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神》这部影片的确探讨了宗教,信仰,怀疑与坚持,但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导演通过宗教的外衣,真正揭开的一个在当下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暴力?
导演通过八位生活在北非村落的法国西多会修士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了他的态度——绝不该以暴制暴。
今天极度残暴的ISIS恐怖组织正是以暴制暴的恶果。
这八位修士正是身体力行地、在不断怀疑中艰难地做到了这一点,直至获得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跨越生死的边界,帮助他们做到这点的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博爱,是人类共同的信仰。
不管是修士还是恐怖分子,不管是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他们信仰的神不同,但他们首先都是人。
导演花了不少篇幅细致地描绘了这八位修士日常生活中的程序与细节,导演用这种仪式感拉开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用这种方式过滤掉了导演自身的认同与投射,因而接下来的一切就显得不露痕迹,同时不动声色。
导演对群像人物的刻画简洁有力,每位修士都有血有肉,不是扁平的宗教符号。
当少女被杀害,克罗地亚工友被歌喉这样的恐怖事件发生后,死亡的气息迅速包围了庄严肃穆被圣光庇护着的修道院。
主教Christian自作主张拒绝了来自于军队和警察的“帮助”,军队作为合法化了的另一种暴力,当不合法的暴力出现时,它似乎理应施暴,被这样的暴力保护,显然是修士们的宗教信仰不能接受的。
来自于死亡的威胁让修士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自己做出的选择,这种怀疑折磨着每一位修士。
正如其中一位所说,“我在坚持自己信仰的时候不应该这么痛苦”。
修士们日常的修行生活在怀疑中继续,他们祈祷,颂歌,冥想,然后经历了某种“重生”,当最后一次表态时,他们都能平静地选择留下来,也就是说,完成殉道,献出生命。
在《天鹅湖》伴奏下的那段从近景到特写的蒙太奇段落帮助影片减少了点“道德高尚主义”的嫌疑,修士们的表情从品尝到美酒的喜悦到悲伤再到沉思,他们不是不惧怕死亡,而是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还有其中那位年龄最大的修士,他曾毫不犹豫地表示要留下来,但在最后一刻他还是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仅仅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这些感觉来得太真实,的确会让人忘了无形的上帝。
在这里,导演也早埋好伏笔,正如医生为这位老修士检查身体时所说“你会是我们中间活的最长的”,结尾字幕出现时果然如此。
对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暴力这个问题,还有两部影片可以拿来参考,一部是同一年来自苏珊娜·比尔的《更好的世界》,还有一部是去年昆汀推荐过的《大坏狼》。
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更好的世界》,它标志着女性主义电影的现阶段:和男性握手言和。
反抗的阶段已经过去,比反抗来得更实际的是塑造理想中的好男人形象,广义上来说,就是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因此片中的男主角医生安东正是被导演塑造出来的一位新好男人,而导演对于“好”的定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不使用暴力,甚至在被施暴以后。
当着儿子的面,他被修理工打了几个耳光后,他选择了隐忍,从而教会自己的儿子(这个在学校已经学会如何以暴制暴的男孩),在面对暴力时该如何做。
这显然也是导演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导演对“更好的世界”的希冀和企盼。
而另一部影片《大坏狼》还是没有走出以暴制暴的恶性循坏,甚至导演自己,都在对观众施暴,不厌其烦的尽可能展示每一个暴力细节让观众受折磨,这种行为真让人遗憾。
导演冷静沉着地讲了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故事,有很强的政治隐喻,还开了并不可笑的关于巴以问题的玩笑,设置了骑着马、拿着iphone手机的阿拉伯人这样一个搞怪形象。
导演意识到了这个恶性循环的可怕之处,但是一不小心自己也变成了参与其中的施暴者,成为了自己想要声讨对象的同伙。
当影片的最后,修士们在茫茫大雪中消失,几位修士的殉道行为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个暴力世界会因此变好的希望在一片迷雾中显得太渺茫。
但还是想到了德莱叶《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的那个高潮,当贞德被问到那个伟大的胜利是什么时,她回答“我的殉难”。
有没有上帝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暴力已经催生了魔鬼。
【作者:刘苇】 一座简朴的修道院,坐落在北非山野僻静处。
几名修士,在那里祈祷、洒扫、冥想,与当地穆斯林村民相处融洽,他们在市场购物,出售自制的蜂蜜,为村民治病,彼此形成了类似树与鸟般相互依存的关系。
然而外部动荡的局势,很快打破了修道院的宁静。
影片《人与神》为我们展现了一群修士在动荡局势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影片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修道院所在的地理位置,但略知一些法国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法国曾一度深陷在阿尔及利亚的麻烦之中。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当地伊斯兰极端组织不断制造恐怖事件,几乎就是那时阿尔及利亚局势的写照。
他们既有政治诉求(要求独立),又有宗教诉求(排斥外来宗教)。
一群修士,处于政治与宗教冲突的夹缝中。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没有从外部环境入手,而是深入修士的内心,向人们展现他们之间的不同。
有些修士,几乎修炼了一辈子,面对生死,依然会犹疑、胆怯和彷徨。
这正是人性真实的写照。
影片重点放在修士的几次会议上,该如何选择呢?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究竟是离开还是留下?
