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种絮絮叨叨温情脉脉的片子有好感,再加上有讲祖孙情的简直没有抵抗力虽然不是主线。
男主演的天衣无缝,给人天生如此性格的感觉,女主虽然不漂亮却天生一种北欧的清丽脱俗,伊朗妈妈好评。
想必人人小的时候院儿里都有这样一个糟老头子,他恪守陈规常年累月执行着院子里的条条“法规”;他嫉恶如仇敢于向任何恶势力(包括政府)开战;他张嘴闭嘴都是傻X云云然而一旦紧急状况,总是他冲在第一位。。。
邻里亲戚见了他都退避三舍,但没有几人知道他一辈子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没有几人可曾对他说过一句感谢,直到彻底失去他的那一天。
欧维就是这样的一个瑞典老头,在这个邻里关系逐渐冷漠的社会给人们献上了一份鲜美的心灵鸡汤。
善良究竟是好还是坏?
每次看到“好人没好报”的新闻时,总是心底一寒,然后忍不住在心底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社会与教育呈现相反的状态,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冷漠的人,同样的事也会重复在自己身上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吧!
欧维的一生并不怎么幸运,从幼年失母到少年丧父,房子也在救人的过程中烧没了,他沉默孤僻,逆来顺受,因为怎么努力也干不过这该死的命运,不过老天还是眷顾了他一次,让他遇到了善良美好的妻子,虽然失去了孩子,妻子也失去了双腿,他们还是相互陪伴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快乐的岁月。
影片平淡而温暖,是的,温暖,在这个一开始毒舌暴躁的老头子身上,老欧维还是保留了他最初的善良,他还是那个别人旁观,而义无反顾跳下去救人的那个,在一次次打扰自己去死的路上,总忍不住去帮助前来求助的人。
所以,上帝不忍心让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死去,给了他一个“女儿”,对毒舌欧维免疫的邻居,让他被需要,被关爱,被聆听,平静而温暖的走完余下的岁月。
如果欧维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呢?
第一次自杀就成功了吧,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从善良开始,也从善良结束,因为欧维的善良,最后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是带着感激与感动,面容平静,那只他曾经救助过的猫咪静静地守着他,他的邻居“女儿”会为他办一场完整的葬礼。
善良不是一个坏品质。
无意中在豆瓣看见推荐了一部名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电影,乍看之下,名字真的是又奇怪又毫无吸引力,完全没有什么”惊天魔盗团“,“变形金刚”来的华丽。
不过可能是被其高分所吸引吧,还是点开了这部北欧电影。
对于电影的原名“A Man Called ove”被翻译成"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感觉不甚妥当,不过似乎也还合情合理,毕竟故事开始的40分钟一直是ove计划着自己的自杀计划,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尝试,故事的本身可能是平淡而无奇的,但是平淡中带着不可诉说的魔力,一次次击中观众的泪点,就好似只受过俩年正式教育的Irving Berlin所作的“Great War marching song”一样,通过通俗单纯的音乐触动了数百万美国人的心。
电影的开始塑造了一个脾气乖戾,性格奇怪老头形象,买花质疑优惠方式,十年如一日地早起巡视社区,对于一切破坏规矩的人破口大骂,活脱脱一个更年期的居委会大妈。
先抑后扬似乎有着其特殊的天然优势,可以成功塑造一个光辉人物形象,全世界的电影都是一个套路嘛,慢慢的通过回忆ove孩童失去母亲的悲痛和ove与其妻子索尼娅的相识,相爱,让观众渐渐认识到,原来ove这个老头没有看起来那么讨厌嘛,年轻时候也是一标准的见义勇为,帅气逼人的好小伙,有趣的强烈对比使得ove这个人物形象慢慢立体的起来。
后来伊朗邻居的搬来,彻底改变了老人如死水一般的生活,30岁了还不会开车?
