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启功先生的大名是因为去北师大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好多都会提起他,而且在师大也随处可见这位老先生的字。
今天偶然看到,竟然有他的电影,不顾要整理语料的紧迫,决心看一看。
真的很感动。
原来启功先生一开始是学画画儿的呀,原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发生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的事情。
感动于启先生和发妻那温润如玉的感情,没有太多言语,但是小小的细节足见两个间的感情,也许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电影里启先生两次出门找她,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见两人的深厚感情,在那个年代里的相互扶持与牵绊,是现在的我们几乎无法做到的深情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个人的平淡生活都是催人泪下的过往。
感动于宝琛女士趟在病床上说“那个赌我不打了”,也许是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不愿心爱之人孤苦一人,也不愿挂念的人将来真的要一辈子吃素。
她一言一行的背后都是对启功先生满满的、无私的爱。
而启功先生最后也没有再娶,他说大概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感动于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比起现代人的感情要深厚笃定得多。
现代人的感情动不动就分手离婚的,想想也真是唏嘘感慨。
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甚至是受文化的水平都提高了,而那代人的真诚与坚守在今人身上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看到启功先生的发妻为他保留书画的那段真的很感动,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愿意为爱人保留不该存在的字画,那该是多么广阔而深沉的爱啊。
电影里出现启功先生两次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次讲到这首诗的诗眼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想他的妻子一定就是他的知己,一辈子默默不言,却深知他爱书爱画儿爱字,默默帮他保留着一切。
最后启功先生在讲诗的时候,教室外又传来了几十年前的吵闹声,启功先生那一瞬间的失神,一定是想起了过去那段担惊受怕的岁月,而今几十年一晃而过,同样的地点和情景,真的好像是梦一场,也真的希望那过去的几十年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还可以重新再来。
也许认识启功先生的人会觉得电影并没有特别还原出先生本人。
我并没有见过先生,只是从师大老师们的口中听过先生的趣闻轶事,但是我觉得整个故事的人物塑造的还是比较贴近的。
最后看盗版字画的那段可以感受到先生真的是一位可爱的老人。
看着看着也能感受到先生的品格,不为名利,醉心学术,平易近人,而且还特别为他人着想。
之前上过马世华先生的课,可以感觉到他们有些类似的治学、授课态度。
上完马老师的课就特别想开始练字了,今天看完电影,决心真的要好好练字了。
最后以电影中先生说的话结束:“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有常识的国内观影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些那十年发生的事。
学者作家诸如季羡林、巴金、沈从文等,每每谈起那十年总透着无奈与愤恨,更别提已经离开了的舒老先生。
那些动荡年代的史实,是我们每一个理性思考能力的国人,都不该忘记的往昔。
《启功》的导演是经历过这大半个世纪的前辈,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庆幸有那么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们在尽着微薄之力,让新世纪的我们能够了解我们深爱的祖国,知道何为恶、何为美。
谁会电影本身,全篇跨度很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到世纪末,用启功老先生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北京,也让我们见识到这位大学问家的丰富学识与人格魅力。
启功先生幼年从水墨入行,后领悟诗书之意境,文学、书画融会贯通,可担国学大师之名。
经历了划右派、摘帽、降职、受压迫,庆幸先生一直以来安然无恙,淡然乐观,动荡年代未受非人待遇,却未与郭教授之流同流合污,辱没了文人傲骨,不改善良本性。
看到往日悉心教诲的学生在自己面前颐指气使,等“戏演完了”,依然悉心授业不记较往日仇怨,这是用生命在传道啊。
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择一业、终一事。
到了晚年,我记得电影里的布景很用心的一点,在启功先生的书房里放置了很多玩偶,看老先生晚年留下的影视资料,先生是很喜欢玩具的,配上招牌的老者笑容,在学子看来便是慈父般的存在吧。
看网上的资料,启功先生待人也是如春风般,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也不扰他人的生意与财路,自己的弟子打抱不平也只是一笑。
老先生是幽默的,多年的经历也总归如履薄冰,像其他人评论的那样,启功先生重回师大的讲台,听到楼道里学生的跑步生都能吓出一丝冷汗,先生半生漂摇,实在不易。
而且在大栅栏,老先生不制止假借其名敛财的小贩,却很负责任的翻看是否有“反动言论”,虽是调笑,但却也透着无奈,动荡十年,多少无辜之人就毁于这般文字狱之中?
