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被困在了过去里。
大狗血,太狗血,血。
但无疑翻转过多用力过猛了,且狗血得很含蓄不适合法国人,感觉法哈蒂水土不服。
目前为止观感最差的一部,但仍在及格线水平。
技术层面还是好,开头前夫回家,镜头先给到院里的小孩,再带到栏杆前的前夫的全身到半身。
好久没看到这么舒畅又有异物进入感的镜头运动了。
环境音做的特别好,用了几次玻璃门隔绝声音的小技巧。
还有一些重要情节镜头切给主要人物后一秒就切给次要人物,可以这很法哈蒂。
最奇怪的是女主来洗衣店和现任说是大女儿把信转给自杀的前妻,镜头跟了现任一秒就转给了女主,这种“观察”的状态镜头捕捉得很微妙但感觉这场两个演员都没演出来?
(搜了下采访,法哈蒂还真对贝乔说过从屏幕里能看出你和塔哈不熟,眼睛真毒)前任和现任坐一起,前任快秃了,现任发量充足,男人最重要的果然是头发。
P.S.这伊朗演员厉害,说口音奇怪的法语但重音都对,还能演得这么好。
我願意把此片可能成是一次別離的續篇。
一對夫妻別離以後因為一些後事要處理再次相逢,此時,女方已經有了新的對象,還懷了對方的孩子。
由此牽涉出露西和薩米爾的緊張關繫,以及薩米爾妻子的自殺真相。
這個真相如果沒有外力可能會埋藏很長一段時間,瑪利亞和露西的冷戰也會持續下去,瑪利亞和薩米爾的戀愛關係也會繼續。
但當露西袒露出真相,被誤會遮掩的過往告訴了薩米爾一個事實:妻子心理一直有他,並且因為自己的背叛才走上絕路。
從此薩米爾就不能再繼續忽視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妻子了,他從女友家搬出,開始在醫院照顧妻子,最後在他的愛的呼喚聲中,妻子有了迴應。
一段沒有被誤解的過往挽回了一個家庭,挽回了一個真愛。
儘管此片是一個巴黎背景,而且導演也不再僅僅屬於伊朗,但我還是感到濃濃的波斯氣息:兩位男豬腳的絡胭鬍子,沈默寡言,露西長相裏的波斯基因。
還有導演對自己的文化的崇敬:孩子們喜歡艾哈邁德廚藝,以及瑪利亞對他解決自己和露西的衝突的期待,無不流露出導演的心地。
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怎麽和他自己的文化血肉相連在這裏得到了註解。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法语电影,而且还是剧情片。
最近心情比较差,生活中也是各种不如意,就把之前下载的这部电影打开来看了。
不知道为何,每次心情不开心,又不想找人述说的时候,剧情片舒缓的节奏,总是有超凡的效果。
不懂法语,不知道翻译为过往是否准确,但是觉得这两字的确是有了一股剧情的气息,电影中丈夫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于孩子们的那种关怀和教育,让人很感动,也很温暖。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衬出了女主人的那种简单粗暴。
刚开始看到她追打小男孩的时候的样子,其实心中也不是厌恶,而是一种不忍,然后丈夫出马,从那一刻开始喜欢上了丈夫的形象。
丈夫的耐心,宽容,努力的沟通形象,让我不禁想,当初女主是有多任性,才会惹得丈夫一去四年啊。
看到Lucy告诉女主邮件的事时,丈夫的那句,你让我回来,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复仇……看着女主哭泣着说,你怎么还不走。
突然心里就被触动了,真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丈夫一去四年,她喜欢上了别人,她找丈夫回来离婚,但是却没有预定酒店,让情人的孩子与丈夫住在一起,这一切说明这个任性的女子也曾那样的爱过这个伊朗男人吧。
也许这样任性的女子本身就无法与他这种内敛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更适合扮演在情人那里的角色,任性的她也许更有魅力,但情人那里的她才一定是更有存在感的。
就像那位大叔给丈夫的忠告,即使当初你不离开,你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总之,你会离开,你要学会的事情就是,放手
还是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擅长的题材,将浓缩的人物交织出庞杂但条理极其清晰的关系,产生出奇妙的化学效应。
每个人都在极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却都被他人或多或少的影响其路径。
相较前作《一次别离》从格局到力度显然都差一截,更多时候像一部法国影片,不过总体观影还是极其享受的。
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真像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看来女主角的第一选择真的是后者。
与《一次别离》的举重若轻、意味深长想比,《过往》略显沉闷琐碎。
同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都是那么原汁原味地呈现社会真实。