你嫁给了一个窝囊废,你们一群笨蛋,诸如此类的毒舌不时出现,邻居也是时常一脸懵逼的样子,所幸ove最后还是会一脸不情愿的帮忙。
ove最终也在邻居一家对生活热情的感染之下渐渐敞开了心扉,完结,撒花。
看完我还挺纳闷,如此俗套的鸡汤电影,套路明明已经被我看的如此透彻怎么还能数次被感动呢,回想电影中的细节才发现,ove和妻子的爱情故事才是真正感动我的地方。
电影里ove每天给妻子索尼娅买上一束花并且仔细擦拭墓碑上的灰ove每天给妻子索尼娅买上一束花并且仔细擦拭墓碑上的灰尘。
ove坐在衣橱里闻着妻子衣服上残留的味道
电影不仅有像上面的一般爱情片里经常会出现的场景,还有诸如ove知道妻子的书无处可放了,二话不说就去做一个给妻子这样令人感动的小细节。
火车里ove和索尼娅之间深情的对望
ove通过工程师考试,妻子开心的表情
以及妻子残疾之后无法方便的进出学校,ove冒雨为妻子修建轮椅专用通道。
电影这种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本质。
其实这部电影是我和我远在英国的女友相约一起看的,每每看见电影里的ove和索尼娅的相爱就不禁想起我和我女友的故事。
说实话,从来没有经历过异国恋这种东西,一直坚信真爱无敌的我感觉异国不过是个考验没有那么难,但是刚刚开始7小时的时差,两万公里的距离还是让我烦恼不堪,并且女友一直疲于面对新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和由此急剧减少的交流自然也是让我无可奈何,对于英国的无知更是让我每天烦躁不堪,明明就弄不清楚到底英国有什么英格兰还是苏格兰却还要听着女友在微信里和我说着英国的各种新奇好玩的新事物,内心就是完全懵逼而且渐感无聊,我对我们的感情产生了怀疑,真爱真的无敌?
此时的我与ove何其的相似,因为妻子的去世,俩人阴阳两隔,ove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失去了去生活的耐心,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小老头”,而我更是连我自己都开始讨厌。
但是女友的细心和温柔体贴给了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回忆起女友离分别的前一晚,俩人相互拥抱许久,我的眼睛一直盯着她的大眼睛,我心里一直在想,我要牢牢的记住这双眼睛,我要牢牢的记住这双眼睛......这之后我明白过来,爱她就要去做,ove为妻子一句话就去做了一个书柜,为了妻子方便上课冒雨修建滑道,爱一个人不需要去说太多,只需要你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你们之间的事情。
我开始早上6点起床,这时候英国是夜里11点,女友也才一天忙碌完毕,有时候,可能只是聊上那么一俩句,哪怕这样,我还是要去做,有时女友想要和我多聊会,我怕她第二天起不来,硬起心肠说自己不想聊了,逼她去睡觉,可是我还在电话的这边等着她最后发来的俩个字:晚安,才肯放下手机。
第一次网购,用自己刚过4级的英语水平艰难的在Amazon为她买了一双拖鞋,为此还特意去弄明白英国的邮编,电话格式,行政划分,不过当我看见她满足的笑容,我的心里就会泛起不可言喻的快乐,可能我看见她开心就真的是我的最大的满足了吧。
爱情不似生活中的那句我爱你,电影中似乎ove对妻子从来未说过 I love you,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他那一份无微不至的爱情,每一次想起和妻子的甜蜜回忆,ove都决定去死,他是如此的渴望去见到自己的妻子,我又何尝不想见到自己的女友呢,.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今天的我们已经一起经历了整整80天的异国,时间匆匆,我已经这么久没有见你了,而我也决定春节前后飞往英国去看她,可能到时,我就会矫情的说一句,宝贝,好久不见 甚是想念。
我特别相信契机这回事,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某种相遇叫缘分,那么我们偶然看到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就应该叫契机。
本来今天一天时间是要安排改稿的,可是一打开电脑就看到了一部电影,甚至都不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却毫无理由地看了起来,而且会觉得就是冥冥之中必须要我看的。
一部北欧小清新的瑞典影片,刚开始我以为它讲的是孤独,后来才发现它讲的是人生。
依旧依照一贯写影评的方式,尽量避免详细内容剧透来讲讲这部很可爱的电影。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这个世界的荒谬不是针对你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
影片以插叙的方式讲述和表达,让人在过去的回忆和当下的现实反复交叉着。
非典型性瑞典老头Ove的出场很孤独,常年阴暗的瑞典型天气,墓地,神经质的抱怨和吼叫,整个画面让人压抑。
之所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非典型性瑞典老头,是因为艺术的表现手法让他的性格特征显得偏执又夸张,若是把整个的人物特征都缩小,Ove应该是一个典型性瑞典老头。
在接触过的瑞典人中会发现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原则性很强,执着甚至有些偏执,暖水瓶一样外冷内热的性格,而这些特征都是男主人公Ove最凸显的,所以这部影片绝对是典型的瑞典人影片。
在插叙中一点点回顾了Ove的一生之后,你就会特别同情他这命途多舛的一生,所以关于他为什么选择自杀甚至会有些理解。
曾经在每次面对悲惨的时候,他的身边总有比他强大和坚强的人陪着他度过,他的爸爸,他的妻子。
而在他的妻子过世后,他的人生似乎变得生无可恋。
在跟着影片一点点看Ove故事的时候,经不住会联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到了60岁再回忆起自己的这一生,会不会也觉得荒诞和可笑?
