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的是小提琴家陆松和设计师文罂的爱恨纠葛,二人在法国巴黎相遇相知,回国后坠入爱河,并且迅速求婚。
有人说,爱情很难做到始终如一,但是不管你这辈子爱了100个人,还是只爱1个人,出场顺序都是最重要的,再美好的爱情,都不能践踏在已有婚姻的道德基础上,所以电影的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至少把三观挽救回来了。
影片用一帧帧绝美的画面诠释了——无用的美好,往往就是生活的艺术。
这部电影中文罂的扮演者的杜鹃真的太美了,尤其是一袭红衣撑着红伞的那一幕,清冷的气质搭配浓烈的色彩,往那一站就是故事本身。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感情浓烈而不能自持,他们一直放任这样的感情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日后的大树。
人类是这个世间情感最丰盈的动物,我一直觉得情感是没有错的,放任感情才是错。
电影中的陆松和文罂相遇时,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身上肩负着作为别人的丈夫和妻子该担起的责任。
人的一生,每个人要扮演很多的角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既然扮起了,就要担起来。
而不能像电影中的男女主一样找各种理由来让自己在这段放任的感情中心安理得,比如:因为爱情
大概那几年昼颜走红?
(可是昼颜2015年,如影2019年,差了四年了)。
看了下霍导一直都在拍爱情片,蓝色爱情、情人结,不凑现在类型片和喜剧片的热闹,还坚持拍自己的电影还挺让人佩服的。
但是霍导对爱情的理解能让现代的观众信服吗?
他58年人,安顿写情感故事也是90年代吧,所以整个本子都是上个世纪的,一地鸡毛和婚外情,就很牵手那种故事,但是呢,却拿到2019年背景下拍,人物也还是30多岁而已,就有点皮之不存了。
张艺谋拍山楂树,也是那个年代的山楂树。
甚至拍父亲母亲的故事,也是讲那个年代的故事。
观众看了才有代入感。
远的不说,2008年的双食记,两女一男,面对出轨又是怎么做的?
不过如今审查却比之前严格了,所以正面表现出轨并且圆满结婚的故事应该是不行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所以电影最后归结为“选择”(?
),杜鹃愿赌服输,多了一次情感体验的故事。
不能把出轨写成伟大的爱情。
(那干嘛爱呢?
干嘛出轨呢?
闲的?
误会?
对浪漫的误信?
)性吸引力吗?
(看起来像,有还可以的床戏,但又不能拍的很se,我倒是想看陈晓演90分钟床戏)所以总觉得电影大概没想明白这俩人为什么爱?
又为什么又分手?
一见钟情(可以理解,陈晓的脸在人群中太出众)一次唱片摊子偶遇、围着巴黎铁塔跑啊跑就相爱了。
太浮于表面了。
让我拍,就拍两人特真爱,特欲火焚身,卢浮宫谈心、早餐play、画画play…..各种经典场景。
只有爱够深,才会伤够痛。
前一个问题没有交代好,观众还没共情,就只能看后面没啥意思的一地鸡毛(又不够狗血,什么跳楼啊,单位打小三的场景都没有。
看“中国式离婚”,蒋雯丽怎么逼陈道明的)。
或者像玻璃之城那样,拍小孩长大,发现相敬如宾的爸妈还有这么一段,然后再去找女主,罂粟花就是线索,中间穿插回忆,也挺浪漫的。
杜鹃演的没那么差,我还挺喜欢她冷冷的味道,就还是这样不太实务一样才会被陈晓骗(?
)吧。
但是又没有把陈晓拍那么渣。
应该多突出陈晓性魅力,杜鹃才能昏头昏脑迷恋上,飞蛾扑火。
爱情片白开水一样是不行的。
拍的倒是没啥问题,就是剧本没有写透,白瞎演员了。
—————又,整部电影代入一首歌就够了在东京铁塔(巴黎铁塔)第一次眺望看灯火模仿 坠落的星光我终于到达 但却更悲伤一个人完成 我们的梦想还有这首: 塞纳河的水 是心的眼泪 流过了漂泊的 人生风景 愿我们各自都有 美好的一生 美好的憧憬 爱在遗憾里更清晰
这部电影是在家里看的,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评论所说的那么坏。
首先电影给人的视听效果就很好,杜鹃气质到位,陈晓风情万种,电影的服装、画面、音乐都挺好,整个电影看下来并没觉得有太大的问题或者看不下去的尴尬。
其次,剧情和三观的问题。
剧情除了结尾有点莫名其妙马苏那么想挽回陈晓并且成功让陈晓和杜鹃分手之后,却和另一个陌生男人结了婚,放弃了孩子的原配爸比,其他也没什么太奇怪的,我觉得我能感受到陈晓和杜鹃的爱情以及后来被现实折磨的痛苦和分离。
再说说三观,这部电影的三观有问题么?
