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伍迪艾伦,远方来舅

到现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十几年了,从汉娜姐妹,奇异博士,到后来的赛末点,午夜系列,再到近期的咖啡公社和摩天轮,我也想不起来有哪位导演每年会定时定量的来和我见面了,看他的片已经从观影本身这个行为变成了一个诡异的一期一会的行为。

伍迪艾伦仿佛家里的一个远房话唠舅舅。

每年过年见面都有到你家跟你逼逼一两个小时,话多的你根本插不上嘴。

初时会觉着烦人,但时间长了,这似乎成了习惯,居然会开始期待他过年的时候来家里,这回又要跟你逼逼哪些他的所见所闻。

也许每次听完都记不住他说了些啥,但听的过程本身是愉悦的,这个舅舅也放弃那些知识分子的身段,越来越会讲故事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在潜移默化中构成了我脑海中对“纽约”这个未经之地的的一部分概念。

看《里夫金电影节》的两个小时,几乎是我近期最开心的两个小时了,从“八部半”的段落开始,谢耳朵的准外公把新浪潮的导演们挨个调戏了一边。

包括我最爱的《占与祖》。

片子看完,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个三星,然后把《占与祖》和《随心所欲》翻出来看了一遍。

心里想着,的确,就像伍迪艾伦自己说的,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电影艺术家。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长了,看电影,看剧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在乎电影本身带给我的能量和共鸣,而是越发感谢他们每次陪伴我度过的那几个小时。

两年前的《爱尔兰人》就是如此,看着德尼罗颤颤巍巍的身躯演一个三十岁的壮年小伙,看着老马还在坚持着用老学校的办法来讲求一个故事,我的同情一下就跳到了电影之外。

就像看着一个曾经叱诧江湖的老炮,还在独身面对这个已经不讲武德的江湖,行将就木之前手中还紧握着兵器。

而我就无所适从的站在一旁,一丁点儿办法都没有。

《生活大爆炸》完结的时候,我缓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如同一位每礼拜都见面的好友告诉你他要出国了一样。

你只能强装镇定的,说上一句一路顺风。

所以啊,祝福上述的两个犹太小老头还有那些从未谋面但,陪伴过我的导演和作者们长命百岁,死性不改。

让我们在想起还有欠债和一堆破工作的时候有地方可以逃避

 2 ) 人品跟电影质量成正比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3 ) 这才叫致敬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4 ) 一名电影的永远老迷弟——伍迪艾伦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

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

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

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

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

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

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

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

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5 ) 把烦忧打包,在梦中做梦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

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

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

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

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

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

Get over yourself.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

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

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

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

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6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7 ) 伍迪·艾伦:我注定成为不了伟大的导演

自从当年猥亵养女的指控在2017年被重新提起,伍迪·艾伦的工作便不断触礁:先是亚马逊放弃发行他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随后该片主演与曾经合作过的演员们纷纷发声,都明确表示不会再与伍迪·艾伦合作。

失去北美电影市场后,伍迪·艾伦在2019年被迫转战欧洲,拍摄和制作他的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

这部影片于去年九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但媒体评论方面,尤其是北美市场,热度骤降,反响平平。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很多观影者似乎难以将导演的个人轶事跟作品剥离开来。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之外,他的八卦似乎更好看。

而私事越是丑陋,电影就越无人问津。

伍迪·艾伦导演看完《里夫金的电影节》,作为老伍迪电影的爱好者,我默默地松一口气。

这部电影并没有跟旧日风波产生任何关联,对男女情爱的戏谑也一如既往,台词金句更是不断。

丑闻劝退了国际大牌明星,但还是有路易·加瑞尔这样优秀的欧洲演员加持。

参演的美国演员名气虽然很小,气质上却与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融合得宜。

而女主角吉娜·格申最是神奇。

她有着一张神似索菲亚·罗兰的脸庞,着实像极了一个纯粹的欧洲女人;但她却说着美式口音的英语,举手投足间也有着伍迪·艾伦最热衷刻画的“美国旅欧客”的味道,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

她与路易·加瑞尔的对手戏更是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影片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奇遇。

