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嘉兴的印象就来自清晨醒来时列车上的匆匆一瞥,粉墙黛瓦,芳草如茵。
让从江城来的我,一下子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江南气息,感受到了这一方水土中里里外外透着的温润。
于是分外想去记忆深处的某个小镇,那个逝水静静流淌,时光仿佛没有留下足迹的地方。
我一直向往着那里,即使想到真的到了或许会失望。
或许正是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先听到了那首歌的歌词,“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所以,才在应该是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忽然间就被打动了,一念就是很多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变成了一个喜欢回想过去的人,喜欢一切留下历史痕迹的地方,又一厢情愿地为所有过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调。
一切过往中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我都越来越习惯与感念,以至害怕改变。
我一边拼命地向前奔波,一边又作茧自缚地停留了在原地。
我花二十年的时间努力想把自己活成一株向日葵,自然,健康,不矫情。
虽然我看的东西大抵文艺,这是专业所致的必然,但我喜欢的总会是盛唐的大气明快,宋朝的理性平澹,希望繁华落尽后一定要有几分朴实的真淳,下意识远离说话的文艺腔或所谓小资情调的忧伤。
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却能静下心来看《似水年华》这样一部剧集,又是一遍,或许,是为了纪念少年时所相信的感情的真挚;或许,则是因为镜头中的乌镇太过宁静太过美丽,流水泛着淡淡的浮光,映着剧中人的身影,过了深秋,又过了寒冬。
对《似水年华》的感念源自高中,因为要去乌镇了,才想要翻出重看,于是,我又带着耳机,反反复复地听黄磊的歌。
想到那时候看这个故事,朦胧执着的感情被淡淡地叙述着,美好得像是童话更贴近初恋,很容易被向往爱情的孩子们所接受,都忽略了故事设定的主角已经而立之年。
重看《似水年华》,被人批评不现实是意料之中的,我也不想否认,而且这次我终于很认真地想了下故事设定的年纪,三十岁,明明不是能发生童话的年纪。
大部分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棱角磨平,放弃了梦想与追寻,告别稚气鼓起勇气过普通平凡的人生。
可是剧中人却一本正经地讨论着“爱”,带着孩子气的任性与执着。
我无法对他们轻视或嘲笑,到头来还把故事推荐给别人。
因为我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年纪,人们都有理由追求一种单纯的心境,即使现实中已经很难做到。
所以我想,黄磊他们选择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拍一个成年人的童话,是想要人们在有复杂阅历的年纪,还能保留一份赤子之心。
英和文,台北和乌镇,相距这样遥远,一边的基调是浮躁喧嚣的流行歌曲,一边的旋律是宁静而寂寞的如水钢琴。
21世纪的声音如此奇妙,不是人人都能像雅尼那般把现代电子乐的金属气息与古典精神融为一体,并享受其间。
绝大多数的人在繁华与宁静间挣扎,既疲倦,又害怕寂寞。
我的故乡迥异于乌镇的小桥流水,如果不是置身其间,完全不能体会到时间在那里流逝的那样缓慢又那样快。
它安静地维持一种亘古不变的姿态,它让你感觉不到时间的变化,却又让你在瞬间发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原来最好的年华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逝去了。
所以乌镇是一个适合用来怀念的地方,怀念增加了那里时光的厚度,增加了感情的重量,让它变得如水滴石穿般持久而深刻,淡得不着痕迹,却偏偏日积月累侵入人心。
有人迷失其间,不会偶然。
英开始时是个地道的小女人,一方面渴求浪漫的心灵契合,另一方面却无法放弃习惯了的宠爱。
就连她自己也不能清楚自己感情的深刻,以及期望一个怎样的结果。
