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独自一人,你就彻底属于你自己。
如果你和其他人在一起,你只有一半属于自己,甚至不到一半。
”达芬奇这句想必概括了很多陷于爱情游乐园中女人的状态,我们时刻尽力表现出最好的样子,甚至去成为对方心中最喜欢的样子,不知不觉原来的自己就变得残缺。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每交一个新男友,分开后回头发现自己多了很多与自己原来风格不十分相似的衣物,或是开始了一个曾经不会有的习惯,一个角度来讲,他们的路过给我们的门前种下了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是破坏了我们家门口原来那片清新宁静。
当我们谈到单身,总有很多人将其与孤独寂寞挂钩,殊不知单身也只是生活状态的一种,恋爱也罢,独自生活也罢,从来没有孰好孰坏。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从不在于她泡在爱情的蜜露中与否,ALICE从前那么敏感懊丧又迷惘,就是把整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压在一段情感上,她还没找到内心的自己,甚至对男人有很强的依赖。
但当她终于摆脱那些该割舍又割舍不断的情丝后,她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追求,她自己也可以解决很多曾经她以为她不能的事情。
这些种种,既使得她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质感,也让她变得强大,在之后的情感里更理智。
毕竟我个人一直认为保持对方个性的一段感情才是真实长久的。
如今仰望爱情怨念形影相吊的人总是很多,但也不乏一个人也活得很精彩的人。
黄金剩女和屌丝剩女不在于生活质量的差别,而是在于心态罢了——前者有人生目标,有内心的追求,他们深谙情场的各种套路,不能说因为看透了便对爱情不再抱有期待,他们只是将之退于后位,他们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后者,一次又一次的情场失败,容易陷入艰难抽出,旧的爱情让他们生病新的爱情又让他们痊愈,只是一场又一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
他们执迷不悟,以为迷醉的恋爱使他们无聊生活的解药,却不知人生有很多东西需要一一去实现,爱情,不应成为整个人生的目标。
只要把单身看作与恋爱同等的一种生活状态,又怎么会生出情感上那么多的羡慕妒忌恨呢?
所以女孩啊,单身有什么不好的!
SINGLE IS FABULOUS OK?!当我们独自一个人,才更能看清我们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更能把面具拆掉,洋洋洒洒地DO WHATEVER I WANT.毕竟找到一个有思想共鸣又相爱的人不容易,不要因不愿意变为单身而艰难维持或装睡不醒,更不能沉溺。
当对的人来到,好的结局自然是不费力的安心长久与美满幸福。
曾经哭着对EX说“”YOU'RE SO HANDY"的ALICE后来亲自动手做了一个自助解拉链器,试验成功后会心一笑;徒步到高山上独自俯瞰自然的广阔后,眉头变得舒展开来,背着沉重登山包却又如释重负之感——看着这些,我都不自觉释出欣慰的泪水。
好好享受单身吧!
也祝愿你们找到soul mate❤
单身狗,这个词带点自嘲,可却越来越带歧视意味。
歧视的原因:形单影只,实在可怜。
孤独,这应该是对单身狗们最多的形容,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可怜。
相反,比起拥有伴侣的人,我们多了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可以更好地思考人生,做回自己,反而有些可怜那些拥有伴侣的人。
单身的我们完全可以对着歧视大喊:我们才不是可怜的单身狗,我们是富有的单身贵族。
《单身指南》这片很有《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feel,从相关的四人展开,探讨感情问题。
但比起《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我更喜欢《单身指南》,估计是重点突出的原因吧。
影片从四个女人展开,渴望单身的Alice,自由的Robin,单身至上的Meg,用公式寻找真爱的Lucy。
四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却都存在反转。
四个女人中我最喜欢Robin,看似不靠谱的她其实才是对待感情最清醒的那一位。
我特别喜欢她骂女主Alice的那一段:“感觉每次只要有个男的看你一眼,你就美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然后就为了他们眼中的你而活着。
至少我决定交个男朋友的时候,我想要的是一个喜欢我本来样子的男人,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话很犀利却很真实,爱情虽然很美好却容易让人迷失自己。
的确,很多人都和Alice一样,遇到追求者就飘飘然了,然后为了维持这份美好而伪装,最后也没搞清楚那个人是爱你的伪装还是真实的你。
伪装终有暴露的一天,自己也会累,感情慢慢地也走到了尽头。
恋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和Alice一样需要一个帮忙解拉链、安装wifi?
为了找人陪吃饭、逛街、看电影?
