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夫人

Mrs. America,美国太太,美国女士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萝丝·拜恩,莎拉·保罗森,玛格·马丁戴尔,乌佐·阿杜巴,伊丽莎白·班克斯,崔茜·尤玛,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麦斯登,艾莉·葛瑞那,亚当·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美国夫人》剧照

美国夫人 剧照 NO.1美国夫人 剧照 NO.2美国夫人 剧照 NO.3美国夫人 剧照 NO.4美国夫人 剧照 NO.5美国夫人 剧照 NO.6美国夫人 剧照 NO.13美国夫人 剧照 NO.14美国夫人 剧照 NO.15美国夫人 剧照 NO.16美国夫人 剧照 NO.17美国夫人 剧照 NO.18美国夫人 剧照 NO.19美国夫人 剧照 NO.20

《美国夫人》剧情介绍

美国夫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泰山2超能含片高堡奇人第四季阿提耶第一季脚踏三条船人证蜜月旅行有限公司重生之绝世医仙霸主宝莱坞生死恋厨娘杀手少年阿虎我们假结婚吧二人世界宝贝,再爱我一次穿越火线鬼影喧嚣第二季老男人也疯狂因为是你才喜欢官人我要房当下完美地下地上恋人的谎言家有分手小专家非凡三侠名扬四海人生滑起来霞光威尔和格蕾丝第九季

《美国夫人》长篇影评

 1 )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为特朗普站台,劝女人当家庭主妇,不去工作

我和电影爱着你《杉姐影院》 作者:杉姐,影评人、编剧、导演,微信公号《杉姐影院》01每每提及“女权”这两个字,平静的人群,都会立刻沸腾。

女权主义者把它当作积极、先进的代名词。

而反女权者,把它当作贬义词,当作“讨厌鬼”的代名词,甚至用这个词来揶揄那些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女性。

而且,cue到它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比如《余欢水》,因为大结局中的一个对话,触怒了观众,一夜之间评分从8·5降到7·4。

比如郭涛,因为在自己在新书《男性的力量》中写下打女人、女演员容易出轨,女人就应当温良恭俭让等言论,短短里时间被大家的骂声送上热搜,成为厌女症代言人。

我们整日提及的女权,这两个字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内容、多少故事呢?

它真正诉求是什么?

几百年来,女权之路为何走的如此不平顺?

我想,当下大火的美剧《美国夫人》大概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02《美国夫人》是神级电视剧,豆瓣9·2,烂番茄新鲜度96%,一播出就直接预定了各项大奖。

很难相信,这部大家都看好的美剧居然是一部狗血的“反女权”斗争史。

整个故事围绕着1970年代,美国的女权主义者们都在推行的《平等权利修正案》。

其实,《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内容其实只有三句话:1.美利坚合众国及其各州不得拒绝或者削减基于法律的男女平等权利;2. 国会有权强制执行该法令;3.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生效。

这部保证女性与男性平权的法律受到很多先锋女性的追捧。

她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婚姻就是卖淫”“赡养费就是战争赔款”“我们不再需要男性保护了”。

《女士杂志》的记者格洛丽亚希望通过这次的《平权修正案》来实现堕胎的合法化。

一些男性政客也因为这部法律足够时髦、亲民,举双手赞成,虽然那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所以,这场平权运动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开展的轰轰烈烈,一切都看似水到渠成。

但在关键时刻,却冒出来一位叫做菲利斯·施拉夫利的女人,她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平权运动,推翻了这部法律,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之一。

菲利斯是位不折不扣保守派。

有人叫菲利斯小姐时,她一定要坚持纠正自己是太太。

每次在公众场合演讲,她一定要先感谢丈夫的允许。

她把自己的反对平权联盟称为“施拉夫利鹰女”,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忠贞如鹰,只有一任丈夫。

当有人提出,应当支持一下女权运动时,她马上会回击“你们给她们的已经太多”。

她坚信自己作为女性,从未受到过歧视。

菲利斯认为:两性薪酬差异不是问题,女性应当坚持传统家庭角色,守护家庭,反对同性恋(她的大儿子就是同性恋)、反对堕胎合法化。

她认为女权运动最终会导致两性无差别。

2016年,她还曾为特朗普站台,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他的排外移民政策。

当然,这样的奇葩女德代言人,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家庭妇女。

菲利斯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学位,二战时做过炮手和弹道技术员,对国防和核战争话题的表现出浓厚兴趣。

