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比自己能创造一个伴侣更好的呢?
这个人有你想要的一切优点,只要你想得出,写得出,她就做得到,你让她开心,她就哈哈大笑。
你让她安静,她就一声不吭。
最好的一点是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她永远不会讨厌你,鄙视你,离你而去,听起来是不是完美极了?
这场恋爱谈得顺风顺水,可你还是觉得孤单,为什么?
因为这分明就是一场一个人的恋爱,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谈的一场恋爱。
就像一个人下棋一样无聊又累人。
你慢慢的开始鄙视你创造出的这个完美情人,因为,只要你动动笔,她就会像狗一样跪在地上汪汪叫。
只要你动动笔,她就会像疯子一样又蹦又跳,满嘴喊着你的好。
这场恋爱谈得像玩模拟人生一样,一开始新鲜的不得了,掌控一切的滋味很不错。
你控制着屏幕上的小人儿,成天开party,和社区里的所有人都关系融洽,小人儿可以住豪宅,买豪车,只要你用秘籍拼命给他加钱。
这是一场还没开始就有了结局的游戏,你是赢家,因为只有你一个玩家。
男主终于想通了,放了女主一条生路,给了她自由,Ruby is free。
人家一获得自由,就头也不回地跑了。
她自由了,再也不记得你是谁了。
你曾经可以控制她,让她上刀山下火海,当她自由了,任你使出十八般武艺也阻止不了人家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看到这儿,我下意识想到了那些在家里掌握着绝对经济霸主地位的男人们,他们不同意老婆出去工作,理由是他们有足够多的钱。
有的时候,独立人格与金钱无关。
当一个女人靠你活的时候,她就不自由了,当她习惯了不自由,慢慢的对男人也就更言听计从。
这个战略不是创造一个完美情人的战略,而是一个驯化完美奴隶的战略。
傻男人啊,你正在把一场有趣的双人博弈,变成一场无聊的自娱自乐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控制了一切,其实,是你一手毁了一切。
最后两人再次相遇了,算是一个暖暖的结局,但我总觉得,还不如各自遇上了别人。
早上不想起床,于是猫在床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风格是比较搞笑的那种,寓意其实很深。
我感觉自己比较像这样的一个作者,照电影中其他人的评价,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接触其他人,甚至不愿意去接触其他人。
电影中有几点引起我的共鸣:1、关于“梦想成真”的设想。
这个实际上非常老套,就像简介中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设想过梦想成真,只不过有些人梦想的是一些物质的东西,比如好美的风景,宽阔的居室,闲散而富足的生活;而主角只不过梦想了一个恋爱的对象——甚至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交流的对象。
独处的人容易陷入幻想当中,几乎是毫无例外的。
他们需要借助这些无形的东西来带给他一种安全感,一种快乐。
有人认为独处的人总是寂寞,这是不准确的。
2、关于“自己”。
我们常常说,“待人如己”,这几乎是一条好的原则,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
一方面,“对自己好一点儿”就很难做得到。
因为人很懒,只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很少注意思考,也就无所谓对自己的关心了。
有人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但这并非是对自己的关心,其实只是对那个界限的关心而已。
另一方面,别人总是别人,我们应该在尊重对方的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去交流,接洽。
而如果“待人如己”,有时候就显得不是那么尊重,而有点儿自我中心。
这恰恰是影片的深刻的矛盾和韵味所在。
一方面,主角总是用对待自己那样的严苛去对待周围的人,关心的也仅仅是自己的感受,即我喜不喜欢,我高兴不高兴,我乐意不乐意等等。
在发现自己能够控制书中的人物的时候,他想到的也仅仅是自己的感受,诸如困惑,愉悦,嫉妒等等。
这样,就不会有谁真诚地和他交往,甚至也不会信任他。
主角到最后才意识到,需要的是信任的时候,他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自己的创造,甚至梦想,甚至历史,如果只是单纯地报以愧疚,后悔,以及其他的情绪,而没有爱的话。
恐怕也不会有所谓的信任,或者未来。
所以,爱上自己的作品,是我们都有的情节。
前面有人说到爱需要宽容等等之类,我不能否认,但我更赞成爱是艺术,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和科学可言。
所以,在最后的近乎完美的结局的时候,我们终于理解了记忆,就是在“爱”中的似曾相识。
3、关于主角的“人格缺陷”。
这好像是当然的,因为前女友这样说,“你以为我在乎的是你的名气吗?