我想Ove的一生就和很多人的一生一样,充满了艰辛万苦和曲折,充满了操蛋和荒谬。
没有人是为了接受这些而生,可偏偏有很少人在一生中能避免这些。
我们可能会经历完全不一样的苦难或者很相似的痛苦,像Ove那样年幼丧母,父亲意外去世,房子被烧,妻子怀着孕出了车祸流产还瘫痪,终于熬到了天命之年身边唯一的亲人和精神支柱还得癌症死了,干了43年的工作说没就没……我们看的时候觉得“我去这也太狗血了”,而回想起来真实的人生要比这还狗血百倍。
Ove的这一生都在抗争,与命运抗争。
就像影片里暗喻他坚守原则一样,其实同样的是在抗争。
Ove决定去死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他累了,争了太久不想再去争了。
而命运却荒诞地让想放弃抗争的他不能放弃,让想死他不能轻易去死。
所以他活着注定要抗争到底,注定要歇斯底里地坚守原则,注定要他抗争不过命运最终听从命运的安排安然离开这个人世。
这部电影暗暗地在给我们讲一个特别模糊的哲学道理,它并没有讲得那么清楚,却让人明白这就是人生。
影片里的关键人物是Ove那个已经过世却被他奉为神一样的妻子索尼娅,虽然从未出现在影片现在式的生活中,可是却影响了很多的人。
她鼓励着差学生,也是Ove精神上的明灯。
他的妻子似乎在代表一种不与命运妥协的力量源泉。
索尼娅在车祸流产又瘫痪后依旧坚持去找工作,想成为一名教师,可是学校不收她。
Ove各种努力和投诉未果之后情绪低落,索尼娅说了一句话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
”之后Ove就冒着雨在学校门口自己修了斜坡,索尼娅从此开始了教师的生涯。
你的人生无论是双脚站在山脚下感到无法逾越,还是坐着轮椅在台阶前寸步难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自怜自艾,而是想办法越过。
努力攀登也好,想办法修路也好,只要过去了,回头再看就会发现,曾经所有的坎儿都不是坎儿了。
Ove在索尼娅离世后就决定死亡,不再想努力活着。
他如同天气一样的心灰意冷,他如同猫一样的孤独,最终都在无厘头的邻居那里消化掉。
可是,就在他已经放弃了死亡念头之后,他又不得不接受自己随时会面对死亡这个事实。
这就是人生中最荒谬的事情,生与死,有时还真的不是你自己能选择的。
回看Ove的一生,其实就是提前回看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受了那么多的苦,也感受到了那么多的爱。
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是荒谬,也培养了我们面对荒谬的能力。
我们谁都不能保证当下的幸福会持续多远,我们谁也不能认为未来的日子不会比现在更糟。
没有办法,这就是操蛋的人生,谁都无可逃脱。
那么我们要怎样过完这操蛋的一生?
