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get the choice to sit it out or dance,I hope you dance,I hope you dance.当你遇到逆境,你可以坐困愁城,但是我情愿你跳舞。
——Lee Ann Womack《I Hope You Dance》她高大威猛,走起路来威武雄壮,是个百分之百的女汉子。
她喝多了会在地铁站小便,粗枝大叶,生活得犹如一个纯爷们儿。
她邋里邋遢,衣服和书堆在屋子里到处都是,却还要硬撑说自己不是messy而是busy。
她没有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大城市里居无定所,永远在为房租发愁。
她看很多书,甚至能发现《瓦尔登湖》里,梭罗的木屋离他老妈家只有五分钟车程。
她对梦想坚定而执拗,即使穷得就要揭不开锅了仍是一口回绝office lady的工作。
她也有严于律己的一面,坚持锻炼,保持身材,并且勤于练舞。
她独立坚强,穷困潦倒之际回到家里依然谈笑风生,绝对的报喜不报忧。
谁管那个苗条的姑娘是不是69之后神志不清,总之她说得没有错,Frances看上去比27岁还要老,每天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怎么能不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Benji嘴更黑——“27岁已经是老了”。
是啊,貌似25就是一个分水岭,她早已不再年轻了。
她总是那样一身行头,碎花的连身裙,宽松的皮夹克,一个大大的双肩包。
人虽然高挑,却并不出众,扎在人堆里根本择不出来。
她在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大步流星,时而奔跑、时而起舞,却总是一个人。
在巴黎,她失眠、长痘、约不到朋友,甚至想抽烟时连打火机都和她作对。
在纽约,她找不到合适的住处,为工作和钱发愁,也不能好好地跳舞。
她的脸上会浮现那种“Damn it”“Fuck”“What the hell”之类的表情,但你却未曾看到她绝望、怨怼、迷失。
她永远向前看,也许正因为一直为生活所迫,所以才更勇往直前。
她在中国城一边奔跑一边跳舞,初到两个男生的公寓时为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跳舞,做OL时休息片刻在喷泉池边起舞……张悬说得好啊:真正想做的事,无论隔多久,都会是心里最新鲜的念头。
或许是这样的念头一直支撑着她,推动着她,纵使容貌几多苍老,却仍旧闪烁着年轻的光芒。
好吧,说到这里,好像遗漏了什么。
Frances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Sophie。
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们几乎是长着不同头发的同一个人。
电影以她们两人感情转折点的形式演绎,然而不难推算,此前她们大概“相好”了将近十年。
她们玩只有彼此能忍受的“play fight”这种互殴游戏,她们一起抽烟、一起睡觉、一起烂醉。
她们有一个专属的“一起征服世界”的故事,她会成为泼辣成功的出版商,而她会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蹈家,她会为她出版一本超贵的书,她们还要在巴黎买一间度假公寓。
她在她哭的时候抱着她的脑袋,她给她买她要的牛奶,她知道她的药片藏在哪里,她说“如果你爱他,我会去爱他”……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这是“一对不做爱的拉拉”之间的故事。
Sophie是那个一眼望上去除了胸平一点之外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女孩,瘦瘦的,戴着眼镜,有点文艺气质。
然而她却是那个不怎么爱看书,但是极度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然后跟随他人生的脚步,体面地出席Party,过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看上去,她真的是甩Frances好几条街出去。
或许那是违背真心的选择。
重逢的夜里,在狭窄的小木床上,她终于坦诚,那并不是她期许的人生,她所热爱的与她所拥有的并无关系。
酒醉微酣,重温着两个人曾经的亲密无间,想要的未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然而当清晨解散黑夜,也带走了那些真诚的觊觎,她又回到了她的生活里。
她说:“我总觉得我们俩是在竞争。
”深夜里,Frances听到这句话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这种细微而敏感,尖锐又模糊的体会,或许每个女孩都能感同身受。
对Frances来说,她可以做到和男朋友和平分手,却永远无法跟Sophie好好地告别。
结局或许过于美好了。
做了OL的Frances,终于指导了一场舞蹈演出。
当Frances和Sophie隔着人群四目交汇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忽然又浮现出她那段精彩的对白。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地笑着。
