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这部大名鼎鼎的影片(加长版)。
最开始是冲着帅哥精灵王子去的,最后却想写点什么。
嗯,因为这部影片,拥有历史的厚重,却太不尊重史诗了。
——本来能五星,但是瞎编历史,必须得扣一星!
尊重,才能谈信仰!
许多网友弹幕,也看不懂一些历史细节。
那就让我来写一部与本影片相关的历史科普吧!
(这应该是我在豆瓣有史以来写得最认真的影评了!
)
前言 《天国王朝》的历史背景,源自12世纪末的,从西欧到中东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Troisième croisade)的真实事件改编。
——这是一场由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麻风、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圣骑士,携手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血之胡、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狮之心、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狡之狐,共同东征天国王朝,迎接他们的,是罗姆苏丹阿尔斯兰二世·剑之狮,与埃及苏丹萨拉丁·仁者无敌,七位传奇王者将倾情奉献出一场足以撼动世界的史诗级战争。
让我们将镜头慢慢回转到游吟诗人与圣殿骑士共舞、黄金十字与星月弯刀争辉的中世纪,开启那段王者无畏的热血年代。
注1:在十字军时代,通用语言是古法语,许多著名人物的姓名也是由法语写成,所以本文使用法语注释原文。
注2:本文出现的所有地图,均为本人亲手绘制的原创地图。
第一节 十字军东征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叫“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Croisade):是一系列在教皇准许下的“武装朝圣行为”(pèlerinage en armes)。
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侵略者的穆斯林政权(地中海东岸)发动持续近200年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最初参与成员,例如:骑士、商人、农民,多数是一些走投无路的破产者,他们受教会蛊惑,积极参与夺回圣地战争。
由于这些成员,大多数由法国为主的法兰克人组成,所以穆斯林世界将其称为“法兰克人入侵”。
十字军东征的口号虽然是“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但是其行为伴随着大量的劫掠与征服,实际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凡十字军过境,犹如蝗群,寸草不生——十字军“最忠实的盟友”拜占庭帝国就深有感触!
可以说,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Beatus Urbanus PP. II,法国人)在意大利皮亚琴察(Piacenza)召开宗教会议,正好东正教的拜占庭皇帝派来特使在会议上痛陈塞尔柱突厥帝国(Empire seldjoukide,1037-1194)西侵的压迫,于是教皇在会议上疾呼西欧应收复圣地并解救同为基督教兄弟的危难,但对抗强大的穆斯林势力必须有更多的团结势力,于是教皇在同年12月冬天在法国克莱芒(Clermont)召开更大的基督教会议发表演说以号召更多响应者,此次参与会议多达数万人并且包含了各地大主教与封建贵族骑士与平民,造成贵族与平民间热烈响应,并且确立以十字记号为军队徽帜,制订大量徽章大量发放,十字军的名称由此而来。
起源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圣乔治十字 克莱蒙特会议后,第一次十字军于1096年正式出发。
1099年,十字军占领埃及法蒂玛王朝(Califat fatimide,909-1171)控制下的耶路撒冷,并对安条克与耶路撒冷两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随后,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Royaume Franc de Jérusalem,1099-1291)和三个附庸小国:安条克亲王国(Principauté d'Antioche,1098-1268)、的黎波里伯国(Condado de Trípoli,1102-1289)、埃德萨伯国(Comté d'Edesse,1098-1150)。
这四个国家,统称为十字军国家(Etats latins d'Orient)。
十字军国家宛如插在穆斯林心腹地带的匕首,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穆斯林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反击行动。
为了将这几个十字军国家继续维持下去,西欧国家又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军事援助行动。
包括第一次攻占耶路撒冷,西欧国家对中东大规模的军事东征总共九次,史称九次十字军东征(1096-1291)。
原创手绘地图
原创手绘地图
原创手绘地图 下面,再介绍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在《天国王朝》上了剧照的!
第二节 贝里昂·德·伊贝林
贝里昂·德·伊贝林(Balian d'Ibelin,1143-1193),伊贝林领主(1170-1187)。
他是《天国王朝》的主人公,但他并不如电影那般,是个帅小伙。
他也不是一个铁匠,也没有一个牧师弟弟,更不是继承了父亲爵位的私生子。
因为他出生时就已经是贵族,兄弟三人排行最小,在电影开篇的1184年时,此人已经41岁了,他接替的是他哥哥的领地。
贝里昂·德·伊贝林的父亲是贝里桑·德·伊贝林(Barisan d'Ibelin),据说来自法国的沙特尔(Chartres)。
沙特尔当时隶属于法兰西王国下属的安茹伯爵(Comte d'Anjou)领地。
而当时的安茹伯爵又兼任英格兰国王。
所以,伊贝林家族虽然是法国人,但是他们的直接领主是英格兰国王(当时英格兰国王也是法兰西国王的封臣)。
这也解释了在影片结局,为什么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来沙特尔邀请主人公入伍了。
贝里桑很早就离开法国,来到了中东。
1141年,为了奖励他的忠诚,耶路撒冷国王授予他在今天以色列的雅法(Jaffa)附近建立了一个名叫伊贝林的城堡(Chateau d'Ibelin),于是,效忠于耶路撒冷的伊贝林家族就此建立。
贝里桑迎娶了拉姆拉女领主赫尔维斯(Helvis de Ramla),于是,贝里桑又获得了第二块领地拉姆拉。
贝里桑与妻子赫尔维斯生有三个儿子(都不是私生子),分别为长子雨果·德·伊贝林(Hugues d'Ibelin)、次子鲍德温·德·伊贝林(Baudouin d'Ibelin),三子贝里昂·德·伊贝林(主人公)。
伊贝林家族徽 1150年,伊贝林第一代家主贝里桑去世,长子雨果继承了伊贝林与拉姆拉两块领地。
1163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Amaury I de Jérusalem)为了巩固王位,抛弃了原配阿涅丝·德·库特奈(Agnès de Courtenay),迎娶了拜占庭皇族玛丽·科穆宁(Marie Comnène)。
随后,雨果迎娶了刚离婚的阿涅丝,成为了日后耶路撒冷女王茜比拉(Sibylle de Jérusalem)和国王鲍德温四世(Baudouin IV de Jérusalem)的继父。
1167年,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攻打埃及。
雨果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开罗的十字军将领。
1170年,雨果去世,将伊贝林与拉姆拉两块领地传给了二弟鲍德温。
鲍德温认为自己才能有限,管理不过来两块领地,于是他自领拉姆拉,将伊贝林转封给三弟贝里昂。
贝里昂就这样成了伊贝林领主。
1171年,雨果的遗孀,也就是太后阿涅丝,嫁给了西顿伯爵(Comte de Sidon)雷诺·格兰尼尔(Renaud Granier)。
在阿涅斯去世后,雷诺·格兰尼尔二婚娶了贝里昂的女儿埃尔维斯 (Helvis d'Ibelin)——嗯,贵圈关系有点乱!
1174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去世。
贝里昂迎娶了刚刚守寡的王后玛丽·科穆宁,成为了日后耶路撒冷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e I de Jérusalem)的继父。
也就是说,雨果与贝里昂两兄弟心有灵犀,分别接盘了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的两任妻子。
这也巩固了伊贝林家族在耶路撒冷王国的“自家人”地位。
贝里昂迅速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庭的牌面人物,甚至在1183-1185年间,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室总管(Chambellan de Jérusalem)。
但是,此时的伊贝林家族,最风光的还是老二鲍德温(并非国王鲍德温),他与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Raymond III de Tripoli,本片泰尔伯里斯的原型)、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口吃者(Bohémond III d'Antioche,dit le Bègue)结成党羽,成为了耶路撒冷权势最大的三个贵族。
第三节 鲍德温四世·麻风病人
鲍德温四世·麻风病人(Baudouin IV de Jérusalem,dit le Lépreux,1161-1185),耶路撒冷国王(1174-1185)。
鲍德温四世的爷爷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五世(Foulques V d'Anjou)。
富尔克五世首先娶了曼恩女伯爵埃芒加德(Erembourg du Maine),从此安茹与曼恩两块领地紧紧结合在一起,再也没分开过。
1120年,富尔克五世参加了十字军东征,来到了耶路撒冷。
他很快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
1126年,他的原配夫人埃芒加德去世。
他准备回法国安葬自己妻子,却被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Baudouin II de Jérusalem)挽留。
原来国王看上了丧偶的富尔克五世,想把自己的女儿(也是王位继承人)梅利桑德公主(Mélisende)嫁给富尔克五世。
1127年,富尔克五世返回法国,将安茹和曼恩交给了自己长子若弗鲁瓦五世(Geoffroy V d'Anjou) 治理,随后再度返回耶路撒冷。
1129年,富尔克五世二婚了耶路撒冷公主梅利桑德。
1131年,鲍德温二世去世,富尔克五世夫妇两人共同成为了耶路撒冷国王。
安茹伯爵驻地昂热,安茹家族老巢 长子若弗鲁瓦五世的儿子,依靠安茹和曼恩的兵力,在1154年攻克了伦敦,成为了英格兰安茹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
而本片出场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是亨利二世的儿子。
也就是说,英格兰王室和耶路撒冷王室,都是法国人,他们是同姓安茹的本家。
富尔克五世与梅利桑德又生了两个儿子:鲍德温三世(Baudouin III de Jérusalem)与阿马尔里克一世(Amaury I de Jérusalem)。
1143年,富尔克五世去世,鲍德温三世即位,成为新任耶路撒冷国王。
他将耶路撒冷国力推向极盛,被誉为耶路撒冷最伟大的国王。
1163年,鲍德温三世去世,弟弟阿马尔里克一世即位。
阿马尔里克一世的原配叫阿涅丝·德·库特奈,并与其生了两个孩子:长女茜比拉与儿子鲍德温四世。
但为了巩固王位,阿马尔里克一世抛弃了阿涅丝·德·库特奈,迎娶了拜占庭皇族玛丽·科穆宁,又与后者生育了次女伊莎贝拉一世。
1167年,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德·伊贝林攻打埃及,甚至一度占领埃及,将其变成自己附庸。
阿马尔里克一世的儿子鲍德温四世,在幼年的一次玩耍嬉戏中发现,即使他的玩伴用手指甲掐他的手臂,他也感受不到疼痛,后确诊为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染的慢性病,在中世纪是令人生畏的绝症,除开隔离别无他法,只能任由其等死(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染上麻风病,向孙思邈求医,医治数年后无果,卢照邻自杀身亡)。
1174年7月,阿马尔里克一世因痢疾去世,虽然鲍德温四世只有13岁并身患重症,但他是老国王唯一的儿子,还是继承了耶路撒冷王位。
在伊贝林兄弟鲍德温和贝里昂的支持下,贵族们推选了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为王国摄政(Bailli de Jérusalem,1174-1177)。
耶路撒冷国王徽 鲍德温四世即位之初,耶路撒冷王国就分裂为两派:“宫廷党”,由鲍德温的母亲阿涅丝以及对王国的事务缺乏经验,赞成对萨拉丁开战的从欧洲新来的人组成,包括库特奈家族(太后娘家)、吕西尼昂家族、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等人;“贵族党”,由雷蒙德三世、博希蒙德三世与鲍德温·德·伊贝林三巨头为首的本土贵族构成,赞成与穆斯林和平共处,他们还拉拢了医院骑士团(Ordre des Hospitaliers)等人。
其实,无论哪派,绝大多数人祖上都是法国人,所以通用法语。
鲍德温四世身为国王,面对纷扰不休的两派,只能居中调停,但国内环境仍然动荡不已。
1177年,为转移国内矛盾,鲍德温四世准备联合拜占庭帝国,从海上入侵埃及。
此计划被埃及苏丹萨拉丁(Salah ad-Din Yusuf)得知后,先发制人,出兵围攻耶路撒冷王国的要塞亚实基伦(Ashkelon)。
鲍德温四世与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本片被砍头的反派)、厄德·德·圣阿曼德(Odo of St Amand,圣殿骑士团大团长)、伊贝林俩兄弟鲍德温和贝里昂等人急忙救援,与萨拉丁遭遇于蒙吉萨(Montgisard),展开了一场大战。
萨拉丁的军队正处于长途进军后的混乱中,猝不及防,只能慌忙结阵。
而在远距离目睹穆斯林军队的压倒性数量后,十字军们也倍感不安。
此时,鲍德温四世指挥升起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Vraie Croix,本片中的金色大十字架),随后伏倒在十字架面前,恳求上帝赐与胜利。
祈祷过后,十字军士气大振。
随后,鲍德温四世一马当先,冲向敌阵,身后的“真十字架”发出太阳一般璀璨的光芒。
十字军们也如潮水般的攻入敌军阵营。
尚未作好作战准备的穆斯林迅速溃败,辎重全部被夺走,萨拉丁的侄子也在战役中被杀,他本人仅凭迅捷的骆驼才得以逃脱,身边战士十不存一。
鲍德温四世一直追击至西奈半岛才得胜而归。
此役,16岁的鲍德温四世率领455骑士和30004000名步兵击败了萨拉丁的26000名士兵,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巨大反响,鲍德温四世也获得崇高威望。
《蒙吉萨战役》夏尔-腓力·拉里维埃绘于1842年 1178年7月,在鲍德温·德·伊贝林爱上自己姐姐茜比拉后,鲍德温四世同意了他们俩人的婚约。
但是鲍德温四世并不喜欢伊贝林家族,他甚至向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年轻者(Louis VII le jeune)求助,请求派一位高贵的贵族当自己姐夫,成为自己接班人。
他在给路易七世的信中写到“一个被剥夺了四肢使用权的人,面对纷杂的政务是如此的无力,反而增长了敌人的勇气。
面对异教徒对圣城的步步紧逼,像我这样虚弱的人是不适合当国王的。
”路易七世准备派遣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Hugues III de Bourgogne)前往圣地迎娶茜比拉。
但不久后路易七世病重,雨果三世没走成。
1180年,路易七世去世,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继承王位,雨果三世趁机煽动法国一些领主反对年轻的国王,转而效忠自己。
腓力二世大怒,与雨果三世大打出手,这门与圣地结缘的亲事就此不了了之。
1186年,腓力二世打服了雨果三世,打得雨果三世让出了老巢,乖乖迁都后一心闭门搞经济了。
1190年,雨果三世反而成为了法国十字军东征的副帅,并在1191年腓力二世回国后,留在圣地统领7000法军,成为整个十字军仅次于狮心王的名将——这又是后话了。
1180年4月,鲍德温四世将茜比拉嫁给了新来的法国骑士盖伊·德·吕西尼昂。
盖伊的哥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Aimery II de Lusignan)正是太后阿涅丝的情夫。
随着“贵族党”三巨头的权势扩大,引发了鲍德温四世对他们的极度不满,甚至怀疑他们叛国。
于是,鲍德温四世加强了母后的权力,从而提高了吕西尼昂家族的地位。
此时,为了休养生息,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签署了互不侵犯的合约。
初到耶路撒冷(剧照) 从1183年开始,鲍德温四世就不能独立行走。
因为不能眨眼,他的眼角膜干枯导致失明。
他只能将摄政大权交给了姐夫盖伊,但也逼着盖伊发誓:“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决不能篡位!
”可是,盖伊这个摄政并不受到广大领主们欢迎,反而被人百般嘲弄,军队也不配合他。
1183年11月,萨拉丁入侵雷纳德·德·沙蒂永的老巢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
鲍德温四世不敢将军队再交到盖伊手中,顺势收回了他的权力,将姐姐的儿子鲍德温五世册立为继承人。
随后,鲍德温四世抱病上阵,御驾亲征,赶走了萨拉丁。
1184年初,鲍德温四世要求盖伊做一个听话的附庸领主,可盖伊并不领情。
鲍德温四世亲自来到盖伊控制的亚实基伦,要求进城,却吃了一个闭门羹。
鲍德温四世恼火于盖伊的桀骜不驯,回到阿克后,马上召集贵族开会,要求剥夺盖伊一半的封地。
贵族们虽然不喜欢盖伊,但也恳求国王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内战的爆发。
1184年6月,鲍德温四世与盖伊达成和解,随后雷纳德·德·沙蒂永再次传来消息,萨拉丁又一次包围了他的卡拉克城堡,请求支援。
当鲍德温四世再次率兵抵达卡拉克城堡时,萨拉丁又提前撤退了。
鲍德温四世只好下令加固城堡防御。
1184年末,太后阿涅丝去世。
不久后,盖伊屠杀了大量的生活在达拉姆(Darum)的贝都因人(Beduin)。
鲍德温四世听闻后,非常愤怒——因为这些贝都因人能提供埃及人的动向,所以受到耶路撒冷的保护。
在怒火中,鲍德温四世高烧不退。
1185年初,鲍德温四世返回耶路撒冷时,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召来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将王国摄政再次交给对方。
虽然鲍德温四世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他,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鲍德温四世之死(剧照) 1185年3月16日,鲍德温四世去世。
他的外甥鲍德温五世继承了王位。
第四节 茜比拉
茜比拉(Sibylle de Jérusalem,1159-1190),耶路撒冷女王(1186-1190)。
茜比拉是鲍德温四世的同母姐。
1174年,鲍德温四世即位后,因身患麻风病活不长,也不能结婚生子,所以急需在王室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茜比拉的婚姻成了焦点。
1176年10月,摄政王雷蒙德三世安排她嫁给蒙费拉特的威廉·长剑(Guillaume Longue épée de Montferrat)。
威廉是意大利北部蒙费拉特侯爵威廉五世(Guillaume V de Montferrat)长子,金发英俊、勇敢高大、坦率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多金。
可惜他是个吃货,沉迷于吃喝。
他来到耶路撒冷后,被授予雅法和亚实基伦伯爵(Comte de Jaffa et d'Ascalon)。
可惜他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在1177年4月感染了疟疾,在床上折磨两个月后去世,只留下一个怀孕的妻子。
不久后,他的遗腹子出生,就是未来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五世(Baudouin V de Jérusalem)。
蒙费拉特家族徽 1177年,主人公的二哥鲍德温·德·伊贝林欲娶茜比拉,但被耶路撒冷高等法院驳回——他是本土领主,如果他迎娶茜比拉会打破本土势力平衡。
但是鲍德温·德·伊贝林还是深深的爱上了茜比拉(而不是他弟弟),还给她写了很多封书信。
鲍德温四世也允许了两人的婚约。
1179年6月,在迈尔季欧云战役(Bataille de Marj Ayoun)中,鲍德温·德·伊贝林被萨拉丁俘虏。
直到几个月后,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Comnène)为他缴付了赎金,他才被释放出来。
但此时,茜比拉已经被另一个帅气男人迷住了。
他叫盖伊·德·吕西尼昂,是法国吕西尼昂领主雨果八世(Hugues VIII de Lusignan)第六子,刚从法国来到圣地,投奔自己的五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
阿马尔里克二世本是鲍德温·德·伊贝林的家臣,后脱离伊贝林家族,成为了太后阿涅丝的情夫,他极力向王公贵族推荐自己刚来的六弟。
盖伊颜值很高,特别会讨好女人,很快将茜比拉一颗芳心牢牢的绑在自己身上。
吕西尼昂家族的举措,无疑深深刺激了鲍德温·德·伊贝林。
1180年4月,耶路撒冷有传言:的黎波里伯爵雷蒙特三世与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正欲联手武装进京,支持好友鲍德温·德·伊贝林迎娶茜比拉。
太后和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最快速度将茜比拉嫁给了盖伊·德·吕西尼昂。
第五节 盖伊·德·吕西尼昂
盖伊·德·吕西尼昂(Guy de Lusignan,1150-1194),耶路撒冷国王(1186-1192)、塞浦路斯国王(1192-1194)。
[其实法语应该翻译为居伊,这里顺从电影的英语翻译吧!
] 盖伊·德·吕西尼昂,是法国吕西尼昂领主雨果八世第六子。
雨果八世·德·吕西尼昂于1163年前往圣地,成为十字军的一名将领。
1164年,在对抗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信仰之光(Nur ad-Din Mahmud Zengi)的哈里姆战役(Bataille de Harim)中,十字军惨败,雨果八世与黎波里伯爵雷蒙特三世、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口吃者一同被俘。
人家是大贵族,在1165年缴纳赎金后就自由了,可怜的雨果八世直到1168年才被释放,随后定居于的黎波里。
盖伊的五哥叫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曾在1168年参加了反对他的领主普瓦图伯爵(Comte de Poitiers)的起义,这位领主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
也就是说,吕西尼昂家族和伊贝林家族,都是英国王室在法国领地上的封臣。
这次起义后,阿马尔里克二世在家乡就混不下去了,前往圣地投奔父亲。
随后,他在一次战役中被俘,关押在大马士革监狱。
1174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欣赏他的勇敢,将他从监狱中赎出来,并将他赐予给当朝的权臣,拉姆拉领主鲍德温·德·伊贝林。
就这样,他成为了伊贝林家族的家臣。
阿马尔里克二世是一个为了追求权势不择手段的男人,他干脆娶了领主的女儿艾希夫·德·伊贝林(Echive d'Ibelin)。
随后,他在岳父鲍德温的支持下,频繁的出入于耶路撒冷宫廷,不知道怎么勾搭上了太后阿涅丝。
太后特别宠爱他,封他为耶路撒冷王室总管(Chambellan de Jérusalem,1175-1178)。
此时的他羽翼已封,交好圣殿骑士团,试图摆脱伊贝林家族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势力。
为此,吕西尼昂与伊贝林家族结怨。
吕西尼昂家族徽 1179年,阿马尔里克二世的六弟盖伊·德·吕西尼昂来到圣地投奔自己。
此时的阿马尔里克二世已升任耶路撒冷警长(Connétable de Jérusalem,1179-1194),相当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他极力向王公贵族推荐六弟,说他勇敢威猛、英俊迷人。
盖伊自己也很争气,主动追击正在守寡的长公主茜比拉。
不久后,茜比拉就坠入了盖伊精心编织的爱巢内。
1180年4月,传言雷蒙特三世与博希蒙德三世正欲联手武装进京,支持好友鲍德温·德·伊贝林迎娶茜比拉。
太后和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最快速度将茜比拉嫁给了盖伊·德·吕西尼昂。
婚后,盖伊得到了茜比拉前夫的领地:雅法和亚实基伦。
为了尽快融入贵族团队,盖伊结交了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并加入了“宫廷党”,支持向穆斯林开战。
1183年,鲍德温四世病重,委托盖伊成为王国摄政(1183-1185)。
也许是因为升得太快,盖伊这个摄政并不受到广大领主们欢迎,“贵族党”三巨头甚至公开拒绝与其合作。
在1183年与萨拉丁的一场战争中,盖伊做出了错误判断,回来后被大量民众嘲笑。
此时传来萨拉丁入侵雷纳德·德·沙蒂永的老巢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的消息。
鲍德温四世不敢将军队再交到盖伊手中,顺势收回了他的权力,随后抱病上阵,御驾亲征,赶走了萨拉丁。
第六节 鲍德温五世
鲍德温五世(Baudouin V de Jérusalem,1177-1186),耶路撒冷国王(1185-1186)。
鲍德温五世是耶路撒冷长公主茜比拉与第一任丈夫蒙费拉特的威廉·长剑之子。
1177年夏,茜比拉刚怀上孩子,威廉·长剑就因病去世。
1177年冬,遗腹子鲍德温五世出生,由茜比拉的舅舅,也就是太后的弟弟若斯兰三世·德·库特奈(Josselin III de Courtenay)作为监护人,照顾其起居。
《天国王朝》描述他也有麻风病,但并无相关史料记载。
1183年,鲍德温四世将茜比拉的第二任丈夫盖伊·德·吕西尼昂立为摄政,但随后对他的执政能力感到失望。
11月,鲍德温四世正式将鲍德温五世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确立了外甥继承人的地位。
在加冕仪式上,我们的主人公贝里昂·德·伊贝林亲自将小国王抱起来,所有的领主都向贝里昂手中的小国王致敬,除了没落的盖伊。
1185年3月 ,鲍德温四世去世,鲍德温五世成为唯一的王。
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从盖伊手里重新夺回了摄政,继续奉行先王的和平政策,与萨拉丁保持良好关系。
十字军国家与穆斯林之间的贸易恢复了。
1185年夏,耶路撒冷王国歉收。
这年冬天,阿尤布王朝甚至为耶路撒冷王朝提供粮食过冬。
1186年8月,鲍德温五世在阿克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有史学家怀疑小国王是被人毒死,但没有任何证据。
第七节 雷蒙德三世·德·的黎波里
雷蒙德三世·德·的黎波里(Raymond III de Tripoli,1140-1187),的黎波里伯爵(1152-1187)、加利利亲王(1174-1187),是本片泰尔伯里斯的原型。
雷蒙德三世的祖上出自法国的图卢兹伯爵(Comte de Toulouse),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1102年,就建立了十字军四个国家之的黎波里伯国。
1152年,雷蒙德三世的父亲雷蒙德二世(Raymond II de Tripoli)被穆斯林极端组织阿萨辛(Assassins)暗杀,12岁的雷蒙德三世继承爵位。
他一直与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拉姆拉领主鲍德温·德·伊贝林交好,是“贵族党”的头号人物。
他还是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血缘最近的亲戚:他们俩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耶路撒冷的公主。
1174年,他迎娶了加利利女亲王艾希夫·德·比尔(Echive de Bures),这场婚姻极大的增强了他的实力,使他在的黎波里伯国外,他还获取了加利利亲王国(Principauté de Galilée),加利利的首都就是泰尔伯里斯(Tiberias),曾是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
据说,本片导演为了不让观众混淆雷蒙德·德·的黎波里和雷纳德·德·沙蒂永的名字,特地将前者改名为泰尔伯里斯。
的黎波里伯爵徽 1174,老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安排完雷蒙德三世的婚事不久,就去世了,新国王鲍德温四世不仅年幼,还患有麻风病。
贵族们推选雷蒙德三世为王国摄政,直到1177年才卸任。
1183年,鲍德温四世病重,安排姐夫盖伊·德·吕西尼昂为摄政王。
雷蒙德三世很失望,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自己继续摄政。
他也有篡位自立为王的念头,毕竟他是老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最近的亲属。
但是,他没有儿子,哪怕他当上了国王,又给谁来继承呢?