努力活着,直到死亡到来。
文章首发自公众号:默墨耳语
<图片1>北欧风格的电影大多是冷色调,给人的感受也多是寡淡叙事居多,然而这部电影的妙处也正是如此,冷色调的画面,并不讨喜的主人公,在银装素裹的雪国,通过无数次的回忆,一点点被融化,也带领着观众一点点心生暖意,直至在片尾处,在洒落的阳光中,火车摇晃的车厢内,与最亲爱的人两相对望,从而交握的双手,让人兀地湿了眼眶,究竟什么时候被打动而不自知。
我们应该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
故事从一个冷漠与古怪的老人开始阐述,十年如一日地早起巡视社区,对于一切破坏规矩的人破口大骂,活脱脱一个更年期的居委会大妈。
而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喜欢的男主角,通过几次失败自杀的闪回回忆中,让我们慢慢感受到了一个诚实、害羞的男孩成长史,也围绕着他一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告别而无限唏嘘。
孩童时期,母亲的逝世,年幼的他还体会不到伤心,在葬礼上茫茫然看着父亲哭泣,唯一让他懵懂思考的时候是站在教堂之外,看着刚刚结束葬礼的大教堂又迎来了欢声笑语的结婚典礼,而侧目,母亲的棺椁正从教堂侧门处抬出,年幼的他抬起头,大朵的浮云在天空静默,这第一次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的告别就是这样悄无声息而无知无觉。
青年时期,父亲突如其来的意外,在他考取好成绩两人欢欣鼓舞时猝不及防的悲剧来临。
本就是个不善言辞也不喜欢表露情感的他,只能木然接受一切,在父亲的葬礼上,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哭。
而面对父亲生前的领导安慰时,他也只是立马掏出父亲预支的薪水还上,耿直而不带悲伤。
事实上,内向的人确实不擅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心里有如是的悲伤,也都全全吞咽而下。
老年时期的他,依旧没有成长为可以妥善处理离别的老人,这一次是相伴一生的妻子的病逝,他变得冷漠而固执,隐藏起自己的善意,以冷漠的姿态面对所有向他抛出橄榄枝以及求助的手,他拒绝别人谈论他的妻子,哪怕是称赞、怀念,他通通拒绝,他说:“当你们谈论她,她在我记忆中的样子就少了一分。
”,他还未从心中向他的挚爱告别,家里仍旧摆放着妻子生前的物件,每日他带上从花店讨价还价来的鲜花去墓前看她,说着“我想你”,谈论他的自杀计划,吐槽邻里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遭逢不公正待遇时,他暴怒地回家摔上门,安静地坐在狭小衣柜中,嗅着妻子的衣服静默无言,或是嚎啕大哭地念叨着妻子的名字。
她于他,已经不止是妻子、朋友,更胜于一种自卑内向者的信仰,而她的离世,这一生一世,回头或是向前,都再无眷顾了。
只此一生 不可辜负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身边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因为不擅处理情感或是突然变故而把自己团团裹住,最后变成我们曾经最看不上的人。
人生中真的很需要仪式感,无论是告别还是纪念,这是一种了结的方式,也将是一种新生的开始。
男主人通过每一次失败的自杀而不断重温那些美好而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被他从妻子死后而封存起来,而又因离世时每一次的回忆变得生动,所以,你看,人生多么需要回头看,多么需要庄重的仪式感。
片尾处,男主人没有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也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坦然面对,在最后的时光里活得温暖和亲和,因此在影片最后,本已逝世的老人如愿以偿去陪伴了自己的妻子,一觉醒来,是与妻子初次见面的火车厢,妻子伸出手指,而他默契地接住,像生前的千千万万次。
人生,完美谢幕,而不辜负。
这样一部电影,在安静的夜晚慢慢看,卸下所有的疲惫,只想把握恰到好处的余生,让每一次的告别都了无遗憾。
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焦虑无法缓解。
上个周末我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一不做,等到周日晚上的时候焦虑和惶恐达到一个顶点,我打开微博,看到和菜头推荐了一部电影,他说周末只剩下最后三个小时,如果你愿意,可以这样开始一段旅程。
我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始看,《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看到电影名的时候我想起自己的书架上也有一本书叫类似的名字,《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不同的是维罗妮卡是个年轻女子,而欧维今年59岁,妻子去世半年,无儿无女,怎么想你都知道这场“决定去死”,合情合理。
电影娓娓道来一种老无所依的可能。
即便我今年只有26岁,不出意外的话,我离死亡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但即使是这样,电影也仍然为你构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情境——孤独无依,在人生已经向死而生的边缘。
你知道这多少会成为你若干年后的写照。
我对年老的体验几乎为零。
十年前奶奶去世以后,我几乎不再跟老人家打交道。
一年前买过一本书,《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大概读到了第十五页,放下后再也没有尝试打开。
