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色问题: 布克、医生和表哥第一: 布克完全没必要死,要是我拍首先布克偷窃的戏份就完全给表哥,因为表哥比布克更有偷窃的理由,并且这样可以将犯罪人员的戏份集中,电影里太分散了,这又不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那种全员恶人。
至于波洛调查他和豹妹的爱情,我觉得可以拍成,波洛发现了他们的爱情,然后本着为朋友的终身大事着想自行去调查,为了友情,而不是接受母亲委托再假装偶遇这种背叛的行经。
第二: 医生,医生完全没有必要设定为简简单单的一个: 公主前女友的身份,要是我拍我就给医生的身份里增加一些必要的犯罪动机,和一个绝对不会犯罪的理由,例如: 女仆那个拿着钱跑了的男朋友,和贵族地位因为公主的原因遭到废除,导致家里破产,父母双亡。
第三: 表哥,再表哥加上窃贼这个身份之后,再加一个身份: 雌雄双煞的共犯,当然这个共犯并不是密谋一块杀公主的共犯,而是两拨人一起犯罪时互相发现对方但达成同盟互不告发的共犯。
3.剧情推进的问题按照以上的角色戏份将剧情变成以下这样:影片一共两个小时,结果前一个小时都在讲述一个爱情旅行的故事,太长了; 要是我拍摄首先就会将神庙那段里的感情部分做一个大的删减,换成一段追逐戏,就是表哥将石头推下差点砸死公主后,波洛追逐表哥,但没追上,最后集合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有嫌疑,但是在追逐过程中,表哥因为匆忙掉落了一些暴露身份的证物,但这个证物恰好也能陷害医生。
接下来一直到女仆死亡之前,可以慢慢的将从全员都有嫌疑变成医生的嫌疑最大,而就在全员甚至波洛也将信将疑的时候,女仆死了,医生给出了一个他坚决不会杀害女仆的理由,而这个时候嫌疑又猛的从医生一个人变成了全员都有嫌疑。
当然为了这段,可以给公主被杀的当晚,船上的一些人增加一些作案时间和机会,以迷惑观众,尤其是表哥和医生。
然后就是放大表哥的嫌疑,这次找到了盖棺定论的铁证据,例如:找到了项链,推断为谋财害命,可就在表哥被审讯的时候,表哥惨遭杀害!
这个时候要表现出,全员都没有嫌疑。
这就到了最后一段,波洛揪出雌雄双煞。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
首先是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机智且富有魅力的女子,与其他人物之间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奎琳是自信且聪明的女性,两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还有其他一些次要角色,如聪明的侦探和神秘的女仆路易斯,他们的出色表演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以尼罗河为背景,以一次豪华游轮旅行的惨案为引子展开。
从开始到结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动机,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揭开了一个个谜团,令人猜测和推理的空间不算小,转折间也会让人感到意外。
但整体的评分没有太高,主要是看过小说后觉得发展过于平铺直述,没有侦探思考细节,就很直接的述说他的猜测,角色不太立体。
最开始看,有很大的期许,希望故事情节的推进可以充满着克里斯蒂一贯的狡猾,每个线索都似乎指向一个嫌疑人,却又在最后一刻转向另一个方向,但是在影片中并无过多体现。
7.5. 实不相瞒,对导演肯尼思的了解其实是才从诺兰《信条》的大胡子开始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东方快车》《雷神》系列都是他的作品.说一说电影吧,目前豆瓣6.1,应该还会降.不过在经历了春节和情人节档期的洗礼后,我还是觉得值7分.先说优点:1.视觉效果加分项.现在比较熟知的电影版本有78版和04版,豆瓣都超了8分.单说视觉效果来说,肯定都无法与22版相提并论.4k分辨率的橙红色埃及,真的既美又渲染悲剧气氛.单凭视效就可以IMAX安排上了!
2.对波洛小胡子的解读爱了.其实读过原著就会知道,22版对原著是有很大的改动的.只不过有些加分有些减分,电影从一战开始(我当时都懵了,以为走错了,跑到《水门桥》了)交代了波洛从没胡子到有胡子再到刮掉胡子的过程,形成了波洛的一次弧光.虽然有好多人不喜欢,但是这唯美的故事既增加了波洛的人物厚度又很符合这次的主题,我很喜欢.3.对爱情元素的放大.我认为这是改动很大的一点,也是一切改动的动机.(所以我觉得应该情人节上映)但凡读过阿婆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因为钱财,其实《尼》也是,但肯导放大的爱情,削弱了钱财的影响.所以22版出现了波洛的感情史、黑豹妹妹和富有白人的恋爱、还有一对同性恋.我之所以把它列在优点,是因为这大气的配乐和华丽又唯美的色调真的和爱情好配!
4.选角到位.尤其是那三角恋的选角,刚刚好.5.配乐!
配乐!
配乐!
绝!
再说一下缺点:1.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
烦!
现在就是说美丽国不能没有政治正确,新中国不能没有主旋律.上世纪三十年代黑人和白人一起参加舞会?
黑人小妹能和白富二代谈恋爱?
电影标签里应该有科幻才对!
还把原作里毫不相干的两位强行改成了同性恋,有点过了吧……2.好歹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呀,推理在哪里???
