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国庆三部曲之《我和我的父辈》接棒定档2021年国庆。
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导演,以抗战、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讲了四个故事《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
个人最喜欢第一个的刚烈和第三个的轻松,第二个过于煽情了,第四个有点尬。
第一个故事讲述冀中骑兵团团长为拯救更多士兵和乡亲,利用儿子吸引大股日军的故事,据说:“电影中提到的日军利用我军发报机定位地点的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就发生在冀中大扫荡中,而八路军在最危急的时刻以通讯员发报吸引大股日军在聂帅回忆录上也有记载。
”在骑兵团最后的冲锋里,团长亲自用刺刀挑死日寇头子,为儿子报了仇。
第二个故事讲述新中国建设时期,科研人员为研制火箭的燃料而发生的故事。
小孩的爸爸因公牺牲,妈妈和科研团队一起善意地欺瞒小朋友。
第三个故事,讲我国第一个广告片诞生的过程,卖药酒的爸爸如何拍出一部广告片,令滞销的药酒脱销。
结尾展示了很多令80、90后泪目的古早广告片。
第四个故事,讲时空旅行的机器人穿越到2021年,和喜爱发明制作的小朋友发生的一段友谊。
机器人冒充小朋友的爸爸参加家长会,在各种比赛中获胜,为小朋友挣了面子。
最后怕水的机器人不惜牺牲自己,到浅海中救出溺水的小朋友。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片段 章子怡导演的那一段真的惊艳到我——燃料燃烧自己,火箭抛弃自己,死亡验证生命,宇宙渺小死亡:立意已有哲义黄轩饰演的科学家气质很儒雅:他是诗人,用最暴烈的火和最凝滞的烟雾,在孩子的天空中写一首无法言明的诗;他是爱人,在妻子的回忆中永远饱含真挚爱意;他是科研人,在那扇破碎的玻璃窗后带着从容慨然的微笑记录爆炸数据……之前没怎么在大银幕上看过章子怡,这次真的为她的清冷坚毅的气质美而感叹:把孩子从礼堂里带回家时那片荒野,一片黑暗中远处天际黎明初现,风把头发扯乱,昏暗天光下,她的眉眼既呈现一种看破一切的淡漠,又饱含那种痛苦被深埋之后的绝望和崩溃,两种情绪打架就产生了她身上的矛盾和倔强感,我能真切体会到她的痛苦、无奈、希望与失望,真的值得仔细咂摸。
小男孩的演技也很让我惊喜,我有许多眼泪是为他流下的,实实在在地为他难过。
在这里要夸倒叙的拍摄手法:先交代他和别的小孩打架,后交代他是为了爸爸打抱不平;先说大家的爸爸都不回家,再说是妈妈为了瞒着孩子而请其他同事帮忙;先写孩子在谈话后拿起孔明灯和解,再写他们的谈话内容…所有这些都很精妙,我会尝试着去猜测,并且在谜底揭晓时被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牺牲、理解和苦痛而深深震撼。
我最喜欢他带着妹妹去荒野上放孔明灯那一段,画面是美的,但情感的充沛让我无暇顾及景——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对着融进深深黑夜的孔明灯把愿望哭喊出来,要妈妈不死,要妈妈不去重蹈两位爸爸的命运。
我想,要是能听见,那被迫快速成长的稚嫩童音里如此深刻的悲恸和恐惧,神明也要落泪。
除了情节,镜头语言和色调也很美,一家人在一起时的暖黄灯光;暗色荒野中的一抹黎明或一盏孔明;雨夜中小女孩拿着的手电筒光因为恐惧而晃动,映着母亲和儿子同样震颤动乱的心;告诉儿子死讯后推他出门的那声惊雷;母亲隐忍的捂住大半张脸的抽泣;儿子在荒野上捂住妹妹耳朵,仰头对宇宙泪流不止地喊出心底的恐惧……一切都很打动我,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柔却直击灵魂的美和感动。
非常感谢。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
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
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
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
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
(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
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
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
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
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
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
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
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
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
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
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我和我的父辈》我对这个世界的片子很深刻,是因为我生日正好在国庆,然后前两部都看了,这一部没有在国庆期间看,然后突然又觉得三个系列少一个系列会有一点遗憾。
