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冷战

Zimna wojna,冷战恋曲(港),没有烟硝的爱情(台),Cold War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塞德里克·康,让娜·巴利巴尔,亚当·费仁希,亚当·沃诺维茨,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法语,德语,克罗地亚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8

《冷战》剧照

冷战 剧照 NO.1冷战 剧照 NO.2冷战 剧照 NO.3冷战 剧照 NO.4冷战 剧照 NO.5冷战 剧照 NO.6冷战 剧照 NO.13冷战 剧照 NO.14冷战 剧照 NO.15冷战 剧照 NO.16冷战 剧照 NO.17冷战 剧照 NO.18冷战 剧照 NO.19冷战 剧照 NO.20

《冷战》剧情介绍

冷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949年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抵达了白热化的状态。维克多(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 饰)是一名音乐家,他正在筹建一个青少年民族音乐演出团,靠演出传统波兰歌舞来输出国家的文化,制作人伊雷娜(阿伽塔·库雷斯扎 Agata Kulesza 饰)和监督官员卡奇马雷克(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 饰)也参与进了这一计划中。 一个名为祖拉(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 饰)的女孩吸引了维克多的注意,虽然卡奇马雷克并不认为这个身世复杂的女孩是参加演出团的合适人选,但维克多还是义无反顾的认定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坠入了情网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维尔·达斯:大笑若愚变脸侠爱我的间谍脱离俗世情真可爱的谎言~温柔的黑暗~堡垒危机2镇灵攻略第二季赏金杀手茜茜公主第一季幸福满屋时空怪客第二季37.5℃的眼泪冠与锚恋爱屁话西辛5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新·咕噜咕噜魔法阵误入军统的女人海豹突击队2命中注定那头鹅鬼妈妈我们的虚实人生嘎达梅林传奇与蝴蝶瞒天劫旺角黑夜雨水危机不一样的九零后狗神

《冷战》长篇影评

 1 ) 冷战时期的爱情

多年以前,我关注了一个定居在加拿大的微博用户,他擅长在极短的篇幅里写尽欲望和情节,故事曲折并且耐人寻味。

微博上偶有心得,好像能触碰到他滚烫的生活和心绪。

《冷战》就是他推荐的片子,片中的爱情像来自东欧民间的文艺一样迷人,他们在异乡河边夏夜临着打开的窗子赤裸地敞开彼此,那是多年以后身体的亲近,好像要生吞了彼此。

辗转在巴黎、南斯拉夫、波兰,他们有时生活得野心勃勃,有时会像异乡人一样忧愁,没有对方的日子里,好像对整个世界都提不起精神来。

女人为了男人进入了一段又一段并不情愿的婚姻,女人说,没在教堂里宣誓过的婚姻都不算数。

男人为了女人在两大阵营之间反复地矛盾选择并为之受了牢狱之苦,弹钢琴的双手被严刑改变了形状,他告诉她继续她自己的生活,不要等她。

影片的最后,两个人在一个深秋回到了两人初次相遇的村庄,残留的宗教壁画上,仅存的圣徒双眼仍旧冷静而慈悲的看着这个变换的世界,他们在上帝面前宣誓,女人说这一次我是你的了,而后两人分食了致死的药片,女人请求上帝帮一帮他们。

摄影师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张时代影像,冷战的残酷、个人的情绪、生活的诡谲与变幻都呈现得如此丰满。

药效生效之前,他们坐在村头大树的石凳上,观看风吹动着大地上已然成熟的庄稼,女人说,换个地方吧,那里风景更好。

他们将在那里迎接死亡并且生生世世在一起。

结尾的音乐用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真好,慢慢的、缓缓的、灵动的,黑色的背板上导演用一行小字写到“献给我的父母”,影片全篇结束。

很多年以后再看片子,以前觉得两个人折腾和作死的部分,忽然间觉得大概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就是要炙热地生活,那是他们唯一的方式和出路。

况且,真实的生活、真正的际遇中往往更加令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有一年,我又想起以前关注过的那些容易让人走心的微博上的那些人,忘记了密码,穷尽了所有办法,最后的结果是无法登陆。

按照这个时代的速度,大半是已被官网清理并且注销。

 2 ) 《冷战》:爱无能,才是最冷的战

1如果你既喜欢电影,又喜欢摄影,你应该看过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

他的电影是这个画风:

他的好多电影都记不得讲什么的了,只记得画面是真漂亮 --- 逆光逆光逆光,简直就是Hour Photography的影院版教材。

可是当你看到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修女艾达》时,你会发现,泰伦斯·马力克的影像其实只能算是中段位的炫技而已。

《修女艾达》里的那种灰,比起马力克的黄昏时分的逆光摄影,表情可能丰富一百倍。

哀怨冷静,最重要的是:切题。

2但当你看到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2018年的新作《冷战》时,你会感到一种新的震摄。