所以,那时的她就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少,又分外贪心。
小时候有宠爱她的父亲,长大后则有雄,周围的人都喜欢她,甚至是流浪歌手。
她的伤心是茶余饭后的奢侈,是在有人呵护时滋生的不满足。
看着她那么多次的欲言又止与强颜欢笑,实在是让人恨铁不成钢,她的犹豫伤害着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让人渐渐对她又恨又同情,有时恨都多过了同情。
无论是英还是文,都像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尽情挥洒着自己的任性。
而文更像第一次知道爱的少年,死死地攥着自己的感觉不松手,激烈而绝望,注定要伤己也伤人。
幸好他的身边有齐叔包容一切的慈爱,有默默死心塌地的依恋,才让他在被自己的感情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时候,还有那静静守候的温暖可以给以安慰。
无论是英和雄在一起,还是文和默默在一起,那种安心的快乐和幸福都不是假装的,而是真的觉得温暖。
不像他们两个在一起,悲伤甚至多过了快乐,想象也多过了回忆。
他们心有灵犀,梦境相通,但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太短,甫一幸福,即要分离。
冥冥中似乎总有些什么东西将他们联系起来,又似乎总有些什么东西让他们不断错过。
芙说,既然总在错过,就是上天注定了这样的命运,不可强求。
话说得像隔岸观火般不近人情,却又像是真理。
文和英的感情太不真实,无论他们怎样为之努力过,每天能看得见,触碰得到的才是真实。
无怪乎他们笑着笑着就笑出了眼泪。
个人面对命运的时候那般渺小,感情抵挡不住时光的流逝和山水的距离。
然而他们用了一生终于明白,在那个岁月中,我们爱过,并为之努力过,这就是弥足珍贵的事实。
看《似水年华》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齐叔,他把最无私的爱给了文,因为他看着这个痴心的孩子,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
他自己的过去,轻描淡写地几句就带过去了,情节既不曲折也不动听,却蕴含着最深刻的情感,让他付出了一生的守候。
真正的情感确实是没办法说给人听的,只能留给自己回忆。
可他对待过去既不伤感也不逃避,可以喋喋地念叨着给莹阿姨的礼物又小心翼翼地把怀表带在身上,也可以为了莹阿姨的一个略带些私心的电话就跑去上海。
他一辈子淡淡地走过,不知道心中是否是完全平静的满足,但他带给那些子女辈的孩子们的,是最宝贵的家的温暖。
想去乌镇念了很多年,真正去到的时候已到了岁月的转折点,越成长到接近他们的年纪,似乎越能倾听黄昏无言的诉说。
那种美是能让孤单的人落下泪,让有情人静静牵手的美。
我们靠着沿河的栏杆看天色一点点变沉,不远处有三个女孩子开心地赤着脚摆各种姿势照相,笑出欢乐的声音。
乌镇的宁静是亘古时光沉淀下来的,并不宽阔的逝水却有着最为宽阔的包容,它包容着匆匆过客的欣赏与喧闹,繁华褪尽后依然是岁月没有更改的痕迹。
站在乌镇的小桥上我会有种恍惚的感觉,乌镇很可能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而我们老去。
再多的游客来了又去,乌镇本身没有改变,这是它的包容,也是时间的残忍。
劲的梦想可以说实现了,白天的东栅景区分外热闹,游客喧嚣,而劲的梦想可以说又没有实现,南栅开发不足处依然有着破旧的落寞,上海和乌镇这样近,不到两个小时的距离,却像时光倒回了几十年。
而无论在乌镇的哪个地方,街头水边都坐着老人和小孩子,有着寂寞般的平和,脸上的表情也如静静逝水般简单又丰富。
小代笑我说是不是破旧的就是历史的,然后就能赚钱。
这个问题是真的让我有了些充满矛盾的难过,就如我想到那些老人是否真的平静。
我没有过分惋惜乌镇失去的平静,毕竟安于淡泊的心境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自己尚且做不到的更不能强求他人。
倘若我生在那段过于安静的岁月,说不定也会像劲一般对这个地方又爱又恨,从心底期待着它改变。
但遗憾是挥之不去的天边不和谐的弦音,如同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总能牵动人们莫名复杂的情绪。
