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从北京毕业后,去西藏支教的老师,与藏区孩子们的故事。
可是电影好几处,我都情不自禁眼睛发酸,大多是被藏区人的纯粹而备受感动。
朗措大哥特地给老师准备的厕所、与盗猎者的勇敢战斗、对一个远走之人的等待、孩子们为草原下雨做的准备、自由蹦跑在草原上的天性、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和老师的尊敬、村长准备的米和牦牛肉……我们总是在影视中看到别人的故事,试图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共鸣的那些东西。
看完这些人的人生态度,我感觉完成了一种净化。
这或许就是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换来的。
很好的一部片子,很有爱,很美好。
1、那个年代,确实很辛苦,生活很艰难,但人很善良,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坚毅勇敢,心怀善良。
2、那时的风景真的好漂亮,好美,好温暖。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到处都很美,一望无际的草原,干净的湖泊,一切都很美好,很纯粹。
3、支教确实很辛苦,很需要勇气和毅力。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便捷,来到那么偏僻落后的地方,心里确实会有很大的落差。
幸好,有那一批批的支教老师,让那里的孩子接触到了知识,接触到了那么多的新鲜的东西。
虽然我们可能习以为常,或者觉得稍微的有点点落后,但却是他们眼中的珍宝。
感恩党的领导,感恩国家的强大。
4、那时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很纯粹,也很简单永恒。
有句话说得好:“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大概是世人用尽一生所追求的真爱。
可惜,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什么都太快了,感情来的快,去得也快,快餐式的爱情,终究不够美好。
5、知识改变命运。
得益于支教老师的辛勤教导,让孩子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服兵役、当医生、做老板、去支教…他们所接收到的知识,让他们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心怀理想,勇敢追逐,至死不渝。
整个电影的格局都很大,韩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从本来的镀金,再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所打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所幸,他遇到了梅朵,梅朵用她的温柔与善良,一直陪着韩老师,孩子们也会记得经常看望韩老师。
最后,格朗大哥那么好那么帅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有个美好的结T T
现在市场上的网络电影问题很多,剪辑、特效、剧本、演技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吐槽半天。
甚至在豆瓣评分上,网络电影很厚脸皮的有着“3分即合格”的说法,这跟院线电影的6分相比足足差了一倍。
今年上映的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即使票房最高的前五名,也只有打破网络电影开分纪录的《硬汉枪神》拿到7.1分,《兴安岭猎人传说》与《浴血无名川》勉强维持在6分线上,其他两部皆在6分以下。
6分,貌似成了网络电影极难跨越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上映的一部聚焦藏区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仅上映两天,却有着挑战《硬汉枪神》地位的趋势。
在豆瓣三百多个评价中,四星,也就是8分占了大多数,6分以下极少。
这种情况,在网络电影中可谓是一个奇迹。
电影以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初到藏区时打算“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到后来与孩子们产生深厚感情,决心把一生都奉献给支教事业,最终帮助众多藏区学子改变了人生。
《藏草青青》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技巧,也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镜头,仅仅是用主角韩松的所见、所闻、所遇,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电影开头,向我们展示了藏区美景。
用剧中人物朗措的话说就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美得很“。
可在这美景之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却极为艰苦。
学校用水,需要孩子们从远处的山溪背回来。
晚上睡觉要随时拿着枪,因为周围可能有狼和盗猎者。
厕所是用两块木板简易制作而成。
就连吃饭,都很少有能吃饱的时候。
村长担心韩松刚来不适应,还专门送来了白米和牦牛肉。
普通常见的拉肚子,因为没药物没医生都成了疑难杂症......
