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成了主流,而人类只是他们提供新鲜血液的工具。
但人类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再也没有血液。
男主是专门研究人血替代品的。
他每天工作的时候都会看到被集中沉睡只用来抽取血液的人类。
他曾经也是那些人类中的一员。
研究一直失败或许等待着吸血鬼的结局就是没有血液全部变成发狂的怪物。
然而人类也不是全军覆没,还有人类在外面准备集结反抗。
两支队伍一集合就找到了真正的解决方法,吸血鬼是可以变回人类的。
只要你能忍受阳光的炙烤然后你的血液就成为了解药。
吸食你的吸血鬼会变回人类。
根本来不及推广,一个人类进入吸血鬼中,只会让吸血鬼疯狂。
好处就是解药很快就可以扩散开来。
坏处就是一定有很多杀戮和血腥。
其实关于这个主题可以延伸出很多来,人类和其他种族的相处问题;关于统治阶级不愿意接受自己被打破统治阶级的真相;还有各种各种……
吸血鬼向来以贵族示人,所以他们是资产阶级的象征。
资产阶级吸食人民大众的鲜血,但当下层人民死绝后,上层也产生了危机,于是便诞生了“变种吸血鬼”象征犯罪、罪恶。
为什么吸血鬼不愿意变回人,吸血鬼不想失去他不老不死的特权,就如同资本家不愿意分光自己的财产再变成一个普通人。
主角那一类人是较早意识到这点的觉醒者,例如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也为自己身份产生的矛盾而苦恼。
眼见着这两年吸血鬼电影的返潮与大热,德拉库拉的子孙们再度迎来水涨船高的好日子,影迷爱媒体爱最爱的还是各大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兼顾着让奇幻文学网络文学也跟着洛阳纸贵。
当然如果你想费力气动脑筋用火眼金睛那么一瞅,同样也会发现,如今的吸血鬼电影已经不是以前那么回事儿了。
远的就无需考证了,吸血鬼之母安妮·赖斯当年的一系列作品基本奠定了吸血鬼文化的庞大体系,从生态习性到族群繁衍,事无巨细的写了个遍,顺便还把此种族塑造成了高贵典雅,哥特诡异,甚至是西方古典美的传统代表。
不过所谓与时俱进,要是还打算再把吸血鬼拍成穿古装出来谈恋爱骗姑娘的靓丽绅士似乎是说不过去了,所以当卡朋特老爷子开始用《V字特工队》革新吸血鬼规则(不怕阳光),罗德里格兹跟昆汀用《杀出个黎明》把这帮见不得光的家伙们变成西部匪帮的时候,人们早已料到吸血鬼题材同类型片的嫁接将是大势所趋。
凡此种种,得亏《暮光》的上映,让这帮黑夜出没家伙们再度获得90后的钟爱,也成为拉动吸血鬼经济的导火索,原先已经多少有点儿长尾的非人族群终于在21世纪的头十年后半夜跟第二个十年的前半夜成为咸鱼翻生的大热题材。
Spierig兄弟自然深诣其道,2003年自编自导的大银幕处女作《猎杀活死人》(Undead)就是一部吸血鬼电影,并且在当年获得了空前成功,那么此次更是抓住了迷友的G点,将末世论,敌托邦,科幻,惊悚,复古的元素一并融合到这部《嗜血破晓》中来,酷,尖锐,大胆,借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幻/奇想类B片的创意同无视规则的勇气,一方面打算重塑吸血鬼生存体系的规则,另一方面用一个近乎无解绝望的故事来探讨生命存在的悖论。
想象一下吧,世界成了吸血鬼的天下,他们科技发达,拥有高度智能化人性化的城市体系,还专门开发出了能在白天驾驶的汽车同单兵防护装甲,要不是因为人类的日渐稀少导致血源告急,而加速了社会体系的混论崩溃,这么看下去似乎比在人类社会时期还要完美。
当然,他们原本也是人类,跟所有的宗教典故一样,到了该赎罪的时候了,一场瘟疫令全球人类悉数变为吸血鬼,是有一些人不屑于永生与黑夜为伍,但是那又怎样,坚守的底线又能是什么?