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 我猜,在她说出这番话之前,或许已经在心底拥有了这种感受。
I know when to go outI know when to stay inGet things doneI catch a paper boyBut things don't really changeI'm standing in the windBut I never wave bye-byeBut I try, I tryThere's no sign of lifeIt's just the power to charmI'm lying in the rainBut I never wave bye-bye随着Frances的舞步,David Bowie的歌在纽约街头,突然变得那么欢快温暖、积极向上。
电影里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艰难的抉择,一切发生都自然而然。
虽然整部戏好像都是Frances的种种失意,透过情绪化的黑白影像,我却吸收不到丝毫负面情绪,反而被她的真实而纯粹所感染。
她时常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尴尬的气氛之下都不自知,那么可爱而古怪,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
我认定她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姑娘,永远活在自己小宇宙,永远那么专注,永远热情饱满,永远年轻!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弗兰西丝说完这段,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了,银幕外的我也被感染。
这就那个平日里邋遢,不靠谱,undatable的衰女,刚刚还在辩解她读过很多书,却遭致很多不可思议眼神的毫无书卷气的大龄女子,立马漂亮地扳回了一城。
大大咧咧怎么了,一事无成怎么了,弗兰西丝依然胸怀理想,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方式。
生活本来就不如意,我何苦做无谓的挣扎,朝着理想跌跌撞撞前进,她比任何人的滋润。
弗兰西丝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细腻,完全可以归类为大老粗式的女汉子。
她喝醉了在地铁站小便,房间里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睡觉不脱袜子,跟男孩子一个生活节奏。
也许是个性使然,也可能是运气不佳,一心想当舞者的弗兰西丝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郁郁不得志。
莫名其妙的跟男友分手了,最好的朋友索菲搬去和别人合租,本来有机会参加圣诞巡演却被公司无限期“放假”,穷到缴不起房租、要靠退税请别人吃饭。
影片没有展现弗兰西丝的失落时刻,但谁都能体会在那种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有多难熬。
相反的,影片随着弗兰西丝奔走的画面配以轻快欢乐的音乐,让这部电影甩开了苦情戏这一套路,这点让我耳目一新。
弗兰西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很好笑也很伤感。
大家看到都是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却看不到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当你都替弗兰西丝不值时,当你也在祈求上天眷顾时,弗兰西丝却无比的踏实,她体现出的粗枝大叶,大智若愚,瞬间就让你打消念头,生活就是生活,还是要坚持下去。
保持运动不让自己变胖,照镜子的习惯,生活艰辛的时候得到一个与舞蹈无关的职位后毅然回绝,弗兰西丝有着自己的追求。
即使谁都觉得她不适合在舞台上,即使梦被击碎了一次又一次,她还是会朝这个目标前进。
影片实质上是一个寻找自我定位的故事,往日的蹉跎也许并不值得后悔,因为那就是一部分的你,就像这部电影用欢乐的配乐欢乐的氛围去描述一个邋遢的loser形象,我却感觉温暖与怀恋。
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设置,流水的人物,铁打的索菲。
弗兰西丝说:“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
”她们形影不离,同床共枕,的确,有些情感很难用友谊或者爱情来定义,它的存在很奇妙,就像灵魂需要依靠。
弗兰西丝离不开索菲,但是她也放索菲去追求幸福,虽然内心很不舒服索菲与男友的亲密关系,不舒服她跟着男友去了东京,不舒服不跟自己说就订婚了。
但是那人群中的一眼对视,那么释怀那么默契那么畅快,一切都不重要了。
人生知己难寻,庆幸吧,珍惜吧,脆弱的人类。
