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深圳站,约了一场《孩子》。
孩子指的是故事的开端孩子Jimmy,也是男主Bruno。
整个影片对孩子的定义,是可以小动物般率直纯粹表达亲昵、爱与愤怒,是快乐的源泉很简单,是不区分对错不考虑利弊的快乐与痛苦,是拒绝承担后果,是缺失承担义务的责任心。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定义,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对成人来说太沉重。
作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这种故事情节淡淡地却把人物拍到心里的拍摄手法很吸引我。
男主在被女主拒之门外、中介团伙勒索、即将飞车抢劫之前,在棚屋前百无聊赖地用铁条划水。
这一段大概是我最受感触的一段。
刚开始会觉得男主心真大,连女主的外套都被1欧卖掉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无聊地玩水。
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多吧,看着看着,突然被唤醒了小时候的记忆。
北方冬天的澡堂里,我也是用腿或者胳膊在水里划来划去,感受水的阻力,听水被划开的声音,几乎每次就洗澡都要玩,乐此不疲。
我是什么时候忘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虽然现在会去泡温泉,但是泡在水里的快乐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只会希望放松。
是什么时候忘记了真正划水的快乐,而只是在工作中划水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男主在等待买主信息时,是焦躁不安的,从在泥泞里踱步踏水,到看到那一面白墙,不断向上盖脚印这件小小的挑战,让男主从不安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也让我知道了小时候学校里偶尔出现的泥脚印到底是怎么来的了,这些无聊的小男生啊。
会对这两个有印象,大概是和现在的状态有关吧。
终究听音乐看电影看风景,都会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吧,看到的听到的无非都是内心罢了。
工作生活的节奏有些快,压力比较大,感觉能投入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学习、想要玩耍、想要放松、想要逃离、想要陪伴、想要偷懒,还想要和自己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不多,可很多时候还是会被懒惰打败。
从2月底开始,逐渐丢掉手机、远离各种APP,希望可以把自己在kill time的状态进行改变,更多关注到自己,希望过去的每个半天、每个小时、每个十分钟,都知道在干嘛,而不是玩手机、刷视频、逛淘宝、刷资讯。
渐渐长大,开始承担各种责任,有了成人的负累和顾虑,但我依然希望,我还是可以拥有孩子的快乐。
不想记录电影中的细节,不想分析手持且无配乐纯靠镜头拍摄手法,不想猜测导演的表达,毕竟我也刚开始看。
大概就记录一下看完的心情吧。
要午睡了,午安。
写这篇东西貌似晚了两年,一直想看来着,却也没有特为寻找,回家时附近的音像店无意看到便买来看了。
L'enfant, 05年Cannes金棕榈奖,比利时,Fabrizio Rongione和Deborah Francois主演。
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背景音乐,完全是真实的场景录音,朴素却很真实感人。
故事叙述的很细致,好像平铺直叙却拍摄的很巧妙,能吸引人看下去的并不是什么美丽的画面,而是那份故事的真实感。
主人公Bruno是个20来岁的小混混,终日靠各种合法救济或者偷盗度日,女友Sonia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Bruno完全没有做父亲的准备,瞒着Sonia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Sonia知道后晕倒在地被送进了医院,Bruno只能拿着钱换回了孩子,却被人贩讨要双倍的损失,Sonia也因此不再理睬Bruno。