生命对于人类来讲,是随时可以被浪费丢弃的,以各种名义以各种信仰。
Ethan Hawke所饰演的吸血鬼血液学家一直就拒绝饮用人血,其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一个错误(因为染病被弟弟所咬变异),而一心保持着所谓人性。
这在片中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体现,同他的老板Sam Neill,一个为了躲避死亡而选择成为吸血鬼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两极。
人类世界会因为石油,资源,食物而爆发纷争杀戮,社会崩溃;吸血鬼世界亦然,没了足够人类供血,经济下坡,物价飞涨,鬼迷心窍,终究是人变去的,改不得本性。
以至于吸血鬼军队利用阳光对“地下潜行者”们(SUBSIDERS)执行死刑的一幕更像是任何一场种族大屠杀的场面。
即使当可以令吸血鬼恢复成人类的解药出现,但接下来可以预见到的又将是一场新的杀戮与死亡。
就像无法打破的诅咒,本片恰恰将解药设定成了吸血鬼赖以生存的命根儿,在近乎发狂的啃吸满足食欲后,又将迎来变为正常人的尴尬境地,最要命的是这似乎是一场新的瘟疫,无论是从人到吸血鬼还是从吸血鬼再到人,上演的总是那么一幕似曾相识的杯具。
《嗜血破晓》也许是本年度最令人惊叹的邪典之一了,整片的画面基调都以黑蓝为主,冰冷,炫酷,有着重金属与电子乐一般的质感,其展现着一种末日下的焦虑与无望。
动作场景的处理不温不火,没有落入当初想象中如《黑夜传说》,《刀锋战士》一般的炫酷场面中来,事实上其更加写实化的处理正好对应了片中对现实化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世界的反思,不啻为聪明之举,尽管本片的动作场面其实可以拍的绚烂无比。
而来自Ethan Hawke,Sam Neill以及Willem Dafoe(演吸血鬼电影上瘾了--《吸血鬼助手》)这三位经常出现在各式文艺片,邪典中的大拿的表演甚是赏心悦目,光是看看几位大爷的对手戏也算值了。
不过片中对吸血鬼体系所做的一些实验或者是创新:吸血鬼镜中无像,吸血变异怪形-SUBSIDER(跟《刀锋战士》里的“收割者”概念很像),“人类牧场”以及偶然被发现的吸血鬼变回人类的方法,倒确实可能会让各路吸血鬼迷感到突兀,惊艳甚至是难以接受,毕竟经典的吸血鬼设定同样也是此族群安身立命打拼天下的不二法宝。
颠覆太盛恐伤其元气,如果真有吸血鬼前来索命,我亲爱的导演编剧们你们一定要解释合理才行。
正如开篇那位选择自我毁灭的小女孩吸血鬼就预示的那样,不是非有永恒的生命不死的魂魄才是宇宙的奥义。
对于那些甘心于体验短暂而正常的生命时限的人们来说,面对太阳的温暖照射才是最为尊重个体同生命的选择。
想必执拗于变回人类的吸血鬼们为的也是如此。
当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遍访天下名术,吾国自古至今无不有此等炼丹术大为风靡,即使望眼全人类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James Gunn在他的经典科幻小说《长身不死的人》以及前年大热的宅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依旧探讨着这个问题,万年孤独跟死亡你会选择哪个呢?