丈夫是一位电影教授,妻子是电影制片人,他们与路易·加瑞尔扮演的年轻导演的合作影片在圣塞电影节放映。

身为教授的丈夫见妻子与导演互动亲密,便开始心猿意马。

他不但噩梦连连,随后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滑稽的故事。

电影与戏剧行业常常都会被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公社》《子弹横飞百老汇》)。

而从《里夫金的电影节》这个片名便可以探知,这又是一部拥有类似背景的影片。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充满令人惊叹的巧思和新意。

各种情爱桥段被穿插在整个故事线中,配合男主角因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梦境,呼应“电影节”的情景。

整部影片,就像是伍迪·艾伦办了一场“致敬经典”的系列短片展: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祖与占》、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布努埃尔《泯灭天使》、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做梦都是这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是迷影入了魂。

致敬费里尼《八部半》

致敬特吕弗《祖与占》

致敬戈达尔《精疲力尽》

致敬布努埃尔《泯灭天使》

致敬伯格曼《野草莓》伍迪·艾伦对上述这些导演和电影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闻,在去年出版的自传《Apropos of Nothing》中,他就提到自己与这些大师级导演的渊源。

尽管他与某些导演仅有通过电话(比如费里尼)的浅浅接触,但伍迪·艾伦还是毫不避讳他们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注定不可能跟这些大师比肩。

以伯格曼为例,伍迪·艾伦曾在自传中表示,伯格曼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

而《里夫金的电影节》的最后一个梦境,正是《第七封印》中死神出现的桥段。

致敬伯格曼《第七封印》按照伍迪·艾伦的一贯导演风格,对经典的致敬自然是以幽默为主。

扮演死神的演员(此处保留一个惊喜)像是彩蛋一般悄然亮相,对白也令人捧腹。

然而,幽默的意味深长令人心有戚戚,如此密集而坦然地致敬自己不能够赶超的导演,有一种妥协又认命的意味。

偶像崇拜最常发生在青年时代不是吗?

所以,也许是伍迪·艾伦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难再突破,因此回顾给予他灵感的作品,将自己树立的标杆公之于众。

这些作品正代表了他理想中的电影,而他自己只是擅长在电影里讲笑话而已,跟他真正所仰望的终究相去甚远。

对于普通影迷,哪位导演更伟大,只是各有所爱的选择题。

固然会有影迷像伍迪·艾伦一样将伯格曼列在王座上;但也会有影迷更偏爱讽刺与谐趣,因而对伍迪·艾伦青睐有加。

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作为标杆的同行自然会激起竞争意识,只是伍迪·艾伦从未在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流露出想要超越谁的野心。

在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伍迪·艾伦真实地袒露了的追求。

他并不是没有野心,但他还是做了自己擅长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做别的。

正如同伯格曼当年邀请他去法罗岛做客,伍迪·艾伦以没办法吃酸奶过活而婉拒了。

但他绝不是不想见伯格曼,在别人看来有些拧巴和固执;但他其实是以退为进,告诉大家他并非没有靠电影名垂青史的理想,同时自认,他不是同样伟大的导演。

我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注定会靠着电影名垂青史,他早就已经做到了。

而这部《里夫金的电影节》只是老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说自话。

观众当然需要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费里尼的马戏团,也需要新浪潮作品与好莱坞商业大作。

我们所需要的电影类型与风格永远不会穷尽,更不会减少。

所以,我们也会一直需要伍迪·艾伦的电影。

他的电影总是那一类故事,但从不失趣味。

在《里夫金的电影节》里,男主人公有句台词说,“从政治观念上说,我们会有一个理想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令人害怕的问题。

”这也许是伍迪·艾伦对于往事再起风波的回应。

现实不会因为被理想化就停止制造新的问题,所以老伍迪一定会继续创作和拍片,继续为观众们提供绵里藏针的讽刺、情与爱的荒诞离奇,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现实如此麻烦,但我们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偶遇就好

人生的某些时刻能偶遇一些知己很棒,仅此而已就好。

年纪越大,热情虽未减,但却越来越担心偶遇的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那么,偶遇就蛮好,路过一丛玫瑰,深情遥望一眼,给内心滋润些许美好,然后继续脚下的节奏。

推石头是西西弗斯的人生,路上偶遇的一切也是他的人生。

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

 9 ) 文艺界夫妻在电影节上演一出人生好戏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10 ) 爱电影,来日方长

《里夫金的电影节》看得我是相当开心。

感觉瞬间又回到了大学的迷影时光,疯狂看片,肆意畅快,无比享受。

当《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的戏谑片段对我狂轰乱炸之后,我尚且还能微笑置之,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经典音乐突然响起时,真是我心雀跃啊,这几乎是我最爱的法国电影!

