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逃亡的公路电影。
最后终于看到泪奔,好久没有哭的这么痛快了。
一群犹太孩子要从维希法国逃到瑞士,路上发生的却比去霍格伍兹魔法学校还刺激。
因为危机四伏,因为到处是眼线,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被处死。
41分钟,上了一辆卡车,结果被卡车上同行的阿姨听到他们谈话,被卖了。
谎称自己不是犹太人,要去夏令营,也没用了。
结果却在争执的缝隙当中,逃到了山上……2我就不剧透了。
看到最后我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慌张,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的。
不要往外找,就在你身上。
回到你自己的家门,你看到所有一切都可能的就是你的心。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生灵。
很多就像要回到大海的小海龟,在路上丧失了性命,我们是那幸运的一群。
我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
我们的心量无比庞大。
无比知觉。
讲述二战的好电影数不胜数,最著名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今天皮哥给各位推荐一部小众但特别的二战片——《芬妮的旅程》。
说它小众,是因为豆瓣只有3000多人给出了评分,而《辛德勒名单》的评分人数是58万+;说它特别,是因为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二战期间的犹太儿童,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在梳离《芬妮的旅程》剧情前,我们不妨将它与《辛德勒名单》做个简单的对比。
两部佳作都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辛德勒名单》改编自纪实性小说《Schindler's Ark》,而《芬妮的旅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
优秀的战争片往往不是以情节离奇取胜,而恰恰因为注入了真实的力量。
两部佳作还都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辛德勒名单》里,这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小女孩身上的一抹红,是黑暗世界里透出的一丝微光;而《芬妮的旅程》的对比手法,从海报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草地奔跑,看过电影后才知道,他们背后是黑洞洞的枪口,他们心中早已满目疮痍,一不留神这幅美丽的画卷都会被战争撕得粉碎。
两部电影也有不同。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是:战争下的救赎。
一个为逐利不断压榨工人的商人,在目睹集中营惨状后,开始了营救计划。
《芬妮的旅程》的主题则是:战争下的童真。
一群孩子在战争中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责任,他们撒谎,猜疑,敌视,崩溃,但那份童真一直没变。
什么花最美?
从烂泥里开出的花!。
一句话剧透《芬妮的旅程》:一群犹太孩子的逃亡之旅。
二战期间,纳粹阴云笼罩,许多犹太父母将孩子交付给慈善组织。
影片开头,一位母亲将孩子送到了收容所,孩子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母亲一转身,却满眼噙着泪,她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主角芬妮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战争逼着她一夜成长,13岁的她来这里不过两年,却已经是“小大人”了,整天撅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
除了芬妮,这里大多数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外面炮火连天,收容所却是世外桃源,他们追逐打闹,表演木偶剧,好不热闹。
然而芬妮眉头紧锁的阴云仿佛预示着有坏事要发生了。
果然,校长接到通知:收容所暴露了。
一场儿童版的“敦刻尔克”撤退计划开始了。
他们的第一站是毗邻意大利和瑞士的法国东南部地区。
主人福曼太太乍一看是个冷酷的人,她严厉斥责了芬妮和她的妹妹,让他们分开睡,同时她要求逃亡的孩子们必须假扮成法国人,半夜里她叫醒孩子,让每个人背出自己的假名字,说错的免不了一顿斥责,几天下来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女魔头,但她其实外冷内热,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是比她残酷百倍的纳粹分子的审问,说错一个字意味着死亡,在送别的火车上,福曼太太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大喊自己东西被偷,成功吸引到了嘲讽,检查的军官一个个赶过来,孩子们乘机搭上火车,福曼太太立刻晕过去。
火车到站,领头的男孩逃跑,芬妮成了真正的领队。
按理说,芬妮整天一脸丧气,不适合做领队,但这也是矮子里头拔将军,同行的人中,有个是哑巴,有个太内向,只有芬妮那张不属于孩子的高级脸有点领队范儿,她稀里糊涂接过了使命。
临行前,福曼太太的话时刻萦绕在她耳畔:任何时候都要隐藏自己的恐惧。
火车轨道被炸,他们被迫下车,一群孩子像没头苍蝇一般迷失了方向,有人走失,有人被捕,很快团队暴露,这次计划眼看就要夭折了。
关键时刻,福曼太太的苛刻训练起了作用,孩子们面对审讯对答如流。
之后的行程一波三折,金发男孩被抓,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毫不惧色,他的表现赢得了芬妮的信任,团队智囊团新添一员猛将。
小伙伴们众志成城,逃了出来,来到了一片绿草地。
他们如同但落在人间的天使,自由嬉戏,那一刻死亡的气息烟消云散。
他们在草地上踢球,在树下玩数钱游戏,仿佛身后的战争只是一场幻梦。
短暂的休憩之后,继续逃亡之旅,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偷渡到了瑞士边界,这里距离瑞士还有5公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5分钟。
迎接他们的是铁丝网,反坦克障碍,以及德国人鹰一般巡视的双眼。
这一次奔跑不同于绿草地那次,它关乎生死,孩子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跑啊跑,二战期间,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儿童就有150万个,一旦失败了,他们不过变成了一组冰冷的数字。
好在孩子们完成了自我救赎,重获了自由,现实生活中,芬妮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垂暮之年,将童年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写书出版。
《芬妮的旅程》或许不如《辛德勒名单》那样恢弘壮阔,却从孩子的视角审视了战争,让人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感。
它真实,它有力,它温暖!
