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不错。
基本上故事是以他的视线展开的。
王千源是1972年出生,今年也五十二岁了。
状态保持的相当不错,电影里看着完全意识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王千源不是第一次演父亲,2010年,十四年前就在《钢的琴》里面演了一个父亲。
在《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一个建筑工程师,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面形容枯槁,非常准确地给出了一个绝望的父亲形象。
很明显看出来王千源在角色上投入了心思,最开始肌肉壮硕,后面一点点枯瘦下来,到了后面伤口发炎导致他处于高烧状态,身上非常明显的消瘦,眼睛因为病痛和休息不好变得干枯,视线不清,嗓音低哑干涩。
不过,导演和编剧给出的人设有点损伤角色魅力。
故事是发生在2009年,王千源本身是工程师。
以他的身份和背景经历,女儿被害第一时间是报警,然后会一直寄希望于警方。
到他接到罗志成告密短信之前,剧情还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在王天笑家里他看到视频,义愤之下打死王天笑之后,突然就不信任警方了。
这种转变是比较大的原则上的转变,是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让观众相信角色。
那么,可能选择的理由包括下面三种。
第一,是李长峰失手杀人了,他想逃避警方惩戒。
但是,以李长峰当时的状态,他只关注杀女儿的凶手,自身的安危与否应该不是他重点考虑的东西,所以这一点不能让观众信服 。
事实上,编剧和导演也没选择这一个理由。
第二,李长峰发现凶手未成年,即便被抓也会很快放出来。
而且他很确定凶手并未悔改,还会去害别人。
在剧情了应该还会有凶手自己未成年这一理由当面刺激李长峰,才导致李长峰不信任警方处理,而选择自己复仇。
本来按照这个电影的主线,包括最后电影的胶带,这个转变理由才是最理所当然的理由,但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却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最理所当然的合理理由。
第三,是导演选择的李长峰变得不信任警方的理由,就是:李长峰作为一个父亲,被女儿被害录像刺激了,选择自己复仇。
在王天笑家里,李长峰打死王天笑之后,导演突然闪回插入了一段回忆性的片段,这段回忆里显示了李长峰在女儿死后的各种痛苦。
本来电影前面的节奏都非常好,一步一步推进到李长峰失手杀死王天笑。
就是这一段回忆的插入,突然间打乱了前面的节奏。
当时看到这一段时,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会有这一段。
然后,在结尾时当年轻警察开枪打死李长峰时,才想明白,原来导演想把李长峰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罪犯,这样结尾年轻警察的开枪在法理角度和道德角度都能站得住。
如果,最开始李长峰是因为明确地知道“凶手不会受到严重惩罚,而且凶手没有悔改”,才决定自己复仇,那李长峰的选择就属于“逼上梁山式”的选择。
那么,结尾时,李长峰被杀,在法理上是正确的,但在道德和感情角度,就无法让观众接受了。
而现在电影里把李长峰的选择归因为“自主选择个人式复仇”,那么,李长峰持枪伤人,就属于主动选择成为罪犯。
那么,最后李长峰的死亡,从法理、道德角度,都可以成立了。
但是,根据电影里最前面父女相处的片段,可以看出来李长峰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做事理智的人,电影仅仅是通过一段插叙闪回,就让一个四五十岁的、独立养大孩子的、理工科工程师,在已经选择报警,一直相信警察的前提下,突然变得冲动,而选择自己去复仇。
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而作为对主线剧情的弥补,导演和编剧反而让王景春饰演的老警察梁军一直念念叨叨的说着未成年的恶人也是恶人这种台词。
这种设置非常不恰当,因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是不会把自己对于嫌疑人或者某一类人的态度一直念念叨叨的。
这种台词应该出现在李长峰这种非警务人士或者年轻警察这种经验不丰富的角色嘴里。
所以,虽然知道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有别的原因,才作出这些调整。
但是,如此生硬的改编,只能证明这个导演和编剧不太成熟。
导致李长峰和梁军两个角色的效果都受到损害。
浪费演员的表演。
影片内容就不说了,看看这评分就知道了,可惜了王千源王景春的演技了。
但是这个意义啊,还是很值得宣传的。
毕竟现在是个欠债不一定还钱,杀人不一定偿命,天经不一定地义的时代,我们常常奚落隔壁西八国电影敢拍,但拍了也不改。
可我们这边连拍都不让你拍,影片的彷徨就是社会大众对某些法律条款的彷徨,剧里王千源大哭着喊,:“我女儿死了,为什么他们还可以活着”。
还有女房东让王千源相信法律,说法律会制裁他们,王千源对女房东说;“法律会给他们(罪犯)机会,没几年就出来,结婚生子”。
这完全违反了人们朴素的道德与法律观念啊,从小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结果经常发现事实是,为什么受害者遭遇诸多折磨与极大痛苦后死了,而罪犯只需要完全不对等的惩罚后,还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就因为他们未满18岁?