没问题,我认为很多卫视天天黄金档播的狗血偶像剧和古装狗血爱情剧才是三观有问题。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现实,电影情节中展现的很多行为、心理是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生活,从中汲取精华,吸收营养。
总的下来,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认为电影或电视剧等文化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传递所谓绝对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反映生活吧,因为我不认为有谁能掌握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谁有权利去向别人灌输他认为对的价值观,毕竟我们处于生活这摊泥淖中,有时候可能并看不清生活,也看不清自己,文化作品只要是反映现实、或是折射现实,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爱 是 罂 粟 ,不 可 自 拔—— 要开心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失去那个重要的人时,陷入自我麻痹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如同刘娟眼睁睁看着自己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之后,开始不断更新的弃妇日记一样,那是对陆松赤赤裸裸的抱怨,那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委屈,那是对文罂这个第三者的斥责。
其实,文罂和陆松的结合,无非是缘分给两个志趣相同的“艺术家”开的一个玩笑,虽然在两个人相遇之前,各自的婚姻就早已亮了红灯,恰巧这突如其来迷人的荷尔蒙,让两个人迅速坠入了受世人所唾弃的爱河,他们的确很般配,但爱,不应该沦为消除罪恶感冠冕堂皇的理由,谁又没认真地爱过呢,谁又没真的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呢。
和刘娟结婚,陆松难道不是爱着那个充满文学气质的老师刘娟吗?
和郑可结婚,文罂又何尝不是爱着那个救死扶伤的医生郑可呢?
当刘娟发现陆松和文罂出轨的事情,她变得焦灼猜疑,在这件事上,女人的第六感出奇地准,却偏加速了陆松的离开。
失去了陆松,刘娟开始无理取闹,歇斯底里,私下里去找文罂,甚至希望对方能有一点良心知难而退,她变得像个泼妇一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被指责的文罂却像个受害者一样沉默地坐在对面,讽刺的是这一幕竟让人觉得,文罂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刘娟的暴躁让人觉得更像是施暴者。
爱能让人失去理智,这话一点也没错,网络上的弃妇日记让刘娟一夜爆红,所有人都在安慰她鼓励她,但只有她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依然能和已经离开的陆松有着不可断掉的牵扯。
刘娟的日记和她说的话成为文罂脑海中挥散不去的阴霾,像一条河流一样横在文罂和陆松之间,时间越久,河流越宽,文罂也慢慢变得像刘娟一样,心中充满了猜疑和担忧,也害怕有谁会突然出现,取代自己在陆松的身边,多巴胺总会有持续下降的时候,热情也不会再同初始那样精彩,根本没有什么天作之合天生一对,这样的说法无非是两个人刚在一起时,那股强烈的归属感,让人迷失了自己,文罂就这样以第三者的身份,明知回头无岸,偏愿坠入深渊,一直等到陆松和刘娟离婚,可是啊,总有光靠爱无法战胜的东西不是吗?