如此佳片,怎能不爱!
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你应该不断接纳自己,不断去发现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努力活出自己。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变成某个人,而应该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芬妮的旅程》二战时期犹太儿童逃亡记,根据真人真事《芬妮的回忆录》改编,电影构图和画风都很唯美,芬妮和孩子们在逃亡的旅程中也彰显了孩子的天真无邪,没有血腥暴力的镜头出现,但是战争的无情依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片尾曲《tumbalalaika》是一首犹太民歌,由孩子们用希伯来语合唱。
芬妮在儿童救助组织表演的是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导演巧用困境-转机-困境-转机的方式来呈现逃亡过程。
法国沦陷后,许多在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组织。
然随着战事深入形势越发严峻,墨索里尼被捕意味着纳粹取得进一步胜利,此时组织也无法再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福曼太太因为担心假身份被识破牵连孩子们被抓只能同孩子们分开行动,而领头的伊田因为害怕而逃走,十几岁的芬妮临危受命需要独自带领孩子们安全到达瑞士躲避纳粹的追杀。
几经波折,芬妮终于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瑞士边境,他们躲过德军后向着瑞士跑去。
(小满评)
20220605四月看的一些纳粹片 这是看的第二篇以小孩为视角的 看完了之后只能感叹战争的残忍 这些无辜的小孩 开头一堆小孩被送到那种像孤儿院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还算是过的幸福 有吃有穿 不像我看到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面 饿的不像样子的男孩 整部剧下来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正常样子 他们逃过了集中营的生活 芬妮这个角色 开始我并没有很喜欢她 最为动容的地方就是最后所有孩子都逃到另一边 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 她还是一点都没有犹豫跑了回去救下了小妹妹 看着她背着小孩往回跑的时候 心都揪到一块去了 好怕中枪了 翻影评时候才知道原来她走的是z字形 这是那个大男孩教给她的 她利用上了 她只是听过 没实践过 并且在那么那么危险的时候 她还是能回忆起并用了起来 可见她的机智和冷静 这些都太强大了从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 到后面不得不担任起领头人 带着一堆小孩逃离纳粹党 从头到尾 她真的很冷静啊 太冷静了 一点都不像小孩 独立思考的能力 遇事沉着冷静从容面对的特点实在是太宝贵了 这也是他们能躲过这么多困难最后能生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里面很喜欢那两个小男孩 眼镜男和另外一个小男孩 真的好可爱 眼镜男开始高冷的不行 后面的相处原来这娃怎么这么可爱 哈哈哈哈哈在这一路走来他们遇到很多善良的人 他们很幸运 活在当下 遇到问题不要怕 加油!
为什么童真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反战依旧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战争下犹太儿童的童年是怎么样的?
是每日的流离失所,是无法“离开”的庇护所,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但影片中孩子们的微笑是如此的美好,是踢球的快乐,是追逐“蝴蝶”欢快,是玩水时的幸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下衬托出的是更加残酷无情的战争。
1、那些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人们,那些不顾危险帮一把的人们2、每次困难时,孩子们又再次童趣盎然时,走累了就提球,唱歌,在河边玩水,在破房子里演戏3、透过相机,见到最想见的家人4、伊利,空白的信带来的希望,交给芬妮要“之”字形避开枪5、男孩夜晚的真情袒露,安慰地牵手,大家都很想妈妈6、我们勇敢的芬妮,勇敢的孩子们
战争两个字总是令善良的人不寒而栗!
