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三人行,二人暗流涌动,感情戏,细细独唱。
女人舞者却成了情感试错或是背叛的外在附庸,二人有感情的端倪,只怪无形的大剪刀给硬生生剪辑,(车戏只是一个角度)传单孩子激发了罗麦的愧疚逃避,促成韩庚西藏充满敬畏之旅,一人留下,灵魂永生,肉体只不过是短暂的栖息地,一人却说,灵魂不灭,缘分已尽。
异国他乡,油画的浪漫情调,白马低头啮草,似是故人来。
影片的整体风格写实与诗意并行。
罗麦和捷在各自有女友的情况下暗生情愫,性取向的转变需要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的过程,有的人很快就能接受,而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
罗麦和捷应该都属于后者,互相试探着靠近的接触期本该让人有恋爱的甜蜜感,但遭遇车祸成为肇事者的身份可能比同志的身份更让罗麦感到不安,所以罗麦最后选择了以求死的方式来逃避。
捷去西藏取回罗麦骨灰的过程也是他对罗麦的爱意逐渐复苏的过程,当他接受自己对罗麦的爱意如此之深这件事时斯人已去,也才会有了跟女友“即使不忘,即使怀念,即使爱是永恒,我也曾背叛过你。
”的对话。
捷自我接受的过程拍的非常细腻。
我get到了韩庚的演技,另外影片的色彩和配乐都挺棒的,值得一看。
想为电影正下名,觉得没有豆瓣评论的那么糟,反而我觉得可能是有些站在制高点的人带着偏见在看这部片子,我一个lgbt里的b可没有被消费的感觉。
从电影整体质量来说 中后一段情节可以完全透露出导演的功力,无论是白马的设定还是各种蒙太奇的表达都非常出色,质量最佳的一段还是在全片中后一段,一部分细节处理当的非常到位,骨灰盒把平行蒙太奇区分的很好也给观众留下看片指导,从技术方面说这是很出色的地方,传统藏戏的结合构成十分催泪的点,从很多细节来看导演是完全有能力讲好这样一天题材十分有新意的故事,但是恰好给很多观众留以迷惑不解甚至排斥的感受,人物背景交代的十分含糊,罗麦与赵捷的感情铺垫也十分欠缺,演员之间缺乏信念感,两个人物虽是各自背离,却仍旧应该要表达出对于彼此的纠葛,其实说白了,这个原因很简单,对于原著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十分鲜明的同志小说,而至于为何一个完全有能力表现出这个故事的导演拍出一部让人琢磨不透,蛇头虎尾的电影,大家都清楚,在面对总局严格的审核下,其实挺幸苦导演要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两个人的关系,就像赵捷给醉酒的罗麦喂水一幕,高原上赵捷跳藏戏祈祷完看到半张罗麦的脸一幕,要最大限度的暗示人物的关系,在不触线的前提下,真的十分幸苦,而对于如何不能充分表达完整故事情节的原因,或多或少导演要占一部分原因,但是在导演能够表达好故事的前提下,那么就是各种外在阻力的影响,作为第一部过审的同志剧其是名不副实,更多透露出是对于友谊的表达,和含糊不解的台词。
至于对于问题的解决我想我们任有一大段路要走
首先,我觉得导演和张杨应该挺有话聊。
其次,某人在片里的演技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我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情绪但又总觉得差点什么的程度,就不多评价了。
最后,还是说电影本身吧。
这种几乎没有故事线的片子,就好好承认自己是个意识流的公路文艺片吧……反正剧情会被嘲。
两条线的切换毫无逻辑,有明显感觉到很多戏(被)剪掉了,毕竟片长也说明这点。
然而这不能作为理由和借口。
如果导演愿意花时间讲讲感情背后的为什么,或许会好点。
应该也是拜剪辑所赐,感情线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隐晦了,虽然我从巴黎公车上的那个背影开始就莫名get到了。
说一下相对比较明显的几段吧:1. 赵捷和朱莉跳舞到最后,朱莉问你会一直记得我吗?
赵捷答案的最后一句是,我曾经背叛过。
2. 法国妹子给赵捷信里的最后一句,你知道他为什么去中国吗?
