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电影《纽约纽约》的点映本是冲着阮经天的明星见面会去的结果却意外获得彩蛋就是苗侨伟饰演的米先生对阮经天饰演的路途产生的一段令人后知后觉的断背情愫再一撸电影监制关锦鹏果不其然先来听听阮经天关于现场观众最感兴趣的床戏和基情戏的解读吧其实这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90年代的上海一个一心想去纽约的上海女人阮玉鹃(杜鹃饰)下定决心离开心爱的男人路途(阮经天饰)被爱慕路途的米先生骗去纽约后却最终眼看着路途来纽约找她惨死他乡的故事当然这里面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老戏骨苗侨伟和叶童先说说苗侨伟饰演的米先生就是最后死之前给路途表白“让我杀了她,我们重新开始吧”的那个男人我这么腐的人一开始竟然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阮经天和杜鹃床戏的主旋律电影(不要怪我太肤浅阮经天半裸床戏本来就是最大卖点)直到米先生的死前告白全场爆笑沸腾之后这段单相思的断背情愫才后知后觉 浮现眼前一开始米先生对路途的欣赏夸赞甚至要带他去纽约还有那些现在看来无比暧昧的小动作都为最后的那句告白做了铺垫也是顺理成章听导演说其实米先生是想带路途去纽约之后金盆洗手和他重新开始生活的但是路途确实很爱阮玉娟所以这段单恋的断背情也只有悲剧收场了只是没想到路途为了救阿鹃还是死了再来说一下叶童她饰演的的叫金小姐是一个过气了的歌女但是依旧活跃在上海不夜城路途把阿鹃介绍给金小姐做助理不想遇到一个人渣阿鹃自卫声讨金小姐在所有人都以为金小姐会对阿鹃嗤之以鼻的时候金小姐却很仗义地保护了阿鹃还被自己带的人言语侮辱金小姐在包厢点了根烟说起了自己的故事说着说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不知道这段戏为什么令人怜惜曾经叱咤的女人终究会败在时光变迁这件事上怎能不令人唏嘘戏里每个人的故事都余味无穷比如路途的小弟阿坤喜欢上了一个为了出国上学出来偷护照卖的女人比如阿鹃那个婚姻失败不断给自己相亲希望自己嫁去纽约的母亲命运的玩笑轮番轰炸催人泪下唯有珍惜二字
看了几篇影评,再来写。
意外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零星几人或者一人走进了这场电影的影厅。
其实,“纽约纽约”不是个地名,而是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听说过,没见过」。
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正确,它就是“梦想”。
参加工作后谈梦想有点荒诞,因为生活和人际关系变得不再纯粹。
我再也不会花一个下午在网络上寻找盗版资源;打听一家新开的饭馆口味如何;又或者用掉很久的时间追新剧。
以前梦中遥远的地方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会去追寻。
电影中所有到了“纽约”的人,托马斯,阿鹃,她们站在梦想的中央,却身不由己。
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是追梦途中最平淡无奇的小事。
阿鹃在纽约的妆容冷艳高贵,但只有路途拉着她奔跑的时候,才感受到她的生气。
鹃她是个清凉的女子。
路途(他的西装不合身,是不是导演借的,对待男一号能不能上点心,都快把阮经天装进去了),他是很多人通往纽约的路途。
尽管一再不情愿,他还是把自己带到了纽约。
纽约不是他的梦想,但阿鹃是。
阿鹃在纽约。
由此可见,路途和阿鹃是一类人,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
路途常说,不管在哪里,只要肯努力,都能生活的好。
他是对的,环境固然十分的重要,可更加重要的是你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有的事都是一回事。
当路途兢兢业业爱着自己岗位的时候自在又帅气。
因为自身无能而责怪环境,没能让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大有人在。
可惜你爸不是郭德纲,要不你就是德云一哥了。
影片中有各种人物,但是角色塑造中,人物个性,性格特点都不突出。
但是黄龄每次嗲声嗲气的一出现,我就忍不住乐开了花。
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但都触碰了一下,没有深挖,杂而不专。
不过,给到我这个观影者思考的点也非常多。
近两个小时,仿佛回了一趟老上海,电影画面考究精美,上海女人柔软娇媚,我很喜欢。
是个文艺片,值得进电影院。
还有,电影快结尾处米先生对路途说“不如我们重新开始”,我真的不是很懂。
这个米先生,也太复杂了。
刚刚一个人从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回来,整个感觉非常好。