Bruno无奈再度偷抢时被抓。
影片一开始Bruno和Sonia刚有了孩子,两人在草地上如同两只小兽般厮打嬉戏在一起的场景令人觉得无比真实而自然,仿佛这对年轻的父母还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起名为L'enfant的原因吧。
Bruno一定也是爱这个孩子的,却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将婴儿卖了,这种举动完全是一种孩子气的行为,Sonia对Bruno的祈求原谅置之不理也是孩子气的表现,他们显然只是无奈步入社会却都稚气未脱。
孩子总是在第一次犯错之前不知道错的,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环境,这仿佛有点行为主义的论调。
导演也许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他看待这个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状态的无奈感和同情,同时反击那些对孩子漠不关心而造成的未成年犯罪的大人们。
影片中出现了一次Bruno的母亲,她改嫁了别人,对儿子的生存状态也完全置之不理。
同样跟着Bruno从事一些小偷小摸行为的14岁小男孩Steve家庭也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和谐因素,导演虽然没有交代,但是家庭并不贫困的Steve为什么会跟着Bruno从事非法交易不由得令人思考。
影片结尾,Sonia到监狱探视Bruno,Bruno喝了一口咖啡抽泣起来,Sonia眼眶里也滑落了眼泪,两人簇拥着面对面的开始哭泣,看到这时,突然意识到Bruno虽然是个小混混做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事情却一点不令人讨厌,而能博得观众的同情,应该完全是出于他身上的那股令人怜悯的孩子气吧。
Sonia最终还是原谅了Bruno,就如同打闹后重归于好的孩子们。
真实是最容易打动人也最容易震撼到人心的。
导演没有用任何一首类似商业片中激情澎湃的交响曲,没有一个大场面,而是用最朴实的画面最真实的声音博得了05年Cannes评委的一致赞赏,赢在那股孩子般的真实。
由衷的为达顿兄弟喝彩。
达登内兄弟顶着两个谢了顶的脑袋,他们电影里可以见到的希望比他们的头发还少,这样的电影挺合我胃口的,有爹的孩子没妈,有妈的孩子没爹,有孩子的爹没工作,有孩子妈的找不到孩儿他爹,正赶上我这整天盼着看别人倒霉催的阴暗分子,真可谓王八看绿豆,对眼儿.不小心老拿自己跟这些个角色比较,一下子就体现出自己所处社会是何等的温暖,过个年还能吃上桌好菜喝上几杯顺带看上几眼春晚这么丰富多彩还煽情的节目,每每想到这儿,就感觉自己掉进了蜂窝里,到处都是甜蜜蜜."孩子"里出现的都是孩子,但过着比普通成年人还艰苦的日子,就因为knocked up有了更小的孩子,于是天不蓝了,水总是浑浑的,街道也到处脏乱差,拿在手里的钱经常只有几个钢崩儿,有上顿没下顿的,除了坑蒙拐骗打砸抢,也找不出其他办法了.晃动的类似纪录片镜头残酷的把男孩儿一步步逼进绝路,让观众郁闷难当.这一切在男孩抱着自己的孩子卖给人贩时达到极致,他简单的认为孩子没了还可以生,最重要是能有钱可以吃饱穿暖,直到女孩气昏当场才知道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女孩抱着孩子把他踢出公寓之后,他开始知道爱情伴随而来的是责任,责任不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和好看摆酷的衣服,是坚持不懈,是相伴相守.结尾处在监狱两个孩子抱头痛哭的时候,观众才真正第一次看到了希望,用一个超俗的成语,涅磐重生.两个孩子在这时候真正长大面对生活,尽管支离破碎遍体鳞伤,但只要还有HP,游戏就还能玩儿下去,不是吗?都说现在世道不好,再不好能坏过自己爹妈生自己的那个年代吗?所以我们除了现在多给老人家点时间陪伴,帮老妈做几个菜,陪老爷子喝点小酒,一起傻坐着看看无聊的春晚,也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他们了.别以为安逸的生活唾手可得,那是因为我们根本没体验过艰辛.
