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早期的滨口龙介绝对是我对当代还有人这么拍电影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什么样的灵感和勇气才能让人拍出片尾这个17分钟从一片漆黑散步到天色微明的长镜头?又是怎么敢在pt2全长展示pt1排练的话剧。有才华又自信。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下雨天看一场这么妙的电影是给搬砖人最好的慰籍,止疼片般的存在。(骆以军式哽咽
让想象力在正确的车站下车。绝妙的脸庞与电车调度!!!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不知所云,四个小时像是坐牢
滨口龙介的超漫长电影初尝试。通过绵密紧凑的对白和诗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柔情、隔膜和矛盾。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展示了年轻人创作话剧及排戏过程,而下半部则呈现了现实中的话剧演出,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的创作轨迹。电影中的对话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通过语言的列车这一比喻,探讨了个体之间如何通过言语建立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困难和挑战。影片的255分钟4个多小时的时长很考验观众的耐心。同时影片的结尾极具戏剧化的浪漫,给人印象深刻。
亲密在背道而驰后。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天明真美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把我看伤了,非常不耐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除了突如其来的浪漫结尾,但那种感觉是属于《春天情书》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实验,像是为《欢乐时光》所做的准备,但呈现出的效果相差甚远,开始怀疑四个小时片长的必要性。上部散落着工作坊里的无聊对话,念诗,从夜晚走向白天;下部放置了一场两小时的完整话剧,汹涌的正面对切镜头,终于令我摇摇欲坠、濒临崩溃。整体拍法过于寻常,叙事层面只是琐碎无聊,并没有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特质,真正的戏剧性时刻和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抹杀了。《欢乐时光》的优点在这部里完全消失。以及,确实看出成本极低。
是《欢乐时光》的感觉但是更文艺抽象疏离(也许女性视角更有亲切感吧),观感不如前者,但等到结尾的呼应和分离的列车那幕,又不禁泪湿眼眶。滨口绝对是理论娴熟却不炫技自诩的学院派。“我给你的所有言语和行动,都是‘想你爱我’的代名词”。
不太喜欢前篇,觉得是一群self-absorbed的文艺青年在尽情自恋。自省是好的,但过渡沉溺于自我就会变得自绝于世界。后篇的话剧我倒是很喜欢,虽然又是男男女女搞破鞋的故事,但角色们直白的情感表达很有戏剧张力。很喜欢关于暴力的诗:暴力的本质不是物理攻击,而是剥夺人选择的信念与能力、让人感受到不义。没太想明白话剧和现实世界的互文,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只买下篇。最后在驶往不同方向的列车上热烈挥手,还是有被猛地甜了一下,男主穿军装实适合沟妹。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早期的滨口龙介绝对是我对当代还有人这么拍电影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什么样的灵感和勇气才能让人拍出片尾这个17分钟从一片漆黑散步到天色微明的长镜头?又是怎么敢在pt2全长展示pt1排练的话剧。有才华又自信。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下雨天看一场这么妙的电影是给搬砖人最好的慰籍,止疼片般的存在。(骆以军式哽咽
让想象力在正确的车站下车。绝妙的脸庞与电车调度!!!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不知所云,四个小时像是坐牢
滨口龙介的超漫长电影初尝试。通过绵密紧凑的对白和诗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柔情、隔膜和矛盾。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展示了年轻人创作话剧及排戏过程,而下半部则呈现了现实中的话剧演出,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的创作轨迹。电影中的对话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通过语言的列车这一比喻,探讨了个体之间如何通过言语建立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困难和挑战。影片的255分钟4个多小时的时长很考验观众的耐心。同时影片的结尾极具戏剧化的浪漫,给人印象深刻。
亲密在背道而驰后。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天明真美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把我看伤了,非常不耐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除了突如其来的浪漫结尾,但那种感觉是属于《春天情书》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实验,像是为《欢乐时光》所做的准备,但呈现出的效果相差甚远,开始怀疑四个小时片长的必要性。上部散落着工作坊里的无聊对话,念诗,从夜晚走向白天;下部放置了一场两小时的完整话剧,汹涌的正面对切镜头,终于令我摇摇欲坠、濒临崩溃。整体拍法过于寻常,叙事层面只是琐碎无聊,并没有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特质,真正的戏剧性时刻和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抹杀了。《欢乐时光》的优点在这部里完全消失。以及,确实看出成本极低。
是《欢乐时光》的感觉但是更文艺抽象疏离(也许女性视角更有亲切感吧),观感不如前者,但等到结尾的呼应和分离的列车那幕,又不禁泪湿眼眶。滨口绝对是理论娴熟却不炫技自诩的学院派。“我给你的所有言语和行动,都是‘想你爱我’的代名词”。
不太喜欢前篇,觉得是一群self-absorbed的文艺青年在尽情自恋。自省是好的,但过渡沉溺于自我就会变得自绝于世界。后篇的话剧我倒是很喜欢,虽然又是男男女女搞破鞋的故事,但角色们直白的情感表达很有戏剧张力。很喜欢关于暴力的诗:暴力的本质不是物理攻击,而是剥夺人选择的信念与能力、让人感受到不义。没太想明白话剧和现实世界的互文,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只买下篇。最后在驶往不同方向的列车上热烈挥手,还是有被猛地甜了一下,男主穿军装实适合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