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真的睡着了,第二次又从头看了一遍,跟误杀真的不太一样,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能更偏僻、人物着装风格更带有印度传统文化特色,男的穿长裙,老是把那片布翻来覆去打开、系上,别说还挺方便。
女性们多穿印度传统服装纱丽,尤其是男主老婆,从头到尾每次出场穿的纱丽几乎没有重样的,都好看极了。
剧情方面,耐着性子看到2小时以后真的惊喜了,男主脑洞太大,太能布局了吧!
真不愧是悬疑片!
最后对死者父母的人文关怀也很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台词。
不剧透了,很值得一看!
6年后,男主事业发展建立电影院找著名导演要拍电影,邻居开始嫉妒他的发家,相信他就是凶手,一家人还因为过去的事惶惶不可终日,大女儿患上癫痫,小女儿因为社交与母亲不和。
家里的2亩地卖给了一对有家暴的夫妻,母亲帮助这家的妻子,并将这些年压抑的事情透露了一些给她,实际他们是男孩妇女出资买的地和雇佣的便衣警察,并对男主一家进行监视和监听,小女儿的男朋友也是卧底。
新警察局的局长也一直配合对此案秘密调查,寻求证人证据。
男孩父亲也找男主找尸体的位置仅为了祭祀,被拒。
当年男主移尸时有一个人喝酒误杀小舅子的人看到了男主当晚在警察局工地,出狱后妻离子散,为了钱举报了男主。
警察开始挖警察局并发现尸体。
法院提审男主,男主承认但说是自己杀的男孩,第二天逮捕男主,警察劝男孩父母不要在追究其他成员,定罪很困难。
此时电影导演来了找到警察,讲述了男主找他拍摄电影的剧本,此剧本还以导演的名义现金支付出版了,没有证据证明是男主的原创,故事前面和自己的事情差不多,后面是男主,男主让导演了解如何才能把尸体从政府大楼下面挖出来的程序。
同时,男主法院现场翻供,说自己被逼,警察根据发行的电影剧本污蔑他,男孩喜欢女孩并骚扰女孩后失踪,男孩父母及警察看了剧本自导自演埋尸体。
检查结果显示尸体不是男孩的。
男主实际早就做好了被警察发现的准备,给自己安排退路计划,找一个同样年龄头部受伤死的男孩,和埋葬工搞好关系,帮他脱贫,关系很铁,帮男主把这个男孩的白骨给了男主,男主得知DNA检测必须白天检测,了解程序后他又于法医检车中心保安搞关系,然后坐等警察发现。
在逮捕他的头天晚上,他和检测中心朋友喝酒,喝醉后把假白骨和检测中心的白骨调包,真骨头大部分硫酸烧掉。
男主被释放,将几根骨头寄给了男孩的父母让他们完成祭祀。
其实我感觉第二部更好,男主在证明自己全家人无罪之后,不没有沾沾自喜或者感到侥幸,而是深知尸体终有一天会发现,从那一刻开始思考并计划了六年时间,就是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庭,但是就算再怎么计划的天衣无缝,事实上他们确实是杀掉了一个人,即使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当他面对男孩的家人始终无法抬起自己的头电影没有为了能够成功脱罪而强行降低警方和男孩父母的智商,当然了也没有强行提高主角家庭成员的智商,大女儿因为杀人,之后睡觉经常会做噩梦,因此还得了癫痫,只要受到刺激就会发作,老婆经过大女儿的事情之后,也是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害怕事情败露,也害怕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小女儿经过了六年也慢慢进入了叛逆期,满满的生活气息具体细节就不剧透了,绝对值得一看
看完就这感觉,虽然男主赢了,但每天忧患,琢磨怎么画这张大饼,99%的人都是他的棋子。
还是不够,每天琢磨怎么把事搞的天衣无缝,确实煎熬.....看完就这感觉,虽然男主赢了,但每天忧患,琢磨怎么画这张大饼,99%的人都是他的棋子。
还是不够,每天琢磨怎么把事搞的天衣无缝,确实煎熬.....