但我还算喜欢看文艺片,美剧《奥利芙·基特里奇》和这部瑞典电影如出一辙,都是从一个孤独老人的角度打开一扇门,告诉你这种乖戾暴躁的性格背后,藏着一座怎样丰盛的巨人的花园。
推荐这部电影,并不因为它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实际上我对电影评分持保留意见,不同类型的电影之间几乎没有太多可比性。
我推荐它是因为这段时间奥运和王宝强的话题让我们越来越浮躁,整个中文世界悬在某跟线上,晃晃悠悠,无处着地。
就连我自己,也在无数次点开跟王宝强事件相关的微信文章时鄙夷自己。
人性的窥私欲强大到战胜了品位和底线,它在折磨我,就像折磨我们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我。
除了极速前进的工作,还有欧维的故事,还有身边陪你喝咖啡的朋友,还有加班回到家突然决定洗掉的一大堆衣服。
这些忽而被转移的注意力才构成生活的意义,它会让你冷却,冷却因为过于年轻而持续涌来的焦虑。
我们不得不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一点点失去此刻的年轻,这是事实不容商榷。
我们终将面临我们此刻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一切,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想知道应该怎样面对自己,怎样面对那个老无所依,无路可走的自己?
我们怎样面对此后生命中不可逆转的失去?
怎样告别这个世界?
豆瓣上有评论说这是一个巨人的花园,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人性在漫长的日常里一点点透出光芒,不是颓丧,反而呈现了一种生命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真相,和不可预期的美好可能。
这样的观影过程于我的确是全新体验,平生第一次,突然有了想摆脱电影里描摹的那种孤独感和末日感,生出热望,甚至渴望尝试结婚生子的世俗人生。
(幸好看完电影就消失了。
不然麻烦大了。
)
电影中非常打动我的点来自于欧维的少年时期。
教堂的葬礼,欧维幼年丧母,父亲壮年丧妻,然而这两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没有过多的伤痛,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漠然,欧维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懵懂,都有一种对失去的家人的冷感,背后是家人们彼此之间爱的互动的匮乏。
真正的爱的唤醒是在什么时候呢?
年少的欧维差点被背后疾驰的火车夺去生命,那一刻无法预料的死神的迫近,也开启了原本应该与生俱来的血缘意义上爱的智识,父亲紧紧抱起了死里逃生的孩子,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这个身体贴着身体互相分享体温的亲密动作,在老年欧维的记忆里被定格,在少年欧维的生活中被延续。
当少年欧维在父亲工作的火车上捡到一个钱包却被父亲的工友夺走,他抢回了钱包但得面对敌人的拳头,这时父亲出现了,就在欧维心生忐忑之际,父亲反手把工友的脑袋按倒在一边的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们是亲人又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年少的欧维在还未能正确分辨对错只凭本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父亲重申规则,也肯定孩子的个人意志,“那钱包由你处置,是你发现的”。
随后的情节安排才是这个电影的神笔,当父亲突然被火车撞死,那个被揍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找欧维寻仇,此时欧维被两个男人挟持,工友得意地拿掉了欧维的手表,欧维在片刻反应之后,毫不犹豫挥拳向那个是父亲手下败将的工友,拿回了自己手表。
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父亲和孩子的身影重叠。
拥抱、挥拳,这两个复现的动作,暗含了此后欧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对爱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自我意志的坚持和维护,这来源于父亲。
这也对应着电影中欧维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社区近乎变态的维护,这一切都有出处。
还要夸一下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人们总是用语言来回忆母亲,用行动来回馈父亲。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时用动作来达成简洁却精准的叙事任务,又完美贴合了欧维不善多言的性格和气质。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人的妻子面试老师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校甚至不肯改造一下不方便轮椅进出的台阶时,欧维独自一人在雨夜里架好了可供妻子轮椅行走的斜坡,于是妻子顺利入职。
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总是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支持,对于妻子来说,他对她的爱就是他的自我意志。
