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
精彩至极。
幽默与冷峻,让人联想起铁皮鼓。
对前socialism时代的讽刺辛辣至极,对post-socialist资本开发的讽刺也是入木三分。
(之前是“电从东方来,人家说给电,才有电”。
现在是“路是欧洲给钱修的,但没给修完”。
)前者是以夸张渲染的方式完成的,后者则是以沉默的方式完成的。
热闹的婚礼因斯大林之死而被迫“噤声”,这是最好的时代造像。
人们创造性的逃避统治,充满艺术,却无往不在大他者(Tank)的凝视之中。
而post-socialist萧条的工厂景观中,早已成为老妇人的婚礼女主角,以顽固的沉默控诉着持续的剥夺。
采访与记录成为一种尤有意味的动作:这是最后的剥夺——对记忆的剥夺。
“从前有个村庄要共产主义为了建厂,把这儿的村子毁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年轻人正要举行婚礼,为了这个婚礼,父亲准备了牛和猪,神父也已准备金就绪,亲朋好友也凑齐,正在载歌载舞欢庆之际,斯大林去世了,于是苏联军官强迫他们停止婚礼,不然按叛国罪处理。
可是准备了那么多的婚礼,众人皆不愿意,于是半夜偷偷聚集在一起,最后招致苏军的屠杀,婚礼变成了葬礼,喜剧变成了悲剧。
电影中让我最感到比较有冲击力的有两段。
第一段是村民聚集在一起看红色政治宣传片,当大家都情绪饱满地感动时突然来了一队马戏团,观众不再看宣传片,而是目光聚焦在滑稽而又有点诡异的马戏团,虽然不太看得懂这队马戏团的寓意,但是这个场景的转变带给我的冲击感还是很强的;第二段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华片段,半夜大伙聚在一起险中求乐,为了让婚礼如期举行的同时不违反禁令,杯子绑上了布料、乐队假装奏乐、孩子们被绑上布料封嘴,为了不弄出声音,大家很努力地维持这沉默中的快乐,突然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不再束缚自己,开始放肆纵情欢乐,然而悲剧也就此降临,墙被坦克冲破,父亲被军官射杀,男人们都被抓走,婚礼的美食被掠空。
百度百科了下罗马尼亚的近代史,二战期间参加法西斯同盟,为纳粹德国干活;后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借助共产党的力量罗马尼亚赶走了法西斯;55年加入华约,04年加入北约,07年加入欧盟。
再看下其地理位置,简直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强敌环伺四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作为棋子,其命运也只能是任由大国摆布。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抨击共产主义、批判苏联的电影,在斯大林的统治下,罗马尼亚的人民活在沉默中、活在压迫中、活在禁令中,然而电影所要讲的也许并不止如此。
影片一开头就有段台词“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电影的最后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重复说了这段话。
可见,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村庄于它们而言只是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至于这个村中有什么不重要,也不关心。
如果能结合其历史,结合其地缘政治,再结合电影中的这句台词,也许它要说并不仅仅只是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
之所以批苏那么明显,也许是恶心一下已死的苏联,毕竟它也不会再反击,假如灯塔国倒下,也许某石油国也会拍一部自己的无声婚礼吧。
电影的最后,当那个老去的新娘因为听不清记者的电话而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时,几个记者哄堂大笑。
这一段笑,笑的是多么刺耳。
对这些记者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来这里找寻特殊的素材,听完镇长说的这个婚礼的故事,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这些当事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面对年老色衰、耳背口讷的寡妇们,他们可以大声嘲笑。
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素材,可以拍,可以卖,可以笑。