《弗兰西丝•哈》采用了黑白画面,增加了影片的质感,最近我觉得黑白影像越来越有魅力了,坦白说,如果这部电影如果不采用黑白影像,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它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那么多导演喜欢用黑白影像了,像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艺术家》,甚至乔斯•韦登也玩黑白拍了部《无事生非》。
这类黑白影像除却了一切杂色,突出了情绪的表达,兼有怀旧和文艺气息,为影片加分不少,何乐而不为。
不得不说导演鲍姆巴赫也学着了这类法国电影的艺术气息以及地域特色表达,建筑、地铁、音乐,我们尽情感受纽约这座城市,与其他电影里的纽约如此的不同,你甚至分不清影片里的纽约和巴黎了。
同时,导演赋予了这部电影浓浓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电影里十分少见,城市里女性的打拼与情感也区别于其他影片的设置。
总结一下,这也许是今年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电影了。
如果你也在城市里笨拙而又真诚的活过,这样对理想不计后果的追逐过,这样对朋友不求回报的付出过,这个片子轻易的就能俘获了你。
Frances让我想起一位留学时的女同学,她和Frances发色相近,肩宽差不多,五官类似,而她俩的笑容根本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雕饰、纯粹。
美国大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女孩,相貌一般,智商一般,天天傻呵呵的玩来玩去,喝酒抽烟和认识不久的男孩子约会,永远都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但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
她们每天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收拾屋子。
Frances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可能更普通了,不可能更真实了,不可能更单纯了。
有一场戏是让我最替Frances捏把汗的,不是她和Sophie吵架,也不是她被解雇,而是她寄人篱下,和一群律师、金融等等精英人士吃饭那场戏。
她们聊的话题完全不搭杠,就连Frances吃面包的熊样也格外刺眼,看得我都替她脸红。
可是Frances竟然单纯得完全不觉其中尴尬,依然我行我素,拉着精英们聊人生、谈理想。
于是就有那段令人惊艳的独白,念得在场的其他人似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样,念得我都替她感到骄傲,总算是为自己的冒失和粗俗扳回一城。
谁知到她竟然开口向律师借宿巴黎的房子,然后就飞到巴黎了,当然这趟可能是她经历过的最昂贵并且最糟糕的旅行。
Frances的纯粹可以让她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为了友情跟男友分手,可以为了去巴黎的梦想背负债务,为了作为舞者的尊严跑回学校。
编剧给她安排了个美好的结局,傻人有傻福吧。
每当看到一个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想,要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会是怎样,会有类似Frances这样的人吗?
可能会有,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选择Frances那样的人生吧。
我们和她比起来都太复杂了,思考的东西都太多了,负担也就重的多,钱、车、房、结婚生子,亲友认可,和周围的人比。
Sophie对Frances说她总是觉得她们俩是在竞争,而Frances从不这样想。
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像Sophie一样的生活,羡慕Frances的单纯,然后在某个压力过大的深夜对她抱怨说,“我真他妈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
我多想回到从前啊,多么无忧无虑!
”然后第二天早上依旧对自己倍感“疲惫”的日子抓紧不放,甚至在某个时间会对Frances抱有轻蔑的同情,同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和她一样的生活。
复杂的我们总是羡慕单纯的人,然后选择做一个懦夫。
看电影的时候就有种照镜子的微妙感,非常私密的却快要血流加速青筋暴起的兴奋。
我也是这样子的呀。
隐约到明晰起来的被荧幕和电流打通的这种认知。
和男生单独出去,不是不小心打翻饮料杯,就是不小心步子迈太大踩到对方脚后跟,无论对方沉默或者话唠,自己满腔风暴碎片一样的想法最后都变成要努力合时宜却又穷极无聊的干笑声。
和伙伴小组讨论,在频率幅度到三极管控制阀的名词中始终抓不住插话的缝隙,与之衍生开来的项目课题竞赛的规划中也一直扮演着失声的局外人角色,只有众人忽然想起自己把目光投过来的瞬间,才被迫开口,拙劣地插科打诨类似于哎呀机器人不该也有三条腿嘛这样的荤段子。