这是一个生死大考验的问题。
影片极为细致地呈现会议情景,展现修士们的不同心理反应,他们由最初的疑虑,逐渐走向一致。
没有喧哗,每个人的话语是如此之少,镜头一一扫过他们的脸,将他们的内心展现。
到影片结尾处,他们不再言语,医生卢克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优美的旋律里有挣扎,有坠入,有黑白对峙,有奋起抗争,也有希望。
音乐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同时又像是神灵的祝福。
他们似乎在音乐中看到一丝预兆——从那扇黑暗的门走入,前面就有亮光。
影片刻画了每个修士的不同精神面貌。
其中医生卢克和院长克里斯汀最为生动。
医生像个智者,与少女关于爱情的谈话,以及在会议中的表现,都表明他具有成熟的智慧;而院长克里斯汀,在他与恐怖分子、军队的周旋中,可以看出他坚定的信念。
影片的主题,在于揭示人性与神性的差异,以及人通过自我内在的净化,如何向神性学习——哪怕只是一丝细微的趋近。
人以最后的死亡,走上一条奉献之路。
这是一条向上的路。
所谓“人与神”,意义即在于此。
影片最后的那个场景充满寓意,白雪覆盖的山峦上,一群修士艰难地行进着,他们向更高处走去…… 影片的基调克制而明净。
修士们缓慢的步履,在树林中的轻声交流,室内的默默祈祷,湖畔宁静的沉思,期间的光影效果也是沉静的。
片中修士们的安宁与外界的纷杂形成鲜明对比,政府军直升飞机的隆隆噪音,恐怖分子夜晚闯入时的卡车撞门的声响,像是刺耳的雷声,撕裂了山野的宁静。
一切被打破了,一场大考验来临在即。
紧张,悄然驶入。
然而,导演夏维尔·毕沃斯“静悄悄”地处理了这份紧张。
这是影片耐人寻味之处,同时也提升了影片的品质。
由此而论,影片不是讲述不同宗教间的斗争,也不是讲述政治的纷争,尽管都有所涉猎;而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仿佛事件的不断发生,是为了擦拭修士们的内在心灵,好让修士们的内心之光显露出来。
他们的行为,犹如用信念的针,缝补着碎裂的世界。
——本文选自刘苇刘先生文集《此生是我吗》
(写于2011-05-26)肤浅点看,躯体其实是局限于生死,作为生的一种基础和本质,而灵魂则是一种挣脱科学的教条外衣在精神世界中有意识的存在,这是一种很官方总结性的理解。
但放在本片中“两词”却有了更加丰富而深远的含义。
躯体更加趋向于现实中人的一种象征,身为人的平凡、懦弱、残忍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而灵魂则更加趋向于一种精神的象征,也就是信仰。
片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极端分子,虽说都有着强烈的宗教情结,但依旧难以摆脱身为人的特征与缺陷,但往往爱与善却能很完善的弥补这种与生俱来的弱点。
在偏远荒凉,四处都弥漫着恐惧和硝烟味的阿尔及利亚,一座简陋而古朴的修道院里有八位从法国远道而来的传教士,他们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受困于战争和动乱,因而恐惧敏感的当地居民,提供珍贵的医疗药物,传播爱与和平,但这种短暂的美好却被当地的极端分子所打破。
他们用凶残而暴力的方式杀害了外来工人,并将目标瞄准了修道院里的稀缺药物及可利用充当人质的那些传教士,当生命不断受到威胁和恐吓时,理所当然的畏惧和神经质也会随之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本片着重刻画的就是修道院里的传教士们如何从分歧走向统一的这么一个过程,虽说最后以悲剧收场,但他们对自身信仰的执着和坚定而做出的伟大牺牲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从朴实单纯的当地人与传教士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怀着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宗教无比崇尚和依赖的情结。
但杀机四伏的社会格局却让这看似平凡的向往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让这种情结变成了生存下去仅存的精神支柱,但他们毕竟是凡人,信仰只能是作为存活下去的一口精神干粮或泉水,并不能将他们从惊恐和不安中真正意义上的解救出来,并为之改善或满足他们的生活环境或需求。
尼采说过每一种宗教的诞生都是出于恐惧和需求。
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空虚或单调的人容易信教。