本来大约一小时四五十分钟的电影硬是拉到了两小时半,前一个小时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
虽然前期有很多的铺垫,但是像何塞的家庭背景啥的一些小事不必要讲的那么细,搞得我以为他有多重要,除了举个报就没他屁事。
再者把男主他老婆刻画得过于感性了吧,杀人这种事也跟邻居说,你是承了邻居多大情啊,就因为同情就把全家都卖了。
家里啥事都想知道啥事还都干不成,知道老公牛笔自己完蛋还非要知道尸体在哪,给我一种“你不告诉我你是不是不爱我”的错觉,被邻居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真就实力坑老公。
要是说就是这样来突出男主厉害我也没话说。
最后反转的确实挺好,可能是为了衬托吧,前一个小时都是平淡的生活太长了,可能这是印度的风格吧。
事实证明我看电影前看看简介的习惯是没错的,不然我也不会看到一半才恍然大悟这竟然是误杀的续集……开头发现男主小女儿名字也叫安奴我还心想哟,重名了~(所以说拍续集能不能原班人马/第一部人多好看啊都😭至少里面的名字别改吧)(我更新一下,是我无知了,原来这才是原班人马,较量1是15年拍的,dbqdbqdbq)剧情还是非常精彩的,一开始完全沉浸在男主的轻松,妻子的焦虑,大女儿的担忧和小女儿的“无知”中。
男主已经改行去拍电影了,然而警方并没有放弃查案和追捕,一直在不断搜索证据,甚至还排了卧底去当他们的邻居然后获取同情监听他们,这也算是第一个反转吧。
警方终于又抓捕了他,也找到了他埋在警察局的尸体。
但是这一切都在乔治的掌控之中,这个场景也是他想拍的电影的高潮部分。
他又一次在和警方的war中获得了胜利。
正如最后所说,“在那个孩子的父母面前,他永远抬不起头来,他必须赎罪。
”“我确定,从这一刻开始,他会准备好应对我们下一次的到来,这难道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吗?
”男主为了保护家庭可以不顾一切,但同时他也怀有深深的忏悔。
(说实话没有第一部的那种感觉了,如果还要接着拍下去的话感觉一直和警方斗智斗勇也不太现实,其次就是这次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过度焦虑,一位过度疯批…)
另类的写給电影的情书,上一部是利用看过的电影脱罪,这一部是利用拍电影的契机,预先准备好,进行脱罪。
男主用几年的时间提前布局,为了应对那个不知何时会到来的结局,当然计划也很可能会失败,但他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赌一赌运气又何妨。
片中的警察説印度80%的案子都是因为调查力度不够才不能侦破,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大家其实心知肚明的案子,也知道问题的源头就是死者,只是为了給男主定罪,又是提前2年安排卧底,又是重金悬赏,又是持续几年不断地调查,就像男主説的,对他们一家的调查会持续到他们死掉。
是为了破案吗?
好像不是,警察是为了面子,死者的母亲是为了利用司法最大化的报复。
邻居间的闲言碎语已经四起了,如果定罪了还不知道媒体会被如何操控对男主一家进行抹黑。
如果把如此的调查力度放到其它案件上,恐怕这个80%的数字会降低不少吧。
这是对司法资源的滥用。
当司法成为掌权者的工具,普通人也只好利用司法法漏洞成为自己的武器。
而男主一家其实也已经付出了代价,大女儿和母亲时刻在担惊受怕,男主不得不一次次地面对随时可能会来的调查和挑战,不知哪一次只要运气不站在他这一边就会彻底失去家庭。
讽刺的是这种心理上的负罪感只对男主家这种善良的人才有,如果成杀人者是女警督的儿子,恐怕其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只会想着如何逃避法律的制裁。
至于説自首会换得心安,至少在本片的设定下基本是不可能的,且不説印度的司法体系对于防卫过当的认定能到什么程度,按照片中死者母亲的风格和警察局的配合程度,只要男主一家认罪妥妥地会按故意杀人起诉,更别説还时刻想着把男主全家都设计成共犯了。
与其人任人鱼肉,还不如奋起一搏,就像男主説的,赌一赌运气。
正确标题是主角是如何换尸的😂首先,电影里说的是收买了相关人员,趁那人醉时调换。
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会留下大量证据,一查就能查出来了,包括监控、主角不在场证据等,漏洞太大,以主角的智慧是绝对不可能犯下这种错误。
主角把这个方法写成剧本,就是为了误导警方,让警方往这个方向调查。
实际换尸方法不是这样,那么是如何调换的??