日出将至,你所迎接的只不过是新的末世。
图文并茂版: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1502
声明:以下内容含有社会学与人类学成分,可能不适合将《嗜血破晓》当娱乐消遣的观众。
电影本身的故事比较简单,很多情节拖沓、无聊,甚至脑残。
但在这里不作讨论,以下要说的是电影的世界观设定。
正如发轫于河流的农业文明,我想用血液文明来形容以僵尸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是再恰当不过的。
一个文明要存在,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
以我们的文明而言,首先是水资源。
这点很好理解。
因为文明诞生于河边。
其次是适宜的气候,令农作物生长,适合居住的气候。
即便如此,在季节变换寒热更迭时,人体的脆弱性依然会通过广泛存在的流行感冒和肺炎等季候病表现出来。
因此每到这个时节,医院看病的人会特别的多。
起初这世界并没有道德、伦理、法律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属于高等文明范畴的产物。
是故,在远古文明仍处于低等阶段时,人类诸如杀戮、掠夺、奸淫和乱伦等行为,不被视为“恶”。
但人类在基因里面,仍保有祖先的“恶”的记忆,于是在进入文明的高级阶段,道德与宗教出现之后,“原罪”也一并附着在了每个人的身上。
这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而建构起的道德体系所直接造成的副作用之一。
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在各种体系之下以各种契约形式确立下来,社会的结构不断完善与强大,得益于此,文明孕育出了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进步人士,并经由他们的努力进一步改善社会结构,提升人类素质水平,催化文明的升级。
新思想不断产生,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饱暖与交配,在进入大发现时代(或者大开拓时代,大航海时代)之后,对世界的认识随着野心的膨胀而呈指数级增长。
贪婪这七罪之一,在那个时代成为文明进步的最强引擎。
虽然伴随着血腥和罪恶。
时至今日,可以确定的是,人性在本质上与1000年前,2000年前相比,并无太大不同。
只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戏剧,文学,各类艺术成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而人性,是这些载体永恒的母题。
《嗜》作为一部商业片,对诸如社会、人性之类大命题的探讨,也仅仅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没有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启发。
这注定它只能作为一种消遣来观看。
唯一有趣的地方是僵尸社会的存在基础——血液资源——人类。
关键词。
血液资源。
依托血液资源而存在的僵尸社会,其军事、政治、上层结构也是与人类社会迥异的。
资源,影响并决定了社会的结构。
但这个创意点在《嗜》里面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以致很多人觉得这部片虽然有新意,但拍得却是不咋滴。
事实上,我更愿意看到不同的血液文明,譬如西方的吸血鬼文明和东方的僵尸文明,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人类,而爆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正如人类曾为了土地、石油等资源进行战争一样。
但是这部片子,却在一个极好的创意下讲述了一个糟糕的故事。
可以假设和预见,建立在不同资源基础上的社会,会拥有更多不同的美妙形态。
在充分理解人类社会存在根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本质,可能的话,甚至破解(break)。
而《嗜》这部片想要揭示的,无非也就是这一本质。
(片子英文名:daybreakers)但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一理念却被电影平庸的叙事手法给埋没掉了,以致很多人接收不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讯息。
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们之所以觉得世界不真实,是因为世界的真相被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这些事情琐碎化,被埋没掉了,令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周围三米以内的事情,因而看不到世界的真面目。
社会因资源而存在,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只是65亿人类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每个人的命运与世界大环境的各种动荡因素都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
在央视《共同关注》报导了一位四川女孩李静在北川开手机维修店,汶川地震后被毁。
之后她跑到玉树另起炉灶,结果碰上玉树地震,店又毁了。
但她还活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大大世界里,我们真的微不足道。
而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分割线===============最后吐槽一下这部商业片的脑残情节:里面每个角色的智商普遍不超过80,至少看不出有聪明人的存在。
开头会议讨论实验对象一个月没有血喝就死亡的内容,那些高官的对白只能用非常小白来形容。
两条铁轨的坏桥设置在那里,如同纯粹是为了使主角摆脱追兵而设在那里一样。
爱德华不喝人血,这明显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道德观。
试想我们周围有人不肯吃猪肉,甚至为了一头猪而把自己的兄弟推向火坑(阳光)。
我们肯定会认为此人脑子有问题。
地下铁抢咖啡亭的血袋那一幕可以更小白一些,还好导演没有太过脑残。
总裁查尔斯当得了大公司元首一职,居然被爱德华一句coward(胆小鬼)给激至暴走。
还有更多更脑残的剧情吗?