《一次别离》带来的震撼更直观、更深刻——由保姆给老人换裤子前咨询是否符合教义、撒谎被认为是十恶不赦、宁愿不要巨额赔偿也不违心欺骗……其中的阶层悬殊、信仰忠诚和人性挣扎,直击人心。
《过往》似乎有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味道,但是一次离婚手续,“蝴蝶效应”般搅动起了从大人到孩子的种种伤痛和纠结,“过往”能否成为“陈迹”,似乎仍在两说之间。
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与冲突在不经意间集中爆发,无法回避,不解决无法向前。
在封闭的空间里,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背负道德的谴责,解开谜团,也不会豁然开朗,反而进入下一个悖论。
谁也帮不了谁,也无法解脱,无法攀援。
新一段的爱情、亲情都不能代替挣扎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和矛盾。
只能自我救赎。
不要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人,那怕他只是个孩子。
剧中没有坏人,但每个人却都因为某种动因犯下了不同的错误。
一贯写实的伊朗电影只要稍有耐心,还是非常经观景而且耐人寻味。
对于我这个70年代的人而言,通过镜头下的伊朗还经常能找寻回自己孩时的生活影子。
再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的再婚,永远无法回避的要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过往。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不自然的去特别地记住那些于自己而言没有答案的纠结,而这些纠结又会一直不停的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催使你去努力去寻找答案,并不在关键时刻出来影响你的决定。
带给再婚带来纠结的不光是当事人,还有前任、家人以及朋友。
本剧人物不多(女主、男一、男二、三个孩子、非法务工、开餐馆的好友夫妻、男二妻子),每个人都卷入到了在三个主人公的婚姻更替中,于是乎心中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纠结让他们都犯下了无法收回的错误,结剧看似开放,实则无奈,问题需要重视但生活还得继续。
異族通婚是伴侶雙方要尊重及體諒兩地文化差異, 不是情到濃時的視而不見, 知而難忍, 夫婦衝不過這個關口鐵定是離婚。
Ahmad應妻子要求, 從伊朗首都德黑蘭啟程法國辦理離婚, 他是好人, 他本來可以原地辦妥, 因為一句好聚好散, 男人要在法官宣判Ahmad與Marie從四年的分居狀態至夫妻名份終止前再見女兒一面。
Ahmad不怨不給他找旅店的分居妻子, 冷雨溼了他一身, 他一抵達舊居, 隨即與初次見面的男孩打招呼, 孩子冷冷淡淡的, 男人的大愛稍為暖和了濕漉漉的身體, 他包容了不相識的搗蛋男孩, 從男孩起初不願意與落腮鬍握手, 後來還是感到了他的熱情握了。
Marie新相戀男子Samir兒子鬧事, Ahmad調停; 大人問小孩要是睡在上舖不舒適, 成人可以同男孩調換, Ahmad大可爭取同女兒同床, 他還是聽了Marie的話, 與現在是情人兒子將來是離婚妻子後母的男孩同房一睡; 頑皮男孩戮力剁玉米切傷手指, 外人馬上治了血, 並以創可貼包紮傷處; 廚所水管漏水, Ahmad搶修, 儘管他與妻子要於九時法庭離婚, 他還是以家庭為重, 先安內, 後理外, 伊朗人烹的波斯菜要依祖家傳統用湯匙吃; 法國妻子不明不裡的要用刀叉進食, Ahmad的伊朗式微笑是對世事的寬慰; Marie看來是嘲弄, 文化相差這等小事就如此劍拔弩張, 一到利害必然大吵分離, 男人同女人話題遇到兩地有別, 男的一是耐著性子解釋, 女的若是依然故我, 男人沉住氣的能放下不管就不管, 女的如堅持己見, 並出言挑釁, 男的要捍衛自身國家尊嚴必定同女人爭辯, 夫婦的愛不單是兩人的愛, 如是兩地通婚, 種族融合同樣重要, 愛上的人同樣要愛上他(或她)的國家, 不然會離婚。
眾人在繁華社會皆是寂寞, 各人遇上人生難題不會找朋友談心。
Marie的家庭事她不會與摯友同事傾訴, 她煩女兒的事, 煩那封讓她與新歡關係大亂的電郵, 她不想法子釋疑, 只是打開窗框不住的抽煙; Samir內疚植物人原配他寄情洗衣店工作及處理兒子與新母親相處事宜; 大女兒Lucie只當家是入夜始歸家睡覺的旅館, 媽媽要上班, 要Luice早些下課回家看管兒童是不可能的事, 她恨再三嫁為人婦的媽媽, 她不接受新來男人Samir, 媽媽是勸不服的了, 她不會找同學朋友開解, 街是女兒臨時逃離多次婚姻失敗, 家不是家的場所, 外面的冷, 總比媽媽見異思遷, 每數年換一名丈夫, 家庭只能完整數年的家更為適合心碎女兒。
只有來自德黑蘭的丈夫、父親, 帶女兒Lucie到同鄉開的餐館開解, 館主認錯了多年不見的女孩子, 她小時候歡天喜地, 她幼年來到這裡是快樂的吃喝, 今次來到是青春期少女要成人關注的感傷情緒, 她受不了Samir愛上媽媽, 他的妻子卻是躺在病床昏迷的病人, 她哭了, 店主叫Ahmad帶女兒到後方安穩情緒, 女孩哭聲讓鄰桌客人張望, 異鄉人艱苦經營的餐廳確保顧客可以在平靜環境用膳, 如有異狀嚇怕客人就是不好, 移民要在當地生活穩定要比原住民加倍努力, 並願意從事低下工種方能, 悲從中來煩請在無人角落宣洩, 客人付的一分一毫是得來不易的維持生計。