被嘲笑欺负或者被迫承受到世界恶意,第一反应永远是保持面目平静装作这样子喔我真的很理解,然后深深呼气吸气交替呼气吸气,缩到自己的最适域里,然后把心底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解封出来嗅一嗅当做动力,再探头探脑摸索出来重回三次元。
所以也是这样子的弗兰西丝才讨我欢心呀。
是笨手笨脚的被标记为尴尬的存在,是明明很在意还要拿出大大咧咧做派的存在,是内心有庞大交错回路却小心翼翼只对外界伸出一丁点触角的存在,也是我在乎我在乎的努力经营着我不在乎的存在,也是被命运被现实玩笑到几乎心死如山倒也要用尽气力燃烧着爱和梦想的小宇宙的存在。
电影里弗兰西丝脑子一短路人已在巴黎。
有一段背景是笔直入天的松柏和被黑白色调调成灰色的大片草坪,我的大姑娘坐在长椅上给昔年的同学留言,不厌其烦絮絮叨叨企图唤醒他人记忆里的那个自己,手势虚空地来来回回比划着紧张到不能自已。
那一刻我与她互通款曲突然感受到与整个世界泾渭分明的孤立。
不过最后的最后,弗兰西丝还是作出了一点点妥协,开始旁敲侧击地迂回地接近她的梦想,也渐渐学着理解和适应生活的瑕疵,从中剥离出最动心的内核来支撑自己。
嗯,所幸这样的大团圆里初心不改本我依然。
因为啊,纵然我们经受得住更糟糕的,我们也要坚信自己值得更好的。
讲生活态度的话痨式电影,仅仅是欣赏对话就生机盎然。
女主角狂奔时配乐是David Bowie 的《Modern Love》,而几年后的美剧《Modern Love》恰好是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许多生活在纽约的“弗兰西斯”,形成了互文。
老默片式的滑稽浮夸配乐很有喜剧效果。
有人评价女主角“笨拙而真诚”,我相信在她身上可以反射出许多面对生活不知所措的人,但从我个人的生活原则出发,可能觉得她有些“拎不清”,也不太认可她某些无秩序的生活计划以及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可以被称赞为“松弛感”或者“率真”。
不过,还是想让充满崇拜之情和想要效仿的文章笔者和影迷观众稍微停下来慎重考虑一下,究竟是自己真的在追求完美浪漫体验的爱情和纯粹理想的事业,还是因为没有认清楚爱情中的自我需求,对想要的生活状态缺乏真实可触碰的解读,而把那一团模糊的朦胧美归结为“理想主义”?
有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本色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大概我很平庸,我支持有建设性的英雄主义,一味对抗现实并不能发挥出潜能,与生活“在刀尖上戴着镣铐共舞”,抛开对理想的自恋式沉溺,驾驶它但不服从不被吞噬。
就像国标舞步,一方前进时另一方自然后撤,优雅转圈之后,又是另一方主动推进出击。
也许免不了互相踩脚和搞错左右方向。
这样的镜像平衡是很难达到的,也是一种理中客式的理想主义。
但这个与生活三拍子“蹦擦擦 蹦擦擦”的过程本身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当人生将尽、回顾此生的时候,可以拍着胸口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与生活斗智斗勇 有进有退地跳过了,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所认同的人类作为个体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
喜欢这个片子好几年了,现在想来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真的在电影里见到了珍视友谊大于性缘关系的女孩——Frances Ha。
她的那种状态很少有电影能够捕捉到,对朋友的占有欲,对朋友抛弃自己表现的和失恋一样的难受。
描述友谊的电影并不少,但是要么就是友谊最后还是上升到了爱情,比如经典的男女纯友谊迷思,直人导演们既否认友谊又否认酷儿的存在。
要么就是友谊是性缘关系的铺垫或者陪衬,比如描述女性友谊的时候一定有给对方性缘关系支招的桥段,男的都那么不堪了还是不能想象一下不要男人让她俩好好过吧。
要么就是友谊恋爱两手抓但是友谊总是表现的肤浅平淡。
友谊,似乎总是和深刻沾不上边,为对方牺牲,不顾一切为了和对方在一起,占有欲和确认自己最特殊的位置,这些表现甚至不会和友谊这个词联系起来。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或者尝试过,当你真的和最好的朋友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你能体会到的情感也是人类最深入最细微的情感,你能拥有的生活体验也会跌宕起伏,也会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所经历的成长绝对不会比一段感情差。
友缘还是性缘,主要取决的是人,和其中的人对两者的态度。
很多时候,一个看重友缘的人意识到朋友靠不住,注定维持不久,有可能是没遇到对的人,就像Frances对Sophie那样。
在Sophie决定要好好安定下来过日子之前,她们的同居生活就跟普通情侣一样。
除了不靠激素分泌维持一些浪漫瞬间,一起嬉戏打闹,逛街买菜,一起看书分享读书感受,有精神共鸣,睡在一张床上,有时候各做各的事情也总是很和谐。
她俩都有各自的性缘关系,但是Frances显然是对恋爱这种事没有什么未来想象空间的人。
嗯我是恋爱谈着呢,所以能说明什么?
