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两位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和潘达微穿引其中主导剧情。
曾志伟、谭咏麟和温碧霞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些许看点,但也难以掩饰其他演员的平庸演绎和影片的一般制作水准。
片中故意淡化口号和说教的灌输,平平静静的讲述那时人与事的种种事迹,以最平淡的方式演绎了英雄们的故事,反而没有片名《英雄喋血》那样来的威猛暴力。
也许这只是一部院线投身制片的试水之作,中规中矩和谨小慎微也在情理之中。
希望这些势力之人中能在参与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货真价实的经验,真正的去理解和感受电影对人们的意义,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利润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产电影事业才会更健康更成熟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光点。
革命片穿插一段,黑帮大佬与“妹妹”的情节,感觉有点突兀…罗仲霍向方弘治解释完美熙的心思,方痛心疾首,居然还能答应罗突然的请求,这转折简直…脑洞奇大!
不过,方弘治对这个在心尖上的女人的“出轨”,不仅是弄死,还连带把对手做掉。
这种处理冷酷精明到极致。
单看这一段本身是出彩,虽然跟整体故事关系不大。
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
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
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
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就当是风景纪录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谢生之后,或许再不能见人穿长衫了!
他还在雨里打伞,过分了!
本来想再扣一星,看在谢生哭得很漂亮……(。
)结尾倒是有在好好点题,就当是革命教育片……查查潘达微,竟然和江太史也有一段关系。
广州啊。
今早1030的场次。
手里攥着票根入座,听后头两位退休大叔聊刚刚的早茶点心和多少年没有进过戏院吧啦吧啦的,直至戏终偌大的场子一共只有我们三个人。
开场,史坚如暗杀失败被斩。
后头大叔蹦了句:“顶!
做乜讲普通话架!
”作为小成本投资的主旋律,成品变成文艺小清新确实让我小有惊喜。
时间不多资金不够嘛大场景欠奉,换个角度从侧面讲述革命者人性的那一面,反而更贴近平凡百姓,对自由的远大理想不过是希冀改变现状,通过改变而变得更好,每个人都是这样。
故事平缓,波澜不惊,准确来讲是沉闷有余,偶有亮点。
开场不久的小枪战戏竟然已是最激烈的戏码了,最豪华的场景帮会老大的家就是番禺的余荫山房。
倒是那些岭南印象的构图,巷头街尾,锦鲤荔枝,画面是挺有爱的。
谢君豪。
吃素信佛的副会长潘达微,隐忍内敛贯穿全片,最后为烈士收殓那段可以更放一点。
他勉强算是男主,从戏份看只能是串场的男二,画画黄菊,演技嘛是没话说的,只是本来还期待能有更多的发挥。
当年南海十三郎的美好印象深刻,真巴不得他能多拿几个影帝。
廖启智。
广东同盟会会长高剑父比较起来就是豪放派的了,画画老虎。
多亏了他这老戏骨,不然中段做起义准备的陈冗连亮点都没有了。
赵炳锐。
完全不认识,男一哎,几乎和每个人都有对手戏,是个有发挥的角色。
演槟城教书先生罗仲霍,沉稳多谋。
搜了下资料,原来还是广州美院雕塑系03级的。
只是他那太北方人的脸孔,连后头大叔也说“咁似黎明0既”。
江若琳。
演帮会老大方弘治的女儿方惠如,也是个用来串场以推进情节的角色,起义时她不能参与的焦急难过悲伤,把气氛就托出来了,可谓戏里的掉泪点。
眼睛又大又水灵,超上镜。
嫁一个少一个的香港女新星里她和薛凯琪算有潜力的。
温碧霞。
演帮会老大方弘治的“情人”姜美熙,这个应该是杜撰的角色新潮有亮点,一会儿弹钢琴泡咖啡学英文,一会儿做裸背模特,还凄美地因爱而死,绝对是大有可为的,我也确实被她带了戏。
只是美人迟暮,当年的火玫瑰现在连花瓶都做不了——脸颊是垮的!!!
曾志伟。
友情客串水师提督李准,也就真的客串而已,如果起义那段能加戏就更好了。
谭咏麟。
友情客串黄兴。
挺肚子粘胡须,莫名地一出场就喜感迸发。
吴友静。
又一个莫名的角色,做个女保镖摆摆酷杀杀人。
看的时候就觉得她长的不合群,原来是个韩国人。
结尾有点憋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哎,宏大战争场面没有就算了,前头小家到最后总该大气点儿吧,怎么弄个2011年大妈们在公园舞操的远景呢?