那段安静的岁月于我,终究还是错过,而我却真心地想要这个地方更好发展,整个镇子都富裕起来,让年轻人能留下来,老人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和人的投缘,是才一见面,就像已经认识了很久一般。
人和一个地方也是如此。
我无法像写其他游记一般写乌镇,将要出口的话更像是影评,或者只是经过我想象加工的梦境,并不是真实。
想念着一个地方,慢慢就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分界,自然而然,又有些不可思议。
感谢小代同学陪伴我的心血来潮,如果我很久都不再有机会那样静静地看着流水发呆,至少我能够想念某一刻安静得仿佛静止了的时光。
乌镇还是乌镇,无论我带着怎样的思绪来到这里,又带着怎样的思绪离开。
小代说你是不是不会再来了,我说不一定,也许过一些年我会重想回来看看这里,看看这个镇子是否依然和现在一样。
我站在窄窄的桥面上深深地吸了口气,在寂寞容颜如莲花开落的路旁,我始终不是归人,却对这个有两日之缘的地方有了心底极深的惦念。
想念乌镇,在甚至还没有离开的时候。
想念我在这么安静的地方甚至不敢大声说话,想念我们爬上高高危险的鸽舍,想念我们曾煞有介事地计划露宿一夜躲避清园工人的检查。
想念乌镇,想念我们匆匆一瞥的似水年华。
依稀记得曾经看似水年华时是在读小学,那时对于爱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音乐很轻,像河流一般......时隔多年,再次打开屏幕,细细品看,却有一种莫名的青涩和伤感......冷冷的北京,静静的胡同。
英站在窗前,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此时的心在颤抖,曾想忘记的一切顿时浮满整个脑海,英知道,文曾经就站在自己的面前,看着自己,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就这样错过了......在这个神似静似乌镇的北京胡同里,英哭了,哭得是那样的撕心裂肺。
英真正意识到爱在哪里——乌镇,乌镇是个让人沉迷的地方,又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美。
英想乌镇,思乌镇,念乌镇,她已按捺不住内心的爱涌。
英把这一切告诉了未婚夫雄,雄走了,给英一个空间,一个抉择。
感情应该是执着的,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
英来了,乌镇还是一样的青烟,一样的青石小路,一样的书院,一样的河,一样的静,一样的美,一样的人......唯独一样变了——她的约定,她的文。
自婚纱店外文那无意的一瞥,使原本这两颗相同一方向靠近的心又向相反方向走去了。
也许他不够坚强,看到英为他人披上纱衣时,连上前去问她的解释的勇气也没了,只有漠然转身,留下一地伤痕。
绝望的文,失落的文,回到乌镇,或许这一切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了终究要回到现实。
文明白了,了悟了,他的等待只是一场空,每天能触碰得到的才是真实,才是生活。
默默这个机灵、活泼、可爱的女孩才是他的真实吗?
在三十岁的地平线上,英迷失在那个古旧、清净、安详而且幽静的古镇。
深深迷恋于那个风华青年男子。
或许这一次的到来只为找回爱,亦或许是......我根本不可能忘记 爱是不可能忘记的当我看到他那双眼睛时 命运就驱使着我去探过究竟那你要我相信什么我要你相信 我曾经努力过那我也要你我知道你曾经为我做的一切我是如此的熟知你的心 即使我从未真正触碰过它你是如此的熟知我的心 甚至胜过我自己 这是我们相爱的原因吗?
你问我这次为什么要来......是爱 是奇迹 是找寻自己面对成长我记得你说过我说过如果地球是平地可以一直望向你我还记得你说过 那座塔为什么没有塔顶 你说我说如果我望不到你 我就一直盖上去 像天一样高你说男人是因为什么而长大 大概是因为女人吧那女人呢 女人 那该问你才对啊女人是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长大的 所以爱情是可以让人成长的但是令彼此成长的两个人却往往不能在一起你是说我们吗是我们 但又不只是我们文一夜长大,站立在暴风雨中痛苦地哭泣。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文那么那么难过?
还让英离开呢?
他们对视,相互拥抱,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眷恋?