未满16岁?
未满14岁?。
依稀记得一段话,不知道谁说的,大概意思是:社会给了罪犯可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呢,受害者已经死去了啊,对罪犯宽容,就是对于受害者亲人的第二次伤害。。。。
尤其受害者生前还有可能遭遇极大的侮辱与痛苦,受害者已经没有机会再重新来过了。
而且这让社会大众怎么想,想想扶不扶的最早案例,那位法官判的或许是有法律可依,可是起到的恶劣的社会影响呢?
,流毒深远啊,。
---很小的时候,那会还很少有监控,还记得初中时候有同学口口声声说某某地方某大哥(其实就是小混混),开个面包车在路上看哪个女孩好看,往车上一拉去偏僻地方,把女孩一玩再一扔,这些当年只当做恐怖故事来听的,多年以后想想,其实都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就看看现在到处都是监控还会发生这种事,当年只会更糟糕)。
也不知道那些受害人最后怎么样了,那些罪犯又怎么样了。
我很不懂。
警察永远是慢人一步的,李长峰甚至顺带手捣毁了一个制毒贩毒窝点和淫秽之品据点。
有那么多未尽的谜题…梁警官和三个少年犯的故事。
他们长大了吧,成家了吧,会是谁呢?
谢宇他爸爸会是当年的某一个人吗?
女房东为什么帮助李长峰?
仅仅是同情吗?
她一闪而过的儿子的玩具,她儿子长大了吗?
还是……李长峰是绝对的反社会吗?
在报道中他成了一个绝对的反社会人物,事件的导火索,那起奸杀案,迷奸案,提也不提了。
同样,影片对未成年犯罪的讨论戛然而止,仿佛一头巨兽在向观众卖萌撒娇。
野心之大却不匹配,当那些修改的法条出现的时候,绿林一般的复仇就注定了落败在法的至高性下。
我们曾经歌颂三侠五义啊、绿林好汉、复仇。
现在,我们得到了教育绿林好汉是绝对的无力曾经我们同情,现在我们包庇可以说它彻头彻尾是一部教育片。
它没有给我影片挣脱现实无力的希望,而是在警告我…惶惶不可终日是警告你我一样懦弱,无力,痴信正义的依依爸爸们法律会给他们很多机会法律不会给你机会
#彷徨之刃的现实意义##彷徨之刃父亲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12-13岁的孩子杀人,到底该不该严惩?
你要说他们还是孩子,应该给予一些宽恕,但这些天生坏种,作案残忍至极,根本不知悔改!
东野圭吾原著小说《彷徨之刃》不是第一次被改编了,但在国内,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作品确实鲜少出现,而且尺度还如此之突破。
而这部作品所出现的时间点,也确实契合了当下网友们的情绪。
毕竟,就在几个月前发生的那起全网轰动的事件,让网友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未成年犯罪问题之上。
在本片中,王景春演的警察,代表的是法理。
王千源演的李长峰,代表的是人心。
法者仁心。
如果你是一个警察,在面对女儿被凌辱虐杀的父亲复仇之时,该怎么做?