導演Asghar farhadi刻意省略了法國人派對舉杯吃喝的熱情, 他集中描寫一眾角色的疏離, 唯有他的同族Ahmad願意出手相助法國妻子、女兒, 導演以他外族的感性剖析伊朗人在法國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是世上第二大宗教, 教義是接納、服從及信從, 信條是人要信真主, 嚴己律法, 死後可上天堂, 教徒相信在世的苦難是登天的果實, 由此可見Ahmad在地上行善積福是忠於他的信仰, 天使是看不見的, 魔鬼亦是, 人不論是何教何派, 做好事及關心別人就是地上的天使。
Marie握了Samir的手片刻, Samir要拉下汽車排擋甩開了Marie的手, 有了數次婚姻的女人這次是否可以執夫之手白頭到老?男人最後握了他人的手是情歸原本的不捨鬆開, Marie似是Samir一次愛的暫時依傍而已。
Patrick Chan 寫於2017年1月22日。
情绪的高潮,始于露西和艾哈迈德谈论起母亲的未婚夫时情绪崩溃的场景。
剧情过半才发现让露西敞开心扉的艾哈迈德竟然不是她的生父,而只是母亲的前夫之一。
一直抱着解开谜团的心情去看法哈蒂的电影结果当然只有“然并卵”。
《一次别离》的开放性叙事让他的电影似乎永远难以到达结局。
在他那里,电影只是一场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真相大白也不是他想要的方向。
你可以认为一个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母亲不配得到女儿的理解,也可以把一个丢下病妻和另一个女人同居的男人当做人渣,但似乎道德审判官的艾哈迈德也并没有落得一身清白,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至于西方和伊斯兰文化冲突彻底沦为一个陷于“口音“和表情的背景。
层层剥茧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次别离》,但凌厉准确的情绪痛点谬以千里。
我更相信《一次别离》的是法哈蒂半梦之际的呓语,无法复制。
或者我们都是贪婪的观影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喂不饱,如果淡了文化宗教性别种种调料,就拒绝下咽。
如同开头玛利亚和艾哈迈德隔着玻璃交流全然静默的场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一次别离》让人们认识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而“离婚”这个主题似乎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标志性符号,和最得心应手的叙述视角。
今年的新片《过往》讲述的是另一段“别离”的故事。
与成名作一样,拥有着最平实的叙述基调和毫无煽情的简短对白,对于热爱写作的阿斯哈-法哈蒂来说,他乐于在自己的电影中以这样的留白和故意省略的方式,去烘托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复杂的生活现实。
与《一次别离》相同,故事开始于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之间。
四年的分居之后,已经返回德黑兰居住的丈夫阿麦德赶到巴黎,与妻子玛丽办理正式的离婚手续。
玛丽去机场接机,二人隔着玻璃无声的比划、寒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重逢,从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包括他们二人在内的众多角色都在看似明晰但始终错位的沟通中挣扎和互相伤害。
玛丽有过数次婚姻,现在与两个女儿、现任男友萨米尔和萨米尔的儿子一起生活,而且还怀有身孕。
而萨米尔的妻子因为自杀未遂一直深度昏迷,这让萨米尔本人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内疚中纠结不已。
而玛丽与青春期的大女儿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原本处于一种极度微妙平衡中的生活,因为阿麦德的到来被彻底打破。
这种外来者入侵一个封闭环境而引发戏剧冲突的模式也是阿斯哈-法哈蒂的一个善用的叙述结构。
他之前的长片《关于伊丽》《烟花星期三》都是如此。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入一个陌生的观察视角,把原本遮蔽在细碎生活下、人们企图掩埋细节纷纷翻找出来,在看似平静生活下的波涛也就日益汹涌。
看起来,玛丽的生活已经走上正轨,与阿麦德离婚,然后与男友萨米尔结合。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萨米尔妻子的自杀原因一直成谜,在阿麦德的追问下,大女儿才说出真相,因为自己不喜欢萨米尔,所以曾把他与妈妈的情书邮件都转给了萨米尔的妻子。