是爱吧如果可以改写的话,我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两颗热爱的心相拥,相亲。
爱是没有时间和距离的,两条隔着千山的河流,也有汇集的一天,大海就是它们重逢的地点。
不是吗?文说过,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是他们最后的奇迹。
车走了而英留下了,他们的双目对视,这一切都静止了,他们的气息凝结在空气里,这并非是偶然,是奇迹再次发生,文向英走去,英向文走来。
他们是如此的坚定,如此的执着,那份爱,没有任何的阻挡,此时的爱情是如此的清晰、勇敢、坚强......如果也只是如果......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流过了就再也回不了头。
即使是倒流,也流不回过去,也只能迷路。
醉生。
梦死。
是两个词。
是一坛酒的名字。
是一种忘记的方式。
醉了,真的能忘记吗?也许,把爱埋在心底,埋在青春过往的岁月里,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一种耐人的回味。
也许,因为爱,才不会挽留。
也许,因为爱,才祝福.....我们爱过 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 我们珍惜那份爱 并且尝试去证实爱 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东西 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 他们也一样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落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 也要要霜染青丝 时光去逝时 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 清晰 勇敢 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 任年华似水 似水年华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 终于真正熟知了这里的一切 我终于了解了 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 这里的美,是让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 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其实,我们的名字 早就刻在了乌镇的碑墙上 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 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 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 我们真心的热爱 并且尝试着去证实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东西 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 他们也一样 有个诗人,叫聂鲁达 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 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 清晰,勇敢,坚强
非常少有的一部文艺、清新、安静、幽远的一部言情偶像剧。
黄磊,真是当年少女心中最斯文俊秀、温润多情的少年。
当然,现在不能看了,不仅微胖,而且落入了俗世浮华,虽然还是才华横溢的,但气质大变。
刘若英,本来是喜欢听她唱歌,可是发现她的演技更好,少女初恋的一切懵懂的、惊喜的、敏感的、炽热的情义,演绎得非常到位。
特别喜欢这剧的文艺范,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的时候,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王菲和谢霆锋复合了,轰轰烈烈顺利霸占周末头条,微博讨论话题热度已达亿,对于此二人,祝福的话实在难以启齿。
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两人大概也无从确定彼此是否真爱,在旁观者看来真是临时性自我满足即视感,有兜兜转转、峰回路转的真爱拾得感吗?
年轻时候的王菲总让外人看来恣意洒脱,不关乎他人目光,率性至极!
如今修佛多年一副受佛点化身无旁骛的出世姿态,甚至在菲鹏离婚期间传出欲出家的传闻,如今看来真是讽刺,红尘太美,佛仙太苦。
人生在世,本难完满,逞一时之快,自我满足了,其他人呢?
时间链条上陪伴你们的人呢?
过客匆匆,太过伤人。
难道相忘于江湖不好吗?
“不管之前的喧嚣怎样爬过彼此的伤口,只想在之后每一个喜欢你的日子里被你喜欢”,喧嚣?
伤口?
没有唱衰二人的意思,只是感慨于此二人的自我或者是“敢爱敢恨”?
我只是想起了黄磊和刘若英。
《似水年华》里的文和英,十年了,我一直执念于二人的情愫,始终无法从剧中的情结中抽离。
黄磊说《似水年华》是他送给自己三十岁的礼物,这里的故事不会无中生有,他文艺、感性的同时懂的克制的美,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太美好的东西触碰了也许就打破那个美妙的气泡了不是吗?
刘若英带班黄磊的电台节目,说着两人相处的故事言语中的宠溺纵使看不见表情依然感受得到真心和快乐,那么纯粹,藏都藏不住。
这样的两人,终究如剧中人一样,彼此过着彼此的生活,隔海相望,彼此不再有交集,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连微博都没有彼此关注。
《爸爸去哪儿》每集都认真追看,每一集都被这个男人感动,每每都在感慨孙莉真的太过幸福。
多多那么懂事,像个天使,“看着多多站在那里羞涩的唱着《绿野仙踪》,我真的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黄磊动情的说,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看到这里湿了眼眶,真好,在对的时间做着对的事情,有种传承的美好。
当你决定孕育一个生命的时候,要做好了把最好的给他的准备,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相依相伴。
此种程度上,黄磊真的是太值得称赞,我好爱他!