”等等,而主角当时的争辩也很无力。。。
不过,这其实是不需要争辩的。
不爱就是不爱了,有什么道理可讲?
在爱的时候,随便说出来的任何话,都可以是甜言蜜语,都可以是爱的理由。
在不爱的时候,不论多么现实的理由,也不过是借口而已。
而且,两个争辩的人真的往心里去了吗?
Who care?
4、关于“理想”。
昨天下午和朋友正好讨论到这个问题。
朋友说,“你究竟是喜欢那个人本身呢,还是喜欢你喜欢的那个人?
”这个在影片里面确实没有经过强调,不过显然可以引起我们的一点儿感想。
主角是喜欢那个笔下丰满的人物形象呢,还是附加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一系列美德。
这个在哲学上说叫艺术整体论。
我们显而易见的回答是,我爱的是这样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的什么狗屁美德。
因而,在爱情理想里,我爱的是整个整体,包括她的从前,现在,和以后。
是的,是从前成就了现在的她,而现在的她因为我的爱就成就了以后的她。
如果现在的她没有引起我的爱,谈她干什么?
既然已经爱她了,还口口声声说不能接受她的过去,甚至嫉妒她的过去,这还是“爱”么?
朋友的那个问题实际上就简化为,你是爱她呢,还是爱你自己。
影片前面说的是,爱自己。
到最后结尾的时候,才很平淡地说,爱她,并且因而去接受她。
5、关于“异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甚至制造出来的。
在男主角最后和女主角相遇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梦幻。
它甚至是按照一个仿佛冥冥中已经存在的剧本在进行。
没有人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和周围的环境都在哪儿出现过,有些人甚至就是昨天晚上的梦里就见过。
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异能。
也无所谓奇幻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个也说得过去。
当心理预期的东西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真实——或者我们本来就是在写小说,而素材就是生活?
我仍然是我,而我要找的另一半,是你。
不管你多符合我心里的预期,甚至是我的爱情理想里最理想的那一半,你就是你。
等你真的变成了“我”的时候,偶尔讨厌自己,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我是一个正常人,那我就会一直爱你。
等等,不是有人说“爱你不如爱自己吗?
”那就让他做白日梦去吧,我还是相信生活。
相信生活会把一个残缺的,“有人格缺陷”的我,推向另一个同样“有人格缺陷”的你,而那时,只要你不拒绝,我们就是完整的。
幸福生活?
是啊,仿佛就在梦里。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能在我脑海盘旋这么长时间的电影了。
如果不把想到的琐碎写点出来,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做其它的事情。
在女孩从厨房出现的时候,我就被迷住了,不仅因为她可爱,还因为..,好吧,就是因为她如此可爱。
(如莎士比亚在Romeo and Julie中所说:The woman is with the ear love, but man if can have love,actually is comes the love with the eye.)不幸的是,我和男主角有着相当的软弱处。
总是想要个完美的女孩,够漂亮,喜欢我只是因为我是我,而非其它因素,自己却又太多的缺点而且并不想改变,甚至有些缺点都并不认为是缺点。
导致现实是,甚至无法有一段正常的感情关系,总会有一些什么理由,或者懦弱不敢追求,或者觉得不可能不想尝试,或者认为没钱,不想背上房贷的压力,或者以追求梦想没有时间为由,总是能找到那样的借口避免去面对“追求中”这样的情况。
当前的现实是想和身边人分享我的经历感情,但是却没一人会懂,或能懂。
然后,就这样,砰的一声,突然就有一段这样的感情,那好呀,我相信自己还是能够面对正常的一段感情的,我只是缺乏追求的勇气而已。
如果出现这么个女孩,那当我看过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想要分享,想要和人一起看一遍,或者一起寻找一些什么来一同经历的这些想法也终于可以成形。