前男友提出一起养猫住在一起吧,一般人听到会觉得很感动,住一起说明有承诺,是关系升级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的Frances听到第一反应是愣住,表情变得凝重,让我先和Sophie打个电话,开头开心地大笑打招呼,对两个人的态度差异立现。
打完电话说分手,男友都觉得震惊,当然不是这个意思,Frances说我得和Sophie住在一起,还是分手好。
接着就去找Sophie开心玩耍,顶多吐槽几句,然后该干啥干啥,失恋伤心这件事,不存在的,也没啥感觉。
在友缘和性缘的选择上,Frances从来没有啥纠结。
后面遇到Ben和新女友在一起,脑子里没有雌竞态度的Frances看见了,也完全不会想为什么选她不选我,我哪里比不上她?
Frances可能唯一纠结的,是Sophie为什么选那个纳粹后裔的男的不选我?
被好朋友抛弃后的Frances,开启了一段自暴自弃的旅途,但是都自己扛下来了。
中途也意识到很多朋友都不靠谱,但是内心足够强大的她是不会在这个时候靠性缘关系解决困境的。
端茶送水可以做,宿管也可以当,找个新男友在纽约有地方住,不行。
这不是用一个undatable就能形容的,而是一种选择。
经过了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之后,她也能意识到Sophie和她的本质区别,一个不符合常规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精英人生,即使知道自己没法安定过日子也要做好一个妻子去参加纳粹爷爷葬礼的,可以抛弃自己原则的Sophie。
当餐桌上大家问Sophie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我read,Sophie不read,她知道Sophie的那种精英气质是包装出来的。
但是最后的最后,Sophie来找她求助的时候,她还是立马收留了她安慰她,直到早上醒来发现桌上的信,鞋都不穿就光脚跑出去找Sophie。
这种对关系的期待和在心里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吧,生命中有几个人会让你不顾一切地奋力跑出去追,即使内心也知道永远追不上了?
潜意识里,Sophie一定是Frances最爱的人。
女导演才真正地懂女性友谊,格蕾塔又是上女校的,与女性的情谊不可能不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感谢导演能把这样的人生经历拍出来,即使对女性友谊的最高想象不一定会成功,但是Frances ha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她对爱情有最高的精神上的想象(餐桌的对话),她对朋友更有除了精神依恋之外的对生活日常维系的追求,她不会为了性缘对友谊做任何的妥协。
也许是生活中见到太多性缘大于友缘的朋友了,说好去旅行因为要跟男朋友回家去不了,在一起的聊天话题总是避免不了恋爱关系,谈了恋爱就消失的朋友,把朋友给自己的帮助当成理所应当恋人的一点点付出就感动的不行的朋友,觉得谈恋爱就是无条件牺牲而朋友就是只需要平等,不知不觉让人对自身对他人都不会有把友谊放在更高位置的想象,甚至习惯作为朋友就是会被放在次要位置。
如果生活中你有Frances这样的朋友,请一定要珍惜,如果生活中你也遇到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请一定要告诉ta ta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仿佛看到独处时的自己,好多片段都可以感同身受:在不断的合租和搬家中不咸不淡的室友关系;身边的友人来来去去;努力去维护各种人际关系但永远做不到游刃有余;一个人旅行;在聚会中说出很多内心的想法却无人可共鸣;undatable;穿衣风格;笨拙又真诚地活着;为了pay the rent妥协了理想;不够世故,不合时宜……全是我本人。
非常明白Frances对Sophie的“一厢情愿的在意”。
我也很想分享路上的点滴给你,也很想成为你分享在路上的点滴的人。
在街道上跑步那段好自由。
想起了《四百击》。
"我想要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在茫茫人群中为了社交而与别人搭话聊天,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另外一个人也同样偷偷投来注视的目光,那是我最亲爱的人,因为足够信任,所以无需多言,你我都在相互注视着对方。
"Frances:I want this one momentIts what i want in a relationshipwhich might explain why I am single now. haha..Its kind of hard to...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but its a party.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and they’re laughing and shining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but not because you’re possessiveor its precisely sexual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and its funny and sad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in the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perceive them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or just life, i guess, love?