如果这是恋爱存在的原因,那么爱情也太肤浅了,这些事通通可以一个人办到,找个人还耽误时间与精力,还不如用忙于恋爱的时间干些有意义的事。
我特别鄙视类似Alice那种为了恋爱而恋爱的行为,人总为爱情而活是一件特别累的事。
真正的恋爱应该是我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在恋爱中可以做回自己,并且可以过得更好。
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值得恋爱的原因,毕竟自己都可以玩出花儿来,为了恋爱找另一个需要磨合太多,需要迎合的伴侣不是有病吗?
那还真不如做回单身贵族。
但太过坚持单身呢?
影片中Meg就是代表,妇产科医生,坚持不孕不育。
那段关于孩子的发言也深得人心。
“你有了宝宝,这个社会就会阻挡你去追求梦想,而我也不想放弃自我身份,成为这些迷你偷心大盗的奴隶。
又没时间去锻炼健身,而且余生都与睡眠无缘。
”但影片就是这么打脸,Meg因为照看了一位小baby突然萌生了做母亲的想法。
不想陷入感情,却遇上了此生真爱,多年的单身信仰瞬间崩塌。
那导演是在讽刺单身吗?
不是,单身与恋爱都很美好。
但真爱降临就不要躲,有爱就要勇敢去爱,没爱那就像Robin和醒悟后的Alice一样享受单身生活呗。
单身的确孤独,但即使是处在恋爱中的人们也一样是孤独的个体。
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在每种状态中感到充实,不再孤独,恋爱可不是解决孤独的药方。
很庆幸影片的最后,Alice终于醒悟,不再为爱情而沦陷迷失,看书、健身、旅游,开始学会欣赏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不能享受单身生活呢?
一个人点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用在意别人的口味,美味只需一人独享;一个人逛街,去尝试每一种风格,没人对你评头论足;一个人看电影,幸运的时候可以一人霸占整个影院,电影只为你一人而放;一个人旅游,不用去摆pose,只需一个人静静地与景融为一体,去享受心灵的平静。
单身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享受最真实的自己。
当自己足够强大,那就不会去在意孤独了,因为自己本身就活得很精彩了,需要恋爱也只是因为想活得更好。
无论是恋爱,还是单身,每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美好,都不应该被歧视。
作为单身不可耻,也不可怜。
就像女主说的,只有单身的那一刻,你真正地、完完全全地,不被世俗的情感所羁绊。
只有在那一刻,你只有自己,真真正正地孑然一身。
那一刻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珍惜单身的生活,记住:我们是贵族,而不是狗。
(文/杨时旸)“单身焦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它在其他文化中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压力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有关“单身焦虑”的电影,有的拍得沉重,比如反乌托邦化的《龙虾》,有的显得轻快而都市小品化,比如这部《单身指南》。
这是曾经执导过《爱你,罗茜》的导演克利斯汀•迪特的新作。
客观地讲,它从电影本体语言上没什么更多的内涵,不像《龙虾》那样,有着明显的野心,但也正因此,它不会显得过于做作,它只希望能让更多的都市年轻观众代入自我的情绪。
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各种情感困惑,早就超越了故事发生地纽约,而让很多漂浮在都市中的单身男女们感同身受。
《单身指南》在类型上可以算作“小妞电影”,一种标准制式的都市轻喜剧。
爱丽丝、罗宾、梅阁和露西都是在都市中打拼的女孩。
面对爱情,她们各有各的困惑。
爱丽丝决定和交往了四年的大学男友“暂时分手”,自己到纽约闯荡,试图让这份有些变质的爱情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罗宾是个没心没肺的胖姑娘,白天在一家律所担任底层助理,下班后却成为各个夜店的“派对动物”,每天早晨在不同男人的卧室中醒来;梅阁是个产科医生,但厌恶婚姻,却决定要一个孩子;而露西则通过社交网站祈求遇到真命天子,却屡屡失手。
这几个人在感情世界中对抗迷茫,也彼此支撑,他们见证着友谊,也彼此成为对方的对照。
单纯从剧本上讲,它无比清晰简单,用四个女孩概括了四种都市化的爱情价值观:向往的、享乐的、恐惧的以及实用主义的,这电影成为了一种“爱情采样”,只不过这些采样的标本都被在自己的维度中更加极端化的延伸了而已。