3. 赵捷出演藏戏,转经以后看到了罗麦的半张脸。
4. 罗麦去西藏前,机场送别的拥抱,相互有一个蹭的动作,已经算得是相对外放的表露。
感情被隐晦处理的原因,个人认为并不应该由导演与片方背全部责任。
毕竟x博轰轰烈烈的清算活动正打得火热,前几年还光明正大地喊“撑同志反歧视”的口号,以表示自己有容乃大,现在倒是“同性恋违法”才算zzzq了。
险些让我以为自己还在1820年。
最后的最后,多说几句极为私人的感受吧。
希望某人多注意身材管理,哪怕你这么多年始终想证明自己能转型实力派,也一直在尝试转型实力派,也别可劲别把自己往糙里作。
多补充一条,因为看到有人提到形婚,我不太认同。
我个人理解是双方关系处在彼此心知肚明但并没有挑明的阶段,结婚是刺激到罗麦的一个导火索;而在罗麦出事后,捷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这段感情。
看完已经快过去20天了,但是我还记得那句“即使不忘,即使怀念,即使爱是永恒的,我也曾背叛过你”。
(我认为看完电影仍然理解为兄弟情的人,可能是阅读理解都做得不太好,所以写了下面的文字。
杠精除外,不接受一切杠精的批评,杠精最优秀。
)我本来不想写什么,我觉得我写不出什么,看完电影常常会反思自己,变得不想讲,这部电影没必要什么都跟大家讲明白的。
导演和主创都很努力了,尽其所能让我们能够看到这部电影,和电影里的干净、本真。
电影里有很多明暗喻,明暗线。
比如罗麦跟前女友在一起可能只是为了赵捷,他去追求喜欢的男人所喜欢的女人,只是为了不让喜欢的男人得到。
赵捷扮演藏戏里的王子,看着藏戏里的爱人,他想到的爱人是罗麦,那一刻潸然泪下。
赵捷跟随藏戏团行走在川藏线上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是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经典唱段「晴朗的一天」,女主人抒发对爱人的思念,并且相信爱人会回来和她相聚,借此来隐喻赵捷的心境。
藏戏结束后的车上,大家唱着歌,赵捷看着远方的雪山,想到了罗麦,流泪道:“对不起罗麦,我来晚了。
”这里的来晚了,不只是西藏来晚了,还是对这份感情的认知到晚了,直到罗麦离去,赵捷才明白自己的感情。
在把骨灰送回罗麦家乡的路上,他乡开中餐馆的朋友说很多人法国人喜欢中餐的时候,赵捷本能反应说“我有个法国朋友很喜欢宫保鸡丁,每餐必点”。
却下意识抱紧了手里的骨灰盒。
赵捷到达普罗旺斯之后,一匹白马跟随他,亲近他,那是罗麦的爱骑,借此隐喻罗麦对赵捷深沉的爱。
罗麦在自己的西藏救赎之旅中,通过写信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和赵捷保持联络,换位思考,真的爱得深沉。
还有一些明线我就不讲了。
罗麦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孩子,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爱得是赵捷,下定决心和赵捷在一起,遂分手,并和女友谈好打掉孩子,却没想到赵捷要结婚,后来与赵捷在车里争吵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卖报的小男孩,间接导致其死亡。
罗麦认定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杀人凶手,喝醉酒说赵捷也是帮凶,以此为前提开启的救赎之旅。
罗麦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被埋在雪山里,自然里。
赵捷重复罗麦的救赎之旅,体味罗麦的心境,在西藏空灵的天,贴近的自然中,他找到了罗麦的救赎,也救赎了自己。
最后赵捷躺在罗麦的床上,脑海里是罗麦,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是也够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电影因为删减的太狠而改动颇大,但认真看过的人不会轻易说出是兄弟情这种话。
寻找罗麦这部电影,取景于西藏、巴黎、普罗旺斯,西藏的雪山很壮丽,普罗旺斯则有点像油画,风景和音乐舞蹈是本片的长处。
如果不是因为剧情烂,可以成为一部好电影的。
搞不懂为什么没有冲击性的情节?
比如车祸现场罗麦的表现,韩庚阻止罗麦去西藏的冲突,等,包括韩庚去到这些地方,他应该是从不了解到了解,从而更了解了罗麦,因为他在寻找罗麦。
我觉得这些情节加强了以后,会使得剧情凸现一点。
另外同性的镜头被审核掉,使得感情表达的差。
既然是拍同性,为什么不去阿姆斯特丹?
而去法国?
既然拍同性,为什么设置女友理解他的感情?
为什么不设置成女友反对韩庚与罗麦的感情?
这样不是更能给予国内观众反思?
不太明白导演的怎么想的。
该片豆瓣给了4分,我给了8分是因为希望多看到国产文艺电影。
什么时候有艺术院线,分级独立于商业片。
中国电影需要寻找艺术电影!