电影起始,镜头缓缓地上摇,黑白影调里出现这样一张脸:

然后是这样一个大妈:

正面对称构图下的民间艺术家,与同样正面对称构图的殿堂演出,恰成对比。

镜头运动迟滞,大量定镜,冷感 --- 因为这是冷战背景下被苏联奴役的波兰。

但男人女人在冰冷的政治铁幕下,仍秘密而坚强地滋生着情愫,我们看到大量的揭示内心暗涌的特写,与环境的阻滞形成反差:

黑白影调抑或是温存的灰:

也可以是一片迷茫的灰:

但大多数时候是明晃晃的刺眼的“硬”:

构图之精致无与伦比:

关于政治和宗教的隐喻和符号的使用比比皆是:

每个镜头都是那么完美,那么精致,以致你每每想停下来截图进行摄影作品分析。

这就是《冷战》,今世最牛逼的黑白摄影,没有之一。

3但其实这篇影评并不是来说《冷战》的摄影的,因为摄影并不需要多少言说,你去看就好。

事实上《冷战》的摄影,有一点过犹不及之感 --- 太过完美、太过精致,竟然对观众产生一种审美压力。

你需要沐浴更衣,打起精神,张大眼睛,屏住呼吸地去看。

我想说的是影像之外的事,关于冷战、铁幕和痴男怨女们的命运。

《冷战》起于一个文工团的故事(但请不要将它与《芳华》相提并论)。

来自农村女文工团员 Zula 与剧团的艺术总监 Viktor 秘密相恋,在GC极权的桎梏之中,他们只能逃到铁幕另一侧的西方,才能得到爱的自由。

这晚,在东柏林演出的他们终于决定秘密出逃。

Viktor跨过了苏军的哨卡,Zula却未能如约而至 --- 她不相信他们能够成功。

电影从这里开始偏离了观众一厢情愿的预期 --- 有情人并不能终成眷属,等待两人的,是铁幕两侧令人恐惧的隔绝。

因为其时,世界正在冷战。

之后观众会跟着他们在铁幕两侧颠沛流离,不知所终。

Zula与Viktor地位也开始反转 --- 她成为社会主义波兰的人民演员,而他沦落成为法国酒吧里一个爵士钢琴师。

及至不能忘情的两人终于在自由世界相见,然而物不是,人已非。

逃离铁幕的 Zula 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知识阶层的一道异域风景,甚至一个玩物。

所以才会有 Zula 对颓丧的 Viktor 大喊:“我一晚上被他干六次!

”她说的“他”,米歇尔,是法国文艺圈里的一个红人。

这声吼强烈地反射着 Viktor 的无力。

他还是那么落魄地陪笑于法国人的艺术圈,流亡的他失去了文化上的根,甚至也就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

文化上,他已被“去势”。

这才是真正可悲之处:他们身虽已自由,心灵却找不到停靠的港湾。

即使在文化疏离的漂泊中,两个人的爱也再不能成全他们的关系。

政治,已深深异化了他们的心灵。

此时冷战,已不再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而成了这两个爱人之间的冷战。

到这里,才是《冷战》的真正精妙之处。

八十年代的中国,以及近年来的东欧,都兴起过“伤痕文学”,刻画政治对人性的摧残。

《冷战》大至属于此类题材,但它选择一个更小更细微的格局 --- 政治桎梏下人们内心的异化和“爱无能”,才更有一种摄动人心的力量。

比如电影并没有直陈Zula 和 Viktor 受到的政治迫害,我们只是看到他们的内心一天天变得冰冷。

政治对心灵的慢性侵蚀,才是最可怕的迫害。

4《冷战》的故事基于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真实生活。

他的父母(名字正是Viktor和Zula)就是一对在铁幕两侧纠缠了一生的怨侣,相信导演本人,会最理解那种“能相爱,又不能相处”的矛盾。

而导演十多岁就随父母逃离到了自由世界,在伦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相信西方知识界和艺术界的那种虚伪,以及东欧人在西方社会中的文化疏离,他自已理解得会是最深。

实际上这位来自波兰的导演之前拍过一些西方价值观的电影,都无声无色,一直到他回归到自已的文化“母体”波兰,拍出来《修女艾达》,才真正找到了创造力的爆发。

所以《冷战》已不再局限于对政治带来的苦难的控诉,它应该是已触及“文化疏离”这样一个更大的议题。

片末,再次聚首的 Zula 和 Viktor 眼中已满是沧桑,他们在一个破败的教堂为自已举行了婚礼。

这无疑象征着他们新的信仰的渴求也许导演真正想说的,是整个波兰民族都需要寻找新的信仰和身份?

最后,他们坐在长椅上,Zula起身说:“我们去那边吧,那边风景更好。

意味深长而几乎完美的结尾!