从现实层面来讲,爱丽丝的生活态度更接近大多数普通姑娘,她想找一份真爱,大学时期由于年轻陷入的那份感情,她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太对劲,而真的走入社会,又发现很多人难以托付真心,而真的遇到彼此相投的那个人,是一件极低概率的事件。
但毕竟,她没有放弃寻找。
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去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其他几个姑娘,成为了她的“分身”和“后果”,因为真情难寻,所以有人选择了肉身享乐,活在当下,有人干脆通过精子库自己选择做单身妈妈,有人把希望寄托于社交网站……从故事层面上看,《单身指南》讲述了困于感情的年轻男女的困惑、无奈却也精彩的生活,而它最终也叩问着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
电影描述了弥散着的主流社会的态度:“情侣”是正确的、美好的,“单身”是错误、至少是不那么快乐的,即便,安排了罗宾这个热衷享受单身的角色,但是她的每一次出场和纵情的后果看起来都很狼狈,更何况最终她的身份还是暴露了,这个扮演着底层职员的姑娘,实际上是个隐藏着的富翁。
她在那座偌大的房子里骑着一辆小自行车穿梭,隐藏自己的财富以免被普通的社交和快乐驱逐,无论怎样都显得有些孤单和令人心酸。
但好在这并非导演的价值观,电影只叙述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压迫和同辈压力,最终,电影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鼓励人们在寻找自我的途中,接受和享受遇到的人,失去的人,以及,更重要——接纳自己,无论是单身状态的自己还是处于情感之中的自己。
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了就投入其中,没遇到也安之若素,这才是应有的状态。
只不过有很多人天然把一种状态设定为正确,就自然把相对的状态理解为错误,他们拼命摆脱一种,奔赴另一种,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往往都显得过于惨烈,因为他们设置的起点就是错的。
《单身指南》一直在向人们强调一种能力,要懂得区分alone和lonely,前者只是单独一人,后者才有孤独的意味,只是,很多人在很多时候,觉得前者必然导向后者。
其实,远非如此。
出演爱丽丝的达科塔•约翰逊就是在那部著名的《五十度灰》中的女一号,其他几位演员也都是美剧的熟脸。
这几个姑娘把生活里的各色男人,各种无奈,用笑点、互黑和自黑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种独特的治愈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内置的主题,那么应该就是寻找,寻找另外一个人,在途中,终于找到自我。
情人节的晚上八点,终于上交了fff团资深长老,我们敬爱 的老剩女教授交给我们的midterm。
但是午夜还没过。
情人节,我还是没有躲过。
于是抱着以毒攻毒的心情,去看了这部单身狗指南。
八点四十五分进场,然后笑了一个小时五十分钟。
最后出来的时候也没有过午夜,但是我可能再也不会害怕一个人过情人节。
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个指南真的很成功。
我埋怨了单身那么久,嘴里一直说想谈恋爱那么久。
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我并不想要生命中的另一个负担,并不想要随随便便为了别人变成一个不是我自己的人。
我很喜欢很喜欢自己一个人。
一个人搭好自己的家具,一个人修好自己的mac,换主板,一个人看书弹琴发发呆,一个人驱车去海边悄悄翻过挂着“生人勿入”牌子的铁栏,在拥抱着海浪声的白沙上躺着看夏天的银河。
单身不可怕,孤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寂寞而妥协。
为每一个有勇气去面对孤独与寂寞的单身狗而鼓掌。
大学最后一年,我在努力学习如何摆脱单身,身边的朋友很多从中学其实就有了懵懂的恋爱,而我一直跌跌撞撞,眼看大学快要过去了,就扔掉了宁缺毋滥的标准开始降低标准。
告别单身其实不太难,降低标准多数还是可以开启的。
问题是如何从有恋爱关系回到单身状态。
当时大四失恋,闺蜜推荐的这部片子,我看了好多遍了,每次看都学到了一点,而且有新发现。
酒精确实会催化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都市里红男绿女那点事,电影里讲的很明白。
喝酒超过一定量,是会出事的。
打消了欲望后,女主有过幽暗的楼道,走在人满为患的纽约街头,让人觉得更加孤单了,反而更想告别单身了!