所以,他一直在篡位的思想中挣扎着,去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第八节 雷纳德·德·沙蒂永
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安条克亲王(1153-1163)、外约旦与希伯仑领主(1177-1187)。
雷纳德是法国的马恩河畔沙蒂永领主亨利一世(Henri I de Chatillon-sur-Marne)的次子,没有继承权,所以于1147年加入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来到了圣地。
1149年,安条克女亲王康斯坦丝(Constance d'Antioche)的第一任丈夫雷蒙德·德·普瓦捷(Raymond de Poitiers)与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作战中,被当场击毙,只留下了女儿玛丽(Marie d'Antioche)与儿子博希蒙德三世。
1153年,康斯坦丝爱上了法国骑士雷纳德·德·沙蒂永,不顾一切的与他结婚。
雷纳德自此成为了安条克的共治亲王,但是暴发户气质的他并不受到大家欢迎。
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Baudouin III de Jérusalem,鲍德温四世的伯父)指责康斯坦丝“怎能下嫁一个如此卑贱的男人!
” 1156年,雷纳德声称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Comnène)欠了自己一笔钱,发誓要报复他。
安条克宗主教阿马尔里克·德·利摩日(Aimery de Limoges)反对报复,雷纳德便把宗主教抓起来,扒光衣服,使劲折磨他,然后在他伤口上涂上蜂蜜,引来昆虫,将其留在城堡顶上暴晒。
直到奄奄一息的宗主教同意“赞助这次行动”才被释放。
《雷纳德折磨阿马尔里克》现藏于普罗旺斯艾克斯图书馆 随后,雷纳德派部队袭击拜占庭治下的塞浦路斯,开始了一场惨无人道的蹂躏:全岛的耕地被践踏,牛群被屠杀,教堂、宫殿和修道院被洗劫一空。
在火灾中,妇女被奸污,富人被劫为人质,穷人被斩首。
在带着战利品离开塞浦路斯前,雷纳德召集了所有的神职人员,并在将他们送到君士坦丁堡之前削掉了他们的鼻子!
真龙逆鳞岂能触碰?
1159年,曼努埃尔一世派遣大军进入安条克。
面对强大的力量,雷纳德怂了。
他赤着脚,衣着褴褛地匍匐在皇帝面前请求原谅,并承诺在安条克接纳希腊东正教。
不久后,曼努埃尔一世在耶路撒冷会见鲍德温三世的时候,他又为曼努埃尔牵马进入城市。
最后,他还将继女玛丽嫁给了曼努埃尔一世,成为后者的第二任皇后。
《曼努埃尔一世与安条克的玛丽》现藏于梵蒂冈图书馆 1160年11月,雷纳德在一次叙利亚北部的抢劫行动中被突厥人俘虏,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将他关押在阿勒颇的城堡中,这一关就是16年。
1163年,在他蹲大牢期间,他的妻子康斯坦丝去世,他的继子博希蒙德三世继任安条克亲王,他也丧失了相关头衔。
1176年,曼努埃尔一世为岳父花了一笔高达12万第纳尔金币的赎金(相当于半吨黄金),才将他释放出来。
沙蒂永家族徽 出狱后,雷纳德成为拜占庭与耶路撒冷之间的外交特使。
作为回报,鲍德温四世赐予他希伯仑(Hébron)领地,又安排他迎娶了寡居的外约旦女领主艾蒂内特·德·米莉(Etiennette de Milly)。
他通过第二次婚姻,再次获得了一片广袤而富饶的领地——相当于今天的约旦王国,控制着从大马士革到埃及的红海商路,首府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
他与圣殿骑士团结盟,加入了“宫廷党”,对耶路撒冷王廷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赞成对穆斯林实行征服政策,其动机更多是出于掠夺的方便而不是出于战略考虑。
很快,他又因残酷暴虐而臭名昭著起来:他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抢劫商路,并把他的敌人和俘虏从城堡上扔下去活活摔死。
1177年11月,雷纳德作为鲍德温四世的副帅,耶路撒冷军队的实际指挥者,他打赢了名垂青史的蒙吉萨战役。
为了奖励他的功劳,鲍德温四世将王国摄政从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手中移交给他,但不久后,摄政就因为国王成年而被撤销。
1180年,在“贵族党”的支持下,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达成停战协议,约定互不侵犯,但这显然损害了“宫廷党”的利益。
在盖伊·德·吕西尼昂的支持下,雷纳德于1181年再次开始掠夺商路上的穆斯林人。
萨拉丁要求鲍德温四世赔偿,后者只能说自己控制不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附庸领主。
1182年,雷纳德的掠劫行为进一步升级,他封锁了领地最南端的亚喀巴海湾,并率领海盗船在红海上肆意掠夺,蹂躏平民,甚至往南威胁到了伊斯兰的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的安全。
这已经触犯了萨拉丁的底线,萨拉丁之弟阿迪尔一世·信仰之剑(Al-Adil I Sayf ad-Din)在麦地那附近击败了雷纳德的海盗船,雷纳德与手下弃船上岸,进入茫茫沙漠中,最终被俘。
就在雷纳德被押送到开罗准备斩首时,他却抛弃手下成功逃脱。
萨拉丁恨他到咬牙切齿,发誓自己要亲手砍下他的首级。
1183年11月,雷纳德的继子托龙领主汉弗莱四世(Onfroy IV de Toron)正在卡拉克城堡与鲍德温四世的同父异母妹伊莎贝拉(Isabelle Ire de Jérusalem)举办婚礼时,萨拉丁袭击了城堡。
汉弗莱四世的母亲艾蒂内特闻讯后,专门派人给萨拉丁送来婚礼上的食物并向他致敬——原来,萨拉丁年轻时候,曾被俘虏到卡拉克城堡当奴隶,还亲手抱过婴儿时的艾蒂内特。
萨拉丁感动了,他命令部下的投石车避开正在举行婚礼的塔楼,只攻击城墙即可。
但有了顾忌,攻城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12月,鲍德温四世闻讯,从耶路撒冷赶来救援。
萨拉丁只好放弃攻城,打道回府。
卡拉克城堡遗迹 半年后,萨拉丁再次光临卡拉克城堡,再次在鲍德温四世赶来救援前溜走了。
第九节 埃拉克略·德·奥弗涅
埃拉克略·德·奥弗涅(Héraclius d'Auvergne),耶路撒冷宗主教(1180-1191)、凯撒利亚大主教(1173-1180)。
埃拉克略出身卑微,来自法国奥弗涅,年轻时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é de Bologne)学习神学。
1168年,他来到耶路撒冷,成为一名高级神职人员。
1173年,他成为凯撒利亚大主教(Archevêque latin de Césarée),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威廉·德·提尔(Guillaume de Tyr,著名史学家)成为提尔大主教。
1180年,耶路撒冷太后阿涅丝·德·库特奈选举其为耶路撒冷宗主教(Patriarche latin de Jérusalem)。
有传闻他是依靠成为阿涅丝的情人而上位的,这也许是威廉·德·提尔的抹黑,但是他的确公开与纳布卢斯(Nablus)的布商帕斯克·德·里沃里(Pasque de Riveri)的遗孀同居,并育有一女,被圣骑士称为“女总主教”,甚至有人说就是他害死了帕斯克·德·里沃里。
所以他一直以腐败、好色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
1184年,埃拉克略与圣殿骑士团大团长阿诺·德·托罗哈(Arnau de Torroja)、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Roger de Moulins)、阿克主教若瑟·德·提尔(Josse de Tyr)组团前往西欧为耶路撒冷求援。
他们先后游说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当权者,最后只募集到了一批资金,这显然不符合埃拉克略的预期。
但是,使团仿东方宫廷的庞大随从与华丽服饰,深深的刺激到英国人。
后者认为,既然他们如此富有,为啥还要别人提供援助呢?
他们回来后,发现老对手提尔大主教威廉·德·提尔已经去世,于是阿克主教若瑟·德·提尔继任提尔大主教。
第十节 理查一世·狮心王
理查一世·狮心王(Richard Cœur de Lion,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阿基坦公爵(1172-1194)、曼恩伯爵(1186-1199)、安茹伯爵(1189-1199)、图赖讷伯爵(1189-1199)、诺曼底公爵(1189-1199)(后五个皆为法王的封臣)。
理查一世的父亲亨利二世·金雀花(Henri II Plantagenêt)本是法兰西王国最大的封建领主,身兼安茹伯爵、曼恩伯爵、图赖讷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Comte d'Anjou, Comte du Maine, Comte de Touraine, Duc de Normandie, Duc d'Aquitaine),通过联姻他还为第四子若弗鲁瓦二世(Geoffroy II de Bretagne)谋取到布列塔尼公爵,这使得他在法国大陆的封地就占据了法国半壁江山。
亨利二世的母亲玛蒂尔达皇后(Mathilde l'Emperesse)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Henri Beauclerc)的女儿,凭借这层关系,1152年,亨利二世出兵英格兰,成为了英格兰国王,创立了安茹王朝,又称金雀花王朝。
同时,亨利二世还是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的堂兄。
因为安茹家族自古以来生活在法国,导致理查一世并不看重“英格兰国王”这个身份,他更看重的,是他的“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这个身份。
因为法国领地为他提供的税收和人力,远远超过英国全国。
1168年,年仅11岁的他,就已经正式向法国国王效忠。
1172年,在法王的挑拨下,他开始向父亲亨利二世宣战。
这场父子反目的内战一直打了17年,直到亨利二世的含恨去世。
1189年7月,亨利二世临死前,命令画匠画了一幅画,内容是四只小鹰和一只老鹰互相撕咬,其中最小的鹰停在老鹰的肩膀上,利嘴正在啄老鹰的眼睛——这幅画至今悬挂在英国国会的大厅内。
逼死父亲后,理查一世终登大宝。
他在位十年,只去过英国两次,累计时间不超过半年。
身为英国国王,他终身不会说英语,但他的法语造诣却相当不错,还会写诗。
(所以电影的英语字幕,你确定理查会念?
) 第十一节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Salāh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1137-1193),埃及苏丹(1171-1193)、大马士革埃米尔(1174-1186)、阿勒颇埃米尔(1183-1193)、迪亚巴克尔埃米尔(1185-1193)、卡拉克埃米尔(1188)。
萨拉丁的父亲叫纳伊玛丁·阿尤布(Najm al-Dīn Ayyūb),生活在今天伊拉克北部埃尔比勒(Erbil)地区的库尔德人,1130年成为塞尔柱帝国的提克里特(Tikrit,今伊拉克北部)总督。
1137年,萨拉丁刚刚出生,阿尤布就被解职了。
于是,纳伊姆与弟弟阿萨达丁·谢尔库赫(Asad ad-Dīn Shīrkūh)投奔了赞吉王朝的埃米尔伊马德丁·赞吉(Imad ed-Din Zengi),被任命为巴勒贝克(Baalbek,今黎巴嫩东部)总督。
1144年,伊马德丁·赞吉灭亡了十字军四国之一的埃德萨伯国。
1146年,伊马德丁·赞吉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王朝领土,长子萨法丁·加兹一世(Saif ad-Dīn Ghazi I)获得伊拉克北部,次子努尔丁·马哈茂德(Nūr al-Dīn Mahmūd)获得叙利亚北部。
阿尤布家族也效忠于努尔丁。
1154年,阿尤布协助努尔丁攻克大马士革(Damas),随后被后者任命为大马士革总督,成为赞吉王朝有数的高官。
大马士革的努尔丁王宫遗迹 1164年与1167年,努尔丁两次派遣阿尤布的弟弟谢尔库赫出征法蒂玛王朝(Califat fatimide)统治下的埃及。
萨拉丁也跟随叔父出征,展露了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
此时的法蒂玛哈里发阿迪德(Al-Adid)只是傀儡,实权被维齐尔(Vizir,宰相)沙瓦尔·伊本·穆吉尔·萨迪(Shawar ibn Mujir al-Sa'di)掌控。
1167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德·伊贝林(主人公大哥)攻打埃及,沙瓦尔急忙向赞吉王朝求救,努尔丁再次派遣谢尔库赫与萨拉丁叔侄前往埃及。
十字军与赞吉军在埃及一番混战后,于1169年1月2日撤离埃及。
1月18日,谢尔库赫杀死沙瓦尔,自立为埃及维齐尔。
可谢尔库赫才当了2个月维齐尔,居然在吃饭时撑死了!
随后,赞吉王朝驻埃及军队一致拥戴萨拉丁接替叔父继任埃及维齐尔。
1171年9月,法蒂玛哈里发阿迪德病逝,萨拉丁正式掌控了埃及。
随后,萨拉丁四处征战,攻略了今利比亚、突尼斯东部、也门和苏丹北部土地,此时他名义上仍是努尔丁的附庸,但已听调不听宣。
1173年8月,在大马士革的阿尤布坠马身亡,这更加剧了萨拉丁和努尔丁的矛盾。
1174年5月,努尔丁正准备征讨萨拉丁时突然去世,萨拉丁趁机宣布独立,随后夺取了大马士革,建立了阿尤布王朝。
1183年与1185年,他又分别夺取了阿勒颇(Alep,叙利亚第二大城市)与迪亚巴克尔(Diyar Bakr,今库尔德地区)。
1186年,赞吉王朝最后的老巢摩苏尔(Mossoul)埃米尔伊扎丁·马苏德(Izz al-Dīn Mas'ud)也臣服于萨拉丁。
萨拉丁已完成了对黎凡特十字军国家的全面包围。
阿尤布王朝旗第十二节 伊马达丁·伊斯法罕
伊马达丁·伊斯法罕(Imad ad-Din al-Isfahani,1125-1201),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在《天国王朝》中,主人公遭遇海难,在沙漠中遭遇了伊马达丁。
主人公杀死了他的手下,俘虏了他,并让他带路。
到耶路撒冷后,主人公释放了他。
但在随后一场战役中,主人公断后被他俘虏,也被他释放了。
而雷纳德·德·沙蒂永砍头时,他正在萨拉丁身边。
那真实历史的伊马达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伊马达丁,波斯人,出生于伊斯法罕,15岁时前往巴格达学习法学。
1157年成为巴士拉(Bassorah)总督。
不久后,他成为巴格达维齐尔的副手。
1166年,他投奔努尔丁,被任命为行政总长(mushrif,仅次于宰相的文官)。
1174年,努尔丁去世,他又成为了萨拉丁的行政总长。
从此之后,他一直跟随萨拉丁南征北战,为萨拉丁起草文件,记录萨拉丁的一言一行。
他的主要作品有《萨拉丁传记》(Kitab al-Barq al-Shami)与《伊斯兰编年史》(Bustan al-jami' )。
第十三节 从鲍德温五世死后开始说起.上 ——克雷松喷泉战役、哈丁战役 前文介绍了几个主要角色,在1186年之前的故事。
下面我们接着说说后续的历史发展—— 1186年8月,鲍德温五世在阿克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想夺取王位,但是支持茜比拉即位的贵族更多。
可茜比拉的支持者,也不喜欢盖伊。
于是,最后双方协商,允许茜比拉即位,但是要求茜比拉休掉盖伊,重新择偶。
茜比拉同意离婚,但可以自由选择下一任丈夫。
1186年9月,茜比拉与盖伊离婚,然后加冕为耶路撒冷女王。
在加冕典礼上,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交给茜比拉另一个王冠,要求她当场选择新的丈夫,并为丈夫戴上。
只见茜比拉把盖伊喊出来,郑重的把王冠戴在盖伊头上。
众人震惊,茜比拉解释道:你们允许我可以自由的选择下一任丈夫,这就是我的选择!
于是,盖伊成为了耶路撒冷的共治国王。
茜比拉为盖伊加冕(剧照) 雷蒙德三世不服,煽动茜比拉的同父异母妹妹伊莎贝拉夺取王位,毕竟伊莎贝拉是自己好基友贝里昂·德·伊贝林(主人公)的继女。
可没有想到,伊莎贝拉的丈夫汉弗莱四世主动跑到茜比拉面前投诚,并向盖伊效忠。
雷蒙德这一计划破产了,所有贵族都陆续前往耶路撒冷向盖伊效忠,除了雷蒙德三世与鲍德温·德·伊贝林(主人公的二哥)。
鲍德温·德·伊贝林不愿生活在一个暴发户统治的阴影下,甚至放弃了封地拉姆拉,自我放逐到安条克公国,一年后死于那儿。
而雷蒙德退守封地泰尔伯里斯,并与萨拉丁结盟,以防盖伊的入侵。
王国内战一触即发。
1186年冬,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德·沙蒂永再次劫掠了一支从大马士革前往埃及的穆斯林商队。
萨拉丁派使者质问盖伊。
盖伊找来雷纳德,雷纳德却狡辩:与萨拉丁签订和平的是耶路撒冷国王,又不是自己!
萨拉丁大怒,于1187年初再度入侵雷纳德的领地外约旦。
外敌当前,盖伊决定与雷纳德三世讲和。
于是,他派遣了圣殿骑士团团长热拉尔·德·里德福尔(Gérard de Ridefort)、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Roger de Moulins)、贝里昂·德·伊贝林、西顿伯爵雷诺·格兰尼尔(后成为主人公女婿)、提尔大主教若瑟·德·提尔为首的代表团,前往泰尔伯里斯与雷蒙德三世讲和。
然而,盖伊怎么都没想到,雷蒙德居然把他们的行踪透露给了萨拉丁。
萨拉丁此时正在第三次围攻雷纳德的老巢卡拉克城堡,脱不开身,于是派遣大将穆扎法丁·格克博里(Muzaffar ad-Din Gökböri)率领一支部队借道泰尔伯里斯,准备埋伏耶路撒冷代表团。
1187年5月1日,克雷松喷泉战役爆发(Bataille de La Fontaine du Cresson),穆扎法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突袭了耶路撒冷代表团,十字军们奋起反抗,但很快被穆斯林军队切割成小片。
不久后,战役就成了一边倒的大屠杀,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胸部中矛,当场毙命。
只有热拉尔·德·里德福尔与若瑟·德·提尔少数几人逃出来,汇合了因落后一日脚程而没及时赶到战场的贝里昂·德·伊贝林与雷诺·格兰尼尔的后续部队。
贝里昂整顿了残兵,前往泰尔伯里斯当面质问雷蒙德三世:“你居然敢与异教徒合作杀害战友!
你良心何在!
”雷蒙德三世自知理亏,最后只得宣布效忠盖伊,重回耶路撒冷的怀抱。
《克雷松喷泉战役》让·科隆贝绘于1474年 1187年5月27日,得知雷蒙德三世背叛自己后,萨拉丁不敢继续围攻卡拉克城堡,于是北上叙利亚,与刚取得胜利的穆扎法丁部队挥师,随后进军泰尔伯里斯。
此时雷蒙德三世已回到耶路撒冷,听闻自己领地被围困后,他并不建议盖伊前去解围,因为根据他的判断,泰尔伯里斯没那么容易被攻克,没有做好攻城准备的萨拉丁,必不能持久。
但是主战派的圣殿骑士团大团长热拉尔、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坚决要求出兵,并指责雷蒙德三世的懦弱。
鉴于雷蒙德三世有勾结萨拉丁的前科,盖伊最终没有听从雷蒙德三世的劝阻,而是全军出击,北上泰尔伯里斯,只剩下女王茜比拉和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德·奥弗涅留守耶路撒冷。
十字军北上救援的军队大约有2万人,其中包括1500名骑士——这已是这些年耶路撒冷王国集结的最大兵力,可行军沿途并不能为庞大的军队提供足够的水源。
又热又渴的十字军在1187年7月4日进入了萨拉丁率领的4万穆斯林军队的包围圈,哈丁战役(Bataille de Hattin)爆发。
萨拉丁命令手下不断发射箭雨,并纵火烟熏十字军。
再也支撑不下去的十字军纷纷倒下。
雷蒙德三世、贝里昂·德·伊贝林率领精锐突围而去,可剩下的战友却被敌人一锅端了。
阿克大主教鲁菲(Rufin d'Acre)被当场击毙,耶路撒冷国王盖伊与其兄阿马尔里克二世、圣殿骑士团团长里德福尔的热拉尔、蒙费拉托侯爵威廉五世(Guillaume V de Montferrat,鲍德温五世的祖父)、贾柏莱主教雨果(Hugues de Jabala)、拜特龙领主普利万(Plivain de Botron)、朱拜勒领主雨果(Hugues de Gibelet)、托龙领主汉弗莱四世以及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全部被俘。
哈丁战役(剧照) 根据当时在场的史学家伊马达丁·伊斯法罕记载:萨拉丁下令把盖伊和雷纳德两人带到他的帐篷,并请盖伊坐在他的身边。
随后,萨拉丁质问雷纳德:“你违背了多少次和平的誓言?
你打心底尊重过它吗?
”雷纳德狡辩:“这些都是国王指使的,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盖伊这时候吓得脸色发白,以为萨拉丁要杀死自己。
萨拉丁为了宽慰盖伊,递给他一杯冰镇玫瑰水喝。
盖伊喝过后,把剩下的玫瑰水递给雷纳德。
口渴的雷纳德也没想太多,端起水就喝光了。
萨拉丁生气了,对盖伊说:“你给他水之前没有得到我的许可,我可不想对他仁慈。
”(阿拉伯习俗,主动给予犯人饮食,代表宽恕其罪。
)随后,萨拉丁举起剑,亲手斩下了雷纳德的头。
一旁的盖伊双腿不住颤抖,萨拉丁又微笑着对盖伊说:“你放心吧,国王不会杀死国王!
”——《天国王朝》电影,再现了这经典一幕。
雷纳德·德·沙蒂永之死(剧照) 战败的俘虏们都被萨拉丁囚禁起来。
而在战场上突围的雷蒙德三世与贝里昂在提尔分手,贝里昂南下返回耶路撒冷接妻子。
雷蒙德三世北上老巢的黎波里,并于三个月后死于悲痛过度。
雷蒙德三世无子女,领地被北面的邻居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继承。
第十四节 从鲍德温五世死后开始说起.下 ——耶路撒冷保卫战、盖伊与茜比拉的最后结局 1187年9月20日,携哈丁战役大胜的余威,萨拉丁包围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女王将城防大任交给了刚刚跑回来的贝里昂·德·伊贝林。
此时的贝里昂发现耶路撒冷的形势极其严峻:全城挤满了源源不断赶来的难民,只有14名上过战场的骑士。
贝里昂只得从市民中火速提拔了60名骑士。
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德·奥弗涅则负责募捐钱财和战备物资,甚至扒光了教堂里的金箔银箔,把教会的老底都捐了出来。
攻城战很快就爆发了。
萨拉丁用尽了一切攻城设备,却始终无法摧毁耶路撒冷人的意志,更无法攻入城中。
但是,城里的消耗太大,首先支持不住了。
为了保住全城人的性命,埃拉克略建议贝里昂投降。
贝里昂只得主动举起白旗,出城找萨拉丁谈判(电影写反了,变成了萨拉丁主动举白旗谈判)。
萨拉丁要求贝里昂无条件投降,贝里昂却想带领全城人民一起撤离。
他说:“哪怕你最后能攻克耶路撒冷城,你也会损失惨重,并且最后你只能得到一片废墟!
”萨拉丁为了降低损失,最后和贝里昂谈妥: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离开,但是要支付赎金,每个男人10第纳尔,每个女人5第纳尔,每个儿童2第纳尔。
付不起赎金的,就只能沦为奴隶。
1187年10月2日,在贝里昂的指挥下,耶路撒冷向萨拉丁投降。
与88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的大开杀戒(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时,一周内屠戮穆斯林居民七万人)相反,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后并未进行屠戮或焚掠。
贝里昂和宗主教埃拉克略又凑了3万第纳尔给无力支付赎金的7000穷人赎身。
但还是有大量基督徒沦为奴隶。
这时候,素有仁义之称的阿迪尔一世(萨拉丁之弟)向哥哥索要了1000奴隶,并当场释放。
埃拉克略看到后大受感动,于是他也恳求萨拉丁,自愿为人质,以此交换500名奴隶。
萨拉丁拒绝了他为人质的提议,直接给他500名奴隶当场释放。
最后,萨拉丁说:“他们都做了善事了,现在轮到我了。
”于是宣布释放了所有奴隶。
茜比拉、贝里昂和埃拉克略带领基督徒们从耶路撒冷撤出来,途经提尔、的黎波里,最后安顿在安条克。
随后三人继续南下参战——可见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并非电影中那么怕死,而是挺有担当的一个人!
