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给不到满分10也会给个9,非要挑毛病我只觉得OST没第一部好而已。
预期中的续集该是什么样,原班导/演阵容给了个完美的答复,就是这样。
这是我豆瓣上对第一部的标签,250多个好友看过平均打分9.1分。
可能实际看的更早毕竟06年才玩豆瓣。
对了,2006年我才读高中。
后来也陆续读了小说,原版剧本。
1996年的影片,2006年看,2017年出了续集。
这20年间, Danny Boyle都成了奥运会导演,可谓英国国师,真开心他还能继续带着这帮人完成这部续曲。
所以当很多人说《猜火车》是青春的一个记忆符号,现在人到中年看了续集就追忆青春,这确实是事实没什么矫情的。
因为猜火车喜欢上穿脏匡威,溯源去听Stooge,然后迷上英国的70S朋克,这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我相信也是一些80年代生人的路数。
打住,说片子吧。
《猜火车》 说白了就是讲一群差不多处在世界尽头,酗酒吸毒,说着巨难听英语的一帮烂仔的故事。
有随手丢啤酒杯的暴力狂,有春宵一夜拉了一床的二傻子,有飞在天上过失致死自己婴儿的白头病孩,以及“抓住一个机会,然后选择背叛”的烂仔主角,还好有个养眼的萝莉调剂。
拍烂仔的片子不少,远的不说,《小武》算得上吧。
这些理应远离主流视野的片子,却有着极高的口碑与大量的拥簇。
因为真实,因为不脸谱化,因为有情感。
《猜火车2》理所应当,接着讲这帮烂仔20年后的故事。
别人的片子,比如伍迪艾伦吧,这个岁数该是遭遇中年的婚姻/亲子危机,而这帮烂仔除了卑鄙有亲子问题,其他人说白了居然还跟20年前一副德行。
钱,妞,毒,开个桑拿店岂不美哉?
当然,4人还得为20年前的那场背叛做个了断,确切的说是这三个人如何面对,处理Mark.这就产生了足够合理,丰满的戏剧冲突,让2的故事不急不缓地展开。
开篇9分钟,不拖泥带水从不同角度描述了4位主角。
老观众想必都是坏笑,操,丫们过了20年还是这傻X德行。
1里面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片段之一是屎霸磕完药去面试,2的开篇他对夏令时的分享也是绝了,让人捧腹。
新面孔保加利亚桑拿女足够惊艳,出场就是带着假屌狠X客人,这很猜火车。
白头病孩依然有型,做着仙人跳的生意。
古驰皮带,赤脚皮鞋上身,社会哥造型到位。
卑鄙的造型差异很大,剃了头,几乎辨认不出。
而1中的学生萝莉如今已成了熟女律师。
至于我们的主角Mark,已经告别了脏匡威,穿着Boost大底的Adidas跑鞋带着屎霸洗心革面。
1里从未出现过的明媚画面。
我们的Mark依然被车撞,依然咧嘴笑。
时代真的变了,中年烂仔们也开始听着iPhone铃音,玩起即时滤镜自拍,故而有了Mark新版的Choose Life长篇宣言。
也凭此一席话,让妞不能自已,投怀送抱。
但实质上,两人还是会沉湎于1970S,这一幕的背景音:The Clash-White Man
一个小高潮,讲述第一笔金的由来。
至于1中图腾般的元素,世界最恶の马桶,导演当然不会弃置。
于是便在男厕安排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邂逅。
最后的火车特效长镜头,配上了1的灵魂曲目。
如果说2中其他镜头是在致敬,那这首直接挪用的《Lust for Life》则明确告诉你,中年烂仔们生活依旧,为了各自的欲望。
剧情,节奏,摄影,表演,造型,我挑不出什么刺。
IMDB给到7.7,很不错的成绩了。
期待吧,也许有生之年还能等来一部老年烂仔猜火车3呢。
如果说1996年的《猜火车》描述了一个时代,通过颓废式的笔调讲述了一群苏格兰废柴的青春,那么2017年的《猜火车2》却在用密如针织的镜头,表达“青春老矣,诸事皆哀”的迟暮。
然而鲜明地是,前者让我们在青春中思考人生,而后者只能在“啃老本”中寻觅坟墓。
1996年的《猜火车》之所以称得上cult片中的经典,青春片中的翘楚,并不在于它的“三观正确”,而在于它描绘青春的“在场”与“缺席”。
影片讲述了麦克格雷格饰演的马克,在和一帮瘾君子的鬼混经历中,逐渐抛弃了之前的烂仔生活,最终因为背叛朋友,捐款私逃,奔向新生活。
在第一部中,青春成为所有角色挥霍的资本,但是每一个角色都将它弃之如敝履。
如同马克在影片一开头那段“选择生活”的宣言,通过一种反讽式的语调,生活的目的不再是青春必须经历的路标,相反,青春是虚无的,“毒品”成为它在场的能指,同样作为能指的还有“性”。
于是整部电影便成为了“毒品”和“性”的混合物,一群苏格兰的青年便在这种混合物中消耗生命,浪费时光,就像马克所说的:“有了海洛因,还要什么生活理由?