这是一部非常之牛的“说教”电影,以完全相反的手法。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很吸引人,节奏偏慢但是并不拖沓,当你由于投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费解,愤怒,担心,紧张的心情在最后一刻释然的时候,片尾字幕也正好徐徐上升,而我的身体却在新东安影院7号厅的最后一排的8号座越陷越深。
片中的主人公布鲁诺是个非常讲信用的贼,整日靠卖偷来的东西过活,我不能说喜欢这样的贼,但是,他的灵魂有闪光的地方,对于他的偷盗同伴,彼此忠诚,义气得很。
但是他不是一个成年人,至少在心理上不是,更不是一个父亲,因为他完全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亲生骨肉时,眼神里一种迷茫与畏惧在晃动,也正是由于此,他才会把孩子当做兜里的DV一样变卖掉,并大言不惭的对索妮亚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
索妮亚活得更简单,居无定所的她只希望能和布鲁诺厮守一生,孩子是他们爱的见证与未来的希望,所以当她得知孩子被卖掉之时,她义无反顾的晕倒了下去。
布鲁诺为了索妮亚不得不赎回孩子,当他怀抱孩子到医院去找索妮亚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警察同志--索妮亚无法忍受,不能原谅的告了布鲁诺。
请出了自己的母亲帮助撒谎的布鲁诺刚刚摆脱了警察又被人口贩卖集团的打手找上了门,因为他把孩子赎了回去,导致这个中介损失了近5K欧元。
被一顿臭揍之后,布鲁诺叫上伙伴,骑着伙伴哥哥的摩托,做起了飞车党,结果第一笔买卖就宣告失败,在警察的抓捕之下,由于躲在冰冷的河水里,小伙伴险些被冻死,之后又被警察抓走。
此时此刻,侥幸逃脱的布鲁诺怀揣大把cash和一兜子钢蹦儿,无家可归:索妮亚虽然得到了孩子,却无法再原谅孩子那个混帐父亲;昔日偷盗战友也被抓走;凶得可以杀人的儿童贩卖集团的打手每天催钱,不给钱就要命。。。。。
无奈的布鲁诺推着摩托去找索妮亚,我猜他已经决定要去自首了,来见爱人最后一面。。
未果。。。。。
自首的场面的对白很简单:布鲁诺把抢来的钞票钢蹦堆在检察官面前,把摩托车钥匙还给正在收讯问的小伙伴 布鲁诺:是我干的,和他无关 检察官:你是头目?
布鲁诺:是的 导演还算仁慈,影片并没有在此时结束,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观众一个温馨的场面:索妮亚到监狱探望布鲁诺,两人对坐,抱头痛哭。
一方面。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中学生们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当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之后,监狱的大门却像天堂之门一样闪烁着拯救与解脱的灵光。
太黑色幽默了。。。。。
另一方面,虽说犯错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我绝不不相信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多少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生中的美好年华消耗殆尽。
他们需要帮助。
当一个个的青少年为成长的代价悔恨不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难道错的只是他们自己么?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社会的错么?
是国家体制的错么?
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罪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治标的,而只有人文科学才是治本的,我想,现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观看法国影片《孩子》,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直白而又浓烈的一股青春气息。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影片,让观众得以最直观的心灵震撼。
《孩子》便是又一部运用了此手法的佳作,一对普通恋人和他们的新生儿足以烘出至冷至暖的人性写照。
痴迷于影片中的狂热至极。
男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迷人又可爱的痞子,骨子里深深的街痞气质实在令人着迷。
她的女朋友索尼娅青春、活力,成为了母亲后阳光而又温和,就像一株散发淡淡香味的百合,你知它的普通却不得不沉醉。
在索尼娅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吉米之后,竟发现布鲁诺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陌生人,怒火之中竟没有无家可归的绝望,而是果断踏上寻找布鲁诺的行程。
就是这样干净而果断,没有丝毫压抑没有抱怨,就那样直白而默默地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需要我的爱人。
倘若没有青春的支撑与供血,应是发疯般的大骂而毫无气质形象可言了吧。
爱他们似深似浅的相爱,如水般平淡却又时而畅流奔腾。
索尼娅在找到布鲁诺的之后,让人原本以为的哭闹并没有,而是厮打与拥抱,爱与爱的交缠。
你与我不见,我便追到你见为止,我紧紧抓透你的骨骼,你离开不了。
义无反顾的爱情无幽怨无哀叹的爱情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发生,蓬勃的青春跳动便是溢满的纯情的爱。
相见,相爱,相怜。