尝试pull myself together的早晨从这部两次错过在现场观看的电影开始!
一次是在Libertango一次是在资料馆。
看完感觉像照镜子一样,全程不由自主或者说恬不知耻地对号入座,心想这就是我呀!
“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初次见面时加好友对我来说不算难,但如何后续进行维护一直不得要领,发展成为称得上好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少。
曾经在QQ里郑重其事地专门建了个分组,也有过微信置顶的人,现在的我大概勤勉了一些,用打字搜索来找到想联系的朋友。
影片中很多片段对我来说都有既视感,像是和朋友合租在分担房费时三言两语决定分摊比例,从别人口中获得“好朋友”的近况一时哽住,还有厚着脸皮在朋友的地方借住(这个我有发言权hhh)和女主的舞蹈专业相比,我学的似乎也没什么很快变现的前途,福报也只能浅尝辄止。
还好电影的结尾弗兰西斯用自己的创作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就像我被真正激活也是做了一段非常对胃口的工作,以至于被拖欠工资至今我都可以忍一手暂不计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仅仅是触碰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就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正如今天早上的这部电影,一个完美的call back。
电影里时不时会用一个新住址作为小标题开始下一段故事,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也很熟悉,购物软件里的各种地址记录着我一路上大张旗鼓地落荒而逃。
晚餐上聊到工作时弹幕里都是觉得很难受,我想到的则是周五晚脱口秀演员讲的段子:全职脱口秀演员=没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吧?
回到大学宿舍里同睡一张床的宿醉醒来后苏菲还是和弗兰西斯根本不熟悉的男人结了婚,一段亲密关系的无疾而终只要有一个人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弗兰西斯把写有姓名的纸条折叠,把自己的姓氏只露出两个字母“Ha”,可以理解为向生活的妥协,同时也是她不曾背离的随性态度。
读过的书,跳过的舞,喝过的酒——哦现在我有病不能喝酒,点点滴滴皆成文章。
(文/鬼脚七)《弗兰西斯•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小众和安静的影片,只不过,在这种细微情愫和感悟当中,弗兰西斯的如水生活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坐在银幕前的我们的软肋,将生活中的爱恨痛痒都展现出来。
友谊之另一种弗兰西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她自己粗线条的“傻大姐”性格带来的没心没肺的乐观以外,生活几乎一团糟,好在她还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索菲,影片的开篇一个段落两人自然惬意地玩乐和打闹,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弗兰西斯甚至还因此拒绝了男友的合住要求,进而与男友分手。
然而这种关系很快就随着索菲搬出公寓和别人合租而结束了,弗兰西斯的失望和崩溃显而易见。
女生之间手拉手的闺蜜状态终于随着生活的继续而结束了,弗兰西斯即便不情愿,也只能学会习惯这样的空白。
她也会时不时咒骂索菲的“背叛”,也会在一个个夜晚的窗台边孤独地抽烟,也会继续想要和不同的新朋友重拾和索菲那样的天真状态,也会在一次次的和朋友喧闹、玩乐、强颜欢笑之后,再落回到生活当中被夺走一个部分的失落感当中。
她也尝试回到父母身边,却发现这里其实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于是只能再收拾心情离开。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对于像弗兰西斯这样单纯笨拙的女生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她的倔强和执着,影片的黑白色彩更加重了这种朴实的坚韧的力量,在被剥离了现实色彩的画面当中,弗兰西斯的喜悦和悲伤都被以它们最真实的状态放大了,影片在这样简洁干净的形式当中,所呈现的正是被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所掩饰的,和弗兰西斯一样的,毫无城府的心灵和感情。