听着他们刺耳的笑,你会感到多么的冷酷、麻木、无奈。
不懂历史不可怕,就怕历史被遗忘。
看完电影会有很多疑问,这种疑问有时是因为导演故意的要隐晦的表达些什么,有些是因为导演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本上还是要表达,还有一种是所有人都有疑问,包括导演,这也是表达,而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这是部烂片。
无声婚礼不是烂片,也是有很多寓意的,甚至只看海报就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电影里超现实的部分,也就是见鬼了的部分,包括小仙女下凡和鸟人升天,就是为了这部分寓意服务,我一向不擅长分析寓意,这东西说多了总是容易分析成玄学,变成二次创作。
所以我要浅薄一些,不说寓意,只聊感情。
冯唐说美国往事里的生活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而对我来说,无声婚礼中的生活也挺让人向往的。
除去导演刻意的拍摄手法,让可能普通的小村庄美得像世外桃源,在两个小年轻光着身子起死回生的颤抖之前,影片开始掺着杂草和猛烈的阳光的油菜地,也同样会让人想到小时候光膀子在同样猛烈阳光下奔跑的夏天,那是我挨揍的童年。
我们假设童年总是金色的,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所以即使这个场景发生时旁边树上有围观的伙伴打断了野合,小姑娘慌忙中穿裙子时毫不吝啬的坦诚相待,让伙伴和观众都享受到了人体的美好,也并未让这个环节变得三级片起来。
油菜地里的野合,野合后的裸体,旁边还有少儿不宜的少儿在挖鼻孔和不是少儿的侏儒观望,想象起来画面诡异。
但当这一切都在阳光下,就成了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
这是一种会让人向往的生活,一个小村庄,大家都认识,见了面互相打打招呼,酒馆里去买灯油的大人们当然顺便喝点酒,捉个苍蝇玩个游戏,赢来的钱再买点酒大家喝。
酒馆里还有个天真的大哥哥,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有个胖胖的阿姨,总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她。
大家互相开玩笑,一起揶揄村里最讨厌的那个人,随便谁抖个好机灵,所有人都笑得阳光颤动。
小伙儿小姑娘呢?
当然是干小年轻该干的事,在油菜地,在小树林,在谷仓,随时随地坏一下,在坏的节奏里,小伙说,周四,周四,周四,周四,结婚!
只要你能负起责,上一秒我还想打爆你的两个头,下一秒你就是我亲爱的儿子。
实际上作为一个在小村庄生活长大的人来说,我知道这些都是女装大叔婀娜的背影,美好的一面有多美好,另一面就有多残酷。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悠然,其实也是苦中作乐。
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无论生活在哪儿,当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保证能生存下去,那欢乐就注定只能存在于少数时候,就只可能是在烈日下暴晒一天后荷锄归的路上和家里,以及一年中不多的,自己家或村里谁家的大party。
从小我就喜欢凑热闹,喜欢期待热闹来临前的感觉,喜欢看平时板着脸严肃的人在热闹的那一天开玩笑或被开玩笑,喜欢在热闹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所以我喜欢每一个节日, 每一次聚会,如果在这些热闹里我还扮演者重要角色,那简直让人疯狂!
婚礼肯定是热闹的,只是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农村才会在婚礼的时候送彩礼,然后三姑大姨在前一天来帮忙切菜绞肉搬桌子放板凳,好在婚礼当天大吃一顿。
没想到在遥远欧洲的黑海湖畔也是同一个梦想,当然不同也有,他们人不多,不用摆桌,都在一个长桌上,旁边还有现场乐队,看起来其乐也融融。
即使不看电影,你也会知道,无声婚礼最精彩热闹的部分就是婚礼无声的部分,在将近20分钟的婚礼时间里真的基本没什么声音,这似乎跟热闹相反,但过程中可能是分贝最大的几个意外:绵长的屁,无辜的苍蝇和更加无辜的报时鸟,让这个无声婚礼不仅不无聊,还有趣死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婉转悠扬的屁,这可能也说明了,屎尿屁的笑点永不过时,但如果用不好,还不如塞住。
当然有趣是相对的,小丑都是抑郁症,一部分有趣的事,只有在旁观的时候才觉得有趣。