多一点鼓励!
不要中国电影都是为投资商而服务的。
看完后就一个感受,这个片子被剪辑的一点没看懂,同性恋题材电影????
我没看出来,不过不剪辑估计也过不了审核。
不针对演员,我觉得剧情的节奏太快了,毕竟是电影,时长也有限制,剧情大致没看懂。
也许我理解力有限,我对这个电影的观后感一言难尽。
他俩的感情线也太隐秘了,我看完还以为是普通朋友,没想到啊
《寻找罗麦》,一部故作深情,却没有让我感动的电影。
本来对韩庚的电影,就没抱多大期望,但还是被海报上西藏雪山的景致所吸引。
捷和罗麦,以及罗麦的女朋友朱莉,相识于法国巴黎,不知什么原因,罗麦抛下已有身孕的女友,只身一人来到了中国。
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罗麦目睹了一个少年被撞死在他面前,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离开了北京,到西藏开始了他的心灵救赎之旅,却不幸遇难于一场雪崩中。
捷听闻噩耗,循着罗麦在西藏的旅行轨迹,追寻着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把罗麦的骨灰带回他的故乡,薰衣草花田的普罗旺斯。
随着捷意识流般的回忆,电影中的场景也随之不断切换改变,北京、西藏、巴黎、普罗旺斯,时空交错间,凌乱了观影者的思绪。
显然,西藏的雪域,早已成了文艺青年灵魂的寄托之地,似乎只要心理有了问题,去过西藏一切就都化解了,翻山涉水的磕长头,神秘的藏戏表演,还有云端的冰川雪山,都会洗净心灵的丝丝尘埃。
但是还是没有感动我,尘世纷扰繁杂,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除了为生活营营役役,又怎么有资格去炫耀苦难和不幸呢!
观众们好像大都不认同这部电影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主要聚焦在主角gay不gay这一点。
个人认为,导演并未在人物身份或社会角色上过多着墨,而是试图让人物在“寻找”与被“寻找”过程中逐渐构建自我即实现自我认知。
以下是个人观点:1⃣ 其实除了画面的突兀切换和并看不出美好浪漫的法国巴黎,电影中其他诸如关于爱情生命人生的主题探讨、大篇幅的西藏取景、藏族王子的爱情故事以及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配乐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2⃣ 为什么主角要是一个中国人与一个法国人?
因为中法同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在精神上有众多契合之处,中法文化交流早有渊源。
从伏尔泰曾感慨中国古代哲学之伟大到近代中国青年人留法学习曾是风尚,如此可窥一斑。
3⃣ 也许因为电影故事的破碎叙述而造成人物情感线索的不甚明晰,但影片中已经有足够的铺垫与伏笔,这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自主想象的空间。
4⃣ 饱受美国大片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荤素不忌风格荼毒的中国电影观众,也许还无法适应中国导演表现手法的委婉含蓄(其实这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观众的品味与审美提升,道阻且长。
5⃣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上映已委实不易,烦请大家多一些耐心与宽容。
推荐看这篇文章(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打广告费ᕕ•́ݓ•̀ᕗ)《寻找罗麦》之旅:一次走向深渊的救赎http://mp.weixin.qq.com/s/px6YAM4SV5e1Lep-XvmDvA
本身在豆瓣舆论低分的引导之下,本来对这部片子不抱有任何期待。
看就看了,但看到竟然那么多人没看懂其中的基情,这我就WTF了。
好吧,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五星不是因为片子有多好,纯粹是中和一下。
--首先,这其实就是一部典型的寻找自我的片子。
罗麦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对少年之死的愧疚,实质上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想到了昔日女友为他打掉的孩子。
而导致这两起死亡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他对赵捷的感情,一次是为他抛弃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来了中国,另一次则是听到赵捷的逼婚电话导致了车祸。
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周遭的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不幸,这是罗麦所不愿看到的,于是他去了西藏,想要暂时远离赵捷,也远离这些不幸带来的一切。
罗麦去了中国之后,很显然在各方面的人际上都处于出柜状态(如写信告诉法国的朋友赵捷的事情,去GAY吧等),但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你和他相爱着,但他始终不肯承认他的取向。
他依然有女友,要结婚,自己的不顾一切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故事中的罗麦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痛苦的,车祸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赵捷寻找的是啥?