真正的青春片,并不是讲述青年的纸迷金醉,比如《小时代》;也不是在描述青年的小情小爱,比如《同桌的你》。
所谓青春片的特征,按照戴锦华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话来说:“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可谓是对‘无限美好青春’的神话的颠覆。
”而《猜火车》恰恰变成了“美好青春”的反讽式现代寓言。
即使作为青春在场的证明,“毒品”和“性”最终却沦为罪魁祸首,让马克一伙人堕落无底深渊。
比如对于汤米来说,他打算和女友丽兹用“性”作为青春的卡洛因,然而最终却因为把自己的性爱录像带错换,致使他和丽兹的做爱场面曝光,而被丽兹抛弃,“性”在此时成为青春伴侣离开的原因;而对于西蒙来说,“毒品”是他和艾莉森诞生下一代的环境,但是最终,他们却因为吸毒嗨过了头,促使婴儿死去,此时,“毒品”成为了青春的凶手。
而马克作为主角和叙述人,他的整个行为便是在“缺席”的青春岁月中,试图找到“在场”的青春价值,而这个在影片开头被马克百般嘲讽的“价值”,最终却成为了他背叛友情,捐款私逃的最终目的。
毫无疑问,反讽式的腔调构成了影片的叙事主部,它不仅让“青春”这个主题通过开始的粉碎,继而到最后的完璧,这个过程并不是突兀的,它有个一以贯之的形式粘合剂:影像上的破碎。
然而这种形式上的粘合剂,在时隔20年之久的2017年,被导演丹尼·博伊尔无限度地放大,最终充斥了整个电影的视觉感受,除却为了让第一部的粉丝继续沉溺在这种颓废的影像氛围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让这帮曾经的烂仔在中年危机中继续颓废,然而有趣地是,本来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却再次流露出对青春“缺席”与“在场”的探讨。
第二部中,马克从荷兰回到苏格兰的老家,影片便是讲述因为第一部结局的背叛,屎霸、西蒙和弗兰克等人对马克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友情这个主线索的网络中,致敬了第一部的视觉语言,也在“缺席”的青春中,找寻各自青春的“在场”。
屎霸因为“夏令时”而与社会格格不入;西蒙因为想要保加利亚妓女留在身边,而做起“仙人跳”的买卖,打算开妓院;而暴力狂弗兰克,为了重出江湖,不惜在牢中自残。
毋庸置疑,这是一群苏格兰底层烂仔的中年升级版,在现实中,他们的青春早已“缺席”,但是因为第一部中的形式粘合剂在第二部中继续放大,我们便会发现,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希望“重返20岁”,屎霸想要戒毒以换回青春;西蒙想要开妓院,把握住生活;而最糟糕的弗兰克,因为“不举”而猛吞伟哥,卑微地想要赢回生理上的“青春”。
即使整个民族,仿佛也陷入了青春的“缺席”,在第一部中,马克曾说苏格兰人是人下人,是人渣,苏格兰是英格兰这群自慰狂手下的殖民地。
身份上的居无定所,注定了生活中的流离失所,最后造成了青春岁月的“失语”和“逃避”。
然而第一部中“影像的破碎”直接寄生在“青春的失语”上,“千言万语”成为《猜火车》的欲言又止,而快节奏剪辑、MV式画面拼贴,恰恰就是对这种欲言又止的形式表达。
但是《猜火车2》中马克和西蒙在酒吧为顾客唱歌的段落,则纯粹是两个“缺席青春”的大叔,为一帮“缺席历史”的苏格兰居民逢迎而作的颂词,“历史的荣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便是青春在场的宏大能指。
《猜火车2》企图表达的暮年老矣,不仅仅是一般下层苏格兰的烂仔,更是整个苏格兰民族的历史哀悼。
必然地,《猜火车2》想要达到第一部的经典则是一种谵妄,原因便隐藏在两者的创作意图上,1996年的《猜火车》是通过颓废式的笔调自然地书写了青春的“失语”和“逃避”;而2017年的《猜火车2》只能说,是一副披着青春靓丽的皮囊,招摇过市地高唱:“我他妈真的老了!
我要生活!
”本文首发“锐影vanguard”公众号约稿或转载请豆邮
第一次选择:“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第二次选择:“选择设计师内衣,妄想能让死气沉沉的关系焕发点生机,选择手提包,选择高跟鞋,羊绒和丝绸让你自己感觉快乐,选择一部由一个跳出窗外的女人在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把手机放在刚从东南亚血汗工厂生产出来的夹克口袋里,选择Facebook、Twitter、Snapchat、Instagram,还有一千种跟素不相识的人发泄愤怒的方法,选择更新你的主页,跟全世界公告你早饭吃了什么,然后希望在哪里会有什么人在乎,选择找到旧爱,拼命相信你看上去没他们那么糟,选择博客直播,从你第一次手淫到最后一口气,人际交往减少到只剩数据,选择十件你从不知道的关于做过手术的名人的事,选择黄色笑话,荡妇羞辱,报复色情片,以及让人压抑的五尽的厌女症,选择911事件从未发生,如果发生了,那就是犹太人做的,选择无约束力合约,通勤两小时去工作,选择相同的给你孩子,只有更糟,也许告诉你自己他们没出生会更好,然后坐回去体会窒息的痛苦,吸食着在某人厨房制作的剂量不明确的不明毒品,选择没有兑现的承诺,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事,选择永不从你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选择看到历史重演,而不是你一直渴望的东西,满足并认可贫穷,选择失望,选择失去你爱的人们,随着他们的消失,你的一部分也会同他们一起死去,直到你看见未来有一天,一点一点他们会全部消失,你就不会再谈论自己的生死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人生。
” 二十年前的电影,十年前看的,内个时候的卧室有一整面墙全部贴满了电影海报,猜火车的海报在第四排的第二,左边是深喉,右边是橡皮头…后来突然有一年严重失眠,睁着眼永远无法入睡,我妈硬说是对着一面墙的海报睡觉会让人发疯,有一天回家就发现电影海报全被撕掉了…后来失眠症就好了。
记忆除了自我储存,也可以潜意识将其融入进看过的电影里,碎片化,闪回,某个镜头瞬间激活你曾经的一部分人生片段,你和电影双向选择,进入自己的蒙太奇。
选择生活,选择五险一金,选择十点睡觉六点起床;选择服从,选择父母,选择光鲜亮丽的工作;选择在周末出去骑自行车,选择戒烟,选择喝酒时兑上甜味的饮料?
选择无聊的对象,选择跟傻逼做朋友,下了班去吃自助火锅。
选择不再听十五岁听的歌曲,跟别人介绍时带上了羞耻心;选择重塑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选择车贷,房贷,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城市安家;选择不再看书,选择承认懦弱,选择生出一个孩子继承自己的苦难和遗憾。
选择你在十七岁根本不会选择的规律生活。
而你把它叫作平静?
什么是毒品?