同样的生活在乱世中的阿尔及利亚人,现实中几乎没有希望可言,腐败的政府,贫穷的生活,疯狂的极端分子,以至于只能通过精神上的依托来寻求自我慰藉和心理暗示,虽然依旧难逃恐惧的追随与威胁,但信仰起码让他们在无望的生活中紧握住了一点希望。
极端分子被杀后,政府请来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基督徒克里斯蒂来确认,克里斯蒂看到遗体后面露悲伤手划十字开始为其祷告,这让政府官员非常反感而心生误解,日后更是肆无忌惮跑到修道院对前来求医的平民百姓进行严苛而霸道的询问与调查。
腐败而同样残暴的政府体系可以说是让国家陷入动荡、恐慌与不安的罪魁祸首,极端分子的行径部分的目的性也可归其于是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疯狂威胁和报复,及对自我宗教信仰的极端坚守和虔诚。
当躯体与灵魂开始变得矛盾,生命受到威胁必须时刻做好死亡的准备时,一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开始变得自我怀疑、困惑、彷徨、焦虑、否定与消极,起初的目的和信仰开始动摇。
是义无反顾的远离这里回到祖国,投入家人的怀抱感受家的温暖,成为一个为生活而忙碌或打拼的平凡人,还是坚定不移的留在这个处处充斥着死亡的危险国度里,继续宣扬着爱与善,坚守自己的信仰,守护着当地的“同胞”,这是游走在现实与精神间的挣扎,更是一场人与神之间的对决。
经过几次表态,虽然曾有过想要自私逃离的冲动与欲望,但想到那些纯朴的百姓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寄托于百姓的希望和安定,信仰授予自身的使命与责任,部分基督徒虔诚而坚定的话语,最后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思想的领悟,八个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坚定的留下听命于上帝的指令与安排,躯体最终拜倒于灵魂之下。
在激昂而忧伤的天鹅湖的伴奏下,八个传教士享用着“最后的晚餐”,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展现在镜头前,百感交集难以言喻,好似一种卸下重负释怀后因彼此的存在而流露出来的感动与知足,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恐怖色彩。
在一个个缓慢而深沉的镜头中,通过记录而客观的角度,让我们从光影交错中了解到了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虽说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和社会问题,却呈现得让人无比的感动而为之信服。
冰天雪地中六名传教士平静而不安的走上了“死亡之路”。
虽然他们看似很渺小及平凡,难以给百姓的生活带去实质性的改变,但他们却给予了百姓更为重要的内心平静和精神安抚。
虽然信仰也会成为人类变得残忍的借口或理由,但它却也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安慰。
凡事都有两面性,理应将正面的一面着重而放大来看,从而削弱或避免其造就或引起的负面性。
一座座十字形的墓碑肃穆而平静的树立在修道院中,神圣而庄严,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躯体,却为灵魂披上了一层纯洁而高尚的圣衣,他们超越生死的那刻虔诚而无悔的心,经受住了艰巨的考验,相信同时也得到了上帝的见证,为他们敞开了天国之门,或许也只有那个被称之为快乐而完美的国度,才能让世人共享到终日所期盼的美好与和平。
八名西多会(Cistercian)教徒在北非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他们一直和当地的穆斯林相安无事的生活着。
可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然而来的谋杀案打破了,一群外籍工人在当地被杀,而西多会也开始面临当地居民的怀疑和怨恨。
军队试图加强对修道院的保护,却被教徒拒绝了。
就在这时,一群原教旨主义者来访,宣称对这场屠杀负责.。
.这群势单力薄的西多会修士将会勇敢地捍卫自己的信念。
关于影片《人与神》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六号到二十七号的夜晚,阿尔及利亚的提比林(Tibhirine) 基督教修道院,有七位修士在阿尔及利亚内战的时候被挟持走;绑架两个多月后,五月二十一号发现他们的尸体。
他们跟他们的伊斯兰邻居相处和谐,为何遭遇此不幸?