所以当爽朗的罗马尼亚大爹看到新来的儿媳妇愁眉不展时,他拍案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如果需要点题的话,这就是说,最终,阳光还是洒进了这场婚礼。
即使后面跟着更大的乌云。
<完>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因为题材略敏感。
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的海报上鲜红色的斧头镰刀标志下是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蓝天白云,周围都是欢笑的人们,谁能料到这故事的结局竟是如此令人唏嘘,于是,这又是一部被喜剧包裹的悲剧电影。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人和他们的故事,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连个相爱的年轻人的婚礼,婚礼的日子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军官带着村里的领导来发布这一消息,并要求他们立刻取消婚礼,新娘父亲苦苦哀求说为了婚宴已经杀好了牛和猪,这些东西可是放不了一星期的,但军官果断的拒绝了请求,在军队枪管的威慑下,村民不得不低头。
当军队离开后,一场无声的婚礼在深夜举行,全村的人们都前来赴宴,强权镇压之下也挡不住老百姓追求快乐的权利。
但是一场惊雷带来的动静让所有的欢乐氛围再度引发,他们狂欢起来,但苏联军队用坦克碾压了这份快乐。
我看的上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是《只爱陌生人》(与法国合拍片),全片充满自由和放荡的吉普赛气息。
感觉罗马尼亚人天性奔放,乐观豁达,这部《无声婚礼》中你可以感觉到戏谑、癫狂,荒诞不经中又有反讽意味。
据说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之前他是位舞台剧演员,这部处女作里确实有点舞台剧效果的感觉,重头戏婚礼的群戏,灰常精彩,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节奏的控制,收起来的刀叉,假装演奏的乐队,新郎新娘跳着没有伴奏的舞蹈,像是奋力反抗的压迫的无声呐喊,隐忍但也快乐着。
新郎父亲那个沉默中爆发的屁声也要憋到没声,众人在席间传话那段也妙趣横生,一句话传着传着就变味了,但老百姓们就是享受着这样俗气的快乐,直到一声轰鸣的打雷声传来,才打破了积蓄已经的沉默,可惜这份维持了片刻短暂的狂欢就被接下来的坦克大炮毁于一旦。
热闹非凡的场景让人有看库斯图里卡电影的感觉,《白猫黑猫》里荒诞不经的吉卜赛式狂欢和这部电影里的热闹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娘父亲被子弹射中的那刻,他下意识的用手擦拭血渍,越擦血渍越大,如此悲壮却透露着喜感。
村子里的男人们都被抓走了,唯一的男丁是一个小男孩,新娘脱下了白色婚纱换上了黑色寡妇服,一穿就是几十年。
斯大林这位独裁者在那个年代的影响力的极大的,简单粗暴的统治手段是赤裸裸的压迫。
苏联老大哥的强权政治之下,罗马尼亚执政党的软弱可见一斑,作为罗马尼亚人民却用行动力极力反抗这样的强权政治。
罗马尼亚被苏联老大哥关照,但罗马尼亚人民却不领情,因为干预他国的内政,无异于侵略。
死了的女孩还魂和借助人造翅膀翱翔这两个镜头颇具超现实色彩,女孩被苏联军人凌辱致死,灵魂却一直走不出这个小村子,所以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灵异现象,相比之下之前和吉普赛马戏团一起离开村子的侏儒才是幸福的,因为他跳脱出这个被限制的框框,奔向自由的彼岸。
驾着人造翅膀被苏军枪杀的人死后居然在天空自由飞翔,也许寓意死亡才是解脱,不被政治枷锁禁锢自由。
影片结尾摄制组采访已经老去的新娘,老太太年事已高,听不清年轻人的问话,直接回了句: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这一句一出来,更加让人觉得讽刺,一生的转折点都在那一天,大喜大悲之后都归于平静了。
狂风叫嚣而过,磐石坚韧岿然不动。
没想到寻觅了好久的片子,居然在优酷上找到并在线看完。
正如罗马利亚观众自己意识到的,这是一部很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欢快疯狂的吉普赛音乐和悠扬空灵的弦乐穿插全片、神奇路过的马戏团和惹出肢体笑料的电影放映队当做提升电影性格的配角、谷穗间的性爱和飞上天的翅膀等比比皆是的超现实画面,甚至拷贝了《地下》那般悲喜交加的结构,以及故事背后简单浅层的对专制岁月的控诉。
但谁又能拒绝再体验一遍库斯图里卡式的疯癫呢?