布鲁诺最后的钱也要给索尼娅买一件和他一样的夹克,便想,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儿。
最后的钱也要置备一辆婴儿车,租用一辆跑车,带着亲爱的女子和可爱的儿子于蓝天下驰骋,多么耀眼,让人牙痒痒的羡慕,你便感慨这就是青春啊,一杯烈酒一首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原以为的甜蜜与惹火的爱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们都懂的,爱情离不开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物质,即使我们是这么不愿意承认,即使我们始终相信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在一起。
可是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啊,流淌着的黑暗之源便有可能是那光然无一物的枝干。
青春在奔腾可是未至成熟,看着那可爱的孩子竟也会有坏念头。
布鲁诺在与索尼娅等待教堂洗礼之时卖掉了自己的小小的孩子吉米,他有希望又似无力的说“:索尼娅,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孩子的。
”那一刻,没有崩溃没有决绝的叹息,我只是感慨青春这个毒药啊,迷幻至极。
我没有绝望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希望。
你放下的是责任,放不下的是希望。
你总有一天会成熟。
影片愈是到了最后就愈是挥洒着感动。
布鲁诺在同伙的少年被抓之时选择了自首,他说是我干的放过那个孩子。
他狂敲着房门他疯狂地喊着索尼娅我知道错了。
他一定要换回自己的孩子他哄着吉米轻轻入睡。
他总有一天会成熟,他在这一天成熟。
感动。
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与索尼娅抱头痛哭。
我像个孩子般的笑了,青春的痕迹的过重,但不痛。
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实在是难于言表冷静却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就如同平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 都是我最为欣赏的不愧能得到戛纳的金棕榈奖啊二十岁的爸爸 十八岁的妈妈 多么的美好啊本来我们就还都是孩子 不是么本来我们早就都不是孩子了 不是么
是以前在书吧看的这个片子。
也是看达内兄弟的第一给片儿,并且是看了之后就各种找达内的片子,在电脑里设了一个文件夹叫达内兄弟。
我感兴趣的是,是不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都更容易然我激动,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
让我踏踏实实埋头干十年,我会干什么。
我一直在想,希望别想十年就成。
《孩子》让我激动的有不少地方,男主角用棍子敲打着水面,这个动作我想不是看小说的导演能拍出来的。
人活着不同的角色变化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地消解掉角色间的差异,这就像伤口会自动愈合一样,这种心理机制和与生育来的生理机制一样让我们活下去,并且活得相对舒服些。
在这个片子里就是男孩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其实应该是很撕裂,很疼痛,破坏性很强的。
虽然常常听到女性朋友说他老公第一眼看见宝宝的时候哭了。
但是女人们,真的有想过男人仅仅是激动而哭么?
这个片,我觉得问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个。
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愈合机制在下意识地发挥作用。
《孩子》就是把这种机制撕开,清楚地看到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疼痛,疼痛,疼痛。
剛寫完我對電影"Candy"(愛.糖針)的觀後感, 然後到這篇都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 很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是由兩個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面對的都是愛與責任的問題, 頗有意思的題材."The Child"(L'enfant)是一齣比利時電影, 由兩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及Luc Dardenne執導. "The Child"是男女主角倆的嬰孩, 亦比喻男主角Bruno, 一個還未成長的大男孩. 為了金錢, 他不惜背著女友Sonia, 把嬰孩賣掉, 說他們可以再生一個.全片差不多都是飾演男主角的Jeremie Renier的戲份, 佔了百分之七十, 很真很自然, 就像二十出頭還頹廢的雙失年青人, 抱著自己的嬰兒, 推著嬰孩手推車, 終日只想怎樣不上班也可以過活, 偷竊搶劫成了他的謀生方法, 更和其他更年幼的男孩一起去幹活.飾演女主角Sonia的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聽說是首次在大銀幕演出, 確實不俗, 值得嘉許.都是邊緣人物的角色, 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是年青, 貧窮, 絕望的一群. 雖然電影可能沒有"Candy"的豐富, 但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最感動的一幕是Sonia到監獄探望Bruno時, 二人無奈對望, 懊悔難過, 而Sonia選擇寬恕Bruno, 當他倆互擁哭泣時, 觀眾都為之動容.