无害的末路者,做法就是和你十七岁的朋友浪费时间、抽烟,抽许多的烟。
喝酒,喝到双手发麻,听音乐,已经衰老到要死去的音乐。
如果你把这也叫作意义的话?
suede 上海
继续猜火车魏晓波十多年前,我处在比较反叛的年龄段,毫无理由的向往着一切看上去很离经叛道的东西。
那时候的摇滚杂志经常列出一些影响很坏的电影的榜单,比如《发条橙》、《天生杀人狂》、《德州电锯杀人狂》……《猜火车》也经常出现在这样的榜单里。
我到处找这些电影的DVD,每找到一盘,就觉得自己离朋克又近了一步。
第一部《猜火车》拍摄于1996年,它的成本只有两百多万美元,谁都不会想到,这部极具实验色彩的反主流电影在那一年变成了主流,不但取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猜火车》改编自写于1993年的同名小说,小说比电影更加粗俗,除了电影中有的毒品、暴力、滥交这些大的坏元素,它的每句话几乎都充斥着愤怒又无助的情绪、大量的粗话土话。
这与我们对英国人绅士形象的刻板印象有很大出入,这个小说和电影更像美国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那帮人的作品。
但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像《嚎叫》、《在路上》之类好像还有着社会批判或者一些理想主义色彩,而《猜火车》里的几个哥们从头到尾都是从吸毒到吸毒,从滥交到滥交,从酗酒到酗酒,从打架到打架,堕落、迷茫、脆弱、无可救药,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有什么希望、救赎或者人生意义,义无反顾的消耗着自己。
二十年过去了,导演丹尼·博伊尔不再拍小成本电影,甚至拍出了一部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不会觉得《猜火车》里钻马桶的镜头有多震撼,不会去听老摇滚,他们更看不起《猜火车》里无产混混到处小偷小摸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氛围里,导演又拍了《猜火车2》。
据说他本来打算十年前拍,但发现演员们没怎么变老,只好又等了十年。
预料之中,《猜火车2》不如前作好看,但看过前作的必须要看一下这部新的。
《猜火车2》里的混混们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他们的心态也发生太大的变化。
导演没有去刻意的表现他们的中年危机,也没有表现忏悔、“老炮”这些其实很廉价的中老年主题,而是让他们继续折腾。
正常的观众应该都会期望能够从影片中看到某种前后对比、完整一点的故事情节、人生启迪,但丹尼·博伊尔好像要继续和观众作对,他还是丢出一堆故事碎片,比第一集更碎。
这些碎片可以拼凑出二十年前的混混们今天的生活状态,隐约还有一丝怀旧的气息。
土豆还靠20年前雷顿留给他的四千英镑活着,他经历了婚姻破灭,而且一直吸毒,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套上塑料袋自杀,被从阿姆斯特丹回来的雷顿救了。
携款潜逃的雷顿在阿姆斯特丹过得也不好,他经历了婚姻破裂,失业。
病孩经营着一家没生意的酒吧,为了赚钱,他让小女友接客并拍摄视频,他们用视频去敲诈客人,但这个生意也不好做。
贝格比在监狱里,想找雷顿复仇,他想办法越了狱,回家之后发现自己阳痿了,儿子学酒店管理专业,完全和父亲不是一路人。
他们能做的,似乎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本行。
当然也有混的好的,白天扮作乖乖女,晚上去酒吧混的黛安二十年后变成了一个体面的律师,雷顿去找她,她好像显得很骄傲,有着中产阶级的自信和势利。
混混们当然也想过体面的生活,但生活的关键词已经从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低胆固醇、牙医保险变成了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和直播,没法伪造支票搞到钱,连信用卡都快要被淘汰了,按摩店也被垄断了……唯一能让他们不感到痛苦、空虚和无聊的,就是他们不能停下来,要继续以前那种生活。
以前他们反对的是社会和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和生活方式,以一种消极的、放浪形骸的方式。
现在这些假想敌没了,人生的残酷才刚刚开始显露。
我自己也能隐约觉察到某种危机感,应该有很多人会从影片中找到一些共鸣,中国市面甚至还出现了一本也叫《猜火车》的书,作者,郭敬明。
原载《晨报周刊》405期
猜火车1续篇,致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家乡与青春。
1.无数的人逃离家乡,逃到其他人所逃离的家乡。
Mark回到家乡爱丁堡,机场外穿着苏格兰方格裙的女郎们却操着浓重斯拉夫口音:“欢迎来到爱丁堡。
” (斯洛文尼亚语是斯拉夫语族南支,那姑娘一股挤扁了的эдинбург味儿) Mark:Where are you from?Girl: Slovenia.Mark:oh. (@.@ ??!) 小混混们曾经光荣过的爱丁堡成了外来移民大本营。
人们有一天都会到安身立命的他乡去,用保加利亚妓女的话来说,留在故乡的只有情感归属(‘Emotional attachment’)。
就像我逃到北京的爱尔兰朋友,他的妹妹也从爱尔兰小城逃到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正是猜火车的故事发生地的爱丁堡啊。
每个人都在逃离家乡。
你逃到我的家乡,他逃到你的家乡。
可是家乡的样子会变的,Mark坐在公交上像一个游客一样看着窗外熟悉不熟悉的街景。
家乡就像机场门口的姑娘,外皮还是苏格兰方格裙的老样子,裙子里包着的人却是另外一种人。
2.Mark——混混也有中年危机。
少年Mark欢脱地跑向按部就班的人生,于是也按部就班地走进了中年危机,婚姻破裂,事业无成。
正是因为普通人常常过得太辛苦才会破罐子破摔地觉得还不如放纵潇洒当混混来得痛快吧?
可是Mark见到了曾经的未成年小女友 Diane,她成了律师。
后来闪回一幕戏,Mark在楼下仰望着楼上春风得意的Diane,那才是他千方百计逃离家乡想追求的人生啊。
可惜底层的混混逃到外国也没成功,本地的精英在本地也能过得像人样。
3.Begbie——反智流氓 越狱的Begbie不为儿子读了大学而骄傲,反倒拉儿子一起抢劫。
一辈子反智,还要让儿子学习以流氓精神为骄傲。
在第一部中,贩毒大干了一单后Begbie在酒吧又与人大打出手,伤及自己的伙伴Spud。
Mark背对着他一人坐在桌边的坚毅表情已经表明了他决心带上钱远走高飞,离开这种烂人。
——在我看《猜火车2》之前,一丁给了我一个作业,谈谈这帮苏格兰老混混与北京老炮的联系。
这有什么可比性!