看到一些可能不为人发觉的细节或者幽默处也终于能够表达出来,不再闷着一个人傻笑傻感动了(例如Buffy里Angel送给Buffy一本书,是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我立马能感受到Angel的心,因为我背过其中的两首,很美,很美的爱情诗,也了解作者Elizabeth Browning和他老公Robert Browning的爱情故事,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Angel送这本书的心情,相比Buffy并没有那么明白这本书,感觉他们的层次高下立判;又例如本电影中的菲茨杰拉德,JD塞林格,都有一些作品的典故,没有读过或者不知道的可能会忽略掉这些细节),或者自学诗词和乐器时,也终于能有人成为我感情的载体,一同前进一同面对困难,不再是只能独自闷骚了。
(如果是我写出的女孩,可能和女主会有完全不同的知识背景,不过,也蛮可能就会像这般很多东西也不懂,像白纸般纯洁,这样我才好随便忽悠显得自己博学哈哈)最初确认她的真实存在,不是自己脑子出了毛病时,那简直是太惊喜了。
终于不是一个人了。
但是事情没这么简单,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经历了最初的荷尔蒙爆发,一起疯一起耍后,也需要开始面对真实的生活。
就算再漂亮,看久了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再怎么能分享快乐,也可能会有矛盾。
毕竟幻想总是幻想,正如Ruby所说,这样下去就会像是变成了一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人生,一个人并不是为另一个人而活的)而空间即会造成隔阂,无法真正了解并信任对方的人,这样子产生的隔阂会越来越大。
好吧,如果可以一刻都不分离的话呢?
这样子也会有矛盾,毕竟有些事情,没法两个人一起做。
一个人的心思不可能永远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大千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和物,只在意一个人不可能也会变得太狭隘。
这样的人不论是谁都会受不了的,即便是控制欲特强的人。
好吧,变回正常的女孩,而当她在聚会上被色鬼引诱却毫不自知,差点上当时,我和Calvin是同样的感觉,如果是我,我也会生气,希望她能好好处理,behave herself,但这控制欲也会让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你永远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女孩,因为你自己本身也随时在变,没有人能够跟得上你变的节奏,如果有,那也只是你自己。
所以才说,Calvin爱的是他自己的投影。
我也一样。
虽然是科幻,但是处处都看到现实的一面,能不能改写对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相处,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永远没法成为一个人。
就像Calvin他哥的家庭,虽然老婆出走过,也可能会再次离开,但是,这才是正常的两个人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只是要求对方配合自己改变,那么结果只会是悲伤。
只有在四个部分里,Ruby才算得上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存在:开头的梦中,两人的对话(可以展开一段关系);最初出现直到被第一次改变之间(经历最初的发展后,出现危机,Calvin却没有尝试修补而是简单地想要改变对方);Calvin打下“Ruby was just Ruby”之后(再次发生争吵,又一次没有选择化解危机而是因为爱爆发出强烈的复仇心理);结尾草坪上,两人的对话(经历了之间的那么许多之后,Calvin终于懂得如何去处理一段感情,也代表可以正常开始一段关系了)。
我其实一直了解,但是一直拒绝相信。
我总还是想要有一个能“配”得上我的人,而忘了,能“配”上的只会是我自己的百变的内心投影。
而面对感情上的波折,并没有永远让人顺心的女孩,不能一味让对方改变,只能选择耐心磨合再磨合,或者,分开。
我总是希冀曾经喜欢的女孩再一次出现在我面前于是我可以奋不顾身不再犹豫不前,或者有女孩肯奋不顾身地靠近我。
但实际上,即便这般,还是会有千般问题等待着我。
我必须从这悖论中走出来了。
我其实早已明白,只是,在这部电影将现实硬生生地甩到了我脸上之后,我才清醒。
世界上是没有Dream Girl的,正如,我也成为不了谁的Dream Boy。
好几段都眼眶湿润了。