他们能重建情感的世界,去到心灵的彼岸吗?

这是一个乐观还是悲观的暗示呢?

不知道。

最终的结局,你认为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

 3 ) 《冷战》

这是2018年上映的电影。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导演。

上世纪40年代末,几个波兰人组建了一个玛祖卡歌舞团。

以演唱民间音乐为主。

团里的导演维克托和招聘来的乡下姑娘祖拉好上了。

祖拉在维克托的培养下越唱越好,歌舞团越演越出名。

逐步向华沙发展,后来还出国演出,到了东德、南斯拉夫。

维克托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借去东德演出的机会,跑到了西柏林,辗转到了巴黎。

但他和祖拉的爱情始终没有改变,用各种机会隔几年见一次,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看影片的名字《冷战》,以为是重点讲述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影片。

多少年来,东西方总是在互相宣传“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样的主题一直都是影视片津津乐道的好题材。

诚然,这部影片中也涉及到了冷战,冷战对于祖拉在维克托的生活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对于他们两人并不是决定性的,编导对于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明显的褒贬。

实际上影片的主题是维克托和祖拉的情感历程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幻灭。

以玛祖卡歌舞团的发展,到了五十年代已经成为了波兰首屈一指的歌舞团。

那么作为歌舞团里的导演、首屈一指的女演员,祖拉和维克托也是倍受重视的。

或许是酷爱自由吧,维克托义无反顾的投奔了法国。

当几年后,维克托问祖拉为什么爽约而去,祖拉答:“我对自己没有把握。

”事实确实如此,祖拉在波兰从一个乡下丫头,到红的发紫的女主角,名利都有了,“我在波兰过的日子更好”。

没有必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寻求迷茫不定的生活。

而维克托到了法国,他的生活大不如前,住在狭小的亭子间,在酒吧弹奏,为电影配乐,过的是一种很低下的生活。

所以,对物质的渴望并非是他们投靠西方的动机。

他们在法国的经历,同样证明了所谓的自由也是那么的虚幻,剩下的就是爱情和艺术的追求。

先看爱情。

维克托和祖拉的爱情是炽烈而纯洁的。

祖拉为了维克托,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只是为了更方便的出国,去和维克托团聚。

维克托为了爱,宁可以间谍之身回到波兰,并被抓住判了十五年。

祖拉为了搭救维克托,不惜嫁给歌舞团的行政经理卡支马雷克,换取了维克托的自由。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俩在法国相聚的那段日子。

人们常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分隔两地彼此是那么的期待,而一旦相聚,经过了一段激情,这段情也就逐渐淡漠了。

他们开始期待另外的东西,整天为了生计奔忙。

直到再次分离。

重新陷入了无穷的思念中,最后终于找到了永恒。

再看他们对艺术的追求。

本来他们这个歌舞团是以民间音乐为主,正是因为这个特色,他们的表演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祖拉一曲《没有母亲的男孩》红遍全国。

可领导不干了,要求他们的演出中要包含“关于土地改革、世界和平、歌颂全世界无产阶级领导者的强有力的歌”。

后来的演出中,我们看到宏大的布景,宏大的乐队,一众表情木然的演员们在高唱“智者斯大林受人民爱戴”。

这完全不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艺术。

到了西方后,他们满以为会有更大的自由获得他们理想的艺术时,发现这里的观众没有兴趣去欣赏那种原生态的《没有母亲的男孩》,他们自己必须在爵士乐队的伴奏下去演唱脑残的“钟摆杀死了时间”。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和东方各自欣赏水平的差异。

在行为方式上,同样并不那么理想化。

在西方,祖拉为了自己的唱片专辑,去和制片人上床。

对此,受过西方观念熏陶的维克托对祖拉说:“在这里事情就是这样运作的”。

在东方,祖拉为了搭救维克托,也逼迫自己嫁给卡支马雷克。

不论这些行为是明是暗,它们都是一场交易。

没有什么不同,更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区别。

到后来,遍体鳞伤的维克托和祖拉终于醒悟了。

如泰戈尔所说:“我把世界看错了,反而说世界骗了我”。

无论是在严肃体制下的波兰或是在光怪陆离貌似浪漫的法国,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必须用自由作为代价。

影片结尾,他们二人在斑驳残破的故乡教堂中举办了婚礼,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空灵的背景音乐中,祖拉说:“到另一边去吧,那边的风景更好。

”此时他们不在乎人们的非议,不在乎“慢节奏的音乐”还是疯狂的爵士,更不在乎东方还是西方。

他们知道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找到纯洁的理想,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在2018年用黑白片来拍摄这部影片,很恰当很适合。

佩服导演的勇气和目光。

本人评分:7.5。

 4 ) 饥不择食的人,请别为自己辩护

构图很棒,单取一处看着也很舒服。

着力点在前三分之一,后面有些弱化,但依然不错。

人物:男主有可能自杀,处境以及不能弹琴的手。

但女主角自杀并让男主和她一起自杀我不赞同,女主这么有韧性和疯狂生长的生命姿态,结尾就成了为爱情自杀?