老炮是有江湖义气的,而Begbie这种人就像黑洞,无限吞噬身边人。
如果有这种朋友,越早一刀两断越干净。
4. Simon ——走在毒品与拉皮条的老路上 可怜的 Sick boy ,吸毒导致性能力丧失。
靠自己马子卖色情来敲诈其他男人为生。
还有比这过得更窝囊的吗?
5. Spud ——天赋被埋葬的文艺青年 屎霸,自从在第一部中看到一床单的屎华丽丽洒遍女友全家,我便觉得这翻译妙绝,借南京话来形容真是帅的一逼。
倒霉似乎伴随了屎霸的一生,振作起来的人生居然被夏时令调前一小时给全毁了。
永远追不上那一小时的时间象征着Spud这类人被时代所丢下了。
如果不是生在底层,如果不是身边朋友都是混混青年,如果没有沾上毒瘾,屎霸原本应该有个灿烂的人生。
他是那么有才华,他会做室内装潢,妥妥地可以搞艺术设计。
他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把任何故事写得妙趣横生,本来可以当个畅销书作家。
可是没有如果。
选择你的人生。
慎重选择你的人生。
至于青春,再不堪,再混乱,再颓废,那也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
电影用了无数闪回催人泪下。
被人追赶,被车撞,鬼魅一笑的Mark。
青春是回不去的。
现实与苦难是摆脱不掉的。
Spud站在桥洞下看见偷东西的年轻人飞奔得脚不沾地,眼前飘过了与好友Mark狂奔的青春岁月。
20年前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就像去年大热的《老炮》,一帮北京老炮儿追忆起自己牛逼闪闪的青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一样,《猜火车2》中这些往日的苏格兰吸毒摇滚混混们也在追忆着过去曾经不羁的青春。
猜火车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68460/
公众号:穆尔登格 冷门为主热门为辅 欢迎关注
吸毒,故意伤害,越狱,自杀,卖淫,勒索,死亡,偷钱,入室抢劫,谎言,背叛……我没有看过比这部电影更暗黑的现实向电影了。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魔幻色彩,在几个主角的故事中随意切换镜头,用臆想的方式表达心理活动,定格镜头结束一个段落,每次一吸毒就开始放些乱七八糟的背景,……导演是不是也在吞云吐雾中产生灵感拍的这部电影?
……主角雷登,他撒谎对病孩说他有一个妻子结婚十五年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一家公司,他是想刺激西蒙痛打他吗?
以他对西蒙的了解(他连西蒙为什么要叫上veronica都猜的丝毫不差),我猜他是让西蒙发泄情绪好取得原谅。
西蒙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能干小事而成不了大事。
为女朋友Veronica做着开桑拿房的梦想,事实上搭伙做着仙人跳的生意。
直到再次被发小找到,又联手干了一票大的,冒着被全店的新教粉打死的生命危险搜刮了所有人的银行卡还取了两笔现金,代价是唱了一首“当战争结束后再也没有天主教”(所以脑残粉的钱是很好赚的)。
之后又被律师正大光明地瞬间撸光……土豆废到爆,吸毒吸到生无可恋走投无路,被雷登救下,摆脱毒瘾,迷上写作。
(此处存疑,海洛因是那么好戒的吗?
)贝格比是个为监狱而生的人,没有暴力刺激都没法人道。
我太怀疑他儿子是不是亲生的了……四个人中唯有他最后一直都没有原谅雷登,以一万多英镑的利益不顾多年的交情杀死昔日好友。
“朋友只是另一种受害者”这句话说的是他的朋友吧。
Veronica是新加的关键性人物,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婊。
但是她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只看一遍,没有看懂所有的含义,粗糙写下观后感。
最深刻的感受是:雷登和Veronica在桌边的问答装.逼.一.流.屌.爆.了
离开南京先锋书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打车到李志经营的欧拉live house,却发现那里锁着门,欧拉周围是紫金山荒凉的现代建筑群与偌大的停车场,杂草丛生的工地中央有三两个人在放风筝。
这里连一家像样的酒吧也没有,我们只能乘地铁离开。
晚上回到旅馆,我点了一整只孜然炸鸡,吃着吃着就看完了《猜火车2》,深夜无比寂静,一晃就过了二十年。
1.长大成人如果在中国大陆找一部96年的《猜火车》式的电影,那么它可能是特别温柔的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可能是格外锋利的97年的《长大成人》——一部真正属于八、九十年代地下摇滚的理想主义电影。
《长大成人》戏里戏外都弥漫着乍现的绚烂以及长久的疼痛空虚,处处彰显着朋克与迷幻。
女主演朱洁还没等到影片公映就因过量吸毒而死。
男主演朱洪茂是早年摇滚界的名角儿,他是郑钧首张专辑《赤裸裸》的吉他手,还与郑钧共同编曲,结果十年时间他迅速消声觅迹,人世蒸发,生死不明。
影片的主人公希望寻找某种力量,代表正义、代表未来、代表绝对的正确与高尚,但在这个过程中却经历了偶像崩塌、恶棍横行、信仰被践踏、秩序被摧毁。
没有方向感,也就没有定位;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安全。
不知所措,被情绪蛊惑,这就是成长中极端黑暗的一面。
《猜火车》和《长大成人》中的主角最后都选择打破成长带来的这种卑劣循环,只不过《长大成人》来的更暴力更夸张,镜片结尾,他将仇人的双眼刺穿,留给观众一片血红镜头。
2.昨天的贾宏声朱洪茂只出演过两部电影,除了《长大成人》外,另一部是关于贾宏声的传记电影《昨天》。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贾宏声,每当夏天走在北京的柏油马路上,望着远处高层公寓阳台,就会想起他,但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动笔。
他深受第六代导演的热爱,他是娄烨《苏州河》、王小帅《极度寒冷》和张扬《昨天》的男主角,他也曾是周迅最迷恋的人,他是中戏的天才。
同时,他的B面则被吸毒、孤僻、躁狂、人格分裂和坠楼自杀等潦草的文字写满。
毕竟他身上有太多光芒与阴郁,迷惘与洞悉,他本可以安安分分的做个偶像,但却把自己关在北京公寓的小黑屋中。