3.对人物删减有点多了,而且少了些原来的韵味,不知啥原因.4叙事些许拖沓(其实小说也有点)而且少了点紧张感,其实不是已经知道结局的问题.因为我先看的原著后看的78版,但我依然可以感受到78版的紧张.应该是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少了点意思.
虽然看了上一部《东方快车》基本上就知道很烂了,还是忍不住花16新刀去看看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
感觉爵爷找出了一种翻拍波洛新思路,就是反正你们已经知道结局甚至推理过程了,那么我就放飞自我吧。
推理无所谓直接走过场就行。
所以波洛说表哥律师推了石头,律师就懊悔抱头了,一个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一个没有任何反抗就认了。
所以波洛和博尬聊的时候,一句come on就死了。
之前一部里面所谓“大声说”“慢慢说”都用不着了。
所以最后指认凶手的时候也不用任何抵抗了,直接就殉情了。
真是搞不懂手帕上就算有颜料和男主有啥关系。
更不要说去找打在桌角的第一发子弹了,反正观众看过第一版应该会知道?
爵爷找出了拍阿加莎的新路子,就是把探案变成了《波洛自传》?
配上那出戏的黑人布鲁斯,配上那些悲剧故事还真是挺成功的。
这不禁让我在想爵爷到底在演员和导演上有何才能,能有那么多资源?
可能戏里莫名按上的波洛“自大”的标签,爵爷还是蛮享受的。
他大概真的以为这个舞台就是他自己演的波洛的了。
对于我们这种7080后来说其实问题不大,一笑而过。
倒是可叹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以前版本的00后来说,会不会他们觉得阿加莎、波洛,那些推理只是过期了的配料,大家来看看肯爵的“自以为是”的独角戏和加朵美女就好了。
如果那样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捎带做个广告:有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一起玩。
身为阿加莎的真爱粉,同时也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的真爱粉,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尽管在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就迎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波洛的人物形象改变等等。
不过在我看来第一部的翻拍也有成功之处,例如为了观影的效果将原作的依次调查打散之后,插入各种具有视觉效果的动作场面等等。
因此对于这次改编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也是抱有期待的。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尽管是原著粉,我对一些大幅度的改编也不会太过在意,因此对于广受争议的波洛形象,乃至整个设定都改变了这一点,还是认为他言之有理就好。
当然将怀有沉重过去的侦探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的波洛形象重合在一起是否成功,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两者挺矛盾的。
不过我倒是很在意没了标志性的胡子之后这个系列还会怎么继续拍下去。
然后就是这篇长评的重点,也就是在情节改编上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和失败的地方。
在原著里,大致可以分为情感线和推理线。
推理线就是围绕林内特之死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并牵扯出了许多配角的故事;而情感线是林内特、杰奎琳和西蒙之间的三角恋情。
在原著中,配角的干扰作用更强一些,拥有不同动机的人物更为庞杂,而且也做了不少干扰视线的事;情感线也更加复杂,原本和杰奎琳订婚的西蒙最终和林内特成婚,杰奎琳的跟踪与骚扰也包含着更深的恶意,而在林内特死后,耀目的光芒消失了,太阳落下月亮也因此升起,西蒙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杰奎琳的感情。
正是因为有前面的这些铺垫,所以当推理线与情感线在最后一刻交汇,西蒙与杰奎琳被指为凶手的时候,无论从推理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都让人觉得非常自然,而最后两人的殉情也在这种情感的爆发下让人扼腕叹息。
既然原著中采用了这两条线,而且很明显地能够看到导演也明确地区分出了两个部分,那也就分开探讨一下。
我对电影圈不太熟悉,但通过这部电影就能看出导演是个相当自信的人,比如之前说的对波洛形象的大幅更改,又比如说在推理线上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以至于除了重要的情节和人物之外,所有人物都被压缩了。
压缩人物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步,因为原著里的人物体量很难用电影来承载,如何在2小时的时长内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物,成了改编最大的难题。
以往也有删去人物的做法,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采用的是更为大胆地全部推倒重来。
用全新的嫌疑人来编排情节,每个嫌疑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隐藏的剧情,而这些大多与主题相关。