那么主角是如何在警方发现尸体后调换的??
主角根本不需要调换。
因为六年前埋的就不是死者的尸体,是电影开头,被那个杀人犯打死的小叔子的尸体。
1、尸体是16到20岁之间,而那个杀人犯的小叔子应该年龄相近。
2、杀人犯能看到主角埋尸,证明他们离的很近。
3、当时警察己经埋伏在小叔子家,说明小叔子己经死了一段时间,应该己经装馆。
4、小叔子和死者都是被打头部死的。
主角应该是在埋尸路上,发现杀人犯被捉,临时改变主意,调换了尸体,死者被当成小叔子埋了,而小叔子就被埋到警察局下面。
第三部剧情都想好了,主角电影大成功,然后所有警戒都放松,那个女儿的男学进行调查,再作第三次转量。
·前作作为先后数次被翻拍剧本,其故事是极其优秀、逻辑自洽的,《较量2》借助一系列翻拍给出的极大反馈推出续部,它给出的答案当然是及格,但肯定不是优秀的·一个好故事一定是要有起、承、转、合。
而悬疑系的故事往往需要在影片前期做出大量铺垫,经常会磨耗观众大量的观影信心,《较量2》也是。
·起:作为印度电影,影片配乐自然没有好听一说,而片子前期的大量生活式对白也使我数次怀疑此片的属性,但看到长达一百五十分钟的进度条,我只能安慰着自己:虽然枯燥,但往往其中安插了后面高潮部分的大量铺垫与细节,一定要认真看。
令我没想到的是,印度片必带歌舞属性不适用本片,唯一一次出现竟是推快进程........·承:在我看来这部分应该是在那个作为杀人犯的关键证人的出现。
但这个证人也是片子大bug之一!
但是时隔数年,主创团队想要续作,给出新证人翻案好像也合情合理,但免不了给人一种强加证人、强行续作、缺乏新意的感觉·转:不得不说,虽然悬疑作品前半部分多为枯燥,但故事反转部分也多为精彩,也是悬疑作的魅力所在。
钟爱电影的男主背负大量贷款也要拍电影,爱家的好男人近年来总是和狐朋狗友大醉不归,一直没有告诉家人真正真相的男主在关键时刻却突然自首....前面种种都在这里变成反转的关键 但是,逻辑漏洞也很明显,事后警察根据老编剧的话语和埋尸的工人、警局法医值夜班的保安问一问就可以让男主无处遁形,影片在此处恰到好处结尾,取巧式的没有继续交代,因为按新局长那个轴性子,男主大概率又会着进去..... 导演大概也预料到故事的巧合性太过突出无法说服观众,也借男主与编剧之口说出“主角好运连连福星高照又有何不可呢”·最后关于片子结尾处所说的所谓要背负终身的负罪感,瓦伦偷拍是整个案件的起因。
主角一家都是好人才会因失手杀人而惶惶不可终日,“负罪感”实不应由主角一家背负
一个爸爸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筹谋6年,准备用余生和敌人一直斗下去。
这很难,但不算痛苦。
真正痛苦的是,内心和外界不停歇的愧疚与纠结。
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大女儿从此患上癫痫,看见警察就异常紧张,妻子时常忧郁难安,自己则开始酗酒,假装一切都正常。
如书中所说,这就是对他们的惩罚。
男主不是麻木不仁的杀人犯,他也是受害者的一员。
女儿被裸体视频威胁,意外反杀,死者是当地警察署官的儿子,家庭背景强大。
但法律不会顾念意外,在当地势力的操控下,一旦被定罪,全家都会遭遇悲惨的命运。
于是,带着意外杀人的愧疚,要与死者家人、警察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即使成功逃脱,也不引以为豪。
每当他看到死者家属,都露出愧疚难安的神情,即使死者家属逼问打耳光,咄咄逼人,也尽力保持了忍让和体面。
如他所说,在他们面前,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走路。
瞒天的关键,从6年前埋在警察署开始。
绝不可能被搜寻的地点,足以显示爸爸情急之下仍然卓越的洞察能力。
为这个绝不可能被搜寻的地点,另外上了一把锁,就是一套年龄、性别等各种体征相似的骸骨。
在警察找到尸体,准备去验dn的期间,进行狸猫换太子的操作。
就像编剧提问的,风险这么高,能成功吗?