渴望和平,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一天是和平的!
本片海报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电影则透露着一股死亡威胁的伤感,两者形成的反差不觉让你心塞!
一群犹太孩子的逃亡过程惊心动魄!
命悬一线式的挣扎!
当他们冲破德国人的封锁成功达到瑞士,仿佛飞起来一样开心,然而作为观众我为此流下了压抑许久而快乐的泪水。
影片伊始,芬妮母女生离的场面,我便鼻子一酸。
我意识到这是一部令人心塞无力的电影,也是二战生活“真实”面目的缩影。
孩子们在黑漆漆宿舍的戏份,想我想起了一部央6播过的国外老电影,中文配音译制片,片名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两个男孩子互骂“你这个西班牙猪!
”另一个男孩回道“你这个比利时猪!
”同样是残酷战争的大背景下,收养孩子机构的宿舍内却也同时上演着孩子们的争吵。
本片并没有直面残酷血腥的二战场面,而是通过一群天真无邪的犹太孩子的视角来间接表现二战,他们在逃亡的过程中唱着两只老虎的歌声是那么可爱,但是战争并没有因为你是孩子就放过你,生是犹太人,死是犹太鬼,二战集中营中有大量的犹太冤魂。
奇怪的是,我的笔记本播放别的电影都没事,而一旦播放《芬妮》风扇便呼呼作响发热异常,我想如果像李安说的那样存在Movie god的话,神灵也会为二战的惨烈深深的震颤。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用童真的视角来叙事这个故事,即便那最后一声枪响,芬妮倒下却没有死,尔后平安地生活在了瑞士,遗憾的是她一生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他们在逃亡过程中唱着两只老虎,开心地玩捡钱游戏、玩泼水游戏,他们招谁惹谁了?
带着犹太人血统就要被逮捕猎杀?
德意志、意大利、日本三个纳粹国,如果不清楚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纳粹的惨绝人寰,请参考日本侵占中国的惨烈程度。
当中国人骂出小日本的时候,孩子们只能骂出德国佬,除此就是等待着挨枪子,以及挣扎中的自救。
同为地球人,相煎何太急?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纳粹仇视犹太人本质上是一种仇富情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擅于经商从而获得巨大财富。
德国佬为了打压犹太人从政治、宗教两方面进行荼毒,说犹太人钉死了耶稣,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与二战中的中国人一样无辜。
让我们来看一串名字,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毕加索、海涅、里尔克、茨威格、卡夫卡、贝克特、米勒、爱森斯坦、门德尔松、卓别林…… 他们都是犹太人。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犹太人,许多富有的商人、银行、企业家也是犹太人。
可以说,地球上最聪明的、驱动人类进步的大多都是犹太人。
So,犹太人被大规模屠杀,瞎了狗眼的德国纳粹,为了一己之私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进步。
每個人都可能出賣你,但不相信任何人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這件事你還是要靠自己。
無論是山坡上的足球、草地上的捕捉,還是水邊的嬉戲,竟然還在山間廢舍裏玩起了過家家,他們都是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即便總是會被「旅程」所打擾。
但最後他們還是依靠自己到達了目的地。
在陽光下的草坪上,把旅程放在了身後。
即便真的有這麼一個「旅程」,沒有芬妮也是不可能有這麼一個旅程的。
等待人走的,只有人所走過。