1964年就参与政治,在国家共和党机构工作,甚至帮助巴里·戈德华特拿下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还是个畅销书作家,一本书曾卖了超过三百万套。

他的丈夫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级检察官,育有六个孩子。

妥妥的人生赢家。

当女权者提出,我们要向男性一样享受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之时。

菲利斯却说:女儿和母亲可不想被征兵,家庭需要女性来照顾,家庭妇女的权利需要被保护,平权运动会带来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当然,她的这些言论,丈夫在家就能反驳她,大家不想让女儿去战场,也没有人想让儿子去战场,我们希望的是没有战争。

以及没有人能保证家庭妇女的权利,当她的父亲失业时,母亲不得不打两份工来养家。

但菲利斯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并希望事情继续发酵。

当女权运动的拥护者大声抗议之时,菲利斯却带着家庭妇女们走进政府大厅,为大家送上面包。

她们人畜无害的温润形象和激进女权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庭妇女身着套裙,激进派大多穿牛仔裤)香喷喷的面包,以及“持家者送给养家者”的温柔话语,让男性政客和中产家庭开始怀念家庭主妇的美好形象。

这次的平权运动自此开始了大反转。

那么,反对变革的菲利斯真的拥有绝对美好的生活吗?

并不是。

相反,她也是处处被歧视的那一位。

菲利斯在一众男性的发言中,表现的非常专业。

却被打断讲话,只因为现场缺一个笔录员,言外之意,女性天生只适合做秘书。

丈夫口口声声说支持她,却从未想过她能真正赢得竞选,只因她是女人。

丈夫甚至认为女人绝不能离开家工作。

菲利斯所谓的从未受过歧视,是她要穿上泳衣为丈夫站台,被台下的男人们吹口哨,是她要随时随地保持八颗牙的微笑。

她一面劝说妇女们留在家中,一面自己争取权力,四处奔走。

(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贝蒂·弗里丹,在辩论中这样抨击菲利斯)她处处表现出弱势女性形象,但当女儿对游泳表示出恐惧之时,她说我的女儿不能示弱。

(强迫女儿跳水)她所谓的平等,话语权,完全是自欺欺人,以及懂得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利用柔软身段,游刃有余。

(躺在一堆文件中也要保持身材的菲利斯)菲利斯为什么是这种性格,剧中略有交代,她的母亲也是这样,明明对自己的造型不满意,却要大夸造型师。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中,麦瑟尔夫人拒绝为她的广告配音。

菲利斯在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不单单是因为她睁眼说瞎话,而是因为这场反对平权修正案运动自始自终就是一个阴谋。

在本剧的最开始,她根本不关心女性问题,也明确提出自己不想靠女性问题赢得竞选。

但,当她明白,关注女性问题意味着赢得四千万家庭妇女的选票时,她欣然挑起了这场战争。

小姑子刚刚跟她倾诉过单身老女人的痛苦。

她转身就把小姑子当作反面教材,在演讲上大说特说。

反平权联盟的队伍里出现了种族歧视者,她不仅没有将这些人踢出局,还为了留住她们给了她们权力。

所以,她根本就不想为女性争取权益,而是她为了赢得竞选,不择手段。

03《美国夫人》是一出群像戏,除了菲利斯之外,还讲述了当时在这场运动中的其他代表性人物。

谢丽·奇瑟姆,第一个黑人候选人当选美国大党总统的候选人,也是第一位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妇女。

(左:真实人物,右:剧中形象)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实现与男性的真正平等,那这种象征意义上的选举不过是巨大骗局。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女士杂志》的记者,激进派领头人。

因为年轻时,自己的堕胎经历,坚决推行堕胎合法化。

(左:真实人物,右:剧中形象)在平权运动中,被推上女权运动旗帜人物。

虽然是真心为女性争取权益,但也无法逃离被利用的厄运。

贝蒂·弗里丹,第二次美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著有《女性的奥秘》一书。

第三次女权运动中被格洛丽亚掩盖光芒。

但,全世界女性能获得今天的权利,都应该感谢这位勇士。

难以想象,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中,真正为女性权利而战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只是心怀鬼胎,利用了舆论的风向来谋取权力。

