鸟人不是怪咖,只是心有所爱的普通人。

随后的十几年肯定是发生点了什么,观鸟人再度出现在屏幕上时,不但已不是怪咖,甚至变成了某种有高级感的人设挂件。

《豺狼的日子》 去年上线,主角职业杀人、业余看鸟。

本剧更进一步,主角主业看鸟、副业探案,甚至探案时也不忘观鸟和宣传观鸟。

编剧愿意用观鸟来烘托主角的腔调,甚至搞大道理宣讲,相信大部分观鸟人都喜闻乐见。

但是,作为一项全凭自律的运动(是的,看到了什么你自己说了算),在观鸟过程中,诚实永远应该置于腔调之前。

就这点而言,《白宫杀人事件》的某些表现手法大有问题,绝对会引起不观鸟的人对观鸟活动的误解。

故写此剧评,加以澄清。

作为对比,先讲两句《豺狼的日子》。

这部片子虽也观鸟,但引不起我吐槽的欲望。

主线方面的原因先不展开,观鸟细节设置得真实合理,无槽可吐确是实情。

我不会因为开车看隼追尾,就多杀两个人;但开车时确有可能看到好鸟,边开边看也实在很危险。

我也没有秘密接头的需求,但观鸟棚的隐蔽性,去过的人自然能体会。

概言之,《豺狼的日子》中,观鸟元素自然合理地融入了情节。

那本剧呢?

让我们一一数来。

第一集,原初之罪。

主角库普登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在夜晚十点半的白宫草坪上观鸟。

对此我只能说,看个毛啊看!

两个简单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个行为超级荒谬。

首先,人什么也看不到。

作为非夜行性动物,人类的夜视能力一塌糊涂,不管是肉眼还是拿普通的双筒望远镜,都不太可能在夜晚(即使有一定照明)从树冠间找到本就善于隐藏的鸟类。

热成像仪甚至都没有用,因为即使在成像仪上找到热源,也无法看清多数情况下识别鸟类所需的羽毛样式。

当然,另一个理由更关键:根本就没有鸟。

除猫头鹰、夜鹰以外,大部分鸟类也不是夜行性的,因此通常会选择在隐蔽处休息过夜而不是和人类一起参加白宫晚宴。

(非夜行鸟类在迁徙时确实可能在夜间飞行,但那是在没有障碍物的高空。

)不过库普走出电梯时报的两种鸟名,美角鸮(Screech Owl)和拟八哥(Purple Grackle), 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前者是夜行性的;后者是地面活动的,偶有一只起夜走到了草坪照明范围内也说得过去。

但之后报出的歌带鹀(Song Sparrow)就着实离谱了。

对比一下同在名单上的狐色雀鹀(Fox Sparrow),就算这种麻雀大小的鸟活腻味了半夜乱逛,谁敢声称自己可以在50米外的夜色中区分两者呢?

上:狐色雀鹀;下:歌带鹀第二集,隼没有名字。

开场就出现了一只帅气的游隼(Peregrine Falcon),虽然也不是夜行性的,但它还是绕场一周,关注到了三个剧中的关键场景。

好吧,工具隼,都理解。

到本集结尾时编剧扣上了这个扣子。

库普对永远慢一拍的跟班、FBI侦探帕克大讲特讲隼的捕猎技巧,还宣称自己最希望在西奥多·罗斯福的观鸟清单上看到的鸟种就是:隼。

(·_·;)?

不熟悉观鸟活动的观众或许不能马上体会,但对观鸟者而言,这就像是一个宣称自己特别喜欢体操比赛的家伙,说最希望看到的奥运跳马冠军是:人。

什么人啊?

什么隼啊?

隼形目有60多个物种,但西奥多·罗斯福的白宫观鸟清单上没有那么多隼,实际上只有一种,在清单上排名第六的雀鹰(Sparrow Hawk)。

西奥多·罗斯福的白宫观鸟清单(真)该物种今名美洲隼(American Kestrel)。

鹰和隼差异较大,早已分别归入鹰形目和隼形目,弃用旧名肯定有分类学这方面的考虑。

(排名第四第五的才是鹰形目的纹腹鹰和赤肩𫛭。

)剧中的清单在第一集库普进入白宫时闪现了一下,暂停可以看到,开头五条和真实的清单是一样的,用的也都是罗斯福时代的名称(第一集提到Owl和Grackle时,也用了本集中清单上的名字而非现用名),但编剧径直把第六条的Sparrow Hawk(雀鹰)改成了Falcon(隼),这是有多损,损罗斯福认不清隼?