影片并没有正面描写事件全过程,而是还原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到一九九六年三月笼罩在提比林修道院内的不安气氛。
最终,8名法国基督教徒,在怀疑,分歧,犹豫之后,他们,还是,选择,留下。
Christian最后说,这一切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活着,他们在恐怖分子侵入后,仍选择,在圣诞夜做完弥撒,这才是他们必须做的。
接着,他们就如同新生,每一天如是。
Do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信仰就是,在极端痛苦,在根本看不到希望之时,仍旧信,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接触宗教,源于和一位同学的相遇。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开始有些感同身受,我感受到了上帝的力量,只因信,他让我感觉我自己站在磐石上,不动摇,这样的感觉,23年,从未有过!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
刚开始他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没有办法接受,而现在,我却自己选择去看了这部电影,而且对整个剧,很能理解,看得明白,觉得,信就是如此。
这不就是到了right time,自然而然就会做right things么!
信,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自由,心,将不再枯竭,而是满满的!
前几天失眠的时候,在半梦半醒间看完了这部收藏已久的电影。
好像听了一首温柔的诗歌,心境中的浮躁和不安都被抚平了,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生命的信仰和回到家园似的安心感。
这或许归功于电影中所使用的音乐,归功于摄影师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美丽景象的捕捉,归功于导演平静、克制、温柔含蓄而有力量的叙事控制。
梵蒂冈应该为这部电影和导、演团队颁发杰出荣誉奖:因为它展现了关于神的信仰方面最好的一面。
耶路撒冷应当为它在石墙上刻一滴眼泪:因为它宽容、富有同情心地描绘了众神和他们各自的信仰者,无论迷途者还是圣徒。
这是一首浅吟低唱的史诗,因为它所追忆的人和歌唱它的人一样,都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温柔心肠,哪怕这个故事里有软弱、恐惧、被流的血,也掩盖不了善良、信赖与爱的存在,以及最终宁静慈悲的力量。
当Michael Lonsdale扮演的老道士,和初恋的姑娘谈起爱情,我以为这以后的情节应该是别趣横生的;但是当看到Lambert Wilson扮演的院长,一个人在河畔走着,内心居然有着莫名的恐惧:我不是在看鬼吹灯吧从那些举着枪的极端分子一出现,那些镜头就开始摇晃起来,我觉得上了贼船了。
本来就想安安静静的听下赞美诗,结果象看了本侦探小说般纠结。
但是那些道士就义前的空镜,那些雪地里稀落的十字架,实在是让人感慨啊:如果影片早点解决了这些道士,然后以倒叙的蒙太奇,也许会拍成另一种悬疑的氛围。
这份影感只是为了疏解,压抑了两个钟头的阅读疲倦。
问茫茫苍生,谁主沉浮?
迷信让人懂得牺牲!
现在就是未来!
这个没有道德的世界!
个人评分:8.6分
里面的圣歌很好听,沁人心脾。
平铺直叙的纪录式风格将这次历史事件还原得很中肯,在修士们一次次的开会和挣扎中,可以感受到油然而生的恐惧与自身信仰强烈的冲突。
同样作为信徒的我,也是多少能够明白他们的感受。
作为一部历史剧情片,无论是演绎和气氛营造上,算是上乘之作了。
〈人与神〉: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最干净,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教堂寺庙,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红楼妓院。
这两个地方的人,心无所住,通明“自尊心”乃脏陋之物,一切争乱,皆始于自我。
能顿悟“一多相容,以众为我”自然明白真理正义从来不会站在军人、警察一方。
人生一世,一切虚无,唯有爱曾擦身。
九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是一段血雨腥风的回忆。
十年内战,令这个原本就贫穷的国家,徒增了十万条无可挽回的亡灵。
伊斯兰极端武装和政府军队在不断互相报复。
一个接一个的新仇旧恨,让战争成为永无休止的恐怖阴霾。
于是当这一切临到《人与神》的基督教牧师们时,即便是最与世无争的清教徒,都难以对这一切置若罔闻。
他们,来自于隔海相望的法国。
在离开家园的背后,每个人都是抱着应主的呼召,做一名好牧羊人的决心。
于是一直以来,他们都恪守清规,潜心修道,和村民一同工作,生活,治病救人,倾听村民的分享。
渐渐,他们成为了村民的精神支柱。
可是好景不长。