耶路撒冷保卫战(剧照) 1188年,在茜比拉的苦苦哀求下,萨拉丁释放了耶路撒冷国王盖伊。
当时整个耶路撒冷王国,只有提尔(Tyre)还在基督徒手上。
于是盖伊与茜比拉避难到提尔,将这里建设为王国的临时首都,并向西欧求援,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此时提尔的守将正是茜比拉的前夫威廉长剑的弟弟,康拉德·德·蒙费拉托(Conrad de Montferrat),他并不欢迎盖伊的到来。
在康拉德的冷嘲热讽中,盖伊只得主动向萨拉丁刚占领的王国第二大城市阿克(Acre)发起了进攻,贝里昂与埃拉克略也加入了这场攻城战。
《康拉德·德·蒙费拉托》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绘于1843年 然而攻城并不顺利。
119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疟疾席卷了整个十字军营地,耶路撒冷女王茜比拉、以及她和盖伊的两个女儿、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来援助的施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次子)先后病逝。
以贝里昂为首的耶路撒冷贵族认为盖伊是夫凭妻贵,既然女王已死,那盖伊就自动丧失了王位。
贝里昂认为目前最有权继承王位的,是茜比拉的同父异母妹妹伊莎贝拉一世(也是贝里昂的继女)。
但是伊莎贝拉一世的丈夫汉弗莱四世是盖伊的死忠,所以贝里昂强迫伊莎贝拉一世休了汉弗莱四世,再嫁康拉德·德·蒙费拉托。
这样,康德拉也有了王位宣称权,他开始驱赶盖伊。
盖伊不想放弃王位,于1191年赶到塞浦路斯,觐见了正在举行婚礼的英王理查一世。
前文说过,在法国时,盖伊是理查一世的封臣。
于是,盖伊重新效忠了理查一世,求理查一世帮自己稳定王位。
理查一世率领英军抵达阿克参加攻城,于一个月后攻克了阿克,并旗帜鲜明的支持盖伊。
到1192年初,耶路撒冷王国仍未能拿回耶路撒冷,眼睁睁的看着异教徒继续统治着圣城。
理查一世的光环开始褪去,在众人的反对下,理查一世表示放弃对耶路撒冷王位的表态,作为弥补,理查一世联系上了圣殿骑士团,将塞浦路斯岛主权卖给盖伊,盖伊可以去岛上继续称王。
1192年4月24日,十字军贵族们投票,全票通过,废黜盖伊,让伊莎贝拉一世成为了耶路撒冷女王,蒙费拉托的康拉德也成为共治国王,称耶路撒冷的康德拉一世(Conrado I de Jerusalén)。
喜极而泣的康德拉一世才蹦跶了4天,就在4月28日突然被两个刺客暗杀了。
一个刺客被当场抓住,经过了一番严刑拷打后,刺客招供出幕后黑手正是理查一世。
理查一世矢口否认。
1192年9月,经过雅法战役后,理查一世与萨拉丁签订了合约,确认了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统治权,随后离开中东,踏上返回英国的归路。
《康德拉一世与伊莎贝拉一世的加冕》13世纪教会画 我们来看看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盖伊·德·吕西尼昂:1192年5月,在耶路撒冷不受欢迎的盖伊只好前往塞浦路斯岛,成为了塞浦路斯国王。
1194年7月,盖伊去世,享年44岁。
因为盖伊的两个孩子都在阿克城下与母亲一起病逝于瘟疫中,所以塞浦路斯王位只能由其兄阿马尔里克二世继承。
1197年,阿马尔里克二世的妻子艾希夫·德·伊贝林(主人公二哥之女)去世,于是他续娶了耶路撒冷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弟弟一样,又成为了耶路撒冷的共治国王。
主人公贝里昂·德·伊贝林:1192年9月,萨拉丁与理查一世签订合约,伊贝林家族的领地伊贝林,位于萨拉丁的势力范围。
为了补偿贝里昂,理查一世将凯蒙特(Caymont)的统治权给予贝里昂做为补偿。
一年后,贝里昂去世(史书未记载死因),享年50岁。
其长子让·德·伊贝林(Jean d'Ibelin,1179-1236)继承爵位。
1194年,耶路撒冷警长(全国军队二把手)阿马尔里克二世前往塞浦路斯继承王位,于是,让·德·伊贝林接任耶路撒冷警长。
1206年,让升任为耶律撒冷摄政。
1210年摄政结束,让已经成为了十字军各国贵族之首,继续把持着耶路撒冷的实际领导权,直到1236年他骑马意外摔死。
贝里昂的次子腓力·德·伊贝林(Philippe d'Ibelin,1180–1228)则在1218-1228年间担任塞浦路斯摄政,病死于任期。
萨拉丁:1192年9月,萨拉丁与理查一世签订合约,确保了耶路撒冷的所有权,标志着萨拉丁成功的抵挡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但是好景不长,刚刚过了半年,1193年3月4日,萨拉丁发烧,病逝于大马士革,享年55岁。
死后诸子夺权,帝国陷入内乱分裂,直到1200年,由萨拉丁之弟阿迪尔一世再度统一了帝国。
萨拉丁在临死前,微笑着把军中的战利品平均地分给每一个穷苦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留给个人的财产,只有1.47元,还不够支付葬礼费用。
而他另一份遗产,则是他的遗言:“不要问你的臣民信奉何主,而要问他们有何痛苦。
”我们应该铭记,十二世纪,伊斯兰出过一个萨拉丁,将斗争的智慧和宽容的勇气,传递千年。
今天埃及国徽上的萨拉丁之鹰第十五节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上 ——德军 1187年10月27日,即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三个多星期后,教皇格里高利八世(Gregorius VIII)致函欧洲各国统治者,劝说他们组织十字军东征,收复圣城。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德·霍亨斯陶芬(Frédéric I de Hohenstaufen)也收到了邀请。
腓特烈一世,可以说是神圣罗马帝国史上最专权、最暴力的皇帝之一,他这一辈子都在帝国境内通过暴力手段驾驭桀骜不驯的诸侯。
他曾多次洗劫意大利,连他的胡子都被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为此获得了“巴巴罗萨”(Barberousse,“血胡子”)这个绰号。
《腓特烈一世》克里斯蒂安·西登托夫绘于1847年 1189年3月,他臣服了科隆大主教(archevêque de Cologne)腓力一世(Philippe I de Heinsberg)后,誓师出征,率领包括4000名骑在内的15000名德军前往耶路撒冷,成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最早发兵的君主。
1189年6月,德军路过匈牙利时,恰逢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Béla III de Hongrie)的弟弟盖扎(Géza de Hongrie)意图谋反被囚禁了。
腓特烈一世同情正在囚禁中的盖扎王子的遭遇,提出释放盖扎,让后者带领一队匈牙利军护送自己出境。
贝拉三世同意了,命盖扎率领2000军队跟随。
当这支匈军护送德军出境后,贝拉三世不想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又马上令全军回国。
但只有小部分匈军听令回国,大部分匈军仍然跟随盖扎和腓特烈一世,继续前往圣地。
神圣罗马皇帝徽 1190年3月28日,腓特烈一世通过拜占庭帝国,跨过土耳其海峡,抵达罗姆苏丹国。
这里简单介绍下罗姆苏丹国:它是塞尔柱帝国的附庸。
罗姆苏丹国的开国之主,和塞尔柱帝国的开国之主是堂兄弟关系。
此时的罗姆苏丹,正是一代雄主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剑之狮(Kılıç Arslan II)。
1176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Komnenos)入侵罗姆苏丹国,爆发密列奥塞法隆战役(Bataille de Myriokephalon),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击败了敌军,却没有对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势力造成严重冲击。
1177年,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展开报复,入侵拜占庭帝国,爆发门德雷斯河谷战役(Bataille d'Hyelion et Leimocheir),拜占庭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几乎全歼罗姆苏丹国部队。
拜占庭随后收复了不少失地,但因缺乏攻城器械,故仍未能进攻罗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Konya)。
1180年,曼努埃尔一世去世。
拜占庭帝国政局陷入严重的动荡,基利杰阿尔斯兰则趁着这个机会,巩固了罗姆苏丹国在南安塔托利亚的大部分疆域,直到1182年攻克了拜占庭帝国的屈塔希亚(Kütahya)。
为了抵御基督徒,他主动找到萨拉丁结盟。
1185年,他与拜占庭皇帝伊萨克二世讲和停战,但仍未能阻止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到来。
1186年,年老力衰的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将权力下放给11个儿子,他们立即为争夺控制权而相互争斗,罗姆苏丹国陷入了各自为政的内乱中。
土耳其科尼亚的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雕像 也就是说,此时的德军面临的是一个内乱的罗姆苏丹国,雄狮已经老去,爪牙不再锋利。
本来,腓特烈一世已经与罗姆苏丹谈妥,德军借道罗姆苏丹国,不掠劫周边土地,罗姆苏丹也不得主动攻击德军。
可十字军的过境鼓舞了当地的拜占庭人,他们纷纷起来反抗穆斯林统治者,导致塞尔柱突厥人也开始了对十字军的频繁袭击。
5月7日,德军夜宿于今土耳其西部的阿克谢希尔(Akşehir)营地,塞尔柱突厥人认为此时的德军已又饿又累,于是用10000骑兵发动了袭营,菲洛梅利翁战役(bataille de Philomélion)就此爆发。
腓特烈一世次子施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Frédéric VI de Souabe)率领德军冲出营地,展开了顽强的反击。
塞尔柱突厥人被彻底击溃,大约有5000人被杀。
但是塞尔柱突厥人并不甘心,在战败后仍然继续骚然东进的德军。
5月13日,德军抵达罗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城下。
虽然部分德军贵族建议绕过科尼亚继续前进,但腓特烈一世坚持攻城,只要这样才能得到充足的补给。
罗姆苏丹派人与腓特烈一世谈判,提出了300磅黄金和“亚美尼亚人的土地”(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Royaume arménien de Cilicie)的买路钱,让德军平安通过他的领土。
但是遭到腓特烈一世拒绝,后者认为:“作为耶稣保佑的骑士,我们将用铁血而不是用金银,来开辟一条直通圣地的皇家大道!
”(Avec l'aide de notre Seigneur Jésus-Christ, dont nous sommes les chevaliers, la route nous sera ouverte en croisant le fer, plutôt qu'avec de l'or et de l'argent.)5月18日,伊康纽姆战役(Bataille d'Iconium)爆发。
罗姆苏丹国大将库特巴丁(Qutb al-Din)率军出城袭击德军。
腓特烈一世将德军分为两部,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与库特巴丁野战,另一部由施瓦本的腓特烈六世率领,负责攻城。
在重装骑兵的冲击下,野战德军轻松的击溃了敌人,斩首3000级,剩下的敌军逃走了,德军放弃追击,趁势攻克了防御工事年久失修的科尼亚城。
《伊康纽姆战役》赫尔曼·维斯利克努斯绘于1879年 德军攻克罗姆苏丹国首都后,在城里修整了五天,搜刮了价值大约10万马克的战利品,他们补给了6000匹马与大量粮食后,于5月23日继续前军。
德军前脚刚离开,塞尔柱突厥人后脚就回来了,光复了他们的首都。
然而这并没有为罗姆苏丹带来什么,1192年,在内忧外患中,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去世,诸子展开了更加混乱的内战,直到1205年由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的第11子凯霍斯鲁一世(Kaykhusraw I)攻占了科尼亚,罗姆苏丹国才再度复兴。
德军大胜穆斯林的消息传到圣地,萨拉丁大惊失色,不得不分兵北上,阻止德国人南下。
然而,事实证明,萨拉丁多虑了。
6月10日,德军来到罗姆苏丹国与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的界河格克苏河(Göksu),腓特烈一世率先越入浅浅的河水里,然后……淹死了!
一代雄主就此稀里糊涂的挂了。
格克苏河畔腓特烈一世淹死处纪念碑 在噩耗的打击下,17000名德匈联军的军心瞬间崩溃,大部分士兵就地解散,通过亚美尼亚的港口回家。
只有5000名士兵在施瓦本的腓特烈六世和匈牙利王子盖扎带领下,继续前进,经过亚美尼亚首都塔尔苏斯和安条克伯国后,他们抵达了的黎波里伯国。
此时残存的德匈联军疟疾爆发,又有4300人倒下了。
只有700人参与了阿克围城战(Siege of Acre )。
然而,好景不长,1191年初,腓特烈一世的次子腓特烈六世也因疟疾去世,匈牙利王子盖扎回到君士坦丁堡定居。
腓特烈一世的长子亨利六世(Henri VI le Sévère)继承了神圣罗马皇位。
第十六节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 ——英军 当耶路撒冷沦陷的消息传到英国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金雀花正在与自己的领主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激战,两人都当场拒绝了教皇组织十字军东征的决议。
1188年1月,英法双方在日索尔(Gisors)签署停战协议,但是亨利二世已经病重了。
1189年初,双方矛盾再次加剧,腓力二世撺掇亨利二世的继承人理查一世起兵反叛自己的父亲。
在逆子理查一世的不断突袭中,病重的亨利二世在法国北部自家的领地中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窜。
1189年7月6日,安茹王朝开国雄主亨利二世在希农(Chinon)病逝,理查一世成为英国新主。
英格兰国王徽 理查一世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都是交给大臣们去打理。
他这辈子都只在用心干一件事:筹钱!
1189年7月,信仰虔诚的理查一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筹集十字军东征的费用:他大量征收“萨拉丁什一税”(Saladin tithe),苛征暴敛,导致民情激愤。
他无底线的卖官鬻爵(包括大议长和主教职位在内),出售城堡和村庄。
他向欲豁免远征的军事人员索取巨额代价。
他甚至公然宣布要卖掉伦敦,可惜要价太高无人问津。
理查一世最后筹集到了4000骑兵、4000步兵和100艘运输船只,准备东征。
1190年夏,英军分成两路前往圣地,主力舰队从国内出发,走海路绕进直布罗陀海峡,而一直呆在法国的理查一世以及800名随从,则和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一道,沿着罗纳河南下。
到里昂(Lyon)后,两位国王分手。
理查一世决定南下马赛(Marseille)后,再登上主力舰队,前往圣地。
结果他到了马赛后,却没发现主力舰队的踪影。
原来主力舰队一边航行,一边洗劫沿岸各地,甚至还攻击了里斯本,却被葡萄牙国王击败,导致耽误了大量时间。
理查一世讨厌在马赛等待,于是与随从向东南进发,陆路纵贯意大利,一路游山玩水。
1190年9月底,理查一世在意大利最南端找到了早已到此的主力舰队,汇合后抵达西西里岛东端,顺手又把西西里第二大城市墨西拿(Messina)攻克了,洗劫了全城,随后强占城市长达半年。
在这期间,理查一世看上了纳瓦尔公主贝伦加丽亚(Bérengère de Navarre),因为他想谋求纳瓦尔王国的领土。
于是,他果断撕毁了与法王腓力二世的姐姐爱丽丝(Alys)长达22年的婚约,要知道爱丽丝在8岁时就已经送到了理查的宫廷中与他一起生活,而如今已经30岁了!
这一渣男行为,让腓力二世从此与理查一世绝交。
初到墨西拿(剧照) 1191年4月,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Tancrède de Sicile)用了570公斤黄金和一个女儿赎回了墨西拿,理查一世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继续前往圣地。
而此时的法王腓力二世已经在圣地围攻阿克城(Siège d'Acre)了!
在大海上,英军舰队遇见了暴风雨,他们不得不到塞浦路斯岛上岸修整,顺手又把塞浦路斯攻克了!
——塞浦路斯本是拜占庭的一个省,罗马人已经在塞浦路斯统治了1249年,没想到就此永别帝国第一大岛。
在塞浦路斯岛上,当理查一世与纳瓦尔公主正在举行盛大婚礼时,其他的十字军则在阿克城下苦战。
1191年6月,理查将塞浦路斯的主权卖给了圣殿骑士团,后者又于一年后转手卖给了耶路撒冷国王盖伊。
随后,新婚燕尔的理查一世带着娇妻,恋恋不舍的告别塞岛,前往阿克。
被十字军洗劫的塞浦路斯凯里尼亚堡 理查一世到了阿克后,迅速参加了联军攻城。
1191年7月,萨拉丁的军事重镇阿克陷落。
因为分赃不均,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再度吵起来了。
理查一世甚至当众撕毁了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Léopold V d'Autriche)的旗帜(今奥地利国旗),表示利奥波德五世不配和自己坐在一起,并侵吞了奥军应得的那份战利品。
愤怒的利奥波德五世当场走人,率军回国了。
腓力二世也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提前离开圣地回国去了!
但法王仍留下了7000名士兵和5000银币继续支持联军,由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Hugues III de Bourgogne)指挥。
理查一世随后与萨拉丁谈判,交换俘虏。
在双方第一时间没谈妥后,英国人在对方眼皮底下斩首了2700名俘虏。
萨拉丁以牙还牙,也把自己手上的俘虏咔嚓了。
《阿克围城战》多明尼克·帕碑提绘于1840年 1191年9月,理查一世前往攻击雅法(Jaffa)的路上,遭遇了萨拉丁的伏击,阿尔苏夫战役(Bataille d'Arsouf)爆发。
此役十字军主力是英法联军,共计10000步兵和1200名重骑兵,而萨拉丁则有25000名各式骑兵。
在这一战中,理查一世展现出了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在稳住阵脚抵挡住敌军的猛烈冲击后,抓住机会发动反击,最终赢得了战役,以自身700人的阵亡,击毙了敌军7000人。
随后,十字军占领雅法,并建设为自己总部。
1191年11月,十字军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军,穆斯林们士气低落,纷纷撤退。
当十字军离耶路撒冷只有12公里时,严冬的恶劣天气阻止了理查一世,他只得率军返回雅法。
《阿尔苏夫战役》迈克·佩里绘于2014年 1192年春,十字军和穆斯林再度爆发了小规模冲突,但也在保持着不间断的谈判。
5月22日,埃及边境上重镇达鲁姆在经历了五天的激烈战斗后被十字军攻陷。
十字军士气大胜,本该乘胜追击,却再度发生了分歧。
理查一世认为应该直接进攻埃及,迫使萨拉丁放弃耶路撒冷。
法军总指挥雨果三世却坚持直接进攻耶路撒冷。
十字军分裂成英法两大派系,无法协调,最终又只能撤回雅法。
1192年7月-9月,穆斯林与十字军在雅法爆发了激烈的战争(Bataille de Jaffa),雅法一度易主又被夺回。
法军总指挥雨果三世也于8月战死。
最终,十字军击退了穆斯林的进攻。
萨拉丁认识到无法战胜十字军,只好与理查一世签订了合约:双方以目前实控领土为界,雅法沿海地带为十字军控制,耶路撒冷继续被萨拉丁统治,但允许基督徒前去朝圣。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此落下帷幕,基督徒们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夺回圣城),只能遗憾的返回欧洲。
《雅法战役》爱德华·吉拉德绘于1870年 1192年10月,理查一世启程,开始了一段奇幻的回家之旅:英军舰队再次因恶劣天气,不得不在拜占庭帝国的科孚岛(Corfou)躲避,但是鉴于理查一世夺取塞浦路斯的恶劣前科,拜占庭人驱逐了英国人。
狼狈的理查一世只能和4名随从伪装成圣殿骑士划船离开,结果航行至阿奎莱亚(Aquilée)海域时,他的船又双叒翻了!
幸好他的水性不错,游上岸后,决定冒险走陆路穿越德国。
他心知和德国人关系不太好,只能乔装打扮后猥琐行路。
但被他撕毁过旗帜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早就惦记上他了!
1192年维也纳的圣诞节,大家都围着壁炉吃大餐,几个冻成狗的家伙却在冰冷的监狱里——理查一世路过维也纳时,因为暴露了手上一枚带有纹章的戒指,被奥地利人认出。
利奥波德五世将其逮捕,并于1193年3月底将其交付给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赐予利奥波德五世新旗》汉斯·帕特绘于1489年 教皇策肋定三世(Caelestinus III)听闻此事后大怒,你们居然敢私自关押十字军战友?
教皇将利奥波德五世开除出教会,并准备营救理查一世。
但是在法王腓力二世的“努力”下,理查一世的关押条件愈发恶劣,他如同驴子一样被拴上了粗大的铁链。
德皇亨利六世向英国议会表示:理查一世在战前从民间横征暴敛了15万马克,那么就请英国拿出15万马克赎回你们的国王。
法王腓力二世听闻后,表示愿意出8万马克,只求德皇亨利六世继续关着理查一世。
亨利六世着急用钱,拒绝了腓力二世的提议,更加变着戏法折磨理查一世以催促英国拿钱。
最终,英国议会再度把全国上下折腾一空,甚至把各大教会的私房钱都搜刮了,才把这笔相当于英国全国收入3倍的赎金交给德皇。
1194年2月,理查一世被释放了。
腓力二世为此写了一封信给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Jean sans Terre):“你看,魔鬼又放出来了!
”
《约翰王》藏于英国国家肖像馆 原来,趁理查一世不在英国时,约翰在法王腓力二世的支持下,居然发动了反对兄长的起义。
腓力二世也顺便吞并了理查的诺曼底公国。
理查一世回国后,原谅了弟弟的叛逆行径,随后和腓力二世开始了长达5年的拉锯战。
1199年3月,理查一世在法国的领地利摩日传来了“一个农民无意中发现罗马时代的宝藏”的传闻。
穷疯的理查一世声称宝藏属于自己!
可利摩日子爵艾玛五世(Adémar V de Limoges)却认为宝藏是自己的!
双方发生争执,艾玛五世在腓力二世的支持下,干脆叛了!
怒气冲冲的理查一世前去攻打艾玛五世的沙吕-夏布洛尔城堡(Chateau de Chalus-Chabrol)。
他在攻城时一马当先,却被城堡上飞来的一支强弩射中了胸部,几天后重伤不愈去世。
一代传奇就此落幕,享年41岁。
狮心王毙命的沙吕-夏布洛尔城堡第十七节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下 ——法军 当耶路撒冷沦陷的消息传到法国时,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正在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金雀花激战。
他们俩为啥要打仗呢?
原因是这样的!
1180年,腓力二世即位时,法国国内各大封建领主割据,都不把他这个年轻的国王当回事。
不久后,香槟伯爵亨利二世(Henri II de Champagne)、弗兰德伯爵兼瓦卢瓦伯爵腓力一世(Philippe I de Flandre)、埃诺伯爵鲍德温五世(Baudouin V de Hainaut)与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四方组成了弗兰德联盟(Alliance flamande),武装对抗国王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表现出了灵活的外交手段和高超的军事素养,在1185年击败了弗兰德联盟,迫使对方割地赔款。
1186年,腓力二世又继续出兵勃艮第,攻占了雨果三世的首都塞纳河畔沙蒂永(Chatillon-sur-Seine),雨果三世被彻底打服了,他向国王投降后,迁都到了第戎(Dijon),关起门来乖乖发展经济。
塞纳河畔沙蒂永 但是,此时法国境内最大的封建领主——阿基坦公爵、曼恩伯爵、安茹伯爵、图赖讷伯爵兼诺曼底公爵亨利二世·金雀花(同时还是英格兰国王)还在一旁鹰视狼顾。
于是,腓力二世又煽动并支持亨利二世·金雀花的儿子理查一世造反,最终击败了亨利二世,理查一世即位。
腓力二世摆平了国内群雄,终于可以腾出手去圣地刷声望了。
法兰西国王徽 1190年,腓力二世参与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三位臣服的手下败将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香槟伯爵亨利二世、弗兰德伯爵腓力一世也先后加入。
腓力二世任命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为自己副手,开启了神圣的东征之旅,具体经过前文已有描述,这里不在累述。
这里只说说几人的最后下场。
弗兰德伯爵腓力一世:1190年秋,一场来势汹汹的疟疾席卷了整个十字军营地,耶路撒冷女王茜比拉、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施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先后病逝。
弗兰德伯爵腓力一世撑到1191年6月,也追随他们见了上帝。
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1191年7月,在腓力二世攻克阿克提前回国后,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留在圣地统领7000法军,成为整个十字军仅次于狮心王的名将。
1192年8月,在与萨拉丁争夺雅法的战役中,雨果三世战死。
香槟伯爵亨利二世:1192年4月24日,十字军贵族们投票,全票通过,废黜耶路撒冷国王盖伊,让伊莎贝拉一世成为了耶路撒冷女王,蒙费拉托的康拉德也成为共治国王。
喜极而泣的康德拉才蹦跶了4天,就在4月28日突然被两个刺客暗杀了。
5月5日,十字军贵族们再次投票,通过了将伊莎贝拉一世再嫁香槟伯爵亨利二世的决议,这样香槟伯爵亨利二世也成为了耶路撒冷共治国王,称耶路撒冷的亨利一世(Henri I de Jérusalem)。
亨利一世在位期间,有效的加强了耶路撒冷王权,并插手了安条克亲王国的内政。
1197年9月10日,他不小心从阿克的宫殿窗户外坠落,不治身亡。
随后,盖伊的哥哥阿马尔里克二世续娶了伊莎贝拉一世,成为了他的接班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再说腓力二世攻克阿克后,提前回国,他又干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呢?
要说腓力二世除了“奥古斯都”绰号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绰号“小狐狸”(Vulpecula),这是英国人给他的,说他狡猾如狐!
腓力二世回到巴黎后,开始故技重施,又支持理英王查一世的弟弟约翰造反。
直到1199年理查一世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堡下阵亡。
但,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理查一世去世后,留下两个继承人,侄儿亚瑟(Arthur I de Bretagne)与弟弟约翰。
两人谁也不服谁,都自立为英王。
因为约翰强而亚瑟弱,腓力二世再次故技重施,支持亚瑟对抗约翰。
这场英国内战又打了4年,直到1203年亚瑟被约翰俘虏后神秘失踪 ——据说亚瑟被约翰杀死在关押的鲁昂城堡,尸体被沉入塞纳河底。
《亚瑟效忠腓力二世》藏于大英图书馆 随后,腓力二世更是对英王约翰的领地步步蚕食,迫使约翰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Otton IV)、洛林公爵西奥博尔德一世(Thiébaud I de Lorraine)、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一世(Henri I de Brabant)、林堡公爵亨利三世(Henri III de Limbourg)、那慕尔侯爵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e Courtenay-Namur)、弗兰德伯爵费南德( Ferrand de Flandre)、布伦伯爵雷诺(Renaud de Boulogne)、什鲁斯伯里伯爵长剑威廉(Guillaume Longespée de Salisbury)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反法同盟。
1214年7月,反法同盟由英王约翰牵头,决定先发制人消灭法国。
按照约翰的策略,由他自己领导巴黎南面战线,诱法王迎战并予以牵制;同时其他盟友由德皇奥托四世率领组成主力军,从北面向巴黎进军。
可事实上约翰王先行进军,奥托四世行军较慢,两者未能按原计划配合。
腓力二世集中兵力,首先迅速与英军打了两次遭遇战,约翰被击溃,退回阿基坦。
腓力二世随后回头迎战奥托四世率领的盟军主力。
双方直接展开了朴实无华的正面交锋,不久就变成了各自为政的混战。
虽然盟军兵力远多于法军,但在混战中,擅长单打独斗的法国骑士更占优势。
腓力二世指挥得体,最终以已方阵亡一千人的代价,击毙敌军数千人,俘虏敌军一万人,这其中包括生擒弗兰德斯伯爵费南德、布伦伯爵雷诺、什鲁斯伯里伯爵长剑威廉,还缴获了奥托四世的帝国皇旗!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布汶战役(Bataille de Bouvines)。
这场战役,是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参战人数最大的战役,它正式标志法国取代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欧洲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
在战后,腓力二世更是没收了英国王室在法国的所有领地,约翰被冠以“无地王”(sans Terre)的绰号,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国王,被永久的钉在了耻辱柱上。
在布汶战役两年后,约翰就在反对自己统治的英格兰内战中,悲愤病逝。
《布汶战役》奥拉斯·韦尔内绘于1827年 我们来回顾下腓力二世对英国的精彩表演: 1180-1189年,英王亨利二世在位。
腓力在后面煽风点火,怂恿英太子理查反叛父王,最后亨利二世被逆子击败,怒极而亡。
1189-1194年,英王理查一世在位。
腓力先是怂恿理查硬抗萨拉丁疯狂输出,随后回国煽风点火,指使英王弟约翰反叛哥哥,弄的理查焦头烂额。
1194-1199年,英王理查一世在位。
理查一世原谅了弟弟约翰后,腓力又在后面煽风点火,收买了理查一世手下更多的领主去造反,最终让理查一世死于自己手下。
1199-1203年,亚瑟与约翰争夺英王位。
腓力又在后面煽风点火,出钱扶持弱的一方亚瑟,让他在英国领土各种三光政策。
直到亚瑟被约翰所杀。
1203-1214年,英王约翰在位。
腓力继续蚕食英王领地,温水煮青蛙。
等到约翰发现不妙,想要垂死挣扎时,腓力蓄力良久,一个暴击,把对方KO出局!