诸多的矛盾集中在他的躯壳里,最终爆裂开,炸成粉末。
王小帅找他在《极度深寒》中饰演通过行为艺术自杀的青年艺术家齐雷,齐雷的原型是自缢身亡的中戏88级学生齐立。
很多年后人们再提起这部电影时,总会喃喃的说,贾宏声简直就是另一个齐立。
我看的第一部孟京辉的话剧不是流传甚广的《恋爱的犀牛》,而是不太出名的《思凡》,后来我偶然读到史航写的《名剧的儿女们》才知道,原来《思凡》最初是齐立策划的作品,后来才交由孟京辉来导演,最终演变成了今天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保留节目,内心不由的一颤。
贾宏声作为那个时代中戏最闪耀的标记,史航在《名剧的儿女们》中也自然讲到了他。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八十年代那一拨人中最接近《嚎叫》的人(“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不是因为他有多帅,而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在持久付出代价的人,为了自己相信的音乐,相信的生活方式——就像许鞍华的影片《千言万语》中那些信仰左翼思想而默默陨灭的身影。
via《名剧的儿女们》2010年7月5日下午6时,贾宏声跳楼自杀。
3.热天正午,最是空虚《门徒》说人们是因为空虚而吸毒,那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
从空虚的角度来说,黄觉与贾宏声,这两个人太TM像了。
除此以外,他们的出道的第一部戏都是在李少红导演的电影中担任主演,都与周迅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都曾将自己琐碎的时光挥霍在北京的高层公寓中,都对摇滚和电子音乐疯狂的迷恋,也都有着特殊的浪子气质。
但黄觉没有贾宏声那么极端和敏感,他在每个维度上都比贾宏声弱那么一点点。
于是黄觉颓废着,度过了炙烤着自己二十几岁的荒诞,却误打误撞成为了著名人民艺术家。
南京先锋书店在五台山下,绿荫环绕之中,端午节书店门口最醒目的架子上摆着理想国的非虚构类文学丛书的第四本——《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这本书的副标题取自书内的文章《黄觉:我的黎明骊歌》,是黄觉口述的关于自己出名前人生中最茫然的几年光景,作者是叶三。
《正午4》里的首篇文章也是叶三写的,是关于南京另一个当代文艺标志的,题目是《李志:如果没有人看着我》。
那个年代有一部电影叫《猜火车》,所有的文艺青年就把自己的生活往那种形式上去套。
如果回头再选的话,我觉得,青春必须得这么过吧。
不这么过的话不亏得慌?
该青春的时候青春,该中产的时候就中产,我觉得最好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到现在,我也会想念过去那段生活,至少它是我人生中最喜欢的一个阶段。
我会想念里面好的部分,就像一个酒鬼肯定会想念酒精。
但是我知道那种生活,酒精会让我灭亡。
via《黄觉:我的黎明骊歌》颓废在黄觉内心,变成一种与压抑对抗的武器,当你走出颓废,再回头看它时,竟然有种积极的感觉。
没能摧毁你的,终究会让你变得更完美。
而《我的黎明骊歌》本是“垮掉派”之父金斯堡吸毒后写下的《嚎叫》之外的另一首诗。
我二十几岁的青春在市场待价而沽在办公室里昏厥在打字机上痛哭via《我的黎明骊歌》不过相较于《正午4》,我更喜欢《正午3》。
《正午3》中写了老狼、徐浩峰、周云蓬、直播女孩、四平艺人(贾宏声正是诞生于四平艺人之中)和机核网等等,这些都是我最感兴趣的人或人群。
5月初,买了两本周云蓬的书,一本是散文集《绿皮火车》,一本是诗集《夜听起来寂静》。
5月底,参加了机核网7周年的线下聚会——核聚变7th。
4.热爱聚合又离散的鸟群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需要毒品来麻痹自己,毒品不再时髦,我们有互联网,有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平台。
在各种网红餐饮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喜茶、丧茶或宇治抹茶,然后再挑一家健身馆减肥增肌,将生活变成无数张手机里的照片,吃牛油果和小龙虾,挑选IKEA、ZARA和MUJI,过着宁滥勿缺的生活,我们称之为富足。
但无论做了什么,盲目的孤独者,内心总会充满不安和偏执。
比如机核网的核聚变7th将人们聚拢起来,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感知,意味着枯燥,但也意味着亚文化同类。
大多数时候人们不害怕枯燥,宁愿毫无意义的热闹与漫谈,也不愿精神丰富的独处。
任何科学、文化和制度的变革,本质上都是对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等身份的重新聚合和离散,以新的需求和目的将人反复归类,一步步从旧有组织中诞生出新的组织。
互联网也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分类方式,也将人们重新分类。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
选择一个他妈的大电视。
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机。
选择健康,低胆固醇,低糖。
选择固定利率房贷。
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
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
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
选择腐朽至死,只剩下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
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
但我干嘛要这么做?
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via《猜火车》你以为是你在选择生活,选择人生?
