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的 对我来说还蛮有感觉的。
让我想起了一段 可能是梦又可能是真的 模糊的记忆是小时候 还没有那么认识路 但是一个人 从不知道哪里想要抄近道回家我要路过一片水塘 周围都是绍兴的老房子 可能还可以看见船我还会遇到一棵树 它在地上突起的根是我要转弯的标志绍兴好像已经不是我小时候那个样子了回忆起来的路 怎么想也对标不起来现实
电影讲述了主角在某个年少时的夏天,经历的事情。
没有强烈的主线剧情,以少年的视角,汇聚了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生活片段。
其中包括,父亲与其它女人“谈恋爱”、严肃的父子关系逐渐缓和、父母经历情感冲击后依然照旧生活、朋友发生误会又和好、与邻居爷爷建立友谊却又分开、邻居爷爷与其子女和解…… 这些故事无比平凡,夏天结束时,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但每个人都经历过属于各自的情感起伏;像是生活里时不时溅起的水花,在江南氤氲的空气里,未见波澜,幻化无形。
有些可以成为美好的童年记忆,有些可能是生命中的小插曲,有些则如匆匆过客、再也不会被想起。
电影初看时,会有琐碎之感,但随着夏天结束,故事落幕,琐碎的片段,又像一首散文诗一般被保留下来。
生活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一切发生过的,构成它全部的精彩。
人的一生能有多长。
斯芬克斯谜语里,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怪胎的一生,不过是从爬行到蹒跚的过程。
儿时的天真稚嫩,少时的壮志难酬,中年的生活危机,暮年的垂垂老矣,在抵不过三位数的短短一生里,你在哪一个春天自缚,又在哪一个夏天破茧,那些成长带来的欢悦或是阵痛,在哪一年随记忆里的你远去,成就了当下的你。
面对成长,是在一生中一刻不停的奋进。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儿童视角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夏天。
1998年,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主人公晓阳怀揣着一份足球梦想,却只能小心翼翼的隐藏。
这是记忆里最初属于自己的秘密,一个装满了梦想的铁盒子。
每晚在父母睡后蹑手蹑脚的打开,一件一件的端详,再一件一件的收好。
孤独的成长之路上,这些都是珍宝。
导演在提到这部处女之作的儿童视角时谈到,“成长就意味着‘纯真丧失’,儿童视角就代表了这一份纯真。
这份纯真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是懵懂的,而在面对自己本身的情感时又是那么直白真切。
”每一个阶段的自我都应当被重视,面对足球的热爱,友谊受挫的痛心,对成人世界的不解……这些对于儿童来说大过天的情感体验,是飘散在每个人童年记忆里的情结。
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的儿时珍重的那些,在这种回忆的共鸣里被一缕一缕的牵引。
你是在哪一个夏天长大的,那些曾经重要又细碎的情感,跟随着哪一年夏天蒸腾的露水消逝了。
面对成长,绝不是字面意义上那么简单。
晓阳的父亲在学校里做了十年的教导主任,谨慎,一丝不苟,小心翼翼,为人师表的道德约束和时代洪流的不断翻滚,他感到自己在停滞。
这种停滞让人到中年的他几近窒息,已经没有初入职场的志气,没有如胶似漆的爱情,妻子的不断攀升与成就更让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在轨道上运行着的一切看似平稳却也最易破裂,这种透着压抑的生活逼着他想要打破,又告诉他不能放肆。
他可悲又可怜,全场所有的戏里,最令人五味杂陈的一出:那一幕歌舞厅里,肆无忌惮地蹦着的那个人,是久违了放肆的他自己。
时下,人们常常讨论中年危机。
上有老下有小又无力与青年人竞争的处境让很多人不断的禁锢着自己。
这种禁锢不是说情感出轨意义上的禁锢,而是全方位的无时无刻的谨慎。
工作上晋升变慢,容错率需要压缩到最小,家庭中父亲的形象不可侵犯,一家之主的责任更监督着他生活中每一刻的言行。
人是需要妥协的。
正如导演在访问中谈到的“中年人的和解”。
影片的最后,这位高大严肃的父亲与自己和解了,向妻子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向孩子下放了自己的权利。