在悬疑感上,除了前半段基本上按照原著之外,后半段同样是有技巧地处理了对嫌疑人的依次调查。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对嫌疑人调查的顺序是经过设计的,让哪些线索先出现,哪些后出现,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插入新的命案发生,使得后半段原本枯燥的家访反而变得一气呵成,相当紧凑。
而第三案的死者改为看似系列角色并有重要戏份的布克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因为原著里这起案件就是相当意外的,这么处理也能更加凸显这个意外。
然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伏笔上。
不得不承认的是,导演自己铺设的伏笔也很厉害,例如画面的颜色,布克的外套,床单的细节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电影的画面来呈现的伏笔。
但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原著的制约,有些伏线太过臃肿。
例如红颜料这个伏笔,完全可以靠后面的画面来取得一样的效果,却偏偏在前面多提了一句,显得有些多余。
以及像是披肩不见了这样的线索,也完全可以用画面,而不是一句突兀的话。
另外可以说导演最忽略的一个地方就是对这些伏笔的回收。
推理小说之所以让人震撼,并不完全是因为真相出乎预料,而是在回收伏笔的过程中让人惊讶于“这些地方居然也是真相的伏笔”,当然电影中有时候也会在解开真相时配合这个细节的回忆,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伏笔却没有搭配上解释。
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导演特意想设计一个相当紧凑明快的解答环节。
在情感线上,问题就更多了。
同样可以看出导演的技巧——提炼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题词“爱情”,然后让主线和支线人物尽可能地去诠释这个主题。
或许导演知道这样会让情节太散,于是这个主题主要汇聚在三个主要人物上——杰奎琳、布克和波洛。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影片中的爱情往往出自角色之口,对爱情大谈特谈,却很少有实际的情节可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存在。
这或许并不怪罪于导演,因为从前半段的改编可以看出有意强调西蒙与林内特的感情,但应该可以归因于氛围营造的不足。
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因为情感的表达一旦没有到位,那么殉情的这个结局就会失去表现力。
显然而情感铺垫不足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的配角上,不过既然配角的定位就是干扰视线,那或许也可以原谅一些。
分别来看推理线与情感线,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导演都是很有技巧的,而且虽然有失败之处,但都没有特别失败。
那么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还是在于推理线与情感线的融合上。
前面也提到了,原著里是有意在开头与结尾让两条线合并,但在坠石事件到揭开真相之前两两条线分开,形成一个类似梭形的结构。
这么做的作用就是让最后的结局于情于理都很合理自然。
然而,在影片中这条线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前半段可以看到是以三角恋为核心,然而在案发前开始就以破案为重点,同时也因为导演将原著的情感线的后半段彻底删去,导致调查开始之后原本应该是故事核心的西蒙与杰奎琳彻底沦为背景的角色。
在影片的最后被众人拿枪指着毫无退路而自杀,和在下船之后四目相对说着“我们输了”而自杀,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结局可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但既然导演试着去还原了原著的重点情节,我相信这个结局原本应该可以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得来说,这并非是一次让我很满意的改编。
因为我能看到导演的雄心壮志,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波洛,以及对案件的重新修正;也能看到诸多技巧,包括伏笔的铺设、悬疑感的塑造、情节的起伏、主题的强调等等。
但这些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已,我想这部电影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技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以下内容涉及到原著和电影的双重剧透,介意剧透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先来谈谈总体感受:阿加莎的小说都充满了人情味,它来自对人物心理和性格、人物之间的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深入交流。
此版改编的电影则欠缺了这点。
电影中出场人物较多(虽然比原著少),关键的人物介绍和铺垫则显得不够,人物、情节、对话像走马灯一样简单带过,甚至很多细节直接删去。
虽然原著粉已经熟悉了人物,但对新观众来说就缺少代入感。
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当电影结束后再次回味时,也就少了人情味。
总体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缺少原著的人情味。
不过后半部分气氛很到位。
抛开原著来看,至少可以给及格。
但相信大多数看过原著的人都会给出一个差评。