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半熟爸爸》(The Child)這部電影似乎是沒有配樂的。
每次看電影,總會有精心經營的片頭吸引你,然後出主創人員名單,接著才正式進入電影的主體。
結束後,也會一邊轉出工作人員名單,一邊播放電影配樂。
《半熟爸爸》卻沒有。
開始便平實得叫人感到有點悶。
一上來便是黑乎乎的畫面,主創人員名單,然後便是女主角抱著嬰兒在按門鈴—電影已經開始了。
有點始料未及。
就像生命的來臨,本就是突如其來的。
「沉悶」的開場,沒有配樂加以點綴,或煽動觀眾情緒,攝影機的鏡頭靜靜地呆在那裡,甚至沒有刻意去捕捉主角的面部表情,恍如紀錄片般地記錄一個二十歲的未婚爸爸,怎樣從小孩過渡至成人的過程。
看完電影後,叫人感動得幾乎要熱淚盈眶了。
故事說的是年輕的布朗終日在街上遊蕩,靠偷與搶賺取生活,不用打工自由自在。
與女友未婚生子,他也是一貫遊玩人間的心態,甚至以為把嬰兒賣掉,還可以再生一個。
可是女友因此與他分手;嬰兒要賣不賣,引來黑市交易大佬追討損失;搶劫搵錢卻連累同伙被捉……凡事當黑,卻是一個小孩的成長歷程。
法文原名「L’Enfant」,與英文名「The Child」都是「小孩」之意。
片中的小孩,指的不是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而是這個尚未長大的布朗。
要賣嬰兒,他站在路旁等待聯絡人的電話,一時興起在牆上留下「無影腳」的腳印;嬰兒賣掉了,以為可以再生;要買貴價情侶褸給女友,只因手中還有二百歐羅;女友控告他賣嬰兒,為了脫罪而漫天撒謊,然後辛辛苦苦找人幫他圓謊……影片沒有特別曲折的劇情,卻有豐富的細節去描寫人物,亦因此令觀眾不知不覺間投入影片中。
拍紀錄片出身的導演達頓兄弟,一個修藝術,一個讀哲學,半途出家拍電影,卻為影片注入不一樣的生命力。
數部前作均艷驚國際,今次同樣在國際影展揚威,獲康城金棕櫚獎。
其平實得有點「沉悶」的敘事方式,沒有為影片帶來甚麼高潮起伏,要是落在其他導演手中,後半段騎電單車搶劫引來追捕的一場追逐戰,豈不先來一段緊張刺激的聲效或音樂,再來數個碎鏡對剪,然後再為主角的逃跑增加數輛迎頭而來的汽車增加逃跑難度?
可是在這齣影片裡統統沒有,抹去了花巧的包裝,也使觀眾更純粹地接觸影片的本質。
不然,結局部分總要來點煽情,為男主角痛改前非作一番剖白,向女主角認錯吧?
也沒有,女主角問他喝不喝咖啡,他點頭,後來便哭了起來,兩人相對而哭,誰也沒說甚麼。
當觀眾期待著「應有」的剖白或認錯對話出現,影片卻已嘎然而止,工作人員名單在靜默的黑暗中緩緩爬出,留下觀眾一時無法反應過來的表情。
散場時,不知是傳媒行家還是甚麼人,大大聲地說:「影評便是『結局出人意表』。
」好一句「出人意表」。
(原載於2006年6月27日香港《文匯報》「聲光透視」版)
相比低气压的《罗塞塔》,《孩子》的节奏明快了许多,手持的状态也不似前作般凶猛,反而时常刻意拉开距离以制造一种跑神的间离感。
剧作上我们也能看到达内兄弟此前少有的幽默:男主问所有人借电话没有人给予答复;不得不回到母亲住所通风报信,一开门却是陌生的年轻男子;低价卖掉婴儿车的同时,顺便问刚给女友买的新外套能否卖掉,对方开价一欧元;男主等在女主家楼下,看到女主后抱住大腿哭着哀求;拉着未成年的小手下准备抢劫,在路边因为放屁没心没肺地调笑。
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太重要了,正是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你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不存在主线的。
事件的表面逻辑自然是生下孩子——卖掉孩子——找回孩子——被勒索——实施抢劫,但导演无意剖析人物的心理逻辑。
为什么他毫无心理负担离开排队的女友转头就卖掉了孩子?
为什么又瞬间改变了主意跑去找回孩子?
他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可他依然连孩子正眼都没有瞧过一回。
为什么他在抢劫的同伴被抓后又来到警局主动自首?
他是良心发现了吗?
究竟是哪一刻让他良心发现?
事实上,以道德立场的轻浮转变呈现道德困境往往是走不通的。
达内兄弟貌似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并忽视男主的行为动机,任由其粗暴地改变道德立场,但这一切实际上与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一样,根本无关道德。
通过男主细微的小动作我们即看出端倪:卖掉孩子前用鞋沾泥巴愤怒地踢墙,仿佛这样就可以洗刷罪恶;不顾女主的愤怒一走进房间就躺倒在床上,想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被殴打后哭到涕泪横飞,第二天又继续嬉笑如常。
男主才是未长大的孩子,他的行为逻辑无关道德,仅仅来源于身体的本能和脆弱的心智,而女主恐怕是比男主更加不成熟的孩子,竟傻到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
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简单地呈现某些属于人物的恶意,却又不简单地依靠最易被忽略的细节,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那些恶意。
结尾女主去监狱看望男主,两人顶着额头痛哭,与开头两人租车兜风时相拥着欢笑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
一次完美的原景重现,境遇天差地别,但情感却殊途同归,那些最快乐的时刻与最痛苦的时刻其实并无二致。
忘了说,最幽默的部分其实是男主推着空空如也的婴儿车在街上行走的画面,在片尾去警局自首之前,他也是这样推着作案工具摩托车独自走在人群之中的,依然狼狈,却不再茫然。
所以你还关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首吗?