1214-1216年,英王约翰在位。
腓力煽动英国国内诸侯对约翰的不满情绪,爆发了反约翰的百侯战争。
在内战中,约翰病困交加,不久去世——英国王权从此走向衰落。
这就是狡狐腓力,教科书般的精彩操作!
《腓力二世》路易-腓力·阿米尔绘于1837年结语: 从耶路撒冷两代君王的恩怨,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五大王者(德皇·血之狐、英王·狮之心、法王·狡之狐、罗姆王·剑之狮、埃及王·仁者无敌)的激烈对抗,其实大家都是输家,耗费钱财无数,几十万百姓埋骨异乡。
但,还是有一个大赢家。
他又是谁呢?
鲍德温四世,英年早逝; 盖伊,丧家之犬; 萨拉丁,身死国裂; 阿尔斯兰二世,诸子忤逆; 腓特烈一世,水中亡灵; 理查一世,一箭穿心…… 只有他,腓力二世,早就看穿了真相,以最快的速度从十字军东征的泥潭中抽身,用巧妙绝伦的外交手段和大局意识的军事天赋,登顶于欧陆最巅峰。
这正是: 麻风恨战圣城巅,骑士簧舌绣枕边。
仁者无敌心如练,雄狮舞剑鬓已斑。
红胡血染脏山涧,无畏狮心坠马前。
箭影刀光蹄声落,狐王展袖卧云端。
The whole world is in chess. Any move can be the death of you. Do anything except remain where you started...and you can't be sure of your end. Were you sure of your end once?尘世如棋,举步生死。
唯变不破,难料其终。
汝尝确之?
I was. 尝以为知 What is that? 何也?
To be buried a hundred yards from where I was born. 埋骨所生百尺之间。
And now? 而今何在 Now I sit in Jerusalem and look upon a king. 立于王庭,注目君上 When I was 16 I won a great victory. I felt, in that moment, I would live to be 100. Now I know I shall not see 30. None of us know our end, really... or what hand will guide us there.二八天子冠军郎, 祈享百年国必强。
天公不许三十寿,命兮运兮意苍茫。
=====我说这命运呐……A king may move a man. 王命可使A father may claim a son. 父命难违That man can also move himself. 然人亦可自主And only then does that man truly begin his own game. 非如此无以为君子Remember, how so ever you are played...or by whom, your soul is in your keeping alone...even though those who presume to play you be kings or men of power.王权霸道,人终须直面一己良知。
When you stand before God, you can't say..."But I was told by others to do thus."or that virtue was not convenient at the time.若立于神前,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辩称事急从权。
This will not suffice. 终须直面。
Remember that! 切切!
It has fallen to us to defend Jerusalem and we had made our preparations as well as they can be made. 今守城之责全系于我,便忠人之事。
None of us took this city from Muslims. 昔日并非我等强夺了穆众此城。
No Muslims, of the great army now coming against us was born when this city was lost. 如今汹汹而来的安拉大军,当年亦尚未出生。
We fight over on offense we did not give against those who were not alive to be offended. 若有怨忿,非我所施。
若有所伤,尽已消亡。
What is Jerusalem? 何为耶路撒冷?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er that the Romans pulled down. 彼所谓圣所之下乃是罗马人摧毁的犹太圣殿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 他所拜之穆斯林圣地又重叠其上Which is more holy? 何者更为神圣?
The Wall? 哭墙?
The Mosque? 清真寺?
The Sepulcher? 圣墓?
Who has claim? 谁有权拥有?
No one has claim! 没有人!
All have claim! 所有人!
We defend the city not to protect those stones, but the people living within these walls. 吾今所守,非此砖石,乃是一城百姓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耶路撒冷价值几何? Nothing… Everything! 无价... 无价!PS:必须要看193分钟(导演剪辑版)201606 补救若干翻译201903 再斧202105 看铁穹再斧202310 烽烟再起,再斧
实在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史诗这次已经是看第三遍了(幸好我没有看过剧场版).影片结尾是狮心王的登场下面这篇可以算是天国王朝续了把.如果拍摄成这样的影片,一定非常壮观.-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Empires - Holy Warriors Richard the Lionheart & Saladin一、阿育布的君主萨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东方同时有两位君主驾崩,一个是西夏王朝的长寿皇帝,即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重孙仁宗李仁孝,时年70岁,强极一时的西夏在他的手里达到鼎盛,又在他死后步入衰亡。
但是西夏君主的晏驾对这个世界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在历史上他籍籍无名。
本章要说的是另一个东方伟大的君王,在同年2月 16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
他的威名一直传到同时代的中国,那时中国人称他为绿衣大食的可汗。
“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中国人借用波斯人的称法,例如公元750 -1258年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该国天文科学极发达,后为蒙古所灭),中国人就称之为“黑衣大食”。
而历史上的绿衣大食,其实指的是萨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在10世纪初迁都开罗,是个疆域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国。
那时萨拉丁尚未登及。
萨拉丁于1138年出生,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国伟大军事统帅岳飞遇害的前4年。
出生地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也就是这个地方,800多年后又出生了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会提到他。
萨拉丁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成年后起初在他那当时任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将军的叔父阿萨德的手下服役。
在1169年,也就是年轻的萨拉丁31 岁时,他已经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和亚历山大的总督了,当时法蒂玛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相继打击下,已经濒于崩溃。
就在这一年初,宰相沙瓦尔勾结外敌而被杀,年轻的萨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这个没落王朝的烂摊子。
这只是这个少年得志的英雄实现他雄心和伟大事业开端,在他和精明的经营和仁政的宽待下,国力迅速得到恢复,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
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驾崩后,萨拉丁凭着他在国内无与伦比的威望毫不费力地取代了法蒂玛建立了新兴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
此时的萨拉丁不过33岁,英姿勃发,岂甘于人下,1174年时,萨拉丁的顶头上司、与他的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宗主国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的国王努尔. 丁国王驾崩,萨拉丁果断地与努尔丁王国断绝关系,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独立。
没多久他见时机成熟了,率兵攻打努尔丁王国,1183年攻占该国的都城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灭亡。
随后周围诸小邦望风来归。
1185年,萨拉丁顺利地攻占摩苏尔,以不可思义的速度建立了一个虽非空前但是绝后的阿拉伯大帝国,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以及今伊拉克北部。
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后,萨拉丁才开始他的真正事业――与十字军作战。
二、十字军的起源和塞尔柱突厥人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间是1096年―1099年。
1095年11月26,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举行的圣马丁祭日后的一次教廷集会上,罗马教会的教皇乌尔班二世运用了他那举世无与伦比的口才对数万名基督徒进行了一次演说。
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这次精采演说的背景。
自公元636年起,三教的发源地圣城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起初,阿拉伯人对基督徒们还算客气,两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
但在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信奉伊斯兰逊尼派的突厥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前身,土耳其人的祖先)之后,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
突厥人兴起之初,一度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屡屡击败曾经强盛一时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
那时的塞尔柱突厥人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可不像今天这样对基督教西方世界那么友好和驯服,当时他们凶悍而极端,中东地区的基督徒不断遭受他们骇人听闻的迫害,许多基督徒被残酷杀害,更多的人被强迫改变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去信奉伊斯兰教。
这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极大愤慨。
再加上丢了半壁江山的东正教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向罗马教会和西欧诸国的求援,促使了一心想将基督教统一(基督教于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以及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建立无上权威的世界教会以及压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诸国君主这些世俗政治势力的雄心勃勃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
教皇的演说煽情而且大获成功,他历数突厥人在耶路撒冷沾污圣地、迫害基督徒的罪行: “上帝的子民们,突厥人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
主亲自勉励你们,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都必须迅速给东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 “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
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
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 “……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吧!
……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罪孽……” “……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乾净!
……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
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 ――就这样,在教皇的煽动和号召下,西欧各国的基督徒们怀着狂热的信仰,组织起了东侵的远征军。
1096年的2月,法国亚眠修道院的教士彼得和德国骑士法尔特组织了由西欧各国的农奴和平民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史称“穷人十字军”,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
顺带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塞尔柱突厥人,即更早些活跃在远东中国边境的突厥人的后裔,是西突厥汗国乌古斯部落中的一支。
正是七世纪中国人对他们的征服和驱赶,迫使突厥人不得不远离家园到小亚细亚寻求发展。
十世纪时,在其酋长塞尔柱率领下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因而称为塞尔柱突厥人。
所以十字军东征的暴发,匪夷所思地居然和中国人多多少少扯上了些关系。
参加远征的战士的衣服上缝都有用红布缝制的十字,因此称之为“十字军”。
但这“穷人十字军”却是一支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来得及得到各自君主的响应和调度,便匆匆东进去实现梦想。
对这样一支远征的庞大军队,没有补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是他们便上演了几个世纪以前中国的西汉王朝的那支为汗血宝马而远征的李广利远征军在中亚所做过的事――沿途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掠夺。
这支满载对异教徒的仇恨的军队,所过之处就像是蝗虫掠境,渡过多瑙河进入东欧,首遭涂踏的是匈牙利,将之洗劫一空,杀人数万。
之后是曾向他们求援的拜占廷,在贝尔格莱德附近他们和斯拉夫人打了个两败俱伤。
几个月后,兵力不足原来一半的十字军终于在老奸巨滑的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的帮助下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小亚细亚与突厥异教徒决战,其实是让他们去送死,结果自然是遭灭顶之灾,只有几千人生还。
1097年初,由西方各君主国贵族和骑士组成的3万正规军兵分4路,会师君士坦丁堡,这支军队以法国贵族为主,主要领导者是诺曼骑士奥特朗托的博希芒德,他们依然从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
这次塞尔柱突厥人碰到了对手,而且当时的塞尔柱鲁木速丹王国的的主力正在攻打波斯,内防空虚,结果在骑士十字军的猛攻下势如破竹,丢掉了都城尼西亚,次年埃德萨和安条克两个大城也被十字军攻占,十字军在这两个地方成立了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
紧接着1099年十字军攻下了圣城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沿途建立的一系列基督教国家,名义上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
为了巩固和治理占这些地方,教皇还批准成立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
对于1099年7月15日破城之日的耶路撒冷的异教徒来说,那是一个噩梦,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们一旦武装起来上战场,和世俗的暴徒并无任何区别,可能以上帝和正义之名行恶还有了一份免受良心谴责的光环,因为行恶时是以上帝的名义,并且有“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咒语。
城破之后的圣城,到处都是对平民的杀戮和抢劫,伊斯兰的异教徒人头滚滚,仅在阿克萨清真寺,就7万无辜异教徒的平民被屠杀,无一生还。
7月15日的耶路撒冷,在十字军的蹂躏下是个人间炼狱。
而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则趁机捡蒌,收复了小亚细亚北部的领土。
强盛一时的塞尔柱鲁木速丹王国则沦为一个弱小的附属国,国王开雷斯忍气吞声,夹缝求生,随时不忘伺机复兴。
几十年后他儿子开雷斯二世不负所望,假装驯服拜占廷,暗中在小亚细亚东部扩张势力,最终于1176年的迈里奥法克龙战役中击败当时的拜战廷皇帝曼努尔,把拜占廷帝国赶出小亚细亚,复兴成功。
这父子二人,真颇有越王勾践的风范。
三、诸名王会战之萨拉森仁主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47年-1149年。
这时的突厥人虽然还未恢复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的帝国辉煌,但大部分实力已复元,1144年便攻下了曾在他们手上丢掉的领土埃德萨伯国,收复了部分失地。
随即大军压境,直逼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它基督教卫星国。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率德法联军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去收拾突厥人。
但这次突厥人学乖了,再不敢轻敌,以逸待劳,集中优势兵力打了几场漂亮的会战,10月份在小亚细亚击败德皇康拉德三世的十字军;次年7月,在大马士革击退法王路易七世的十字军。
德法联盟十字军远征遂告失败。
基督徒们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虽遭重挫,元气大伤,但突厥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基督徒们轰出东方。
而基督徒们则始终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征服东方,征服异教徒。
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后,终于迎来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次东征,可以称作是诸名王会战,因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名王,将先后登场,在这个战场上角逐出谁是真正的英雄。
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在奇迹般地建立了他的大伊斯兰帝国之后,便着手实行了他的最重要的一步计划,从东西两路夹击十字军。
他是真正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他在外交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首先是停止了他对同教袍泽的扩张,为了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不惜尊他一向看不起的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黑衣大食”)的哈理发为宗教领袖,尽管这位昏溃的哈里发对他多有不满和无礼。
其次是对拜占廷和西欧大陆的基督徒们采取分化策略。
在1182年时,暮气已露的拜占廷帝国做了一件蠢事,莫名其妙地与西欧人决裂,屠杀了许多西欧人,大大得罪了罗马教廷。
机敏的萨拉丁不失时机地于此时向拜占廷示好,并缔结了互不乾涉和交战的和约。
而复兴的突厥塞尔柱帝国也主动向萨拉丁示好,这样一来,便一举解决了他将来进攻十字军王国的后患。
1186年冬,耶路撒冷王国的实力人物之一,拥有法国公爵头衔的雷纳尔德,像他以前习惯做的那样,又一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一支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
并曾两次撕毁他与萨拉丁定下的和约。
这使得性格宽厚的萨拉丁也很愤怒,因为埃及人是他的子民,他先是礼貌地向耶路撒冷国王居伊提出抗议,要他们释放商人和归还货物。
不知死活的雷纳尔德则轻蔑地说,让萨拉丁去找穆罕默德要,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去见鬼吧!
萨拉丁勃然大怒,发誓一定要亲手宰了雷纳尔德这个无赖。
圣城耶路撒冷本来就是他的目标,这次刚好给了他一个充足的籍口。
1187年6月下旬,萨拉丁从帝国本部以及豪兰、阿勒颇、伊兹丁摩苏尔等领地调集了大批兵马,约2万人左右,在埃及集结,向耶路撒冷王国进发,发动了收覆圣城之战。
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围攻提比莱斯城(又译太巴列),提比莱斯城是特里波里伯爵夫人艾希发的封邑,她自知在萨拉丁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于是急忙让他在耶路撒冷当摄政王的丈夫特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向国王居伊求援。
雷蒙德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虽然性子暴戾,但不失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军事统帅,对萨拉丁的实力也颇有认识,因此在他妻子求援时主张按兵不动,稳妥行事。
如果这场战役由他主持大局,或许萨拉丁也未必能轻易得手。
但当时耶路撒冷政权上层却是矛盾重重,几位实力派人物如雷纳尔德和“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以及居伊国王几个人相互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罅隙极深。
雷纳尔德是个狂热的骑士,籍此破口大骂雷蒙德是懦夫和内奸,极力说服国王发兵。
随即组调骑士1200,骑兵2000,步兵万余,置雷蒙德的再三告诫于不顾,一意孤行向提比莱斯进发。
这一切都在萨拉丁的掌握之中,耶路撒冷至提比莱斯城有很长的一段高原荒漠地带,萨拉丁在佯攻提比莱斯时已在这一带布下重重伏兵,十字军一路不断遭到萨拉丁骑射部队的伏击和骚扰,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军速度十分缓慢。
在十字军艰难地到达哈丁(又译哈廷、海廷)附近时,已经筋疲力尽,士兵们个个酷热难当,饥渴难奈,主力脱节,先前骑士精神的狂热,此时已斗志全无,以至于这场本来实力相当的战役呈现的是完全一边倒的局面。
十字军中骑兵和步兵配合的阵形战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在萨拉丁的密集围攻下迅速溃败。
直到最后国王将像征宗教信仰的最高图腾的圣物 “真.十字架”树起,也只能稍稍稳住阵形,延缓局势,但最终仍是无可挽回的惨败。
萨拉丁对这场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心理战到用火攻,无不尽其及,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高明的统帅相媲美。
最终彻底地取得了哈丁之战的胜利。
这场恶战中,十字军全军覆没,圣物落入萨拉丁这个异教徒手中,“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与阿卡主教阵亡,国王居伊和雷纳尔德被俘,只有雷蒙德率少量心腹杀出一血路冲出重围。
但死于三个月后。
十字军惨败后,耶路撒冷王国诸城唾手可得,10月4日,萨拉丁轻而易举地收覆圣城,就像他建立他的萨拉森(阿拉伯民族的泛称)大帝国一样,轻松而又如奇迹一般,他完成了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壮举。
穆斯林世界崇拜萨拉丁,固然是因为萨拉丁是他们几千年不世出的大英雄,是他们永恒的骄傲。
但萨拉丁在西方、东方其他民族的眼里,最为人尊敬的是他高贵的气度和宽厚的性格,而不是他的军事才能,因为每个伟大的民族都能找出几个功绩不亚于他的英雄。
当时收复的圣城耶路撒冷里有大约10万名以上的基督徒,以及数量可观的被俘十字军战俘,每个人都觉得大祸临头,80多年前就在这个城市里被基督徒们津津乐道并载入史册的对伊斯兰异教徒的大屠杀犹历历在耳,如果穆斯林们要为当年的屠杀血腥报复,在那时任谁都觉得合情合理。
但萨拉丁的举动却完全出人意料,破城后立即下令不准士兵杀戮和掠夺,保留所有基督徒的生命和财产,充许他们交少量的赎金后带着财产回国。
这简直就是个不可思义的举动,8万多基督徒在萨拉丁的伊斯兰异教徒士兵的保护下踏上回乡的路途。
萨拉丁的弟弟阿迪尔行事也颇有乃兄之风,他居然还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钱来给丈夫战死的寡妇一些安家费,并替 2千多穷基督徒交了赎金。
实际上交得起赎金的只有18000多人,但后来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他们哥俩随随便便放走了。
对于萨拉丁释放基督徒的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认为是出于他本身性格的宽厚和仁慈外,另外还有两种流传不是很广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萨拉丁释放基督徒是因为耶城内的基督徒守军以城内的伊斯兰人作为人质,威胁要同归于尽,并将圣城毁于一炬,将欧麦尔大清真寺夷为平地,以此逼迫萨拉丁许诺释放所有基督徒。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参照萨拉丁其人的一惯宽宏的作风,便知其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萨拉丁受了他的基督徒私友的影响和游说,而促使他做出宽待基督徒的决定。
对待战俘,萨拉丁也算是非常仁慈,他将居伊国王和贵族骑士们也轻描淡写地释放了,普通军官和士兵并不杀害,作为战利品卖到埃及做苦役。
这里面还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很感人的故事,传说萨拉丁精通拉丁语,少年时代曾多次微服游历西欧各国,有一次无意中受到一对欧洲贵族夫妇的热情款待,使他一直铭记在心,引为知己。
几年后那位贵族参战被俘,而成了萨拉丁的奴隶,萨拉丁发现故人后,想尽一切办法在最快时间里让他的朋友回到欧洲与家人团聚。
萨拉丁的举动不仅让西方人也让中国人汗颜,在中国历史上不难找出军事才能和功绩与萨拉丁不相上下的帝王统帅。
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西楚霸王坑杀二十万秦军,飞将军李广也杀过八百羌人降兵,骠骑大将军固然英勇绝纶,但他每次出征动辄就带几万颗人头回来……在黑暗时代的残酷战争中,萨拉丁是人道主义的惟一。
不过萨拉丁毕竟是穆斯林的君主,在宗教信仰上毕竟与罗马教廷有着不可调停之处。
他惟一痛恨的是由罗马教皇成立的“圣殿骑士团”成员,也就是传说中的圣骑士、游侠,他把这些人视为信仰上的仇人,难以宽容,因此包括“圣殿骑士团”团长在内的大约200多圣骑士被处死,其中有些不愿意沦为异教徒奴隶的普通士兵也自愿加入圣骑士的行列求死。
最不被宽容的是雷纳尔德公爵,萨拉丁遵守誓言,亲手宰了他。
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叙叨这个萨拉丁义释基督徒的举世皆知的典故,是因为萨拉丁正是当今穆斯林世界里,被穆斯林们誉为伊斯兰英雄的恐怖大王本.拉登和暴君萨达姆的偶像。
拉登先生自不必去说他了,他崇拜的萨拉丁,的确是穆斯林的保护神,拉登本人也常以此自诩,但萨拉丁却从不对平民下手,终其一生,都是在光明正大地与西方军队作战。
许多穆斯林将拉登先生视为伊斯兰英雄也就罢了,但如果拿他和萨拉丁相比,却是对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宗教英雄的亵渎。
拉登其实是萨拉丁同时代的哈桑?本?沙巴的衣钵传人,属什叶派,有个专门从事暗杀的秘密组织,培养宗教狂热的刺客,在各国从事暗杀首脑的恐怖活动,被什叶派誉为“真主的复仇者“。
当时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东西方诸名王们,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也十分头痛,连萨拉丁也怵他们三分,以至于与德皇、法王不约而同地都拿出重金给哈桑算交“保护费”。
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整个儿就像是哈桑的阿萨辛刺客组织的翻版。
所以,相比之下,萨拉丁是个英姿勃发的伟岸丈夫,而拉登先生站在他面前却像个猥琐而不能见人的小偷。
至于萨达姆,他也就是那个在本文头一章节里曾提起的的与萨拉丁同在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出生的声名赫赫的人物。
萨达姆除了崇拜萨拉丁,更常将自己比作萨拉丁,他最喜欢的便是有人将他称作“当代萨拉丁”,他的梦想便是像萨拉丁那样一统阿拉伯帝国,重现萨拉丁时代的辉煌。
这也是他在伊拉克上台伊始便穷兵黩武四处出击的缘故,以色列、伊朗、科威科……他从未停止过征战,这些无不是他浓重的“萨拉丁情结”的体现。
“我认为萨拉丁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因为他有能力运用民族的精神;他把生命注入了阿拉伯民族,统一了她,并赋予她一个目标和意志,因此他赢得了对十字军东征的辉煌胜利,他证明了穆斯林并不比基督徒差。
”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候赛因 我不明白萨达姆先生读不读历史,但是有两点他的确错了。
第一点,萨达姆他本人暴戾、多疑、阴鸷、残忍、自私、喜怒无常、杀人不眨眼……虽然他有远大理想,但几乎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暴君的特征他都具备。
而萨拉丁与他完全不同,萨拉丁是仁慈之主,尽管萨拉丁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但他仁厚的本性,注定他不会枉杀平民无辜。
他有着古代贵族那种高贵豪阔的胸襟和气度,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了的。
他的秘书伊本?沙达德在他的传记里就记载过萨拉丁一些日常细节,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冒失的老骑兵在萨拉丁很疲惫时呈给他一封士兵的申诉信,萨拉丁告诉他暂时不想看,可那冒失鬼固执地要他看,还把书信硬递到萨拉丁的面前,萨拉丁无奈只得把信看完。
急性子的老骑兵接着要求他马上签写。
萨拉丁身边没有墨水,墨水在军帐的另一头,于是他示意老骑兵去拿过来,可这个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的老兵却示意让他的国王自己过去拿。
萨拉丁也不以为忤,淡淡一笑,自己爬过去拿了墨水给老兵签了字。
秘书伊本?沙达德对此看在眼里,非常吃惊,诚恳地赞美萨拉丁的善良,萨拉丁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如果让萨达姆站在萨拉丁的旁边,那么萨拉丁是个风度仪人的阳光君子,而萨达姆则像是个阴鸷而难以相处的暴汉。
另外一点,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区别,那就是萨拉丁虽然是萨拉森帝国的大帝,但他却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血统与波斯人较为接近的库尔德人,虽然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在远古时似同属美索不达米亚的后裔,但生活在西亚的信仰伊斯兰的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与库尔德人毕竟是4个不同的民族。
库尔德人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属印欧语系波斯语族,伊斯兰逊尼派。
其人口在今天约3000多万,分布在西亚各国,土耳其1800万,伊朗700万,伊拉克500万,叙利亚 100万,黎巴嫩10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0万。
他们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土而像当初的犹太人一样遭各国白眼,并且屡次因独立斗争而惨遭各国镇压。
这个民族,也就是不久前被萨达姆以毒气对付血腥屠杀了几十万的那个库尔德族,也是惨遭土耳其人残酷镇压的那个库尔德族,他们才是萨拉丁的嫡系子孙。
萨拉丁大帝当年横行天下,令天下诸名王束手,不可一世,而今其子孙却无寸土立锥,实是令人感叹。
萨达姆崇拜萨拉丁,但却对萨拉丁的子孙屡屡痛下毒手,如果萨拉丁在世,怕是又要发誓:“我要亲手宰了这个无赖”。
四、巴巴罗萨的心思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
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归离恨天,就此蹬腿了。
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
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
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三王齐会萨拉丁,照理说萨拉丁根本没有机会。
不过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一口气跑来三条,这热闹是有够瞧的了。
这年初夏,66岁的巴巴罗萨与他的长子施瓦尔本公爵率10万日耳曼十字军从雷根斯堡出发,可怜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罗萨给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
穿过匈牙利便又到了拜占廷的境内了,这次巴巴罗萨可替一百年前的“穷人十字军”出了一口恶气了,着实将拜占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顿。
正所谓好狗不挡道,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揍怕了,赶忙打开大门迎接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在君士坦丁堡过了冬,次年开春,日耳曼十字军渡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小亚细亚,轻轻松松地打败一个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内)的突厥国,在小亚细亚的高原一路横行无忌,周边诸国无人敢撄其锋,避之不及。
日耳曼十字军在1190年6月份时,到达小亚美尼亚王国(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罗萨居然在渡过一条叫萨列夫的河时溺死。
这事足以使当时任何人瞠目结舌,一代传奇英雄,居然会以这么一种方式死得这么莫名其妙,以至于那几百年里德国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还等着巴巴罗萨在圣城相会萨拉丁,为神圣罗马帝国带回不世的功勋和荣誉呢!