伊斯兰份子在得知其有医疗力量后便多次登门胁逼治疗伤员。
政府军方在得知牧师们治疗敌对份子后便每天进行直升机监视。
但是牧师们并没有没有离开的打算。
直到被伊斯兰份子绑架并处死的那一刻,他们都在热切祷告。
就像神,就像永恒已在他们身边那样,是他们能从心底,对死亡发出了最平静的微笑。
曾经,有人告诉我他不怕死。
因为他更怕的,是活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渐渐疲惫。
可问题是,“渐渐疲惫”,才是“死”本身的真正含义。
因为,死的恐怖本质,不是消亡,而是变质。
而对于牧师们来说,那种每天目睹宵禁,每天与死共存,每天从敏感的冲突边缘中生活的变质,是比“死亡瞬间”更可怕的漫长过程。
一般人,在这种噩梦煎熬的环境下,肯定会一走了之。
而牧师们也曾经有过争论,到底是继续留下当牧羊人,还是保存性命,明哲保身。
但很快,他们就体会到那份留下来之后,从神而来的美意。
因为他们发现,那些渐渐变质的事情,在信仰面前竟是可以完全消化,以至于他们每个人,又开始如平日那样打扫卫生,医治病人,收割作物,勤读经书。
最终,他们每个人都获得了重生。
而这种生命,是有别于“保存性命”的生命。
因为经上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加福音9:24)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因为凡我们所理解的死,都是从“死亡瞬间”开始的死;而凡我们所理解的生,都是从自出娘胎开始的生。
可事实上,真正的死,是从我们理解的生开始的;而真正的生,是从超越我们所理解的生,获得从上帝而来的,完完全全的重生开始的。
因此,就像影片里说,当他们的死最终被遗忘后,肯定会有人会嘲笑他们的天真,指责他们理想主义。
可是,在神的国度里,神看重的是真正的生,而不是苟且残存,却茫然不知所谓的“生”。
君不见,我们大家都活着,却不知不觉活在一个没有盼望的世代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牧师们都死了,却从神那里得到了完整的复活,永远在父的怀抱里得着盼望。
是的,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一手建立了这个世代,却无法单凭世代获得救赎;为什么我们一手“战胜”了自然,却无法战胜死亡对于自己内心的恐惧。
而看完《人与神》之后,答案或许显而易见。
因为,我们都悖离了神,悖离了真正生命的道理。
而牧师们之所以能坦然面对死亡,无他,因为他们,是一群真真正正的基督徒,一群真真正正的,神的子民。
而我相信,他们现在依然活着。
就像他们所一直相信的那样。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总是能联想到小时候看的诸多的烈士片。。。
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召唤?
not my type
一片平静土地上的暴乱,人们平静外表下的涌动,画面简洁有力。不单纯有关宗教,而是有关爱与牺牲的一场生死辩论。他们围坐一桌,从恐惧到挣扎再到重获平静,这不是对于错的辩论,而是对于对的辩论,不管选择哪边都合理。人们可以有各种理解,但他们为理想与信仰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这无论如何都值得敬佩
too self-indulgent for me
要思考。
人神之间的思索与游走,淡淡的,犹豫纠结,没有一蹴而就,没有大义凛然。
很好。信仰的力量,从最后的晚餐中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泪水当中体现了出来。《天鹅湖》配上每个人的特写,非常棒。
对于欧洲传教士的渗透方式总是不太喜欢,太咄咄逼人。
Boring!!好吧,我只想说,妈的,怎么不去拍新闻联播,看CCTV睡着的次数都没这么多
这个点儿的确有意思,但是为什么还是打哈欠呢?
执着的信仰。
缺一点点东西,打动。思考有,深入不够。
kami
看《人与神》,不可抑止地哭了。这实在是一部对宗教对人性饱含虔诚态度的电影。影片将宗教置于暴力、政治的冲击中考量,题材潜沉发人深省。有关牧羊人与羊群关系的阐述更是成为影片推向高潮的一个引线。但不仅如此——神变为人,就是让耶稣的精神具象,在人性中得以体现。而其奥秘在于选择怎样的活着。
尽管有着双向势力带来的波动,依旧呈现为一种沉稳的日常与抉择,日常场景也是Beauvois电影中最迷人的时刻。教士的脸,教士离去后的教堂,摄影机停留的时间是相等的,非常匀称。
人都会懦弱的,但我们依靠神可以不惧死亡。圣歌很好听,宗教的说辞也是很经典的。我们理解人的依靠,却不知道神的启示。我们要诚心的等待与守候。
节奏拖沓缓慢,宗教说辞太多,是走是留就磨叽了俩小时,看完【人与神】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要具备修士一般的顽强意志。纵使细节描写得再细腻,也无法改变本片只能成为小众经典的命运。
最后的晚餐.....
因为是法文配英文字幕,外加宗教,看得很辛苦...于是我就勇敢得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