冯唐说“爱情和婚姻基本上是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虽然经常容易搞混,如果你和那个女人最初有爱情,哪怕之后爱情消失的一干二净,留下的遗迹也是婚姻稳固的最好基石。
”找个最初有爱情的人在一起吧,人多么容易心动又多么容易疲惫,长久的陪伴才是检验是否能够同行的标准吧,习惯让我们疲惫后习惯于一个人的问候、拥抱、陪伴,当然还有小天使们,延续和传承的天使们,我曾经感慨过“当一个男人老了他会开始依赖和深爱他的孩子,因为男人老了的时候才渐渐藏匿起心里面住的男孩子,在他一握紧拳头有力量出现的时候这种依赖和深爱不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当他老了,他会更深刻的体悟到这点。
”从这点来说,谢霆锋也许还是个孩子吧。
灵魂伴侣、true love 这种关系相忘于江湖才隽永吧,我这么想。
——我们相爱过吗?
——相爱过。
——多久?
——好像是一瞬间。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是无尽的挣扎和惦念 。
我很喜欢这部电视剧,06年第一次上豆瓣,为的就是想看看大伙对这部剧都说了些什么,那时候惊奇地发现文艺气息这么浓的豆瓣里竟然没人给这剧写东西,想想可能是cctv播出来的关系吧。
现在却又发现这部剧在这里被关注起来了,觉得好东西始终是不会被埋没的。
高二时候看中央台的片子,感觉很干净,文艺气息的确也很浓,但特出点还是干净。
在家里有一集没一集的看完了,觉得是种享受,后来上大学下BT又全部看了一遍,现在还留在移硬里不舍得删。
里边的人都很美好、善良、干净,觉得有种像《情书》那样的纯净感,但又更为沉稳,很中国,拍摄地点在乌镇是大原因,但另外的,片子跟乌镇是连在一起的,黄磊能拍到这个份上我觉得他是很有才华的,为此当时还去买了一些他的东西来看来听,觉得这家伙不是普通的文艺,他是拥有那种能够打动别人的才能的。
里边的默默,是个使我心动(我特意不说使人)的角色,像精灵,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片子能够跟乌镇连在一起的关键是有这么一个像是精灵一样的的女孩,只有沉稳的英和文的话,这部片子最多也就是个《廊桥遗梦》,另外还有齐叔,感人的老人,是乌镇静的那一面,跟默默刚好构成了乌镇的两极,才使得片子有一种迷人的结构。
没有了他们俩,这部片子是没有现在这种力量的。
英和文反倒是主角,可作为主角的话,他们是并不能给人以太大的惊喜,支撑故事的两个人终究是实实在在地把文艺的东西演了个从头到尾,我不否认我有感动的地方,比如说他们两个在那个清晨的拥抱,但确实这样的东西太少了一点,两人始终都是中规中矩的。
不如齐叔,更不如默默。
我因为这部片子认识了乌镇,很向往,05年的时候去了一趟华东,想要会会梦中神思魂往的地方,不过终没去成倒是去了另外一个江南小镇(名字是不会打的),很失望,想想可能江南小镇都湮没在了商业社会中了,不去乌镇也好,去了乌镇可能就没了,不去就一直都会在。
文和英,还有默默和雄;四个人,三段感情,文和英,是心灵归处,默契的挚爱,电光石火间刹那的心跳,却困扰着两颗蠢蠢欲动的心。
文不爱默默,可文依赖着默默,默默从小就心里装着文,一直到长大一直到嫁给文;雄和英应该是相识于爱,却在平淡生活里越走越远,英渐渐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代人的爱情复杂交织在一起,原本天各一方的人于乌镇书架间的一瞥,从此缠绕着,牵挂着,最后归于平静;而上一代人的爱情,却是简单而长久,爷爷为了当年的一个回眸,等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小镇生活和台湾的都市繁华形成强烈反差,然而正是小镇出身,沉默寡言的文和台湾的设计师英相爱了,英是个勇敢的女子,奶茶将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有内涵的柔和女子,却内心无比勇敢,遇见爱,奔向爱;文,爱得沉默,却又是那么深刻,他的心只怕这一生都留在了那初见的一瞥和吐露心声的一夜拥抱,结局是沧海桑田,大雨滂沱,他站在雨里,跟优质单纯的过去,和这份爱告别,当文抚过英的脸颊的手僵僵停在空中,当大雨淋湿了文,当英永远地离开,那个小镇男孩长大了。
乌镇一共有七座桥,每一座桥都可以过这条河,都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
我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你就跟我说过。
当时,我就应该明白,我从这里只会走回到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我自己。
所以谢谢你。
为什么谢谢?