不不不,更多时候,是你按部就班的被选择。
5.猜火车我在先锋书店翻到一本儿《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书中收录了保罗•威利斯写的《吸毒的文化意义》。
实际上,毒品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直接产生的心理效应(physical effects),而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帮助吸食者去穿越一个在“正统的”社会正对面矗立的、极具象征的屏障(symbolic barrier)。
via《吸毒的文化意义》《猜火车2》的第一幕是个过分直白的隐喻,中年雷登从健身房跑步机上滑倒,被狠狠地甩向了身后,撞在巨大的玻璃立柱上。
这个世界从未变得友善,即便你妥协了,讲和了,改邪归正了,嬉皮化身雅痞了,但生活还是充满了问题与坎坷,你还是会一不留神把尾椎摔的粉碎,跌出中产阶级行列。
正统社会从未真心实意的接纳每个人,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来换一张限时入场券,然而大部分人连它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
当你的身体机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了,你的消费欲也越来越低,甚至卖给你毒品的毒虫都比你要小十几岁时,你才明白,你还没有成熟,就快要老了。
衰老的感觉就是与年轻时相比,连反抗的气力都丧失殆尽,你只能回到那间花掉自己和父辈毕生积蓄换来的房子里,漫无目的的,度过余下半生。
那时,你可能会回忆起年少的某些片段,阳光温柔灿烂,你也风华正茂,一个选择摆在面前,有些诱人,却十足的危险。
但最终你退缩了,让它从自己手中流走。
真正的颓废,是放任自己走向大众的喧嚣和庸常。
我的公众号【诚实生活】
1996年,爱丁堡几个小混混选择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丹尼·博伊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几位初出茅庐的电影人也从英格兰走向了世界。
《猜火车》是里程碑式的青春犯罪电影,导演敏锐地捕捉苏格兰边缘青年的叛逆生活,营造躁动的观影体验,雷登的两段“choose life”独白更是被奉为经典,堪称青年的教科书。
然而狂躁肆意的青春岁月已经被荒废二十年之久,戏里戏外的演员都已步入中年危机,就连当年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如此。
因此原班人马回归的《猜火车2》更是备受影迷瞩目。
虽然《猜火车2》是全新的故事,但却很难不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那部经典前作。
好在丹尼·博伊尔十分清楚观众们想要看什么,于是在《猜火车2》中很大程度上复刻了前作迷幻超现实的视听语言,并穿插着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缅怀与致敬。
这波时隔二十年的回忆杀更为致命。
让我们看看《猜火车2》如何承接并致敬前作,带我们回到二十年前肆意妄为的青春。
一、人物与剧情的一脉相承
上图为《猜火车》主角,下图为《猜火车2》主角,下图比上图少了戴安原班人马的再度回归相信是支撑影迷们观看《猜火车2》的最重要因素。
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丹尼·博伊尔已成为业内一流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更是成为广受追捧的巨星,再怎么说当年的那帮叛逆青年也已经年长了二十岁,《猜火车2》的重聚意义非凡。
可贵的是丹尼·博伊尔没有随意篡改时间,戏里戏外是同一座爱丁堡,同样经过了二十年,贴合真实时间的《猜火车2》反而更加动人。
这样一来,本片中主角们的心理转变才更加可信——四人历经岁月的洗礼,不复往日叛逆的形象,也开始选择接受生活,面对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雷登遭遇婚姻与事业方面的双重打击,回到故乡疗伤;土豆染上毒瘾又遭遇婚姻不幸,无依无靠的他选择自杀;病仔经营一家无人问津的酒馆,只能靠让女友骗炮谋取利益;贝格比费尽心思越狱,发现性功能衰竭的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
所有人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还是原来那副德行,还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一切都没有变好(除了戴安,她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律师工作)。
丹尼·博伊尔塑造人物的能力超一流,《猜火车》中几个毛头小子每个都性格鲜明,其形象令人难忘,《猜火车2》中的四人亦然。
所有人都由内而外表现出中年危机的迷茫与落寞。
然而人物塑造的成功更得归功于四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伊万神韵犹在,不输于二十年前的惊艳;艾文·布莱纳的表演可爱且讨喜,将土豆演得活灵活现;约翰尼·李·米勒脸上虽然平添几条皱纹,依然具有厚积薄发的演技;罗伯特·卡莱尔老成的外表掩盖着超强的爆发力,同样十分出彩。
他们是衔接二十年光阴的桥梁,将《猜火车》中的人物原汁原味地过渡到这部续集中,看到这几张熟悉的面孔被刻上岁月的痕迹,相信大家定会感慨万千。
其实本人并非《猜火车》系列的老粉,看完第一部电影之后,不到一周就看了第二部,因此没有被情怀因素过多影响。
在我看来《猜火车2》的剧情全靠前作结尾的“背叛事件”推动,开妓院、写书等细枝末节嵌入其中,剧作可谓并不完美,但起到了很棒的照应作用。
《猜火车》结尾,雷登夺走了兄弟们贩毒行动的胜利成果,背叛了所有人然后离开,这让贝格比与病仔气急败坏(留给了土豆几千英镑,因此他还比较好说话),贝格比更是白白坐了二十多年监狱。
因此当雷登重回爱丁堡时,报复心驱使病仔与贝格比向他寻仇,贝格比更是不顾一切铁了心要置雷登于死地,这应该是影片的核心线索了。
可以说虽然相差二十年,但《猜火车2》的故事还是紧紧承接着前作的。
二、名场面的复刻《猜火车》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场面与台词,比如苏格兰最烂厕所中的吃人马桶,比如马克戒毒时出现的死亡婴儿幻象。
《猜火车2》中很多场景明摆着是向前作致敬,这些细节令人倍感惊喜。
如图所示,上图是《猜火车》中雷登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的情景。
《猜火车2》中雷登的母亲已经去世,可丹尼·博伊尔依然给她在墙上留了个影子。
雷登的父母帮助雷登脱离毒品的深渊,在《猜火车2》中也是雷登的精神归宿。
这个影子不禁让人泪目。
插句题外话,影子是丹尼·博伊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重要意象,比如这张图,土豆的影子脱离了他的躯壳而独立存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值得细品。
火车匆匆驶去,只留下站台上几位年轻人迷茫的身影,这一幕在《猜火车2》中同样得到了复刻(下图中的贝格比是P上来的)。
只不过汤米已经不在,年轻人也变成了几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一切仿佛都变了,又仿佛都没变,令人不胜唏嘘。
这段画面堪称全片最扎心的一幕。
土豆离开拳击馆,走到熟悉的桥洞下,恍惚之间好像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和弟兄们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赶,不顾一切地跑过来。
