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初六去穷鬼,愿打工人们都能早日实现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而不是被卷得永远没有自由,付出的劳动都被轻视。
今天看了奇迹笨小孩,好看!
文导还是讲故事和拍人物群像的好手。
我不像豆瓣影评大佬那么专业,不会点评电影运镜结构啥的,只作为一个心怀理想的普通打工人,谈谈我的看法~毕竟我真觉得真是一部挺值得在开工前看的电影hhh。
(以下有一点点剧透但是不影响电影观看)影片中有一段长长的深圳落日余晖星夜变幻的镜头,你看那玻璃大楼从不蒙尘,还真没有在意过是谁日复一日的清洁着。
这个城市的金碧辉煌里浓缩了太多打工人的脆弱和坚强。
我们过着普通的小日子的人其实往往不太忍心去细想那些最困难的人的生活,比如影片中女工的坚定和决不妥协让我很感动,因为我的家庭是“工伤”亲历者,她说:“ 我绝不会同意的!
为了以后的人不会再受伤害!
” 这句台词也许对大部分观众都没有什么触动,可是亲身经历过官司的人太懂了,一个只能做日结工资的单亲妈妈,说出这句话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
我当时太怕她被流氓打了,手心狠狠的掐紧了,所以当**出拳的那一刻,我好想呐喊!!
“好啊!!
”也是由这个点,我现在回想到这部电影里包含的几个残酷现实带来的(困境)和理想剧本(特定人设和戏剧化)的解决方案的杂糅可能带给一些观众不好的体验,但我个人反而很喜欢。
那种残酷中迸发的Drama,就像你吵架时突然嘴瓢了,很有意思。
其二电影中有一幕拍的好美,阳光照在小女孩洁白又细嫩的小脸蛋上,空气中略有似无的灰尘,被晨光染成金色的细细的小绒毛,孩子五官柔和的弧度可爱又温柔,她好像一团光,好像一个小天使。
这个镜头让我突然非常理解景浩为什么这么拼,自己的妹妹,一个这么美好的小生命!
值得!
一切赌注!
都值得!!!
拼搏和赌博,我想都是一种绝境里和苦难命运地博弈,但主人公的成功并不偶然也不是理想主义,如果任何人有景浩这样的执行力和目标感,且有这份胆识,他都值得成功。
(上次让我感到“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还是在《盗钥匙的方法》里那个无情杀手),放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这种人设还太理想主义。
可就在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同事,和主人公成长经历类似,现在是一个团队的女领导,是一个真正吃社区百家饭、捡可回收垃圾长大的女孩子。
重点:她是一个行动力极强的人。
目标感和拆分任务的能力也很强,毕竟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养,可能十几岁时为了养活自己已经千锤百炼了:只要能赚钱,不犯法,就值得试一试。
而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厂子里的大家其实很清楚景厂长是个“有能力的孩子”,所以有了不服,也有了帮扶。
有许多老弱残兵逆天改命的电影,而拆元器件也没有夏日大作战拯救世界那么燃,但这个(不能剧透的结果)所包含的团队成员的努力其实真的很了不起!!
是一个未来能成功的初创团队成员真正需要的精神——“ 想要一起做成一件事 ”,他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真正的发光发热,因为被“厂长”看见了,意识到“这个孩子”也很需要自己的帮助,所以也卯起来把最小的事情做到了“全力以赴”。
其实对很多打工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职场能真正被看见,领导能真正睁开眼睛看看你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愿意培养你,让你自发得想要成就一份有价值的事业,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做事。
这部片子里唯一一个什么都没做成的人,人设恰好就是一个从来不曾真正去看别人的人,我想他的下属,一定也痛苦的闭上了双眼。
这个时代打工人们太辛苦了,也挺需要一部励志电影来为拼搏致敬。
而如果有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能让我心怀一份“努力工作会有好结果”的心情去工作并不是一件坏事吧。
(笑)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互联网打工人,但幸运的是第一份工作遇到一个好领导教我如何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如何把握天赋,创造价值。
也很庆幸几份工作的团队同事,都是一群愿意彼此搀扶,一起奋斗的人。
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有新挑战!