哪有什么婚后遇见真爱,无非是两个人恰好在自以为不适合的感情黑洞中,突然之间看到了一束明光,可感情到了最后归于平淡,说不定又会再一次遇到别的真爱,没人能够给与一个合理的解释,陆松和文罂约最后还是分开了。
其实,背叛过刘娟,陆松就已经不值得被信任了,哪怕电影的最后陆松依然爱着文罂也好,总有一天,文罂终会成为下一个刘娟,鲜少有人能够真的等到浪子安定的那天,然而我们却总想成为那个,终能等到浪子回头的人,天真如你也如我。
郑可结婚了,对方不像文罂一样独立,看起来像个需要被保护被照顾的小女生,刘娟也结婚了,对方看起来成熟稳重,让刘娟看起来像个真正的小女人,他不像陆松追逐着音乐的步伐,却全然不顾家庭,曾经的刘娟总是需要独当一面,现在的她只用做个幸福的小女人。
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对错可言,你一直都很独立好像谁都不需要,有一天你哭了被他看见了,他上前去抱住了你,你以为他就是你的真爱你们很合适,但其实他只是刚好看到你被需要,他刚好看到了你的脆弱,而那个你以为的不懂你心里脆弱的人,看到的都是你没有卸下的伪装,所以那个人并不知道你其实很脆弱,因为陆松不上进,刘娟才需要更努力工作,因为文罂独立自我,郑可才鲜少陪伴和关心她,有时候,感情真的需要一些适度的妥协和改变,希望我们每个人现在口中自以为的“真爱”,直到最后都能如同像想象中那么好,我们总会遇到更好的,但你要明白,可能会有很糟糕的感情,可能两个人是真的很爱对方,但是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爱。
文/梦里诗书对禁忌之恋的聚焦,霍建起的《如影随心》虽然镜头仍旧不乏诗艺的美感,但视觉上强烈的色彩,却并没能承托出一段真正打动人心的爱恋,在“婚后遇见真爱”这一颇具争议的命题之下,电影为人所见的却只是情感的苍白和人物的尴尬。
电影以一位小提琴家与室内设计师在巴黎的邂逅为展开,或许自编自导的霍建起认为这样的爱恋才是足够浪漫唯美的,但其实就观感来说,电影故事在伊始便让人感受不到多少真实的奠基,如果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里,电影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真质细腻的情感,那么在这部《如影随心》里电影所缺失的恰恰是一股本当源于心的真情实感。
禁忌之恋虽然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但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桥遗梦》到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出轨俨然都并不在是人性的原罪,反而将爱情赋予了辞喻横生的形态,而《如影随心》所希望一展的情愫也正在于此,杜鹃饰演名为文罂的设计师,若一粟罂粟般吸引着陈晓饰演的小提琴家陆松,情欲的力量使双方虽都有伴侣,但却仍深陷其中,然而这样的感情注定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迭。
伴随着电影乍看涤荡起伏的爱恋,色彩俨然成为了《如影随心》最为夺目的所在,霍建起的镜头是能带有诗意的,这种自成一派的电影风格,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便让人印象深刻,而《如影随心》里这种透过色彩所预求的艺术表达变的更为强烈,但这一表达在最终来看是与电影本身的情感割裂的,并不夸张的说,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蓝本支撑起电影的情感,其实《如影随心》未尝不可能会成为一部佳作。
《如影随心》的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感受不到最为起码的地气,两个仿若存在云端的人物,他们的虐恋是让人几乎无从去产生情感认同的,而在人物异常空洞的境况下,电影的台词不仅满是矫揉造作,作为主演的杜鹃和陈晓演技尴尬,都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情感的构建。
这一问题,发生在一个曾几何时是那么善于捕捉人物情感的导演身上,确实是这部电影在色彩运用之外最为令我意外的地方。
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是王家卫,也不是每一场禁忌之恋都能成为《花样年华》,在这种有背社会价值,却又源于人性本能的爱情中,佳作与庸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如影随心》难见真心的情感,虚无苍白的人设,很显然属于后者。
先说此片最大的问题:表达方式。
台词有很大的表演性,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讲的台词我一听就不是在说给对方听,而是在说给作为观众的我听。
这让我很不适。
还有一些下定义的旁白,完全可以留白的,结尾拖沓,又故作文艺。
(再说一句,主题曲和片尾曲也不咋滴)感觉如果后期和审美不拉胯这个片完全可以上一个档次,但现在有点杂草包黄金,看上去很烂。
但是,为什么我还是打了五星。
首先,此片评分太低了,我想打高一点拉高一下平均分……真实评价8分左右。
笑死我了,之前还听说过很多人是不看豆瓣七分以下片子的,没想到我运气这么好。
我承认我最开始只是想看陈晓卷毛有胡子的造型才看这电影的……但后来我很开心并且以虔诚的心态对待了,有一些点,我认为比《花束般的恋爱》拍得还好。
这两部有相似之处,所以忍不住比较了。
关于爱情、婚姻的理解,看完又深了许多,非常感谢。
//编辑一下本片与《花束般的恋爱》所呈现出来的关系——它们是世俗认为失败的两种可能性。
“如果说,人的一生只用来做一件事,那么我这一生只拍了电影。
”对于一个人来说,电影可以有多长?