回过神来,却发现大街上空无一人。
回忆的画面独具模糊的胶片质感,宝贵的青春似乎依然触手可及,往事也依然历历在目,可是时间却一去不回,只留下回味悠长的幻觉。
《猜火车2》中的回忆穿插得都十分到位,引出了观众对前作尘封已久的记忆,扣人心弦,令人泪目。
雷登被车撞倒后,双手按在发动机盖上,对着司机露出神经质的笑容,这个镜头堪称两部《猜火车》最为经典的瞬间。
伊万在《猜火车2》中很好地复制了这一幕,动作虽说有几分刻意,但依然英气逼人,二十年如一瞬,给人以恍如隔世的错觉。
《猜火车》中的厕所
《猜火车2》中的厕所戏《猜火车》中那间“苏格兰最烂厕所”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尤其是雷登钻进马桶在幻觉中遨游的一幕更是创意十足,同时又一言难尽。
《猜火车2》中的厕所卫生了不少,毕竟二十年过去,爱丁堡的厕所都变了样。
这场雷登与贝格比相认的戏妙趣横生,虽然没有钻马桶那么经典,但也算是全片的一个亮点。
结尾,雷登回到自己的屋子,打开那台旧式唱片机,跟随着在别人看来“早已过时”的摇滚乐磕了药般地跳起了舞蹈。
这时《猜火车》中雷登吸毒后两眼一翻向后仰的场景切入,宛如二十年前那个倒地的交叉蒙太奇。
二十年岁月改变不了这个倔强的青年,纵使他的腰已经僵硬得下不去了。
这个让人感动的镜头配上房间超现实的拉抻作为收尾,堪称是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choose life”的再现提起《猜火车》流传甚广的著名台词,必定是影片开头和结尾雷登的两段独白,形成神级呼应,同时不知不觉间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如果说开头的独白像是叛逆青年逃避生活的宣言,那么结尾的独白则是痛改前非面对生活的反思。
下面是这两段堪称神来之笔的台词。
开头:“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台该死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房屋按揭,选择第一套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便服和皮箱,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周日醒来却不知道自己是哪根葱,选择坐在沙发上看愚蠢透顶的电视节目还一边往嘴里塞各种垃圾食品,选择烂命一条丢人现眼,躺在老人院让人腻歪,选择最自私无耻的勾当,用你的精液造出无数小鬼继续祸害这个世界。
选择未来,选择生活。
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
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
理由呢?
没有理由。
有了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结尾:“我要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我会跟你一样,我要有工作,有家庭,再整一台该死的大电视、洗衣机、小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器、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首套房、按揭贷款、行李箱、三件套西装、DIY、电视节目、垃圾食品、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穿运动衫、过圣诞、领养老金、免税、通下水道、改邪归正、安居乐业,一直向前看,等着你挂掉的那天。
”《猜火车2》少不了再现关于这两段选择生活的经典语句,这回不是独白了,雷登与病仔的女朋友维罗妮卡交谈时,说了以下台词:
只能说伊万的嘴炮功夫不减当年,以标志性的苏格兰口音流利说出以上内容,台词功底不可谓不深厚。
相比之下,《猜火车2》中的这段台词,伊万表述得更加用心。
毕竟人到中年,对比前作独白的放荡反叛,这段独白融入了雷登更多的思考。
前半段话照样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的风格,后半段逐渐有了些哲理,话语间体现出雷登对生活的妥协和对亲人离开的无助。
放狠话都狠不起来了,这或许也是中年危机的写照。
四、引领潮流的电影原声《猜火车2》的预告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猜火车》重新定义了“我们的音乐、次文化以及整个世界”。
至少重新定义音乐界不算夸张,因为《猜火车》的电影原声大牌云集,群英荟萃,堪称引领潮流的一张专辑。
请看左侧那列满满当当的乐队名单《猜火车》的原声主打新型摇滚风格,搭配新潮的酷炫电音,收录各界大咖的名作,营造出躁动迷幻的气氛,带给人爆炸般的听觉体验。
这张原声不亚于任何一张高质量摇滚专辑,从头往后听一遍,顿觉神清气爽,让人忘了嗑药是什么滋味(误)。
朋克教父lggy Pop的《Lust For Life》运用得恰到好处,劲爆的鼓点以及狂放不羁的唱腔将叛逆风提现得淋漓尽致。
Lou Reed的《Perfact Day》搭配雷登嗑药直至昏迷的镜头尤为妙不可言,迷离致幻风格尽显。
Underworld的《Born Slippy》的电音衬托结尾雷登的独白,更是打造了影史经典的一幕。
除此以外,New Order的《Temptation》和Sleeper的《Atomic》也是十足经典的配乐。
相比之下,《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没有《猜火车》的选歌那么惊艳,但是依然证明丹尼·博伊尔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
下侧的乐队名依然满满当当《猜火车2》的原声与前作最大的区别,就是没那么躁了。
虽然曲风还是那么摇滚,但显然不具备前作十足的动感,却依然用独特的选曲谱写出属于中年人的浪漫。
前作的专辑偏重于lggy Pop的歌曲,这次的专辑则对Young Fathers情有独钟。
High Contrast的《Shotgun Mouthwash》前奏配合跑步机运动画面,搭配绝妙。
然而对比许多不知从哪选的新歌曲,我认为有两首歌曲是专辑最大的亮点,那就是《Slow Slippy》和新版《Lust For Life》。
全新的《Lust For Life》依然由lggy Pop演唱,原汁原味地复刻了原版的经典旋律,沿用了原版台词,同时将原版简单的鼓点更换为更加现代的电子乐,带给人更加出色的音响效果。
从这首《Lust For Life》中,我们好像能体会到纵使时代变换,雷登一行人依然不改变的倔强。
Underworld的《Slow Slippy》就是前作原声带中《Born Slippy》旋律的变奏,只不过去掉后者中的说唱部分,变成了一首纯音乐。
这段电音旋律堪称《猜火车》最经典的bgm。
然而这首歌曲却将这段旋律慢放,以渐进的节奏作为陪衬,每一个音符都直击心灵。
《猜火车2》的原声音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歌曲,但带给人的感觉却似曾相识。
五、相互照应的情感内核如果说极致的视听体验足以让人爱上《猜火车》,那么深刻的情感内核才能让这部电影在观众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也是《猜火车》的成功之处。
它首先描绘了爱丁堡反叛青年们的堕落生活,他们选择以麻痹自己的方式逃避生活,结果不幸却接踵而至。
最终雷登彻底与这段青春往事告别,拥抱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东西,开始选择入流地生活,投身于社会之中,再次以麻痹自己的方式走上平凡的道路。
它仿佛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改变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生活所改变,而没有选择的权力。
然而后来呢?