为未来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努力!
在春节的尾巴也真心希望打工人们都能通过努力早日实现属于自己内心需要的那部分财富自由,当然是自己健康快乐范围内的努力,不要被没用的攀比卷得永远没有自由。
(・ω・)✨
这年头网上流行的口头禅是“大力出奇迹”,我看未必。
依我之见,“用心”才能出奇迹,放在电影上也一样。
《奇迹·笨小孩》就是这种用心拍出来的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豪华外景和惊人特效,却能说人话,接地气,拍到人的心窝子里,看得人很舒服。
看头一分钟的戏,我就在心里给它打了个“春节档第一”。
为什么?
就“送妹妹上学”这一段,镜头剪接之流畅,音效之丰富,能看出制作的认真。
不但凝练地传达出了“这是一个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残缺家庭”的有效信息,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兄妹俩的情谊和苦中有乐的家庭氛围。
妹妹给忙着梳头的哥哥咬一口包子,自己再吃,却因为哥哥在后面使劲,她怎么也够不到包子——负责却欠考虑的哥哥,其实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这样细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质感,是现实题材制胜的法宝。
有了这个,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看到一半,我直接给它预定“虎年华语电影十佳”没跑了。
原因很简单,文牧野的上一部戏《我不是药神》是我心目中2018年排名前三的电影,对标之下,这部新作延续了《我不是药神》中的底层视角和小人物奋斗情节,普通人陷入不得不全力以赴的绝境,持一个无可置疑的善良动机,演绎披荆斩棘伤痕累累终于抵达彼岸的温暖故事。
既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又有追逐、打斗等商业元素,是质量过硬的类型片。
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动心的是,片子里那些丰富的细节,兄妹俩在夏夜驱蚊,景浩身上来回换的两三套衣服,加上出席婚礼的衬衣和结尾的西装,梁经理不时的捶腰……文牧野的电影,从来不像时下流行的某些片子,靠言语和贫嘴来营造戏剧效果,而是充分调动服装、道具、美术每一个部门,用尽所有手段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推动剧情。
这些细节充实了看似不可能的传奇故事,精巧的场景设计环环相扣,就算如某些人说的是“心灵鸡汤”,那也是用走地鸡文火熬出来的,喝上一碗,是享受。
电影强大的黄金配角阵容既是群戏部分的演技保证,也是一个庞大的彩蛋迷宫。
有心的观众能在里面找到《我不是药神》中的大部分熟面孔。
有名有姓的,包括演李经理的王传君,演高空清洗队队长马越的章宇,演老杨的岳小军。
没名没姓的,包括演心脏科大夫的杨新鸣,客串婚礼厨师的徐峥,熟悉前作的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而里面最大的“绿叶”,自然是演传达室孙伯的著名导演田壮壮了,大师的戏依旧是妥贴到位,从不过火,却让人过目难忘。
景浩的成功,一半是逼出来的,一半受惠于大环境。
不被逼到绝境,常人迸发不出来那股心气儿。
没有大环境,有了心气儿也没机会出头。
景浩的成功,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千万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间奋斗成功的概括。
一个社会论出身还是论能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和面貌。
面对西装革履的李经理,景浩杠了一句“这跟我的年龄有什么关系?
”就有第二句“这跟我做什么行业有什么关系?
”还饶上一句反击“你不也是打工仔?