在離開最後一座農場時,孩子們的天真是否給幫助他們的人留下了隱患,這個無從考證。
不過善良似乎總是與這種危險相伴隨着的,在每一個稍微幫助了一下他們的人身邊。
這便是杜撰與事實之間的差別,在現實中是不會有這種兩可性的。
我們不必去想象不存在的危險,也不必去否認存在着的善良。
不過,也可以讓我們去想象一下會發生什麼。
當德國軍來徵用農場的時候,農夫的表現可真是夠鎮定的(與弗曼太太的怕也要裝不怕有異曲同功之妙),並且他本來是不願留下他們的。
天真並不等同於毫無防備,善良也是這樣。
片中的小女孩說,我們別當猶太人了。
如果你不當猶太人了,他們還是要抓你,那證明就根本不是你的錯。
二战期间,在法国的许多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德军屠杀威胁,把孩子们托付给各种儿童救助组织。
芬妮的旅程即根据芬妮.本雅米的真实故事改编。
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很多,关于孩子的镜头都是看不下去。
比方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看了心都碎一地了。
但芬妮的旅程,这一次,在奔跑里,总算见到了活着的希望。
1943年6月23日,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看木偶戏表演《拉封丹的预言》,而不幸正在此刻降临,救助机构被告发,德军正在前来,孩子们必须立即离开。
他们的车子刚离开,机构即被包抄,领导人被抓。
而天真的孩童在路上还对着揭发他们的坏蛋挥手道别。
弗曼太太接纳和帮助了他们,随着意大利宣布投降,孩子们必须离开意大利,前往一个叫阿讷马斯的地方。
为了安全,弗曼太太帮孩子们都起了另外名字和身份。
他们此行只是去山里夏令营,只准说法语,只能使用新名字。
大男孩伊力负责护送他们。
但是,半途大男孩因为害怕一个人跑了。
十二三岁的芬妮成了全权负责孩子们行程的人了。
芬妮说:会害怕。
弗曼女士说:如果怕,就装作不怕。
为了他们,装不怕。
在乘火车的时候,芬妮发现伊力已被德军抓到。
他给了她一封信让她带过去。
而混乱中,装哑的戴安妹妹又不见了,芬妮到处寻找。
现在就只有芬妮带着小伙伴们了。
他们乘上了一列火车,芬妮发现6岁的妹妹多了一个布娃娃,就问来源。
当天真的妹妹告诉了事件过程,芬妮打了她一个耳光。
那一刻芬妮神情谨慎,有了自己的真正担当。
他们遇见无数的坏人,但他们时不时地遇见好人,比方检查车厢的男人,就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且告诉他们20分钟后到站。
这20分钟,孩子们是用轮流数着的方法度过的。
他们在阿讷马斯站等了许久。
一个高个子拿着球的男青年来接应他们了。
就一句话:往山上跑。
9个孩子使出全部力气疯狂跑向山上。
可是毕竟是孩子,有的才五六岁,再也跑不动了。
男青年边走边和孩子们玩踢球游戏,孩子们在一路疲于奔命的时刻忘记了逃亡,他们追逐着球嬉戏起来,他们又有力气走路了。
这就是孩童,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再次接应的是一辆蒙着油布的大卡车,大家都不能说话。
芬妮的妹妹告诉姐姐,抱着哭泣孩子的女人即是之前送她布娃娃的阿姨。
但是他们被投降的帮助纳粹捉犹太人的法国警察拦截了。
在审讯室内,6岁的乔吉特,镇静地回答他们的提问,你就可以知道他们这一路吃尽了千辛万苦,方能练就这一刻撒谎的镇定自若,她才6岁。
那个抱着婴儿的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婴儿出卖了全部孩子,他们都是犹太人。
被锁在房间里,没有食物。
芬妮想给母亲写家书,最终写满了我好饿。
孩子们看着地图,黛安拉小提琴,谁也没有提出要食物。
当警察拿着枪对着他们的时候,金发小男孩突然反抗,把枪扳过来对着自己的脑袋说你杀了我们吧,很简单的。
一场无任何还手能力的战争,除了不停地逃跑,无辜的孩子们能做什么?
但无论如何这世界上善良的人总是存在的,这次在修女的帮助下饱餐一顿,且逃了出来。
在奔跑的过程里,戴眼镜的小男孩的包包里突然飞出了无数的钱,所有奔跑的小朋友都快乐地跑着捡钱。
它们就像一千只蝴蝶,我们还可以再玩一次大富翁游戏吗?