不知是不是因为刚看完电影的缘故,坐在公交车上上,看窗外掠过的风景也不禁多了几分怀旧伤感的气息。
看的过程中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去想太多,只是全程跟着导演的镜头,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气息,以及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没有很多,没有很明确,几乎可以说很暧昧,鹃那淡漠的眼神,明明不美却让人惊艳的脸庞仍然盘踞在我脑海。
鹃是一个聪明优雅的女人,拿得起放得下,她心里明白路途不能给她承诺和婚姻,所以她始终是独立的,始终是她自己,有她自己的梦想--纽约梦,尽管那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疯狂的甚至有些可悲的梦。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路途从鹃的包里拿出口红在镜子上写了她的名字--娟,接下来的镜头是鹃走近,涂掉了女字旁,在右半边重新写上了“鸟”,这似乎寓意,她不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传统意义上靠依附于男人过后半辈子的女人,她是一只鸟,有自己的蓝天,她必须去远方,去翱翔。
鹃是一个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女人。
我觉得只要能看出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评分就不应该是这么低,但这在女性观念依旧传统的中国,也许也是必然,毕竟电影表现得不是那么直接,鹃一直是个婉约深沉的女子,她不会让你大声喊叫着“我要去找我的美国梦”之类的容易令人血脉贲张的口号。
当然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略过仓促和鲁莽,尤其是路途因为鹃而自杀,十年之后,她居然那样“快乐”地捧着他的骨灰回到上海,昔日路途的小跟班兼铁杆兄弟一流看着鹃居然还笑得那样和谐...酒店中,路途和他的小跟班的部分很有借鉴 布达佩斯大饭店 的嫌疑哈,总之我看着有点闪烁刺眼。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给的评分这么低,无意中看到港囧的评分都比它高,我不解,也很不平。
我不喜欢打满分,最多的是四星,但是这部电影我打五星,一部分出于对它的喜欢,更多的是看到它的评分太低的那一点不平。
万万没想到,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竟然给了《纽约纽约》。
多年以来,豆瓣对于我的作用就是一本“电影观赏指南”,看电影之前来豆瓣上先看一眼评分成为了习惯。
然而在《纽约纽约》上映以后,我在豆瓣上看见的评分大多数是,要么一星,要么五星。
因此我决定由自己去鉴定一下这部口碑两极分化这么严重的片子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结论,及格。
并且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豆瓣现在水军和黑到了什么程度。
我不想太详细的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直说评分。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分,十分制,剧情演技及其他343来分配比重,如果我们做加法,:灯光布景画面结构3分;黄龄1分(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惊艳的角色);阮经天1分(阮经天的演技被低估的太严重,虽说不能和《烈日灼心》这个level的比较,但是秒掉那些偶像派小生却是绰绰有余了),其中演技给0.5,帅给0.5;苗侨伟叶童杜鹃一共给1分,杜鹃虽然没什么演技,但那张性冷淡脸往那一站,气质就对了;剧情0.5分,因为其实故事梗概和背景基本上是交待清楚了的;一共6.5分。
如果做减法:剧情扣2.5,伏笔和隐线太多,部分背景没有交待,要靠猜,作为文艺片,故事内核的内涵不够,立意太浅薄;苗侨伟莫名其妙的跟阮经天的感情戏,叶童突兀的爆发,杜鹃从头到尾只挤出来的一滴眼泪,演技扣1;一共6.5分。
实际上我觉得,导演想要的《纽约纽约》想表达的是《山河故人》的感觉,可惜阮经天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却成了主线,使整部电影风月了,却失去了内涵,同时配角们的角色过于脸谱化。
所以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生硬的,为文艺而文艺的状态。
但若要说这部电影一文不值,显然是有些过分了。
毕竟阮经天和杜鹃的床戏,比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强多了,不是么?!