真正为女性而战的格洛丽亚,也因此陷入巨大的政治骗局。

赢得了格洛丽亚一方的选票后,民主党候选人麦戈文便翻脸了。

她只能高喊”骗子“。

“女性正在厨房桌子上被开膛破肚”(堕胎小作坊里人群密集,女性躺在餐桌子接受手术),“他们永远不会把我们当回事”。

继而转身再投到另一位候选人的身边,只希望堕胎合法化提案能被支持。

为了争取权益,她不得不周转在各类男人政权之间。

(争取女性的签名并不难,难的是争取到男性出版商的同意)

正如谢丽说的那样,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

所以,这场平权运动太复杂、太难了。

我看到这部剧时,会由衷感慨,我们从书本上窥探的女权运动,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回到菲利斯的言论,她是如何说服女性站在原地,固步自封的呢?

她说:如果把女性都推到职场上去,女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干两份全职工,她们就会又疲劳又不快,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终选择不生孩子。

女权主义者喜欢说她们致力于选择,但是如果你敢选择做全职妈妈,你肯定是哪里有问题了;如果你没有被奴役感,那么你不是愚蠢,就是无知,你甚至都不能被视为一个人。

这些言论有道理吗?

有的。

但,要权利的同时不就是应该接受义务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中,被女权思想激荡的每一位女性都在接受着权利与义务的蜕变。

母亲萝丝之前一切都听从男性的安排,她很享受那样的生活。

但激情、独立却让她不再安于此,她放弃了家族基金,因此身无分文。

那个之前每天花朵一样优雅的麦瑟尔,因为工作太累,在任何场合都能睡得像一头死猪。

所以,那些被洗脑的家庭主妇们真正担心的事情,是打破规则后,不被爱和保护,是需要独自面对更多。

菲利斯口中必须承担两份工的女性,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但它绝不是女权的全部。

它仅仅是女权之路的二分之一,是未完成的革命必经之路 。

我相信有一天,真正的平等会到来,毕竟历史上,我们也曾有过母系社会。

女权的真正意义,说到底不仅仅是保护女性的权力,而是所有人的平等。

不管你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妇女,你都能受到尊重和保障。

一旦丈夫破产、失业、或者离婚,你的前半生所谓的家庭事业,就会随之流产,没有一位女性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发出疑问:“为什么女性只能接受半生浮华,无法在人类命运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当女性们勇敢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时,或许会面对失败、沮丧、落魄,但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控制这种感觉一旦拥有,就没有人愿意再回头。

大家好,我是杉姐关注+转发+点赞,是对我最好的鼓励谢谢大家!

 2 ) 「反女权」大剧《美国夫人》的76个历史细节和彩蛋

「反」女权历史随便挑个十年出来,就是一部大剧。

从《杀死伊芙》的专业杀手、《国土安全》的躁郁症间谍,到《傲骨之战》的律师、《西部世界》的机器人等等,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欧美影视剧中欣赏到复杂且多样的女性角色,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西方女权运动长达数十年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驳与挑战;是女权主义者们的努力,逐渐改变了好莱坞等影视圈子的游戏规则。

因此,几乎所有在欧美从业的主流影视编剧,对女权主义理论多少都有过了解。

哪怕主人公并非女性,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以女权主义为元素的编创手法。

而《美国夫人》则在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讲述了1970年代席卷全美的一场「反女权运动」。

《美国夫人》的故事背景如下:1971年10月,《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被美国众议院批准通过。

ERA是针对美国宪法的一项补充,旨在从宪法层面为性别平等提供基础保障,以便离婚、财产、就业、教育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可以在宪法这一项最高法律中得到毫不含糊的、对所有性别一视同仁的支持。

因为是对宪法的修正与补充,ERA被众议院通过后,还需要在全美至少38个州分别被州政府批准。

而1970年代正是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走向鼎盛的时期。

从白宫到街头,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ERA被38个州批准通过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主妇/作家/政治活动家突然冒出头来。

施拉夫利组织起全国的右翼主妇,成立了「反ERA太太团」,在与女权运动长达10年的较量中,成功阻止了ERA进入宪法,让全美女性的平等权益受到了重挫。

为什么施拉夫利要这么做?

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是怎样的?

支持ERA与反对ERA的利益组织如何博弈?