他也成长了,是一出闹剧后的成长。
回归到了自己本来的位置,一切却在悄然改变,原本自己都默默承受着的,变成了一个家庭共同努力着的。
闷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秋天的空气不会再让人透不过气来。
顾宝明扮演的爷爷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爷孙一起练足球,看世界杯,逛球场,爷爷既是训练晓阳足球的教练,更是倾听晓阳烦恼的朋友,同时也在一步一步了解晓阳的过程中放下了自己的执拗。
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是孤独的。
虽然晓阳生活的台门还保留着群居的生活,但却没有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能够代替兄弟姐妹,爷爷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陪伴的存在。
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晓阳的纯真打动了爷爷,也让爷爷有了对于生活的新希望。
即使是已经暮年的爷爷,内心也在不断的成长着。
又回到了关注自我的那个话题上,人已暮年的自我感知一定是孤独的,看着爷爷每日悉心的给黑白照片上的爱人换着桌上的鲜花,梦里不停念叨着的宝贝爱孙小宝,就知道这段孤独的日子就是老人心中最重的心结,解开了放下了,也就真的能走向下一段旅程了。
夏日的西小河宁静的流淌着,氤氲着的湿气和满眼的葱绿诉说着这个夏日的故事。
成长是痛也罢欢愉也罢,都会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随着河里的水汇进记忆的海里。
这片海里,一定也有你。
文/笑傲江湖
敏感早熟的男孩发现了父亲对新来老师的特殊情感,焦虑不安的他寻求邻居爷爷的帮助,无法从孙子病逝中解脱的老人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男孩的身上,一心扑在工作想要得奖的母亲发现丈夫出轨时在夜色中唱起了梁祝,升职失败的父亲一边吸烟一边痛苦的依靠在妻子的身上绍兴在导演的镜头里真的很美,但更为美丽的是那些犹如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它们焦虑,痛苦,失望,难耐,它的平静,祥和,生机和希望。
生活从来不公平,不对等,但你总能和它达成一致,从而和自己和解。
再一次感叹一下演员谭卓的演技,镜头不多,印象最深刻。
关于孩子的成长,炎热的夏天,足球,江南水镇,绿色植物和台门的青色建筑,建构起一个南方城镇小孩的成长环境。
邻居爷爷的孙子、儿子的故事,晓阳父母的工作,晓阳的足球伙伴和英语老师,看着单纯的人物关系,却牵扯出很多困扰。
城市化过快小城镇要拆迁,老厂要卖机器工人下岗,父亲升迁却不得,喜欢新来的下属想出轨而被拒绝,母亲想获奖住大房子,邻居爷爷失去孙子不愿和儿子儿媳一起的空巢生活……好像一场大雨后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慢慢解决了,晓阳的一次出走好像使得身边人都想开了?
爷爷搬去深圳和儿子住,晓阳的爸爸妈妈也因为儿子的出走而形成共同体,晓阳可以和伙伴一起加入足球训练队了……可是,夏天过后,一切真的会好吗?
那些生活中的困扰、矛盾、烦恼看似解决了,可还是真真切切留在大家心上了,一种惆怅,一种怅茫,只是大家还要继续往前。
郑晓阳可再也不是那个郑晓阳了,他会开口要求了,他会争取了,他长大了一点点。
看的时候也想到《八月》,同样也是夏天,小朋友,长大,也有厂子的变化,父母的吵架。
被大人带着的离家出走,明显借鉴了《菊次郎的夏天》。
电影有些部分还是显得僵硬不自然,比如英语老师的美丽多才和演技就让人奇怪,穿插母亲角色的舞台表演也生硬突兀,还需打磨。
故事不算出彩,观众对文艺片不买账也是无可厚非。
影片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三代人的不同,明暗多条线索纠缠。
城区的改造计划,顾主任的升迁,顾太太的金梅奖,顾晓阳对爸爸的态度,顾主任的婚外感情……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老城区改造人员来向老头宣传被哄走,到最后老头向现实妥协,带着老伴的遗像前往深圳和儿子儿子一通生活,他抵抗了但最终失败了,在无奈中苦笑着拍了一张与墓园中躺着的孙子的合影。
但故事却并不是完全绝望的,老头约定每年夏天都会回来看望晓阳。
只是老城区要改造了,明年夏天这里还会有一个爱足球的小毛孩子在等他吗?