只不过比起一个国家在曾情同手足的兄弟间分崩离析,一个村庄因与之无关的他国领袖去世而遭致的瞬间灭亡,显得魔幻有余、悲壮不足。
在罗马利亚多瑙河另一侧的塞尔维亚,继续以疯癫的方式夸张追忆着疯癫历史,并在与《无声婚礼》的同时,诞生了另一部更为荒诞的《魔幻女儿国》,那里面,因为一次次战争,每个村庄的男人都所剩无几,为了维持村的存在,女战士们开始了抢夺男人的残酷争斗。
摘取了作业的部分。
战争下的人们战争下的小人物的生活无疑是这部片子的主题,青年男女的相爱热烈而真挚,就像他们相会的那片橙黄色的花田一样,明艳而娇媚,即使是在侵占区生活,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在酒馆里喝酒的人们大声讨论着时事,酒接着一杯又一杯,小人物有些牢骚和不满,但都没想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父亲们会产生争执,会互相看不起,但也会在结成亲家之后一起喝酒,畅饮畅谈。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有趣的,酒馆里的女人会爽朗地边喝酒边畅快聊天,长不高的侏儒男人最后跟着爱人的马戏团前往远方的世界,玛拉的父亲冲动鲁莽但也颇有义气,女人们会一边聊天一边刷洗衣服,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耍。
独裁与虚假当时正处于斯大林统治末期,苏联无比推崇和信奉斯大林,将他视为工人阶级的救世主,相信只有信仰相同的人才是同志,才可以互相信任。
同时苏联对于罗马尼亚有一种侵略者对于被侵略者的优越感和不屑,他们将罗马尼亚军人视作俘虏,将平民视作蝼蚁,他们自信满满,相信自己是将高尚的文明和制度传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人竟然不懂得感激,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视为主宰。
他们荒谬而虚假,下层阶级的党员甚至都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不知道工人阶级的权利与抗争,只知道加入了就可以成为统治者的一方,他们愚昧又可怜。
荒谬的无声婚礼电影中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长达17分钟的无声婚礼,也是电影的核心。
在17分钟里,导演用了默剧的表现方式,所有动作被放大。
吃饭的刀叉被收起,人们用手抓着食物吃饭。
布裹住了桌子脚和酒杯。
父亲按住自己抖动的腿。
挂钟的声音,苍蝇的声音,肚子因为饥饿发出的声音,一点点声音都被人们警惕、担忧,人们面面相觑。
乐器被装模做样地演奏,却不能发出声音。
小孩子们被毛巾堵住嘴巴,不能畅快地笑。
所有人都忍住笑,只在空气中做出大笑的动作。
这样的场面荒诞好笑,却又在好笑中品出一些心酸和可怜,在婚礼中被压住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声音,还有自由,那份能够自由欢笑自由生活的属于他们的自由,但被侵略者是没有这份自由的,他们是囚徒,是被监禁的人。
最后苏军的汽车声盖过了他们的欢笑声,子弹射进父亲的身体里,他低下头擦拭,只能把血迹涂抹开来,越擦越多。
死去的新娘在电影中频繁出现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开车经过的新娘,兰库和玛拉在树林里相会时突然出现的白色长裙的新娘,死去却又醒来的新娘,还有最后身着婚纱满身血迹的新娘玛拉,可以看出女人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隐晦又意味深远的线索。
我们有时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当一个国家军队入侵另一个国家时,经常会给到被侵略国家的妇女被侵犯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意识和男性意识中将女性视为私有物的体现,通过抢夺伤害他人的物品来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
白色婚纱意味着纯洁和忠贞,被侵犯的不只是女人,也是这个国家,被侮辱,被割裂,被伤害。
那个死去又醒来的女人手里攥着的,是那位来下达命令的军官胸前的勋章,是苏军侵犯而又杀死了她,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着噩耗。
那个女人真的醒来了吗?
那些穿着婚纱的女人又是什么人?