1982年,霍建起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
前脚他刚刚迈出电影学院的大门,后脚就走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自此以后的三十七年间,他再也没离开过电影。
这与年轻人热议的996生活并不同。
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八小时,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是996,甚至007,但在有些人的生命里,用时间作尺度,或许并不准确。
霍建起这种测量很难找到初始刻度。
如果从2017年《如影随心》开始拍摄算起,项目跨度时间有两年半。
如果算上筹备项目的过程,就有三年之久。
但若要找出一个源头,那么从霍建起看到安顿的《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算起,整个项目时间花费近十年。
十年间,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报纸专栏到互联网连载,人们的婚姻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在发生变化,而这个故事,也在不断被打磨和完善。
但霍建起对这个题材的热情仍在持续,从未因时间飞逝而有所消退。
在不恰当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或是与之相反,在爱情里互相折磨的恋人,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相距不远。
他不大愿意为这个题材贴上“爱情”“外遇”等简单粗暴的标签。
“可以说,这片子不是婚姻问题,也不是爱情问题,这是个情感问题。
”情感意味着复杂。
它代表整个人类的社会现象,难以用简单公式加以消解。
所以在《如影随心》里,四个人能折射出人类的四个侧面,从每个人物的正面望去,都可以窥见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阴影。
没有哪个侧面是更正确的或是更错误的,“感情这个东西,没法说。
”“每个人在这个故事里多多少少能找到一点影子,当我们把这个现实展现出来的时候,如果多几个侧面,大家就更愿意用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或许就会相对好一点点。
”01拍电影的“困难”在与电影如影随形相处四十年后,霍建起在拍摄时,仍会面对一些疑问和困难。
近几年来,IP之风极度火热,传统的将严肃纪实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的现象越来越少,此类题材以不够娱乐,缺少新生互联网粉丝等种种原因,也逐渐被忽视。
但霍建起仍然遵从着敬重文学的传统,也更偏好从文学作品中取材,加以专业改编,再将其转化为电影的创作模式。
“这种改编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学基础,故事、人物、内容,都有具体成熟的架构。
无论是莫言、方方还是池莉、安顿,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引发了许多人的认同,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一种想让这个故事变成电影的愿望。
”
从创作层面而言,将一个原本富有多面性的文学剧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行诠释,其文本上的复杂和美妙能否能被呈现,被观众接收?
这已经让许多创作者束手束脚。
但对霍建起来说,拍电影就是一个解决困难的过程。
“导演做这个职业特别辛苦,早出晚归,只有你喜欢,你才能去克服这个困难,面对这个辛苦,不怕累。
我觉得这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没有找到好的选题,那就没有动力,那你就又怕累又怕苦,你必须有这个动力,才会付出。
”
同时,更现实更细碎的困难,发生在现实拍摄中。
任何一个剧组,或大或小,或老或新,都在不停发生各种问题。
“今天拍哪里?
景出现问题了?
人员出现问题了?
都有可能,都得去解决。
尤其是中国的电影行业,有时候分工不太细,困难会更多。
但你要做这份工作,就要面对、解决这个困难。
”中国电影发展几十年,从过去的小剧组到如今人员数百上千的大剧组,导演要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
最直接的是面对的人越来越多。
而对于沟通和合作,霍建起适应良好。
“需要接纳和理解,比如说演员,你不能说,我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想法,你就让他,一二三,按部就班。
我们的演员都很认同剧本的人物情感、故事发展,但是他怎么去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这些必须在拍摄过程中去逐步完善。
”“拍戏总是很少有一条过,要拍三条、五条,甚至于十条,就是因为好像‘还不是那个意思’,或者需要挖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和演员沟通、调动,都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样子。
”02拍电影的“容易”那么,如今拍电影有没有更容易的方面?
也是有的。
“如今手机能拍,相机能拍,摄像机也可以拍,大摄影机现在都数字化了,过去用胶片,现在也没有那么奢侈了,大家都可以,进入门槛低,就可以做到各种类型化都丰富起来。
”
今天的电影人面对的选择更多,文艺片或是类型片?
大制作或是小制作?
这与几十年前的新人导演霍建起所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
面对这个问题的霍建起极为坦诚:“年轻人有这个条件选择,也有这个机会选择,我觉得年轻人喜欢类型片非常正常。
”他甚至偶有反问,为什么过去所有导演都先拍艺术片?