真是惨不忍睹。
这片子的确不够刺激不够痛快不够恐怖,但这是一部吸血鬼风格的教化电影。
喝回归人类的血就能让吸血鬼变回来 的设定,从吸血鬼电影角度看的确狗血到无厘头,但这是一部吸血鬼风格的教化电影。
圣餐不就是木匠耶和华的血和肉么?
身为人类,不接受无论身处何阶级都必须接受的 老、病、死,为了摆脱恐惧,把自己变成怪物实现妄念,压榨原本与自己同种族的生物,构建非人道而有效率的体系,最终因为被压榨生物数量不足迎来不可避免的体系崩溃,不得不面对更深的恐惧。
这是人类发展的惯常模式。
但这是不可持续的(电影说的)。
恐惧无尽头。
生存质量确实在改善,因此受惠的个体数量确实在增加,但饥饿之后有劳累之后有病痛之后有衰老之后有死亡之后有虚无。
被这些追赶着,不断异化,是奴隶主,是皇帝,是财阀,是雨伞公司首席科学家,是吸血鬼,是……?
但,我们回得来么?
或者说,愿意回来么?
接受那些,想想怎么过好人生,以及重新定义“好”的标准,不再因为恐惧而任意妄为???
ps,进一步异化的第四级赤贫吸血鬼,不就是各类暴政的副产品——暴力革命者么?
1月4日伊桑•霍克在科南脱口秀上推广《嗜血破晓》时放了一段片花,片中吸血鬼挥舞双翅、面目狰狞,重归经典路线的形象让人对影片充满了期待。
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背景是人类数量锐减,使得日益成为多数民族的吸血鬼粮食短缺,身为不死族中的科学家,伊桑扮演的爱德华肩负研发人血替代品的历史重任,一旦研发成功,吸血族可以就此与劣根性作别。
由于面临大饥荒甚至灭绝的威胁,吸血族的武装部队仍然全力搜捕人类,一方面为科研储备,另一方面则为富人提供黑市人血,故事便在双方的对抗中层层展开。
从剧情来看,这是一部重新赋予吸血鬼题材社会寓意的电影。
近些年来,人们受《暮光》的影响颇大,吸血鬼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再是往日令人恐惧的丑陋妖魔,而是摇身一变成了托比扮演的蜘蛛侠式的阳光男孩。
吸血鬼这个种族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少男少女cosplay时的道具,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特征,纷纷被导演(或者作者)转化为极具性吸引力的气质来吸引眼球增加票房。
对于此类抛弃了吸血鬼本色的电影来说,只要跟鬼能搭上边的都可以作主角,吸血鬼只是碰巧拉到篮子里的菜。
说来可笑,我对吸血鬼的认识长久以来一直停留在《怪鸭历险记》的水准。
而第一次让我对吸血鬼产生恐怖印象的经历源自奥特曼,从此睡觉都不自觉地把被子盖过脖子。
直到读了勃拉姆•斯托克的《德库拉伯爵》(Dracula)。
吸血鬼题材真正脱离民间传说而在文艺领域独立门户便是始于这部作品。
书中所描绘的经典吸血鬼形象,是一个为爱而抛弃尘世生命而将灵魂献给魔鬼的男人,而他最终的命运又是因强烈的复仇之心而招致毁灭。
惨白的皮肤、直勾勾的眼神、红润的双唇、骇人的力量等等特征成为后人描摹吸血一族的程准。
而德库拉与乔纳森之间的冲突也被后人视为作者力图体现的,前朝遗老和资产新贵之间的斗争。
在这一点上,也许《夜访吸血鬼》才能称作经典,昔日的两大巨星在那部电影中的演绎几乎已经穷尽了这个传说中才存在的种族在镜头前的表现方式。
这个种群的传染方式也奇诡无比——有一种说法是夜晚穿透受害者卧房窗前吸血,次日受害人除脖颈处微微两小点红印之外并无异常,然则每下愈况,直至旬月之后暴死,下葬后若再开棺则不复见死者——这便是吸血鬼的制造过程。
据说古希腊人将硬币放在死者口中,其一部分原因并非为了给那个后来被星矢乱拳打死的阿格隆河船老大行贿,而是为了防止恶灵使死者复生。
《嗜血破晓》虽然并非尽善尽美的佳作,但是导演忠实地融入了上述这些从德库拉伯爵身上继承而来的元素,还原了吸血族的本来面目,并且赋予了全片深远的意味。
在电影和现实中,吸血鬼和人类互为平行关系,分别位于食物链的最高端,电影中的血液危机对应的便是在现实悄悄迫近的人口和能源危机。
男主角所面临的抉择也是危机笼罩下的群体成员的共同抉择。
生存还是死亡?