类似皮革马利翁的故事,高中教材里举例的My fair lady,以后就可以替换成本片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爱上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呢。
一是他太孤僻,不与人接触,几乎没什么朋友,这种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倒不是说他们性格带刺,只是怕受伤害的程度要远远高过其他人,太怕失败,所以宁愿不开始。
前女友指责他只爱自己,也无可厚非。
二是太寂寞,想爱又不敢爱,文艺青年洪流般汹涌的感情要放到那里去,要如何派遣几世轮回积累下来的寂寞情绪。
有时我也会和男主一样,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他们可能没有原形,可能是很多个人的集合,写他们的时候会难以自制,故事怎么走向完全不是按照我一开始设定的路线,灵感快到用笔或者打字都无法跟上,像是长在我心里,要通过我来表达他们自己。
后面一段,男主因为太爱她而滥用自己的创作权利。
学物质和意识的时候,书上就写过,任何东西,从你创作出它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属于你,独立于你而存在。
创作出的人物也是,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灵魂。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个例子,托尔斯泰原本只准备把她写成一个出轨的女人,但是安娜有了自己的灵魂,他无法控制地流露出对她的同情,对她本性善良,被命运捉弄的描写。
还好结局让这部片子变回了一部纯爱喜剧。
你不是宙斯,你不能跟完全由自己创作,又受自己控制的人相爱。
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格。
几个哭了的片段:封面上这段,男主发现Ruby是真实存在的人之后欣喜若狂地抬起她;疯狂打字试图控制她;最后小狗scotty跑向重生后的Ruby,Calvin看到了她……越简单,越纯粹,有时候就越感人。
ps大爱男主保罗达诺的标准文艺男青年范儿!
简直就是我心中完美文艺男青年的化身!
我爱这个剧本。
“我爱我想象的你还是自由的你”,是任何一个创作者永恒的问题,一个完美的作品不是完全为作者所把控,它有生命,它一旦出现会拉着作者往前跑,而作者和作品相互的成全或许和爱情一样,我们不是去找一个自我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人,而是去找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恋人。
我不要一个我完全能控制、知晓和了解的人,我要一个有着无穷无尽值得我探索的人。
感谢子文东同学的推荐,不然我也不会遭遇这个片子。
开始看了就无法停下,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疑问地给了5颗星;如果还可以再多给一颗,我决不会吝惜。
写下这个,完全算不上任何性质的影评,只是在向自己慢慢地说明,自己何以喜欢它,喜欢到无以复加。
只是喜欢而已。
很喜欢里面的台词:any writer can attest, in the luckiest, happiest state, the words are not coming from you, but through you. 要说感受,这是最大的感受。
主人公宅男,虽说写小说很成功,但身边却并无朋友,以至于心理医生逼问上次见朋友什么时候,而且不许说他哥哥,因为哥哥是家人,不是朋友。
女主也很明白男主这种情况。
周围其他的人,妈妈及其男友,出版圈的朋友等等,都知道他的孤独。
他自己更知道。
他是可以被视为某种典型的精神疾病的,尽管这种疾病在当下挺常见;要不他也不必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医生很赞,尽管后来小说出版了之后他无法冲破常规将整个神奇的故事理解为现实,他的坚定和关心,却是让人温暖的。
他让才华横溢的男主去写他的狗狗,按照它之所是那样写。
到这里,才算点开了整个片子的主题,即如其所是那般接受一个人一件事。
故事是在演绎改造与反改造,尽管有点魔幻。
这个魔幻其实更好地展示了话题,从而逼问男主和所有的观众,如果的确可以如你所愿地改造对方,你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对方么?
你会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么?
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世界么?