男孩说:我的父亲很有钱。
孩童的世界简单纯真,快乐也来得如此单纯。
对于他们而言,金钱在此刻即天空中飞舞的蝴蝶。
他们跑向玉米地,啃生玉米。
他们看到水塘,一起欢快戏水,同样都呈现残酷的奔跑逃命里,最简单的童年快乐。
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逃。
除了知道目的地:中立国瑞士边境。
别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但他们知道跑即生存的希望。
在高山上的破屋子里,他们甚至都打算好安宅扎营长久住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但孩子们吃了野果子中毒了,芬妮必须下山去找人救救孩子。
她大义凛然,神色坚毅,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请照顾我妹妹。
她推开了一户村民的们,说:我是犹太人。
人性的光辉面大于了苦难里的阴暗,农场主救了他们。
且在步步惊心里,安排了人送他们到了距离边境5km的地方。
当然小男孩的钱也都给了司机。
他们终于跑过了国境线。
但有一个小女孩没能过来,芬妮毫不犹豫勇敢地跑回背起小女孩再次冲向国境线。
背后传来德军的两声枪响。
电影里直面战争的镜头很少,这是一场世人皆知但电影画面里看不见的战争。
随着那张空白的信纸飘向空中,芬妮和孩子们的旅程结束。
芬妮最后逃避德军的枪击,使用的是Z型路线逃跑,那是伊力教给她的。
小女孩说:做犹太人不好吗,那我们不要做犹太人了。
小男孩说: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别人。
当希伯来语民歌图巴拉卡响起,你会明白,那种与生俱来植根于民族感情深处的东西,是任何大屠杀都屠杀不尽的。
二战中,儿童组织机构共拯救了几千儿童,相对于几百万的大屠杀,实在是有限。
但芬妮他们遇见了。
芬妮后来回到法国,再也没有遇见过父母。
文:阿四2020.02.23午后
“我对人性是悲观的,可在丑陋的人性中,总会有些光芒给予希望。”
从各个角度写二战中的拯救犹太人,这次是孩子的脱离。
小小的芬妮担起了这个特殊逃亡团队的领袖职责,一路的经历险象环生看得我真是替他们捏了一把汗。看到芬妮因为压力太大无助的哭泣时也同样为这帮小小年纪就不得不经历苦难的孩子感到难过
女导演心肠软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二战期间的电影 被德国人迫害的儿童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被保护 因为隐藏地点被暴露四处奔走 本来计划坐火车逃到瑞士却因为路上遇到困难和大人分散 于是这一队还在在芬妮的带领下开始了前往瑞士的大逃亡…故事还是很动人 只是感觉剧本有点不太成熟 应该是为了给孩子看的原因 偏重温情而不是残酷 孩子们都长得很漂亮
并没有给芬妮的旅程设置难以逾越的困难,或许从这几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他们没亲眼看到战争的血腥,向一路上帮助孩子们的普普通通的大人们致敬,你们是英雄
阳光明媚的天气,绿意盎然的景色,天真无邪的孩子却不得不开启逃离纳粹的旅程,对比之下尤其残酷。
太乏味了
故事可以,但拍摄较差,很多地方有些莫名其妙
很勇敢,也很坚强;背后一直帮助孩子们的善良的人们也同样值得被记住吧
她也才只是十二岁的小孩子呀。
胆识过人的芬妮
片尾童声真好听。
3.5星,儿童视角的二战题材电影,真实事件改编。他们是一群还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因为战争他们不得已开始了逃亡,途中各种惊心动魄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片子美丽的风景和孩子们的纯真美好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被迫成长。结尾芬妮背着小女孩一边躲避德军的子弹一边冲向那象征着生的希望的灰房子时瞬间泪目,还好他们都得救了,只是他们再也没能见到他们的父母。
挺喜欢小演员的,演技不错👍
犹太人以纳粹之道,还于巴勒斯坦人之身
3.5分,过程有点平淡,但是最后10分钟又令人紧张又感动,当最后芬妮用了伊力说的“z型”跑法能够成功逃过德国兵的一关后,真的感叹,神会眷恋上帝的孩子的。要相信,只有对未来有希冀,才可以活下去的。
看着自己锦衣玉食的小孩,再看着二战中的纳粹小孩,没来由的泪往上涌
冲着“儿童与战争”这一亮点去看的,但没想到这居然是唯一亮点。无论是帮助芬妮一行人的人们,还是芬妮等人的本身,形象刻画都很浅薄。剧情累赘,芬妮等人路上几乎畅通无阻,这可能吗?没必要如此迎合观众审美期待吧?看的时候只感觉无聊,很烦,只能不断快进。反战效果差。
孩子们那一刻跃身去捕获随风起伏的钞票,就像在草原上追逐飞舞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