信仰还是利益?
亲情还是责任?
这些人类在自己社会中都没有理清的乱麻贯穿于电影始终。
对于解药,爱德华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这也许是电影的一处不足,也许不是。
或许导演试图借这个deus ex machina暗示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大多出自偶然。
总之,除去没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在众多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中,这无疑是不俗的一部。
除了丰富的隐喻,影片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就连群众演员的惊鸿一瞥都令人怦然心动。
大爱开头那些小萝莉。
破晓时分毅然走向阳光结束苟延残喘的生命,惨烈而决绝。
在路边店里飘过的镜头,手持烟卷的小女孩童颜绝美,眼神却沧桑而凛冽,像已经活完了不止一生。
吸血鬼是一种凄艳而性感的生物,金色瞳孔。
苍白面容。
粲然一笑,露出雪白的利齿。
没有心跳,遍体冰凉。
不会长大。
不会老去。
只能在暗夜出没,带着缭乱的红唇和深不见底的眼神。
这就是被吸血鬼占据的世界。
嗜血才能生存,泯灭生与死的界限。
在未来的2019年,这个名词从遥远的传说变成近在咫尺的病毒,一旦感染,立即变身异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短短十年,人类广泛受到感染,迅速沦为吸血鬼的食物、被捕猎和饲养的家畜,继而成为地球上所剩无几的濒危物种。
人血毕竟有限,“粮食”产量日益萎缩,吸血鬼世界里的血量配给制度也岌岌可危。
吸血鬼也分强弱贫富、三教九流。
有钱鬼锦衣玉食、饱饮人血,穷鬼排队买一杯含血量仅有5%的热咖啡,与店员大打出手,饥渴地舔舐每一滴可怜的血迹。
嗜血冲动和饥饿感使社会底层的吸血鬼血肉相残,吃了同类的吸血鬼则发生变异,成为丑陋而残忍的“夜行者”,最终会被军方逮捕,强行拖到阳光下暴晒,化为灰烬。
日趋混乱而疯狂的鬼蜮,仿佛就是人类世界的倒影。
在这里,影片提出第一重抉择—— 如果你被感染,你将如何抉择?
是成为徘徊于生死边界、每天醒来没有心跳、不敢见光的吸血鬼,每天喝着同类的血、永生不死地活下去,还是纵身跃入阳光、在烈火与灰烬中成全自己对身份和信仰的认同?
有人选择了长生不死,并以此为荣。
有人不愿同流合污,只好踏上逃亡之路,千里奔徙,惶惶终日。
有人被迫成为吸血鬼,却不敢到阳光下面一死了之,只好用动物的血液代替人血作为食物,过着食不甘味、良心煎熬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其实这样的日子早晚也要有个尽头。
影片给出两条路:通过科学研究寻找人血的替代品,或者,寻找重返人间的“解药”——治愈嗜血的病毒,让吸血鬼“重新做人”。
只是最后的发现令人心头纠结。
原来被感染为吸血鬼的人类要想重新变回人类的躯体,只有接受阳光的照射,在熊熊火焰中重生,而他的血液,也会成为解救他人重新做人的“解药”。
于是,第二重抉择浮出水面—— 只有鼓足勇气到阳光下面去“死”一次,才能获得生的机会。
你,敢么?
懦夫还是勇者,在这里被重新定义。
那些强大的角色,在阳光下避之不及,露出虚弱而污浊的灵魂。
浴血奋战到最后,第三重抉择终于摆在幸存者面前—— 只有以身饲人、方能解救众生。
你,是否愿意?