电影通过这些常见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藏区人民生活的艰苦。
按照计划,支教老师需要在这里教满三年才能离开。
可艰苦的环境,已经吓走了多位老师。
甚至在这里从小长大,与朗措感情极深的藏族姑娘旺姆,在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就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
逃跑或是离开,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能继续留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就体现出了支教的意义——既让孩子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给藏区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电影对韩松、朗措、梅朵三人进行了着重刻画,他们代表了为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韩松刚来时是抱着“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藏族地区,毕竟三年后就可以离开。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到这里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这里人对教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来说冲击极强——别人的认可和期待,能够激发无限动力。
当然,这边条件艰苦,韩松有过挣扎。
只是看到默默照顾孩子们的梅朵和朗措时,他也开始坚定起来。
三年之后,韩松可以离开了,母亲病重也给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但他终究放不下与孩子们培养出的感情,以及与梅朵之间暗生的情愫。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梅朵就是韩松背后的女人。
她是朗措的妹妹,负责照料学生们的饮食起居。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与韩松结婚的几十年,她没有买过新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对此她却从没有抱怨过。
如果不是梅朵的默默支持,单靠韩松一人很难坚持下来。
尤其在朗措牺牲后,所有的担子,一个人如何扛得动?
朗措这个人物犹如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一样。
可电影对他的塑造,不但不让人感觉假,反而就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人。
他把所有工资都用来帮助住校的学生们,对韩松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甚至青梅竹马的旺姆离开后,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后因为盗猎者的原因中枪身亡,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高度。
韩松、朗措、梅朵,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人少见,却很多。
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我们会被其精神所感动。
自从年初《山海情》获得巨大反响之后,脱贫攻坚类的电影也多了起来,可都是有形而无神,打着口号来赚小钱钱。
《藏草青青》反而像是一股清流,不但用心讲了好故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支教的不易,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对于这样用心的好电影,两日分账票房仅有37.7万,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前日通过短视频的一个片段而观看此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朗措大哥以极其严厉的词藻拒绝执教老师主动给出的伙食费,真性情在这个男人身上完美体现。
为此看完整部片子去了解这个男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对我而言他的个人魅力及其贡献与执教老师不分伯仲。
对待爱情:心爱的女人通过他走出了藏区,而他却在苦苦等待,直到生命终极也未曾等来。
对于责任:一生都在为了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学生,只为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去。
从而献出生命。
真男儿当如此
平凡的人确做了最伟大的事。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是感触特别深的。
首先,我虽然没去过西藏,但去过甘孜阿坝那边,学校虽然有,有些学校建的也不错,但是每个村子之间离的特别远,孩子们上下学特别麻烦,还有就是老师,优质的老师很少会去这些地方任教,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
其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来成都工作之前,我在重庆的一所本科院校教书,那里基本是没有少数民族的,有也是少数土家族这些。
现在,在成都的一所专科院校,这个学校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彝族,藏族,羌族的孩子居多,也有部分回族,甚至还有新疆来的哈萨克族,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与汉族孩子还是有所不同,我感触颇深。
最后,我想说,有些片段看后,我都要留下眼泪,韩老师是伟大的,孩子们是积极向上的,家长们是善良的。
大家的质朴,大家为他人着想的心,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佩服韩老师,我也想做一个能影响孩子们的好老师,共勉。
景色很美,人心更美,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好。
刚刚看完,我最近泪点有点低,嗯,好几次被戳中了……说实话这个电影的题材、内容都不新,但真情总是动人,而且我还是希望多一些这样的电影,起码让人心里多一些温暖。
作为民族大学毕业的,看到这部电影还是很亲切的。
虽然现在的民族同学很多已经富裕起来,甚至比我们富裕,但是总还是有些地区相对需要帮助一些吧说回电影,导演和编剧想给我们呈现出很很多大事迹,但由于其实内容不新就让人稍微失望。
其实减少些事、出现的事更深入挖掘一下,出现些日常的小事会让人感觉更真实,我想会更好。
就比如韩松从开始的想“镀金”到后面的思想转变,不应该靠一句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带过呀。
但是事件的叠进还是很好的,有高潮。
有点小遗憾的是我竟然觉得僧格让我感受到了整个电影的最高潮,开始插回忆。
默默付出的哥哥、甚至是老师的用力,难道不应该更多一些些么?