《猜火车2》给了我们答案。
二十年过去,所有人都没有变得更好,自身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速度,终究还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被后者所淘汰。
纵使他们再改变,骨子里还是那个“不选择生活”的叛逆青年。
于是已至不惑之年的雷登回到爱丁堡,是为了重温青春往事以获取慰藉,他与病仔的复吸,土豆的写作,都是回忆青春来治愈内心的伤痕,虽然那段青春岁月是充斥着性与毒品的糜烂生活,已经下定决心被他抛诸脑后。
《猜火车2》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洪水猛兽般的中年危机。
结尾所有人好像都没变,尤其是雷登,正如二十年前选择不去生活的状态,他依然听二十年前就已经过时的音乐,乐观地被时代所遗忘。
这也许告诉我们,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休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猜火车2》献给每一位迷茫的中年观众,如同二十年前的《猜火车》献给每一位迷茫的青年观众。
猜火车2,3分总体一般,片段好评,概念迎合性很大,好像就是为了让up主去剪辑的那种素材一样,让人很不喜欢。
情节大多是在贩卖情怀回忆,影片中存在着大量《猜火车1》的原生镜头,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致敬,只不过是致敬的过去的自己。
这部电影如果是单纯的作为观后感来分析的话有挺多的点都可以去雕琢琢磨的,比如【妥协】【中年危机】【怀旧】等等。
还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观后感,如《二十年后,当小混混成了老混混,当他们不再年轻》《美人色衰英雄迟暮过去一切终不复焉》《想要妥协,却也在叛逆中挣扎的他们》之类的标题或文章不过作为电影来说,他所表达的这些仅仅是符号化的个性而已,加上喊口号什么的让人感觉怪怪的,表达时代变迁不复从前和自已做过的事情终归要负责这种温情话题方向是对的,只不过操作的太过于迎合就不好了,在某种意义上讲算是高配版的《新喜剧之王》ps: 前作《猜火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二十年后还把这些人拎出来让他们卖力一波多少让人有些于心不忍,好像上个世纪的拳皇没办法了又得出来跟新人打一波一样,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影片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2017-30: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对于续作还是有点失望的,被前作束缚了手脚,情怀为重,结果反而没有了创新,摄影剪辑和配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前作说不出哪里好,但是他就是有这种好的感觉,续作感觉缺点火候,比较暧昧。21年过去了,大家还是活在过去的长不大的青年,演员也是拼了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只有我们没变,留在过去会被遗忘。选择不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选择历史重演,选择认命,选择绝望。Choose life.Lust for life.(最后soundtrack出来的时候只想大哭,一刷从电影院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抽了根烟
真心不怎么样,剧情乱七八糟,运用了太多第1部的片段,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属实不好看,简直就是灾难般的续作!
令人满意的续集,但。。
15年前在大学宿舍看的猜火车。操,我也36岁了。回忆就是个屁,这种续集不如不拍。
年三十首映,自个跑去爱丁堡看,算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了出门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老爹说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我也把交友奉为人生目标之一,但偶尔情形不济,难免落单,觉着孤独。老爹说那就学西方人单打独斗。总之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堪称苏格兰国民电影,秉持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有所革新。
卖情怀卖过了头(我还特意重看了遍第一部呢)
明知道跟第一部不能比,明知道同样是一帮颓废中年再聚首拍的还没有The World's End酷,但是那几个毫不突兀的情怀戏就是能戳到你,让你去回望胡来的过去,也许就是这部片的意义吧
那段choose life。认识让我们变得如此犬儒。
风格化的美术和摄影,没了。
3.5。20年后他们不再年轻,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大部分还是关于过去的回忆与情感,剧情还是薄弱了点。最后还是挺感动的,故事被写下来,一开始是机遇,后面仍是背叛,在房间里跳舞。我想念20年前的他们。
The sequel misses the opportunity to encapsulate its time and space, as its predecessor perfectly did. It lacks its own voice apart from being its predecessor's nostalgia. It struggles to justify its existence. The cinematohraphy doesn't feel in service of the storytelling.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去哪里呀
【2】这个系列能火可能某种程度是第一部所带有的时尚性和小混混的视角。到现在我只记得那个马桶下的海洋那个蒙太奇幻想的idea足够惊艳,第二部就是老混混不服老硬要作死折腾动动自己快散架的老骨头,结果炫技没有,剧情没有,做作到不行。一看自己第一部看的昏昏欲睡,第二部是艰难的看完。真的辛苦了我自己。
一群废柴可劲作呗,为毛这么高分?
还是那么扯淡 扯犊子才是真人生 好好生活都是遵循王八蛋设定的规则而已 依旧是大型的毒品宣传片 经典就让经典着吧 千万别特么拍2 脑子有屎
什么鬼。一肚子感动自己的感慨无处发泄,于是开始东一笔西一笔的扯,扯到最后觉得预算快花完了,不能只感动自己了,讲点大家看得懂的故事吧。好,十分钟讲了个俗套的复仇故事。怎么结尾呢?导演灵机一动,伊万来段尬舞!20多岁又颓又丧叫残酷青春,40多岁又颓又丧还丧得没风格,叫白日梦。
意义何在呢意义何在,我本不是图看个剪辑和演员的吧,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还倒腾这玩意呢,真想大喊一声操
镜头很棒,套路好像已经不喜欢了。主题是人为钱迷,最后拥抱友情?
在电影院看爽得不行!二十年前看过猜火车的人应该会泪目吧,spud站在路边看到回忆的时候,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口音,后来连tommy都有个镜头。喜欢摄影和蒙太奇,喜欢年轻的那些画面,喜欢笑点和音乐,喜欢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