正经的说,故事勉强完整,演员基本过关,画面构图也用了心,不会出戏,但是没法打动人。
作为文艺片过于肤浅,不能引人思考;作为商业片过于拖沓。
看完电影出来我和小伙伴的讨论点全是阮经天的帅和黄龄的骚。
除了我这种只要不是大烂片就要看的人,以及阮经天和黄龄的粉丝,不推荐任何人去看这部片子。
最后的最后,因为九几年就穿了一件north face的鹃,让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个品牌的创建时间。
——虽然鹃做出种种爱着路途的表现,但毫无疑问,她母亲对她的熏陶已经让她耳濡目染,对财富、地位的追求超于爱情。
不管她有什么委屈、何种无奈,她的行动已然说明一切。
你可以说,她曾经在KTV里拒绝过周老板的挑逗,还打了他耳光,但没有人是永远不改变的,鹃妥协了,她在受到种种的无奈与现实打击下,还是选择了有钱有势的男人。
我们可以说,鹃不爱路途吗?
当然不可以,鹃对路途是真爱。
但是这种爱,我之前说过了,没有她的野心强烈。
其实就是这样,有些人更重情,有些人更重义,有些人更重钱,有些人更重权,有些人......当几者之间不得不做取舍的时候,悲剧将上演。
放到大环境里,我是沈阳人,沈阳在那时候也算全国前五的城市,同样有着“淘金热”,目的地主要是香港美国日本,在刚刚走出物质不丰足的年代的人眼中,钱就是万能的,他们对钱的信仰往往高于常人。
我父母周围也有不少女同事像鹃一样,出去了就再也不愿意回来了,她们大多在异国找到新的伴侣,有的还抛弃了丈夫孩子。
人有千奇百态,而这只是其中某个时代某些地方某些人物的缩影,受众不多,因而评分不高。
——最后说一下拍摄和服装造型,毫无质疑,本片的摄影水平可以代表中国故事片的最高水平。
考究的服装道具、华丽唯美的调色、写实自然的背景,高还原度的光线都让我大饱眼福。
《纽约纽约》: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2016-04-17 栋栋马 废柴沙龙(微信公众号)当初知道这个电影的时候就替导演捏了把汗,纽约、上海、1990年代,一不小心就变成概念图解。
作为一位新锐导演的处女作,《纽约纽约》不是一个容易的起点。
无论是纽约还是上海,在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有摞起来比山还高的前文本,不过导演倒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焦虑,而是把怀旧致敬和青春叙事玩得明目张胆。
去年的《港囧》走的是黑色幽默和后现代拼贴的路子,而《纽约纽约》,无论是男主角路途被枪杀时的满天飘雪还是“你去纽约我不送你,你从纽约回来我去接你”的台词,都采用了最古典的抒情。
在IP改编盛行的时代,《纽约纽约》几乎算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
在故事层面,《纽约纽约》实在不复杂,无非是那个半殖民地的叙事模型,从《海上花》到《我爱比尔》不断被讲述的故事。
1990年代,上海的“爵士时代”,不在场的大他者美帝国和一群买办联手推动的“出国潮”以及数不胜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社会版新闻。
“纽约”所象征的彼岸世界重新塑造了1990年代初上海人的情感和欲望结构。
而所谓“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很爱但却爱不起的人”接续的不过是港式爱情片从《甜蜜蜜》到《如果·爱》这一饮食男女的叙事传统。
在上海的“双城记”组合搭配中,如果说《纽约客@上海》等商业喜剧电影仍然不遗余力地打造着作为资本主义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形象,那么《纽约纽约》至少在象征的层面上,替我们杀死了“王琦瑶”。
是啊,是时候给上海一个悲剧故事了。
《纽约纽约》讲的当然是“美国梦”的破碎,在叙事上也很有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子。
作为路途小弟的阿坤不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尼克,以画外音的方式将路途和鹃的故事娓娓道来。
而电影里的华彩篇章:开上了Mr. Money敞篷车的路途、鹃和一众小伙伴跟拉载建筑工人的卡车擦肩而过的场面设计,很容易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长岛通往纽约路上尘土飞扬的灰烬谷——提醒我们通往“美国梦”的路没有那么好走,而是一步一个血脚印。
“淘金的人身上从来不带黄金”只是一句华丽的说辞,调成了“纽约时间”的腕表则是最沉重的镣铐。
在符号层面,《纽约纽约》一点儿都不吝惜各种怀旧消费的符号,从“傅文佩”扮演的鹃她娘,到叶童和苗侨伟,就差将“只有80后小时候才见过的东西”盘点帖的内容直接用在电影中。
作为被文化符号过度编码的城市,上海的一街一角都充满着cultural reference,在“傅文佩”出现的瞬间,我实在担心她会管女儿叫依萍,而酒吧门外停靠的轿车旁边似乎就蹲着拉黄包车的李副官。
这个时候,就忍不住发出一个张爱玲式的感叹——到底是上海!
