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
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
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
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
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
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
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
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PS,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
一段历史的黑影对大多数人来说“波黑战争”不过是历史课本的章节,《血与蜜之地》所展示的正是课本外,或者说是历史自身所删减的那些秘密。
波黑战争伊始,连世界级Police美丽啃人都不愿掺和到这场数据着2000门大炮,6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古老战争的延续内战(基督教徒VS穆斯林,克罗地亚人VS塞仒维亚人)可就是这场持续了3年多的战争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多万人沦为难民,一个曾交通发达,风光绚丽的国度就这样为历史贡献了一场“2战后欧州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把自己打回解放前。。
关于波黑,我们不必知道她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也不用了解前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共和国是哪几个,我们只要通过这部电影懂得:在这片面积5。
1万平方土地上,混居着三大民族,信奉不同宗教(穆斯林信伊斯兰,克罗地亚信罗马天主,塞仒维亚信东正教)所以这个国家的政府无论要做什么决定,真主和上帝都得进行单挑,直到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解体,在波黑前途问题,穆族和克族史无前例的共识:不理塞族的反对,让波黑共和国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成为独立国家,人数绝对劣势的塞族冒泡了,去到欧共体讨说法,可最关键时刻,欧共体和美丽啃却再次体现对民主投票一贯的热情尊重:上帝都告诉大家:真理也许属于少数人,可投票永远听多数人的,所以占了波黑人口百分61的穆族和克族就得到了波黑是主权国家的支持,逼着塞族人把手中的AK-47上膛。
波黑内战战火迅速点燃。。
一道鲜红的伤疤按军事专家析说的,这场以萨市为中心不到3个月就有50万人扛起枪混战,是除拆了国内战外,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结果最惨烈的自相残杀。
仒萨拉热窝市又无疑是波黑战争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被封锁的那段时间萨市人遭受了何种苦难,直到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在市内设安全区,那些令人发指的战争才一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
《血与蜜之地》正是以萨市为切入点,以一段禁忌之恋为故事主线,描绘了一幅真实仒残酷的战争浮生录。
影片中本来相爱的男女主因不同的民族身份不得不站在对立的立场,类似的悲剧从战争初始就不断发生,影片豪不避讳地还原了当时的惨状:原本和睦的邻里街坊兵戎相见,恩爱甜蜜的夫妻反目成仇,塞族对克族和穆族展开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他们一边喝着梅子白兰地,一边疯狂杀戮——喝醉的阻击手趴在小山包的犹太墓地,把视线内一切生物当标靶,在空地堆雪人的孩子被火箭炮轰成了碎片,街头的野狗叼着残肢在废墟中撒欢。
年迈负伤的士兵被遗弃在角落静寂的死去。。。
对这个城的人们来说,最安全的间只有清晨,因为那时士兵还在宿醉。。
1992.8臭名昭著的奥马斯集中营被《卫报》战地记者布利阿米发现,随后大量因被虐待频临仒死亡的克族,穆族男子照片出现世界人民视野中,让人震惊,3年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曝光,事实上像这样大型的集中营多达18个,无以具名的小型集中营更不计其数,仒《血与蜜之地》的镜头没回避这场种族灭绝事件,仒是用压抑冷静的拍摄,将这一人类史上丑陋的一幕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最终关注的则是那些只关押女性,供军人发泻的“魔兽营”。
塞族士兵就在学校和广场设立营区,不分老幼对妇女实施强暴和虐待。。
最残忍的一幕则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在她母亲面前被污辱。。
接近纪录片的真实对于有争议性的暴力场景,不少观影后的人对其真实性提出些许质疑,但演员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浇熄了人们对真相所保留的最后一丝幻想。
演女主角姐姐的瓦妮莎。
格罗佐是个在萨拉热窝以外长大的波斯尼亚人,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舞蹈家,但在那场战争中,一枚炮弹把她的梦想和家都变成烟雾。