那惨不忍睹的尸体,曾经鲜活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样子,但凡是个人都不忍心见到吧?
警察回忆起,多年前,为了一台游戏机就把男孩殴打凌辱致死的凶手,竟是三个12-14岁的孩子。
他们被抓时,有说有笑,觉得自己未满14周岁,可以免于追责。
这一幕,似乎是无数现实案件的缩影。
可以说,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和面对现实中此类事件时的心情,是一样的,愤怒至极又无可奈何。
其实,我是读过《彷徨之刃》原著的。
在原著的结局中,情急之下,警察只好开枪击毙了长峰——毕竟警察不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己面前杀人犯罪。
也因为这个结局,不少书迷和观众失望透顶,对东野圭吾非常不满意。
在故事的最后,警察向上司递交了辞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警察在抓捕过程中,就多次怀疑自己,到底在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情理与法理的天平,到底该倾向哪一端呢?
但其实这个矛盾,东野圭吾在书中就有讲,社会给了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受害者却已经死去,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
对罪犯宽容,就是对于受害者亲人的第二次伤害,因为受害者死去之后,没有机会再享受宽容。
这样的现实,无论理论上多么正确,都难免让人感到不公平。
对应现实,其实同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而电影作品要做的,就是把现实中真实的一面,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
值得单独提一句的,是王千源在片中贡献出的演技,力竭、脱水、绝望、崩溃......能看出他想要演好父亲这个角色有多努力。
但这一次国产版的《彷徨之刃》,作为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改编之作,确实很有勇气。
它把未成年人不加掩饰的恶,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是以我们本土化的形式。
恶魔,还分大人小孩吗?
未成年的恶性犯罪,也应当受到严惩,因为被害人的生命和家庭,已经被他们毁灭了。
应该宽恕吗?
我反对!
我也非常乐意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且讨论,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希望社会能越来越好。
#彷徨之刃尺度突破#
我个人觉得有点讽刺。
新闻里播报的是受害人和受害者的父亲,到最后播放的反而是作为嫌疑人的父亲,而从头到尾真正的嫌疑人,一次都没有播放过。
最后父亲最终被枪杀了,作为嫌疑人的谢宇却活了下来,从他的表情来看,显然他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所以他不会改过自新,法律也不会让他重新做人。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网上刷到的一个国外的视频,那个母亲也是为了孩子复仇,当时的法官、警察他们都知道,他们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他们等这位母亲枪杀了对方之后才逮捕了母亲。
我对法律了解的不多,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来看,他们越发的猖狂,因为知道法律只是约束了他们,并没有限制他们。
法律会惩罚他们,但同样会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假装抓住了这次机会,但是出来之后呢,遗忘才是最可怕的,大家都已经遗忘了整个罪恶事件的发生,而犯罪者开始重新做人,正常生活,那沉浸在那个悲痛里面的那些家人们呢?
他们该怎么释怀?