本片只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一开始是女主于外界没有依靠,男主于内心没有依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女主没有内心依靠,到男主没有外界依靠。

他们的这种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停的变化。

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伤害、互相成长、互相毁灭。

如果他们一开始是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也会如此。

只是他们做了男人和女人在一起都会做的事罢了。

真的有爱情吗?

或许开头的那一小点互相欣赏的时候有。

但后面更多的是一种需要相互依靠的状态。

如果用一本黑白相册来讲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错,我的思绪和感觉甚至会在那些静止的相片中流动起来。

但用电影来讲,抱歉,很一般。

西方这种腐朽堕落的行为和价值观,打着爱情的幌子,践踏道德和纯洁。

别想投机取巧地让我为你们赞美。

不过是一具好看并涂满香料的尸体,刺破了就会有阵阵恶臭。

赞美的人,用你们不知哪来的文艺之心,去试着让这些尸体看起来像有温度一样吧,会在你们做爱的时候,爱液显得不是那么冰冷。

 5 ) 《冷战》视野下的世界主义与爱

这片子切合了学界对冷战批判的各种G点:传统意义上的两个阵营的冲撞、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情结、东欧种族问题作为点缀、权力意识与性别观念的观想、跨媒介的想象、到最后人文主义加之于宗教的悲剧性胜利。

男女主角在大银幕的黑白光影下熠熠生辉,一如黑白时代倾世之恋的绝代风华。

光一张纪念票根我便心满意足。

然而反复穿越隔离墙的恋爱越演越乏味,“爱”这个词说到底撑不起过于庞杂的人生。

美琪纪念票根成就达成!

某种意义上,导演对波兰民间音乐走向世界的有趣阐释,比套路的爱情更让人回味。

片头男主角与搭档走入民间收集民歌的段落与爱情毫无关联,但意义重大。

片头原生态的民歌很多缺乏音调、枯燥乏味、内容简单。

那么,从民间到舞台的过程,其实就是战后浪漫的知识分子筛选文化资料、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

他们收集素材加以改造、包装、重制,选取最质朴的农村姑娘——女主Zula这样犯了罪被判了缓刑走投无路的金发姑娘简直就是异类——通过反复训练推向首都的舞台。

这完成了第一步: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创想。

这个步骤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识,某种程度上是冷战中知识分子想要自主言说的渴望与表达。

当然这在政治拉扯下如同天方夜谭。

之后,行政经理为了追求“走向世界”,走入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的巅峰,需要重新赋予歌舞演出以新的生产价值和意识形态意义。

民歌成为表达民族团结的方式,种族,包括发色、外貌特征,被赋予了极为具象的意义。

斯大林的旗帜在东柏林的剧场冉冉升起,少数民族少女的笑脸如同鲜花,映照在舞台的炙热灯光之下。

这套熟悉的视觉语言在共产主义国家中广为流传,中国、朝鲜都很常见。

作为抗争,自由派的男主Wiktor在东德借机逃向巴黎,而女主Zula却留在了歌舞团。

她说:It doesn't work.很久之后,Wiktor在巴黎的爵士酒吧潦倒谋生,女主成了当红的歌舞明星。

她对男主的爱让她用与意大利商人结婚的方式,合法出走波兰,来法国与情人团聚。

“四只眼”的民歌被再次搬上舞台,这次被改编成爵士,迎合法国人/资本主义的审美趣味。

再一次,民歌已经面目尽失,它不再纯洁单纯,它成为落魄文人迎合市场趣味的存在,风尘、谄媚、除去形式毫无意义,或者时髦一点,可以用本雅明对后工业时代的批判来形容这种空洞无用的资本主义产物。

然而情况在社会主义波兰似乎也并不理想。

回到波兰的女主角最后一次上台,带着黑色假发,露背礼服,醉醺醺地唱着墨西哥风味的歌曲。

她出卖自己为了换取重回波兰落入牢狱的男主重获新生,然而此时的歌曲已离调千里。

在黑白的色调里,这不如说是民间歌曲的一场惨败,在无处可躲的劣质品味、政治博弈和所谓的世界主义中,歌曲和主角都已千疮百孔,无以为继。

那么,用这种地方音乐对抗世界的悲剧来理解男女主角的关系,考量性别在电影里的作用,似乎让这部电影有了更多趣味。

本来这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男性知识分子以及需要被重塑新人的稚嫩的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前半部是典型的教育养成模式:Wiktor发现Zula的才华、培养她、靠近她、诱惑她。

女主角作为一个身世坎坷的社会主义新人,她本身的身份认同不停在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对男主角的个人的爱情中摇摆。