妻子下身瘫痪后,失去了在学校的工作的机会,欧维因此愤愤不平,最后只能无奈自己在雨夜中为妻子修建了一条木质的轮椅专用的扶梯。
家里的橱柜也是,动手能力极强的欧维重新为妻子打造了比正常高度矮一大截的厨房设备。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在1974年正式被联合国组织提出。
推算起来电影2015年上映,电影中欧维的年龄是59岁,往前推40年欧维和妻子年轻时刚好是70年代初。
想象着应该就是因为有欧维这样一群固执且有爱的人的努力在推动着这个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很感动。
这部电影,远在奥斯卡提名公布前就有了资源,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瑞典电影,他在剧本的故事和编排上,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该片令人想起2016年初的澳大利亚影片《裁缝》,同样是文学作品改编,故事围绕着小环境——偏远的小镇。
凯特.温斯莱特饰演从巴黎归来的女主角,要同自己缺失的童年、隔阂的母亲,以及镇上的人们展开一场复仇行动。
该片作为女导演作品,无论是视觉表现还是讲故事的方式,都非常用心,分量感十足,是令人看了还想再看的电影,温肥的演技,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对比《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其实与该片有些共同点,比如故事同样发生在一个小环境里——瑞典的一处住宅小区。
周边的人物也很简单,就是几户邻居。
故事同样围绕着主人公:欧维年幼和年轻时期的回忆与遭遇。
而不同点也很明显,《裁缝》中女主角的敌人们,分别是镇长的权利、老师的偏袒、商户的歧视和医生的吝啬等等典型的符号化反面人物。
而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男主角需要打交道的邻居们,分别是说着波斯语的孕妇移民、公开同志身份的小哥、一对需要帮助的年迈夫妇,以及肥胖的年轻人等等,他们都是现代社会里,遇到麻烦的普通人。
这样看来,《裁缝》是一部典型的可以跨越时间,被永恒理解的作品。
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则是现实主义的,更容易被现代人解读的作品。
多元的文化和话题讨论,正是这部电影包容与可爱的体现。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小说作者刻意放进去制造冲突的元素。
不过只要合情合理,恰当有趣,观众们还是喜闻乐见的。
(以下剧情分析有剧透)而这部电影的改编,更加出众的是其剧本的编排。
其中大量的运用了“重复”的场景下,通过镜头里人物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反应和举动,来不断推进电影的情节,从而将故事一步一步的推向高潮与结局。
而这个不断重复的场景,就是欧维每天给自己过世的妻子“扫墓”。
“扫墓”的桥段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剧情的高潮之前。
影片用了短小精湛的前两分钟,来铺垫了一个小冲突,也就是人物的问题展现:欧维与现代社会的种种,是格格不入的。
而妻子的离去,让他倍感孤单。
影片的节奏之轻快,从前提的铺垫,与接下来通过欧维在社区里的“每日巡查”展现人物性格,都做到了用最短的时间,抓住观众好奇心和关注的效果。
欧维捡烟头、记录停车超时的牌号、检查分类垃圾、关紧小区栅栏等等,都体现了他是个对事情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的人。
于是影片用五分钟交代了前提:固守以往原则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总被排斥,注定孤独的死去。
所以格格不入的欧维,决定去死。
接下来,两个小时的电影,将通过剧情的演变,来化解这个矛盾。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欧维最后改变了去死的决定,而最终他也没有孤独的死去。
欧维最初碰到这只流浪猫,态度是很抵触的,不断的轰走他。
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它跟欧维一样孤单,需要别人的照顾。
当欧维接受了这只流浪猫,并开始照顾它后,欧维也打开了内心,开始接受别人对他的帮助。
影片的第一幕:欧维三次试图上吊自杀未遂,期间回忆了他的童年成长时光。
第一幕结束:欧维回到墓地与妻子说“这是第一次,需要你等我了。
”
影片的第二幕:欧维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面对同样的流浪猫,他开始给找吃食,帮助邻居维修暖气,之后还被迫送邻居和孩子去医院,收下了图画礼物。
期间欧维企图在车里自杀,回忆了他年轻的爱恋故事。
之后欧维又继续企图在地铁站自杀,结果却救了别人。
欧维总是再跟妻子抱怨,现在的人有多差劲,他同时也是在孤立自己。
第二幕结束:欧维只得再一次回到妻子的墓前,这一次他带着流浪猫一起。
影片的第三幕:欧维继续转变,他开始喂养流浪猫,教邻居开车,帮忙照顾孩子,帮助人修自行车。
晚上孤独的欧维和流浪猫一起入睡。
期间回忆了他搬来社区与朋友的往事。
而白衬衫的保险公司职员,让他回忆起了跟妻子痛苦的回忆。
欧维的痛苦达到极致,让影片走向高潮,他企图再一次举枪自杀,却被同志男孩儿的求助打断。
之后他们一起巡查社区,欧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身边的人。
影片的第四幕:欧维带着板凳回到妻子目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决定继续为了原则而战!