现在敢开点映的电影都是对作品质量有信心的。
散场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讨论,这个电影为什么不在五一档上映,票房一定很不俗。
会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这本的原著在我的东野榜单中肯定算中上游的,虽然已经想不起来具体的情节,但是当时看完的压抑与纠结还是刻骨铭心。
看到演员出场的时候有点惊讶,因为我心目中王景春与王千源的角色应该互换一下。
但越看越觉得这个选角还挺合适的,两位影帝的演技都超级棒,王景春老师的演技真是封神啊!他一出场的眼神让我感到怪异,后面的故事简述了他转变态度的原因,虽然不够详细,但王老师用演技补上了缺失的细节。
李长峰与李芊的最后一场戏我有点无法沉浸,反而王娇娇的爸爸那一段无声的啜泣真是刺向我泪囊的刀,演得真好啊。
王千源老师最好的戏在逃跑时那段嘶吼,那个气音真是闻者落泪啊。
三个坏小孩也演得不错,尤其是他们单独的戏份,和影帝们对戏时会稍落下风。
整个故事讲述得清晰干净,几个人视角转换的比较自然,齐溪的故事线可以再多说几句。
三个小孩加谢宇的父母坏得有点刻板印象了。
对这个结局不满意,我始终觉得未成年保护法应该是保护未成年被害者,对加害未成年人的人罪加一等,而不是保护未成年加害者。
最后看到小**不仅没有死刑,还被从轻发落,心头无名火起。
我一直希望有一个彩蛋,王娇娇的爸爸等着小畜生出狱,刺杀了他。
由于最近的热点事件,这个电影应该会爆吧,希望有更多的人看,有更多人去关注。
未成年的恶也是恶,甚至是更恶。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我期待的世界。
今天我在爱奇艺流媒体上观看了一部改编自东野奎吾悬疑小说《彷徨之刃》的同名电影。
之前我看过这部小说改编的日剧,说实话,剧版拍得很好,将小说中聚焦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拍得栩栩如生,让观众认为这就是现实。
而这部国产翻拍电影,和剧版的大致内容都差不多,讲述的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女儿在外被一群小混混糟蹋致死,随后警察过来立案,父亲也得知女儿的噩耗,之后父亲为女儿报仇的故事。
日剧版和小说的表达主题是一致的,主要讲述了两个点,一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二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在日剧中的那三名小混混都被警察抓获了,并提起公诉,只是法院考虑到是未成年人,就没有判太重。
对于这几名小混混来说,都过去了,谁知出狱后,他们仍不知悔改,继续糟蹋其他女孩。
但是对于死者父亲来说,这事过不去,本来是去警察局销案的,结果无意间看到警方的资料中,又有其中一名小混混的名字,再得知这几名小混混出狱后的消息,这名父亲也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
而我们的国产翻拍呢?
虽然也是一个父亲为女儿复仇的故事,但是表达的主题却完全不一样。
日剧中的父亲角色,一开始也是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取证的,想通过法律的手段严惩这几个小混混,只是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发现了法律根本靠不住,严惩不了这些小混混,才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这中间的心里转变过程是很重要的。
而国产翻拍,却直接跳过了这几名小混混被法律制裁的结果,直接展现父亲如何复仇的过程。
甚至警察一边要破未成年强奸犯,一边还要劝说这名父亲继续做过激行为。
用罗翔老师的话说,全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问题,站在法律与道德的至高点批判事物。
你觉得任何一个当事人会听得进去吗?
法律的意义是预防犯罪,而不是每次出现了全社会热议的案件才去修改法案,那谁又愿意去当这个全民热议案件的当事家庭呢?
而作为一名影视人,我们能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观众看见现在的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前把这些问题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好让我们的立法者提前去制定新的规则。
防患于未然。
这才是好作品该有的素质。
很显然这部国产翻拍《彷徨之刃》电影,不是一部好作品,因为它刻意回避了法律与人性的问题。
只想展现给我们,犯错就要付出代价,不管你是处于正义的,只要你不是法律的执行者,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看似一部普法电影,最后却让所有人寒心,法律的本意真的只是这样吗?
我想看完电影,不管是学法律的还是普通观众都沉默了。
总而言之,这部国产翻拍电影《彷徨之刃》真的太让我失望了。
看复仇类的电影,影片的尺度又不大,我不如去看《疾速追杀》,看普法类电影,还不如张艺谋的《第二十条》虽然影片有删减,但起码比这部电影普法效果好。
真的就是一部导演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主题的电影。
国版《彷徨之刃》,是一部观感超过预期的电影。
此前我已读过东野圭吾的小说,也看过都由竹野内丰主演的日剧版、日影版,对这个故事按理说是驾轻就熟了。
但在看这部电影时,依然会有股愤怒从心底爬出来,化作父亲长峰那耗尽全身力气、掏空灵魂的嘶吼。
对比日版的压抑与谅解,国版《彷徨之刃》多了一份不管不顾的锐意。
从手刃王天笑到向谢宇开枪,长峰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复仇,到最后也没有原谅恶童、坚决不和解,让人解气。
自出版到改编成电影,这么多年来,《彷徨之刃》都极富争议性。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它探讨的话题既敏感、又有代入感。
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应该都会代入一种处境: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女儿被未成年男生凌虐杀害,你该对这些人渣复仇吗?