谁也不知道,谁也无需知道,活着的人只能继续向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笑声与哭声影片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的笑声。
人们总是很爱笑,大声地笑,在酒馆也是,在工作时也是。
在放电影时,人们看着前面的四个士兵,笑得人仰马翻,笑得泪水从眼睛里流出来,而在这一段里,导演也用了胶卷相机拍摄的手法,将画面定格,一帧一帧地欢笑,在欢笑中悲伤。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喜剧,而最好的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在笑中深思,在笑中感到悲哀。
评分:9分是极尽搞笑的喜剧,也是长驱直入的讽刺。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罗马尼亚,当时,罗纳尼亚属于共产主义阵营,但广大民众对共产主义完全不屑。
他们在乎的只有生活,虽然这生活在最初看起来是粗粝的、下流的,甚至是低劣的,但其实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要比共产主义描述的那种虚伪的圆满要更加值得追求。
他们开粗鄙的玩笑,与妻子争吵,去酒吧酗酒,对荡妇调情,看马戏团,看电影,这些都是生活,这些生活与共产党毫不相干。
他们鄙视那无用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看来,共产党就是默剧里的小丑,总是在干一些荒谬可笑的事情。
1953年3月份斯大林去世,9月份消息才传到罗马尼亚,军官下令一周内不得举行庆祝仪式,包括婚礼。
可小两口的婚礼已经备好了,猪羊宰好了,酒备好了,连桌子都摆好了。
村民们决定悄悄地办婚礼,于是一场寂静的婚礼出现了。
场面十分好笑又可悲,讽刺又温暖。
最后电影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整个电影拍摄手段是极具想象力的,能明显看出导演在故意将各个片段切分开来,每个片段以一种电影类型来表达,据我不完全统计,至少包括:伪纪录片、惊悚片、爱情片、默片、搞笑片、战争片。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不同的电影类型来叙述这个故事,我想,主要是为了表达在那样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生活的不稳定性,或者多面性。
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绪来接受电影的下一幕,就像生活中不知道下一个政策指向何方,完全不知剧本走向。
对底层人民来说,生活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甚至快乐和悲伤的权力都不属于自己。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7.11 黑色。边缘。欢笑。无关。坦克。无言。放屁。弹孔。胎记。生死。新娘。
一群男人真的好吵。
某个地点正在消失,它的神话和传说。
生活细节拍的不错。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如果以后中国可以拍这样的题材,肯定会有更疯狂的故事。
略微有点夸张,7分不能再多了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1953年,人民之父斯大林同志去世,全世界自发为伟人的陨落默哀七天。与此同时,一座罗马尼亚村庄里的居民正在为一对新人举办无声的婚礼。一切都仿佛进入了默片时代,靠肢体语言祝福新人的同时,被苏联士兵强奸致死的白衣少女的幽灵还在树林里飘荡。最后苏联人发现了,男人全被抓走,剩下一村安静的寡妇
很多细节独具匠心~~~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政治讽刺,只有罗马尼亚人会
荒诞喜剧下的悲剧
其实想给三星,导演处女作,又模仿罗马新浪潮,把本可以深挖的一部片子拍得过于直白,但二十多分钟的无声婚礼部分加分不少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
鄙陋
这什么呀,不喜欢看,不好看
在花田 在谷池 肆无忌惮地 是原始的生命力 是在极权的压抑中唯有肉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细节大于整体 局部用力过猛 但后20min的婚礼着实精彩:沉默的欢笑震耳欲聋 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 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 无声真正成了“无声”
又到了不要因为主题怎么怎么就打高分的时刻,就电影作品而言真是拍得很难看啊,唯一的亮点就是无声婚宴那一段了,其余的莫名其妙的回头莫名其妙的大笑真的是让人尴尬癌都犯了;再说主题,我能理解编剧是想通过婚礼来切入反映当时的高压统治,但是当年汶川地震之后劲舞团因为玩不了游戏在网上大骂同时对死者不敬又该怎么去评判?现在豆瓣上是不是主题“叛逆”一点就可以高分,是不是已经反应过激至此,而不去管影片本身的艺术性和完整度了呢,二星
欢笑包装的悲剧
不知道豆瓣是不是太多人想批判当局但是又没胆量所以逮着一部抨击苏维埃抨击共产国际的电影就往死里吹。全程不间断的低级粗话黄色笑话和色情镜头让人生理不适,男女主角就是两个精虫上脑控制不住原始欲望的蠢货,以至于婚礼部分都让人觉得不是什么对集权对专治的反抗只是发泄对阻止他们合法交配的人的不满而已。我不知道黑色幽默和粗俗下流有什么必然联系,真的想吐。女主角全程除了满脸呆滞和突然地嗷嗷叫还有那抢镜的镰刀割出来般的双眼皮不知道有什么演技可言。可能是一部不适合俗人观赏的高端电影吧。
带一点儿魔幻的荒诞剧。演得挺好,民风淳朴小村被铁拳暴击。讽刺很多,谈不上深度。个人比较怀疑这种片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