期间回忆了妻子遭遇车祸的往事, 他帮助邻居和保险公司对峙后,自己却倒下了。
剧情再一次进入高潮。
尾声:欧维将自己的私藏多年的婴儿床给了邻居的新生儿,带着邻居的女儿出游,坐在车上,重复了自己父亲的话:我知道这感觉,就像我买了辆新车,这才是生活。
而他完成了所有心愿后,最终也在流浪猫的陪伴下,平静的去见自己的妻子了。
结尾落幕,影片的场景,再一次重复了他与妻子的手势。
而他巡查社区,检查柱子和关紧铁栅栏门的习惯动作,都传承给了年轻人和小朋友。
欧维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了坚持原则的精神。
影片在不断的场景重复中,开启新的章节序幕。
让影片的故事节奏稳健有力,每一次的递进都丝毫不觉得突兀,让观众更加贴近地感受到欧维的内心变化。
而很多重复细节的处理,欧维的小动作,妻子的手势,都是拉近观众与这些陌生角色的妙笔。
影片中,移民孕妇说出了编剧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你以为别人不靠帮助也能活下去,但是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
于是,固执的欧维讲出了自己的伤心往事,他学会了与人分担,不再孤独。
这里解决了影片的前提:男主人公与现代社会之间相互排斥,与社会成员们相互孤立的矛盾。
欧维的遗书里,只提了两件事,一个流浪猫每天要吃两次金枪鱼,一个别让该死的汽车,开到社区里来。
再一次表现了欧维离开人世的时候,有了牵挂不再孤单,并且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曾妥协。
而别人对他最好的尊重和认同,就是将他的原则坚持下去。
故事中,更为有趣的设定,是欧维年迈之后的病痛,不是心脏病,而是夸张的“心脏太大”,这样一个听起来令人觉得荒诞的病情。
欧维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为了坚持原则树敌不少,而父亲的意外,让他备受打击,之后失去了房子,却获得爱情;救回了妻子,却失去了孩子。
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树立社区规范,力求让妻子有着正常人的生活。
他心理装的事情太多,承受的压力太大。
所以当他年纪大了,因为“心脏太大”而让身体不堪重负,虽然夸张,但却不难理解。
在他倒下又重获生命之后,他没有再去妻子墓地,说自己要尽快去见她之类的蠢话,而是重新享受了一次,新生命和孩子给他带来的欢乐,弥补了他和妻子人生的缺失和遗憾。
这个想尽办法决定去死的男人,终于在最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投入了人生的怀抱。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除了小女孩儿再一次重复了欧维的关紧铁栅栏的动作,也对呼应影片开篇,欧维独自巡查小区后,孤单的背影。
这一次,则是全体社区的人走在一起,不论年纪、国籍与性向,他们有共同的原则,他们相互帮助,他们都爱欧维。
今年的几部外语片里,除了《托尼.厄德曼》,小玄儿也很喜欢这一部瑞典影片。
电影里很多精彩的回忆和自杀桥段,大家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尽情享受,这里就不多说了。
2017年2月27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也许是需要,是他人对我们的需要,是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在这种来来往往的关系中产生爱产生温情。
最近时常和妈妈谈起自杀这个话题,她是完全不理解这种行为的,可能是农村的自杀率几乎为零的原因吧,在农村大家都很努力赚钱养家,这种行为像是完全不需要动力的,像是写在他们的基因里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她们是有动力源泉的:那就是年迈的父母对他们的需要,年幼的孩子对他们的需要,即将成婚的孩子对他们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段段艰难的时光(我们村子的一户人家因为贫穷,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吃过油,全部都是清水煮)。
反观某自杀的在校研究生遗书内写到的:“我就是个废物”,可能在他想要放弃自己生命的时间里真的觉得没有人需要自己,无可替代的那种需要,也没人愿意能让自己去需要,不求回报的那种需要。
曾经一度觉得独立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好品质,不依附他人不麻烦他人一度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现在再来看可能对他人的需要,他人对我们的需要更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动力吧!!!