有趣的是,在第一次出逃的选择中,她并没有接受男主的邀请,留在了波兰。

而更有趣的是,比起男主男性的决绝的流亡方式,女主通过结婚这种合法但迂回的办法离开了波兰。

从她默拒男主逃亡的邀请开始,Zula本身散发出了极致的光彩。

而在巴黎,她抵抗而非接受爵士的表达方式,拒绝名流式的生活,而因为她的跨国婚姻,重回社会主义波兰成为了她的合法退路。

同样的,放弃自己营救男主所体现的魄力,也非比寻常——虽然她的生命一如波兰肃穆的秋冬,寒冷了下去。

我不想把这部电影再读成两大阵营撕扯扭打的隐喻,这种事简直显而易见。

我只想说,最后男女主角回归破旧神坛,相互许下终身实现,共赴黄泉,是多么陈旧又美妙的结局。

世界大同,人类有爱,不如这样敷衍的过下去啦,软弱的知识分子们。

 6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戛纳放映结束,关于“波兰版《芳华》”的各种消息就传回了中国影迷耳中。

一段孕育于歌舞团、跨越漫长时间地理距离的爱情与流亡故事,召唤着人们对共产主义往事的记忆。

《冷战》的留白美学,正是建立在这种全球共享、切乎发肤的冷战记忆之上。

这是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为他捧回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

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少年时即移居西欧,后来又长期旅居于英国。

他的处女作《修女艾达》关于60年代波兰一位青年女性宣誓成为修女前的寻亲之旅,名利双收,不仅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更在全球市场收获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票房。

眼看又点亮了欧洲所有银幕的新作《冷战》,则截取1949到1964之间的15年,以几个散点的时空,呈现一对音乐爱侣半生的选择与命运的去向。

半个世纪前的波兰故事,属于他的父母辈亲人,而非他自己。

但他的回首探寻,用新的影像风格——干净、唯美、强形式感的黑白影调,重新诠释、包装了故土波兰的伤痕艺术,从世界电影观众的眼底直抵心间。

带着追忆家族往事的思绪,帕夫利科夫斯基“偷”来父母的名字——“维克多”与“祖拉”,为《冷战》的男女主角命名,而角色身份性格的设定,则在某种程度上对照着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个是出身城市的风流知识分子,一个是发源乡村的热情才华少女,两个全然“不合适”的人互相吸引、羁绊一生。

昆德拉笔下,托马斯与特蕾莎在日内瓦与布拉格之间来去,帕夫利科夫斯基镜中,维克多与祖拉则分居巴黎与华沙,辗转于柏林、南斯拉夫多地。

爱情指引人物在乱世中的方向,而他们的愁绪,又反过来指认了在时代背景中人性的遭遇与灵魂的厄运。

波兰与捷克同为东欧小国,也在二十世纪共享了相似的历史轨迹。

重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相当好读的文学名著,一面看来是不无轻佻的种马爱情故事,另一面看来,却是知识分子在惨淡历史时期的心灵狂想曲,出走与回归、享乐与苦痛、抵抗与钳制。

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浮沉,轻与重的配比不断变化。

与此相似地,《冷战》看似讲述爱情故事,电影的主角也不是爱情,片名已经标定了其摄影机的对象。

男女主角几次跨越旷日持久被铁幕分割的东西阵营,爱情也如同影片里那首被改编、改写的歌曲,几经曲折变调。

伴随一次次人生选择的,是不同的歌声与音乐,这引领观众走进、浏览不同的历史情境。

虽说《冷战》的故事跨度长达15年,时间的流逝却全以字幕卡来标记,它选择了不呈现人物变化的过程,而总在此去经年后,让观众同人物一起重逢,作曲家沦落到俱乐部演奏,歌舞演员踏上斯大林舞台。

技巧性的省略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容颜全改的结果——这是这对爱侣人生的切片,同样也是冷战历史的切片。

一些负面评论将这部影片戏谑地称为“PPT电影”,夸张地指责此种特性。

但笔者以为,《冷战》更像是一个多厅的展览,观众所走入的情境,正是各厅被精妙书写的选题,分别暗示着对应历史时空个体命运处境的无数种可能性。

信息是蕴含在场景中的,不同时期的歌声激活了文本的情绪,而摄像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

字幕卡其实消解了时间,让空间做了电影运动的量度。

这显然是一部编排多于信笔、设计大过抒发的作品,帕夫利科夫斯基谨慎构图、精心调度,用不同的调性区分了华沙与巴黎代表的东西阵营。

华沙是压抑的,巴黎是游移的,华沙是集体的,巴黎是小资的,华沙是灰白端庄的,巴黎是明明灭灭的。

在华沙,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常常被放得很低,在建筑物拱顶、斯大林画像下面,或者一张脸,在背景无数张脸中间,我们跟随摄像机,知道摄像机背后的角色,需要在无数张脸中找到自己爱人的那张。