总体来说我有感动,有思考,“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善良就放弃自己的善,那样我们跟他们就没有区别了”,毕竟我也曾想过去当支教老师,虽然被可以想象的困难阻碍了,但是看完后还是让我默默想着,有朝一日吧,我也许还是会去的。
以上是个人意见,很感谢导演、制片、投资方,我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这类作品!
好像我习惯了我的标题永远是无题。
蛮有趣的。
来看这电影是因为我偶然在一个人的空间里看到他的评论,说看了不哭算他输。
我自认是一个泪点极低的人。
然而全程我麻木无感。
他输了。
但其实真正输的人,是我。
因为并非导演和演员没有讲好这故事。
至少不完全是。
更多的则是我,在经历过和艰难困苦又单纯宁静的边疆生活完全不同,但也堪称复杂而惨烈的人生之后,很难再对世间的辛苦和不容易共情感慨。
但这故事让我想起十九年前高考结束填志愿,老妈拼死拦下我原本选定的北京某高校医科专业援藏计划,那个计划要求毕业后在藏区工作不低于十五年。
老妈当时言辞激烈地说西藏海拔那么高我这个身体根本上不去,学医五年工作十五年,你一走就是二十年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早已经不在了。
那时候我完全理解不了她的激动,二十年而已又不是一辈子。
怎么就成了天人永隔从此再不相见。
其实是那年刚满十八岁的我太年轻,还不懂得对于时间的力量生出足够的敬畏。
到如今不单是我老妈几次一病数月身体垮掉再也回不到从前,连我也变成了一个体能精力断崖式下跌,光是活着本身已经不堪重负的中年人。
这些年我经历了别人口中几辈子的曲折苦难,感觉已经过完了漫长的几世纪,然而距离当初二十年的最低期限尚有一年之遥。
所以老妈说等我回来她已不在这句话其实是当真有可能成立的。
十九年过去当初年轻滚烫的身体里激荡炽热的血液早已变凉,也会暗笑自己从前的无知与天真,但我仍然对于所有真正选择了这条路并且能够坚持数年甚至坚守一辈子的人致以最大的敬意。
你们,是这世间最赤诚的勇士。
无论当初是因为信仰和热血,还是因为迷茫无助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才选择了支教这条路。
歪个楼,并非所有支教的目的都是源于热血和纯粹,也并非所有真正走过这条路的人都崇高而美好。
十年前我遇到一个曾在华中地区支教一年的男子,他选择去支教的最大原因是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才做出了这样伟光正的选择。
但是当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支教生活条件真的很苦现在再让我选一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再去,换了你也根本撑不下来,不要凭着你简单的想象就以为你可以承受一切以及那些学生和家长对你的尊重和感激是如此真诚炽烈的时候,我依然觉得他勇敢而纯粹。
我后来嫁了这男子又分开。
直到如今他仍是我的噩梦。
所以我很不喜欢这故事里韩老师和妹妹相爱结婚这一段。
但我又十分理解若非如此,小韩老师恐怕也未必能一直留下来。
人是如此脆弱多变的动物。
热血和理想随时会消失。
多少热忱单纯的年轻人最终被现实的苦难打败,曾经纯真的信仰变得模糊而面目全非,选择和希冀终究变成了名利场和现实安稳。
就像北岛诗里说的那样,“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下个月我工作即将满十五年。
没有学医。
没有援藏援边。
没有去任何地方支过教。
连志愿者也不曾做过一回。
我甚至早已忘了这些事。
忘了十八岁那年那个一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这个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点好的改变的姑娘,也忘记了二十七岁那年遇到一个当真身体力行过的人依旧会肃然起敬,生出欣赏和崇拜的女子。
虽然那个人在我遇见他的那个时刻,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只会饮酒吹牛追名逐利的庸常男子,并且日益加剧地暴露出自私凉薄的性格底色。
我如今三十七岁。
早已拋不开我用了将近半生经历了无数黑暗与痛苦挣扎才勉强换来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然而我依然羡慕,依然敬仰,依然感动于世间会有人做出这样天真而辛苦的选择。
是因为永远有这样的人存在,世界才有了那么一点可爱。
这些年我始终没有去过西藏。
如今的西藏也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般贫瘠荒凉的模样。
甚至很多人说它早已变得不纯粹。
但是也许,我还是应该去看一看。
我决定明年九月之前,在二零零五年夏天错过的那个二十年之约到期之前,我要去亲眼看一看。
看一看我错过了的二十年和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韩老师为了孩子们留在高原一辈子,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很心疼。