爷爷走了,离开了西小河,带走了顾晓阳的夏天。
西小河也带走了顾主任的春天,他在那里翻然悔悟,再次心动的人离职了,即将到手的副校长职位也没有了。
他在西小河向顾太太示弱,哭的像个孩子,问自己到底哪里比不上其他人,只有孩子才这样,成年人不会问这种问题。
自从1998年调来学校,至今已经有10年了,从同事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顾主任还是很兢兢业业的,他也是很渴望被认同的,接到校长给的副校长办公室的钥匙他激动的手一直在颤抖这个细节可以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小心翼翼。
有人可能想到在故事中间部分讲述的顾主任不愿接受妻子的安排,拒绝去给领导送礼,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有能力,又有校长的谈话,副校长的职位是稳操胜券了。
当鸡飞蛋打之后,他一个人在西小河发呆,好在故事暗示了妻子的原谅——顾太太穿着一身洁白的中长裙,任他倚靠。
河水在静静的流淌。
影片并没有交代顾太太的戏到底有没有得奖,但是我想应该是得奖了的。
顾太太是一个很有脾气的女性,她很爱自己的家庭,当然,也很爱自己的事业。
不过,她想要拿到金梅奖也只是为了给家庭换一套房子。
在很早的时候,她就发现了丈夫的不寻常——节假日频繁的往学校跑,与沈老师频繁接触。
在儿子带着摄像机跑出去的时候她就察觉到什么,只是隐忍着不发。
在剧院门口送还沈老师的手帕后,她骑着车狂奔到没人的西小河,唱着心酸的词,没有流泪。
回去后和丈夫吵了一架,穿着睡衣跑了出去。
鲁迅说,中国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缺少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顾太太身上带着中国传统妇女的家庭的烙印——儿子不见后立刻赶回来寻找,为了家庭又选择原谅出轨的丈夫。
这也是她没能像沈老师那样在察觉到顾主任有小心思就决定离职的洒脱的原因。
西小河的夏天,很美的绍兴古镇。
苔痕阶绿小桥流水,随水而去的,还有主角们的过去。
还挺喜欢的,大概是导演用了潺湲舒雅的文艺皮来包裹一件弓马娴熟的手艺活儿,私本位谨慎地低伏于情节后,看起来闲庭信步,实则步步为营的缘故罢。
镜头捕捉到的绍兴极美,玉带弯桥,垂柳若抱,四合院儿檐色幽深,巨蹲狗似的,居高掷下大朵大朵黑云,喝开了如火骄阳。
人物一开口,不论主角配角,群演龙套,声音都像水洗过杨梅,半拍慢,清凌凌。
无端想起高中时隔墙听苏杭籍(大概)母女对话,莺莺呖呖,自然连韵,我以为阿姨在轻声唱歌,同窗却说她在挨骂的往事来。
一笑。
顾老爷子台湾腔算少了,倘若是其他普通话片子估计也够使,可惜放此区间,依然朱鹮间鹤,一望出离。
故事并不复杂,四合院儿老中少三代人各自生命曲线的节点横剖,再纵横交错。
少年人要反抗父权坚持梦想,中年人要身份认同解决危机,老年人要勘淡死生自我和解——探讨范围不可谓不广,导演入刀的气力却很克制,叙述也很温情。
顾父再怎么古板专制,未曾碰小孩儿一根手指,也未曾说什么不堪的重话,实在“两害相权”,唉声叹气也就取其轻者也了,倒是他自己的问题麻烦许多。
说到这里必须夸张颂文老师演得俏。
增重二十斤使灵魂灌了铅,行动都是不合时宜的磕碜和不安于室的骚乱。
最终,青春梦幻和升迁热望都是泡都是影,扎破膨胀放出脓血,踏实过活才是老实人获取尊严的不二法门。
喜欢杨惠芳冷月花影,背人处流泪的设计。
“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配”,到白头也不是自己能定,无缘配也不是自己能定。
呜咽五秒钟,擦干脸又是没事人。
整个故事走完,只有一老一少完成导演赋予的使命。
老人无求,少年无畏,中间尽是苦酒微醺的苟且,那似乎也很合理。
影片中的晓阳,其实内心世界有些封闭,所以跟徐梁闹变扭,有误会他也事后没有主动去解释,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爸爸取消徐梁资格的时候,他明明很想在他爸爸面前替徐梁求情,却硬生生的只喊了两声爸爸,第一声里有他想为义气呐喊的勇气,第二声里有他对父亲的畏惧及他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乖巧。
后来终于遇见一个可以让他从禁锢的世界里感受新的世界的领家爷爷,他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小秘密透露在空气下这样的毫无遮拦,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英勇,敢于违抗一直压抑着的世界的一次抵抗,但是带他呼吸这个世界第一口自由的气息的人终究还是离开了,他无法直面爷爷的离开,一直不敢面对分离,直到人离开他才奋力追赶,但是看着那辆黑色的轿车离去的那刻他却停留在那里,没有再追赶他只是目送,他节制的表达着不舍的含蓄,然后对爷爷说,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说,会等他回来。