到底是坚持公正和善良,还是偏执固执不会变通?当你知道一生所爱为何,那就别辜负,至死方休。 谁都不能独活,尝试帮助周围的人,然后去热爱生活。这片子真叫人坚强!8.1
1灾难。一个个重大的戏剧转折降神般卡在每场戏的内部而非之间,这些演员又如何可能操着生涩的台词,以僵死的人设通过表演将断崖过渡为平缓的故事流线。各场戏之间严重割裂,完全没有流畅的衔接逻辑。回忆与当下在影像上没有任何可觉察的区别,而回忆与当下本应在蒙太奇之中交融的时刻,反而被分隔在正反打两头,这间隔局部的交汇也无法弥合。
这是什么垃圾鸡汤??ove没任何错啊 邻居一脸别人欠她钱的样子 各种白嫖资源和帮助 离谱到家了。and ppl like this shit??
欧维就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典型,沃尔沃躺枪,对索尼娅那句“我们是选择死亡呢还是努力活着呢?” 印象深刻。
讨厌偏执狂
他是个讲究原则脾气古怪的老头子,他总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邻居都说他是地狱来的恶邻,而他有一个深爱着并且怀念至深的亡妻,他准备去死准备随亡妻而去。就是这样一个老无所依的老人最后在新邻居和朋友的影响下找回他内心的柔软。全是套路!但是我是哭着看完的。请不要放弃对命运的期待!
闹什么呢我去
不怎么看电影的人眼中的超好电影大概就是这样的
我真是受够被豆瓣口碑安利实则却只是工业鸡汤的电影们了。
想法不错,但是转折都很生硬,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人都像工具人一样,毫无征兆地出现,强行贴在主角身上,好让他变成更好的人。
同类型的题材电影太多了,比如《我聘请了职业杀手》与《意外制造公司》,所以整体看下来这部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命题作文。现在与回忆两条线索穿插,没有太多的亮点与惊喜。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因为欧维阴暗性格中所展露出来的些许阳光与改变。总之,死亡是注定的事情,不要刻意强求。
神烦那个邻居,神态浮夸太假大空,三星都给欧维。
三倍速都嫌慢,无聊的北欧电影被吹上天了。
很温馨的生活小品,在疼痛面前,总有把情感深埋的人。我想电影最想表达的是那句台词“我们是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但其实电影并没有好好的对待这句话,虽然前半段努力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却为了有个圆满结尾匆匆掩饰了古怪背后的各种矛盾与辛酸,缺乏该有的力度
我想,世界上多一些偏执狂,那么共产主义没准真的能实现呢~
感人至深。治愈瞬间。BUT过脑就忘。
不喜欢社会主义,不喜欢工人阶级,尤不喜欢本片的导演编剧,只喜欢猫儿
一个男人的一生?有啥鸡汤的
没有书挖得那么深,但也算是很不错的改编了。年轻的欧维也太帅了吧!还有那个小野猫,和我看书时脑补的豆瓣广播中救助的流浪猫差得有点远啊,这分明是Lottie家走丢的啊。最令我耿耿于怀的是练车路上教训刺青男后欧维的那段话少了最后一句一句,让我哭成猪头的一句。“你有两个孩子,马上第三个就要从你肚子里蹦出来。你来自外国,一定是因为战争、迫害或各种可怕的灾难而背井离乡。你学了一门新的语言,接受教育,支撑着一个显然不怎么好养的家。要是让你再受这世界上哪怕任何一坨屎的惊吓,我就不得好死。”我也想要成为色彩,让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因为我而快乐而善良。
永远会为这样的故事所打动,也永远希望遇到同样的一个人拯救我灰暗的生活。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