伍迪艾伦用迷影戏法帮我找回了爱上电影的初衷:瞬间的影像激起我片刻的欢愉,那种滋味就好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激动,美妙,迫切的想与人诉说。

在电影一开始我就相信里夫金去参加电影节就是一场《野草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所以里夫金脑子里总是出现那些经典电影的回眸,于是我们看到了《泯灭天使》《假面》《第七封印》那些经典大师之作。

它们本身的厚重感被小老头儿的幽默感所解构,他将现实中的苦恼,矫情,难为情,儿女情长的纠葛嫁接到了经典影像中,所起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啼笑皆非。

年迈的里夫金不停的做梦,甚至大白天还要游神一阵,他构建了自己的电影节,在他脑子里循环播放。

他在爱和现实中徘徊,他甚至还要被迫在‘约会’和看《筋疲力尽》之间做抉择。

我在银幕外就看着里夫金,我同样面对过这样的困境,我太好奇他的抉择了。

他的意向最终还是选择了恋爱!

可不是嘛!

恋爱可太重要了!

和女孩约会可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反正(在某些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尴尬的现实竟然还是将他拉入了《筋疲力尽》的片场中,在戈达尔的跳切中,他化身男主,一脸随意又迷茫,妻子只关心汤姆·哈迪,瑞恩高斯林还有那些明星八卦,完全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所做的只有钻进白色床单里,逃避这该死的一切。

不打紧。

接着做梦,接着恋爱,再接着做梦。

这是里夫金在电影节的日常。

他就像是刚入行的小演员,不停的去赶片场。

一场接一场。

面对妻子的出轨,他没什么脾气,他无可奈何,年龄和工作消磨了他的激情。

直到他遇见一个女人,一个西班牙医生。

两人都在纽约待过,都喜欢欧洲电影,对所谓的伪艺术片都嗤之以鼻。

里夫金一见钟情,以各种理由约她相见。

过程真是美妙的。

划船,逛市场,压马路不亦乐乎。

但事实上,电影节结束了,他们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在这期间,里夫金也不断的在思考,他以前是位老师,教欧洲艺术电影,对欧洲电影大师如数家珍,他可真是爱极了!

当身边的人都在谈票房,商业价值的时候,自命不凡的他甚至有些鄙视,以至于和他们格格不入。

电影有一段餐桌对谈戏进一步佐证了里夫金的电影品味:妻子和路易·加瑞尔饰演的导演在讨论商业电影,另一边里夫金不识趣的接过话茬,大加赞美法国新浪潮。

他们之间就像是两段平行对谈一样,没有交集,讽刺有趣。

这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本精妙风趣抖机灵,但似乎还是缺少商业类型片那样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论艺术性却好像又不够严肃。

那种标志性的自嘲俏皮感又让人感觉不够深刻。

但这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闲适和幽默,神经兮兮又絮絮叨叨的嘲讽,却让伍迪艾伦成为影迷心中最有趣的作者导演之一。

在电影中,里夫金梦想成为陀氏那样的伟大作家,他甚至抛弃自己为之所爱的教电影职业,转而投向作家行业,他想努把力,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来,以此名垂青史。

结果是,他什么都没写出来,反而还消磨了他的精力。

电影结尾时,他已经在考虑是否要重新回归电影行业了。

伍迪艾伦正是借里夫金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伟大的导演,他只想拍他的电影,只想义无反顾单纯的去爱电影。

或许对电影的爱就是不停的去看电影,不停的去拍电影。

作为影迷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每年都能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曾经也梦想着在写作和电影中干一番事业,但里夫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生终究是个平庸之辈,但只要能从平凡之中践行着自己所欢喜的,乐在其中,不忘初心,那就不枉此生了。

托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来日方长呐。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5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观看时机perfect timing