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成长,让我明白了我的爱在哪里。
在哪里?
在岁月,在天边外,在有一天我们勇敢坚强的心底。
这一夜,我好想长大。
我也是。
爱情是让人成长的,可是那两个令彼此成长的人却常常注定无法在一起。
你是说我们吗?
是我们。
但不只是我们。
用一生去等那个只有在梦里才看得到的景象。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还可以写信给你,真的很高兴。
还记得那封信吗?
我一生都没有拆开,可我用一生读懂了它。
乌镇都没有变,可是世界变得好快啊。
乌镇也变了,和这个世界一样,所有的都换了。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终于熟知了这里的一切,也终于了解了那一年你为什么会来,又会走的原因。
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
其实我们的名字早就刻在这乌镇的碑墙上,仿佛这故事是注定要发生,而且也注定要这样结束。
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真心地热爱过,并且尝试着去正视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
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的时候,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样,清晰,勇敢,坚强。
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你好吗,你一定很忙吧。
今天乌镇的天气很好。
比你在这里见过的每一天都要好。
早上和齐叔一起吃了早饭,早早地就吃饱了。
饱了以后就觉得很幸福。
以前我吃饱了都会很绝望,因为实在是太撑了。
看到这里你笑了一下,是吗?
今天乌镇的天气根本不像冬天。
我忘了,我们之间是不应该说天气,陌生人才会讲天气。
说好给你写信,写字真的很慢。
写第一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第三句,再写又是新想出来的,原本想好的又没来得及写就忘了。
你好吗,我忘了上一封信的开场,所以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你,还是上次也没有开场。
你好吗?
我很好。
乌镇的一切都很好,今天的天气也很好。
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纸上都是乌镇的阳光。
北回归线北边的阳光,是斜的。
所以每个字都有影子,不知你看的时候能不能看到。
你现在在哪里?
在乌镇我们的日子都不是用月来算,是用年。
其实一年也说不上有什么变化,可现在才觉得一个月也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乌镇,在等待的时候,这一个月尤其的慢,尤其的长。
我还在给你写信。
可我忘了,忘了你的地址。
可我还是要给你写,写到你回来。
现在是乌镇的夜。
你说过世界上每一个酒店的窗外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你一定想不到我现在在哪里吧。
我在你住过的那个房间里。
我才知道如果窗子里没有人看,外面的风景也无所谓存在,所以我坐在这里格外地想你。
我一定得写点什么了,然后放下现在的心情回到现实中来。
自从上周末开始看《似水年华》就开始身不由己地沉迷,早就听说过这部戏,也知道很多人为之着迷,一直没看,而且曾对其文艺片的身份有些许偏见,可是多年之后的现在第一次看就沉入其中无法自拔。
人、景、故事、配乐……都是我喜欢的,记忆中难得有几部戏是我喜欢到骨子里看了又看百看不厌的,《似水年华》毫无疑问属于这绝无仅有的几部之一。
《似水年华》是黄磊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戏,他称之为自己青春岁月的纪念册。
据说黄磊一字一句亲笔写下20万字的剧本,戏中的女主角英有太多刘若英本人的影子,看过之后会觉得简直是刘若英在演她本人。
《似水年华》更像黄磊对自己内心很珍视的某种情愫的告别,不得不告别,但是又不想轻易告别,所以拼尽力气去做这部戏,终于让它成为很多很多人心底的珍藏。
这部戏既不复杂也不惊心动魄,没有地震海啸船难,也没有生死相隔,甚至没有谁谁的阻挠,都没有。
只是人心中的爱、勇气、责任、信念,是现世中爱情的无奈。
台湾来的设计师英和乌镇书院的管理员文在乌镇相遇,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一见钟情,两个人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相似,就像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但是两个人毕竟相隔太远,而且英已经有未婚夫。
于是拼命说服自己乌镇的相遇是一场梦境,应该忘掉这场梦回到现实中来,可是英还是很多次地登上阳明山望向北方,跟旁边的流浪歌手说出不曾跟身边的人说起的心事“北方有我的爱人”;文还是夜以继日地建那座塔,希望有一天能高入云端见到遥远的南方自己思念的人。
安于目前各自的生活还是在一起?