影片的核心冲突,源自未成年犯罪者所受到的惩处与受害者家属无法安抚的悲痛之间巨大的裂痕。
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个普通的单身父亲,他与女儿小芊相依为命。
直到一个雨夜,三个混混在路上随机袭击了小芊。
长峰满大街搜寻失踪女儿的踪影,等来的却是次日警局打来的电话,他们在江上找到了她的尸体——被两个男生强暴、注射过度剂量的毒品、每寸皮肤都残破不堪。
难以承受的痛苦快将长峰彻底撕裂,从破碎的指甲和手臂的针孔上,他都可以看到女儿生前遭遇了怎样的凌辱。
由于对方是慌乱抛尸的新手,警察很快就找到了当晚的车辆和车主。
与此同时,李长峰也锁定了两个少年之一的王天笑,在他家里,长峰看到了女儿被性侵、凌虐的录像。
这种事他们已经干了很多次,更可怕的是,对方的语气轻描淡写,似乎一个女生的死不算什么事,是几天后就会被忘却的意外罢了。
就算被抓,也不过如此。
少年的恶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愤怒的是,他们可能会因年龄而不被处以极刑。
一边是心如刀绞的父亲,一边是天理难容的畜生,长峰瞬间燃起了复仇的怒气,开启了他的复仇计划。
随着涌动的恶意,电影将少年犯罪的问题揭示而出。
王景春演的老警察梁军在缉拿长峰时,就常常陷入自己的回忆中。
在他的从警生涯中,经历过一起很凶残的案件,三个12-14岁的男生合伙霸凌,为一台游戏机打了一个男孩十多个小时,将他凌虐致死。
被抓后,他们挨个说“我才12”、“我13”、“14岁判不判刑啊?
”梁军只能看着他们说笑离开,他们敢做这么耸人听闻的事,就是因为妄图利用年龄来逃避刑事责任。
梁军那句“犯罪哪分大人还是小孩啊,都是坏人”,直指罪恶的均等性——未成年人犯罪,从来不是个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但为什么总有人要以“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理由,把罪恶区分成三六九等?
就是因为这种区分,让加害者得到保护,而受害者家人的悲痛和愤怒却无处宣泄。
所以梁军对长峰是同情的,这也是他这个角色形象之所以复杂的根基。
在理性的判断下,也有感性的抒发。
无数悲痛的经历,让他理解长峰的所作所为,在情与法的天平上挣扎。
直至最终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
王景春把这种深层次的无奈,诠释得非常到位。
“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
没几年,就能出来结婚、生子。
但不管判多少年,都抵不了他们的恶。
”正因如此,长峰才选择了复仇。
他绝非是简单的快意恩仇,而是对正义无法实现的抗议。
王千源嘶哑、无力,整个人强撑着快被掏空的表演,将内心的彷徨与焦灼展现得让人感同身受。
从几个家庭的“对照组”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电影想引导的,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思。
几个少年犯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有的是父母不管教;有的是本来价值观、生命观就很成问题,出了事还云淡风轻;有的还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些家长们虽然没有亲手犯罪,但却用实际行动,将孩子引向罪恶的深渊。
而孩子们犯下的罪责,也是对大人进行一次掷地有声的“回旋镖”诘问。
“彷徨之刃”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峰与梁军在情感与法律之间,内心充满愤怒和无助,前者更是彷徨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面对女儿被少年犯残忍杀害的现实,他也在是否复仇、如何抉择自己生死的选择上,有过犹豫。
但哀莫大于心死,女儿被夺走后,他的人生就再也看不见光明了。
最后一刻,他克服彷徨,化身为刃,以暴制暴,刺向仇人。
《彷徨之刃》的故事,可能发生在随机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正因此,我们都希望长峰能手刃仇人成功。
加害者可以洗清过去,重回正轨,而受害者和其家人却永远没有机会了。
恶永远无法消失,加害者们制造出来的恶,仍然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不断侵蚀他们的心灵,一生如影随形。
电影将未成年人罪犯的恶血淋淋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探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中情与理的边界问题。