这种设置令人有太多丰富的政治和宗教联想,但也有许多感悟和触动。
不管是舍生取义、主动投入嗜血的人群中,还是被疯狂撕咬、毁灭在他人的利齿下,种种惨烈的死法,都给那些渴望重见阳光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解药”就是被治愈了的吸血鬼的血液。
由血而来的吸血鬼的世界犹如多米诺骨牌,最终将在血的逆转下瓦解、崩塌。
这片子没有狗血爱情,对亲情的描述也淡而又淡,只有对命运的不停追索——当整个人类都面临身份危机、物种危机、生存危机时,你有没有勇气站出来,成为直面阳光的那个人?
现实中的人就和影片中饥渴的吸血鬼是一个德性的。
不得不说其实拍得其实还是可以的。
吸血鬼还是比较像是吸血鬼的(虽然暮光的闪闪发光比较喜欢,但不得不承认还是火比较符合一般心理。
小小阴暗地想了一下,若是真的遇到了吸血鬼起码还有办法要不然就只能留着口水看一下所谓的钻石般地闪亮)部分有些血腥,单纯想看帅哥吸血鬼的请慎入。
一开始有个血浆爆裂的镜头,我正在吃辣椒牛肉,然后很巧合的飞溅了出去;还有个恶心的变异吸血鬼(╮(╯▽╰)╭,一下子觉得吸血鬼也挺可怜的);不过对于喜欢血腥的人来说就稍微有些不够力道,不过最后快结尾的时候,有短暂的野兽般地渴望促使一群嗜血的士兵把刚刚变回成人的伙伴分食的镜头,还是有点。。。。。。
让我想到杀死比尔中手持剑斗88的画面(不过这是人性的坚强,而这部片是原始的呼唤呃)我其实一开始就是想看看白皙帅气的吸血鬼们,结果看到的大多是大叔以及血浆。
看完这部电影,我抱着很期待的心情来到豆瓣,结果看到的仅是6.2的低分,细一看影评,原来这些不高的分数多是在说这部电影的外在。
而我想说,这部电影就思想深度而言,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
一、我们病了?
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当吸血鬼统治了世界,人类成为了另一种生物手中的玩物……这不是一个类似“猪来圈养人”的幻想,这是一种隐喻。
不死的吸血鬼是人类在科学给予的力量下狂妄膨胀的极致状态——永生。
我们自以为无所不能,我们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
正如吸血鬼在影片中寻找人血的替代品一样,起初,我们要吃猪、鸡就捕食它们,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这些”低级生物”存在的数量远远跟不上自己的需求,于是我们开始圈养它们,我们把动物养大,让它们繁殖。
人类自己靠着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在创造奇迹,可这一切是应然的吗?
答案就是影片里吸血鬼boss的一句话“人血里有着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东西——恐惧。
”这句话不失被看做一个反讽。
我们可以大批量养殖鸡,吃鸡肉,可我们吃不到“鸡的天性”,所以我们才会追捧“土鸡”,野鸡,觉得那样的鸡肉才是真正的香。
影片里,男主角爱德华和第一个意外变回人类的吸血鬼Elvis相见在植物下,那是一棵千年古树。
Elvis说,树活到四千年,都会有死亡的一天,人和吸血鬼也总有死亡的一天。
这死亡的一天就是当食物断尽、资源枯竭的一天。
人血,又是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如水,如石油,如矿产,这是地球的血液。
我们用则取之,就如电影中被farm(种植在公司里)的人类一样,地球也在被等待抽干血液,而无任何反抗。
人类显然早就意识到这点,所以一直从未停止开发新能源的脚步,但找到又如何,新能源也总有枯竭的一天,人类就别想逃脱灭亡的命运。
二、我们如何治愈自己?