从另一角度来讲,先生也是知道这“思想罪”的厉害,这文字即落了他的款,若误人子弟、污人思想的责任,他这样的学者可担不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知己,先生指的怕是自己的“姐姐”吧?
何为知己?
难道学者只能和学者知心吗?
我倒觉得不一定。
伯牙子期,重要的是知晓对方的性情、看重对方的才华。
启功先生与宝琛女士携手数十年,宝琛女士才是最珍惜起才学的知己,也幸亏宝琛女士,守得云开之后先生青壮年时期的文墨才能留下,我等后人得见其风采。
“四人帮”粉碎后,先生翻出妻子珍藏的文稿,一张张平整了的宣纸早已粘接得难舍难分,先生沟壑纵横的双手擦去泪痕,任是无情也动容。
哎,知己难求啊。
随想录里,巴金先生曾说,才过去二十年,就有人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要大家尽早忘记干净。
惟有我不让人忘记过去惨痛的教训,谈十年的噩梦反反复复谈个不停,几乎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人。
在油锅里滚了这么多年,那么多人的悲欢离合怎么能忘得掉?
总有人在不断放大“你国”的“墙”,好笑,任何一个守法公民,真心想要了解那段往昔,谁拦得住?
又哪儿有那么多人真的拦得住?
以前的有志青年,都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我们呢?
修身齐家,起码你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出去不要因为您是中华儿女而丢人吧?
多少启功先生这样的人,本着为人师者最终极的理想在传播着道德与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不愿意当爱国小粉红,但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璀璨文明,都是这些文人志士留下的呀!
总有人在背后默默的传承着,难道现在的我们只会在网络上套上马甲胡言乱语吗?
内地电影行业为什么总被人诟病?
锅凭什么全甩给了广电和电影分级?
这么多优秀电影却无人问津?
知识改变命运,至少这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告诉我们如何在命运面前好好做人。
对于启功先生,我之前只闻其名,不知其事。
趁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对启功先生多了一些了解。
电影开篇是启功先生在讲课,每当看到这种情节,我都很羡慕那时的学生,他们那时觉得平常的日常,觉得熟悉的老师,是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
对于文革,我时常感到遗憾,非常遗憾,那些在我心中应当受到万众敬仰的学者、那些应当被好好珍藏的书籍,在那时被践踏、毁坏,我的心情应当与宝琛看到画作和稿件被损坏时一样,心痛。
“经史在前,诗文在后,画在字下。
”心畬先生这句话给我读书方面的启发。
元白、壬哥,我很喜欢电影里的称呼,听着亲近的人这么叫他,仿佛作为观众的我也拉近了与启功先生的距离。
《诗文声韵论稿》还没看过,有机会会找来看看,看看耗费了启功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兰亭序》真假问题有所耳闻,没有特意去了解过,先记下一笔,之后找找记录。
跟着戴绥之先生学古文,跟着贾曦民先生和心畬先生学画画。
挺羡慕这样的学习生活的,专心学自己喜欢的,虽然为此肄业了😂对于启功和宝琛之间的感情,我想到最贴切的词是“相敬如宾”,初见时的羞涩慌乱,年老时的互相扶持,都令人感动。
想烧掉初稿时,宝琛心疼,卖画时画被踩坏,我有时觉得宝琛比启功更珍惜启功的作品。
师生之间的感情,体现在学生给老师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陈院长与启功有一段对话:“遇到不爱读书的学生怎么办?
”“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读书。
”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意义之一。
启功 (2015)7.6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 丁荫楠 丁震 / 马恩然 王馥荔相比书画成就,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敬重,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和当权者的淫威,做事不图名利,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启功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书法家。
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书法的代名词。
假使你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启功的题写的匾额、对联。
按他自己的说法“除了公共厕所,差不多都找他题过字”。
普通人客气地来找他求字,他向来来者不拒。
看到仿冒他的书法作品,他还开玩笑说“写得比他好”。
有时候,干脆承认是自己写的,他觉得,这些人为生计所迫,情有可原。
而对于一些招摇无诚意者,他却是另一种态度。
曾经有个空军高级将领的秘书,上门要求他写字。
启功认真地问:“我要是不写,你们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吧?