爸爸说,相信好运又会这么样呢。
结果,他成功了。
甚至胆大包天,将自己的操作写进书里,还准备拍摄同款电影,验证警察照猫画虎的同时,给大众一个完美的舆论版本。
在舆论的关注下,这部电影大概率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爸爸全程掌控全局,心性坚忍。
有很多细节,让影片中屡次逃脱诉讼变得格外可信。
从不让家人在家谈论那件事,实时跟进各种先进技术,社交能力极强、人脉极广,善与优秀的人合作,善于钻研布局。
如果不是那个意外的目击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
即使被发现,也无法被定罪。
警察输了,输给了敌人的坚持和付出。
冗长无趣,在一大堆没用的情节,感觉编剧就是单纯不会做减法,把一个2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注水到了两个半小时
两个月前的公众号推文,得闻续作面世。相隔已去八年,即便距我观看初作也有五年,记忆模糊得不成形状了。与前作相似的剧情架构、叙事节奏,加重效果的推张力、推反转,在老编剧出场时分即转入玩弄观众的拍法了,一些金句如裙带关系女王的“你现在明白我们是谁了吗”也失去了力度与色彩。
别把秘密告诉任何人
节奏慢得令人发指
这个反转倒是很意外 但是运气的成分还是高了点 没有第一部那样严丝合缝
大陆版误杀2已经安排了,估计最难弄的是肖阳如何出来
我要看中国版要怎么改这个原味续集…
TMD 高潮是什么~
毫无必要的续集
国产是真的没法抄了。。。
看了这部《较量2》,越来越觉得国产翻拍版《误杀》最后的自首情节真的是明智之选!这部《较量2》里大女儿夜夜噩梦,草木皆兵;妈妈,小女儿这些知情人士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漏嘴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全家人被警察暗中调查取证,这过的分明就是逃犯诚惶诚恐提心吊胆的日子!《误杀》最后的自首真的不是单纯为了所谓的过审,心安的活着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逻辑性欠缺但男主实属NB
续集,故事逻辑自洽,情节跌宕起伏,厉害极了
牵强又没太多新意,不过为了最后二十分钟结局能铺垫俩小时,我也是服气,而且看起来这部里面有很多废戏,比如何塞出狱那场为什么要加一个外面出了车祸的戏我也没太看懂,唯一有点儿触动到我的是最后什么官儿说的意思,每年有多少桩悬案,倒也不介意再多这一桩说不清对错的
这片子真的太虚了,情节虚张声势,分数虚的吓人。节奏拖沓的一批,反转丝毫没有力度,也不够震撼,总结就是,知道骨头要被挖,但是我提前打通关系,做好准备然后给他开个掉包。就这么简单的是用了两个半小时去讲,又臭又长
原来还有2013版的,这部应该是承接13版的剧情和人物,男主确实开挂了。
完全没有第一部的震撼,还有点拖沓
强行制造!反转一出都想笑
为啥恶人做恶会心安理得,好人反抗却日夜良心不安,这续集想表达个啥
这尼玛是碳基生物能想出来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