两个人惦念、挣扎,也曾决定要在一起,但还是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而错过。
终于越错越远,最后无可挽回。
“男人因为女人而成长,而女人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成长。
可是令彼此成长的人,常常却无法在一起”。
好多的镜头看过一遍就不忍再看。
当英终于决定下一次回乌镇便不再离开,当她回台湾后,文等待的心中是多么喜悦,他第一次感到齐叔说的“要吃早饭才会长寿”多么有道理,他开心地把自己等待的心情甚至乌镇的日出日落都写下来想要寄给英,可是他不知道英那边的变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终于从喜悦到焦急再到失望。
这时他获得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去台北,然后很偶然的他看到了街角的婚纱店里英在试朋友送的婚纱,他误以为英要结婚了,他所有的等待和希望都在那一刻崩溃掉。
回到乌镇,他推倒了第一次看见英时隔在两人之间的那排书架,在大雨之夜逃离……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逃离,不是逃离我的家乡,而是逃离我的记忆。
海棠花飘摇在风雨中,爱我的人在近旁走过。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摧毁,不是摧毁岁月的堆积,而是 摧毁我的记忆。
石塔依然矗立在风雨中,我的爱人在远方遗忘。
真的不忍看那种从希望的顶峰慢慢滑落到绝望的谷底的过程。
记得一个朋友曾说“一些美好的东西,如果最后很可能会失去,我宁愿从来没有得到过”,是的,没见过天堂的人不会对行走地狱的痛苦感受得那么深。
最后,英终于还是无法摆脱心中的思念和牵挂,两年之后再次回到乌镇,可是文已经跟深爱他的默默订婚了。
文见到英,眼神中再也没有以往的温柔和爱怜,而是笼上一种寒冰般的冷漠和伤痛“你来干什么?!
你为什么要来?!
”但是内心深处他又何曾真的恨过她、忘记过她,善良的默默知道文对英的情感,决定给文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可是他们还是决定放弃,两个人在酒坊中喝下一整坛的酒,再次像初见时那样望向对方,却是泪流满面。
--我们相爱过吗?
--相爱过。
--有多久?
--好像只是一瞬间。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是很多的挣扎和惦念。
责任、道义,现实的世界中爱情没有办法去抗衡,但是心灵的世界中爱情却是可以超越所有的清规戒律甚至超越死亡而永远鲜活生动。
最后的最后,乌镇的清晨,文送英去车站,常常晚点的那班客车却准时到来,这时大雨倾盆而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终于没能留住英。
文给英拭泪的手还停在空中,他在大雨中站了很久,望着车消失的方向,希望奇迹会出现,希望英会再次向他走来。
“我第一个送的人是你,那车带走了你,而我,将一生再见不到你”。
从此他们一生没有再见面,却从来没有停止对彼此的想念。
题外:剧中黄磊乱乱的鸡窝一样的发型,木言呐语,但是眼底的那份深情,那些勇气和坚持让人感动。
刘若英的这个角色很接近她生活中的本人,一样的知性、温婉、清秀,只是心中有太多的纠结和挣扎。
现实中的黄磊刘若英是很好的朋友,或者说知己。
才子才女,两个人对很多事物很多观点都相似,除了《似水年华》,还一起拍过《人间四月天》《夜奔》,“第一次合作,他爱别人;第二次合作,他爱男人;第三次合作(似水年华),他亲自编剧、导演并主演,他和她终于走到了爱情的正面,却还是不能相守”。
看过一个黄磊刘若英《似水年华》的超级粉丝制作的MV《他和她》,用图片和采访片段记录了他们两个人从99年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可以感受到的是,刘若英真的曾经喜欢黄磊,谈到黄磊她的眼神、她的语气、她讲一些关于黄磊的趣事、她对他的评价,有一些超乎友情的欣赏、眷恋。
而黄磊,他的一些文章他的《似水年华》都有太多刘若英本人的痕迹。
他们两个出席《似水年华》的发布会,一样的白衬衣牛仔裤,看上去很舒服很美好。
我这个对八卦不感冒的人也忍不住搜集关于他们俩和《似水年华》的点滴,无数似水粉丝当年都恨不得撮合他俩在一起,大概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太多,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有情人如果可以在一起,也可以让我们不完满的人生多一些对完美的信念。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俩一如戏中那样越走越远,《似水年华》也是现实中黄磊和刘若英的告别,从此两人没有再合作也很少在公共场合提起对方。
采访中刘若英曾说“认识黄磊后就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跟黄磊在一起?