在非魔幻的语境里,我们往往受挫于对对方改造的艰苦和对方的反抗,去抱怨对方的不识好人心和任性,也反思自己手段上的拙劣,更多被怨怼和丧气的情绪所占领,而不是被逼到极处去反思,这样做本身是不是有意义,以及自己是否能接受其结果。
而影片被施加了魔法,让这样的改造行为随心所欲,一行字就可以完成。
又想起自己以前写过的那个关于孤独的小孩,虽然有些生硬,也不妨搬到这里来应景。
“孩子其实不会感到孤独的,他有那么多的玩具。
有天,他想,要是玩具可以和我一样说话该多好,这时候孤独就产生了。
又有一天,玩具突然开口说话,孩子吓坏了,赶紧把他的嘴巴封起来;可是一会儿又觉得孤独,又把胶条撕下来,又吓坏了,再封上。。。
孩子终于发现,他的玩具其实都是有生命的,其实就是另一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好残忍,于是不再贴上那个胶条。
于是他长大了。
他学会了什么叫做爱。
”在这个Me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构建自己的孤岛,等到大功告成之后,就枯坐岛上喊孤独。
没有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岛屿,却又都非常害怕孤独,渴望被爱和关心。
男主只是这群岛民中的典型代表而已。
对于外来者的访问,当然是衷心欢迎,但对方上岛不久,岛主就会执行岛规,希望将外来者同化为岛民。
于是想起了《小王子》里那些小小的星球。
沿着这个思路说下去,可以说很远;但不论怎么说,都似乎是无解的棋局。
如同上面的的小孩,岛主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外来的访问者,并不需要做该岛的岛民,而且最终极地,岛主也没有必要固守岛规甚至这个岛本身。
但是这个事实,总是不那么容易被意识到。
或者与其说不容易,不如说不愿意。
书呆子男主同样可以被描绘为其他类型的工作狂。
对于生活中的欢乐和色彩,他们既羡慕又排拒。
女主恰好是反面;她全然不顾那么多事业或者成就,随心而行,拥抱一切有色彩的东西。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色彩,如果让她安定于某个色调,无论多么美丽,都会是杀了她。
还有妈妈与男友的那个天堂,里面满是生命力;男主却讪讪地躲在楼上看他的没完没了的书。
不禁想到自己那没完没了的书单。
书里当然也有书里的色彩,只是从远处看,它只有一种颜色,即灰色。
于是又想到《触不可及》里面的那些疯狂与生命力。
灰色是要让人发霉的。
穿着灰袍的人总是担心在狂野里会丢失方向,但他们不知道,只有在这些恣意的色彩里才能找到他们自己;反而是在灰色里,自己不知何往。
试问那个男孩没有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幻想过,自己或许可以在某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闻到一缕清幽的菜香,看到田螺姑娘在厨房里边心情忙碌的样子。
这或许就是文学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所有的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好的映射,通过银幕将它呈现出来,更加能够极大程度上的勾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某一根弦。
回到电影上,电影整体节奏还行,但在中后期的时候,有一些为了结尾而故做铺垫,显得过分牵强。
从男主为了改变Rubbie的心情,从而让她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身边开始。
之后,他的一些出乎意料的举措就让人看起来颇为怪异。
甚至一些较为关键的情节转折,整体都显得较为突兀,然后在匆忙中引入结局。
男主的一些举措,以及他与莫特的交流和他的社交能力,都让观看者升起试图帮他纠正的冲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一如观看蜘蛛侠3-英雄无归的时候,对荷兰弟的各种炫目操作狠的牙痒痒……但从整体上而言,电影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能够为观看者营造一个特别甜美的爱情梦境,每个人都会幻想,或许我也会是其中之一。
影片整体的色调,风格以及它的视觉元素都较为的清新淡雅,比如绿植小屋,以及纯白色的别墅搭配上湛蓝的泳池,海边的白沙,每一帧的切换,每一帧的比例都构筑了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在荡漾的美好气息。。
“我们创造角色,我们让角色呼吸,我们让角色在阳光下奔跑,感受生命的力量,但她的生活,她的思维从来不是由我们决定。
”
我竟然没有看剧情介绍就把这部电影给看了从一开始就带着“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悬疑一直看到最后(好吧,我不厚道的喜欢看悬疑剧)虽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小清新电影但却是让每一个恋爱中的或者恋爱过的男女都带有熟悉的感觉它囊括了恋爱的各个阶段一个注定孤独终老的一点都不nice的人却突然有了一个梦中女神出现在他面前这不是寂寞到透顶了的时候的无限臆想嘛后来就是各种欢乐乐的约会狂欢然后怪对方不重视自己然后就要求私人空间然后就各种心里纠结、各种哄最后还面临出轨的倾向、各种大爆发最后的最后终于放手给自由这一切一切活脱脱是恋爱全阶段每对情侣必经之路但看都最后却是反思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可是也这么无理要求这么过分这么控制欲这么不通情达理这么不nice当我们分手的时候会向友人哭诉对方多么多么不好自己如何如何付出、隐忍可是有时候问题可能就是自己在恋爱过程中企图改变对方来将ta雕琢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对象但当你因爱而控制对方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那个人最后男主与女主在海边那一段超有爱!!!