”看似平常的三句话,道尽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人尽其才,放手拼搏,只要没有飞来的横祸,没人能拦住人材成功。
中国这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技术进步,经济起飞,诞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有的简直近乎魔幻。
看到“农村老汉手工造飞机”“少年从新彊骑马返回奉节”之类的社会新闻时,总不免有人慨叹“现实比电影还精彩”。
而究其实,精彩的现实并不一定能催生成功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转换,非有心人不能成事。
电影人要么忙着炒IP、捧奇幻,一窝蜂地奔着安全省事来钱快的项目去,要么耍个性,扮深沉,把现实题材拍成了艺术圈里的小众趣味。
在这种大情况下,能沉下心来提炼生活,打磨剧本的少数人,才真正能引领健康的电影创作方向。
文牧野用他的两部电影指明了这条大道,做出了榜样,利在长久,功莫大焉。
人情浓郁是这片子另一个亮点,继承了中国电影悠久的儒家人伦教化传统。
煽情不是为了让人哭,而是为了激起人心中的良善恻隐之心,虽然片末有煽得过火之嫌,但瑕不掩瑜。
别人怎样不知道,豆包看完第一句就是:“我以后要对妹妹好一点”。
有这效果,这电影就算没白看。
记得2018年,在《我不是药神》爆火之后的一次采访中,考了三年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文牧野说起自己过往经历:“我不是一个跑得很快的学生,我做出作品其实都比同学晚一年了。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以我为戒,早一点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去努力。
”大年初一第一时间看完《奇迹·笨小孩》,我感觉相比《我不是药神》来说,这个片子的内核与文牧野本身的气质更为接近。
看似平凡、朴素、冷静的叙事外壳,包裹的是积极、温暖、深沉的人文情感。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的精彩更多的归功于跌宕起伏的、关乎到民生问题的故事原型本身,那《奇迹·笨小孩》的魅力,更多的则是集中在以一路升级打怪的“奇迹小队”为代表的底层群像人物的刻画之上。
撇开深圳这个独特的城市设定不谈,在《奇迹·笨小孩》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探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无论身处怎样的年代、哪一个城市,作为观众的我们与这些角色的内在感受都是相通的。
因工伤造成听力受损而在求职市场上屡屡受挫的单亲母亲汪春梅,因留有案底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张龙豪,因结识了女友而想要“给自己找个正经工作,好好生活”的刘恒志… …就是这样一群渺小、普通,但又不甘于浑浑噩噩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让银幕前的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担忧、又为之欢呼的“奇迹小队”。
当然,作为“奇迹小队”的灵魂人物景浩,他的经历与境遇才是推动主线剧情的动因——在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他就被父亲狠心抛弃,随后母亲也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妹妹、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要说这天底下,什么病最磨人?
答案莫不过“穷病”二字。
正因为经济窘迫,而妹妹的手术又急需用钱,景浩才会不得不铤而走险,甚至将全部身家性命都押进去,只为赌一个“奇迹”。
在这个故事里,景浩三番五次经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失败”(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经历过于夸张、过于凄惨,但我想说的是,现实生活中,比景浩更惨的大有人在。
也正因为有前面三番五次的“失败”作为铺垫,最后“奇迹”的到来,也就会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了。
目前的评论中,有某一类带有明显恶意的负面声音是我不太认同的。
这些“理中客”认为,景浩最后获得的成功过于“理想主义”、过于“鸡汤”、过于“成功学”。
他们似乎觉得,蝼蚁最后只有回到蚁穴中,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但我想说,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复杂性。
片中的好人并不是无底线、圣母心的“烂好人”,坏人也并不是脸谱化的、无恶不作的反社会人士,每个角色单拎出来,都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苦命人。
是啊,身为苦命人,又何苦为难苦命人呢?
景浩这一路上似乎是遇到了不少送上“及时雨”的好人,像是父亲一般给予兄妹俩帮助的梁永诚,或是嘴硬心软的包工头越哥,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与底线,他们给予景浩的并非是多么“大手笔”的帮助,但他们的支持总能将处于最低谷的景浩拉回来。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些都是在银幕前倍感揪心的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忙了一年,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春节,带上家人朋友一起,看一个普通人组团升级打怪、既温暖又有治愈效果的故事,获得一点安慰、一点力量、一点快乐,难道这样不好吗?