片中的阮经天让上海高登酒店的服务生班子变成了艋舺兮兮的上海gangsters,而一众上海普通市民形象则散发着《小时代》系列架空的上海叙事中所稀缺的市民生气。
这个上海我们在金宇澄的作品里见过,在《纽约纽约》编剧之一小说家路内的作品里见过,也在上海女作家滕肖澜的《上海底片》中见过。
《上海底片》也是一个叙事者“我”讲述的一位年长的男青年毛头及其女朋友王曼华在1990年代的伤心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毛头是希尔顿酒店倒换外汇的服务生,而王曼华也是一个一心想去美国的上海底层市民姑娘。
差别在于,《上海底片》是稳扎稳打的写实主义,《纽约纽约》的文本中则编织进了香港商业电影标志性的感官刺激。
或许“上海怀旧热”兴起的1990年代是时候自己被“怀旧”一把了。
但是,当下历史叙事的症候不就是个人叙事的全胜?
《纽约纽约》中生死诀别的那场戏,杜鹃信誓旦旦的说,“我要在这里把我们失去的东西都拿回来”,似乎是某种民族主义的时刻,而电影结尾对纽约唐人街形形色色中文招牌的镜头展览则或许可以被解读为某种无声的抗议——打倒帝国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纽约纽约》是一个勉强用青春故事支撑起来的民族寓言。
导演对于人物及其情感的把握总体上说还是有些过于刻意,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叶童扮演的金姐所负责的人性,都摆脱不了琼瑶式的通俗情节剧气味,更不必提那从头到尾“力不够吻来凑”的叙事动力。
导演对于纽约的想象也到底是简单了一些,纽约没有那么急切地等待中国女人的堕落,更容不下她的复仇,这种粗疏的情节为的到底还是一种粗线条的抒情。
《纽约纽约》要讲述终归还是上海,是在今天要启动特技来还原的1990年代的上海。
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纽约,一座心中的镜城。
而镜城一旦破碎,就难免戳中心脏,而这个青春的疼痛故事就像是郭敬明《幻城》里那个在主人公心中化水为冰的匕首,终究还是一种青春期的疼痛想象。
而电影最后杜鹃从纽约带回来的则是我们漫长的青春期的骨灰。
《纽约纽约》跟以“和解”为叙事惯例的青春片比起来在意识形态意义上没有那么政治不正确,但是它所组织的“哀悼”的观影仪式可能也只是确证了丧失之物的丧失。
《纽约纽约》的骨子里当然是青春片,不会因为塞进了黑手党就变成《美国往事》,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菲茨杰拉德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候也正是导演罗冬的年纪。
导演罗冬自己就是一位上海小弟,我想他在拍《纽约纽约》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的“敌人”恰恰是外地人郭敬明。
在城市表征的文化争夺中,《纽约纽约》是新加入的作战方——今天谁来讲述上海?