友谊,或者准确地说,是女生间的友谊,在影片中成为弗兰西斯成长的最重要的注脚之一。
后来,曾经在弗兰西斯看来只是“头发颜色不同的另一个自己”的索菲有了男友、订了婚期、搬去了国外,弗兰西斯也终于从不理解到宽容,影片末尾让他们再次像以前一样一起躺在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上,突然之间,一切都没有变,友谊仍在,默契仍在,只不过有了更细水长流的方式,只不过我们都将它藏在心中。
未死的梦想和生活弗兰西斯对于生活永远是相信它的美好的,这点毋庸置疑,她一直努力朝着梦想前进,哪怕她只是一个教小孩跳舞的业余演员也被舞团委婉地开除之后,她也能在和朋友酒醉之后即兴地旋转起来,在这一刻,这个在社会评价里标准的“失败者”是闪着光芒的,她失魂落魄、她不谙人情世故、她失去朋友失去家人、但是她还是美的,甚至还是光彩耀人的,因为她内心还住着一个狂舞的灵魂。
梦想的永无止境的力量和现实的残酷在弗兰西斯的追梦之旅上制造了足够多的波折崎岖,甚至直到最后,她也同样看上去一无所获——她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无法成为舞蹈明星的现实。
事实总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必须实现。
弗兰西斯坐在舞团经理的办公桌对面,近乎本能地抗拒经理提供给她的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明明知道自己立刻就会身无分文,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找到工作了”。
我想,每一个曾经坚持梦想的都曾经这样倔强地坚持过自己的选择,决定在自己的追梦之路上终老病死。
弗兰西斯也一样。
她无所依傍,知道连梦想也弃她而去。
接下来的几场戏甚至充满了心酸的滋味,她回到大学,却发现青春早已不再,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在宴会上端着酒瓶做一个忙碌的侍应,面对一个曾经的校友,如今却身份地位悬殊的状况茫然失措。
她的失落与悲伤正如她失去了友谊那时候一样彻底抽掉了生活的釜底之薪。
弗兰西斯在这里陷入了最深的谷底,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索菲随着丈夫搬去了日本、甚至她自己的一点点积蓄,都在上一次冲动之下的巴黎之行中消耗殆尽。
在这个时候,索菲的回归成为她最后的救赎,但是索菲只不过是和丈夫吵架之后的暂时逃避,弗兰西斯不得不再次面对她的离开。
很无奈,但是无力改变,弗兰西斯顺着马路一边奔跑一边呼唤“索菲”,就像她所经历的所有徒劳的追寻一样。
影片的最后留出了一大块空白,我们没有看到弗兰西斯是怎么恢复,怎么走出困境的,但是坐在电车上的她确实带着微笑,她接受了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打电话,整理文件,带着学生排练,在空隙的时候,她会脱掉鞋子,在那个舞台上再旋转一次。
一场表演之后,忙碌在弗兰西斯在人群中发现了索菲,两人远远地一笑,这样就够了,弗兰西斯说“那是索菲,我最好的朋友”,相逢一笑泯恩仇。
弗兰西斯有了新生活,搬了新家,在忘楼下信箱塞姓名卡的时候,她的名字太长,于是只能将后半段撕掉,只剩下“弗朗西斯•哈”,生活正是这样,有时候需要我们勇敢地撕去,有时候需要简单干脆,需要一个爽快的落幕。
原载《现代家庭·生活》2014年5月号,有删改
伊索影像周末@现代艺术博物馆 btr映前映后导赏 观影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感觉一个人在深爱对方(用最近的流行语就是 在最纯爱的那年)真的会把ta拍的很生动 鲜活 gerwig在baumbach的镜头下确实是好灵 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 整体我感觉比较单薄 看面看得我特别不舒服的是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很不日常 有一种很强烈的做作感?