我真的觉得,挺好的。
奇迹,会眷顾每一个努力的笨小孩,初出茅庐闯热土,敢作敢为创奇迹,愿所有奔跑逐梦的笨小孩,都能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看完电影心里暖暖的,情节也有喜剧的部分,剧中有好几句台词都很直击内心,那句至于,让我鼻子有些酸,为了治妹妹的病开手机店打拼,为了给工人发工资,手指骨折依然坚持去高空刷玻璃,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也可以和景浩一样创造奇迹,生活和学习都顺利,要自信,爱生活,永远做易烊千玺的影迷😊
文牧野的剧情有个特点,习惯三段起落结构,也算是他作品的“套路”。
本片在除了易烊千玺暴发般的演技之外,最令人惊喜的是全片故事、剪辑、音乐的完善,在如今国产电影中看得到如此通常、逻辑自洽的电影是多么难得……本片片名奇迹,也确实是个奇迹,主角身上发生的事在2022年的今天看起来过于玄幻(此处点名豆瓣高赞),但2013,甚至2000年的深圳是什么地方,是奇迹之都,是几千万人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也确确实实创造了如“华强北”等奇迹。
本片片名笨小孩,我认为主角是个无奈的人,无奈与绝望到押上一切去拼,去孤注一切的赌,他确实笨,但这是大城市小人物的无奈,是社会的“笨”简单总结,这部电影绝对不合家欢,甚至很憋屈,它把底层人的穷、病、苦完完全全集中在一体,容易把人看破防,但是这绝对是一个好故事,是良心之作,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期望它是票房黑马,创造奇迹!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的第三天,我终于想到了我在电影院始终无法与主角共情的原因,景浩表现得实在不像我周围存在的普通人。
面对患有心脏病的妹妹,他没有我们作为普通人最自私的挣扎,他似乎一开始就担负起抚养妹妹的巨大责任,义无反顾地决定治疗妹妹的疾病,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与这个小孩挂钩,工作为了她,创业也为了她,为她放弃学业,整个人生从此变轨。
他真的没有挣扎吗?
真的不会在某个瞬间想要放弃这个巨大的包袱吗?
他真的甘愿在这样青涩的年纪担负养育孩子的重任,心甘情愿地既当爹又当妈吗?
真的愿意为了妹妹冒这样大的风险吗?
假如没有妹妹,他的生活绝对会好很多。
反正我认识的高中孩子绝对不会这么无私。
未来的路那么长,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路一眼就望得到头。
景浩有高中生的一腔热血和成年人面对挫折的顽强生命力,做决定时从无半点犹豫,他仿佛是编辑创造出来的完美男主,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不像我身边存在的普通人。
总结:1、药神的主笔只有钟伟,文牧野负责把控大方向;2、韩家女当初写了一个初稿,跟原型故事一模一样的一个本子【相当于复述事件 报告文学】,钟伟和文牧野用了两年时间大修改 ;3 、由于韩家女写了初稿 ,所以把她的名字列在编剧第一位,但她后期并没有深入参与项目 。
药神的核心就是钟伟和文牧野,监制方面 文牧野采访里聊过,宁浩对他的帮助是方向上的微调,徐峥对他的帮助是后期宣发 文牧野说徐峥很懂宣发。
现实中,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很平静,周围的人该咋样还咋样。
没有台风也没有雨可以渲染气氛,内心的悲痛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扛。
困难也不是一个克服了再来一个,而是一起来。
可能还有家人的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店卖掉” “哥哥我不要住仓库”…也没有那么多死党,大多数人会选择自保逃离,择良木而栖。
2021年4月,《我的姐姐》上映,该影片抛给了我们对生育观念的一个全新的思考:多子一定多福吗?