如果觉得美洲隼过于袖珍卡哇伊,不适合在片中做霸气展示,因而决定换成游隼,那完全没问题。

毕竟这是虚构作品而非纪录片。

但好好的游隼,为什么就不配署上自己的名字呢?

顺便说一句,西奥多·罗斯福是对美国生物保育工作推动最大的总统,国家公园系统基本是在他的任内建立起来的。

他的这份清单用在这部剧里,本是非常应景、非常合适的。

上:东草地鹨;下:黄喉长爪鹡鸰第三集:魔法书。

库普又一次引用观鸟故事教育帕克。

东草地鹨(Eastern Meadow Pipit)和黄喉长爪鹡鸰(Yellow-throated Longclaw)虽然都不是一个科的,在非观鸟人眼里可能确实挺像。

但是,但是,库普你到白宫来观鸟,却拿着非洲特有的黄喉长爪鹡鸰单占一整页的图鉴是要干嘛?

并没有这么一本Wendell Phillips写的《Birds of the world》,不过这不重要。

就算有吧。

如果本书中任意一种鸟都会一图一文占上两页,那它一共有多少页?

全球鸟类数量在1万种多一点,应该有2万页。

这部书虽然块头挺大,但看起来可没两万页那么厚。

或许它是一部魔法书,或许它收录的鸟远远少于1万种。

考虑到故事背景,它可能是魔法书,但是魔法书不太可能。

若仅仅是挑着收录,就意味着白宫本地可见的鸟,大部分也没有收在其中。

那背着它到处转的目的何在?

作为讲故事的道具吗?

现实中,鸟类图鉴当然和望远镜一样,是观鸟人的左膀右臂,但它需要在不造成太大负担的前提下提供帮助。

一本轻薄的、尽可能囊括本地目标鸟种的图鉴,才是最好的野外图鉴。

一部16开的《全世界的鸟》?

只适合放在客厅茶几上装逼。

土岛鹬第四集:看向大海的另一边。

本集开头,《全世界的鸟》又出现了,这次是库普可爱的外甥用它查询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特有种土岛鹬(Tuamotu Sandpiper)名称的正确拼写。

可能它确实是魔法图鉴吧。

库普带着小外甥,孜孜不倦地搜索了两天海平面,仍旧一无所获。

外甥觉得他们永远找不到土岛鹬了,但库普不这么看。

谁对?

看过上面的照片,聪明的读者应该会知道正确答案。

是的,这是鹬,是涉禽,虽说是海岛鸟类,却是在海滩和灌丛中活动的!

当库普久久地望向天际线时,她发明了与缘木求鱼等效的新成语,望海索鹬。

而且,一个脑子正常的观鸟人如果打算观察海面上的鸟类,是绝不会只用双筒镜的。

双筒镜的放大倍数有限,一般最大不超过10倍,而海面上起伏的水鸟距离动辄上百上千米,绝大多数是放大10倍后仍难看清的。

既然海滩观鸟根本就不用走来走去,这当然是最适合使用固定在三脚架上的单筒镜的场景。

单筒镜可以变焦,放大倍数通常从20倍起,最高可达60倍、70倍,看海鸟不要太爽。

顺便一提,望远镜这个名字起得超烂,它会导致一个极常见的误解,是每个在人多的地方使用望远镜的观鸟人都被问过的:“你这个望远镜能望多远?

巨蚁鸫第六集是有观鸟内容的最后一集,第七第八集就直奔反转又反转的凶案结局而去了。

巨蚁鸫(Giant Antpitta)是分布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有限区域的一种易危鸟类,全部种群数量不超过2500只。

但在某些特定地点,它是当地旅游业的支柱,由于投喂的缘故是相对常见的。

如果这样的鸟都能成为库普的一生之敌,或许她的运气太背了,也或许对古法观鸟的坚持让她远离了那些搞诱拍的鸟塘。

若真是后一条原因,那我要对这位表演型人表达一定程度的敬意。

总的说,本剧编剧对观鸟活动和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鸟名方面没搞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仅指英文台词,中文字幕是有翻译错误的,比如把巨蚁鸫和巨蚁鵙搞混)。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观鸟又缺乏应有的尊重,编排了许多偏离基本事实的情节,却仅仅是为了装逼。

我当然希望观鸟变得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但不对自己诚实,又怎么算得上观鸟?