这部片子当然有很大的喜剧部分,但是四个女人,四个男人的感情状况确实是大城市的感情缩影之一。
有的被前任劈腿的,有的就是想玩的,有的因为痛失伴侣走不出来的,有的因为感情变淡想暂时分开的,有的想一心赶快结婚的。
从不婚主义到单身主义,花花公子到结婚狂,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恰如其分地连到一起。
电影很多画面,一人独自拎着高跟鞋走回家的街景,女生自己的温馨小房间,坐在阳光超赞的阳台上阅读,包括大学宿舍门口的大峡谷照片,街上房子岔口的一张巨大的女生壁画,那女生穿着黑白条纹,在沉思着什么,正如女主,在思考单身的意义,以及寻找真爱路上的迷惑。
结局有人结婚,男人开始疏通水管,有人真正开始享受单身,有人接受了一起赡养孩子的提议。
女性友谊也因为争执,理解,回到了更高的阶段。
大结局是圆满的,所以每次刷完都觉得好开心❤️。
是这部片子教会我,就算有爱情也不要全然不顾友情,学会如何单身才会更好的在一起。
年轻时,多谈几个,多试几个,也没什么不好。
学会享受单身,感激陪伴。
单身有时候是避免不了,就像剧里那对黑人新婚夫妻,他们的分开是因为疾病,以为找到了爱情,也有了爱情的结晶,最后却还是被迫单身了。
单身可能才是常态吧。
可能看过封面和预告片,正常人都会以为这是有一部笑点若干,节奏轻快,外表时尚的都市爱情浪漫轻喜剧,适合单身狗情人节观看。
但当真正进入了剧情,才发觉,这部片真的用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伤害着单身狗的你。
面对传统伤害——情侣大秀恩爱然而你仍然独自一人——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充分的免疫。
这是一种新型的核武器式的伤害,它并不讽刺你的形单影只,而是毫不留情的通过一个个surprise摧毁你对爱与真诚的全部期望,让人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哪怕你貌美如花,除了家人,几乎没有人会真心爱你。
、念念不忘的前男友回头找你,说忘不了你?
额…人家只是想在跟别的女人结婚以前打个最后一炮。
酒吧里认识的但又聊得来的男人,把自己的把妹绝招都告诉你了,是不是可以发展一下?
哦,原来人家爱的是别人。
校友会偶然认识的校友,貌似还是个有钱人。
你感觉跟人家的小孩处的蛮好,但人家还没从前妻的阴影里走出来,心里没你的一席之地。
花花公子决定金盆洗手,去跟深爱的剩女表白,结果女孩说也喜欢你?
一秒钟以后,女孩说这就是个玩笑,女孩都快结婚了。
对,医生找到了爱情对不对,她的小伙是个前台,做梦都想当个家庭主夫。
然而,这样跛脚的爱情,能靠得住吗,我深深怀疑。
“他喜欢我”是人类的三大错觉之一。
为什么单身,为什么需要学习单身?
因为,世界上不会有人真心爱你。
哪怕你貌美如花,清新脱俗,渴望真爱。
为什么?
不为什么。
把澎湃的少女心冷却下来,接受冷酷现实——没有人会真心实意的爱你。
然后自己拉后背拉链,自由的喝酒,泡吧,跳舞,打炮,作(一声)到尽兴,就像Robin一样。
也许就是单身指南的终极要义。
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片子让我觉得稍显漫长,可能是因为太多party、drinking、sex的场面有点过载。
外国年轻人好像很喜欢在放纵生活之后才逐渐“走上正轨”,因为把想要体验的都去体验了,确实是趁年轻去做了“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过度的放纵同样也会导致空虚。
譬如电影里的酒保,用各种方式让一夜情的对象没办法留下来也是很有意思,切掉水源、冰箱不放早餐食材,橱柜里不放杯子只有衣服,他习惯一夜情,享受这种阅后即焚毫无羁绊的爽感,但不代表他可以一直过这样的生活。
当他对一个女生感兴趣后,意识到自己对正经relationship的渴望,还是这样短平快的性生活无法代替的,空虚感由然而至。
女主一直都在relationship当中,她一开始和男友说的我们要“take a break”,分开一阵子也是她意识到自己长时间陷在感情中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想要给彼此一些空间。
但她也不想分手,留给自己一些余地,所以只说了break,然后入职的新公司遇到的同事是很典型的yolo玩得很开,她被带着也去过了那种较放纵的生活。
其实她并不是觉得这样有多好,只是这和她之前的生活方式很不一样,她只是想要改变自己,并以为这样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
她尝试过后,发现确实不行,遇到的对象要不更加open,要不没那么坦诚,她开始摇摆,或许回到过去回到男友怀抱是更稳妥的选择(这其实还是把男友当备胎)。
她男友也毫不意外的有了新对象,这让她不得不继续在单身状态下停留,所以她现在是“被迫”单身。
此时她很迷茫,她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接受single life,她没办法像同事那样自洽潇洒人生,她的single状态是为了进入下一段恋情的过渡期,并不是长久的。
她同事/闺蜜在她生日party上怼她说一有男的就忘了朋友,陷入到男的dicksand里不能自拔,因为她还是根本上离不开男的,没办法独处。
造成她转变的巨大原因是和前男友差一点旧情复燃,在订婚的前提下,前男友还在说着你好美我还想和你在一起其实只是精虫上脑不负责任,她突然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前男友没那么好,她也没必要再留恋什么,在感情里的纠葛好浪费时间。
加上闺蜜的话点醒了她,她开始真正意识到single life对她的意义(其实她早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和男友说要分开一段时间,只是旧的生活模式&理念很难改变)。