在大环境之下,完成如此大的尺度和表达,实属不易。
不够爽,可能是因为坏人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惩罚,好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再一个是有一些想要看到的点讨论点,比如:1️⃣首映礼板子上写的女孩被盯上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个电影也没怎么说…
如果真的可以“补一刀”就好了,像《消失的她》打何非立牌一样,真的很需要泄气💢2️⃣未成年犯法,未成年人自身、父母、学校、社会,这些种种因素,本来是可以在电影里呈现的因为有提到(可能被删了)关于“亲人复仇”这个点,其实相比于《涉过愤怒的海》,他多了几组家庭的对比,更能看到不同家庭对未成年成长的影响3️⃣再一个是,情理与法理,王景春饰演的警察是有故事的,他的故事可以讲出这个点,但也没很深入就是感觉有点放不开,看演员表还有观影时的感受,感觉剧情删减了一部分,所以观感上也不太连贯总体上就是,冲他这个题材很想打高分,但是内容支撑不起来这个题材,只能到3.5-3.8(满分5分)还有最后一个镜头里,两位警察的话,真的很难不说,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
第542篇原创影评,本文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5.5分。
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中日韩都翻拍过,无论是剧版还是电影版都有,按理说属于比较好抄作业的类型,导演陈卓美术科班出身,半道出家踏入电影领域,前些年寂寂无名,作品寥寥,最近两年不知怎的玩起了翻拍片,去年上了一部翻拍自《看不见的客人》的《瞒天过海》,今年又搞了这部,但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按理说王千源、王景春、齐溪、张宥浩、阿如那这样的阵容也算是都是演技派,但是本片从主角到配角,就没有一个人物刻画的让人过目难忘的,而问题的原因不在演员,而在主创。
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员工具人化,警察在演警察,坏人在演坏人,绝望的父亲在演绝望的父亲,所有角色只有工具属性,没有人性,原著这么一个探索人性挣扎、幽暗隐秘的故事,到了本片干瘪的像是三体人脱水了一样,说父女情深,没有生活细节的支撑,失位的母亲也没有任何展开或交待,再看到女儿尸体的时候那段嚎啕就让观众完全没什么带入感,尤其是这种无感从片头持续到了片尾,王千源越是声嘶力竭,观众越有一种看演员综艺的既视感,带入的不是故事,而是想是不是该给王千源的卖力演出鼓个掌爆个灯啥的,你越用力,我越出戏。
王景春饰演的警察,有一个当年抓的混混杀人却因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被无罪释放的过往,但他对李长峰(王千源饰演)这位绝望的父亲的同情流于表面,他内心的挣扎几乎没什么表现。
三个加害者的形象同样单薄,基本就代表纯粹的恶,罗志诚(张宥浩饰演)胆小恐惧又出于愧疚向李长峰透露了真凶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他借李长峰之手除掉谢宇这个纠缠他的梦魇,一个懦弱之人的反击,都能让这个人物更加饱满,可是前面花大段笔墨铺陈的罗志诚,最后几乎查无此人了,就连最后一次透露谢宇的消息,也是罗志诚爸爸发出去的,这点更是语焉不详,其父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是同情李长峰的遭遇,还是怕自己的儿子将来被谢宇打击报复,要借李长峰的刀杀人,什么交代都没有,纯靠观众脑补。
看完这个片子,最大的感触不是里面的人物有多么彷徨,感觉不论从角色到演员,信念感都挺强的,都特别知道自己要演什么,人物内心的挣扎、愤怒、恐惧与迷茫的交织是一点都看不出来,真正彷徨的更像是主创人员,不知道该怎么表现原著的精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编到哪算哪,这种剧本,影帝也拯救不了。
翻拍片本来门槛就低,抄作业都只抄到及格线,还是不适合吃这碗饭,早点进厂拧螺丝吧。
云何电影聊一点电影,品一味生活,不知何所云,不知云几何41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我对这个结局不是很满意。
如果角色都讲川渝话就符合当地背景了
王千源演技总感觉有点刻意 书只来得及看了一半 感觉前面改编的还行 后半部分原著也这么无聊吗?