第一个章节中看到日本的敌机的形状,就想到起风了,一时间真的五味杂陈。
短短的这么一点时间,20几分钟左右,把父与子的这个关系还有相处细节交代的非常明白。
我觉得算很厉害了,但是我对于最后一场战争骑着马,然后我觉得这样牺牲会很大。
当然,这也是我一个愚昧的疑惑,因为我不懂如何作战。
第二个篇章,章子怡导演的作品。
无论现在有好多种声音去怎样说她,质疑她,但是我看过她的很多作品,我觉得她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觉得她就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
这个篇章我很喜欢,镜头会讲故事的,镜头光影也很好,夜幕下的场景,我觉得都非常浪漫。
我喜欢这个篇章最后的诗。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徐峥导演这个篇章公交车上的广告这一段真的很精彩。
沈腾老师这个篇章我自己觉得最好的点在于最后父与子好像身份是一场转变。
我知道了,你让你穿越回去成为我的“父亲”。
有被章子怡惊艳到。
《乘风》篇,场面调度镜头呈现都很好,但这有一部分来自于骑兵这一身份本身。
这一群体即使和平年代拍个纪录片,都同样震撼。
在故事打磨上不够细腻,强情感冲击、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下家国取舍的确会让人动容(但会有种强行上价值逼你哭的感觉),所以感动真的感动了,但从影片角度来说还是不可《诗》是真的有被惊艳到,从“我和我的父辈”这个很容易就爹味十足的话题里看到女性的视角。
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男孩倔强的眼睛,大雨滂沱的崩溃。
将奉献与牺牲用诗话的语言表达,通篇没有喊口号母亲只用一句“我也可能会死。
”将生与死的残忍告知给天真的孩童,将现实与诗都柔和不失刚烈的给了那个男孩。
将生与死,奉献与牺牲诗化表达,是朴实与浪漫的碰撞。
最后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鸭先知》我好喜欢这个part。
画面规整到让我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色调也很好看,俏皮的感觉又很法式,毫不客气的说可以完全作为沪式复古风格的模版。
叙事风格其实可以更朴实,但比起上一部《囧妈》,这一部的戏剧性更加合理,小复古小华丽。
旧上海的复古风情和现代上海的碰撞,将创新延伸到了未来。
最后,开心麻花还是更适合做小品。
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种抖机灵的包袱放在舞台小品上绝对很好,立意和故事还是更适合小品。
好笑是真的好笑,但细节经不起推敲,价值也是强行上去,仿生人都好像有了情感但还是不防水…
1. 这纯粹的中国式英雄主义电影,严重脱离群众,可以代表“我的父辈”吗?
毕竟能成为抗日猛将奋勇杀敌、造火箭的科学家和航天员、第一个拍广告和第一批投股买房的“先知”或者家里住小别墅、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员是极少数的少数,大部分父辈是无名的捐躯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耕耘的劳动者,是为了民众和孩子们自己饿死在三年饥荒时期的人,是下岗潮时期为了家再苦也要活下去努力赚钱的人,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鸡娃的家长,是疫情期间孩子都认不出的大白......没有说主旋律英雄故事、为国杀敌为梦牺牲的剧情不好看,难道普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不令人感动吗?
不能代表中国群众吗?
2. 《我和我的父辈》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父子关系”,父亲是为了国家期望+/个人理想追求选择了一条道路,儿子或多或少由于对父亲的崇拜,走上效仿父亲的道路。
“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我爸不是搞人工智能的嘛”而这个框架下的女性,自然也是“典型母亲”的形象,即:出于心疼子女不忍其受苦牺牲从而禁止其“危险”的“效父行为”,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重要决断之时放弃了这一“自私”,从而成为有力的推动者,然而母亲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为的牺牲者(父子为国家事业理想牺牲,母亲为家庭牺牲)。
很巧合的是除了章子怡导演的《诗》之外(相对也突出了母和女),其他三个篇章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节。
需要注意到,虽然父辈并不特指父亲,而是指和父亲同辈的人,但是《诗》之外的所有篇章,母亲是一个丰富父子关系的配角,她对孩子的成长和抉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家长主义般的话语权,虽可持有反对态度也并非坚定到去阻碍父子,但却在支持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这样一位仅有丰富且矛盾的感情的形象。
我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这种饱含文化特色的角色认知,在此码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研究。
鼎力支持者3. 抛开框架看故事,《乘风》和《诗》都是 故事铺垫-一方牺牲-另一方带着遗志成功,《乘风》因为是战争场面,可能更震撼一点,吴京那一刺刀真的很帅。
但我还是喜欢《诗》,这一篇对于爱情、理想、家国和生命的思考都要更细腻一点。