在巴黎则是在街道、在酒吧、在录音馆,也常常是夜里, 背景总是那样黑,近乎抽象。

帕夫利科夫斯基在拍摄的,与其说是其中的音乐家人物,不如说是寄予其上的歌声。

如果更具实验性地改造这部电影(近似于旅韩导演张律在《胶片时代的爱情》中尝试的那样),把情节剧和表演它的演员凭空抽走,留下不同的歌声——波兰民歌、共产主义颂歌、爵士音乐、法语改编乃至关系当时外交政策的拉丁歌曲——在空荡荡的对应场景中回响,叙事、主题与情感召唤将同样成立,甚至更为深沉。

我们已经知道,有多少人间事,喜怒哀乐悲剧惨剧在欧洲各国甚至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翻覆中发生,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或许是将情节剧的恩怨情仇放在前景试图遮蔽淡化的真正内容,它隐隐绰绰的存在,当然来自视听的艺术、电影的艺术。

影片的结尾,人物已接近残破的极限,他们相聚在轰炸后的教堂废墟,墙壁上的圣人图像斑驳缺损,教堂的穹顶不知去向,只剩下一片被圈出的蓝天。

到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确实也让他俩走出了画面,留下摄影机空对着一片麦田。

祖拉说:“到那边去吧,那边风景更好”,但观众已看到了那边的样子,那也只是另一片摇曳的麦田。

这种无处可逃、无处容身、一无所有却又追击在后的感觉,约等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尾的死亡,是铁幕历史留至今日,我们仍心存恐惧的一种荒凉。

原载于北青艺评

 7 ) 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

《冷战》是一部深刻揭示冷战时期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的电影。

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它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紧张与冲突的历史时期,让我们对冷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冷战时期,主要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阵营的男女主角在爱与信仰的驱使下,经历重重困难与挑战,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威胁,更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影片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男女主角的形象鲜明立体,他们的情感纠葛和人性挣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冷战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他们对于爱与信仰的坚定追求。

影片的剧情设计也十分巧妙。

它并没有简单地呈现冷战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而是通过男女主角的情感线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性挣扎和情感纠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观众可以感受到冷战背后的复杂情感和人性光辉。

影片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

通过运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和精心的场景设计,影片成功地再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观众仿佛可以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场景中,亲身感受冷战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冷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巧妙的剧情设计和出色的视觉效果,成功地揭示了冷战背后的复杂情感和人性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对冷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力量。

 8 ) Sick but beautiful

Love at first, it’s just a reaction and I contact them we fell in. Love maybe there is a hierarchy difference you are a student I’m a director so we could only have sex in secret. Then there was a violence. There love was crazy mad spontaneous politicians came in the wall, need a mixture between the art and propaganda Set a director will need to get away wanted to elope with the lady by the lady freaked out. Apparently she regret it later on when they reunited together the Spark of love set off again only when you just meet someone else, can you realise the true love is one only they got back together, but something changed the guy compromised to the harsh reality became introverted, reluctant to show the real feelings. The lady became an alcoholic they had trouble being together, so the lady went back to Poland. This time the guy felt like lif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are so against our house, she just came back to Holly pollen as well was committed treason and spent long time in prison, lady realised and it was moved by his courage got him out of the prison, sacrifice everything for flows and finally say die together. It’s kind of romantic to witness is kind of crazy Love

 9 ) 碎片化的叙事并没能产生打动人心的魅力

看到影片最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波兰版的《我的父亲母亲》,当然这个爱情故事的时代背景要比张艺谋那部复杂得多。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依然在画面与摄影风格上留下鲜明的作者标志,复古4:3的画幅与黑白影像在上一部《修女艾达》里运用过了,这部更在配乐设计上更胜一筹,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来凸现时代背景的异同,比如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用的原生态的民谣或者管弦乐团合唱,而情节转移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度比如法国时,便开始出现很多爵士乐的片段。

这些风格化的影像处理方式或许就是征服今年戛纳评审团拿下最佳导演奖的证据,但导演的出色之处也仅仅止步于此。

这部新作有着跟《修女艾达》同样的缺点,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令这个跨时代的爱情故事并没能产生打动人心的魅力,只剩下灵光闪现的某几个瞬间场景。

男女主角两人间感情变化的细节基本上被故意忽略掉,导演尽力彰显两人在单一场景里的情绪表达,要么激烈冲突,要么柔情似水,却对前因后果的交待语焉不详,这种过于跳跃的情节衔接手法对故事的连贯性大打折扣。

而最为关键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这个爱情故事的重要注解,影片的名字似乎也就是利用这个特殊时期的称谓来影射两人感情关系的演变。