但随着巴巴罗萨的过世,这切都将烟消云散,即将名扬天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荣誉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了。
对此痛苦的德国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故老相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只是暂时昏睡而已,身体就保存在帝国的奇佛豪森大城堡里,终究有一天这位日耳曼传奇英雄、万民景仰的人皇,会从长眠中醒来,再次在狂风中飘动他那团烈火一般的红胡子,拯救德意志,将德国带入鼎盛和辉煌。
关于巴巴罗萨的意外死亡,依笔者估计是与当时骑士的装备缺陷有关。
中世纪骑士们的重铠甲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东西,这种厚重的组装全身铠,骑士本人根本没办法自己穿戴,他们得站着让两个以上的侍从帮忙,先穿好由毛毡或织棉制成的极厚的内衬,接着套上由铁环制成的过腰锁子甲(这种东西一碰水就生锈),然后让侍从把组装铠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铠、膝铠、护胫等,在他身上拼装起来,用搭扣和带子或铁条固定紧。
最重要的也最让骑士们难受的是头盔,因为头部是最易遭敌人攻击的脆弱部位,于是必须戴上重量极重的头盔,遮住整张脸,只在眼睛前开几条小缝。
这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龙虾。
弓箭对这样的大龙虾是很难造成什么伤害的,对步兵和轻骑来说他们就像是坦克。
但也极为危险,重装骑士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会像一只大海龟一样难以爬起来,甚至当场脑震荡昏迷过去,这时敌方战斗力最低的无甲步兵都能轻易将他杀死。
而且那种只开几条细缝的重头盔,一旦被对手打歪,里面的骑士就会很可笑地变成一具断线木偶。
在夏天到来时,那对重装骑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是满头大汗也无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铠只考虑防御而根本不考虑散热,以至于不少英勇的战士不是死在战场上敌人的手里,而是在酷热中活活闷死在重铠的包裹中。
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有时只是一条小河小溪对骑士们来说也是噩梦,因为他们一旦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水里,哪怕是膝盖深的水位,也会将他们淹死。
所以说,虽然大部分史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巴巴罗萨遇难时的细节,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着骑士们的铠甲,年迈而威武的巴巴罗萨老皇帝骑在他高大的战马上指挥他的日耳曼孩子们安全穿过河流,谁料战马一个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罗萨摔倒在河里,河水也许并不是很深,但身着重装组合铠的巴巴罗萨根本无法从河床上站起来,等战士们将他从河里拖上岸时,已经迟了,这位传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唤。
巴巴罗萨出师未捷身先死,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东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罗萨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护神,没人怀疑他能征服拜占廷,降服塞尔柱,乃至收回圣城并给萨拉丁点颜色瞧瞧,但现在就像寡妇丢了独苗――没得指望了。
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轻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五、小狐狸与金雀花王朝 巴巴罗萨猝死后,日耳曼十字军团也随之解散,大部分骑士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皇长子施瓦本心有不甘,召集了剩余的7000多名骑士继续向圣城前进,一直到秋季,才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流浪王德.吕西尼昂会师,参与法王腓力二世组织的围攻沿海要塞阿卡城之战。
1190年7月,25岁的法王腓力二世率领他的法国十字军出发,出发前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一座大城堡命名为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另一件事是与他的死对头――1189年7月刚即位的33岁的英王理查一世约定,双方暂时停止两国间的纠纷,同时领兵亲征,免得有人留在欧洲捣对方的鬼。
几个月后腓力的兵团便团团包围了萨拉丁位于沿海的要塞阿卡城(Acre),而理查的部队此时却仍在磨磨蹭蹭,刚刚动身出发。
当时的英法两国罅隙极深,而且双方王室与领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混乱。
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之前是他老爸享利二世(英法两国历史上真数不清有多少个王叫享利)。
这个王朝之所以有个这么好听的名字,就说来话长了。
金雀花王朝的前身是诺曼王朝,第一任王是威廉一世,生卒年1027-1087,原是法国的诺曼公爵,他的表兄英王子爱德华流亡诺曼时与威廉结盟,并向威廉许诺,如果威廉助他夺回王位,将来便把英格兰王位给他。
但爱德华死后诺言并没有兑现,威廉一怒之下出兵英格兰,一番血战后征服英格兰,夺回王位,人称 “征服王”;第二位王是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次子,生卒年1087-1100,人称“红毛王”;第三位王是享利一世,威廉一世第四子,生卒年1068- 1135;第四位王却又是法国人,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斯蒂芬?德?布鲁瓦,他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女儿,所以他也是威廉一世的外孙,由于享利一世的独子夭折了,导致家族绝嗣,便把王位传给了斯蒂芬。
但是斯蒂芬生性懦弱无能,1153年时享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公主的儿子法国的安茹伯爵享利(就是理查一世的老爸了)率兵渡过海峡杀到英格兰,斯蒂芬不是对手,于是向享利妥协,答应死后把王位让给他。
这个可怜的孩子第二年就挂了,时年21岁的享利如愿以偿得到王位,称享利二世,安茹王朝建立,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又称之为金雀花王朝。
享利二世在登及以前,也就是在他19岁还是法国的安茹伯爵时,娶了一个30岁的离婚才3个月的女人――原法王路易七世(腓力的爸爸)的王后艾琳娜,路易七世因为受不了艾琳娜老是给他戴绿帽子而把她休了。
这个女人也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同时也是亚魁当世袭女公爵,在法国南部拥有大片封邑。
享利和艾琳娜共生了5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老三便是理查,1157年出生,理查从小在他老爸原来的封邑安茹长大,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
这次联姻对英法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之前的威廉一世跑到英格兰当国王时已经带走了他在法国的封邑诺曼底,享利二世跑到英格兰称王又带走了他自己的封邑安茹,与艾琳娜女公爵结婚后又得到了她的封邑亚魁当。
这些本来都是法国的领土,就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莫名其妙地居然全并入了英国的版图。
这种事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很难找出可比的例子来,就好比是满洲人跑到中国来当皇帝,结果把满洲的土地并入中国,这是惟一稍有点类似的例子。
1179年,14岁的腓力加冕成为法国国王,这是个少年早慧的人精,他一登基,便发现这个形势让他哭笑不得,法国的贵族领主跑到英国当国王的当国王、当王后的当王后,也就罢了,结果还顺手带走这近三分之二的大片原本属于他的法国领土,而且兵不血刃,合情合理。
少年时的腓力便以诡诈狡黠而着称,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狐狸。
小狐狸可不是省油的灯,焉肯吃这个哑巴亏,于是开始了他长期而执着的计划。
首先先从内部分化英王室,他和享利二世的4个儿子关系都很密切,开始在他们当中物色可以对付享利二世的同盟。
不过享利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小享利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阿斗,不喜欢当王子却喜欢当响马,经常做些拦路剪径的好汉勾当,还常常抢劫修道院,搞到爹不疼、娘不爱,神憎鬼厌,1183年时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毙命,死时爹妈兄弟都懒得理他,只由一群曾跟着他的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侍从给他办后事;老二倒没什么劣迹,不过在结婚后没两年便猝死了。
于是小狐狸只有和大他8岁从小在安茹长大的理查搭上了关系,不断怂恿理查去和他老爸对着乾。
理查因为从小在他老妈身边长大,并且艾琳娜和享利这对老妻少夫也长期不和,导致理查对他的享利老爹一向也没有什么好感,加上小狐狸从中挑拨捣鬼,理查这个混小子便和小狐狸勾结在一起,一起去和他的享利老爹捣乱。
而艾琳娜对她的这个宝贝儿子极为宠爱,也帮着儿子去和丈夫对着乾。
1188年夏,羽翼已丰的小狐狸挑动享利二世的领地阿基坦叛乱,享利二世亲征,小狐狸联手理查把享利二世打得一败涂地,举手投降。
享利二世当年也是英雄一世,少年得位,也算是雄材大略,还曾多次与声蜚欧亚的巴巴罗萨打过几个来回不落下风,作梦也没想到居然会惨败在乳臭未乾的小腓力和自己亲生儿子这两个坏小子手里,越想越是想不通,第二年便活活气死了。
理查的战争天赋牛刀初试,第一个被开刀的却居然是自己的老爹。
把老爹气死后,理查便乐不可支地到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即位,但他在英国呆不住,感觉人生地不熟的,住了4个月后便溜回安茹,把内政完全交给他的两个心腹大臣艾利主教威廉?龙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瓦尔特?赫伯特。
对于英国,他在政治上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感兴趣的是英国人的钱,为了参加十字军东征,武装精锐骑士兵团,他在英格兰本部及原法属领地里,让所有不参加东征的人交高达10%动产税税率的重税以充军费,史称“萨拉丁十一税”(如果萨拉丁听说这事,多半要嘀咕:真主作证,这关我鸟事!
)。
小狐狸腓力借助享利儿子的力量击败了享利之后,得到安茹家族的格拉赛领地,将安茹家族在法国的势力和影响大大削弱了。
但随即他便发现自己大大失策了,他要再动一下那些已并入英国版图内的法属领土,新任的英王理查立马与他翻脸,而且理查比他的享利老爹更横更霸道,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看谁都不顺眼。
对苦恼的腓力来说,这整个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
*古代的骑士们因为戴着遮住整张脸的头盔,为了辨认,骑士们在头盔和盾牌上镶上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作为标记――这便是纹章的起源。
六、一个新的神话 当法王腓力在阿卡城与萨拉丁的部队激战时,英王理查一世的十字军刚慢吞吞地到达西西里岛,这时是1190年9月,西西里国王威廉也就是理查的妹妹兰娜的丈夫刚病死不久。
这场东征对理查来说,惟一让他操心的是钱,他用龙尚和坎特伯雷给他搜刮的钱装备了4千骑兵,4千步兵,但这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他太缺钱了,凡是能挣钱的方法他都想尽了,甚至声称要把伦敦卖掉。
因为兰娜与国王无子,西西里人便立了莱切伯爵唐克雷德为王,于是理查便把主意打到他妹妹兰娜身上,他在唐克雷德面前狞笑着声称要替妹妹出头,讨回西西里,唐克雷德惹不起理查,只能忍气吞声,被理查勒索了黄金2万多盎司,还得供吃供喝养着在西西里过冬的英格兰十字军。
但这还不算完,冬季一过,理查的军队要开拔时,还顺手将墨西拿城攻下,大肆掠掳了一番,然后再以4万盎司黄金卖回给唐克雷德。
英国历史上每个有点出息的王都有一个称号,由于理查够狠够横,从此人们就都称他为“狮心王”,意思是说他有一颗狮子一般凶狠的心。
此时法王腓力与施瓦本的日尔曼十字军及由英国巴德威大主教领导的英格兰志愿军已经将阿卡城围攻了好几个月,萨拉丁算是碰上了他这辈子第一个对手了,他惊异地发现这只年纪不到他一半的小狐狸,竟是当世第一难缠之人,诡计多端,层出不穷,偏偏他本人又腾不出手来收拾这只小狐狸。
因为他是两线做战,这段时间里他正忙着在幼发拉底河流域打内战平定叛乱。
但是他走时也在几个要塞重镇留下了重兵防守,阿卡城内的穆斯林十分顽强,他们苦撑着等着萨拉丁平叛回来指挥他们。
双方苦战数月,打得尸横盈野,腓力竟一点便宜也占他不得,始终不能将阿卡城拿下,而十字军伤亡惨重,消耗巨大,迫切地需要支援。
巴德威大主教不断地写信给正在路上磨磨蹭蹭的狮心王,当年正是他在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亲手将王冠戴到年轻的理查头上的。
但他迟迟等不到国王军队的到来,没多久便怀着遗憾和失望在一场围城战中见了上帝。
此时的狮心王理查正像个脱缰的野马,根本不愿受教皇的安排和羁绊,让他去圣城和腓力一起打萨拉丁,他就偏不去,或许他不屑于和小狐狸腓力在一起并肩作战吧!
从西西里晃晃悠悠出来后,又打起了可怜的拜占廷帝国的主意了。
本来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可拜占廷帝国此时还不知道狮心王是何许人也。
理查欺侮完西西里人后,乘船从海路进军圣城,其中有几艘船在塞浦路斯触礁,拜占廷人趁火打劫,拿了东西还扣人。
这激怒了理查,他正闲着找事做,乾脆发兵猛攻塞浦路斯,可怜的拜占廷哪是狮心王的对手,塞浦路斯在理查的猛攻下,于1191年3月沦陷。
这时理查才发现打下这么一大块地方,吃不下又带不走,便以10万金币的价格卖给无家可归的耶路撒冷王国的“无家之王”德?吕西尼昂。
理查在地中海做生意挣钱时小狐狸腓力已围攻阿卡城一年多了,与萨拉丁的部队打得焦头烂额,始终不能攻克阿卡城,实力损耗严重,日耳曼军的施瓦本公爵也因瘟疫而丧命,追随他父亲巴巴罗萨去了。
6月份时,狮心王理查总算带着他的英格兰十字军赶到阿卡城外与其他十字军会师,一到他便当仁不让地充当起十字军总指挥官,对小狐狸腓力等统帅比手划脚,呼来唤去。
腓力因为和萨拉丁打得元气大伤,锐气大挫,对理查也是敢怒不敢言。
理查一到便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超凡的战斗能力,仅一个多月,便拿下了阿卡城。
攻陷阿卡城的那天,十字军们欣喜若狂,在首领相继死去后仍坚持作战的日耳曼人首先冲上城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噙着热泪把德国国旗升在阿卡城头上。
理查见状冷冷一笑,认为他才是十字军的统帅,要升也只能升英国国旗,于是令手下冲上城头扯下德国国旗扯下撕个粉碎。
日耳曼人傻眼了,这些高傲的条顿武士怎么也没有想到理查竟会蛮横至此,如此无礼地侮辱他们,但此时实在是惹不起他,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含愤强忍。
每个德国人心里都在想,要是巴巴罗萨还在,哪会这样受人欺侮啊!
腓力虽然才二十啷当岁,可好歹也是法兰西的国王,被理查肆无忌惮地吆来喝去,气得快吐血,他实在受不了理查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德性,和他多呆一分钟都觉得致命,于是8月份时,借口生病,留下一支10500的法军,自个回国去了。
这件事也让后来的许多欧洲人感到惋惜,认为腓力应该再坚持战斗下去直到打败萨拉丁乃至收复圣城,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荣誉。
理查巴不得腓力快滚,这样他便是这场东征里惟一的英雄。
对气焰万丈的狮心王来说,根本没有把威震天下的萨拉丁放在眼里,认为要打败萨拉丁收复圣城,自己一人足矣。
巴巴罗萨的意外,腓力的气走,这对萨拉丁而言真可谓是求之不得,赶紧焚香祷告,祖宗积德啊!
他的伊斯兰世界的联盟并不牢固,阿拉伯人、穆斯林们天生就酷爱内讧,是窝里斗的行家,大敌当前,可各国的哈里发、苏丹们却都在等着看他出洋相,个个都像秃鹫一样在旁虎视耽耽,就等着他挂了然后来收他的尸、捡他的蒌。
别的不说,就说巴巴罗萨那10万条顿骑士杀将过来,他就根本找不出那么多兵力抵挡。
要是三大名王齐聚耶路撒冷来寻他的晦气,那他真就只有抹脖子上吊一条路了。
这下倒好,桀傲不驯的理查自己动手瓦解了联盟,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了。
虽然理查也不好打,但是打一个总比打三个有机会得多。
阿卡城应该说是萨拉丁主动放弃的,因为他知道理查的这支英国生力军一来,阿卡城铁定守不住,于是向理查提出放弃阿卡城,并且他给理查20万金币和释放 1500名基督徒,条件是理查不得屠杀城内的穆斯林。
但萨拉丁提出这个条件后便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因为他手头从来没有多少现金,他向来以慷慨豪爽而闻名于东西方世界,虽然本人生活简朴,但是在其它地方花钱如流水,从不吝惜钱财,属于那种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的主,可能也就是现代“零储蓄族”的鼻祖了,天性比较小资,口袋里放不住钱,一座金山给他也是转眼花掉,以至于经常出现要给下属打赏时发现口袋里没钱的尴尬场面,弄得要变卖东西来打赏。
如他的秘书伊本.沙达德描述的那样,萨拉丁堂堂一个大国的国王,却经常一贫如洗,有时为了回拜和赏赐外国使团,而不得不拿出土地来卖了换钱给别人(说到挣钱萨拉丁的确远不如理查,理查一向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卖。
另外,萨拉丁也幸好不是中国的国君,不然要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了)。
这导致财政部的官员不得不私开个小金库,把一部分钱藏起来不让萨拉丁知道,免得他随手拿走花光,真到要急用钱时反而囊中羞涩。
所以萨拉丁提出条件后便发现自己一时竟凑不齐20万金币,只得先给理查其中一部分。
理查却不管他什么理由,他一向是说做便做,约定时间一到,萨拉丁没送够钱来,3000穆斯林俘虏便人头落地,把萨拉丁气得半死。
1191年9月萨拉丁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叛归来,腾出手来亲自对付狮心王理查,萨拉丁习惯的战术是仗着萨拉森轻骑兵弓强马快的特点,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敌人长途奔袭,而后在敌人行军的路上用小股骑射部队不断地骚扰,并破坏水源和补给线,把敌方部队折磨的疲惫不堪,己方的主力则以逸待劳,最后一股作气将敌军歼灭。
于是他并不直接去攻打理查,而是先围攻在基督教徒手中的沿海重镇雅法。
正如他所料,理查果然率军南行,向雅法而来,寻求与萨拉丁的决战。
理查的决定在十字军联盟中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其他的统帅和贵族们认为应该以阿卡为根据地,直奔圣城耶路撒冷而去,先拿下圣城再说,甚至有人提议拿下圣城后立理查为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
但理查此时对这个提议暂时没有多大兴趣,执意要向雅法进军。
之前遭受理查侮辱的日耳曼十字军已经退出回国,小狐狸腓力留下的部分法国军队,却并不怎么听理查的指挥,这让理查很恼火,一直想找个机会给法国人难堪。
正好这时法军因为消耗过大,需要补充,便向十字军统帅理查伸手。
理查其实这时很有钱,从西西里、塞浦路斯捞的钱还没花完,手里还攥着萨拉丁给他的2万4千的金币,但他对法国人却推托没钱。
不仅如此,反而还要法军的首领勃艮地公爵马上还以前欠下的一笔数目极大的债款,勃艮地公爵感觉自己被耍,气得脸皮发青,大发雷霆,“老子不乾了”,领军掉头就走,准备撤回阿卡城,结果在理查的授命下又吃了闭门羹,着实把法国人羞辱了个够。
萨拉丁的计划只实现了一半,因为理查虽然如他所料长途奔袭来解救雅法城,但萨拉丁派去骚扰理查的小股骑射部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奏效。
理查在战前已经细细研究过萨拉丁以往的战例,可以说对萨拉丁的战术已是颇为了解,找到了对付萨拉丁的办法。
当时西方人对萨拉森轻骑兵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描述,萨拉森人因为不像十字军骑士那样装备重铠,所以速度极快,当十字军骑士们追击他们时,萨拉森骑兵就逃得无影无踪,一旦停下来,他们又掉回头蜂拥而至,继续用弓箭骚扰,让人十分苦恼。
以至于国王理查不得不严禁骑士们擅自冲锋去追击敌人,免得无谓的伤亡。
理查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兄长、一个国王、或者一个政治家,都是显得十分任性和蛮横,但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却是非常精明和成熟的,他的的天才和伟大之处,在与萨拉丁的战斗中得到了最高的表现和发挥。
他不像以往的西方统帅那样迷信骑士的力量,而是创造出了新的步兵阵形战术去对付萨拉丁。
他把骑兵和步兵各分为12个阵队,相互配合协调,严禁单兵种擅自行动。
在遭遇萨拉丁的骑射部队时,以步兵应付,前排的长矛兵将长矛斜插在地上,阻止对方骑兵的冲击,在长矛兵中间交插着长弓步兵,因为英国的步弓射程极远,远远超过对方马弓的射程,对射时自然大占优势,在前排的弓箭手射出箭后,后排的弓箭手补上,其中绝无时间空隙。
这种情况导致萨拉森轻骑兵们十分困惑,他们只要一出现,就要面对英格兰步弓手雨点般密集的箭矢劈头盖脸而来,而己方则很难射着他们,如果冲锋的话对方阵前的长矛对马匹的威胁实在太大,并且还要防备对方重骑兵的包抄。
而理查本人则策马不断在各个阵队之间巡视,提醒士兵们保持阵形。
理查的这种战术不禁使人联想起早于他们十几个世纪的中国西汉王朝的将军李陵的战术,当时李陵就是以成排的长矛兵排成方阵,掩护阵内的弓箭手,不间断地向扑来的匈奴骑兵射击,以区区六千人的兵力,就使得十数万的匈奴骑射束手无策,伤亡极惨,直至己方弓箭全射光了才全军覆没而被俘。
并且理查不追求行军速度,他根本不在乎萨拉丁围攻下的雅法城的死活,每天的行军速度控制在12英里以内,以保持士兵们的体力,而且他是靠海岸行军,沿途由意大利海军的运输船队给他补给。
这使得萨拉丁的计划落空,他派出去偷袭十字军的小分队非旦没有取得扰敌的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不小的损失,对不紧不慢的理查,也达不到以逸待劳的效果。
于是他果断放弃了骚扰战术,率领部队直接迎击理查。
9月14日,双方主力在阿尔苏夫(Arsuf)展开决战,两位浪漫主义的英雄终于碰撞了,他们得以在战场上互见对方的英姿。
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双方都在极力寻求对方的破绽,萨拉丁惊异地发现,从前他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术和勇气如今在理查面前全无法施展,无数萨拉森轻骑在英格兰长弓射出的狂风暴雨般的箭矢中倒下。
萨拉丁率着骑兵绕到十字军阵中比较薄弱的后方,企图冲击并将十字军分割,但每次都被理查挡回,十字军的阵形在理查的亲自控制下始终未出现任何混乱。
对此,穆斯林方面有不少记载,他们描述道,十字军的步兵每个人都穿着非常厚的毡袍,这种毡袍厚到弓箭无法刺穿,许多步兵身上插满了箭只,好似刺猬一般,但却毫发无伤,依然在阵队里作战。
十字军整体机动而有序,分工明确,长矛兵和长弓兵把重骑兵保护在后面,只等萨拉丁的部队一乱,便要冲击和包抄。
萨拉丁便命令一部分骑兵向十字军重骑兵射击,这固然造不成什么伤害,只是希望能把对方的骑兵激怒,引他们提前出来追击,等脱离了箭阵的保护便收拾他们。
十字军骑兵们固然很愤怒,他们由原先的战斗主力变成步兵的辅助,早已对理查的这种安排不满,但他们畏惧于理查和军纪的威严,对萨拉丁的挑逗置之不理,即使被射伤也无人脱队。
这种军队几乎无懈可击,萨拉丁开始撤退,将理查的十字军引到海边的一片丛林,他在那设了埋伏圈。
理查识破了萨拉丁的意图,他始终死死控制着部队的阵形,只要坚持这点,萨拉丁就无法取胜。
虽然后来还是出现了一些小意外,重骑兵们还是在理查下命令以前就忍不住冲出去了。
时机是早了点,但总是没弄出乱子来。
在经过几次冲击之后,萨拉丁的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无法战胜对方,不得不下了全面撤退的命令。
理查顺利地进军雅法。
在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查理一世的攻击下,伊斯兰的萨拉丁大帝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
萨拉丁不服气,本欲组织军队再与理查决战,但想来想去想不出破敌的办法,便向理查提议暂时息战。
阿尔苏夫之战的胜利使理查声名大噪,但这时十字军内部却为下一步的走向而出现了纷争。
贵族和统帅们一致主张继续向圣城耶路撒冷前进,直至收复圣城;而理查本人则想直接进攻萨拉丁的本部埃及,乃至进军开罗,他天生的冒险激情,使他更愿意像当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那样,占领埃及,建立不世功勋。
他的这个想法把贵族们吓坏了,因为这显然不是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圣城耶路撒冷。
在出兵前教皇就说过发起这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就是把圣城和其周围城池从萨拉丁这个异教徒的头目手里夺回来,拯救沦陷在那里的上帝的子民们。
所有的人从贵族、统帅、骑士到士兵、传教士们,都反对理查的想法,他们只想去耶路撒冷。
这使理查很扫兴,他终究拗不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只得暂时放弃进军埃及的豪情壮志。
在战场上输给理查,萨拉丁颇为不服,1192年夏季,萨拉丁趁理查不在,再次进攻雅法城,十字军守军不堪一击,仅两天时间,就被萨拉丁轻轻松松地拿下。
理查一听便来劲了,雄心顿起,赞美上帝赐给他这个强敌,对手太弱打起来岂非没劲。
8月,理查大军兵临雅法城下,萨拉丁也抖擞精神,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在雅法再次展开决战。
战况异常激烈,两位国王都亲临战场,不仅仅是指挥战斗而已,而是浑身披挂,亲自杀敌。
古时的君王统帅,也真不容易,除了要把握大局,个人武艺也要超群,正如当年的斯达巴克思每每与罗马军团作战,总是用他的罗马短剑在身边斩出一堆堆小山也似的尸体;又如古中国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被匈奴围攻时,也得亲自策马呼啸,抢上阵前,连斩数名敌首,方鼓舞士气,挽败为胜;再如后来与丰臣秀吉决战朝鲜的大明提督李如松,被日军一炮轰翻下马,于众人惊呼声中跃地而起,抢马冲阵再战。
壮哉!
