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标题的真正主语不是阿迈德,而是年轻。这种“年轻”就像今日的美国一样——固执而又鲁莽。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想要剖析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必须拿教育(意识形态 )开刀,必须从(政治)领袖与(宗教)导师身上下手——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便是,马尼尔的《外出时刻》也是。毫无疑问,达内兄弟这部毫无新意的新作显然也是。影片最为直观的矛盾是传统圣训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就像许多青春电影一样,我是谁——才是《年轻的阿迈德》真正需要解答的现实主义命题。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摘下眼镜的男主角眼前一片模糊。摇摆于道德扭曲的制度与自然而然的情爱之间的他,之所以拒绝爱是因为对欲望本身充满恐惧。最终恐和欲的关系在经典的“达内时刻”转化为爱与被爱的关系,可是爱能挽救这位少年吗?达内兄弟的回答是:无人知晓。
短小精悍。看得我浑身发冷,后半程始终被那个可怕的悬念牵引着。达内兄弟说这是一部“不洁”的电影,所以他们选择先让自己成为“异教徒”。把狂热、偏执、扭曲又被包装为纯粹的信仰,深埋在一张纯真、无辜、阳光的面庞之下,用这张脸承载的非理性去攻击世俗的伦理道德,再用人性的欲望和生命的本能将这种冷酷的教条反噬。不通晓文化背景并不妨碍理解,因为这种困境和张力是普世的。最绝的技艺是,所有戏剧冲突都以一种处变不惊的节奏推进:一个亲吻、一次跌落——惊爆点就等在赛道终点,但你依然为之震惊。这与肯·洛奇的方式相反,但双方分别从南北坡登上现实主义高峰。老哥俩的功力是“随风潜入夜”,戛纳最佳导演奖完全是手到擒来。
3.5
20220421重看 | 校字幕,好像变好看了一点呢。
达内兄弟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但这次的男孩却无法让观众有代入感,这是最大的问题。
(6.8/10)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精炼。在作者电影越来越推崇“长”的当下真是一股清流。不过这次《年轻的阿迈德》套用了和《单车少年》基本一致的公式。虽然敢于讨论欧洲社会最受争议的问题。但略显诚意不足。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主角一直在改变对极端行为的态度。但大多数时候观众无从得知其真正的心理活动(也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所以故事进行到最后。我们还在担心利器会不会刺向老师。而更为高明的是。这件利器从杀人凶器瞬间内变成了救命工具。
人物没单车少年和罗塞塔那么饱满,依旧dogma95
控制欲太强了,人物绷得死死的。或许,达内可以拍一下喜剧看看。
#EUFF2021#我看懂了,且我大受震撼(手动狗头)。看的过程一方面震惊于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小孩子如此不顾一切、寻找一切机会、对自己的“安危”毫无关心地执着于要去“执行任务”;但另一方面,我转念想到,其实这个年龄又真的是最想要寻找认同感、最容易被seduce(导演映前问候短片用到的原词)的阶段。如果极端宗教离大多数中国人还远的话,想想身边的“饭圈文化”,其打倒异端的内核又与宗教何异呢?电影唯二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一是取巧地把问题全部归为那一个阿訇的责任,一上来阿迈德就已经陷进去了,没有深挖背后真正的社会、文化问题;二是结尾突然的告白也是太轻巧、太好莱坞了些,远不如干脆一黑到底来得更有力量。
???
达内自己信服吗?
达内兄弟还是手提摄影加聚焦人物命运的风格,呈现出受极端思想蛊惑的小穆斯林从犯罪到入狱再到犯罪未遂的人生轨迹,直面社会问题,引人思考。坚持阿拉伯语是宗教语言的伊玛目和交了个犹太男友以流行歌曲传授阿拉伯语的女老师是移民社区中的两个极端,小阿迈德的虔诚令人欣赏,走上犯罪道路的心理铺垫则还嫌不足。反过来想,那个“你没走就是同意,不行动只是因为没胆子”的农场小女孩撩汉的轻车熟路,也未必不是法国世俗主义的一种社会病,影片好就好在呈现出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最大地呈现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作为一个Mus/lim的前女友,这片子看得我从里到外心惊胆寒!没想到是这样的故事!你们都奇怪为什么这样面目如玉的少年会如此极端,且不是激情实施,而是执念驱使下不断意图实施。然而这就是事实,不夸张,不知道有没有原型。已被洗脑的思想怎么可能摔一下子就转变了!?导演还是太仁慈,以为最后应该他右手突然好了,然后一钩子下去……这片子能放映也是觉得挺不容易的。虽然大同小异,但每部如此不同如此抓人,达内兄弟,这下爱了!内嵌中字,片头尾数梦版权。大师回顾:让-皮埃尔·达内与吕克·达内的四部之4。资料馆百子湾厅。约4成满。散场出来,雨后傍晚,树荫下余晖,冷热适度舒服!是北京的夏夜了。今日达内小影展二连之二。
年度观感前三!达内的影像生命力依旧蓬勃,在具有敏锐生活观察力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还原重造一位笃信极端宗教少年的自我得救历程,关于他如何得救,则采用了最简单直接却又不失巧妙的方式。镜头的失控感、迟于人物的摄像机,我们被动接受着一切。有多爱《单车少年》就有多爱这部。“刻意去表现风格是自寻死路,应该找寻世界中值得去重现的东西。”两兄弟对于极端宗教的看法就如同他们的电影本身一样:你无法通过外界去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与观点,但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无法阻止一个自持正义正确的人去做一件错误的事,只能让其自身消化。计划刺杀行动的阿迈德一直摇摇欲坠在危险边缘,坠落“敞开”后的脆弱、无助不仅适用于他自身,更适用于所有误入歧途的人。你可以说他们是可笑愚蠢的,可你永远无法抹去他们具有“人性”的一面。——EUFF
只看到少年盲信偏执危险的一面,却对热念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缺乏探究的兴趣。似乎一切只是某个穆斯林极端主义教唆的缘故。然而这只是穆斯林教义的问题吗,换一个角度,一个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基督徒等等不也如此?如果信奉不见棺材不落泪,又和中国传统父母所信奉的棍棒之下出好人有什么区别呢。
如此虔诚的教徒就不要使用电脑、耳机等一切新世界新科技带来的便捷,不要穿牛仔裤和跑鞋,回到你们最原始的状态,每天祈祷度日,看天吃饭,让你们的神给你们一切。不要一边享受着新世界的好一边诋毁它,新世界是文明发展带来的,不是神神叨叨愚昧宗教带来的。反人类的宗教等同于邪教。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最后一幕我真怕这倒霉孩子用手里的利器给老师一下子,对伊斯兰教我一直没好感,就算不极端也挺令人讨厌的。默罕默德没有妻子雄厚财力的支持,可能也无法使伊斯兰教迅速崛起,但默罕默德却如此不尊重女性,即讽刺又令人恶心。
和女孩亲吻是罪孽,撒谎偷盗就不是了?男孩: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5.0/10(EUFF12th第4场 & 2019戛纳第六部主竞赛)无需铺垫、既成事实的宗教狂热,符合当下欧洲对于伊斯兰教不容辩驳的恐惧态度;而结尾因求生本能所诱发的回头是岸,又暴露出主创对于宗教的粗浅理解和盲目乐观心态。虽说达内兄弟在访谈中强调过本片的微观叙事属性,但不得不说,在当下的西方世界,“宗教”更多只是作为文化符号,而悖离了曾经神学与哲学间盘根错节的思辨体系,其背后的张力大不如前。如果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大合集都能被定义为好剧本的话,那董润年直接可以拿奥斯卡了。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