女主很棒的是在于,她还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虽然中间有些迂回,但她自我意识是很强的,兜兜转转总能回到正轨,最终也能实现自我。
本剧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往往想要持单身态度对long term relationship 敬而远之的女性,最后其实都会莫名陷入关系中,所以其实没必要对结婚/有稳定关系/生育保持太坚定的态度,因为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事情最后发展也不会总和预料一样,有一颗开放的心态可以让生活更有意思,没必要对想要接近自己的人拒而远之。
其实无论是single还是恋爱,都没什么的。
最重要的还是要足够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说恋爱了就可以耗在一起,模糊了两个人的边界。
如果你并不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并不能很好的爱自己,别人更加没法爱你。
就像女主的姐姐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她的性格给她很加分,因为她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才会格外吸引人。
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看欧美片里会觉得女生的主体性意识更强一些,爱她是因为她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没那么容易妥协,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正因如此,感情确实是真情流露的(只是太容易hook up这点让我觉得太荷尔蒙驱动了)。
电影以Alice为主线展开,饰演Alice的是《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Alice结束学业后向交往多年的校园男友提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要尝试一个人的生活。
然后遇到了酒吧老板(和He's Just Not Than Into You里的酒吧老板设定相似,一个“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撩妹高手,只玩一夜情不付出真爱)。
受伤了想和前男友复合,却得知前男友已另觅新欢。
然后在校友会偶然结识一有钱丧妻男,跟他女儿相处得挺好却发现他还沉浸在对前妻的感情里。
后来某天在和前男友常去的餐馆遇到前男友及他父母,男的母亲说觉得她比现女友好多了,然后4人自拍了一张,前男友看起来还想念他。
之后某个晚上忽然收到前男友发来的短信: “My mum misses you." “I miss you." 然后到了Alice的生日party,前男友也来了,剧情走向似乎也往和好的方向推进,准备要上床了……才得知前男友要结婚了(还是订婚了?
忘了),只是想在步入婚姻束缚前来一炮了结旧情。
于是Alice恍然大悟,想起好友Robin的话,她太渴望被爱以至于只要有男人对她表现出一点点兴趣,她就不分青红皂白头脑发热一头栽进去,所以才总是遇人不淑。
这里我想是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最大的亮点所在,我跟着Alice一起清醒,Robin说的那番话根本也是说的我呀。
说回剧情,Alice没能和前男友复合,其实反而使影片没有落入俗套。
正如当酒吧男发现自己喜欢Lucy且和她告白时,Lucy已找到了自己的the one,影片没让花花公子得以放下屠刀尘埃落定也是让我出乎意料。
不过生活总是充满无数可能性,不是每一个不安分的灵魂都能被收服,不是每一颗渴望安定的心都能找到归宿。
不管单身与否,生活都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单身的自由吧!
P.S.: 编剧应该是特意给Alice和Lucy这俩人起如此大众的名字吧,因为她俩的经历都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女生的情况。
妙的是她俩形成了一个对照,一个人单身了很久然后安定,一个安定过然后练习单身。
也许因为单身是必经之路,所以才需要有指南吧。
我觉得还蛮好看的一部小资电影。
没有很复杂的剧情,四个对恋爱、婚姻亦或是单身拥有不同态度的女生。
本来想逐一列出都是哪种类型,但是写着写着,觉得没必要,因为这部电影谈论的是单身。
那我们就说单身好了。
电影与观众的状态吻合是我选择这部电影的最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唯一原因。
女主是一个好奇单身而放弃恋爱,了解单身却回不到初恋,后终于真正理解单身意义的人——单身就是逐一完成你的梦想。
没有道德的束缚,没有拖后腿的猪队友。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当有一天我不再是单身的时候,那一定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能完全接受我的人,因为我了解我是怎样的人。
”不过,单身久了,往往会面临一个最大的陷阱,丁沙陷阱。
换句话说,很容易因为男人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赞美就轻而易举地陷入对关系的幻想中,然后小鹿乱撞地忘记自己的名字,忘记我是怎样的人。
如上文所言,忘记自己是怎样的人,已经抹杀了找到一能完全接受“我”的男友的可能性了。
所以从最开始就是错误的。
Whatever,单身到最后,干净利落地拥有一个baby不错,万分惊喜地拥有一个富婆闺蜜也不错。
当然,随时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不错!