PS. 忘了说造型的事儿,设计简单,但恰如其分,和摄影构图一道确是文艺小清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搜了下造型设计吴宝玲——噢原来懵懂少年时看的《青蛇》就是她的经典作,至今那些绿的白的飘逸裙摆仍在脑海飞扬。
9月14号,有幸参加了《英雄喋血》的首映,现在气氛十分热烈,说一说这部主旋律献礼片。
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这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非主流的。
主要角色几乎都是香港演员,操着广东腔,再加上相对鲜明的人物设置都在以往的主旋律中看不到呢。
当然这部电影也还没有完全摆脱主旋律电影的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
节奏稍显缓慢,剧情张力略显不够。
赵导在现场说人物设置的时候,谈到了几点,高剑父是外放,潘达微是内敛。
而我觉得人物性格上还是有点符号化的,高剑父全是外放没有收的时候,潘达微一直内敛到最后也没有放开。
而罗仲霍也太冷静,机智,勇敢了,简直成了侦查科长曾泰了。
这让的人物性格还是有点符号化,又有点回归到高、大、全。
还有其中对经脉的运用和那个美女杀手我恍惚见有了《武侠》的影子。
最后,影片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导演呢也是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令一种方式来表现。
但我觉得还是很可惜,我看过令一部相关题材的《百年情书》,最后的战争场面描写还是很让我动容的,尤其是当同盟会成员和要一起起义的新军兄弟们错打到一起的时候,我也是扼腕叹息,心中大呼,可惜,可惜。
最后,抒发一下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来我只在课本中对广州起义有匆匆一瞥,经过《英雄喋血》和《百年情书》我感触颇多。
高剑父,潘达微、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壮士,那是什么样的情怀。
明明知道自己是送死,明明知道这一次起义还改变不了格局,可是依然慷慨赴死。
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中国,用这战场的枪炮来当自己葬礼的礼花,用这一个个炸弹来炸醒沉睡中的中国。
可再看看现在,“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仇富,贫富差距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地铁,公交上因为一点磕碰,互相谩骂,打架。
这次资深戏骨,两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廖启智’似乎在本片里失了以往的演技水准。
本片中主角‘高剑父’(廖启智饰)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现实中应也是一个举止文雅,宠辱不惊的文人。
无奈‘廖启智’把他擅长演绎现代黑帮片里老混混特有的粗鲁洒脱言行举止,原样照搬进了本片中‘高剑父’的角色里。
廖式‘高剑父’的岭南腔普通话还算因地制宜的话,那痞子口吻的‘高剑父’未免也就失了文化人的气质了吧。
我没看过‘赵崇基’导演的作品,单只这一部看来,口气大些地说,不过如此吧。
影片都已经看了一半儿了,也未见过有让人精神高潮的点。
‘罗仲霍’用中医按摩点穴术暗伤了丐帮帮助刘四,有惊险但剧情却是相当的扯。
影片就一直这么不温不火的僵持着我的眼睛,有点儿让人受不了了。
我只能静候片尾那场足以震惊寰宇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的巷战了。
相对比本年度另一部愅命影片‘辛亥愅命’,似乎让我明白这么一个坑爹的道理。
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不一定能票房与口碑兼收;但木有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要二者兼收是恨难的。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直到失去生命。
有神马能够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曾经活过吗?
一场用炸弹作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上的。
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漫天瓢泼大雨中导演终于在片尾,带给我们愅命失败后不一般的壮烈与凄美。
英雄喋血⌒黄花岗后黄花雨,喋血倾注愅命花
我觉得赵导的影片还是不错的,《一路有你》拍得有范。
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这部喋血片的剧情实在是狗血,一群辛亥革命的誓死之徒成天只会嚷嚷,并未有精心的准备,这只能怪导演未将它展现出来,而展现出来的只有黑帮片(辛亥革命烈士帮广东第一黑帮收拢丐帮),爱情片(辛亥革命之徒与与黑帮夫人搞暧昧,结果黑帮老大杀死夫人,却被辛亥革命之徒的一番话给感动),演员们表演很另类(影帝们演的很癫狂,妄图演出革命烈士的铿锵热血,男主角从头至尾表情淡定,语气不变,唯有偶尔一笑),我想说好的演技得有好的故事作支撑。
该片从剧情上实在是狗血,轻重不分,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没。
虽然有这些缺点在里面,但导演贯穿整片传达的那份对自由的渴望的主题并没有在这残缺的故事里凋零,感动了部分观影者。
还有作为港片导演的赵导,该片的片名好像有像《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希望革命烈士们能像发哥一样热血豪情?