一方面,当时现实主义的艺术片,成本特别低,选择演员容易,创作更加熟悉;另一方面,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还没有如今这么高。
“大家都知道,拍商业影片其实更难。
你拍《阿凡达》,没有科技做特效,没有资金置景道具。
但是今天的人就相对条件好,因为有CGI技术,没有大资金投入,也有小资金投入。
像《阿凡达》这种类型化的影片,有非现实的画面,现在年轻人喜欢类型片也很正常,社会走到这一步,他选择类型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类型片的表现是多元的,而每个类型中又都有好坏的区分。
事实上,无论是用什么标准对电影加以区分,在标准之下,作品都仍有不同,“划不了那么细,就是不一样,《流浪地球》跟《星球大战》完全是两样,跟《阿凡达》又是两样。
”
“所以导演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个人因为他的喜好和特点不一样,因此他的表达不一样。
在你创作的范畴之内,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了。
说到探索,有人探索会成功,但也有人会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东西,也会带来很大风险。
所以我倒觉得不必考虑这个,因为创作人是不同的,他们是新人,本就带着新的东西出现,去认真创作,就行了。
”在作品中,霍建起总是希望允许人在选择感情生活的时候,有失手、有犯错,也有改错的机会。
人生是一个在完善自己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一个阶段考虑的事也不一样,“因此出现一些变化也是自然的。
”
而霍建起自己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想做很多事情。
当时在学校里,我还是年纪偏小的呢。
现在转眼我都到了这个年龄了,会把脚步渐渐慢下来,从容地漫步。
”而遇到一个合适的故事,会成为他偶尔为之驻足的理由。
“我一直都坚持,即使再难也要做导演,拍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就是在讲人生,讲身边的感情、身边的人。
人生还很长,希望《如影随心》这个故事可以给大众展现出残酷的爱情真相,告诉大家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如何去更好的理解生活。
”有时候,电影有很多种拍法,亦如生活有很多种过法。
-END-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都9012年了,以为外遇能拍出更深刻的婚姻现状……比如像《男与女》,然鹅……显然是多想了……嗯,与10年前的地摊小说的庸俗情节没有任何区别……1.第一次碰到情节全靠旁白推进的电影,每五分钟的大段旁白告诉你故事情节和内核……真的不觉得放在在喜马拉雅让大家听听原著就好么……欢迎收听《婚姻及夫妻关系理论》2.节奏拖沓,却不在重点,开头同时拿一张碟一见钟情的庸俗情节拍了三四分钟,后面怎么这就爱上在一起了也不知道……就旁白解释说是缺失父爱,但为什么陈晓就填补了父爱完全感受不到,反正一切靠旁白解释……配角的互动那些镜头就写着“时长不够啊,我们在拖时间”的标签,比如杜鹃怼谢依霖,后面要东东要打谢依霖的那一段,完全不知道这几个镜头存在意义是什么3.插叙混乱,切进插入前情倒叙的时间点没有逻辑4.激情戏更像噱头或者唯一能证明他们是爱人的补丁;5.还有东东这个角色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作用?
为了捧新人?
最后说说杜娟,真的……好好做模特不好么……杜鹃静止时的画面真美,就是高级杂志的封页。
但一旦开始说台词尤其是一边动一边说,直接能脑补出边上的导演在说:来一二三四走到这边,好了开始说台词……永远在一个key上的语音语调,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你好,我在说台词”,第一次看到旁白两三倍于台词来告诉你女主经历和内心活动的角色,更不要说演技了……相比之下,马苏隐忍泪水的基础表演都显得很有看头了反正这几年烂片这么多,依然是没有什么特殊性的烂片,一部散发着“我们是来抢钱”的烂片。
敬佩能全程看下来的观众……
3.5颗星吧。
居然不是欢天喜地大团圆结局诶,看这个影片名字也没有很文艺,但是可以说算是爱情文艺片了。
小提琴音乐很衬托氛围 有孤单的清冷 大部分时候是荒唐的澎湃 ,陈晓摆的姿势也挺真实。
整个故事是插叙的方式 我一边玩游戏一边看的 ,不太习惯这种家长里短的纯粹讲述爱情的电影。
而且不是很传统的男才女貌happy ending ,结局有点遗憾但是很真实 。
整个剧情墨迹的样子都真实的很贴近生活了,结婚离婚、生活现状、感情发展都郁闷的非常写实 。
如果不是坐飞机我怎么也不会花时间看这种电影,看完心情也不是很好。
结尾,在去到法国及至杜鹃在海底船舱那里都拍的很美,镜头不错。
导演可能深有感触?