非此不能称为智勇双全的盖世英雄。
英王理查便是这样的盖世英雄,虽然他是贵族子弟,从小锦衣玉食,但却与他的几位哥哥弟弟不同,非纨绔颓子,从小便接受严格的骑士训练,加上天生神勇,武功勇力出奇的高,他率领十字军从水路进攻,跳入海水中,亲自挥舞着战斧杀入雅法城内,萨拉森兵团莫能披靡,望之如水开墙分。
萨拉丁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理查已经杀到他的面前。
如果说萨拉丁和理查这两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君王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做事不按常理揣测,总是令人匪夷所思。
萨拉丁在这种危急的时刻居然还关心起他的对手怎么没骑马,说他看不下去了,竟然阵前赠马。
理查也是毫不客气,慨而受之,骑上萨拉丁送来的战马,把他打得一败涂地。
雅法大会战,理查的十字军大获全胜,萨拉丁损失惨重,退出雅法城。
萨拉丁的穆斯林盟友和士兵们都被他这种浪漫的举动弄得瞠目结舌,哭笑不得,许多人忍受不住愤怒地冲萨拉丁发牢骚,说他们已经受够了,再这样打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为获胜的十字军士气大振,贵族和统帅们又一次否决了理查要进军埃及的念头,整装待发,准备直取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就离雅法城不过三四十英里而已,圣城,十字军几乎是触手可及了。
这时萨拉丁也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了,要是再这样和理查惺惺过来惺惺过去,搞不好耶路撒冷就要弄丢了,那时自己一世英名尽毁不说,还将成为伊斯兰历史上的大罪人。
七、尘埃落定,王星殒落 雅法会战之后,理查终于向各国贵族与骑士们妥协,放弃进军埃及的企图,其间他本人多次率少量心腹逼近萨拉丁埃及老巢的边境查探情况,其中有一次险些被萨拉丁的边境部队包抄,若非骑士们奋不顾身地保护以及他自身的勇武过人,几乎就落入萨拉丁的手中。
他的轻率与冒险遭到了十字军内部贵族与骑士们一至的指责,因为他是这次东征十字军的惟一灵魂人物,如果失去他,十字军将群龙无首,成为没头苍蝇,后果不堪设想。
不久,十字军以雅法为根据地,终于兵临耶路撒冷城下。
萨拉丁在雅法被理查打得撒丫子狂奔,一直跑入耶路撒冷城内,狼狈不堪。
战场上两度败于理查,他此时已是心服口服,不敢造次,圣城耶路撒冷是决不能丢失的,打野战他不是理查的对手,斗勇不行,只能斗智。
于是他便利用起他主场作战的优势,一方面在他的阿育布王朝的领地内广为招兵买马,一方面想尽办法破坏十字军的后勤,办法多是堵井、投毒,破坏十字军的水源,并将附近的草场焚之一尽,让十字军的战马吃不着草料。
理查此时才发现他已失去了攻克圣城的最佳时机,因为德、法两国的退出,使十字军的兵力大打折扣,尽管他能以少胜多,但兵力毕竟不足以速胜萨拉丁。
而经年累月的征战,也使十字军的战士们思乡之情日切,已无东征之初的激情与斗志。
萨拉丁的小动作也使得十字军兵团补给难以为继,人惫马疲,最糟糕的是开始攻城时偏又逢连日大雨,此时正是1192年的冬季,据随军的诗人和传教士们记载,大雨整整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段时间他们什么也做不了,而士兵们只携带了一个月的粮草,身披铁甲的十字军骑士们纷纷开始抱怨他们的战甲和武器已经开始生锈了,每个人身上都是又湿又冷,惟一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他们坚定的信仰,是光复圣城这个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
萨拉丁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坚守不出,与十字军耗时间。
攻城战不比野战,它艰难而又痛苦,理查有劲使不上,毫无斩获,只能望城兴叹,烦躁不安,把怒火发泄在别处,一举摧毁了萨拉丁在别处的几座城堡。
而萨拉丁则高挂免战牌,装作看不见。
徒劳无功的攻城战,使得十字军军团内部的贵族和骑士们开始心生罅隙,加上冬季大本营里的军需储备已近耗尽,教皇直系的圣殿骑士团及医院骑士团的首领们首先开始动摇,他们这时才感觉理查原先准备直接攻击萨拉丁埃及老巢的策略也并非全无道理。
这是个难以抉择的矛盾,由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叛乱并没有完全平定,萨拉丁的主力不敢调离国内本部支援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只有萨拉丁本人和一些残兵败将在苦撑,但足智多谋的萨拉丁本人足以弥补耶路撒冷的防御不足,他使攻城的十字军吃足了苦头;直接进攻埃及,可以绕开萨拉丁,但很可能将面临对方的主力,即使能以少胜多,但代价的沉重是可预计的,而且进攻埃及并不是这次东征的目的,它也违悖了教皇的本意。
这个难以抉择的矛盾使得十字军内部开始不停的争吵。
最后,理查决定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十字军的下一步走向,他从法国贵族、圣骑士及当地贵族中各选了一些人进行民主表决,结果圣骑士们与当地贵族意外地都站在了理查这一边,放弃继续进攻圣城,只有法国贵族们不同意,在无休止的争吵中,萨拉丁的议和书适时地到来了。
其实此时的萨拉丁日子也并不好过,面对敌方的大军压境,他却不敢把国内本部的主力调来助防,因为在他走后,幼发拉底河的叛乱已又具规模了;并且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联盟已经出现破裂的迹相,心怀鬼胎的巴格达哈里发、突厥帝国的苏丹们个个都在觎觑着,他们把战役失利的指责全部加诸到萨拉丁的头上,抱怨并且威胁他。
关键的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萨拉丁也得不到他们的援助,好像守护圣城保护伊斯兰只是他萨拉丁一个人的事似的,整个穆斯林世界兵多马足,不知多少倍于十字军,可萨拉丁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兵马守城,并且在十字军的轮番进攻下已是人惫马乏,局势可谓也是形同危卵了。
根据后来研究十字军的欧洲人发现,在双方对峙的11、12月期间,萨拉丁已经开始把他本已不宽裕的守城部队中的一部份悄悄撤离岌岌可危的圣城耶路撒冷回国内支援平定叛乱了,并且联盟中其它国家的部队也有部分离散。
可以说萨拉丁的日子比理查更难过。
但对峙期间理查也不是一点麻烦也没有,除了十字军内部的不和,国内也传来他的弟弟约翰勾结小狐狸腓力阴谋篡位的消息,这使得他坐卧不安。
和萨拉丁一样,理查也面临后院起火的烦恼。
他们在这种情形下开始通信与谈判,几个回合的交手,理查也与萨拉丁惺惺相惜,互为对方的风范所折服。
在信中,萨拉丁声称自己败得心服口服,认为这世上能胜过他的也只有理查,但是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的圣城,他是死也不会放弃的;而理查也认为这场战争给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带来了惨痛的伤害,他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但圣城和被萨拉丁夺去的“真十字架”对西方人的伤害实在太大了,圣城的事可以以后再说,但要求萨拉丁归还“真十字架”,对穆斯林而言,不过是一块毫无用处的木头,但这是基督殉难时的圣迹,是他们基督徒们的圣物,与圣城同样重要。
萨拉丁同意,将他从居伊手中抢到的“真十字架” 和其他基督教的圣物都还给理查。
终于,萨拉丁和理查缔结停战条约,领土以约旦河为界,“耶路撒冷王国”保留包括雅法、阿卡在内的沿海城池,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允许从对方的版图自由地通向耶路撒冷和麦加朝圣。
和约为期三年,至于圣城耶路撒冷,理查则对痛苦万状的十字军战士们保证说他三年后将卷土重来,到时一定给他们夺回圣城,并且装模作样地与萨拉丁约定,三年后再战一场。
然后不顾那些痛不欲生、如丧考妣的贵族和骑士、传教士们,开始从耶路撒冷城下的冬季大营撤军。
这次撤军给西方人的印象很深,因为这是自第一次十字军胜利之后的七次十字军东征中机会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十字军再没这样的机会了,他们都认为萨拉丁其实也已经是强驽之末,理查只要再坚持几个月,萨拉丁可能就撑不下去而退出耶路撒冷。
他们或许是对的,不过对理查而言,收复圣城的荣耀和英国王位相比起来,毋庸质疑是王位更重要。
圣城耶路撒冷是大家的事,而英国王位则是他自己的事,理查号称“狮子心王”,当初连亲爹都敢打,可不能指望他会做出某种大无畏舍己为人的事来,所以无论世人如何谴责他半途而废,他也不会再和萨拉丁无休止地耗下去了。
而耶路撒冷王国的德.吕西尼昂国王与其他的当地贵族领主们似乎很满意现有得到的土地,也厌倦了无休止的征战,急于与萨拉丁划分疆域,至于“耶路撒冷王国”有没有耶路撒冷,在他们那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甚至有的领主还打算密谋与萨拉丁联手把十字军赶走以换取某些利益。
幸好萨拉丁对这些密谋不甚感兴趣。
回国之前,理查在萨拉丁派来的代表――萨拉丁的王弟阿迪尔送来的和约上签了字,这个阿迪尔便是先前说过的那个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出来给在哈丁战役中失去丈夫的基督徒寡妇们安家费的那个人。
此人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他并不是萨拉丁的亲弟弟,而是萨拉丁认的义弟,萨拉丁一生广结豪杰强梁,但其实真正能让他看得起的人并没有几个,估计除了西方三名王,也就是这个阿迪尔了。
阿迪尔的性格之豪爽,雄材伟略,除了能让萨拉丁赏识外,理查一见他便十分喜欢,立即赐他以骑士的头衔。
那时西方的骑士头衔可非同小可,骑士头衔不是爵位,不世袭,但可是极高的荣誉,除了争气点的王公子弟可以直接得到骑士头衔以外,一般贵族以及普通人家子弟想得成为骑士,都要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稍有不合格,便被淘汰,之后还要做一阵子骑士的侍从也就是见习骑士,见习期满了后方可作为骑兵上战场,在战场上取得战功或决斗场上获胜,才有资格由国王或教廷赐予骑士头衔。
这是最高的荣耀,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能成为骑士的人,除了身份显赫外也代表着他武艺高强。
如果因某种过失失去骑士头衔,对当事人则意味着奇耻大辱,就好比中国武术门派中被开革出门一样,再也无脸见人,在世上立足。
add the ending of this story:理查除了赐给阿迪尔骑士头衔外,又做了一件让世人瞠目结舌的事,他把自己的一个亲妹妹阿丽叶诺儿许配给了阿迪尔,这样,英国公主成了埃及阿育布王朝的阿迪尔亲王的妻子。
是英雄识英雄,理查相人的眼光不亚于萨拉丁,一眼就看出阿迪尔雄心勃勃,绝非池中之物。
理查没有看错人,这个阿迪尔正是埃及的赵匡胤,几年之后,他的妹妹,英国公主阿丽叶诺儿就成了埃及的皇后。
对于理查来说,虽然收复耶路撒冷的最终目的没达到,但向萨拉丁讨回“真十字架”,也足以弥补基督教世界的耻辱、平复基督徒们的精神创伤了;对萨拉丁而言,虽说战役上失利,但保住圣城耶路撒冷的最终战略目标总算是达到了,也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
剩下的事,他们得各自回家去扑灭已经烧得焦头烂额的后院之火了。
两人的情形惊人的相似,国内都在闹叛乱,一蹋糊涂。
一结束战争,萨拉丁便马不停蹄地杀回埃及,重振内政;而理查则等不及和他的军队一起回英国了,同来时的悠悠哉哉的闲停信步对比极为鲜明,他丢下军队,只带着几个随从,乘船秘密回欧洲。
这次冒险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的船在靠近意大利的地方搁浅了,于是他只好提前登陆。
不可一世的骄横跋扈不是不需要代价的,理查十分清楚现在他自己的处境,在欧洲,他制造出太多的对头来了,他把教皇的话当耳边风,教廷方面早已对他老大不满;阿卡城头撕毁德国国旗,已是侮辱了全体日耳曼人;法王腓力毫无疑问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衔恨在心,没有军队的狮心王理查,此时只是一只拔了牙的狮子,而周遭全是被他咬伤过的猛兽。
万般无奈,他只得选择陆路从德国登陆,隐藏身份,准备小心翼翼地穿过德国回英伦,这时已是1193年,理查在路过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的地盘时还是遭到了不测,不久前理查就是当着这位奥地公爵的面把德国国旗扯下踩在脚下的。
理查的身份不慎暴露,被利奥波德发现了,真是苦大仇深啊,他把理查和他祖宗一起都臭骂了个遍,出足了恶气,还差点把他杀了,但终未敢擅自作主,便把理查交到德皇享利六世手里。
享利六世全无他老爹巴巴罗萨的半分英雄气慨,全凭着英雄盖世的父兄在东征中的意外死亡,王室无人才,他才得到这个皇位。
正在支持理查的弟弟约翰捣鬼的小狐狸腓力一听这个消息,大喜过望,乐不可支,马上写信给享利六世,又是捧又是哄,鼓唆享利六世快把理查干掉。
幸好享利六世虽然是小肚鸡肠之辈,倒还不是傻子,知道奇货可居,便把理查牢牢攥在手里,一关便是一年。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搁浅滩鱼虾戏,理查除了摇头苦笑也无他法,在坐牢期间无所事事,好在他是个乐天派,要么成天涂涂抹抹,要么引吭高歌,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位传说中凶狠蛮横的狮子心王,原来还是位歌喉优美的歌唱家和多情浪漫的诗人。
在这期间却苦了理查的老妈艾琳娜,这个当过法、英两国王后的一生充满传奇、美丽而又沧桑的妇人,为了营救爱子,不得不重出江湖,一方面在国内她要制止小儿子约翰的篡位,约翰在腓力的教唆下折腾一年多仍未得手,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老娘偏心不给他撑腰;一方面她利用在各国的关系,极力斡旋打典,最后终于与德皇享利六世及利奥波德达成协议,英国出10万(一说15万)马克的天价将理查赎回,并且从此英国将是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属国。
十几万马克的数目对一个国家来说看上去不是很大,但八百年前的钱不能拿来和现在比,这笔钱对穷得叮当响的英国来说,已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加捐加税、卖官鬻爵、横征暴敛才能搜刮得齐的。
理查从前拿人钱财一向毫不客气,更不手软,不仅西西里、拜占廷,连萨拉丁的钱他都抢来花,此时却被人变本加利地如法泡施,狠狠地敲了一笔竹杠,也算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了。
总算艾琳娜手段了得,费尽一切手段,理查居然被她救出来了,娘儿俩抱头痛哭,毕竟母子情深,当初理查作为英王的法定继承人,却仍急不可耐地去攻打他的享利老爹,其实最大原因也是因为那时享利二世将艾琳娜打入冷宫并且囚禁,理查救母心切,才对享利痛下重手,打得老爹气急攻心翘脚西去。
德皇享利六世如愿以偿得到一大笔钱,但失去的名声却使他得不偿失,后世的欧洲人都不耻于他的下作,许多德国人更以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居然出了这么个绑匪皇帝而羞惭,人们只记得巴巴罗萨,羞于谈及享利六世。
在理查遭苦受难的那段时间,与他并壁而辉的东方名王萨拉丁,此时已是英雄迟暮,一生的鞍马劳顿,经年累月的征战,耗尽了他的精力生命,他已经灯尽油枯了。
在十字军撤军后的次年,也就是1193年的一天,55岁的萨拉丁在开罗仓促地蒙真主的召唤,弥留之际,他泪流满面,拉着儿子和义弟阿迪尔的手,希望他们能和平相处。
他留给儿子的只有几十枚金币,钱他都花光了,但他留给阿拉伯人,留给穆斯林们的却是一个千古不朽的神话,在后世的穆斯林们遭受欺侮和苦难时,他们就会想起那个英姿勃发,策马纵横在亚非沙漠上的萨拉丁大帝。
理查能够平安回到伦敦,据说与平民对他的爱戴与崇拜也很有关系,因为英国的平民大多是央格鲁――撒克逊人,与日尔曼人同宗,而来自诺曼的“征服王”威廉一世打败撒克逊人征服英格兰后,诺曼人就成了英格兰的贵族,长期以来撒克逊人都要低诺曼人一等,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军队里,撒克逊人都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但自理查登位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理查虽然不会说英语,但却没什么种族和等级观念(要不他也不会把妹子嫁给异教徒阿迪尔了),在他手下,撒克逊人和诺曼人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因此深得撒克逊人的拥护,而艾琳娜也由此才能顺利地从民间筹到巨款赎回儿子。
英国的传奇英雄侠盗罗宾汉,说的便是这个时期的故事,传说便是他保护狮心王理查安全到达伦敦,重掌国政的。
腓力和约翰的阴谋彻底破产,对艾琳娜而言,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看在老娘的面子上,理查也没怎么为难这个不争气的弟弟,他实在是懒得理他。
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腓力这只小狐狸,正所谓顿开金锁走蛟龙,理查一回到军队里,立时如鱼得水,又张牙舞爪起来,什么神圣罗马帝国,什么奥地利公爵,什么法兰西王国,有哪个在他眼里,不过第一个要收拾的自然是老在他背后捣鬼敲闷棍的小狐狸腓力。
1194年的6月,理查和老妈道别,便踏上法国的国土,向腓力宣战。
7月,在法国的弗雷特法尔,两人首度决战,身披重甲的法兰西骑士在英格兰撒克逊长弓密集的箭矢下溃不成军,在狮心王的攻击下,腓力不见得比萨拉丁体面多少,照例被理查打得是灰头土脸,丢盔弃甲,撒丫子狂奔。
腓力也意识到在战场上不是理查的对手,不敢再轻易与理查正面交战,于施展开“拖”字决,利用法兰西王国雄厚的国力和自己层出不穷的诡计与理查周旋,这一拖便是4年,但在1198年于库尔塞尔,双方还是不可必免地又遭遇一次决战,结果依然是腓力兵败如山倒。
眼见英军势如破竹,无可遏制,腓力只觉大势将去,但上帝终究还是对他比较眷顾,1199年,狮心王理查在法国南部的一次攻城战中,嗜好冒险的旧病复发,亲自在敌阵附近侦察时,结果意外地被冷箭射中,伤重不治,撒手人寰。
“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42岁的理查终究在战场上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腓力大喜过望,连呼基督显灵,上帝保钓,突然失去理查的英军乱作一团,再无力与他争锋。
而不争气的约翰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如愿以偿得到哥哥的王位了。
就在同年,叔侄阋墙多年的埃及阿育布王朝,也终于产生了最后的胜利者,阿迪尔得到埃及王位,在历史上他和萨拉丁的关系,就好像宋太祖赵匡胤与周世宋柴荣的关系一样。
约翰登上王位后,立即与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腓力翻脸,与理查一样,为捍卫英属的法国领地而继续与腓力兵戎相见。
有了前车之錾,腓力对金雀花王朝翻脸不认人的传统早有防备,早已伏下对付约翰的妙手。
约翰纵然不是草包,但论武功、论智慧哪能和腓力相提并论,而且这次腓力玩的还是西方版的“挟天子以令诸候”,他利用教皇英诺桑特的威严,由教廷的名义下敕令,宣布禁止英格兰的宗教行为资格,免除英国基督徒臣民们对约翰政权效忠的约束,其实就等于借宗教之力废除约翰的权力。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教廷和教皇的世俗权力在诸候中的影响早已经是今不如昔了,当年的巴巴罗萨就是最坚决和强大的反抗者。
约翰好不容易才得到王位,当然不予理会,并以牙还牙,宣布没收英国境内教廷的财产。
这正中腓力之计,他便来个“挟教皇以令诸候”,没几合,就把约翰打得满地找牙,收拾的服服贴贴,并将英国在法国北部和西部的大片领地全部收回。
巨大的胜利使整个法兰西王国欢呼雀跃,而腓力也被加称为“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的称号缘于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渥大维.奥古斯都,由罗马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号,其为神圣、伟大之意。
因此法王腓力二世,史上也称为腓力.奥古斯都,又称“高贵王”。
事情还没完,开罪了教廷又被腓力痛扁的约翰,于1213年,被迫将英格兰作为封地在名义上献给教廷,并且每年纳贡。
话说回来教皇也算是玩得太过火了,英格兰人对这种羞辱印象很深,这个事件为后来英国最终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埋下了伏笔。
而倒霉的约翰,顿时成了全英格兰奚落和嘲讽的对象,他的无能更衬托出了他兄长理查的英明神武,英国人越发对狮心王寄托了无限的思念和暇想,后世无数的文学作品都把他描绘成了一个传奇浪漫的英雄。
而约翰,英国人则谑称他为“失地王”(或曰“无地王”),喻意他的无能与草包,丢光土地。
但是那时的英国人乃至整个世界,都没有想到,正是在这个无能的“失地王”约翰手上诞生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曙光。
由于贵族和领主们对无能的约翰的鄙视,使他们不愿意再服从约翰以及他那糟糕的内政政策,1215年,在贵族领主们的挟迫下,约翰被迫签订了《英国大宪章》,大宪章至约翰的孙子爱德华一世时,正式成为法律条文,宪章中首次出现了人权概念,也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石,终而也由此改变了整个世界。
这真可谓是因祸得福了。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早已结束,可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征战还将延续千年,一直到今天。
第三次东征时咤叱风云的四大名王,活到最后的是法王腓力.奥古斯都,他于1223年,也就是他58岁那年蒙上帝召唤,晏驾西去。
谁也没有真的笑到最后,接下来是英法数百年的恩怨,江山代有人才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百年,狮心王与奥古斯都时代过去后一个多世纪,是英法百年战争,风水轮流转,那时轮到英国人占上风,长驱直入法兰西,在法国,又引出了奥尔良农家少女――圣女贞德那段慷慨悲歌的故事……
自《角斗士》开始,好莱坞掀起了一股“史诗片”热潮。
不过,随着宏伟的《荷马史诗》被演绎成明星帅哥的多角恋情(《特洛伊》)、世代传奇的英伦之王变成了一个无味的武夫(《亚瑟王》)、纵横四海的盖世英豪为同性之爱而神经质地喋喋不休(《亚历山大大帝》)......观众和评论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史诗片,我们还能看到宏大的历史与传奇吗?
幸好,好莱坞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如果说有哪一位导演的作品堪称“部部精彩、几无次品”的话,斯科特算一个。
《异形》、《银翼杀手》、《黑雨》、《陌路狂花》、《角斗士》、《沉默的羔羊3》、《黑鹰坠落》,还有就是这部重振史诗类型片的新作:《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
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利安(奥兰多.布鲁姆饰),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
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多么崇高而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是,以Lusignan(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Reynald为首的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很快,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战”。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
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
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
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
(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Lusignan、Reynald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利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希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
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
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字军东征”。
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篇首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侵略和掠夺。
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
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
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
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
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
如影片的主人公巴利安、巴利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但是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Lusignan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Reynald等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符号和信息: 原教旨主义与世界主义、极端派与温和派、保守派与自由派......当看到Reynald率兵袭击穆斯林商队,挑起事端,破坏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我们不难从“公共汽车爆炸”之类的电视新闻中找到21世纪的版本; 争端即起,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Lusignan与提伯利亚斯争论是否宣战,Lusignan振臂高呼“God Volition(神的旨意)!