表面上看是去找罗麦,实质上就是一次出柜之旅。
赵捷这个人物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深柜”。
百度百科“深柜”这个词的解释是: 男同或女同,不敢出柜。
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更倾向于“深柜”。
人们对于“男性”有着“强势”的社会期待,在社会认知中,“同性恋”有损男性的“强势”气质,不符合社会期待。
因此,迫于符合自己社会角色的需要,男性更多得选择“深柜”。
就是这样一个深柜式的人物一路走,一路回忆两个人相处的时光,虽然他明知道罗麦对他做的一切意味着什么,但他始终不肯承认。
他依旧交着女友,却又依旧与罗麦保持着不可说的关系,直到藏戏演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罗麦是他心中真正的珠玛。
为什么这是中法合拍片?
在我看来,两个男主代表了两种社会阶段的认同与自我认知。
这是反思真我与自欺欺人之间的较量,两者非常隐晦地演绎了两种社会环境对个体带来的影响。
其实剧情真的不复杂,那为什么要花大幅的时间维度去拍风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
我想,出柜这件事,在国内本就非常不易了,如果还不能用看风景的时间去脑补那些被滤去的对手戏,那观众就真的没法在国内的院线里感受到其中的纠结与虐心了。
始终觉得这个片子能上映也算是一种视角的关注,期待能出个导演剪辑版以供学习推广。
至于韩庚的演技,我觉得他还是挺适合钢铁直男的角色的,但问题在于对“出柜”这件事的理解之上,还没有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全程更多看到的是凝重的扑克脸。
这个虽然比较难表现,但真的对整部电影来说,都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自欺欺人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电影的隐晦化自欺自然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韩庚惊艳到我了
有点不伦不类。
矫揉造作,怪里怪气。
不完整,非常
拿同性恋当卖点,为了文艺而文艺,而且韩庚台词太一般了,一张嘴就很弱气,韩庚的演技根本撑不起这个电影
含根。。。
剪太多了?
也就是个旅游宣传风景片,颜色构图都很好看。这个电影怕是没有剧本,交代了一下人物关系事情起因就开始法国西藏来回切换,不懂,爱情?别提了……
藏区风光+法国风光片。隐晦得我惊呆了,最后韩庚自慰一场戏,韩庚的手伸进被子了,马上切到了没有演技的脸,然后在想象中和罗麦在西藏舞蹈……全片最基的地方就是在gay吧门口吵了一架……
此时语文老师说,你这篇文章怎么七零八碎的,要紧扣文章中心写啊,不要只写些华而不实的语言,作文最忌华丽辞藻的堆砌,要有真情实感啊,你写这么多美景要能表现主人公感情的啊~回去重写……
韩庚演技烂,台词更烂,西藏拍的也不美,只有路人演技还算自然
感情表现真的好隐晦,全片看的都怪怪的。
等了五年,却等来这样的画风:两个男人主演的「爱情片」,却基本上没有看到爱情,只有韩庚全程扑克脸以及尴尬的旁白。同志群体一点也不惧被消费,又一次,总局的剪刀手从未让你失望过!
多的一星是给那一头雾水,也许确实是剪掉了
一个人影院包早场。交叉蒙太奇,在时空交错的西藏和巴黎遇见你,寻找逝去的你,想起《轻轻摇晃》,但四个部分剪接过多。Jérémie Elkaïm蛮帅,韩庚演技可以,菅纫姿很美。碍于限制,可惜这样的同性爱情居然连暧昧也捕捉不到,只有点到即止的微淡感。全片最基(激)情的时刻竟属开头“捡肥皂”味道的洗澡戏和按摩戏。
我竟然还要去看凌晨首映?浪费时间的玩意儿,镜头切换太不自然,西藏那么美,拍成啥了?一个影院就四个同志,后面那对说,我睡着了唉。我旁边那位也睡着了。
能打2.5就好了。能拍出来就好了。
等了五年,等来一部支离破碎的需要动用我毕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不足以理解出其中同性情谊的作品。而在所谓“破冰”上映的同一天,微博开始清理耽美内容。因为太过心酸,多打了一星。
文艺、深沉、忧郁...都略微有些刻意的感觉,藏戏那段对比下昨天戛纳上映《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曝正片片段或者《白日焰火》最后廖凡跳舞那段,确实有差距。
三星半,这部电影让我对韩庚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声音很好听,觉得他是不是可以多尝试一下这种电影角色,电影和另一部《无声风铃》有些许相似,都讲到人的死亡和灵魂的存在,风淡云轻又娓娓道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