但我想《纽约纽约》在票房上大概肯定打不败《小时代》,因为《小时代》中的上海,是更多人心中的“纽约”。
而有那么多人“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
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
文/梦里诗书生硬做作的文艺令《纽约纽约》所呈现的爱话让人如坐针毡,电影如同一个乍看甚美的花瓶,实则无病呻吟的台词与矫情莫名的剧设,既无以自身的底蕴,也接不住年代地域的气息,一场冗长的梦碎美国,简直如同一个高冷的笑谈。
文艺化的手法,用时代移民潮作为其脉络,但实则电影对比当年关景鹏的《人在纽约》可谓谬之千里,不知其所谓的监制意义何在,这部电影最大的诟病在于情感的空洞,一面阮经天饰演的五星酒店领班路途和杜鹃饰演的阿鹃两人之前的爱情渲染极尽苍白,而那几乎不说人话的台词让人对电影本身亦是难以产生哪怕一星半点的兴趣,难进真实生硬刻板的作态,使其伊始便透露出无为庸作的焦糊味道。
电影明以《纽约纽约》为名实则多半将情节聚焦于上海,但剧情一面并没有将上海移民美国,处于移民潮中那时代的迷茫性突显而出,而在纽约同也难有将不同文化地域的环境与制度显现出来,可以说最终无论是上海还是纽约,两地地域化的符号都只是沦为了可有可无的噱头,这使得这一故事毫无地气可言,更难以在谈那虚无缥缈的所谓情爱。
《纽约纽约》从成品看是一部乍看若花瓶般的作品,这当是源于张叔平的美执,无以否认电影在摄影风格上的造诣,但一部电影光只能金玉其外,单靠美术设计导与明星颜值显然不可能有何般功成,内容的败絮其中在后段显得让人尤为崩溃,当主人公终于梦缘纽约,突如其来的黑手党如同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令人莫名,戛然而止的结尾使电影最终沦为了一个如同冷笑话的笑谈,那悲情的渲染既无从为人感怀,只是倍感电影的潦草无序,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让爱情变的廉价,更使梦想变的昏暗无光。
剧情空洞,情感空乏,地域更是空无,靠着些许画面质感的小成便自喻文艺,实则只是假以时代地域对纽约的一场空谈。
偶然路过电影院,站在门口看了一遍所有电影的预告片,不小心被《纽约纽约》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了。
那种怀旧的氛围让人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90年代初上海淘金热的故事,大家向往地球另外一端的美国,那种热切的期盼,好像到了美国就已经意味着成功了。
我差不多就是个90后,村里长大,既不了解90年代,也不了解上海,但是那一曲《潇洒走一回》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舅舅比我大十几岁。
根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也很爱赶时髦,在家买了一台唱片机,放黑胶片的那种。
在农村能有这样的音响装备,现在想来也很是奢侈。
舅舅最爱的一首歌就是《潇洒走一回》,邓丽君也是他的女神。
每天家里反复放着各种九十年代流行的音乐,《潇洒走一回》是我两岁左右咿呀学语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歌。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潇洒走一回》这首歌词,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扯远了。
本来是想说说这个电影里的这一段错位的爱情。
他们一见钟情,且爱的深切,但是他们的追求不同。
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都想抓住一切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有人告诉你只要去美国都能发家致富,只要如何如何就能去美国。
谁能不心动?
路途不心动,因为他妈妈去了美国,却连过年都不曾回来看他一眼。
虽然经常会给他寄包裹,给他买他钟爱的棒球队的帽子,可是一家人不得团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路途不相信,去美国能比在上海更好。
可他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一心想找回阿鹃。
他还去看了他的妈妈,在唐人街的煎饼铺买煎饼,可能还和其他人生了一个小孩。
他连进去问候一声的勇气都没有,掉头走掉了。
从小被父母抛弃,也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相认,宁愿他们都已经死掉了。
在美国混,不一定比在上海更好。
像阿鹃一样看似混得很好的人,也有无奈和心酸。
路途后悔是自己把阿鹃送进火坑,殊不知这条路是阿鹃自己选的。
不论是走秀,还是去纽约,阿鹃自己说的,没有人能逼她。
她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反抗。
这样一个看似犀利而又有个性的女人,比别人都混得好似乎是理所应当。
可是,她还是没能摆脱大时代的压力,最不愿意靠男人的她最后还是靠了男人才混得出来。
这样奋力去拼搏的代价太大了。
路途谁阻止不了,他阻止不了父母去淘金,也阻止不了阿鹃去纽约。
在上海也是拉门,在纽约也是拉门,有什么不同?