舍不得,完全舍不得。
男女朋友会分手,但是做好朋友或者工作中的搭档才会更长久,才可能是一辈子的朋友”。
也许就像她书中说的那样,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在一起。
但是有些感觉,却可以放在心里一辈子。
以前很喜欢黄磊的书卷气,而且自己还有点小文艺
安静,缱绻,像一幅江南水墨画。只是英这算精神出轨吗……太慢了有点看不下去,是不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浮躁到看不下去原来娓娓道来的节奏了。
补评,我居然到现在还能完整记得本剧的主题曲是怎么唱的?不过即便是当年,也从未觉得本剧是好看的,为数不多的补评也给不到三星的老剧。
没看完,不想看了。从某些分别的时间段起,不喜欢黄磊,不喜欢刘若英了。
像一部回忆式的散文,给人感觉静静的渗透着一丝伤感中带有一点的暖意。
电影足够表现 二十来集真的拖沓了
双子女+射手男+水瓶女
装
前面很好~~后面有点累赘
乌镇种草剧,后面我终于在2013年去了乌镇。一个谈了十几年恋爱准备结婚的女设计师到乌镇出差遇到个图书管理员后俩人一见钟情的故事。大段大段的对白,这该死的文艺害我尴尬的脚趾打结。想当年小时候守着中央台看这剧哈哈哈。印象很深李心洁五颜六色的衣服
这电视很做作
看了四集。如果奔三的人了,还一天到晚矫情,不把责任感恩珍惜当回事儿,这可真蛋疼。歌儿挺好听的,李心洁看着既爽朗又纯真,我好想掐死刘若英。。。
09年去了乌镇,很喜欢.
我宁愿犯错,不愿错过,年华似水流,爱恨悠悠。思念那么长,遗憾那么长。那时候的黄磊真好,朱旭老爷子真好,看到主创人员的用心与态度,现在难见了。故事是故事,日子是日子。这个故事十四五集最好,再长就太拖了,台词也未免过于文学化而有矫作感,还剩五六集的时候弃了,太闷太难受了。宁愿文孤老。
磨磨唧唧,一群神经病。。也可能因为我是屌丝。。但我还是很喜欢奶茶和黄磊的~~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小清新就是因为这部戏。
那天,他们手挽手走过乌镇,走过那些寂寞的巷子,无言的桥,那夜,他们把酒言欢,许许多多的过错与错过在时光的间隙中有了无言的答案。谁都说不清楚时间究竟是怎样的事物,他藏在日出日落中,藏在永恒的沙漏里,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爱情中,但当爱遇上时间,时间撞上距离,或许早在眉眼相遇的瞬间便注定是这样一份姻缘。而他们,终究在一辈子的思念中,跨越了时间的维度,是永远的似水年华。
再看已是年近而立。年少看时热泪盈眶,为着深爱却又不敢争取的少年之爱。十几年后再看自己懂得了许多许多爱的理论,然而再看这部剧的时候依然会热泪盈眶。看来爱的本质就是这样,不会跟着大脑里的知识增长而增长。
青春期可千万不能看这种电视剧 长大会不幸
文艺片……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