虽然不知道后来他们是否相遇,至少小阳遵循了自我的内心,最后也坚持了自己的足球梦,即便小阳又回到了一个人的孤单里,或许孤独最终会成就小阳的梦想,就像有人说梅兰芳的一切来自孤独一样。
这些极为接地气儿的点点滴滴,当时只道是寻常,实则是以小见大,呈现的是一个逝去时代细腻影像化的艺术缩影。
与此同时,又较为难得的没有刻意煽情及怀旧,只是娓娓道来一段如烟过往,再加上绍兴那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如画风景和秀美诗意以及优美动听的越剧的渲染映衬,从而令这个追忆江南似水流年的故事更显静水深流之美。
98年的故事,20年后上映,85后还远没有00后甚至95后的丰富物质生活,但基本可以衣食无忧,还可以有无忧无虑的暑假,足球还是男孩子的第一运动,戴眼镜的胖子还是少数派。
社会在高速发展,竞争压力也在飞涨,有得有失有利有弊。
足球已经是中年大叔的爱好,篮球也好不到哪去,现在小朋友的第一运动是指上游戏。
外在的社会形态在变,内在的社会关系却改变不大,权力利益、父子夫妻、饮食男女,包括“父子不和,天经地义”,唉...... 这对父子也是,而且三年后还是冤家父子-隐秘的角落。
对了,作为米兰球迷,鄙视皮耶罗,98年的蓝衣军团是属于忧郁的巴乔和悲壮的老队长巴雷西的,小得儿靠边站吧,哈哈哈...电影够7分以上。
贴近生活到觉得太纪录太俗套
非常不明白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长片为什么要在与自己的成长阶段完全相符的时代背景里选择丝毫不带自己感情的冷血拍法 并且滥用集体回忆 用刻板印象处理人物反应推进剧情发展 只能说本子太浅功夫又没到
好压抑的童年
3.5星,还可以,与《万箭穿心》这样的作品不同,更像是日本或台湾的家庭片,情感很克制很冷静,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往事,父与子、教育方式、中年危机等,虽然平淡,但沉溺于其中的一种现实,包容、理解、新的环境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在克制的情绪中感受到家庭的羁绊
导演想表达那些人物的安静这点很棒 生活气氛什么的都很真实了 我觉得舞厅很真实啊 这样的人物真实就在我当年小时候在江南住的记忆里 问题其实只是细节太多太散了镜头又没结构概念导致故事流水账而已
我明白顾晓阳所有的懵懂和慌张就如我熟悉片子里的一切。杨梅,越剧,黄色的木质课桌,茶馆里的青花大茶壶,还有斑驳阳光下穿梭在床单中的风,都是我曾抓住过的夏天。仿佛把童年又过了一遍。看完想去绍兴
大型毕业作品
看这个演员结构,真的有点像是《隐秘的角落》的预演练习啊~同样是儿童视角的影视,同样是发现“秘密”的故事,把它看成“朱朝阳”父子的养成史吧。
中规中矩
除了场景 毫无亮点 简直宣传片mv 环境和人物不相容 也没生机 看的累死看到最后 没看到一场精彩的戏 小老师演的不错
孩子们念台词太尴尬了。
少年视角,那年夏天,家长里短,时代变迁。《八月》内蒙小镇,色调偏灰冷(黑白画面),涉及略沉重体制更具深度;《西小河的夏天》绍兴水乡,明亮轻快,一个夏天两个家庭三代人生,侧重个体更加大众口味。“我的爸爸疑似外遇”已是全片最大的戏剧冲突也最欢乐。情感淳朴美好,可看。导演处女作加一星。
像低配版的《八月》,但都属于那种怎么看也看不厌、观影过程愉快的“儿童视角下的”夏季生活流;贴上世界杯的背景,似乎又穿越回20年前。爷孙两人对于足球的执念、爸爸在职业以及感情上的挣扎,每个人似乎都在夏天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有点遗憾没全方言,谭卓的越剧学得很用心。
4-4景还不错
选的空间和环境不错,优点是自然流畅,演员朴实无华,缺点是电影感较差,摄影太呆了一些,絮絮叨叨,不凝练,很多地方像电视剧。处理家庭关系,拍得最厉害的年轻导演还是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
以强情节和功能人设为内容服务的片子,导演带着点意大利球迷情结,又以回忆体做题,98世界杯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反向从巴西球迷立场做了些许表达来丰富人物这个值得赞扬,但在完成度上缺失明显,人物视角不一,对主题的引申与表达上也欠缺层次感,一个年代戏却没有年代感,这是没有及格的关键之处。
这98年?说是08年我也信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画面、节奏舒服,人物真的过于工整:小孩有足球梦,母亲有现代女性困惑,父亲有中年危机,邻居爷爷温暖。父亲这个角色最复杂也最真实,喜欢那句“父子不和,天经地义”。城乡变迁是老生常谈了,我们的成长总是伴着生离死别的痛苦,“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很难不让人想到孙周的《心香》,但导演对侯孝贤的模仿,丧失了内地导演八九十年代对于剧烈社会变革的敏锐,因为对于情感的追忆和团圆的刻意,使其消解了文本内容的历史性与多面性,更何况在如此平庸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