可能对于韩老师来说能看到孩子们通过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朗措大哥真的为了孩子们太无私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她,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最后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眼泪不值钱呜呜呜太好哭了
看完整部电影,体会到支教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
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藏区的美景和偷猎者的残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的神情语言的表达很细腻和清晰,在这个喧哗的时代,有这样一部影片来抚慰大家躁动的心-能一直坚持自己的热爱的实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无论过程多么艰难。
更让我们倾佩的是韩老师这种难得的奉献精神。
最后希望西藏的“格桑花”永远飘香人间。
“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星星叫噶玛、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山峰叫作日、山口叫作拉、坝子叫作汤、森林叫薪纳、道路朗嘎桥桑巴、村庄冲色田兴卡、房子康巴人叫米、额却阔是我你他”西藏真的美、美得让人无法不陶醉。谁又能拒绝孩子们的渴求知识的眼睛呢?虽说过程中哥哥和小弟的死亡有点突兀,但瑕不掩瑜,是部好片。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喜笑颜开和泣不成声的意思。
电影的场景很美,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
跨度太大,所以有点仓促了
当你猴子才希望你一直原生态,停留在游牧的原始社会。当你兄弟就会强拉你一把,把你纳入信息化社会,在保有自家传统文化的同时,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当然也包括教育。都说支教难,难在山高路远,设备简陋,条件艰苦。都说支教美,美在人杰地灵,学生勤奋,村民爱戴。藏草青青,用近似纪录片的方式,把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支教的故事娓娓道来。简洁简朴简单,细节里全是爱。希望能多些这类素材的电影,而不是什么朝圣朝圣,跪拜跪拜。要跪要拜,请跪知识,请拜科学。谢谢。
讲述老师到偏远地区支教的故事,联想到不丹电影《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和中国电影《蓝学校》。不过《藏草青青》给我的观感不及豆瓣7.7分带来的预期,影像的真实感于我不如《上学路上》《遥望南方的童年》等,其故事编排个人也不太满意,情节的推进有点想一出接一出的拼凑感,好些剧情段落缺乏起承转合,甚至感觉突兀跳跃,…… ★★★☆ 想想,与其将故事线拉长拍《我的教师生涯》,还不如缩短拍《孩子王》?
韩松老师也是为了藏区的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盗猎者太可恶了。剧情还是比较温馨的,感觉西藏那边真实条件比影片里更苦。
景色不错,风光片
一直都很想去支教 因为想追寻那份纯真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旺卓措姐姐演的也很好,其他演员也巨好,特别感动。
爱在哪里,哪里是家
结尾太悲了 不然四颗星
很无聊拍得很无聊,很好看的故事,非要拍成流水线,桑措的死,僧格的离开,很重要的故事情节直接就略过去了,我知道想拍完整,但是详略得当是最基本的吧,把好故事拍的烂的导演最差
电影剪辑有点问题。
剧情一般,如果不是支教主题我觉得也就一星
梅朵经历了这么多人离去该有多难受啊,演技总体上有演绎的痕迹,让我不是很喜欢,但题材和感情渲染不错。又:题材经典到都让我怀疑是像萨义德塑造东方一样塑造藏区形象,有点怀疑。
一眼识破的套路化就没啥意思了,原本是被情感与坚持打动的
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很突出,而且相互冲突,结果就是观感很奇怪。
说实话,故事情节,比较平淡,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但胜在平凡中透露出的那种情谊,很是让人感动。
主旋律没那么多,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没拍出真正艰苦的感觉,乱七八糟的夹带有点多,为了体现精神的部分太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