这一直压在她的心头。
但不久后,萨米尔发现,她的妻子并未看到那些邮件,这只不过是他开的洗衣店一位员工阴差阳错的恶作剧。
《过往》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寻找生活的真相和自认为正确的方式。
阿麦德来到法国是为了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萨米尔渴望的是新的家庭。
玛丽希望摆脱前几段失败婚姻的困扰。
而大女儿则试图找到赎罪的路径。
他们在通往自己设定的目的地的路上努力狂奔,但当他们发生交集的瞬间,才发现一切都变得混沌。
但这似乎就是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所要表达的意味,生活的真相和通往正确的途径,它过于复杂,几乎不可言说。
更何况,对于生活本身而言,哪里有真的真相和所谓的正确途径呢?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语。
导演自己曾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
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
”阿斯哈-法哈蒂为电影安排了很多次几个角色相对无语,但意味深长的镜头,相互交会、躲闪的眼神中充满无数言语和深切的无奈。
这种平淡中充满内部炸裂感的题材其实极其难以把握,向后一步就会把整部电影变得沉闷无比,向前一步,就会沦为中国电视银幕上的典型家庭伦路狗血剧。
但阿斯哈-法哈蒂显得驾轻就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拥戴,《过往》的媒体见面会上到场记者人数超过了法国本土著名导演欧容。
虽然这部新片在格局上未能抵达《一次别离》,但它仍然收获了众多赞誉。
就想导演本人所言,“我的电影讲述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之间复杂的纠葛跨越种族、国家、宗教与文化,它会打动每个人。
这是要表达几个意思?
四星半。1.第11届武汉的法国电影展看的,大屏幕上看阿斯哈·法哈蒂的片子真的是质感超强,精准的镜头调度,反而觉得并不闷。2.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一个心理上无法克服的悖论。3.大赞最后长镜头,男人以为妻子对他再无感觉所以外遇结果妻子竟可以为了一个猜忌有奸情的佣人自杀。妻子为了气前任不租旅馆。
3。能不这么窥私癖吗。
What a load of bollocks
沉闷,沉闷,还是TM的沉闷!
开头结尾算带标之外通篇给人not my concern的感觉,戛纳影后怎么拿的???
2.5 有点弄巧成拙,为了冲突而冲突,引发冲突的真相变成了一个悬念导致注意力转移,最后又说历史真相不重要,珍惜眼前人……
3.5 很喜欢剧本 但冲突矛盾被各方冲散 导演用力过猛
法哈迪的电影还是那样的精致,充满细节,他真是一个绝佳的生活观察者。
还行,就是全篇话唠慢节奏太沉闷了,好在故事的真相慢慢的出现,层次感不错,演员表演也很上乘
很喜欢,细腻的人物情感
導演前作講兩家庭之間的糾紛,加了伊朗的factor。這次拍一個傳統melodrama倫理劇,有一定困難。角色之間的tension精彩,每一場都有戲劇感。四顆半。
什么鬼
NY 69。相比《一次别离》把整个社会与宗教矛盾与剧本的完美建构天衣无缝的融合,法哈蒂这部新作可以说是琐碎极了,一次又一次的剧情突变虽说前后呼应但匠气太重。但其实也有很多令人叫绝的隐性元素,比如这是一个伊朗人来试图维持一个法国家庭的稳定。最后,这依然是一部好电影。
贝乔的影后太水了,还不如给《阿黛尔的生活》里面的两个姑娘。
简单的故事混乱,太长
任何细节都非得纠结得要死
有点长,有点闷,这部电影里的人感觉都互相之间没法好好相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猜疑,不信任。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又舍不得自己的妻子。
allocine上说 本来这片女主定的是Marion Cotillard 后来她档期排不过来了 就叫Bérénice Bejo演了(我很爱Marion Cotillard的好伐?)不过 刚闭幕的第66届戛纳电影节 Bérénice Bejo 因为Le Passé这部片 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唉... (可看电影图的是个轻松 这片子的观影过程太琐碎压抑了唉 不是很爱啦
2014.04.19北京国际电影节<当代MOMA百老汇1厅>。9分,整体弱于《一次别离》,但是很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这种导演风格,有剧情悬念的代入感,很吸引人,将每个人物的故事抽丝拨茧般的展现,有冲突,有情绪点,演员的表现也超好,最后一镜的长镜头真棒,片尾亮字幕,观众给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