《白宫杀人事件》短评

猩猩队长探案

2分钟前
  • Lollipop
  • 很差

是谁 是谁在吹这部片子啊??? 两集能讲完的事情

7分钟前
  • 赛赛
  • 较差

好老派

8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女主说话蛮好笑的 就是叙事有点稀碎

1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很喜欢这种空间上的条理感。虽然拖得稍微有点长,但是实在瑕不掩瑜,非常非常精彩的经典推理剧,各方面都把控很好。现在很喜欢这种游刃有余的小喜剧。

15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发生甚么事儿了?

20分钟前
  • Chuck
  • 较差

节奏太拖沓,推理也算不上特别精彩,作为喜剧倒是挺够格。

21分钟前
  • AROGUE-
  • 还行

那个白宫杀人事件不就是普到不能再普的网飞式框架吗 连模式都没换过,无非什么标配八集+标配演员+角色视角+冷笑话偶尔cue名人致敬电影政讽+古典乐+出圈的爆梗+一个代表性线索+快节奏紧急反转+内幕,咚咚锵上戛纳,近几年真是拍得一个比一个像ai量产

23分钟前
  • 别骂了在看了哎
  • 很差

说话,不停的说话,各种说话……

26分钟前
  • 扶舟先生
  • 较差

1、网飞啊,制作精良地注水也是注水,请你至少砍掉三集吧。2、很喜欢这样的女性形象,才华横溢的强壮自然女,男人只是她的陪衬。3、种草了观鸟爱好。4、最后一集的处理蛮无语的,凶手就那么浑身破绽地出来自述,有点失望。5、不得不感叹这片子得是多巨大的剪辑工作量。

30分钟前
  • 梦到内河
  • 推荐

很久没看过这么酣畅淋漓的剧了,世上好演员常有,好编剧不常有,这个剧的编剧deserve a big applause,台词写得真好,我猜, the cast had a really good time performing,观众感受得到那种演好戏的愉悦。——呃,虽然中间几集有点儿疲沓,但是真正瑕不掩瑜。

35分钟前
  • 故园遥望
  • 力荐

撑死了四集讲完的事情,非要冗余成8集,严重降低了观感

40分钟前
  • echo
  • 还行

一部电影时长能解决的故事,却拍了4部电影的时长。强行将破案与观鸟扯上关系,只觉得观鸟可能帮助女主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增加了知识量和知识面。停止问话对方会自己主动交代,这个方式觉得有点扯。美式演技说话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有些浮夸和过多,竟然让我想到了中国208万们五官和肢体乱飞式的演技。

45分钟前
  • s720357
  • 还行

炸鸡叔说我当年一边开炸鸡店一边对抗Salamanca一边躲DEA都没这么辛苦

47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推荐

上下两集就可以搞定的推理剧,莫名加戏,白宫就是个噱头

50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毫无疑问,本剧又创造了一个鲜活的侦探角色,她的能力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心理学家,百分之二十的演讲家。想看反转,推理的,本剧几乎没有,而且如果适应不了反复切镜头的感觉,那会感觉十分影响剧情流畅度,但习惯这种美式幽默的就觉得还行,但幽默似乎只靠反转,和隔壁片场风云只用摔跤一样,过于单一了。人物可以继续,但手法希望多一些。

54分钟前
  • 赋四韵
  • 还行

节奏太慢 故弄玄虚 各种无谓的“讽刺”太多 看得心累 非常普的一部剧 分数偏高了

56分钟前
  • steflover
  • 较差

真的有很精妙的时刻,一些镜头也特别精彩,表演也不错,但就是拍太长了太多装腔作势的废话了,台词太多观感有点累中间实在没忍住打盹了😴

1小时前
  • 面包真好吃
  • 还行

意外的本格向流畅bingewatching迷你剧,除了中段分集结构设计略微信息量低摆明注水,插叙剪辑和乱序叙述都把原本高文本化的推理过程呈现为视觉上的迷径幽回,看似独享上帝视角却又受制叙事陷阱的观众游戏参与感极高。少数族裔为主的cast尤其是非裔女性侦探和亚裔sidekick的非典型性但搭档chemistry十足的搭配在不言自明嘲讽着过往霸占主流的白男主角和白人刑侦类型的同时,自知身处侦探媒体元宇宙的每笔有意为之的戏仿和解构都成了令探案迷会心一笑的密集彩蛋。剧本无时无刻不在调侃男性文化统治和思维定势,无形赞美女性之间默契连结的女性主义笔锋让追溯古典传统的奇情迷案存有和当下更深的共频鸣响。看完真的很难不疯狂心动去白宫参加建筑内部导览。

1小时前
  • 嵇澹
  • 力荐

许个愿望吧~

1小时前
  • Byr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