好像并不重要了。
无业小混混的悲惨生活。转卖孩子的无良中介。三星半
放到中国就麻木了= = 金发碧眼的贾樟柯纪实类型进阶版,节奏确实有讲究,结局还是有点小气,逃避责任想法单纯,逃不开大小孩无力的命运。话说影视的老师还真是自负学院派啊好扫兴→3→
【2.5】无聊,之于达内兄弟是套路之作。
大量的篇幅用于描摹男主不成熟的“孩子”一面,是《他人之子》技巧的延续,也是《一诺千金》故事的回归。
2014.5.15 资料馆。第一个镜头出来我才意识到我看过......上次应该看到男孩带着小孩上了公交车那里。结尾让人哑然——就没啦???青少年道德教育片。不喜欢。
如此火爆因为导演是达内兄弟(不认识!)和金棕榈!猜剧情女神刚说不会XXX就结束了吧于是果然结束了!!最后出字幕时候全场大家都“啊”了哎呀呀~排我前面买15张票给学生的老教授好可爱,售票员咂嘴巴“大客户来了”。。。
无聊至极的法国调调
这部竟然还是金棕榈…和片一样…儿戏啊!手持的力度少了点 稳了许多 也和这次的内容一样…平淡了许多…怎么看都是个相对平庸的作品…
太闷了 我不要孩子 恩
比《罗塞塔》差几倍不止,以想象力著称的库斯图里卡把金棕榈给这部也是挺匪夷所思的
未婚先育的教育片啊
3.5 / 達內兄弟似乎一直不炫技而是傾向於好好說故事,兩次轉折兩次救贖的機會,把道德與良善內化在角色行為裡面,情緒溫吞卻流長,結尾的宣洩亦達到核心欲傳達的本質,以金棕櫚獎來說稍嫌過輕
孩子似的父亲,可以轻易贩卖亲子,却守住了对小弟的“千金一诺”(呼应达内和雷尼耶首次搭档的成名作)。恍觉达内的现实主义技法(手摇跟拍长镜自然光无音乐、底层困境、抉择时刻)和蒙吉非常相似,一查果然蒙吉好几部都由达内制片,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脉络啊。
一个垃圾成长为一个人的故事
22.5.28,3.5。
这么多长镜头,无法理解;没有配乐,无法理解;早知道就在家看无敌破坏王了……
自作孽不可活系列
看了一个半小时高质量法国1818黄金眼
2005戛纳金棕榈奖。一个意外得子的街头小混混的成长与救赎故事。片名中的“孩子”及其成长不仅指初生的婴孩,也不仅指称着并未成熟、责任与道德意识混沌的男主角,还适用于女主(由懵懂乐天到愤懑而决绝地独自抚养孩子)及那位14岁的飞车党少年(被诱惑首次作案即差点儿丢命)。相比此前作品,达内兄弟在本片中的手持运镜比较稳重克制,构图上也不再以小景别贴身跟拍为主,而是使用了不少中远景的近乎固定的镜头。唯一的配乐来自于两人在敞篷车内播放的《蓝色多瑙河》。影片亦曾多次陷入沦为流俗情节剧的危局,好在达内兄弟的剧作在关键时刻总是坚守着朴素现实主义的立场。PS:溺水困境令人想及[罗塞塔]。(8.5/10)
难见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手持,与男主的玩世不恭恰好形成双向强化张弛,同时对孩子的多重含义做出比喻指涉,即存在母与子,“父”与“子”两方角力拉扯,争先演算出与走、生与死的生活奥义,最终在父与母的协约下逐渐归向平和——最后一刻的相拥而泣是两人灵魂共振,是成长的莅临,是闪闪发光的达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