有时候一段感情只需要一个人沉浸在里面才是完美的、百分百纯粹的爱情。
陈晓在这部电影形象转变明显,以前是鲜嫩少年,现在有点走性感中年大叔的路子。
其实我觉得:不谈心境问题和他本人的主观选择,我更喜欢他少年的样子,感觉他眉眼里天然充斥着少年的执着和赤子之心。
但是陈晓演这个婚后面对离婚和婚外情并且事业不如意的中年男子的角色演的入木三分,确实看到了折射在现实里的很多不如意的生活的鸡毛蒜皮,还有男人面对琐事的暴躁逃避、又期待新的爱情那种夹在中间的迷茫吧。
大概是和陈妍希的婚姻让他有些许感悟,融合了真实的沧桑情绪和无力感,表现力还可以。
我想他接这部戏大约也是觉得带入之后会比较容易发挥?
说女主。
我在飞机上连着看了两部杜鹃演的电影。
只能说她面部真的没什么表情,就是哪怕这个角色性格就是清冷艺术家,但是本身她长相已经足够清冷了,她再面无表情,就真的感觉从头到尾情感表达力度稍微弱了些 。
个人认为演技优劣的评判和她五官气质也有点关系,她硬件就是清冷脸。
杜鹃演电影的话,五官不俗套,可以说有特点,但是需要挑一下角色 ,目前来看演大片还暂时担当不了女一,情感表达在表情上不太全面吧。
感觉挺好看的,为什么评分那么低呢。虽然婚外恋的电影注定结局不可能圆满。但是开头的相遇抛开道德层面真的挺浪漫的。
女主的台词太尬了,谁给她写的。陈晓演的还行。因为插曲给3星吧。
多一颗星是给自己的第一次,只是觉得很可惜,它一度是有能做好的可能性的。
翻了翻2019.4.19号在电影院的照片,当天也许有很多很多东西都没被我有意识的注意到。我忽视的不止是这些,因为那在我看来最中心的我也没有真的相遇过,最重要的也是一场误会,当我说我的时候也是那误会构建的我。导演应该也害怕忘记他自己的误会,这一定和这部电影的出生有关。误会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吧。
虽然没像《昼颜》那样把不伦之恋写得那么纯情,但是至少国内院线开始正视这样的话题了!另外,王嘉的表现真的是惊喜呀!演技好颜值高,期待他能多接一些性格丰满的角色,假以时日必定会火!
毁三观,女主一如既往的漂亮但是僵硬,和男主没有cp敢,男主也没很好,非常油腻
3.5吧 男主的面相,演戏能力 一般。。。杜鹃你可以走更有quality的,为什么?
我以为杜鹃的我气质配上瑰丽的色彩视觉上能是一场享受。我错了,我要尬死了。这特么是喜剧吗??
唯美|无法抗拒的多巴胺诱惑|一样东西曾经怎样成就你 也会怎样毁掉你
生活不是简单对错,妻不如偷。
如果换个人演我肯定要给一分骂烂片的,还好这个主角选的好。杜鹃是真的好看,超喜欢这种又丧又清冷的长相;陈晓也是好看的,长发又渣又招人。主演颜值契合我心,剧本烂不烂都已不成问题。就一直拍特写我都喜欢。
剧情很普通,但是拍的很好。特别是对于画面的把控,完美。陈晓这个造型绝了,满分!
当年没看下去。如今看来,可不就是这样么。
摸不到的顏色 是否叫彩虹?看不到的擁抱 是否叫做微風?一個人 想著一個人 是否就叫寂寞?爱情,就像影子一样,看不到摸不到,更抓不到。看完如影随心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其实生活在一起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爱,而是这个人能不能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偷来的东西,又怎会心安理得...
用力过猛,病态婚姻与病态爱情
原来一个人坐情侣座睡觉这么舒服…
谢谢陈晓
巨难看!尴尬!怎么有这么难看的电影!!!
渣男作女的爱情故事(不指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