SCREW IT UP!
FXXK THE WORLD。
突然觉得那句话是对的“单身是难得的修行”我还真的蛮喜欢这部片子的,它既给了我美好的憧憬,也告诉了我现实的残酷。
比如说Tom,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渣男那么多年了,的确是要明白“出来行,迟早要还”,谢谢编剧让他遇到爱而不得的Lucy。
也很感谢编剧让Lucy遇到真爱,大概是天道酬勤,只要是认真努力过,总有好的结果,也许不是在本来想象的所谓正道上,但不管如何,总会赏赐一份礼物,让目标达成。
而罗宾,什么样子的人才能潇潇洒洒不顾工作,大摇大摆夜夜笙歌,大概只有super rich的人吧,所以普通的我,请不要幻想过上那样的生活。
罗宾也很传奇,她还是个挺厉害的医学生,她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神,拥有无限的能力,在你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拉你一把,当你不需要了,她就默默退出。
Meg 无数的影视片告诉我想要有甜甜的姐弟恋,首先得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Alice更像是一个寻常的人,她渴望了解世界,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却一直想要被爱,从一个坑跳去另一个坑。
没有实现真正的成长,
个人感觉比《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好看。
The perks of being single.
达科塔·约翰逊纽约时装秀,自制拉链神器乃单身狗们必备,务必速淘宝之。
妈的 什么鬼 好jb难看
needless to say, this is another chicken soup comedy but wilson is seriously annoying by now. Colin is in this!!!!!
单身不是要force自己去fall in love with any guys, aka “getting suck in the dick sand” 而是要去享受独处的时刻 那些好短暂的好时光都该被宝贝 整个电影画面好清新好美腻 笑点不断 好喜欢这样的喜剧电影 最近自己日子过得好局限 应该去见更多的人 做更多的事 I am in fucking New York!!!
台湾译名 单身啪啪啪 虽然脑残 但是看过之后确实有想约炮的冲动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I do like the ending. there is no wrong to be single. do not be sadness. enjoy the moment. and be yourself.
Entertaining
The thing about being single is you should cherish it. Because in a week, or a lifetime, of being alone, you may only get one moment. One moment when you are not tied up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nyone.One moment, when you stand on your own. Really, truly single.And then it's gone
还不如BJ单身日记 但女主是真的漂亮啊
人渣……
一个问题,说好的讲How to be single,为什么全片都在演how to not be single by screwing around?看看我男朋友纽约倒是不错的。而且说真的,自己拉背后的拉链真的没那么难也没那么惨
最好笑也就是甘道夫的笑话了,情节太混乱了,恨不得把“他为什么不喜欢你”与“情人节”与“欲望都市”全都杂糅在一起!达科塔这么漂亮要是演点文艺片或者小清新该多么赏心悦目啊!
当今时代最大的焦虑来源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全身投入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不知多少人会认同《创新化生存》里的这段话。显而易见的是,纽约城里贩卖的《单身指南》并不适合所有人。至少“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不符合故事中这位患得患失的女主角,因为这些让人假装达成共识的“废话”实际上提出的都是一个个伪命题——甚至还没有《第二次约会性指南》读来有用。人们为什么渴望“单身”?这一核心命题并不难回答。影片十分直白的告诉我们,女主角的动机是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但她却像许多人一样打根基上便将“自己”的眼界限定在了灯红酒绿的社交圈里,她被人云亦云的“真理”绑架并悬置在半空中。而本片最大的问题便是对这一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最终只能随大溜儿励志一把:何以解忧,唯有鸡汤。
不是套路的chick flick 但是拍的有点无聊也不怎么好笑 还总是想到 对女主这种努力安慰自己单身也很好的行为我翻个白眼 你倒是去找霸道总裁啊
想单身还不觉得自己是单身狗你得有钱啊!!!
题材不错 可以拍的更深刻些
我没有别的意思,有时候就觉得吧,老外拍这样的片子,一定是袁隆平爷爷让你们吃太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