晚安,我亲手将你送进未来的时光机,等待,我变得更好之前,期待,与你的另一个章节。。。
一天,青年去找禅师。
诉说自己的烦恼,他觉得自己的女朋友有很多缺点,自己不能忍受。
这一次,禅师没有拿出那个莫比乌斯环。
电影的名字叫恋恋书中人,英文名叫露比 斯巴克斯 。
翻译过来的名字让人不会错过这个名字是露比的书中人。
露比来自美好的梦境和美好的想象。
想象是美好的,因为透过想象,可以弥补现实的遗憾。
想象是完美的,因为想象完全依我们的好恶,由我们改变。
但是想象的完美仅仅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甚至完美本来就只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想象中。
因为人的瑕疵,人自认为完美的想象也充满瑕疵。
凯文和他哥健身,抱怨说和他上床的女生感兴趣的不是他,而是想象中的他。
当凯文找他哥说了自己的梦境和自己正在写的小说,给他看了手稿。
他哥说,凯文不懂爱情。
真实的爱情存在于真实的世界。
在真实的世界中,苏茜曾经离开哈利,苏茜有时候会发飙,即使当初刚认识的时候,哈利也觉得苏茜是他的梦中情人。
与哈利不同,凯文的露比就是他的梦中情人。
她的性格,她的经历,全是出自凯文。
露比就是凯文对于女生的完美想象。
但是,完美的想象开始出问题了。
凯文开始对自己的创造开始不满,但是每次的改动却让事情变得更糟。
露比就是露比,不管是否完美,每个人都是自己所有经历的集合,任何突然的改变都显得多余。
露比对于凯文本来就是完美的,但是有瑕疵的凯文接受不了这些完美。
凯文的心意、愿望、要求随时在变化,而露比就是露比。
疯狂的凯文最终发现,身为创造者的他可以对露比做任何改变,随心所欲,甚至是让露比像狗一样。
但是他爱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随时满足他心愿的创造物。
是现实太多瑕疵,还是我太多苛求。
十分可爱的小清新爱情故事。对男主的人格缺陷内省力度欠缺。
obsessive love kills...
一般。比阳光小美女差太多。
好配!但爲什麽我總想著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亞當桑德勒身上呢...
Do people seriously buy this shit? 我的心理变化:咦当代皮格马利翁 → 哇还是讨论爱情中双方关系的 → 原来是讲男人的掌控欲 → 不!是卢瑟的掌控欲 → 屌丝男也有春天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 都和Stranger Than Fiction不是一个层次 精神分裂放以前电影里就是乱杀人 现在开始小清新了?
露比离开后就从过去中解脱了,她自由了。
带有些奇幻色彩的小清新爱情片,如果爱情只是如此自私的要对方迎合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失去。如果对男主人公的情感缺失性格刻画的更丰满些就更好了,男女主角的确挺般配~
清新!m。。。。。a。。。。。g。。。。。。。i。。。。。。c 。。。。。。。。
讨厌男主角,烦死他了
没有期待的那般好。。
都说小清新小清新什么的,我却觉得真心俗
暖,浪,但做旧做得看着郁闷
这个,除了小清新,还是小清新。YY了一整部戏,到了最后,竟然美梦成真。这年头,除了电影小说,谁还TM相信一见钟情。
电影还有个名字"一台神奇的打字机"
原来是MAC的加长版广告啊...
如果在我的生活中最后也能等到那么个她,我也愿意等~
天才小说家,宅男,自我封闭,用文字从他自己的自私自大的角度幻想出梦中情人,美丽温柔大方得体,一切以他为中心,不会做令他不高兴的事。这就是他所谓的爱情。
居然如此暗黑!得到一模一样你想要的之后,会发生什么?
不要眼泪的爱情好片
打下 she was free 的时候 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