下面梳理一下原著中比电影更丰富的一些细节。
一. 人物篇原著人物众多,包括侦探在内,仅在船上的关键人物就有17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关键人物没有上船。
考虑到拍电影时不太可能把这么多人物拍好,因此电影削减了人数,同时将两到三个原著人物设定捏在一个人身上(也改动了部分设定)。
我们按照原著中的角色进行梳理————1.赫尔克里·波洛:本案的侦探。
原著设定其退休前是比利时警察,退休后来到英国当私家侦探。
原著中根本没有其参加一战还毁了容的设定,更没有所谓的情人,且波洛系列的小说里从未提到波洛的情感经历(我印象中没有),波洛本人也不在乎自己的情感状态。
波洛留八字胡也没什么原因。
另外,原著中波洛来埃及真的只是在度假,而不是接手了什么委托。
所以导演在这些地方强行给波洛加戏了。
不过要表扬导演将波洛的强迫症刻画得非常生动。
2.瑞斯上校:侦探波洛的好友兼助手。
在电影中他就是布克(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位原著角色,蒂姆·阿勒顿,见人物第7条)。
原著中他没有死,也没有偷项链,他与侦探是同等地位的角色。
他来到埃及是为了抓间谍(详见后面的情节篇第9条)3.琳内特·里奇卫:本案的第一名死者。
其在原著和电影中设定基本相同。
不过原著中对其有更多的刻画,包括她所拥有的庄园、她对婚姻和财富的观点、周围人对她的评价等。
4.路易丝·布尔热:琳内特的女仆,因为勒索凶手而成为第二名死者。
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除了电影中她自述女主人琳内特毁掉了自己的姻缘,这段剧情在原著中属于一个不重要的人物,详见情节篇第14条)5.查尔斯·温德尔沙姆:琳内特的前男友。
原著中根本没有上船。
在电影中他就是大胡子医生(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原著角色,贝斯纳医生,见人物第16条)。
原著中温德尔沙姆并不是医生,而是英国有名有钱的勋爵,完全配得上琳内特,琳内特与他分手只是因为移情别恋。
6.西蒙·多伊尔:琳内特的丈夫,杀死琳内特的凶手。
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7.杰奎林·德·贝尔福特:琳内特的闺蜜,杀死第二和第三名死者的凶手。
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8.蒂姆·阿勒顿:在电影中,其人物设定被安在布克身上(比如其母亲,以及其与罗莎莉·奥特本的恋情)。
原著中他与琳内特并不熟悉,他和罗莎莉最开始也并不相识,而是在船上相识后才逐渐产生情愫。
至于他上船的原因,则与项链有关,这条支线在电影中几乎完全被删去(详见情节篇第15条)。
9.阿勒顿夫人:蒂姆·阿勒顿的母亲,在电影中就是布克的母亲。
原著中她不是画家,而且和波洛相谈甚欢。
电影中她似乎不喜欢波洛。
10.罗莎莉·奥特本:原著中她与琳内特完全没有关系,来埃及也是为了度假。
电影中则变成了琳内特的朋友。
11.莎乐美·奥特本:罗莎莉的母亲。
在原著中她才是第三名死者,因为目击了第二起谋杀。
在电影中该设定也被安在了布克身上。
此外原著中莎乐美不是歌手,而是小说作家,世界观比较浮躁,认为一切事情都与性有关。
也正因如此波洛不喜欢她。
12.科妮丽亚·罗布森:这一角色在电影中被删去。
她的家族曾经因死者琳内特的父亲而破产,该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鲍尔斯小姐身上。
原著中她是范·斯凯勒小姐的表亲,家境贫穷,性格自卑胆小,此次跟随富亲戚范·斯凯勒一起旅游。
13.范·斯凯勒:原著中,首先她当然不是les,其次,死者的项链是她偷的,因为她有偷窃癖,也正因如此她雇佣了鲍尔斯小姐。
详见下一条 ↓↓14.鲍尔斯小姐:原著中,首先当然也不是les,其次,因为斯凯勒小姐有偷窃癖,但又不能被人知道,否则会毁掉家族名声,所以鲍尔斯小姐的任务一是要盯紧斯凯勒小姐,二是一旦斯凯勒小姐偷了东西,鲍尔斯小姐就要负责把东西悄悄还回去。
15.安德鲁·彭宁顿:在电影中是死者琳内特的表哥。
原著中则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他只是琳内特的财产管理人,而且是美国人。
其他设定在电影与原著中基本相同。
16.贝斯纳医生:电影中就是大胡子医生。
原著中他与死者毫无关系,只是自己来度假的。
17.弗格森先生:电影中被删去。
原著中他非常支持无产阶级,仇恨有钱人。
这一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斯凯勒小姐身上。
18.吉姆·范索普: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也未保留。
原著中他是律师,曾与琳内特的家族有过合作,此次上船的目的是防止安德鲁在财产合同上欺骗琳内特。
19.吉多·理查蒂: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
原著中他是一名间谍兼杀手,这条支线被电影完全删掉(详见情节篇第9条)20.乔安娜·索思伍德: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
原著中她未上船,她是死者琳内特的朋友,也是蒂姆·阿勒顿的表亲,她与蒂姆联手,将琳内特的真项链偷走并替换成假货(详见情节篇第15条)。
二. 情节篇1.原著中,船上的人并不是一伙互相认识的人,而是各自带着某种目的、或因纯粹机缘巧合而凑在了一起。
原著的开头是多线叙事,即分别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如何决定要登上这艘船。
笔者个人认为原著的这种设定才更有趣,如果大家本来都认识,反而缺少了那种各怀鬼胎或命运使然的趣味。
2.原著的开头,凶手二人在商议谋杀计划时,波洛无意间偷听到了只言片语,但当时的波洛(以及读者)都没意识到其中包含的信息。
3.原著中,琳内特、西蒙、杰奎琳三人是分别单独与波洛谈话的。
从他们三人的口中,波洛得到了“琳内特横刀夺爱”这一故事的三个不同版本。
“哪一个最接近事实呢?