很容易看出导演的焦点是刻画在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的爱情,遗憾地,他并没有对这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时期做任何深入分析,更别提有什么政治方面的反思或者控诉,令整个爱情故事架空在特殊时空的框架上显得孤立无援而兴味索然。

 10 ) 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电影《冷战》观感2024年8月26日21点中元节的周末观看了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冷战》(2018),迟钝的心被敲打了几下,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生猛的爱情了。

写一点观感。

电影讲述了冷战背景下,一名波兰音乐家与歌唱者间的激荡爱情。

他们感情的放肆任性,接近于本能的属性,被放置在两个对立社会阵营下,被激发的形态不同,但力量和内核没有变化。

两方阵营都是控制,一边来自于的钱,一边来自于权。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男主角在这两个阵营间转换所带来的变化大于女主角。

在收集各地民谣歌唱民族的阶段,他作为官方的代表,他是享受收集和艺术提炼的工作的,成果甚至打动了监督官员。

在歌唱政权的期间,他在指挥时眼神明显黯淡了很多,但他并未像搭档一样愤然离开,如果愤然离开,那将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法国当爵士乐手期间,也许是因为远离的爱人和无用的自由,神情甚至更加黯淡了,男人的气概已磨灭。

拉回到在柏林表演的那一晚,女主角为什么没有选择和男主离开去法国?

这是我现在还没弄清的地方。

虽然她后来也回答了男主,说认为自己不够好,语言也不通,她没有自信。

但后来为什么愿意与不爱的意大利人结婚获取身份去见男主,甚至为了救牢狱中的男主,不惜与监督官员结婚甚至生子。

为了男主她做了一个女性在当时能做的极致。

如果那一晚他们一起去了法国,我猜想女人不得不违背她的本性依附男人,这种不平衡将导致爱的无法深刻。

为什么他们的爱如此强烈?

现代人看了瞠目结舌,放眼望去如今可还有这样的爱情?

没有。

故事巧妙的地方在于,虽然故事的背景不可忽视的在冷战的特殊时期,但它是游走于政治的骨架之上,没有声嘶力竭地去呐喊爱情的对立面是政治,它在游戏的规则内,甚至做到了“去政治化”。

也正是这样,把超越性留给了爱情。

有那么几瞬间,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很像暂时失去神力的天神,人类社会的规则和计俩很多,他们任何苦难都不在意,目的就是要在一起。

充满了白羊、天王、冥王星的意味。

是两个阵营把他们逼到无路可走而自杀的吗?

不是的。

他们的感情纯粹激荡,能量巨大,大于金钱,大于国家,带着毁灭的倾向,是乌糟糟的世界无法承受的两颗原子弹。

两个具有爱神灵力的人主动离开,奔赴永恒。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异乡人。

女主是整个故事的主导和灵魂,所以他们感情的色彩也具有她的性格特征。

在她用简单一句话交代自己神秘背景时就全盘托出了,极有自主意识、胆大幽默。

在首次出现时,其他人在认真练习歌曲,而她像是来赶场,临时找人搭档。

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个很自信的人。

为什么她突破重围与男主终于可以在巴黎相守时,突然离去?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男主面对两人歌唱事业的畏缩无能,实际上是无能抵抗资本主义对外来民族性文化的不严肃消费,二是即使在法国这个最自由的国度,她意识到自己将长期作为洋娃娃,任人装扮。

法国能给她的是所谓“异域”、摇滚乐、爵士乐和醉酒。

当浓丽的玫瑰能汲取的营养只有酒时,它会枯萎。

这个角色是自然的产物,她以最朴素直接的方式解释天时地利。

一个动态的生命,是无法在僵硬的左右之间存活,这个个体和两人感情的存在,是对庞然机器有效运作的讽刺。

爱的信徒在不爱的国度就是异类,蓬勃的生命在冷却的灰烬中就是异乡人。

创作者传递的讯息是反思。

我觉得通过整个故事的过程,导演还告诉大家,异类仍有选择,在规训内,人还是能为人,最后的死亡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冷战》短评

惊艳的取景和音乐,宏大的叙事背景,无可奈何的爱情。第一次错过,她觉得自己不够好。第二次错过,各有所属。第三次错过,理想触礁现实。第四次,他们终于找到了永恒的栖所。柏林墙倒塌,老大哥不在了,波兰加入了欧盟。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对恋人的容身之所吧。

6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4.3分 剧作难度太低,影像并无惊喜。调度水平远不如同年的罗马。对于这种近景和特写居多的的电影,我对调度的要求更高,因为一个镜头所涵盖的内容少,因此更需要出色的把控。很容易拍成内容简单粗暴,毫无意味的形式主义。很遗憾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规避这样的问题,成片看起来流畅,却毫无张力,明明很曲折动人的爱情也变得疲乏,好在结尾收的迅速,留白意味深长,还让我保留了最后一点好感,打出来和罗马一样的分数。男女主算是俊男美女么,反正我不太欣赏这种颜值,表演倒是都在水平线以上。整部电影看起来内容太少,太空,太无味。歌曲很好听,但作为歌舞片又不够格。于是变得很平庸很平庸。真的不理解这么高的评价从何而来,大家是看到黑白电影就直接加上两颗星么?拜托请加给贝尔法斯特而不是罗马和冷战之流了。感动于何处?接吻都是一个姿势。