花季少女惨遭奸杀,失独老爸市内追凶——《涉过愤怒的沙坪坝》。煽情过头,拖沓至极,巧合过多,没有口音,王千源狠毒不足冷酷有余,妈的,余华演得真好!警察办案效率还没一个中年人快,笑鼠。浅浅探讨了一下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正义全靠字幕,甚至在电影中也没能完全实现。
陈卓《彷徨之刃》,5/10。表意不清,到底是死刑制度反思、还是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还是抵制校园bully,一眼看透结局的标准烂片。
喜欢王千源。女儿被害让我流下了眼。但故事拍的不精彩。
罗门家丑闻曝光的日子,碰巧看完了这部电影,有的家长是家长,有的家长就是畜生。
其实,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的故事就脱胎于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只不过比底子故事更放飞和自我夸张,但这版改编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尤其在日本韩国都拍摄过之后,当然未成年暴力犯罪的探讨值得鼓励,但也是原作的主题而已。
王千源的演技如此单薄,毫无层次。PS:结尾的新闻报道,以及梁警官口中的“家庭和社会”,真是莫大的讽刺!
果然,法制现场了
昨晚看完的观后感是请内娱和东野圭吾互不打扰
谢宇居然没死,都没打死为什么要打李老爹!击伤不行非得打死了?气死。既然不能拍这题材就算了,这是干啥呀!
一部犯罪动作片,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考验,展现了他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和内心的矛盾。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正义与道德的深思。影片有着出色的表现和引人入胜的剧情,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影片。如果您喜欢悬疑犯罪题材的电影,那么《彷徨之刃》将会给您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观影体验。
东野圭吾的小说,日本已经有电影和剧再签了。冲着王千源看的。杀红的爽剧拍不了,往深度探讨情与法还特别是未成年犯罪那就更拍不了了。砸门的模型是,开头铺垫声嘶力竭的过度情绪输出,中间该死的死,该被法律制裁的都制裁了,结局黑板报出大字,或强调过往数据 现在数据变好,或强调漏洞已修复 未来一片大好。王千源好久没出好片了,这里面的父女情好做作。
东野圭吾《徬徨之刃》2020年拍摄383
比较一般,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部分,画面、音乐、剧情,作为电影都是平庸的作品,当然这样的题材越多越好,片尾曲好评!
怎么说呢,全程就淡淡的,过程中脑海无数次闪过《涉过愤怒的海》的节奏和调度,曹保平确实厉害。不过我第一次get到了王千源,慈爱的,破碎的,绝望的,强壮的,悲情的,世界多一些王千源这样的爹,将是美好人间。
阿如那这几年戏路越来越窄,简直快成了畜牲专业户。
这到底有什么翻拍的必要性。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别老一天到晚鼓励生育,生出一堆小畜生。
血亲复仇,朴素正义。电影情节既满足了传统伦理的人伦大义,又能完全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合理改编,很好地兼顾做到剧情合理和情绪共情。人物的行动线索都符合逻辑,没有哪一方是故意犯蠢拖后腿的。缉凶追逐的动作场面都打得很生猛,每个角色都有很充分的情绪释放空间。比起去年类似题材的电影,本片没有加入拧巴的内在反思纠结,简单直给而纯粹。尤其是结尾的开枪,实在难得。当电影刚好遇上社会时事热点,很难讲是电影蹭热度,而是社会确实存在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遍遍地重复发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