”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提伯利亚斯面对此起彼伏的“God Volition”声只有无奈地苦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和“God”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Volition”们是怎样一次次地煽动起民意、把一个民族推向激进主义的泥潭;面对这些冲突和无奈,斯科特通过主人公巴利安之口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耶路撒冷如果是不是良知的国度,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做事不可不问良知,不可推说权宜。
”―――“不可假借神意,胡作非为。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
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
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筹莫展。
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
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业已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
斯科特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不堪的选择。
对此,《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这是对中东和平可能性的一个梦想。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
”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不错,这座“三教圣地”、千年古城,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历史,今天仍然要不断地舔着伤口前行,在“我们要屠杀”和“世界是一家”的反复挣扎与较量中,它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
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
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这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Kingdom of Heaven,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
请帮忙点赞,让更多人看见知识前言 (观影前可看,相关背景历史) 白云似长衣 须臾变苍狗 源自旧约“出埃及记”,公元前十四世纪末,犹太人在埃及为奴,神引导犹太人先知摩西,带领犹太人来到神许诺他们的迦南地,大致相当于今日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并建城耶路撒冷;
迦南地
耶路撒冷 公元前十世纪,犹太传奇君主所罗门王在首都耶路撒冷建起了著名的犹太教圣殿,迎回了上帝存放圣谕的“金约柜”;从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图腾,因为那里存放着证明他们才是上帝亲密信徒的见证;(备注:金约柜用来盛装上帝在西奈山赐给摩西的石碑。
因此,石碑以及用来盛装它们的柜子就成了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见证。
在《出埃及记》第25章第22节里,上帝对摩西说:“我会让你知道我就在那里,就在柜盖上两个小天使之间与你讲话,在见证之柜的上面。
”出于这个原因,金约柜有时候被看做上帝的踏脚凳。
据传,就是这个金约柜,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区。
后来柜子被大卫王带到了耶路撒冷,然后被所罗门国王安放在新修神殿的“至尊堂”中)其后400年间,犹太人经历了分裂,巴比伦入侵,所罗门圣殿被毁,国王与贵族们囚禁;巴比伦之囚70年后,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灭亡巴比伦,犹太人才得以回到耶路撒冷重建神殿,开启了第二圣殿时期;
所罗门王
第一圣殿复原 公元前51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法老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登上王位,她先勾引凯撒,凯撒遇刺后返回埃及又与罗马统帅马克·安东尼相好,几乎分裂罗马,最后屋大维攻陷亚历山大港后自杀;从此罗马控制整个欧洲复地和埃及,疆土环绕地中海,罗马帝国时代从此开启;西方有强大的罗马帝国,东方有汉朝,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在丝绸之路的中心节点上,耶路撒冷慢慢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时它不仅仅是犹太人的信仰之地,也是东西方商贸交汇之处,信仰与金钱在此处熠熠生辉;
埃及艳后和安东尼 五十年后公元元年耶稣在伯利恒出生,三十岁开始传教,宣扬福音。
后被犹太祭司该亚法控告,经犹太行省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判,被钉死耶路撒冷旧城外的十字架上,这个地方后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太后于公元335年巡游耶城时在耶稣墓地上建起了“圣墓教堂”,成为世界各地基督徒的圣地;
圣墓大教堂 公元70年,一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罗马军队拆毁了圣殿(只剩下部分墙基,即哭墙)。
犹太人再次起义,最后在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围并夺取了该市;作为惩罚措施,下令在希伯来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伦和罗马军兵两次攻陷的周年日(恰巧是同一日),将耶路撒冷彻底铲平,在原址新建罗马城市爱利亚加比多连(Aelia Kapitolina),圣殿山上另建罗马神庙;同时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原第二圣殿庭院西侧的围墙,成为了犹太人圣迹“哭墙”;
哭墙 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开始信仰基督教,宣称为上帝而战,耶路撒冷被基督教控制,同时基督教向西方欧洲传播;直到匈奴到来,覆灭东罗马帝国,并带来了鼠疫,世界秩序崩坏;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穆罕默德“启示”《古兰经》文,传教MS林教,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MS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地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之后,耶路撒冷长期被MS林控制。
《古兰经》17章1节记载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迹。
今日耶路撒冷圣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为纪念这一事件——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是阿克萨清真寺,而MS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圆顶清真寺”;同时期,在原犹太人在圣殿山第一圣殿遗迹上,兴建了“阿克萨清真寺”。
耶路撒冷成为MS林教的三大圣地之一;
圆顶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 至此三大宗教圣迹汇聚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也成为三大宗教接受上帝宠信,朝拜的重地,谁拥有他,谁就几乎拥有各自宗教所有信徒们的支持,宗教政治意义可见一斑; 1099年,罗马教皇号召基督信徒东征耶路撒冷,并允许为东征提供金钱,战斗得信众可以得到宽恕,占领得土地将被允许建立基督教的王国,于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包围了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
十字军进城后,屠杀了城内大多数MS林和犹太人。
此后到1291年,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MS林不准入城。
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根据这样一个史实,拍摄了这部关于中世纪骑士和十字军东征的故事;由于剧场版本是2小时25分钟,本片内容过于宏达,剧场版本没有很好展现影片的叙事内容,导致当年该片票房惨淡;后来的导演剪辑版本,有3小时14分钟,才把这个问题有效弥补,这部电影是难得的沧海遗珠;以下涉及大量剧情,建议看完影片后观看: 影片开始在一个阴冷飘雪的早晨,远处寒鸦啼鸣,在一个立着十字架的十字路口有两个掘墓人,其中一个叫格拉弗蒂格,请记住这个名字,这段镜头暗喻中世纪欧洲黑暗的统治,人们生活困苦麻木;镜头切到一个神父,他是男主铁匠的哥哥,我们叫他坏神父,他回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城堡,掰开了手中的腐烂的苹果剔除了一条蛆虫,男主铁匠的妻子由于丧子悲伤自杀,这在当时基督教属于禁忌,由于坏神父是男主的哥哥,担心这件事会影响他日后成为主教的绊脚石,于是首当其冲带着人要把男主的妻子埋葬在十字路口,并斩首羞辱,接受万人的踩踏,远处的城堡代表他觊觎的权利,腐败的苹果是堕落的基督统治,那条蛆虫对于他来说是这具尸体,对于导演来说,其实是他;之后坏神父与格拉弗蒂格进行了一场关于逻辑与公平的辩论,坏神父刚咒骂格拉弗蒂格热爱盗窃,转眼他偷走了铁匠妻子尸体身上的黄金十字架;
电影截图十字路口
铁匠的妻子像圣母玛利亚,暗喻基督已死 主教让坏神父放了铁匠,并告诉坏神父需要铁匠来完成教堂;铁匠避免了被坏神父进一步的迫害;铁匠踉跄回家,画面转向城堡里,铁匠的父亲是耶路撒冷王国的男爵,由于之前的战斗,伤到了睾丸,无法生育,回到法国寻找自己继承人,男爵也是这个城堡主人的弟弟,城堡主人也在觊觎铁匠父亲的爵位和金钱,试图阻止男爵与铁匠相认;第二天,男爵来铁匠铺与铁匠相认;这里男爵介绍了自己,他叫高弗雷.伊贝林男爵,在耶路撒冷领兵100,但是铁匠拒接了他,男爵临走前留言你想通了可以来摩西那再见,但是被坏神父听见了,晚上坏神父继续怂恿铁匠离开此地,直到坏神父说出她的妻子是无头野鬼,铁匠看到了坏神父脖子上妻子的十字架,怒火中烧杀死了坏神父,被迫骑马离开去追寻男爵;
铁匠杀死神父 铁匠找到男爵后,露营期间,男爵训练剑术,男爵教给了铁匠永远不要把剑放低,把剑举高,这招意大利人叫“晴空霹雳”,从上劈下;记住这招,以后铁匠靠他无往不胜;另外一招是伤人的不只是刃;这时,男爵的城堡哥哥派他的儿子杀来,借口要带回铁匠,阻止铁匠回耶路撒冷继承男爵,男爵看穿这一切,于是双方展开厮杀,男爵受重伤;
男爵的晴空霹雳剑招 他们来到摩西那,遇到男爵的政敌盖.鲁西南,这里要说一下耶路撒冷王国的两派政见,一派以耶路撒冷王为首的,他们允许MS林,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朝拜,以换回在叙利亚的MS林国王萨拉丁承诺的和平;另一派是国王姐姐的老公盖.鲁西南,他们认为耶路撒冷只属于基督教,不允许异教徒染指耶路撒冷;男爵去世前,传位给铁匠,从此铁匠成为骑士,兼新的伊贝林男爵;并留遗言:“保卫国王,若国王驾崩则保护百姓”,记住这句话;下文称铁匠为伊贝林男爵!
保卫国王,若国王驾崩则保护百姓 新的伊贝林男爵渡海,遇到风暴船沉,伊贝林男爵找到一匹马继续前往耶路撒冷,流浪半路遇到两个叙利亚人,一个是萨拉丁手下亲信大将,另一个是他的随从,也是叙利亚又名的骑士;大将假称自己是随从的仆人,(很绕口)索要伊贝林男爵的那匹黑马,于是伊贝林男爵与那名骑士决斗并获胜,伊贝林男爵俘虏了大将,并要求大将带他去耶路撒冷;
电影中的圆顶清真寺
这个城门是日后萨拉丁进攻耶路撒冷时想要打开的突破口,由于知道该处是由砖头堆砌而成,容易被投石机攻破
第一眼的天国王朝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伊贝林男爵释放了萨拉丁的大将,并送给了他那匹黑马,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在你还未见到敌人之前,你的品德便会在他们之间传扬“;从此,新的伊贝林男爵扬名阿拉伯世界; 伊贝林男爵沿着“苦路”,径直走向圣墓教堂,当晚他在那里忏悔了一夜,并把妻子的十字架埋在了那里,祈求耶稣解救妻子的灵魂;“你活在我心中,又怎会落入地狱”
电源中的圣墓教堂
“你活在我心中,又怎会落入地狱” 伊贝林男爵在城中游荡,被老伊贝林男爵的仆从认出,带回了男爵的府邸,锦衣玉食的生活,阿拉伯管家,美貌的侍女;耶路撒冷王的姐姐茜贝拉公主听到新伊贝林男爵的事迹也兴致勃勃登府看望,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新的伊贝林男爵;
茜贝拉公主 医院骑士团团长奉命领着伊贝林男爵去见了耶路撒冷执政官泰比利亚斯,在这里执政官正在处理雷纳尔德.沙提昂领着圣殿骑士团屠杀MS林商人;这里雷纳尔德.沙提昂与国王姐姐的老公盖.鲁西南是都是激进主义者,他们排斥异教徒,破坏耶路撒冷王与萨拉丁的和平条约;他的封地在卡勒堡;而执政官泰比利亚斯是老伊贝林男爵的朋友;这里透露出一个消息,新的伊贝林男爵斩杀叙利亚那名有名的武士的事情已经传遍大街小巷,也印证了茜贝拉公主之前好奇登门看一看这个传奇人物的情节,之后参加宴会时,耶路撒冷王接见了伊贝林男爵;
耶路撒冷王 影片中耶路撒冷王的扮演者时爱德华.诺顿,因为要佩戴面具,所以演员只能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演绎传奇耶路撒冷王,这个面具设计也很好,很宽的脸庞,深陷的眼窝,让人看上去很慈爱和悲情;再加上演员的肢体语言,把王的高贵冷峻与病痛的折磨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这次会面,王上给年轻的伊贝林男爵交代了如何成为领主,其中有一个细节他们交流了城墙的防御工事建造,日后耶路撒冷王也按照伊贝林男爵建议改造了耶路撒冷的城墙防御,为后来萨拉丁久攻不下埋下了伏笔;之后王上要伊贝林男爵返回封地,保护耶路撒冷朝圣之路;
耶路撒冷欢迎所有人,不是因为有利而是因为有理; 伊贝林男爵返回封地,挖井造田,茜贝拉公主也跑去与他相见,暗生情愫并相爱;此时盖.鲁西南或同雷纳尔德.沙提昂带领圣殿骑士团又一次袭击了阿拉伯商队,萨拉丁忍无可忍率军开战,但他并不认为此刻是开战对好时机,因为睿智的烈路撒冷国王还活着,王国内部还维持着圣殿骑士团与医院骑士团的统一,宗教上还持有包容态度,对于大多数民众矛盾还未激化,但阿拉伯世界内部已经对耶路撒冷国仇恨开始蔓延;
白色为圣殿骑士团,蓝色为医院骑士团,目前世界上医院骑士团依然存在 耶路撒冷王决定御驾亲征,名义与萨拉丁决战,其实是要赶在萨拉丁二十万大军进攻雷纳尔德的封地卡勒堡前,与萨拉丁会面和谈消除战争,对内可以安抚冒进圣殿骑士团,缓和王国内部的矛盾;同时,耶路撒冷王下令伊贝林男爵率手下百人团去卡勒堡支援,拖延萨拉丁大军,保护村民;
雷纳尔德的封地卡勒堡
伊贝林男爵的百人骑兵与萨拉丁先头骑兵部队 在卡勒堡前,伊贝林男爵带领他的百人骑兵与排山倒海的阿拉伯骑兵对冲,殊死一战;这只是本片战争场面的小试牛刀,古代欧洲重甲骑士的战争场面,在我们在指环王也看到过,对于古代军事爱好者而言,是难得一见的影片场景,重甲骑士防御很好,轻微的箭矢和刀剑砍杀几乎很难受伤,但是电影场面依然血性十足,显然真正的古代战争,矛与盾都在极致的对抗中挖掘着人类最绝望的潜力;
伊贝林男爵寡不敌众,最终被俘虏 伊贝林男爵寡不敌众,最终被俘虏,但是显然耶路撒冷王安排伊贝林男爵去拖延是有用意的,原来萨拉丁先头部队的将领是伊贝林释放的那个人,萨拉丁前锋骑兵大将投桃报李,释放了伊贝林男爵,此时萨拉丁大军赶来,耶路撒冷王的大军也到了;
萨拉丁骑兵前锋大将
两军对垒,耶路撒冷王与萨拉丁开始对话
很经典的一个镜头 耶路撒冷王向萨拉丁保证会惩罚雷纳尔德,否则同归于尽;萨拉丁依然忌惮耶路撒冷王,选择撤退; 耶路撒冷王按照诺言囚禁了雷纳尔德并治罪,但是自己也因为远征身体劳顿,走到的生命尽头,耶路撒冷王褒奖了伊贝林男爵的勇敢,并许诺委以重任;此刻耶路撒冷王暗自决定,要将自己的妹妹茜贝拉公主重新嫁给伊贝林男爵,同时打算杀掉公主现任老公,也是激进的圣殿骑士团的首领-盖.鲁西南,在将来自己去世后,伊贝林男爵将成为耶路撒冷王国的摄政王,实际控制耶路撒冷,可以继续维持耶路撒冷王国的存在; 萨拉丁那边MS林内部因为退兵,激进派们产生巨大的抵制,他们急需萨拉丁夺回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萨拉丁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也在等待耶路撒冷王的去世,届时耶路撒冷王国的失衡,会出现他渴望的战争借口;盖.鲁西南也听到了耶路撒冷王对伊贝林男爵的褒奖,他感到了耶路撒冷王对他的巨大敌意,内心已经在酝酿着政变;
盖.鲁西南在王宫亮出宝剑蠢蠢欲动 耶路撒冷王向伊贝林男爵和盘说出自己的计划,伊贝林男爵知道如果同意这个计划,耶路撒冷王会杀死包括盖.鲁西南以及追随他的人,他认为要避免杀戮,拒绝了这个任命。
耶路撒冷王无奈接收这个结局; 耶路撒冷王弥留之际,接见了妹妹茜贝拉公主,回忆自己16岁击败萨拉丁的事情,(这也是萨拉丁之前退兵的重要原因,他面对耶路撒冷王没有必胜的把握),把王位传给茜贝拉公主的儿子;当茜贝拉公主掀开死去的耶路撒冷王的面具之后,看到的是腐败的面孔,其实也暗喻耶路撒冷王国表面繁荣演示下的衰败,王国将走向灭亡; 小国王种种迹象已经表现出,他也有家族遗传的麻风病;盖.鲁西南威胁,茜贝拉公主被迫毒杀了自己的孩子,茜贝拉传位耶路撒冷国王给盖.鲁西南;
小国王的手没有痛觉 此时再回自己封地路上伊贝林男爵也遇到盖.鲁西南派来的杀手,伊贝林男爵惊险脱身,当他回到封地,他的封地已被雷纳尔德血洗;同时杀害了前来耶路撒冷朝拜路过的萨拉丁的妹妹;
萨拉丁的妹妹 萨拉丁派使者来耶路撒冷索要萨拉丁妹妹的尸体,同时要新国王盖.鲁西南献出耶路撒冷,新国王盖.鲁西南砍杀了萨拉丁的使者,使者尸体被带回了大马士革,十字军向萨拉丁宣战!
新国王盖.鲁西南砍杀了萨拉丁的使者尹贝琳男爵返回耶路撒冷,阻止正在开战前动员会议的新国王远征开战,并说出了问题根源,劳师远征军队会离开耶路撒冷附近的水源地约旦河流域,军队将因失去水源被瓦解;同时医院骑士团团长也拒绝参加远征;
医院骑士团拒绝远征 果然十字军远离水源地,战斗力下降,被萨拉丁以逸待劳在山谷包围并剿杀;萨拉丁杀死了雷纳尔德为自己的妹妹和同胞报仇,并俘虏了新国王盖.鲁西南;
医院骑士团得知圣殿骑士团全军覆没,撤往塞浦路斯,团长泰比利亚斯邀请伊贝林男爵一同前往,遭到伊贝林男爵的拒绝,他还记得老伊贝林男爵的遗言:“保卫国王,若国王驾崩则保护百姓!
”他要回去包围留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和女王茜贝拉公主,因为百年前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时,屠杀了大量MS林信徒;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后一定会报仇的; 尹贝林男爵回到耶路撒冷动员城内百姓守城,求得一线生机;他战前赐予所有可以战斗的人为骑士,也包括在影片最开头在十字路口埋葬他妻子的格拉弗蒂格,这里的呼应,其实是一种赎罪式的解脱,当人们走出宗教的枷锁,人人都将成为英雄;
接下来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浩瀚的攻城大战,投石机,攻城高架车,你来我往;没必要赘叙,希望大家自己用感官体会;战争白天达到黑夜,黑夜达到白天,萨拉丁大军每天定时朝拜完,接着攻城一刻也不停息;由于之前耶路撒冷王接受了伊贝林男爵关于城墙防御工事的改造,在这次防御战起到了奇效,萨拉丁的攻城器械全部失效,最终之后轰击旧的城门附近围墙,打开缺口,双放在这个小狭口处展开了肉搏;
人海尸山,耶路撒冷依然没有攻下,萨拉丁只好与伊贝林男爵和谈,萨拉丁许诺不屠城,尹贝琳男爵献出耶路撒冷,战争结束,城内基督徒们保住了性命;真实历史上,其实萨拉丁是收取了人头费的;
城墙突破口的尸山
谈判成功后,萨拉丁难掩胜利喜悦 耶路撒冷重回到MS林手中,耶路撒冷失败的国王盖.鲁西南也被释放,他找到尹贝林男爵决斗,最终失败,彻底丧失王权,从此无法册封;
影片最后,茜贝拉放弃了封地和爵位与伊贝林远走他乡,路遇英国狮心王,他率领十字军展开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与萨拉丁在耶路撒冷鏖战最终失败,却率军跑到了基督的另一个圣城君士坦丁堡抢劫了一番;从此千年耶路撒冷始终掌握在MS林手中,直到近代以色列崛起,耶路撒冷重回犹太人手中;三千多年,耶路撒冷走了一个巡回,他曾经是世界中心,联系着东方华夏与西方的贸易,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启,发现了美洲大陆,世界中心转移到欧洲,直到现在的美国;但是他联系着的丝绸之路,交融了东西文化,活跃了意大利海岸线上的城市经济,为欧洲文艺复兴埋下伏笔;时至今日虽已不是经济贸易中心,但是由于其丰富的宗教历史遗迹,却依然还是世界的宗教中心,上帝无比宠信这里,却把它变成了地狱,这便是本片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思想; 由于导演对于宗教的客观视角,其实本片并未在基督世界产生共鸣;对于世界另一头的东方的我们,其实应该有更客观地视野去评价这部史诗巨作; 本文前后撰写花费20多个小时,利用零散时间历时几周,期间吴孟达先生去世,再次表示缅怀,对他作为演员的工匠精神表示敬佩;也希望中国电影人可以以工匠精神为观众带来好看的电影!
请帮忙点赞,让更多人看到
0n your knees.Lower.I am Jerusalem.影片在鲍德温四世出来之前和出来之后完全是一个分水岭。
这里并不是要说鲍德温四世有多么神武,诚然他的确是影片的最大光芒之一。
只是在那之后封地,开垦,攻城,保卫,剧情无一不紧凑而大气,影片真正的主旨和庞大的场景得以显现。
前一个小时看得我完全不知所以然,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在这之前仅限于耶路撒冷、圣战、十字军几个寥寥词语(十字军这个词最先还是从wow中闻得- -外国人果然对这段战争历史特别偏爱)。
也许是因为孤陋寡闻,也许是漫长的铺垫,唯一明了的貌似就是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小铁匠巴里安认了一个男爵爸爸从而获得了世袭爵位的致富路。
在一个小时之后耶路撒冷王露出他兜帽之下的铁面罩时此片才算是拉开了序幕。
影片的铺垫部分有很多次提及这个王将不久于人世,甚至有人指着从一出场就不甚喜欢的大肚腩盖伊说道他也将是王位的继承人。
于是在优缓哀伤的音乐中,我们的王姗姗来迟,显出他轻柔的白衣和不见面庞的脸。
每看到电影里一个王出现的时候,我都会充满兴趣的想,这是一个救世主or刽子手?
而这个活在面具背后的王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心理与灵魂?
接着的谈话让我渐渐了解到国王深居简出的真正原因——他患有麻风病。
这种在当时称为上帝用来惩罚罪人的最耻辱的病症,亨利四世因为此病自杀,患病者会忍受一个无比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身体的各个部位一寸寸腐朽,直至面目全非的离开。
自古王室出疯子,《角斗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被父亲宠爱性格偏执的王,而这个长期忍受形体扭曲的王的精神又能保持多大的正常?
事实证明鲍德温四世却不像我担心的那样,他睿智、仁慈、平和。
面具遮住了他的表情,遮不住他的声音,他的眼睛,他的姿态。
十三岁登基,十六岁第一次领军以少胜多大败萨拉丁三万铁骑,沙漠之王被长年拒绝在耶路撒冷国土之外。
在他的统治下耶路撒冷繁荣安定,这里没有信仰歧视,对所有前来朝圣的人开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能在这里和平相处。
最能体现王气度的高潮的一段无疑是与萨拉丁在伊贝林阵前的谈话。
伴随着the king悲凉壮阔的音乐,此番登场将是他最后一次闪耀舞台,长途行军耗掉了本就病重的耶路撒冷王最后的生命力。
两军对垒,十字架下的国王及其军队、耶路撒冷骑士团特有的蓝白色军旗与银底金字的复十字徽章,太阳中骑士们马刺反射出零星的闪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阵营对面,一代枭雄萨拉丁沉默许久,再一次下令退到耶路撒冷的国界之外,默默地等待着他麻风对手死去的那一天。
正是这种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较量,萨拉丁甚至提出派他的御医为鲍德温四世看病(穆斯林的医术在当时据说非常先进)。
然而结局已定,二十四岁时我们会做什么,或许因为工作因为感情问题在黯然神伤,而鲍德温四世已经以其超人的毅力支撑这个国家十一年,书写完了他传奇般的一生,带着对王国的无限担忧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他之后的两年,耶路撒冷走向了它无可挽救的宿命,世人称“上帝以耶路撒冷为他陪葬。
”樱花因为短暂而美丽,正如耶路撒冷王二十四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没有人会在看到鲍德温四世不会好奇面具之下的面孔,也不会不好奇面具之下的演员。
搜到爱德华诺顿的名字纯属我的意料之外,论坛上有一个笑料,楼主在看完了影片后大声质问爱德华诺顿在哪里,二楼回复道,诺、那个戴面具的,看那削肩膀和棉花糖样的声音不是诺顿是谁。
这个从头面具到尾的角色,本用不着爱德华诺顿扮演,既然用了爱德华诺顿,就没有不出彩的道理,可见导演对这个角色的重视。
难为诺顿1969年的岁数声音居然可以这么灵动清澈,比起本该比他年龄小不少的奥兰多克鲁姆声线竟还要年轻许多,也符合国王正值英年的特性。
据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诺顿还特别对面具的不同角度所造成的“表情”做了深入的研究。
因为全篇戴着面具,爱德华诺顿特别要求演员表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名字。
下面来谈谈本片的一号男主角,伊贝林男爵巴里安。
当面具王存在的时候,巴里安的光芒完全被鲍德温四世所掩盖,而在他死后,巴里安的光芒才渐渐散发出来。
剧本是一方面原因,但也不可不看做是主人公成长的一个过程。
看到中间的一段我曾一度认为巴里安很愚钝,他拒绝了鲍德温四世的遗嘱,处死盖伊和他的圣殿骑士团,和西贝拉成婚成为耶路撒冷国王(这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个机会)。
导致王权落入好战分子手中,雷纳尔德和他手下的圣殿骑士团大肆屠杀国内的异教徒,发动哈丁战役,被萨拉丁打得全军覆没,前来觅食尸体的苍鹰遮天蔽日。
不过看到后来我理解了男主的行为。
“强敌当前,无畏不惧。
果敢忠义,无愧上帝。
耿正直言,宁死不诳。
保护弱者,无怪天理。
”这是男主的父亲高弗雷男爵的临终嘱托,也是对骑士精神的完美阐述。
简而概括就是一名完美的骑士必须具备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八大美德。
宫闱的权力斗争无疑是有失公正和光明可言的,所以巴里安拒绝了“小恶成大善”,对于他来说无论多小的恶都是对骑士信仰的背弃。
再来看看巴里安的之前,因为妻子自杀和教会的迫害,他来到耶路撒冷寻求心灵的救赎,在此过程中接受并建立起了骑士的信仰,这是他重新找寻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不会放弃好不容易重建的自我。
巴里安从来不是主动投身于权力之中的,他对权力没有一丝兴趣更别说去主动获取,他看透教会的虚伪、当权者的贪婪、战争藏在正义之名后的掠夺本质,因此他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维护社会的平和,反对战争和欲望对个体带来的伤害。
西贝拉在离开伊贝林的时候曾问巴里安“我们将来怎么办?
”他也不过是回答道“一切由上天来决定”,可见他随遇而安的本质。
影片最为壮观和完整的战争场面是最后巴里安领导的耶路撒冷之城守卫战,巴里安在此完全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在小铁匠时就是一个工程师,曾设计过攻城器械和防护建筑,萨拉丁的攻城手段在他面前屡次遭到瓦解。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抵抗为全城的人争取到了和萨拉丁谈判的机会,最后协议达成——献出耶路撒冷城,换取一城百姓的平安离开。
记得巴里安在战前动员时说的:“什么是耶路撒冷?
你们的圣城坐落于遭罗马人拆除的犹太庙上,坐落于穆斯林的圣地。
何者更为神圣?
哭墙?
清真寺?
圣墓?
谁有权?
谁都无权,谁都有权!
我们守卫城池,并非为保护这些石头。
我们战斗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
”何为圣城?
何为宗教?