真的好喜欢好感动...而后两篇又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的,时代背景包袱不重,沈腾的更是架空。
存在就是为了父子主题以及添加搞笑和爆米花成分。
徐峥走的是尬讲式笑点,沈腾是动作式笑点。
个人觉得沈腾的更好笑一些,身边同学们的反应也是在第四部分笑得更多更欢。
对于父子情的表达上,可能沈腾篇略微有点套路,在这方面显得败下阵来,同时“鸭先知”作为销售科长的精明和果敢让人佩服,相比之下第四篇人工智能的存在就像个大背景一样。
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篇的通病就是离地太远,什么第一个做广告的人,第一批炒股的人,第一批买浦东房的人...本来讲勇于做第一只下水的鸭子我还挺感动的,嗯吹这么多我只能说能不能别yy了-_-||....能当上时代风口的猪的也就那么几头,大部分都成了第一批韭菜,这么拍真的很容易激起不满好吧。
还是说不要背着包袱搞笑。
(同时真的搞不懂第四篇这个小孩是怎么这么厉害的,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人家就已经住上小别墅自己研制无人机了、、、)个人喜好:其实都不好,硬比的话就章、沈、吴、徐(实在受不了这种设定)4. 三部曲到这里真的审美疲劳,我们知道写短篇小说很难,电影本来相对电视剧来说已经挺短,还要再做成短篇集还要每篇能成为完整独立的故事,确实挺有挑战的。
来看看《无问西东》,人家讲校史的,本来就不是过分宏大,故事也是小故事。
而《父辈》选的角度有点大了,有点兜不住的感觉。
相对来说,《我和我的祖国》的片段其实挑了更微小的角度,个人认为讲的更好一点。
再加上一个系列三部曲下来,不觉得都快盘出包浆了吗...说回来最不满的还是无法共情,我和我的祖国讲的是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也可以体现我的家乡。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面我真感觉不到这是我的父辈,或者再往上的父辈们。
也许父辈那一带有这么几个英雄人物,可绝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留着同样的血汗建设国保卫家,却看着不属于自己的故事,听别人讲述离他们相去甚远的功绩。
昨天学校放映带着弟弟看的,显然弟弟喜欢吴京和沈腾(这俩人老少皆宜嘛)。
今天又特地下回来截图,除了几句台词外,挺喜欢这电影色调的...别的没了。
“是你那娃?
”“叫个啥?
”“乘风”🤮🤮,终于还是给我逼吐了,观感严重不适。
我想,地球范围内应该再没有比中国电影更离奇、曲折、扯淡的电影了吧。
地球范围内应该也再没有比中国电影人更无耻、庸俗、不堪的电影人了吧。
小学三年级命题作文《我的父亲》征集大赛之赛前官方宣传片《我和我的父辈》?
呸,还不如一支广告!
张艺谋可是拍过电影的呢,还不是被忽悠了。
我们暂且将此片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型片。
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体系下的6.5评分,也独特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审美。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以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充斥着此类烂片。
对不起,槽点太多了,我喷不下去了。
🤮🤮单说王菲的《如愿》,十分好评,此片唯一亮点。
1.壮烈,但是没脑子,背着枪不用,拿刀往上冲,“消耗敌人炮弹”?
2.一直把旗子举着,虽然代表一种信念,但是旗子也不能杀人,真有用?
3.一如既往的“以少胜多”,就喜欢玩这种玩意。
还喜欢玩【用敌人的嘴来夸赞主角】,这种把戏假得很,哎呀,“敌方骑兵太快了”,再快有子弹快?
敌人有炮有机关枪,我们拿着刀,骑🐎冲上去,这也能行。
,
影院里至少看了 3 遍 这都是 2021 年的啦?
时光飞逝,不喜欢吴磊,以及章子怡比黄轩老,扣一星,第一单元就是💩,吴京简直快进我黑名单了拍的东西就是打打杀杀毫不动人,李可乐里也是尬,第二单元除了章子怡比黄轩老的雷点简直封神,第三单元导演舒适区装壁中年爹味俗男毫不意外作喜剧消磨时间还行,第四单元 吴昱翰是爹的悖论 并且做机器人捏脸笑的动作这个情节设计得好 有点感人 李雪健老了就别出来公鸭嗓吓人了吧没啥必要啊第二单元小时候演员也是哥哥年纪大没有年下 很好 无血缘骨科很带感有个包袱就是观感会让人本以为妹妹是小白花柔弱花瓶需要依赖父兄那种 然后咵嚓宇航员施什么诺向您报告 这个包袱甩得很响很妙 海清陈道明也可以 骨科也可以 就 海清宇航员闪回小演员探头 observe 父兄 兄妹捡起看废纸诗放孔明灯捂耳朵蹦跳挥手火箭发射倒计时那段简直荷尔蒙爆棚了 震撼 当时我记得我是强忍着眼泪的但是两年过去了也就淡了那首诗很动人但是后半段又绕到俗气的传宗接代上去了?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自由,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此生永远无法和繁殖癌和解 说的就是你 最好的相遇 智障都不放过 这种基因有必要延续吗
毫无疑问,国庆三部曲是把「国」和「家」结合得最为紧密与巧妙的IP。
《我和我的父辈》与它的前两部一样,从根儿上牢牢把握住了「传承」这一极具东方色彩的血脉概念,从普通人的历史出发,用最真挚的感情,书写了整个华夏土地的成长与发育。
在我看来,十一去看《父辈》已然成为了一种不言而喻的仪式感,它是一个集体情感的例行唤醒,但又不仅如此,它像一个朋友,也像一个长辈,在我们迷茫失落时,予以鼓励,在我们轻视怠慢时,又施与鞭策和提醒,让我们记得思考,记得缅怀,记得今天和幸福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的奖励—— 对于我们的父辈们那一拳一脚、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的奖励。