《美国夫人》虽然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但它的许多内容也确实借鉴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以上这些问题,看完这部剧都能稍有眉目。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你将会看到《美国夫人》的76个与真实历史相呼应的细节和彩蛋。

小到女权领袖们具体说过的话、用过的词,大到闻名全美的历史事件 —— 来一边看剧一边回顾女权历史吧!

先奉上人物关系图一张:除去图中标注「虚构」的地方,其他信息《美国夫人》都如实呈现了出来——

女权主义者也好、反女权主义者也好,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完全相同,但图中同一颜色区块的角色,综合考虑她们在《美国夫人》全9集中得到展现的立场,还是比较接近的。

1. 施拉夫利(Schlafly)与太太团们在发廊聊天,桌子上摆了一本封面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大头照的杂志。

这本名叫News Week的杂志,确实曾在1971年8月16日以斯坦纳姆为封面模特,印发了当周的期刊。

图左:施拉夫利太太团们在发廊拿起的News Week期刊;图右:1971年8月16日News Week期刊。

2. 第一集中,施拉夫利从好友爱丽丝(Alice)处收到了一箱关于「女权运动」的资料,其中包括女权运动领袖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以及下图中黄皮封面的这本《理解女性解放》(Understanding Women’s Liberation)。

爱丽丝是编辑虚构的反女权角色,寄这么一箱东西给施拉夫利当然不是真的要让她研究「女权运动」,更是出于一种「你看看,这些都是什么东西」的态度。

而这本《理解女性解放》,正是出版于1971年的真·反女权读物,主要聚焦于第二波女权运动中「成员们如何不团结」、「运动的领导人们很有问题」、「各种政策矛盾」等等半虚半实的问题。

3. 施拉夫利前往华盛顿与克莱恩议员(Philip Crane)会面。

左:克莱恩在剧里由马斯登(James Marsden)扮演;右:克莱恩现实里,克莱恩是共和党中担任国会议员时间最长的人,而他在晚年间经常被批评「不接地气」、「选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嘛」。

剧中,施拉夫利撞见克莱恩议员正在接听辖区选民们的电话,施拉夫利表扬他说「你竟然亲自接电话」。

这里其实是剧组对克莱恩的反讽。

4. 施拉夫利在会议室被一群男人们要求记笔记。

她出门向秘书要纸笔时,被后者称呼为「Ms. Shlafly」。

施拉夫利强硬地纠正道:「是Mrs. Shlafly」。

在20世纪早期的英文语法中,未婚女性的前缀是Miss,结婚后前缀则变为Mrs且必须继承丈夫的姓氏。

不仅是女权主义者们,只要是对「双重标准」有基本认知的人,都开始觉察到「由婚姻状态来决定女性前缀」这件事,从语言的潜意识层面加固了「婚姻对女性人生的重要性」这一刻板印象。

一种不区分婚姻状态、所有女性都可以选择使用的称谓——「Ms.」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而「Ms」真正得到广泛的普及,则要多亏于斯泰纳姆在1972年创办的女权期刊。

期刊名就叫「Ms.」。

5. 施拉夫利的新闻通讯(Shlafly’s News Letter)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但第一集中出现的《女性「平权」有什么问题》这一封通讯并非刊印于「第五部 第4期」,而应该是「第五部 第7期」。

6.第一集的末尾,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简称NWPC)在国会议员贝拉(Bella Abzug)的办公室集体亮相。

NWPC是1970年成立的跨党派草根组织,聚集了美国所有党派与无党派的女性权益运动家。

创立大会上,斯坦纳姆发表了《致全美女性》的演讲。

此次演讲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公开讲话之一。

剧中,在贝拉的办公室里,女权明星们集体出场的这一幕戏,弗里丹被众人打趣「不支持女同性恋议题」。

历史上的这位第二波女权领袖确实认为「不应该让同性恋议题分化女权运动的资源」。

7. 第二集开头出现的Fresca广告,是1971年真正播出过的:女演员头部以下被抹去,随着「Fresca不含糖,我喝了后不会胖,丈夫就会注意我」的台词说出口,女演员的身材逐渐披露在荧幕上……在youtube上搜索「Fresco 1970」就可以找到这则广告。

8. 斯坦纳姆接受采访时出现的封面图,是「Ms.」期刊先行版的图片。

这一期的「Ms.」刊印于1972年春季。

9.斯坦纳姆出席活动时,与一位黑人女性好友交谈在一处。

这位黑人女性角色在后几集中均有戏份,但不知为什么,编剧从未安排她的全名出现在台词中(如果这里说错了请赶快去评论区纠正!