9分钟前
  • Simple Blood
  • 较差

无感,语言也难听。

12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基本是《一天》的创作思路。这样的故事,扔进哪一个年代和哪一个社会背景都成立。而且关于社会背景的描写,并没有新鲜的让人信服的细节。下台后孩子叫妈妈这样的叙事小花招,实在影响片子质感。

17分钟前
  • DannyOne
  • 较差

有过有失 美则美矣 还是太浅了 | 喔呦呦~~~

18分钟前
  • JeffLivorno
  • 还行

矫情,生硬

20分钟前
  • 第二十次希望
  • 较差

画面美则美矣,但缺乏细节支撑的时间跳跃,反向印证创作手法的匮乏。

24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比《修女艾达》进步太多,黑白影像优美无比。身为歌者的女主把自己的爱情唱成的哀伤的鸣奏曲,她的任性叛逆在冷战的洪流中,为爱人谱写了悲欢苦甜的一生。碎片式反而成为了影片的章法,如此两人间的分分合合才有着迷人的疏离感。但愿未来有人依然能听到那张黑胶唱片,但愿我还能抚摸你不能弹琴的手指。

26分钟前
  • 后自愈
  • 力荐

无聊透顶了,这是摄影教程还是音乐电台?

30分钟前
  • παρατηρ
  • 很差

通过影像风格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胜过了故事人物。

32分钟前
  • m
  • 还行

黑白,88分钟。

36分钟前
  • 夏鸣
  • 很差

75/100 把黑白旧影集立体化的光影和音乐,快把我整个人吸进去了。但我整场想得最多是全部原班人马把《爱乐之城》拍一遍会不会更好一点。

41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徒有其表和投机取巧,既然不想好好拍电影,不如做个黑白摄影展,更无需借这么单薄的故事发表政治见解

45分钟前
  • HenriqueZZZ
  • 较差

彻底的媚俗和投机取巧之作。俩人在墙的两边穿梭来穿梭去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也太把历史当儿戏了。男女主也根本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可言,完全不知道后来怎么就死去活来了,要不是看这片黑白摄影美,我能给一星。

49分钟前
  • 你压着我腿毛了
  • 较差

顶着冷战的铁幕玩“爱乐之城”游戏

53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较差

波兰版《芳华》,冷战版《爱乐之城》,剧情俗套,全靠摄影和片中曲支撑起来的。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里,从波兰初遇到柏林分别,再到南斯拉夫再次相见又不得不离开,又回到巴黎,爱恨纠缠后又一次离开,最后相约波兰,永远不再分开。两个人其实是水火不融的,陷于最初的激情,消耗折磨对方于数十年,一个是追求自由的艺术家,一个是为爱痴狂的女歌手,她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后,才明白了这些分离聚散的年月里,早就把对方刻进了骨髓,流入了血脉,但是言不由衷,表达又不婉转却猛烈,互相作践消遣自己来惩罚对方,最后只能服下名为毒药的“解药”,从此之后,互相拥有,再不分开。这是爱的最初级,也是我们为人爱的初学习,最原始也是最长记性的模型,别了那些敏感不自信,爱何尝不是深沉内敛却永远注视,炯炯有神满含深情。

54分钟前
  • 澈南
  • 还行

找一对俊男美女来,顶着冷战的铁幕玩“爱乐之城”游戏,两大阵营之间来回穿梭就跟串门儿一样,这故事真是辱我智商了。小资情调,内里空虚,纯粹表扬一下接近方形的复古黑白镜头~~~~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不喜欢叙述方式,缺乏流动性,就是PPT电影,类似一句一段、一段空一行的小说。从而出现的问题便是人物之间缺少互动、缺少“经历”,你说男女主角是固炮关系也是成立的,那些情感的迸发直至最后的殉情,都来得没有“过程”。撇开狗血的故事不说(毕竟狗血对于戏剧并非贬义),单就人物在故事里的存在而言,你看不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时代的连接,于是企图倚靠用力的影像表达以及强行升华主题来提拉影片的段位。(女主真的很作逼咯~

60分钟前
  • 马掰掰
  • 较差

#SIFF2018#虽然不是很喜欢前作《修女艾达》,但是这部摄影和音效已经极致了,冷战下的波兰歌,人物依旧处在画面三分之一,高冷旷远,冷静克制的情感汹涌。

1小时前
  • 刘小黛
  • 还行

well…

1小时前
  • LarryWh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