”秘书连忙说“哪里,哪里。
”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文革期间,一个红卫兵模仿他的书法写字,求他提点,他既往不咎分享,并且说:那时人都在演戏,现在唱完了,就过去了。
还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物质多匮乏,有一天早上老鼠爬进屋子里来,他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把所剩不多的长生果给老鼠分一点,并且说,我们都属鼠,别吃我的书和画就好。
在他九十岁时,有次住院,朋友去看他。
当时他双目近乎失明,护士给他带氧气罩,他还不忘开玩笑说“不用戴,我不咬人,从来不咬人。
”等大家笑过走了,老朋友问他感觉到底如何,启功悄悄说:“我现在浑身都疼”。
启功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透彻通达,宽厚温润。
他对荣辱生死都看得淡泊超脱,只愿留给世人大笑或者微笑印象。
如果去网上搜索他的照片,看到的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启功是好玩的人,也是严谨的大学者,潇洒豁达的书画家,但其实他一生挺苦命。
电影里的一幕,让我始终不能忘怀,文革期间,被扣帽子,被罚打扫厕所,他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暗示一生有气节。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期待所有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不知道为何这电影会让我哭,知道他是书法家,清皇室后裔,晚年住在北师大仅此而已。
可这部电影让我突如其来的哭了很久。
第一场是启功被叫去写大字报,刚开始的时候,宣纸展开稍稍飞扬的时候我就立马哭了。
第二次是宝琛带着画在兵荒马乱的路上跑,画被践踏她哭的时候。
第三次是启功说自己没事做,被陈垣聘为大学老师的场景。
第四次是标点二十四史,启功下笔点句读的场景。
第五次是宝琛在病床上说,这个赌我不打了的场景。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铁石心肠不会怎么哭了,但却发现人其实可以这么脆弱,感慨心还在情还在。
这部电影台词不多,你说能完整的表现一个人的一生么,显然不能。
但台词不多的电影,却能让你记住其中的精义。
“雇员是雇来的,可老师下的是聘书”。
以前我从没真正体会其中的差别,这就这一个“聘”字最能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高贵。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是随随便便混口饭吃的。
以前总觉得经历过那三十年的人,这一生算是荒废了,没有书看没有事情做,自己的人生无法圆满。
可这部电影看完正是一种磨难让我成长的代名词,只有经过碾压你才知道自己能够有多坚韧。
喝过苦水才能尝到井水的清甜。
但凡长寿之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开心,我们总说这个词叫“乐观”搞的很官方很让人不舒服。
其实就是自己会寻开心,曾经看过启功的一些访谈节目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像其他的老者很严肃,整日把嘴巴倔的高高的,他讲话总是眉开眼笑的让人觉得是老顽童。
当然谁心中没有苦呢?
所以一定不能将苦难和劫数看得那样可怕,只有活下来才有天明的那一天。
谁说现在没有好电影,《启功》就是,我们还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
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一个令人难忘的老人。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他的精魄依然是透过了层层纸张,穿越了模糊的记忆,留了下来。
浓炼的历史,可能不是一部影片足以传达的,丰富的人格也可能不是几个角色足以诠释的,但至少我们记起了他,如纸上留下的墨韵,风雅春秋。
未妨对酒且婆娑。
——借了老人的句子,表达对他的尊重。
其实更喜欢他下一段比较白话的诗文:赌赢歌老妻昔日与我戏言身后况,自称她死一定有人为我找对象。
我笑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傻且疯?
妻言你若不信可以赌下输赢账。
我说将来万一你输赌债怎生还?
她说自信必赢且不须尝人世金钱尘土样。
何期辩论未了她先行,似乎一手压在永难揭开的宝盒上。
从兹疏亲近友纷纷来,介绍天仙地鬼齐家治国举世无双女巧匠。
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
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
媒疑何能基础半毫无?
答以有基无础栋折梁摧楼阁千层夷为平地空而旷。
劝言且理庖厨职同佣保相扶相伴又何妨?
再答伴字人旁如果成丝只堪绊脚不堪扶头我公是否能保障?