)。

她是Florynce Kennedy,被女权伙伴们称呼为Flo,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黑人权益与女权运动家,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她。

10. Flo与斯坦纳姆交谈时提到了波士顿的一位司机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男人也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

这个桥段是现实生活中斯坦纳姆与Flo在各自做演讲时经常提及的一个故事。

11.同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代表,斯坦纳姆和弗里丹的关系十分复杂。

剧中,斯坦纳姆在活动上被记者问道:「弗里丹说,媒体想把「斯坦纳姆」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剧集后半部分,斯坦纳姆和弗里丹在飞机上偶遇,后者解释自己「被记者错误引用了」,让斯坦纳姆不要误会。

但事实上,弗里丹在现实中确确实实、一字不差地公开对斯坦纳姆说过「媒体想把她捧成名人,但人们不该误以为她是领导者」。

12.斯坦纳姆在酒店房间等待麦戈文(George McGovern)参议员的电话时在跳踢踏舞。

而正如剧中所说,斯坦纳姆本人确实很会跳舞,她小时候练过踢踏舞、长大了经常去探戈酒吧里跳探戈、大学期间也会在剧社里跳现代舞。

13.斯坦纳姆的男票!

作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当家门面,斯坦纳姆的私生活从来都不是太大的秘密。

现实中,斯坦纳姆确实曾和名叫托马斯(Frank Thomas)的黑人男性长期约会。

而这位小哥也不是普通人,他是花旗集团的第一位非裔董事,曾在福特基金会担任秘书长长达17年。

14.伊利诺伊州正要投票批准ERA修正案之前,施拉夫利带领太太团们给有投票权的政客们送面包和果酱,呼吁反对ERA。

这件事确实曾发生过,是1970年代各州反对ERA的太太团们经常用的一招。

配合着「我支持母亲和苹果派」(I am for Mom and apple pie)的口号,太太团们在现实中成功阻止了伊利诺伊州批准ERA。

15. 第二集最后,斯坦纳姆回忆起自己22岁时非法堕胎的经历。

当时人在英国的斯坦纳姆,得到了伦敦医生莎普(John Sharpe)的帮助。

因为堕胎手术并不合法,当年的莎普医生对她说:「你永远不能跟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剧中。

斯坦纳姆将2015年出版的回忆录《正在途中的人生》(My Life on the Road)献给了莎普医生,并在书中说道:「我已经尽努力过好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献给你。

」 16. 太太团们为自己的组织起名字,施拉夫利提议说要不叫「施拉夫利鹰女」(The Shlafly Eagles)。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和施拉夫利有关的右翼组织,目前仍在美国活跃着。

他们有自己的专属youtube频道,还上传了许多对《美国夫人》剧集的批评。

17. 第三集聚焦的是民主党历史上参与总统候选人竞选的第一位女性、同时也是第一位非裔竞选者谢丽(Shirley Chisholm)。

这一集的编剧Tanya Barfield(上图左)和导演Amma Asante(上图右)也都是黑人女性。

这两位在这一集中对美国女权运动中黑人妇女的困境有一处绝妙的结构设置:明明是关于谢丽的剧集,但片头和片尾都没有出现黑人女性的身影,正如70年代黑人女性所面对的现实——既被白人男性的政治体系排斥,也不受白人女性的权益运动的关注。

18. 第三集9分钟处,斯坦纳姆和Flo唱的歌名叫Battle Hymn of the Women,是改编自1861年沃德·豪创作的《共和国战歌》。

在1972年迈阿密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斯坦纳姆确实曾带领女性方阵在场下唱了这首歌。

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特别抓人,但若想单曲循环,可能得去youtube上找资源了。

19. 民主党大会前,贝拉和谢丽吵了起来,说谢丽的「竞选就是个笑话」。

现实里,谢丽在最后确实被她的许多女权伙伴们抛弃了,因为大家并不相信她能赢得总统候选人的席位。

20. 谢丽在酒店房间里对周围一切都十分警惕,因为她怀疑自己被尼克松与共和党监听了。

这才有了她对着通风口宣言「我是谢丽·奇泽姆,我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经典画面。