”这是波洛在原著中的思考。
4. 原著中杰奎琳与波洛的谈话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旅馆的露台上,杰奎琳有一句名台词:“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预示着杰奎琳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同时,杰奎琳还假装看到有人在偷听,想提前为案发后给自己脱罪找好说辞。
5.原著中杰奎琳从一开始就上了船,而不是半路才赶上船。
琳内特夫妇为了逃离杰奎琳的跟踪,临时订了船票,结果一上船就发现杰奎琳也在,早早埋下了凶手之间互通信息的伏笔。
6.原著中有部分笔墨描写罗莎莉·奥特本十分嫉妒琳内特既有钱有漂亮,这可以作为其杀人动机。
7.原著中,贝斯纳医生与科妮丽亚·罗布森在旅游期间互生情愫,结尾时科妮丽亚答应了贝斯纳医生的求婚。
8.原著中在阿布辛贝神庙,当大石头被推下来时,西蒙显得非常生气,立刻带着琳内特返回船上休息,结果正好碰到杰奎琳从船里出来,西蒙面露惊讶。
这些细节都为后面侦探的推理提供了依据——因为西蒙最开始以为是杰奎琳推下了石头,于是生气杰奎琳不按计划行事,当发现不是杰奎琳的时候又很惊讶。
这也可以作为杰奎琳的不在场证明。
9.原著中,瑞斯上校(电影中的布克)来埃及是为了追查一名间谍(吉多·理查蒂,电影中未出场)。
琳内特曾在船上误拆了理查蒂的电报,发现上面写着不明意义的蔬菜名称(其实是暗号),理查蒂非常生气。
10.原著中,案发当晚杰奎琳与西蒙的争吵,在场目击的人是范索普和科妮丽亚(都是电影中不存在的人)。
而且两位凶手演戏演全套,吵架前的铺垫也很丰富,电影里的吵架太简单了。
11.原著中西蒙假装被枪打伤,用的确实是琳内特的红色指甲油。
电影中被改成了红颜料。
原著里波洛在死者的房间里发现了那瓶被用过的指甲油,但里面被换成了红墨水,有一股醋的味道。
12.原著中,第一名死者的案发现场墙上有一个用血写成的字母J(代表杰奎琳),死者的手指尖也有血。
似乎凶手想伪造死者临死前指控杰奎琳的假象,这当然是西蒙所为,目的是反向洗脱杰奎琳的嫌疑。
13.原著里在大家的证词中,很多人都听到了两位凶手演戏制造的骚乱,此外还有人在半夜听到了溅水声,以及一个难以解释的脚步声。
事后证明,脚步声正是西蒙利用假装受伤的空档跑去杀害琳内特时发出的。
至于溅水声,波洛最开始发现大家证词中的时间顺序对不上,后来才发现原来有两次溅水声,一次是凶手扔掉凶器,另一次是罗莎莉扔掉她母亲私藏的酒(其母亲莎乐美酗酒,为了不让母亲再喝酒,就半夜偷偷将母亲的酒都扔进河里)。
14.原著中,琳内特曾经有一位女仆(不是现在的路易丝)要结婚了,未婚夫是埃及人。
琳内特替女仆调查了未婚夫,发现那个男人早就有妻子了,于是女仆就退了婚。
而那位埃及男人正是船上的一名工人,因此他也具有杀人动机,但原著对他的描写较少。
电影中这段故事变成了路易丝,那位男人的问题也变成了“欠钱”而已。
15.原著中,琳内特的好友乔安娜(电影中未出现)与蒂姆·阿勒顿联手将琳内特的项链换成了赝品。
乔安娜提前以朋友身份借走项链试戴一段时间,期间仿制出一个赝品,然后将真项链还回,将赝品交给蒂姆,再由蒂姆找机会调包。
之所以要两个人合作,是因为这样更不容易被怀疑或抓到证据。
案发当晚,蒂姆曾进入死者的房间将项链调包,但蒂姆并不知道当时死者是否已经死亡。
16.接上条,罗莎莉半夜出来扔酒时刚好看到蒂姆进入死者房间,于是以为蒂姆是凶手,而她又爱上了蒂姆,所以在接受侦探询问时谎称自己什么都没看到。
17.接上上条,斯凯勒小姐当晚进入过死者房间偷走了项链,但那时项链已经是假的了。
第二天鲍尔斯小姐将项链归还给侦探,并将斯凯勒小姐偷窃癖的秘密说了出来。
18.原著里波洛和搭档曾探讨过凶手为什么要将枪丢进水里,从当时的线索来看,凶手显然是想栽赃给杰奎琳(用杰奎琳的枪、在案发现场写下字母J),那为什么还要丢掉枪呢?
这个问题给了波洛很大的启发——凶手丢掉枪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而电影中抛弃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事实上电影都没提到有人想陷害杰奎琳。
19.原著中,大家发现女仆琳内特失踪了,波洛等人去查看她的房间时,在床下发现了她的尸体。
电影里把这段处理得很惊悚——女尸直接被螺旋桨卷上来打在窗户上。
当然这么做也显得比较草率。
20.原著中,波洛正在西蒙的房间询问时,莎乐美·奥特本忽然闯进来,声称自己看到了杀死女仆路易丝的凶手。
西蒙大喊:“你是说你知道谁杀了路易丝·布尔热?
”看似是惊讶的喊叫,实则是在给同伙报信。
果然杰奎琳听到了信号,及时来到窗外用枪打死了莎乐美·奥特本。
电影中对目击第二起谋杀的情节有不错的改进(目击者布克挡住了部分飞溅的血迹,在墙上留下了空白,然后他丢掉了身上沾血的外套),但对西蒙向同伙传递信号的情节则处理的很草率(一句“快点”就能让同伙知道发生了什么???