他觉得,只有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好。
九十年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刚刚兴起,大家都被金钱闪晕了。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掘金的最好时代,自己这么努力,就缺点机会。
理智和疯狂的人终究要错过。
所有小人物的故事,只有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才更有意义。
在九十年代,有无数个阿鹃,也有无数个爱着阿鹃们的人。
这个时代给人太多选择,反而让本来在同一条路上的人各奔东西,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当我们一味去追求什么的时候,或许需要片刻的冷静,想想这件事情的后果,你是否承受得起。
另外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节奏和画面感都非常棒。
这些都是一个好故事必备的素质。
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
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的回忆。
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上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时我父亲在四川路靠近外白渡桥的地方开了一家饭店,时常有外国人光顾。
那时饭店里有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长得像小虎队里的小帅虎,就经常带客人去人民公园或外白渡桥照相赚外快。
有时候我去饭店找爸爸,他忙就让这个男孩带我出去玩,于是他就带我去新亚饭店吃早茶,喝果汁还有看电影,结果还是小学生的我芳心暗动,暗恋了他一阵子。
再后来他就离开了,从此不知去向。
在路途身上,我看到了这个男孩的影子,一样的聪明帅气,也一样的善于撩妹。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
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的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
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那时我还有个远亲是住在淮海路那里的,我们家住杨浦(电影里有个角色住周家嘴路,就是我以前住的地方),淮海路是标准上只角,那个亲戚也很优秀,医科大学毕业,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美籍华人,据说家里是开珠宝店的,然后就风风光光的嫁去了美国,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电影里的那个阿娟就是以此为目标的那种女人。
可是后来生了个儿子,没过几年离婚了。
据说是男方不务正业而且还花心。
亲戚考取了美国的医科执照成为了一名医生,然后找了一个德国裔的美国人结婚,婚礼是回国办的,我也在婚礼上第一次看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亲戚,非常漂亮,八面玲珑,可是她的美国老公比她大十几岁不说,还秃顶,挺着个啤酒肚,不过人还不错,因为一桌子人只有我能跟他说几句英语所以他就一直跟我聊天。
这些感想昨天看完首映后非常想告诉导演和演员们,无奈他们就是不叫我。
所以就写在豆瓣上了。
电影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的上海话,不知道外地观众能不能接受,但我作为上海人听了非常亲切,而且里面还有不少上海的骂人话,我在想它是怎么过审的,一定是广电总局听不懂上海话,哈哈!
总之电影的前80分钟是很有上海90年代的味道的。
路途和阿娟的爱情看似矛盾纠结,但又在情理之中。
两个都是上海的底层人,路途从小被父母抛弃,母亲去了美国淘金而把路途留在上海,这让路途仇视美国,成为了片中唯一一个不向往美国的人;而阿娟则被母亲当成赚钱的筹码,阿娟这样的女孩子一定生活在弄堂里,生活拮据却心比天高,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改变生活。
俩人虽然一见钟情,但是路途自己也知道他给不起阿娟想要的,阿娟也爱不起路途这样虽然有点小钱但身份还是低微无法让她翻天覆地的年轻人。
两个人在欲望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和犹豫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最后的10分钟本来可以更有深度一些,比如风光出国的那个人到了国外却发现并没有比在国内混的好,但还是如同阿Q般的自我安慰......阿娟迫于无奈还是靠了男人,走了她妈让她走的路线......唯独米先生那段不好,导演有刻意卖腐的嫌疑,但是由于前面缺少铺垫而让观众感到突兀,从而降低了整部电影的水准。
但是冲着阮经天颜值和演技,杜鹃的女神范儿,三哥的腔调和叶童的风韵,以及对上海90年代的还原,整部电影还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我用了两天的勇气看完了这个电影。
其实这几个演员我个人是喜欢的,喜欢得各有各的情愫。
可放到本片里,阮杜的联袂很不舒服、阮苗叶放在一起又使人很难被拉入戏。
第一天,我看到男主(阮)穿的冬装"The North Face",就觉得和那世纪的九十年很不相适。
据粗知:“TNF”(乐斯菲斯)是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坚持到叶童开着沪A车牌的私车出现,我于是停止了第一天的观影。
(公元1994年上海的车牌号是——)第二天,回来继续。
去掉逻辑地观文艺片,到阮被杀害在纽约时。
我脑子在想,这剧其实是应叫“上海上海”(我还是喜欢那对白的侬音的),何以如是说?