更有好事风闻吾家斗室似添人,排闼直冲但见双床已成单榻无帷帐。
天长日久热气渐冷声渐稀,十有馀年耳根清静终无恙。
昨朝小疾诊疗忽然见问题,血管堵塞行将影响全心脏。
立呼担架速交医院抢救细检查,八人共抬前无响尺上无罩片过路穿街晾盘儿杠。
诊疗多方臂上悬瓶鼻中塞管胸前牵线日夜监测心电图,其苦不在侧灌流餐而在仰排便溺遗臭虽然不盈万年亦足满一炕。
忽然眉开眼笑竟使医护人员尽吃惊,以为鬼门关前阎罗特赦将我放。
宋人诗云“时人不识余心乐”,却非傍柳随花偷学少年情跌宕。
床边诸人疑团莫释误谓神经错乱问因由,郑重宣称前赌今赢足使老妻亲笔勾销当年自诩铁固山坚的军令状。
何其从容坦荡,对月皎洁。
至于说到电影,其他方面可见努力,仅仅有一位中年角色演员略感气质当与先生不符。
值得一观。
启功的人生,身不由己。
他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无需操心生计玩弄字画艺术的机会,“高皇帝的子孙”尤其钟情于高雅的艺术。
启功虽出身平民,但家族也有工于书画的长辈,打小就浸染在艺术氛围里,在那朦胧的白纸一般的童蒙期,在爷爷叔伯的亲切教导里,对字画开了窍门,通了天眼,方寸之间腾挪天地,“就爱画画儿,天天画。
”那艺术,不独是贵族家的嗜好。
在那叫叫嚷嚷的红卫兵小鬼群里,当着老头子启功临摹大字报的面,也静了下来,围拢在一起,啧啧称奇,仿佛那一刻革命的时代使命忘记了,鸡血消失了,统统成了好学生。
小鬼头子小刘假装批判启功,趁夜里却偷偷撕下一张张大字报体书法,在煤油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剪下,糊在一起,用油纸蒙上,一笔一划地临摹。
红卫兵成了醉心书法的文艺青年。
在那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启功竟凭一撇一捺的书法,不费唇舌,无形中熏陶了人心,培养了文艺青年,带来了一方净土,艺术的魅力何其大哉!
也正是在这造化的艺术魅力下,陋室里,执手终老的妻子终其一生为其收藏书法字纸,舍不得扔掉一个纸头。
不懂文化的发妻,姐姐,恰恰成了启功的知音和恩人。
这是一部大师走过中国20世纪百年沧桑历程再现的影片。
影片开头,启功先生在讲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眨眼间,文革便开始了,学生们从教室里一哄而散,只留下启功先生落寞地擦去黑板上的字。
红卫兵运动兴起,对他们的老师百般羞辱,傅雷、老舍都是在“十年浩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眼前这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启功先生,反而是个幸运儿——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的皇室后裔,自己无疑也继承了祖先的一些慧根。
启功先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同时,也不忘初心,做文化的传承者。
影片刚开始的第二分钟,启功先生在黑板上写的诗句把我折服。
想起来之前看过启功先生的书法视频,运笔自如,那种活灵活现的字的感觉,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付出换回来的。
影片叙述至启功先生的少年时代——上私塾偷着学画画,被先生告状于母亲,痛斥他后,请城里最好的画师吴镜汀先生教他学画,成年后的启功先生画出来的画已是惟妙惟肖,练习书法除了有灵性外,与家庭教育也脱不开联系。
父母的价值观与文学素养也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影响,启功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精湛的书画水平,也离不开他的母亲对他的悉心栽培。
当启功先生的八叔祖上门书画,准备落款时,却被八叔祖嫌弃他的字丑;被他的同宗心畲先生教导:“卖画糊口对吾辈而言乃耻辱大事,是偶尔迫不得已,丹青易米之举。
不如为书法家。
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启功先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八叔祖、心畬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学习书法,贵在反思与自省,在自己的作品中“挑刺儿”,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进步,把自己的空缺与不足弥补,循序渐进。
启功先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受益匪浅,他有一个懂他的老师,让他在书法中展现自己过人的天赋。
“十年浩劫”的启功先生依旧没有放弃书法,被红卫兵派去抄大字报,在夜里坚持自己的创作……离不开他有一颗坚持与勤学的心,与儒雅的妻子对他的关心也脱不开身,也离不开老师对他的厚望,望他能写出更多的作品。