有的演员至今还穿着战争时期留下的衣服和袜子,有的演员已经10多年没吃过香蕉,一位28岁的女演员在战争中失去了30位亲人(包括她的父母)。。
可以说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觉得这些演员不是在表演,仒是在电影中复叙各自的苦难,使《血与蜜之地》有一种接近纪录片的真实感。
天使安吉丽娜。
茱莉的绚美释放对于演员以及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来说《血与蜜之地》是在展示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疤,让世人了解一段浸满血的真相,但痛苦却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
对于影迷和粉来说,关于电影背后的一切——背景,故事,演员,投资。。
最终抵不过一个人的惑:导演,制片:安吉丽娜。
茱莉——如果用百变和极致为坐标轴两端,让好莱坞演员自然分布,那轴的那边供着梅丽仒。
斯特里普,轴的这边就必须是安吉丽娜。
茱莉,是的,茱莉是世界上距离随波逐流最远的人,典雅仒随意的背后是爆棚的自信,在一众女星抢“女神”头衔时,她早在全人类心中申请过专利了。。
这次她首次执起导筒,在《血与蜜之地》中厚积薄发地选择了现实中与自己密切关注多年波黑战争题材,以只导不演绝不喧宾夺主的意图,让她的超粉兔不得不为此片没入奥斯卡报声憾。。
还好伍迪艾伦和梅丽仒。
斯特里普都有揽获,兔才没吐口水。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若要反战,要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民众的伤害,对于战争的立场最好不要选边站。
看了影片很难不怀疑导演已将波什尼亚克族(就是穆斯林)设定为受害者(甚至是正义者),而塞尔维亚族是罪孽深重的嗜血魔鬼。
片塞族人的形象无一不是暴力、血腥、禽兽,不是在屠杀就是在强奸。
波黑内战已经超出了正规军对抗的范围,种族间的仇恨迅速发酵,一夜之间朋友间互相仇杀也不罕见,三族早就杀红了眼,谁对谁错又如何去分辨,有一个例子,1991年南斯拉夫杯决赛前斯普利特海杜克的克族球员斯蒂马茨对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球星米哈伊洛维奇(此人为塞克混血)说我希望我们(克族)杀了你们全家,当时的形势下有多少人被宣扬的民族仇恨冲昏头脑丧失理智由此可见一斑。
波黑内战中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正是如此,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审判的战犯不仅有塞族,也又克族,穆斯林。
只是塞族战斗力最强,占据的地盘最大,对其他族中施暴的机会更多。
并不意味着穆斯林与克罗地亚族在战争中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优良民族,克罗地亚境内东斯拉沃尼亚和克拉伊纳的塞族居民的惨状不亚于波黑穆斯林。
对于内战对于死亡,需要反省的是三个民族,不是是要塞族下跪认罪(就像影片结尾)。
从反思战争为标准来看,这部比同题材的无人地带差了点。
尽管影片对波黑战争的复杂性和深入性探寻远远不够,但是它让我想说——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对人类种族、群体的身份性残害与屠杀的反人类罪行都将受到严厉的审判,其中涉及的行为个人必会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到应有的惩罚。
安朱丽娜朱莉当导演的消息真的让我意外了一下,不过想想这个性感女神一贯令人吃惊的个性,也就没什么了。
战争爱情一向是很讨巧的题材,但导演好一部成功的战争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朱莉,能把快被人遗忘的波黑战争导演成这样,也不错了。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打5分(10分制)。
但因为是朱莉亲自编剧亲自导演,加上电影对波黑战争挖掘的深度,摄影、表演等多个方面,这部电影可以打7.5分,波黑战争一向无人问津,朱莉能靠自己让人们对波黑战争重新思考,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暴力镜头适可而止,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炫技卖弄,《血与蜜之地》一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这个故事,尽量客观地看待这场战争,还原战争真相。
再看看战争本身,它对人类的伤害已经不止是破坏财产、危害性命,还让人变得像野兽一样,让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出来,让爱人朋友分离,朱莉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深度真的很不易
艾尔嘉是一位美丽、羞涩的画家。
她和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生活在一起。
她的相恋中人是一位警官。
在一次甜蜜的约会中,一声巨响炸碎了他们的美梦,两人从血泊中爬出忙着救人,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事故,而是战争的硝烟,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救赎之路。
种族的血洗,让昨日还在同一条街上和睦相处的近邻成了今日的仇敌。
身为波斯尼亚人的艾尔嘉和姐姐一家在恐惧中度日如年伺机逃离,最终还是未逃脱厄运,成了塞军的阶下囚。
就在塞军士兵要对她进行兽性强暴时,一只手摁住了她。
她为我所有!