)21.电影里第三名死者被枪杀后,波洛迅速跑出去,然后开启了一段福尔摩斯式追凶,刀具子弹乱飞。
很多原著粉觉得这不符合波洛的形象,几年前东方快车里的类似情节就被原著粉诟病。
尼罗河原著中,这段追凶情节的原文如下:波洛像只猫一样跳到门口,又跳到甲板上。
瑞斯则弯下腰查看死者。
甲板上一个人也没有,但是在门槛前面的地面上扔着一把巨大的左轮手枪。
波洛往两旁匆匆看了看,甲板上仍然没有人。
于是他迅速向船尾走去。
拐弯的时候,他跟从反方向跑过来的蒂姆·阿勒顿撞在了一起。
需要夸赞一下电影中这段戏的气氛渲染与运镜。
电影中波洛追到甲板上后发现凶手消失了,然后镜头沿着甲板逐渐向前推,所有角色由于听到枪声一一从镜头两侧进入画面,配合上诡异的bgm,这个镜头是此版电影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22.在揭晓真相之前,波洛首先将除了真凶之外其他人的秘密全部揭发出来(包括蒂姆的偷盗、安德鲁推下石头等)。
这一段在原著中和电影中都有体现,但显然电影处理得更仓促。
原著中,波洛说明了这样做的意义:“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专业的考古探险队——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挖掘的时候,在从地下面挖出古物之前,必须先小心地清理掉那些附在它上面的东西。
刮除松软的泥土,用刀子这儿刮刮那儿刮刮,直到你的目标显现出来,然后进行绘图或拍照,这样才不会受到其他东西的干扰。
这就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清除外表的杂质,以便发现真相——赤裸而闪亮的真相。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小彩蛋:阿加莎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所以在小说里经常能看到这段经历对阿加莎创作的影响,阿加莎有几部作品写的就是发生在考古现场的故事。
23.原著里波洛破案的一个关键想法是:这起案件不是一时冲动而为,而是精心策划。
因此波洛认为凶手一定是具有大胆、迅速、手脚麻利、敢冒风险、精打细算、足智多谋等特点,据此他排除掉了一些关键嫌疑人(比如安德鲁)。
其实在波洛系列的小说里,这才是波洛破案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谈话摸清嫌疑人们的心理和性格,进而找出符合凶手特点的人。
电影在这一点少有体现,只强调了这起案件是精心策划。
24.原著中有两段关键的文戏在影片中被弱化——一是故事开头琳、西、杰三人与波洛的谈话,那是原著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三场关键谈话,被电影缩减成两段,而且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也逊色不少;二是真相揭晓后,波洛与杰奎琳的单独谈话,这场谈话让我们得以窥见凶手的真实内心,得以了解凶手如何为爱扭曲而走入深渊,算是整个故事升华的关键,而电影中则根本没有。
原著粉看完电影觉得少了些什么,可能就是少了这种深入的交流吧。
25.凶手的自杀在原著中是比较有仪式感的。
原著里凶手没有在揭露真相后当场自杀,而是当船返回阿斯旺的旅馆后,死者被一一抬下船,西蒙也躺在担架上,杰奎琳跟在旁边,先开枪打死了西蒙,然后举枪自杀。
细节见原文:西蒙·多伊尔躺在担架上从甲板被抬到舷梯口。
他看上去与之前判若两人,怯懦、惊恐,原来有些稚气的随随便便的样子已经无影无踪了。
杰奎琳·德·贝尔福特在后面跟着,一个女侍者陪着她,不过她看上去只是脸色比以前更苍白一点。
她走近担架。
“嗨,西蒙!
”她打了个招呼。
他立刻仰起头来看着她,原来那股稚气又显现在脸上了。
“我搞砸了,”他说,“我吓得不轻,全部招了。
杰姬,真对不起,我辜负了你。
”她对他微笑着说:“没关系,西蒙,我们干了件傻事,就是失败了而已。
”她退后一步,抬担架的人拿起了把手。
杰奎琳弯腰去系鞋带,接着她的手从长袜上方掏出一样东西,然后又站直了身子。
突然,砰的一声。
西蒙·多伊尔的身体抽搐了一下,就不动了。
杰奎琳·德·贝尔福特点了点头。
她拿着手枪静立了一会儿,然后对波洛微微一笑。
接着,她用那把闪闪发亮的、玩具般的小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扣动了扳机。
三. 彩蛋篇1.波洛在电影中提到,自己想回乡下当个农民,种点西葫芦。
熟悉原著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在暗示什么吧……阿加莎刚出道不久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中,波洛就是在乡下种蔬菜,然后遇到了一起杀人案。
所以导演在暗示下一部可能要改编《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是著名的叙事性诡计作品,该诡计至少是前无古人,而后面的来者也都是拙劣的模仿。
鉴于涉及剧透的原因,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最难影视化的作品”,目前对该作品的影视改编寥寥无几,而且都几乎无法拍出原著的感觉。
希望肯导不要对它下手,不然不知道会被魔改成什么样子……2.内地上映版本虽然没有删减,但疑似有打码处理。
琳内特刚被发现死亡时,有一个镜头是枪伤特写,但画面十分模糊,然后随着镜头逐渐拉远才慢慢变清晰。
这个画面模糊得很不自然,疑似是内地院线对血腥画面做了打码处理。
3.影片中有一个线索没有交代,就是开头在旅馆里女仆试戴了一条项链。
笔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以为电影要把项链调包的情节安在女仆身上,结果看完发现根本没有这条支线!
疑似是导演本来拍了这条线后来删掉了但没删干净。
最后以《尼罗河上的惨案》原著中的一首诗结尾吧:人生空虚有点爱有些仇还有互道早安人生苦短有点希望有些梦想还有互道晚安
悬疑侦探部分,剧情真的蛮简单的。
凶手一开始就能看出来,偏偏最后一个才去怀疑,最值得怀疑的凶手。
当事人是脑子糊了,从不觉得身边人可疑,知名侦探也是?