或者是表演痕迹 让我觉得挺难代入的 还有一些抖机灵的台词(frances和benji说他们两的关系像夫妻)就我现在有点难以形容我对这类“金句”的台词是怎样的感受吧 看了owning manhattan之后对nyc的地形会稍微了解一些 在sophie说想住在tribecca的时候就想到那个豪宅 女主的拧巴感非常能体会 就是感觉文青总还是会陷入这样理想和现实的一种落差 会过于沉浸在理想里 可能文学艺术本身也是我们去逃离现实的一个出口btr提到vassar作为导演的母校 以前是女校后面男女合校了 所以剧情里有sponsor来宴会的情节 让我想到最近刷到视频老是很让我感动想落泪又觉得燃起来的同德女子大学 流动性也很好 不管是地点在变 还是人在变 还是关系在流动 就像btr说的镜头从未停下像是一个充满着一次次试错的青春浮世绘 这个年龄阶段的体验相比成长的阵痛 总是多了一份自由 就是很痒的感觉 想尝试很多事情所以蠢蠢欲动 物质上的贫瘠所难以抑制的精神上的瘙痒很奇怪的感觉吧 特别喜欢女主收到tax rebate那一段主动请客 credit card被decline以后还要去找atm取钱
结局不错,可以看,如果是彩色的会不会更好
【B+】没觉得伍迪艾伦倒是偶尔有些特吕弗……挺棒的独立片,不过哪里喜剧了啊真是。俩个女主一个神似凯特温丝莱特一个神似凯特布兰切特……
3.5 stars
和《噢男孩》不同,这是模仿伍迪艾伦的成功例子。
怎么感觉外国的剧情片上点档次的,我都不是很能看懂...
影片诉说了“我”对未来的恐惧,那是一种很真实的苦楚。不想让父母失望,朋友又奔向新生活,没有事业,没有友情,没有爱情,只剩下无尽的孤寂和逃避。也许,许许多多处于这个时期的中青年,都感同身受。
怪自己没逼格
试图拍出《祖与占》《筋疲力尽》那种法国人的松弛忧郁,结果还是透着那股美国人特有的呆板无聊,不是拍点黑白片小公寓混乱的朋友圈和去一趟巴黎就能模仿新浪潮的阿…
隐秘的同性恋情感
没办法引起共鸣,这个社会有很多像弗兰这样的所谓的“文艺青年”,个人无法接受一个27岁的成年人对生活零规划,声称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是不论是与人交际还是思想表达都只会让人觉得是一个磕嗨了高中辍学的非主流
黑白片,但黑白片被这么一“哈”,我就只能呵呵了。可能是男性视角的关系吧,这片完全不上脑,女主看来就是个“哈”,不知哪来的乐天什么的最可怕了,然后精神生活一点不严肃什么的,所以看起来没不读书的人看起来读书人。哎,想想就是蠢……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个样:兜无分文,心系文艺。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一个女屌丝的孤独史
真不是我有偏见,美国的文艺青年实在是……除了贾木许还真没看到第二个。
i was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but i must say i'm really disappointed. it's kind of inspirational but mostly just blabbering.
说得好,在纽约有钱叫搞艺术,没钱就是穷打工,看的电影和书再多,也会在还款日无所适从,所以,想要在世俗世界不那么得过且过,重要的就是看得开。
讨厌这五大三粗随地大小便的女的
黑白文艺片。女主角是一个有梦想的女汉子
不能Get,从人物到主题到感情到配乐到表现手法,完全不能Get。明明是个彩色肥皂片,却要用黑白来脱俗。无法理解的高分片。这届文艺青年不行啊。 赞同热评,这电影就是“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别人都该懂我”的奇怪思路,这也是我烦文青的部分。
所以最后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