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在耳边,是身着戎装的丹尼尔。
艾尔嘉躲过了一劫,可她是否真正躲过了这场战争的劫难?
丹尼尔又能庇护她多久?
她是否能信任他的庇护?
此时的丹尼尔正挣扎于种族间的宿仇与自己的良知间。
作为塞军统治者的后代,父亲要求他不忘塞族历史的辉煌与伤痛,忠于自己的族裔,对波斯尼亚人格杀勿论。
而丹尼尔在那些久远深重的种族宿仇下,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个一起长大的人,他无法理解怎能无视这一切去单单燃烧仇恨。
可已经爆发了的血腥,打破了他心中所有的平衡,他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将所有的生活置于战斗与种族之后。
战争不相信爱情的故事,就在他们两人的种种纠结中徐徐展开。
最终,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愫、两个种族间的杀戮,被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拷问人性、揭开战争留给人类最深的痛。。。。。
看了《血与蜜之地》的预告片,我只能说我被深深震撼了,片子的音乐,故事,人物的演技都是顶级棒的,无线期待!
这部片子赶快上映啦。。。
又一个露奶的漂亮女人,露得自然且深刻,正如这电影对战争的描述的。
想想身边所发生的,我们与这漂亮女人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还他妈想个毛呀,洗干净下半身,让XX来得更猛烈些吧!
真不知道皮特怎么想的?另:昆汀的例子告诉我们,影迷出身的导演拍的电影除了经典外,最基本的代入感,讲故事和可看性都很强!
作煞有介事的电影,煞有介事的取题材,都是罪。主旋律虽容易偏离,但是单纯,好过痴想在主旋律上阅读所谓的人性。朱莉还是继续明星的好,要么露怯的很。
推荐【仿佛我不在那儿】!波黑战争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朱莉提前站在女人的阵营表白了自己立场这点太不明智了。对于爱情主题的深入也是一个个美式俗套,我怀疑把这个故事背景放在南京大屠杀,男人认识女人是不是要放在歌舞厅?套路化的情节时刻控制着苍白无力的人物,如今的战争题材就是敛财工具。★★
2012-4-21 导演处女作选什么不好为何选如此难以拿捏的战争与爱情题材呢
看来朱莉小姐不会煮饭,因为似乎她既不会把握口味也不会控制火候。
真心不错 请不要带有色眼镜看新进女明星导演
bal蜜kan血
新导演的毛病朱莉都犯了~自从她抢走JA的老公,我对她毫无好感!剪辑的问题,前后段落缺失,感情描绘的毫无头绪,最搞笑是女主角间谍活动的毫无铺垫。所有的剧情都会被猜测到,一点惊喜也没有。女主角演技奇差,似乎一直游走在外部。最后男主角竟然向北约投降,真是显示了美帝国主义导演的自我优越感!
垃圾 自大的普通美国人被蒙蔽在自己国家政府政治利益下对塞尔维亚这个伟大民族和整个巴尔干半岛的愚蠢偏见或者是导演对自己国家的一恶心的谄媚
三里屯的碟片质量有点差。。。
老美赶快一统天下吧
安杰利娜朱莉拍的波黑战争下的...爱情?和<冷山>一样的压抑感,整片很散,黑压压的感觉又没重点。
第一次导演就导这么水深的题材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你是联合国大使,你听了很多事,看了很多事不代表你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
只有血,没有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色戒
这世界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坏的和平。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的几部片子都有些沉重。不管怎样,#安吉丽娜•朱莉# 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还是要支持,#血与蜜之地# ,爱你,仍要出卖你,战火下惶惶的人们哪还有谈情说爱的资格
战争中的男女...
期望过高,很多时候本该停留的镜头过早地切换,情感无法宣泄。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国家种族生存面前,跨越国界的爱情是不适宜的。
安神导演的处女作,作为脑残粉的我自然义不容辞的支持。影片的切入点是从女导演的角度开始叙事,着眼在战争中跨越种族的爱情,而乱世中的爱情才更传奇更值得被铭记。作为观众,我很不能理解女主角最后的选择,难道种族主义真的如此至上,至上到连爱人都可以出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