这是一部美国与澳大利亚合拍的影片,所以不难理解基督教的救世精神贯穿始终。
影片中男主角通过接受阳光的灼烧重新变回了人类,在他看来,这是解决吸血鬼世界的人血危机的唯一办法。
那变回人类的男主角就像受难过后复活的耶稣,带给整个世界光明和希望。
男主角的弟弟Frankie,在影片的最后用自己的身体散播了能够治愈吸血鬼的血液,用自己的信仰和苦难去拯救这个吸血鬼的世界,当曙光来临的一刻,象征重生的阳光照耀在了他的脸上。
科学与宗教的博弈从来都未停止,只是我们中华文化从来都不具备明显的宗教性质,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问题,也许有更多人的甚至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
但在西方,即使是在哈佛大学,神学院的学生在今天仍旧会在教授进化论的生物系楼前抗议。
我不知道吸血鬼类电影的历史,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导演的名字,我仅有的关于此类电影的回忆是《黑夜传说》和《暮光之城》系列,这两系列电影皆系商业大片,卖座是借吸血鬼之名的电影色调和故事情节。
敢问,这两系列电影除了那100多分钟外的视觉刺激和暂时的精神愉悦外,您收获了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它们的情节,印象唯一深刻的只是其主演的美貌和帅气。
必须承认,作为电影,它们的娱乐功能很出色。
可《嗜血破晓》是这样一部影片,它的主演,它的情节都是电影主旨的修饰。
电影有了这个精神内核,它是什么就成为了次要,此时,电影和文学一样,成为了思想的载体来敲击我们的心灵。
我也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的呈现确不是精品,有模仿生化危机的末世,又有吸血鬼的阴郁,但这一切在其内主旨的照耀下,都已无关紧要。
看一张近乎完美的精致面孔作便秘状是很欢乐的事。
更何况这片子里所有的名角都一起做相同的表情....偶很喜欢Ethan Hawk的颜。
无奈他这么多年来守身如玉,很少脱衣服,所以偶只能猜想他身上妙曼的曲线焉.....Ethan的面孔想来是无敌的,因为当年Julia Roberts因为刚刚野鸡变凤凰红的发紫的时候,名不见经传的好莱坞青涩小男生Ethan Hawk在一次派对上大概多喝了二两,突然大模大样请当红女星(大他三岁的熟女)跳舞。
Roberts大概在电闪雷鸣间有了醍醐灌顶的顿悟(男人色嫩不坚牢,此时不把更待何时)于是当着无数想包养Roberts小姐的大佬的面,两个人翩翩入舞场鸟,引得花边小报记者争相报道“谁是那个鲜嫩小男生”。
那时候这个鲜嫩小男生刚拍完死亡诗社。
后来小男生高度评价Roberts小姐,说她的演技空前绝后,微笑着背诵台词是多么的困难啊!
...他没开玩笑,真的,他真的认为Roberts小姐的演技是革命性滴。
后来Ethan请假写书去了。
后来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偶尔拍个挺认真地片子,偶尔拍个艺术片,偶尔写点东西之类,最近热衷于百老汇的种种东东。
反正他没有把自己那无敌面孔充分利用就是了。
说实话,在好莱坞,长得太漂亮也是大忌。
君不见Ridley Scott和Peter Weir这种资深导演,都认为Brad Pitt那张脸只能做花瓶,无论Pitt先生这么多年来多么含辛茹苦的奋斗,大导演那个“花瓶”的印章死活不变。
然后偶更不明白Ethan是否欠了谁的钱,或者手头比较紧张还是怎样,接拍了这个无名的两个孪生兄弟作导演,2千万作预算的陈腐小制作。
好莱坞的明星之间确实时常有欠人情债一说,另外制片公司也往往会在签约时提出“下面几个片子多烂也要接”的要求。
无论如何,Ethan在这个片子的采访中,一脸的痛苦不堪,还要为自己的卖身岁月圆谎。
演员这口饭不好吃啊。
“有时候和两个导演工作非常困难。
一个说'我喜欢你把头发放到耳朵后面的样子,继续来!