2022年2月《奇迹》上映,再一次引起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在看完《我的姐姐》之后,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生气。
女孩的爸妈趁女孩上大学时偷着生了弟弟,后来父母车祸丧生,亲朋好友开始联合起来道德绑架女孩放弃学业抚养弟弟。
这部剧着重在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我却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对父母自作主张偷生弟弟的自私行为的反思。
从上述角度来说,父母生下弟弟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今天看完《奇迹》,我内心是复杂的。
一方面来说,男主喜爱自己的妹妹,愿意为了拯救小自己十几岁的妹妹的性命打拼,是关乎亲情的一部励志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兄妹俩的母亲在知道自己有遗传病的情况下生了妹妹,自己病死,十几岁的哥哥无奈放弃学业担起了照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的重任,这真的值得被歌颂吗?
我不太赞同。
对于生育,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的观念的普及,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多子多福。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秉持着多子多福的理念,这种观念在过去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当时社会将家庭作为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家族人口旺,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力投入到农业或商业活动中。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便不完全正确了,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公司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单位,器械开始替代了一部分简单工作,生产力的高低更取决于劳动人口素质的高低。
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开始上升,你若想融入社会这个大的运转机制中,你就必须有足够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恰恰是由工作之前花钱买来的教育所转换而成的。
于是社会上渐渐有了优生优育的概念,即在父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慎重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分配,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存所必须的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多生并不一定是一家人生活下去的最优选。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如何在优生优育和多子多福之间取得平衡。
从小我就听说了太多次父母的抱怨,他们总说:“如果zheng ce能早放开几年该多好,这样以后两个孩子相互还能有个照应。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不敢发言,毕竟隔代如隔山,我很难让他们理解我的观点。
先从家庭的经济条件来说,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成才所花费的金钱精力确实不少,再加上孩子成年后还需考虑买房买车的用度,普通家庭真的很难吃得消。
这还是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若是有什么变故,更难说。
其次再来说相互照应的问题,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还好,如果年龄相差太大,何来相互照应一说?
更多情况下不过是大的孩子单向付出罢了。
《我的姐姐》与《奇迹》恰恰演绎出了父母一味追求多生的悲剧。
然而《奇迹》之所以能成为励志片,是因为出现了奇迹,可是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多奇迹。
男主他幸运在自己本领过人,有毅力,也刚好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老总。
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和别的孩子一样享受着校园生活,但由于妹妹的缘故,她不得不早早就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打拼。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妹妹她会过得很好,但至少他不必像现在一样,为了凑齐妹妹的医药费连续疲劳工作,不顾性命的去捉贼,由于交不起房租而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我偏认为人生本如此困难,没必要为了涅槃重生将人逼入绝境。
生育应当是被赞扬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鼓励生育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需要去善待每一条来到世间的新生命,并对他(她)的到来给予一定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最初应该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之前的充足准备上,其次应当体现在父母将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提供的培养与教育。
生育的高尚在于对一条新生命从始至终的付出与负责,这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
但太多人的观念只停留在了“生”上,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育”。
我就想说那些家里不是富贵人家,一个人在大城市无依无靠的打拼,还要养活的自己,还要考虑父母生病子女教育的各种漂们,谁的生活不这样。
可能剧情不一样,但是对生活的态度却类似。
而且真正经历过生活的人都应该明白,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可能连饭都没有了。
那些死在路上的创业者们更应该感同身受吧,就算你拼个命可能只有千里挑一的人会被资本青睐,大部分人最后都是除了债一无所有。
但大家都在努力,就是为了在这一隅之地能安身立命。
所以大城市数以万计的人们每天过的这种日常的生活,导演就觉得很励志了?
然后再给一个完美的结局?
不是理想化的鸡汤又是什么?
可能刚进入社会的小青年或者在家乡小城市工作的人们会觉得很燃。
但稍微被生活摔打过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北上广的中年人只会感觉这个电影既不励志还有点儿狗血,甚至有点儿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