10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笑死。有伍迪艾伦,看什么侯麦啊。老头儿仿佛回到了电影学生的状态,不讲道理地翻拍致敬影史经典。 每个演员和角色都很契合。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矛盾体和永无止境的纠结与聊以自慰罢了。

14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非常伍迪艾伦。我喝了好多年咖啡了,现在还是很喜欢喝,并不期待咖啡变成别的东西。只不过现在男主小老头不是那个瘦的小老头了,有点遗憾。女主们很好,但也没有用我熟悉的人。穿插的各种黑白电影和梦,非常好玩,这根本不是什么高超的招数,甚至可以说有点玩闹的意味,但又如何。。。我也没觉得伍迪艾伦现在有什么电影家的抱负,他只是在不停表达,不停玩。所以这部有关电影的电影,让我很开心啊,好多次会心一笑外加拍腿。

1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中规中矩的woodyellen模板片,还挺讽刺的,里面的有很多黑白致敬但有些没必要吧。就一般。

19分钟前
  • El Bella
  • 较差

剧本陈词滥调而且有些枯燥无味,拍摄也比较敷衍,但最遗憾的是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对其他作品片段的模仿缺乏灵魂,给我一种强烈的“差不多就行了”的感觉,但也许艾伦导的意思是里夫金的这些松松垮垮的脑中剧场是他模凌两可性格的反射。

24分钟前
  • ccycc
  • 较差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2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做的那几场梦真的,看的我都懵了……这部太碎了,太碎的我都不喜欢。

34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做了一个 Movies references in this movie 的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2178532/

37分钟前
  • BlaCk
  • 推荐

还是很精巧又有会心的笑料,但其实蛮伤感的,那种迟暮的力不从心,和遭遇尴尬时的笨拙。很多创作者都不再处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市场也青睐于那些以艺术之名空洞投机又浮华虚荣的新宠儿,维续创作的动能较之于热情或许更多是习惯,因为太清楚什么是好的,所以没有执着也无从谈起释怀,只是持续产生无法自洽的困惑。无论题材还是情境都非常私人的电影,但或许很多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私人情绪映射。ps.圣塞好美,我也想念充足的时间,度假的旅人,日光和海滩。

40分钟前
  • 推荐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44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一场充斥着无聊社交却也有一段美妙小插曲的电影节之旅。一边酸唧唧吐槽被热捧的青年装X导演,一边用荒谬的脑内小剧场怀念经典电影和大师们。一路哈哈哈过后还是有点伤感,与主流和时代的格格不入,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意义的永恒困惑,对创作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听我讲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做不成伯格曼写不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关系,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Woody Allen !电影像工作家庭和爱一样,也许毫无意义,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所以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做结肠镜检查,健健康康继续拍下去吧,我们追随着你在山坡上推着石头呢!

48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伍迪·艾伦近几年最有意思的一部,喜剧部分一旦拆碎进梦境单元小品里,突然就很容易原谅一个老头(只要不是他演)絮絮叨叨日常生活的重复枯燥。电影节,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在装腔作势、自作聪明、故作深情,仿佛一群小孩在扮演大人去完成什么社交任务,又虚伪又好笑。

52分钟前
  • 补特伽罗
  • 推荐

2015后的伍迪艾伦正逐渐朝着絮叨迷影中老年版徐峥的方向走去

54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略套路,坚持有之,更新也是必要的吧。这是老气了。

56分钟前
  • Xao
  • 还行

因为华莱士肖恩已经弃看小谢耳朵了,为什么这里还有他?全世界男人都是普通自信,包括伍迪艾伦,总要意淫七老八十会有青年靓女哭泣示弱向才华失意的自己扑上来,太令人反胃

60分钟前
  • 墨息墨息
  • 较差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1小时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去法国旅游 不搞个外遇都觉得没好好玩过

1小时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SIFF2021 老派伍迪·艾伦Stand-up Comedy。简单又好笑。感觉死神就差说出『多喝热水』了。

1小时前
  • btr
  • 还行

以前吧,虽说也是路人心态,好歹能看到点有意思的输出;现在真的是疲态尽显,选角也是够可以的。之前有一朋友说真心希望活成伍迪的样子,那么恭喜这位朋友,伍迪现在已经活成了你的样子。

1小时前
  • Aloysh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