尼罗河的部分也不多,一闪而过的一些风光还不错。
反倒是酒店真的好漂亮。
拱形复古的门廊等等。
影片把重点放在爱情上了吧。
身边很多人都深陷爱情漩涡的样子。
中年丧夫的女同。
种族差异的年轻男女。
跨越阶层野心套取钱财的凶手情侣。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独自坐拥金山的富家女,以用钱考验求娶女佣的女友名义帮打鸳鸯,却满心都是贫穷的闺蜜男友,陷入爱情不可自拔。
大多的爱情都各自有算盘,只有侦探死去的爱情最纯洁。
first,作为一个看过无数遍原著以及78年电影的人来看,这次的改编简直不忍直视。
删去了最喜欢的上校,很有趣的“愤青”,以及德国医生等角色,对奥特本母女和夫人仆从的角色大动手笔(仿佛现在只要拍电影,不管合适与否都要拿时政说话),又加上了变形后的原著母子,整个呈现出的效果就是使配角们失去了原本的幽默与个人特色,变得既乏味又难以忽略。
相比于这版删去原著经典台词,聚焦于“三角恋”何其狗血,原著及78年版以片中主角感情为切口,更多聚焦于爱情中的宿命感于希腊式悲剧色彩,带给观众更深的思考。
给波罗强加感情线大概是最不能理解的。
硬生生把波罗从喜欢动用“灰色细胞”的大侦探变成了一个因失去爱人备受折磨只想回去种地的农民…而且全片无论是配角还是波罗本人都无数次 认 真 指责其“自私自利,办事不力,对不起所有人”等等,严重侮辱了阿加莎所创造的人物形象。
最可怕的是到最后观众居然会有“侦探不可靠”这一想法…second,从讲述及拍摄手法上,本人看到了十分刻意的“炫技”痕迹。
开头还是《东方快车》的老毛病,一定要有一个与本案毫不相干的事件去证明波罗是一个聪敏的人——这一点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后面的文本或衬托来展现。
导演无数次改动原著——从人设到情节——想尽办法加入自己创造的“互文”,却只显得苍白无力。
《东方快车》里还算加分的摄影美学在这里由于与故事情节的零散而成了累赘,毫无用处之余徒增视觉疲劳。
以及多个横摇镜头,仿佛关键人物进行严肃对话只有这一种表现方式,看得本人头昏眼花…卡司虽然强大,但不知怎的演技纷纷离线,加上怼脸镜头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在表现亲密关系上,78年我们可以从演员的眼神里看出痴狂亦或迷乱,而本片似乎除了making out everywhere之外什么也没有…原著和78年版的叙述都是从一开始观众就跟着波罗的耳朵去听到每个人的秘密,去看到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后面被掩盖的真相便神秘却又合理;而这里前半部仿佛纯粹磨于一场狗血三角恋,后面在观众一无所知之时突然把所有线索倒豆子一般倾泻而出,产生严重的割裂感。
本人大感离谱的还要数波罗和凶手的那场“枪击案”。
这部写于英国人之手,人物多为英国人的作品本身应带有一种属于英伦的淡淡疏离感及典雅优美,导演虽身为英国人但本人却在这部作品从人设,背景到“枪击案”都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美国气息”…
毛毛细雨南风天,惊蛰之后去观影。
挑了一部推理片,抽丝剥茧显真相。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小说之一,2022年重新被改编搬上荧幕,适合于阴雨天,光顾电影院,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点1:爱情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有人为了爱奋不顾身,有人为了爱粉身碎骨,有人为了爱隐忍成全,有人为了爱铤而走险……影片通过故事的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每个人物不同的爱情观,爱情的光芒照射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反应,这也是爱情的魔力所在。
看点2:财富有人说,金钱是一个恶魔,它会勾引出人们内心的贪婪,将人引向罪恶的深渊;也有人说,金钱是一个天使,它能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带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比如,影片中有人说“他需要财富,而我需要他。
”,有人说“爵位是继承来的,医生是我自己挣来的”……看点3:风景广袤的沙丘,斑驳的金字塔,蜿蜒的尼罗河,特色的集市,古老的神庙,灯火通明的游船……美丽的埃及风光,与故事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影片张弛有度,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乘坐在游船上,往左看风景,向右观人性。
在这个懒散随意的周末,看这部熟悉的老电影,想起遥远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个喜欢看阿加莎小说的同窗,难得彼此都岁月静好,不禁会心一笑。
《刺杀神奇女侠》2022真人版柯南埃及旅游宣传片既不注重人物塑造又不注重细节影片结构就是:拍美女--拍景--死人--问问题--死人--问问题--死人--咔咔推理演员演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没看过老版,甚至从面部表情和台词都看出来谁是凶手了老头子的戏份太多了,海报上的站位明显欺诈......🙄 🙄 🙄 🙄 🙄 🙄
Gal一点也没有可恨可爱的感觉,Armie倒是有种蠢到连杀人方法精神构思不出来的感觉。
推理过程太短太粗糙了导致张力不够,Armie哭戏太暴露演技Gal则短板尽显,风景大部分有棚拍的马脚,各种镜头炫技则觉得没有必要。好好拍悬疑揭秘可能会成功许多。
对于一部从小就印象极其深刻知道结局的如雷贯耳悬疑侦探片,还能有这样略微紧张猜测着的观感很不错了,不过也就是3.5星到头,为肯尼思·布拉纳大叔多打一星拉分(目前6.0)。翻了下记录之前的东方快车,我竟然给了5星,为了他的莎翁特色,这部倒不那么明显了。我不明白的是,盖尔·加朵为什么要接这部戏,完全花瓶啊!以及,波洛真有那么一段一战受伤经历和凯瑟琳?倒是我不了解AC原著了?还有,硬塞进去的黑人太难受了!在IMAX银幕下,尼罗河那段景色及神庙还是很震撼的!我想去埃及旅游我想出国玩儿呀!!with又睡了会儿的肉。英皇影城1号IMAX厅19:00场竟然只有8个人。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drama drama 美妆和时装还有婚礼旅拍广告?不是既然这里面百合情节能过,老友记干嘛要删中年百合也是百合还有波洛的感情线生气没了胡子的波洛不是波洛!