一小时余久的影片,把启功先生的人生历程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觉得经历过很多东西才会有他笔下这样有韵味的字——有阅历,有心境,有勤学,有苦练,有执着,有深爱,有太多的内容在他的书法里,可能启功先生并没有太多感觉,但在我们旁人看来,他书法里的一撇一捺,是他一生的浓缩,五味杂陈。
学习书法,本应向启功先生一样,以一颗不急功近利、本真的心去学习,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求功名,只求做本我。
【启功先生老师寿辰之际,他给老师做了两个寿桃,跪在地上向老师祝贺;妻子病逝后,和屋里跑来的老鼠对话;文革结束后,把自己的字画翻出来,看到之前妻子留下来的字画,抱头痛哭……影片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闪光点❤️】一个令人难忘的老人,他的精魂依然是透过了层层纸张,穿越了模糊的记忆,留了下来——如纸上的墨韵,风雅春秋。
电影成片太样板了,流露的是大陆一贯的脸谱化的范式。纯为个人情怀,看到先生文革那段,只有潸然喟叹。启功先生他们应该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贵族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被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哎。如今文化也真成了绝笔,又是历史的断裂,可笑郭沫若干的好事!对比师大,还是喜欢【辅仁】之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如启功师生谦谦君子,厚德载物。还好,海峡对岸万幸真的保留了下来。陈垣先生千古!
我无法想象近一百年来中国的变化,却在启功撕掉封条重新拿出他的字画一页页翻开那些存放了十几年,已近乎粘住的纸张时湿润了眼眶。我想起了我的爷爷。愿他在天堂一切安好。我感叹这惊世巨变,让现在的我们不再感受到快乐,却在看完电影后深觉自己所处时代有多么幸福。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一百年却也不过两个半百,白驹过隙间,人世间会有太多改变,深深觉得应该好好爱自己,好好去体验生活。
一部流水账电影,毫无价值!
启功先生的传记电影终于拍出来了,在平淡中叙述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带来了温暖的感动。影片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剧情上基本将先生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全部呈现了出来,特别表现了与爱人宝琛及老师陈垣之间的深厚情谊,马恩然老师及全部配角都是顶级演员,塑造人物十分深刻,对于文革内容的涉及也算有所突破
#腾讯视频#
行云流水账。
绍刚老师一定是因为坚持胖和戴小黑眼镜得到了这个角色
补标。少无宦情。
作为师大人,有点感动。
#豆瓣春日影展#7.2 含加成(启功的诗字)故事串联得还可以,单人物关系不清楚。有些情节刻画的不深刻,或者说不敢说。前一小时味道是有了,但既不够文艺,又不够传记,风格的力度不足。主要演员表现的很出色,但配角和群众演员太差了。
除了文革元素与张绍刚的扮相令人悚然一惊,其余都乏善可陈。看到一半才发现启功的吹替,和《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人……
一说诗词书法,一说教书育人,两头都没说好。反复时空切换,把正常叙事切的稀碎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近乎热泪盈眶的一课。如今中国人最可悲的不是体制的缺陷,而是传统教义的缺失,礼乐与真善只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上的例行公事。无文无武的时代,物质成了第一教义,自由社会徒留一群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在文革的时候懂得能屈能伸,保持谦逊的作风,体察民情,给卖假字画的留点路子。
启功老师是一个乐观风趣,豁达质朴、天真烂漫、真实不装的大师,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乐天和真实,说话永远带着笑意,不屑于装门面说假话。电影老中青三个阶段演的都很好,其中与陈垣老师的师生情,与章宝琛的夫妻情都表现的不错,但是总体剧情还是感觉有点粗糙,毕竟这么漫长的一生要压进一个半小时,确实很难取舍。
一直在隐忍
被大时代裹挟着走,还要为时代开脱说那时候大家都在演戏,现在戏演完了,真是苦涩的人生哲学啊。觉得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和扁平,远远不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讲王勃的诗那段,台词写得也太差了。
有一个发现自己爱好,支持自己爱好的母亲。临摹大字报。辅仁中学老师。封资修。猪蹄法。捏碎笔管法。
只剩主旋律电影在老老实实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