《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
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英雄喋血》:观影时间:2011年9月14日,个人评分:8分(满分十分)2011年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别纪念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以及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
关于这两个重大的纪念日,我们的大荧幕当然不能落后,上映了好多主旋律电影。
六月份基本上都是迎接建党的电影,而到了国庆档,就是辛亥革命的天下了。
除了著名的史诗大片《辛亥革命》以外,今天又看到了另一部纪念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电影《英雄喋血》。
看电影之前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电影的导演和主要演员,开演之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学的历史书里曾经讲过的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的故事,而且是全港班出演。
印象中这还是首次看到全港班的主旋律电影,所以很是好奇。
整部电影刚开始轻松幽默,还不停的穿插着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还有年轻人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那种热情。
随着电影的进行,观众一直期待的高潮终于到来了。
本以为是一场场面宏大的大决战,谁知导演用了另一种手法来处理,通过男女主人公那种难过绝望的表情烘托出了当时悲壮惨烈的起义场面。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青年人明知是去送死,还甘愿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坚定不移的进行这场没有归路的起义,生命在这一刻比什么都宝贵,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影片结束后,主创都来到了现场,其中有儿时喜欢的明星温碧霞,现在依然风采依旧。
郁闷的是现场灯光不给力,所以照出来的效果有点花,只能发两张给各位朋友将就将就了。
《英雄喋血》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子,可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就认为是主旋律的片子就是空洞的说教,显然该片并走不出这种俗套。
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恰恰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假。
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用片中潘达徽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来铭记该片。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只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说的多好,我们怎样活着才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是一场闹剧呢?
他们是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为了民主,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那我们呢,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们是否有更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追寻?
不管成败,总得留个人来善后。
原来是主旋律电影。
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小片,看起来没什么压力
这是一部纪念片哦。
缺节奏,东一块西一块的。
算是国产的精品了
电影3星谢生+1星。比我想象得好太多了,文艺片,摄影很美,岭南风情也足,画家有热血,文士有傲骨。最后平地拔的部分没拔上去实在是差了些意思,此外整个电影的感情温存怅然中又有侠气,情节和故事的张力说不上,但让我来一点没想暂停也没负担地看完了。除了结尾部分,确实是意外喜欢了。
虽然影评不高,但作为黄花岗起义的爱国电影,还是推荐一看的。
故事讲的不错, 情节起伏欠佳,没有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觉, 导演说的不错,为了讲故事讲人性. 很羡慕那个热血澎湃 理想高于一切的年代,有些台词还是很棒的: "一场最华丽的葬礼,炸弹就是那最美的礼花." "在这个闹剧的时代里证明我们并不是活得像闹剧." 演员个人表现一般,但是整体来看影片还是挺不错的.
从剧情上来看跟核心的起义关系有点弱...只能说还是很感动,一百年前的先烈们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冲着老谢来个高分
我只能说赵导真的很有诚意,温姐姐真的老了,炳锐的口音好奇怪。整个剧本故事很弱,但是摄影很棒,岭南风光一览无余。两星半。
赵炳锐 这个男演员有点特别嘛,作是作了一点,风度还是档不住的!口水ing
不一样的革命表现方式
细腻清新,人的感情捕捉的很准确。
极度一般般~
太清新了... 感人还是有的。。“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明知看不到革命胜利之时,燃尽自己的生命之光只为了点燃革命之火,72烈士中随便拿出一个罗仲霍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淡化了起义之日的残酷可算是别出心裁,可是黑帮的戏份有点喧宾夺主。PS:不管谁是主角,与妻书总是无法避开的泪点
演员演的都挺好!值得去看!
全片港普还是有点尬,不过看回那段历史真是唏嘘。片中的《与妻诀别书》旁白还是有点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