西蒙是最老最不帅的一版,减一分。其他游船和埃及风光有些过于现代、过于AI化。菠萝的表现是最好的,比较实在可信。莫名其妙地加入男配喜欢一黑女人的情节,黑女在他死后也很镇定并未抚尸大恸躃踊之类,情绪波动甚至还没有为己辩护时大。因为刚去过上海动物园,在黑珍珠龇牙咧嘴说话时我问小孩像不像我们看的大猩猩?我们都觉得还是有点像的。快结束时回过味来,她这是强行插入的近年西方的政治正确啊。
构图和布光都上佳,调度一开始差劲一些,上船之后也渐入佳境了。虽然特效做得真的很美了,但多一点实拍还是会更好,那份恢宏壮美真的是不一样。我觉得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太追求凸显效果了,的确推理准确,分析明晰,每一个空间的场景设计布置都很好,回忆还原画面感很强,但极大弱化了主角相关之外的人物和环境,有点像游戏的情节推进了,或者说以上这些在柯南中非常合适,可这是一部电影啊。整体来说在影片质感的营造上相比《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进步的。满口不离的爱情似乎才是这部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爱情是太过高级的奢侈品,它怕时间、怕人心,怕一切本不可怕的东西,它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最后的结尾还颇有诗意地停留到这个主题,波洛剃掉胡须露出了伤疤,在打烊的酒馆里重拾起直面自己过去的勇气。
一盘精致的老醋花生,还是辣口的。
无聊,又臭又长。肯尼思·布拉纳太可怕了,没才华不说,偏偏又很勤奋,没才华偏偏又勤奋不说,还能拿到好IP,阿婆这几部杰作,您是挨个糟蹋啊。
铺垫太长,剧情简单,缺少反转。剧本杀时代,还不如看看明侦🤣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和上一部一样,这不是波洛!开篇的铺垫真的很无聊!整个案件铺垫太长太长,进展与解谜又太快太快,节奏感真的很差。
摄影美术之类的还是挺不错,可是推理有些牵强,再加上凶手从一开始观众就很容易猜到,悬疑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整理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侦探推理片,没有当年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改到我差點沒想起來原著是什麼樣。艾米錘和加多在公共場合play想自插雙眼
两星半。后半程的魅力来自阿婆的原著。armie和gal演技双双掉线,群戏倒还行。没看出埃及的恢弘,每次特写背景虚化都感觉绿幕没抠干净。再次坐实了肯尼斯布拉纳是个好演员,当导演却毫无灵气,呆板僵硬,片子都像好学生写作文一样用力过猛。对他拿了奥提本来非常不快,看完又觉得…给他一个提名吧,证明了没有才气光靠努力也能走到那一步,还挺励志。
可能是预期降低了,观影体验竟然还蛮流畅的,至少叙事节奏比上次《东方列车谋杀案》要紧凑许多,当然这片好的地方都是阿加莎的功劳,坏的地方就是特效制作水平太塑料,真的很掉格。
就只是“把这个故事勉强拍出来了”,几乎没有在新时代给观众传递阿婆的魅力。镜头质感不错,但仅限开篇铺垫阶段,中间部分舞台剧感很强。推理,尤其最后的解密相当之弱,一个个审问本就是种古典办案手法,影片似乎也没指望带着观众抽丝剥茧只是赶流程。“爱情”这个主题几乎外露得要直接糊脸。头尾给波洛加感情戏完全不明就里,这个系列从《东方快车》开始,似乎就铁心要以平凡普通人的套路塑造最伟大的侦探之一。
为什么我不再重看大卫苏切特或者是彼得乌斯蒂诺夫版,要花钱来看肯尼思布拉纳这个水货。去看书吧,我永远是阿婆最忠实的信徒。
神奇女侠实在不适合这样的角色,一度觉着她会死而复生,锤爆渣男。
可以但没必要系列。演杰奎琳的那个演员明显就是制片方本想请玛格特·罗比但钱没到位找的备胎吧哈哈哈!最后推理巴啦啦讲这么快是生怕我们看过原版吗?!
新版与时俱进地在挨个排查时加了同性恋和种族歧视议题,奈何仍然全员酱油。艾米汉莫演得太差,假到连我这个没看过原著和老版的人不用推理就能猜到凶手,能让这种表演通过,导演难辞其咎,嚯忘了导演是比波洛更自恋的人了,他才不关心别人的存在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