整片的主人公是上海人;那所谓的出国风也是出于我们东方的大都市——上海;娟,无所谓是非长短,但很代表那一时期、那一类老多(女)人。
“纽约”这个专指西方,被我们的各种样式的上海人民理解的各不相同。
我喜欢娟、喜欢她的一种态罢。
实若出戏,则木然如偶,或似充气。
难为了阮兄弟嘞。
一笑一家之谈
杜鹃真的好美
一个矫情的无病呻吟遇到了中二的爱情。
全片表达主旨很明确:男主就是:卧槽我好帅 女主就是:我美 导演:我这是怀旧文艺片 看的整个过程都在懵逼状态中,不过,镜头和色彩美是真的
艺术指导下了功夫的,满屏90年代沪上风情。出于商业,这么浓郁的上海调调插入港台演员,能说上几句还算过得去的沪语真是难为了。遗憾是美国梦破碎这种题材早烂大街,丝毫没能触动我。看点是杜鹃的高冷女神范儿,镜头对准那张云淡风轻的脸,她在大银幕上流下一滴泪。
喜欢男女主角以及摄影
评分低了,起码镜头构图颜色也算赏心悦目,故事比较老套但是能看,主要是阮经天帅气杜鹃好看,不过杜鹃演什么都一样,高级脸是高级脸,但是没表情,清冷孤傲乏善可陈,叶童第一次演了个妈妈桑,老于世故又坚守底线,那发型绝了哈哈,在ktv里共情杜鹃那段,演技上身了,哭的猝不及防,好像又很有道理。
真不懂美鹃到底为什么要接这种烂片
为了杜鹃看了《纽约纽约》,片子拍的很不咋地自不必说,但为啥把我们家杜鹃也拍的那么丑啊。啊?3.5/10
一星給阮經天的顏(雖然膩得不行) 一星給葉童在夜總會里又哭又笑的那一幕. 故事蒼白到不行 毫無深度可言 攝影并不能拯救一部電影.
文艺片里比较青涩的,剧情略显不成熟,整体还可以!
…………………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小天的颜依然可以啊!
253
看得出剧本还是下过功夫的,以阿坤的视角去看路途的经历,是在模仿《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手法。也在剧本中埋藏了一些隐喻强调“变”:老赵学的英语单词"revolution"、张国荣的歌曲《似水流年》等,还有路途(脚下)与娟(鹃)。可惜拍摄和表达始终都在故作姿态,苗侨伟的结局则森森的雷倒众生。
纽约的气质没拍出来,上海的气质没拍出来。没来由的来,没来由的去,没来由的死。没有主角,没有配角。都浮在面上,玩呢!
该爆发的时候熄火了。该缠绵的时候哲理了。时代感没错,骗局也真实,但总觉得少了什么,结果成了做作。
找一对性冷淡&性瘾者icon的主演,宣传期最先打出一组他俩的大尺度床照,这路数和趣味真是够独特。看正片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衣服都没脱好吗。不过比想象中好看,张叔平美术太棒,近年最接近关锦鹏张婉婷那代老港风味的片子,摄影也很考究,细节值得玩味,弥补了演员演技上的青涩。女主角是心机婊呀
纽约从来都是香饽饽。
不是一个人的上海,是千万人的上海;不是 一个人的纽约,是千万人的纽约。《纽约纽约》是欲望和爱情的阴暗面,是金钱和肉体的权衡,不论在哪个时代,这些都正在上演。电影不错,配乐、剪辑一流,导演和演员野心都很大,希望他们不被辜负吧。ps.还没上映就打一颗星的,到底谁得罪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