‘。
另一个说’我不喜欢你的头发在耳朵后面,重新改‘。
”说这话的时候Ethan可是很严肃的,一点没开玩笑的意思。
要是偶,偶也会对这种近乎性骚扰的反复无常感到非常郁闷滴。
再后来有邪恶大叔抱着他的脖子咬着不放。
偶不由猜想他那个时候的表情挺说明他对这片子的态度滴:人家便秘表情都那么帅.....不过Ethan Hawk毕竟是Ethan Hawk,做吸血鬼的时候打的那条白领带已经足够萌翻偶。
改天偶罗列一下够品味的吸血鬼,给HC基佬型小白脸的罗莉们讲讲课。
最后,鉴于Ethan是星战的死硬影迷,末了他居然穿了套Han Solo的行头出来,偶猜他在恶搞。
除了Ethan之外,我猜想William Dafoe和Sam Neil也都欠钱了。
能把三个资深演员绑架到一部滥片子里来,这后台不小哇。
这片很血腥,人类极少全是吸血鬼,缺乏血的情况下变怪物了。男主角研究到将吸血鬼变回人类的方法,却引来大班吸血鬼互相残杀,变回人的同时等着的就是被杀。肯定还会出第二部的~
2012/1/24.
有一种反吸血鬼影片而行的感觉 人性涌现
全世界的人都变成吸血鬼,而人类成了稀有物种...我看的俄文版...没有什么太出乎意料得剧情,还有就是避免不了的血腥
...hehehou
【太帅了,太帅了,帅到让我重回阳间。TT】恐惧的解药在恐惧之事当中。浴火重生。非常make sense。和“八字喜用火的人眼睛往往怕光,更应该不带墨镜多晒太阳”一个道理。(渐渐地现在确实不再需要戴了。
09年的片,放到23年看完全不违和,还很时髦,太牛啦。吸血鬼社会,道貌岸然的上流和资本,用血袋和金钱操纵着吸血鬼平民;被饲养的人类,一部分是研究对象,一部分是维持社会运转的血袋补给;沦为下水道老鼠的变异吸血鬼,模样退化为蝙蝠,是社会害虫。好几段情节都很精彩,比如变异吸血鬼侵入男主家;追逐戏;最后和黑心资本家的周旋,还有军队互相残杀……整体完成得很漂亮,电影选择了介于人类和吸血鬼之间一个平衡的节点,既有吸血鬼的嗜血欲望,也有人类的自私背叛,看得很过瘾
金爵候选Presdestination导演上一部作品,也是和伊桑·霍克合作的科幻片,不得不说这对兄弟导演把好故事拍烂是有传统的
魔幻背景下的吸血鬼在科幻的技術下變成了人類。
逻辑乱的要死 节奏很奇怪
拍得不伦不类,白白浪费了一个优秀的哲学命题。
Daybreakers.2009.BDRip.XviD-iMBT
基本上比较烂。除了好有文艺范儿的伊森霍克
群咬那段太傻了,士兵都是傻逼么?知道变成人类了,还傻咬
没啥好评价的 没有新颖的地方也没有像骂人的地方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逻辑还有那么点死穴 不过商业片要求不应该很高 对不?
整部电影就那个蝙蝠人让我觉得有点劲儿以外,其他的都很无聊!尤其是后面吸血鬼变人类的设定让我很无语,其他情节也很弱,最后的人类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何不早点崛起啊?孤注一掷也要看对象的好么!为什么总找上了那种全民公敌类的人物啊!哎,看在你只是一部电影的份上,我就不跟你计较了!
讽刺片 什么东西一旦普遍了真是恶势力。
如果大家都是吸血鬼,犯罪倒变方便了……推到太阳下,就烧的一点不剩了- -
近两年卷土重来的吸血鬼电影热潮中不错的一部。最后的群噬相当震撼。。当然,比起琼瑶剧暮光,这部更适合男观众。。
吸血鬼成为社会的主体,把人类像动物一样饲养的创意不错,但没有把故事完整铺开就草草结束了。依照一部现代吸血鬼的标准来看,开头和结尾基本及格,只是中间部分太过沉闷,感觉和革命片一样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