这里告诉我们,如果圣城行不义,圣城就什么都不是。
当宗教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把人民拖入战争的苦海时,宗教就不再神圣。
和平的死亡值得整个耶路撒冷作陪葬。
对生命、人民、和平的尊崇与信念,高于世上的一切宗教。
这应当也是导演斯科特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希望。
奥兰多克鲁姆的演技在此片阉割版上映之后曾被无数人诟病,质疑导演的选角能力。
但我看来奥兰多并没有那么糟,诚然他的演技在众多演技派的包围中有些青涩,有些肩负不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但也正因为巴里安或许是个美男子导致西贝拉公主一见倾心不是)。
斯科特的影片里不需要过分渲染的个人主义英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将一个社会的形态呈现上来给观众看,这里面有运筹帷幄的王者,也有生性淡泊的边缘者。
也因此有了观众对面具国王风头盖过主角的激烈讨论,而巴里安的形象过于突出未免会削弱影片从侧面角度对宗教对社会的一种思考。
奥兰多克鲁姆想必也对这部当时寄予厚望的大作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心力,而他内敛的演绎风格和导演所要求的格调也算基本一致的(他本人的名字也很有趣,开始由于我的低级英语水平不理解为什么影迷们都称他为“开花”,后面才知道Bloom在英语里就是开花的意思…)。
再来说说唯一的女性角色西贝拉。
不用想被一群男性角色包围的唯一女主角肯定是特别的,不凡的男人总要有不凡的女人衬。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剪掉长发伪装成妇女参加医疗的形象(个人觉得这段描写虽有烘托但也有些弱),而是作为母亲亲手毒死自己天使儿子的一段,唔,很勇敢又悲惨。
据说上映版把这一段连同她的儿子一起剪掉了,少了最突出的一个描写无怪乎女主几乎成为一个花瓶样的摆设。
但伊娃·格林在里面还是具有一种特别的异域风情的美(好莱坞拍美女真不是盖的)。
盖伊和雷纳尔德两个电影里的反面教材不想做过多分析。
第一眼就觉得漂亮的公主和大腹便便的驸马爷太不登对了(史上据说两人很粘,完全和电影里相反的),把本就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演得不讨人喜欢证明演员成功了。
一般一个人在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总该先问问自己的能力,如果他有能力并成功了,那么便是胜利者;如果他没能力但险险的成功了,那么便称为勇敢者;如果他没能力还失败了,那么下场很可能就是臭名远扬。
自古成王败寇,胜者多溢美之词,败者被后世睥睨。
一个战争的失败因素有很多,不得不说他们两个倒霉又可怜。
演萨拉丁的据说是特型演员,没得说,彪悍威严气质尽显。
而且我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或许萨拉丁那边的是阿拉伯英语口音?
发音字正腔圆,短促而清晰,而源自法兰西的耶路撒冷王室发音则绅士而连贯。
在与巴里安城墙下谈判时有较为经典的一段话,巴里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有何价值?
”萨拉丁答道“Nothing。
”紧接着又转身面带微笑得回答“Everything。
”(萨拉丁在俘虏的盖伊时说的有一句话我也比较喜欢,“Were you not close enough to a great king,to learn by his example?”从侧面烘托了鲍德温四世的伟大)雷德利·斯科特的影片里总不乏很多细节刻画。
因此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数十万名穆斯林士兵虔诚跪拜的宏大场面,也可以看到冷兵器时代残忍直接的血腥画面(比角斗士的拍摄场面又先进了不少)。
贯穿全片的宗教色彩开始让我有些迷茫很慢才进入角色,比如巴里安妻子的因为自杀尸体遭砍头并且不能埋入平常人的墓穴(貌似基督教的教义不允许自杀)。
最后提下影片的配乐,在我心中这配乐已经和指环王的不相上下,无论是气势恢宏的Crusaders(个人觉得这段曲做得非常好,女声哼唱很承接Ave Maria的宗教风格又很有中世纪气势恢宏之感)还是苍凉哀转的the king(完全为鲍德温国王所作,每一次出场都伴随着此曲不同的小变奏与国王不同时期配合的恰如其分),和体现王室融入当地风情的Saa Magni,都要命的好听。
(Saa Magni在全片只用过一次,位置大家猜- -,当时听到的感觉很惊艳。
想到看过的一句话,斯科特的电影很少亲密戏,有人奇妙的问导演为什么,导演幽默的回答“我的看法激情戏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除非你亲自做。
”想想国产大片经常截取这做官方宣传片…汗颜)(第一次写影评,在写此篇影评之前也参考了多方资料,尽量以自己的感触将这部影评写得详细些,感谢万能的百度和写材料的人…不一一点出)
喜欢战争,喜欢历史,喜欢文化,喜欢帅哥,喜欢靓女,就这样,天朝王国自然是我值得花费时间写下读后感的不多的几部史诗电影之一。
高中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最大感觉是可惜,为什么,看不懂,不是自己理解力不够,是剧情有着莫名其妙的跳跃和硬伤,直到最近,在豆瓣上看了影评说公映版两小时版的是两星,而“导演剪切版”三小时的才是五星级别的。
由于当初的可惜印象如此深刻,本人当夜就怀着期待拖下了这长达三小时多的电影,看完后感慨:这是这一天最值得的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的电影并不多,印象中“宾虚”是最老的,也是一部历史史诗巨作,然后就是一部长达五个小时的“从海底出击”以几乎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艘二战德军潜艇的故事,然后就是“魔戒之王者归来”,记得看完首映后震撼到出电影院走错了方向,经走到学校去了……言归正传,为何喜欢天国王朝,经历了好莱坞的无数洗礼,一般的大片已经无法入眼的今天,我为何还是被其吸引呢?
说穿了,还是文化,这种千年前的艺术能发出致命的吸引力,将你带入一个你在当今几乎无法体会到的精神盛宴中。
中世纪,十字军,环锁链甲和雪白的十字军外套,双手宽刃剑,挂有彩带的长矛,宏伟的圣城耶路撒冷,华丽奢侈的阿拉伯与西方风格完美融合的宫廷,电影呈现出来了一种在当今社会你完全无法看到,你完全无法一个人凭想象想出来的世界,这就是文化,中世纪,西欧的十字军骑士文化和阿拉伯传统文化……同时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堪称经典,开篇类似于弥撒般飘渺的女声合唱,悠扬的阿拉伯传统乐器,配合节奏感十足完美衬托的鼓点,就是未见其面,先闻其声,那种异国、古典的情调,在你还没看到第一个画面时就牢牢的在心里扎根了(导演开篇1分钟全是黑屏,就是主旋律,我还以为显卡出了问题)。
作为非常经典耐听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其在电影中多次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故事情节则是不温不火,讲述一个著名领主的私生子,杀了一狠毒的牧师被迫和其父亲前去耶路撒冷保卫国王(也就是耶路撒冷唯一被十字军攻陷的100多年间),而国王是位贤惠的国王,靠十字军的武装力量和耶路撒冷宗教自由维持与强敌萨拉哈丁的和平。
可惜国王身患天花,在一次为了阻止与萨拉哈丁发生冲突的过程后身亡,其权位落入其妹妹的未婚夫上手,新国王自然是狂热十字军,直接撕毁协定与萨拉哈丁决战,耶路撒冷的十字军被引进沙漠全军覆没,而萨拉哈丁挥军二十万,发誓血洗圣城报百年前十字军血洗伊斯兰之丑,而我们的主角又是如何拯救人民的呢?
又是如何勾搭上美丽女王的呢?
自己去看吧~从电影中看出,导演还是在文化氛围上下了功夫的,几乎毫无瑕疵,但是本意还是一部战争片,虽然对宗教,人性做出了思考,但是寥寥几句,个人感觉有点可惜。
不过有几处印象还是颇为深刻,一处是国王告诉主角,一个人无论命运如何,灵魂总是自己在自己手里,当你面对上帝,你不能狡辩:是别人让我这么做的。
还有对信仰的的解释,对上帝在哪里,上帝在心中,在头脑中,信仰不是狂热的十字军战士或渴望复仇的伊斯兰信徒,而是对事情作出真正正确的选择。
还有最后主角问萨拉哈丁:耶路撒冷值得么?
回答nothing,然后走两步,回头everything……,宗教,信仰,文化,到底是什么,很取巧的回答方式……总之本人认为这是一部史诗……可能因为他正对我的胃口,因为我喜欢文化,热爱历史,而冷兵器对男性总是如同美女一样,他给我带来了一幅完美的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与阿拉伯碰撞的战争,宫廷,文化,爱情画面,让我留连忘返,浮想联翩。
又及:要看一定要看180分钟版的,120分钟版的真的看不懂。
记于:2009-4-14 晚8点深大风槐宅
在高考以前就看到了《天国王朝》的介绍,最后看到这部在5月7号公映的片子却是在漫长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
在瑞声的DVD架子上淘碟是偶的老本行了,而在那天先看到的是《马达加斯加》一个同样精彩但明显张力不够的片子,然后就看到了这本灰蓝色封面的《天国王朝》。
当时的第一个反映是“啊可找到了苦等千年啊”,然后就没有什么犹豫的拿了2个碟,交钱。
没有想到的是在偶兴致勃勃的把《马达加斯加》看了3、4遍以后,偶就把《天国王朝》丢到了一边,完全没有心思去看它,结果真正把它放入DVD机的时候,已经是偶结束了军训后的十一长假了。
可看了一遍,马上被里面的情节和气氛感染,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了N遍。
最后意犹未尽的关机是,满脑子都是对《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等耗资巨大的史诗片的鄙视…………没有对比果然不知优劣。
汗…………看着亲爱的ORLANDO扮演的铁匠巴里慢慢由一个杀人潜逃的普通百姓成长为一个骑士,最后成为耶路撒冷城的真正王者,心里不知不觉也跟着电影里的战士们一起热血沸腾。
当父亲死在因为他而受的箭伤下,最后强撑着身体为他上最后一节成人的课程时,不只巴里的眼睛里有着感动和成长。
当码头上有人对他进行侮辱,巴里眼睛里一样有着冷静和坚强。
当船在巨浪和暴雨中被撕成碎片,最后巴里却在沙滩上慢慢站起来,走向同他一起幸存的马匹。
在金色的沙滩和沙漠干燥的风里,有着上帝对自己圣城未来主宰的安静庇护。
当巴里杀死阿拉伯的贵族,带着贵族的奴隶来到耶路撒冷,最后却又给奴隶自由;当他安静的对自己父亲的仆人说“BLUE”;当他走进原来属于他父亲现在属于他的豪华房屋;当他看到美丽的圣城公主,最后在国宴上面对鄙视他的曾经在码头上出现的贵族,巴里的眼睛里只有平和。
他仿佛依旧只是那个铁匠,在不知道战乱和耶路撒冷的地方静静生活。
但他手上那个十字架的烙痕和他的封地,他的人民在无时无刻的提醒他,你是贵族,你是骑士,你有使命。
永远忘记不了巴里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颤抖的声音说出的告诫;也忘记不了狠狠打在巴里脸上的那记耳光。
“AND THAT IS SO YOU REMEMBER IT。
”父亲最后的话语伴随着巴里,直到他看到那个面带金属面具的王,真正的君主。
被视为“神罚”的麻风病降临在这个睿智的君主身上,也许除了他的妹妹,没有人还记得他曾经英俊的相貌。
但这没有打倒他,他用他蜡烛般摇摇欲灭的生命在耶路撒冷燃起了冲天大火。
但火最后还是熄灭了。
不用去回忆王被麻风病侵蚀成怪物的脸。
他是神明一样的人物 ,如玉一般光洁,星辰般不朽。
王把耶路撒冷交给了巴里。
而巴里的敌人死了,朋友走了,耶路撒冷里留下他独自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敌军。
那是一场如《指环王Ⅲ》中守卫米那斯提里斯一样恢弘壮丽的决战。
蚂蚁般的人海,高大的攻城机械,雨点般的箭矢,构成战场上惊动人心的战歌。
巴里的智慧和谋略在这个时候表露无疑。
他是天生的王者。
战争的最后,有人质疑。
“没有骑士,你要怎么守卫耶路撒冷!
”巴里不回答,望向身后一个纤弱少年。
“ 跪下。
”“在场的所有有能力守卫大家的人,跪下。
”巴里慢慢的说出了父亲死时的教诲。
“Be with out fear and face ur enemies,Be brife ,and be bride that the god may love me,Speak the truth, even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fe the guy that helpless, That is ur own。
…………”最后,巴里扬起手,狠狠打在少年脸上。
“AND THAT IS SO YOU REMEMBER IT。
”“RAISE A KNIGHT,RAISE A KNIGHT!
”“你以为你是谁!
你认为你这样就能让人成为骑士吗?
能让人成为更好的战士吗?
”巴里回过头,淡然回答。
“YES。
”不必再多说那些豪言壮语,在那攻城火球流星般划过的夜空下,有着一个真正的骑士在带领人民。
不是守城,而是保护城中百姓。
最后当和谈成功,巴里问对方的王。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那人笑着转身,几步后又再度转回。
“EVERYTHING。
”不必再去管离开耶路撒冷后各人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笑着回应“I AM A BLACKSMITH。
”的巴里和终于在巴里身边找到幸福的公主。
那些在那悲壮过后都已不重要。
也许这又只是一部早被电影人视作票房噩梦的史诗片,但偶在这只有能用经典来形容的电影中看到了真正的骑士,真正骑士的作为,真正骑士的责任,和真正骑士的梦想。
偶不会忘记这部片子,也无法忘记。
因为梦中永远会有火球如流星划破黑暗撞击城墙那惨烈又唯美的画面,也永远会有巴里凝结着血污的灿烂笑脸。
(偶听力不好,台词肯定不对啊555)
17世纪,阿克巴的孙子奥朗则布在与兄长内斗数年后,终于得偿所愿即位称帝。
他旋即展开对印度教的清洗活动,坚持唯有伊斯兰教方为印度的唯一合法宗教。
他种下这颗种子,毁掉众多印度教神庙,用铁腕铸就自己的声名。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迅速地衰落,宗教间的矛盾不断恶化。
——这是17世纪印度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奥朗则布,更多人知道他的爷爷阿克巴,然而听说过达拉·舒科这个名字的人数恐怕远不及前面的数字。
达拉·舒科便是那位争夺王位败北的王子,阿克巴的孙子、奥朗则布的兄弟。
他曾经希望延续祖父阿克巴的路,探索如何调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他熟读印度教经典,认为两个宗教堪称兄弟。
达拉·舒科被奥朗则布愤怒地称为“叛教者”。
倘若即位的不是奥朗则布,或许在后来的印度出现的矛盾不至于不可调和乃至国家分裂。
但历史没有这种假定性,而我们也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想象当年的景况。
2005年,擅拍史诗性场面的雷德利·斯科特推出讲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的《天国王朝》,然而三小时的电影横遭剪辑,缩水至两小时。
外加其他一些因素,票房惨败。
后来雷德利·斯科特在发售DVD以及蓝光版本时,坚持加入遭剪辑的部分,亦有抱不平的观影者为这电影助威呐喊,《天国王朝》终于逐渐收复失地,不再被人诟病叙事不之所云,并于各评分网站收获良好的分数。
说这些,是想表示,倘若没有雷德利·斯科特的坚持与细工,或许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的战争便会如同其他一些故事——比如达拉·舒科与奥朗则布——一样,湮没在讲述中世纪历史的书本中,只能在少部分的讨论里偶尔现身。
这种讨论将会平稳、尊重史实,像开水一样有益,也像开水一样无味。
在这部电影中,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两人共同所做的,正是达拉·舒科希望去做、但由于兄弟意见相左而始终未能如愿的事情。
雷德利·斯科特为这部电影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故事,它头尾相连,在叙事上以象征团成一个圆。
然后,他在这个圆上一笔笔画下繁复精致的细节。
他请裁缝制作精细而符合时代要求的衣袍,请工匠打造锋利而实用的武器与铠甲,请建筑师还原中世纪坚实厚重的房屋。
他请来合适的演员,磨去他们原先的痕迹,令他们变得像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冲突下的古人,为他们套上行头。
然后他拉起“雷德利蓝”,用镜头表现他所认定的宗教之争,用打斗、用疾病、用小人物、用爱情去充实冰冷并且血腥的历史骨干。
雷德利·斯科特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就故事来说,要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去翻看鲍德温四世和萨拉丁的履历便可以有一个大致了解,何况主角是半写实、半虚构的,更不必去计较那许多。
面对这样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雷德利·斯科特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于是他在保持克制谨慎的态度之时,致力用艺术去表现、去描述那段历史。
尽管与历史有出入,但他没有夸大鲍德温四世的功绩,没有令萨拉丁像一个年老的战败者一般瑟缩于耶路撒冷大军前;也没有为了唱反调而贬低麻风王、放大他亡后的乱象,使人埋怨他亲自出兵的一意孤行。
这关乎形象的塑造。
雷德利·斯科特塑造了两个对等的、在人格上趋近完善的统治者,一位是萨拉丁口中真正的王者鲍德温四世,一位则是备受阿拉伯人尊敬的统治者、和平接收了耶路撒冷的萨拉丁本人。
这样两个形象势必会说出导演的意图、代表雷德利·斯科特进行历史的思索,然而他依然是十分克制的,像一名高超的手艺人,巧妙地将这种思索与人物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现代人斯科特对统治者的渴望以及对如何解决宗教冲突这个难题的考量变成了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电影人格的一部分。
它们融合地如此巧妙,以至于在他们的光芒照射下,基督教方面的反派与伊斯兰教一方的复仇者都变得暗淡并且无关紧要,只是用于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
但正是因此,也由于故事本身的需要,在这样两个光辉的形象面前势必要有一位穿针引线的主角,也就是雷德利·斯科特找到的贝里昂这个角色。
但是,尽管这个人物在电影中被添加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一名具传奇性的英雄,他依然没有成为时代的代表。
贝里昂在耶路撒冷陷于危难时方显重要,一旦耶路撒冷获救,他便恢复旧有的铁匠身份。
贝里昂和他的浪漫故事,是将衣袍、铠甲、武器、厚重的城堡、飘扬的旗帜解冻的必要元素,却不是穿这衣袍、占有这城堡的人物。
而且由于他的半虚构性,他得以有一些更个人化、更稚气的行为,也得以说一些雷德利·斯科特未必笃定却有过慎重思考的话语,也就是他那浪漫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根源。
但是要感谢贝里昂这角色。
在文艺复兴的大潮远未席卷欧洲的时代,他和他的小树苗、他个人的心愿以及小小的坚持,就如一阵清新的风,吹拂过因为战乱和流血而变得苍凉的大地。
这时代不是只能有被麻风腐蚀得面目全非却不得不坚持己任的国王,也不是只能有率领部族誓要夺回耶路撒冷的阿拉伯首领——这时代还有普通的人、与今时今日的我们一样的人,这个人不必带着面具,也不必身穿黑袍,他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对战争的解读。
也许这不见得是对的,但无疑,他推动着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终耶路撒冷的故事像史书上说的一样,从鲍德温四世手中到了萨拉丁那里。
萨拉丁在进入耶路撒冷城时,小心翼翼,一步步踏过异教徒的痕迹。
雷德利·斯科特让他扶起被倒在地上的耶稣像,为他脚下的路撒满鲜花。
最后,萨拉丁虔诚地跪倒在地,向他所说的“既一文不名又象征所有”的耶路撒冷致意。
这部分显然具有浓重的象征意义,稍具想象力的人便能明白它的意图。
因为它实现得如此简单、如此诗意,而令人醒悟——这是电影,始终是电影。
贝里昂的小树苗以及他的爱情亦然。
它们和片尾骑马而来的狮心理查一样,更像一个善意的微笑与提醒,提醒人们这只是雷德利·斯科特编织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个再清晰不过的假定性的题目:Kingdom of Heaven. 倘若这个世界在凡间,那么伊斯兰教绝不会向基督教低头,基督教只会为自己的神奉上鲜花。
这个故事会变成纸页上的白纸黑字,变成无休止的纷争,变成开头我写的那个小故事:达拉·舒科与奥朗则布的故事。
写写玩玩,没有技术性分析。
0What man is a man who does not make the better?大丈夫,当造福苍生。
1Do you know what lies in the Holy Land?你知道圣地有什么吗?
A new world 一个新的世界A man who,in France,had not a house....一个在法国一贫如洗的人is,in the Holy Land, the master of a city.来的圣地,可以成为城主。
He who was the master of a city begs in the gutter.本来当城主的,则可能沦落街头。
There,at the end of the world......在那世界的尽头you are not what you were born....你凭的不是祖传名位。。。
but what you have it in yourself to be.而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I hope to find forgiveness.我希望求得宽恕That's all I know.只此而已2What could a king ask of a man like me?国王要我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A better world than has ever been seen.建立更美好的世界A kingdom of conscience建立仁义社会A kingdom of heaven人间天国There is peace between Christian and Muslim.基督徒与穆斯林We live together和平共存3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强敌当前,无畏不惧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love thee.果敢忠义,无愧上帝Speak the truth always,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耿正直言,宁死不诳Safeguard the helpless and do no worng保护弱者,无怪天理That is your oath.这就是你的誓词。
Arise a knight.册封你为骑士。
4Your quality will be known among your enemies.....在你还未见到敌人之前before ever you meet them, my friend.你的品德便会在他们之间传扬,我的朋友。
5Holiness 圣者is in right action....侠也and courage on behalf of those who cannot defend themselves.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锄强扶弱And goodness...神者what God desires ...仁也is here and here.存乎一念之间,一心之隔By what you decide to do every day, you will be a good man,or not.君子小人之分,在于决定平素从善,或从恶。
6None of us know our end,really...你看,人的命运。。。
or what hand will guide us there.全都由不得自己。
A king may move a man君令,或不可违A father may claim a son父命,或不可逆That man can also move himself.人仍可自主行动And only then does that man truly begin his own game.那样我们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Remember, how so ever you are played...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
or by whom ,your soul is in your keeping alone...霸者之前even though those who presume to play you be kings or men of power.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When you stand before God,you cannot say....当你面对上帝But I was told by others to do thus..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or that virtue was not convenient at the time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This will not suffice.推卸不得!
Remember that.切记。
I will.我会的。
7You will go to your father's house at Ibelin,you house now...你与伊贝林,继承令尊封地and then from there you will protect the pilgrim road.从那里保护朝圣之路Safeguard in particular the Jews and the Muslims.特别是保护犹太人和穆斯林人All are welcome in Jerusalem.耶路撒冷欢迎所有人Not only because it's expedient,but because it is right.不仅因为有利,而且因为有理。
Protect the helpless保护无助的人And then maybe one day,when I am helpless...或者,当有一天我需要的时候you will come and protect me.你会来保护我8God wills it!神的旨意!
9Are you with me?你与我同在?
10If you continue like this ...如果你继续这样英勇。。。
I shall have to find a use for you.我定将委以重任If God can spare you, that is.如果上帝允许的话,就这样。
God does not know me.上帝不认识我Yes,but I do.对,但我认识。
11There'll be a day...终有一天。。。
when you will wish you had done a little evil...你会明白。。。
to do a greater good.为成大善,可不拘小恶。
12I am what I am.我就是我。
Someone has to be.舍我其谁。
13What is Jerusalem worth?耶路撒冷有何价值?
Nothing无价值Everything无上的价值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冲着奥兰多去看的,但是看完没啥感觉。
现在看这电影简直是是白人自我膨胀圣母白莲花的宣传片,女主角长的还很荡妇
战争史诗片的通病:又长又难看还烧钱.55/100
有点不知所云的号称历史大片"epic",最后巴里安贡献了城出去,又成了英雄。。。巴里安做什么,编导都是英雄的视角来描绘,是不是想要表现的内容太多了,结果导致全片苍白无力。公主和巴里安最多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
除了不喜歡男主角的人物性格和本人演技,其他都算是不錯的作品。諾頓的演技非常出彩。兩個王坐在馬上那段非常拍手。裏面有很多名人,跑龍套的蘭納斯特,蝙蝠俠的師傅等。但還是歪著頭的諾頓最觸動我心。
史诗大片,所谓宗教战争不过如此,为了一些利益的问题打来打去。
还没看加长版,删减版确实莫名其妙.
哼唧..
宏大的场面,磅礴的音乐中《天国王朝》将早已尘封于历史十字军与穆斯林在耶路撒冷的对峙鏖战重现在光影的银幕,诚然在剧情上对于并不熟悉历史的观众而言难免会有着晦涩难懂之处,但不可否认史诗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展露无遗。
剧场版缺成这个样子,难以置信福克斯居然还有脸把它拿出来放。加长版把缺的部分补上了,至少斯科特说对了一句话,它现在是完整的。但,这片子还是坐实了烂片的位置。叙事和人物都逻辑不通;手法恢宏,但寓意缺失,大量的对照没有目的性,流于主旋律宣传片;“斯科特史诗片”就是崇高的狗血剧。
看的是193分钟完整版,主题是探讨人类是如何假借宗教之名行罪恶之事,以及信仰对于人类的意义,可惜挖掘不深,整个故事太起点的感觉。雷德利斯科特拍史诗片差点意思,像黑泽明大卫里恩这类能拍史诗片的导演人类历史上实数少见。
勇士!好看
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都看过。故事框架很好,战争场面把控的非常出色,不过结尾有点啰嗦
又无聊又长
我就得当时被这个麻风病深深吸引了……
看的导演剪辑版,总结一下,全片就是男主为了不知道什么奇怪的道义把女主和耶路撒冷城献祭了,女主为了不让儿子受苦把儿子和耶路撒冷城献祭了,新王因为自己挑事儿把自己献祭了,全片三个小时都没看出来男主怎么就得民心了,整部片子还充斥着奇怪的过场,男女主只见了一面就滚了床单,男主更是自学成才,参加过战争,然后只跟老爸学了几天剑术就几乎天下无敌了???新王在沙漠隔壁都敢孤军深入,硬是把骑兵用成了步兵,整部电影只有老耶路撒冷王还是智商在线的,其余的所有角色几乎都处于弱智水平。
音乐最好
一星是给拍摄战争场景的苦丁。我只想说电影的故事线是脑残至极,一个两个愚蠢狂妄嗜血成性的人就挑起了宗教大战,然后就是杀杀杀…对了,编剧还大大地黑了杀儿的公主,有这么愚蠢的女人吗?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
还可以,确实想拍成史诗片,可人物张力和剧本情节都不够,虽然我看的是加长版。花了大价钱的最后攻城场面反倒没看头,还是麻风王最有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