片子是好看的,有情有爱,有笑有泪。
泪 吴京的《乘风》和章子怡的《诗》,是在眼泪里讲故事的。
我想特别讲一讲章子怡的《诗》,因为它讲了一群伟大的中国人的同时,还着重讲了一个坚强的女性,是如何精益求精地做科学,又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带孩子的。
女人,有女人的天性,有女人独属的快乐,那就是我们可以成为母亲,我们拥有生产孩子的能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女人的柔弱。
因为生产,从我们的身体里带走的,常常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胚胎与生命,有时候还是我们无牵无挂的情感,不依不饶的意志。
因为真切地感受到爱,我们反而有时懦弱—— 比如在黄轩扮演的父亲不幸因公逝世之后,作为母亲,章子怡不敢,也不愿意把他去世的消息告诉孩子。
她害怕。
她害怕得整张脸都在抖,从鼻子到嘴巴,从脸颊到身体,她自己也承受不了丈夫的去世,但是这里更复杂的事情是,长子是她的继子,黄轩是他的第二个父亲。
孩子的亲生父亲,也一样因为建设国家而光荣牺牲了。
黄轩的离世,对于他来说,不是父亲的离开,而是父亲「又一次」离开了,是抛弃这个动作,在原本就很脆弱的孩子心上,再次发生了。
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承载着他这个年龄原本无法承受的一切。
到底是轻如鸿毛?
还是重如泰山呢?
别说孩子了,就连已经阅尽人世,历经沧桑的母亲,也不知道啊。
未来?
什么是未来呢?
当我站在黑暗之中时,我当然渴望阳光啦,我当然知道,长夜的尽头,必是黎明,但是,黎明何时才会降临呢?
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呢?
明天到来的时候,我是否还能睁开眼睛呢?
未来?
什么是未来呢?
章子怡与孩子走在被风吹乱头发的暗夜里,走啊,走啊。
风吹啊,吹啊。
没有尽头。
孩子哭着责怪她,但是她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有一天,她拿着孔明灯告诉孩子: 「有一天,我也会死。
」 孩子愣住了。
那一瞬间,我确实流泪了。
因为我没有办法想象我的母亲如果跟我说这句话,我会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
而且,我知道,这是真的。
「有一天,我也会死。
」 不论我能不能接受。
笑 徐峥的《鸭先知》和沈腾的《少年行》,是在欢笑中讲故事的。
都很好看,但我稍微偏爱《鸭先知》一点。
因为我的父亲,就有过跟鸭先知相似的经历。
在那个年代,他们敏锐地嗅到了时代的机会,他们尝试着去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时候跟上了,有时候没跟上,有些事做得恰到好处,有些事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最为质朴的纯洁的情感。
在公交车上,鸭先知的儿子配合着鸭先知演戏,他们夸张地、搞笑地、离谱地表现着他们手里的酒,他们试图跟生活扳手腕,把自己的不可思议的想法变成脚踏实地的现实。
鸭先知做的一切,在你我眼里,好笑吗?
好笑。
好笑的不是他的离经叛道、歪打正着,而是其他人的迟钝和愚蠢。
那在当时其他的人眼里,好笑吗?
也好笑。
好笑的不是他的敏锐与机敏,而是他的疯狂与前卫。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哲学深度的命题。
那就是,作为普通而微弱的个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待几乎必然相似的命运?
或者说,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姿势进行游向远方?
徐峥给出了我们的父辈们的答案: 我命由我不由天。
困难,永远都会有,但是路,就在脚下,只要走,路就有。
鸭先知为了企业的发展,劝领导买下了药酒,又为了把药酒卖出去,自掏腰包,费心费力,他当然是勇敢的,智慧的,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 他不是自私的,他内心深处有一团火,但这团火,不是仅仅为自己而燃烧的。
是为了单位, 为了家庭, 为了孩子, 而燃烧的。
我们在电影院里笑,因为我们知道,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我们的父辈,有多么强大。
我们知道,他们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始终都会秉承着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那是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它也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是光荣与梦想,固执与骄傲。
四个导演都是演员出身,这让影片的「人情味」比以往更加浓郁了。
一家人坐在电影院里,电影的光打在我们所有人的脸上,我们能够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沉默的皱纹,还有那些在他们嘴角嚅动,却没有倾诉出去的音节。
《父辈》对我个人来说,是让我动感情的。
我的父亲,我们的父辈,身体力行所教会你我的,最终应该是对于平凡的尊敬。
又十一了,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祝我们的父辈,平安,健康,顺遂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