谢丽的警惕并没有错,因为后来我们都知道,尼克松果然企图窃听民主党的办公场所——也就是之后致使尼克松被弹劾下台的「水门事件」。

21. 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期间,麦戈文议员的僚士对斯坦纳姆抱怨,说她在公共场合称呼麦戈文为「最好的白人男性候选人」。

现实中,斯坦纳姆当年确实是这么说的。

纽约时报对此曾报道称,斯坦纳姆的语气「虽是在表扬,但也藏着暗讽」。

22. 第四集开场,女性们在街头欢呼「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的胜利。

1973年的罗诉韦德案是美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案件。

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承认了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由此改变了许多州原本设立的「堕胎非法」的法律。

23. 剧中,弗里丹在家里和友人坦白,觉得自己不该在媒体上说斯坦纳姆和贝拉的坏话。

友人回复道「她们也说服了埃夫隆(Nora Ephron)在《绅士》(Esquire)上黑你呀」。

这里指的是《绅士》(Esquire)杂志在1972年11月份的一篇文章。

作者埃夫隆在其中将弗里丹描述成「粗暴而可悲地急于维系自身影响力」的人,而将斯坦纳姆说成是「妇女运动可亲的代表人」。

不过现实中,斯坦纳姆应该没有在背后撺掇埃夫隆写出这样的文字。

24. 第四集中出现了另一位共和党内的女权运动者,奥黛丽(Audrey Rowe)。

这是奥黛丽第一次与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NWPC)的领袖们见面。

现实中的几年后,她将会接任成为小组的主席。

奥黛丽也曾作为「美国年轻政治领袖」(一个官方组织)前来中国学习过。

25. 弗里丹与伙伴们聊天时揣测施拉夫利是约翰·伯奇协会(The John Birch Society)的成员。

约翰·伯奇协会是美国的一个极右政治组织。

虽然在剧中施拉夫利否认了,但在现实里,施拉夫利在老年时被媒体曝光确实是约翰·伯奇协会的成员。

26. 这一集的编辑给了玛格丽特(MargaretSloan-Hunter)更多戏份。

玛格丽特是女权+黑人权益+同性恋平权运动家,曾和马丁路德金一起并肩游行,并协助创办了「Ms.」期刊。

剧中,玛格丽特明显觉得和白人女权伙伴工作有些不自在,因为大家会把自己当成「我们也关心黑人妇女」的门面担当。

现实中,玛格丽特确实在联合创办「Ms.」不久后便离开了编辑部,不过具体原因并不为外人所知。

27. 弗里丹在剧中回忆自己曾经上过的一个谈话节目。

她提到一个短语——「无名的难题」(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这句短语出自她最富盛名的著作《女性的奥秘》。

其中,她认为主妇们在性别不平等的文化中强撑着一副「优雅且奥秘」的姿态,背后却是带孩子、没工作、包揽家务、不被理解等等问题结合而成的「不快乐」。

而这种「不快乐」,在学术界或社会各界中,是「没有名字」的,因为从来没人关注过、也没人觉得值得关注。

28.弗里丹在谈话节目上被主持人打断,发话说你再打断我,我就连说十次「性高潮」。

现实中,弗里丹确实这么做过,但其实是在弗吉尼亚(Virginia Graham)主持的一个女性对话的节目中。

29.斯坦纳姆与她的杂志「Ms.」在这一集中遭遇了骚扰。

源头是名叫作Screw的杂志在广告栏目将「Ms.」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和「可以提供口交」的广告词放在了一起。

1973年,Screw杂志某一刊的对折页画了一个女性裸体,容貌则是照着斯坦纳姆画的,抬头印着「把屌安到女权主义者身上」一行大字。

剧中所展现的内容完全属实。

30. 在Flo的聚会上,Flo当众斥责了一些伙伴「歧视同性恋」的言论。

现实中,「交互视角」(intersectionality)是Flo坚持贯彻的行动方针 —— 不仅要关注女性,也要关注女性与各种社会身份的交错,比如女性与性取向、种族、阶级等因素交互而产生的结果。

编剧安排这一个桥段,也是为了引出之后她与玛格丽特联合成立「全国黑人女权组织」(National Black Feminist Organization)一事。

31.在施拉夫利与弗里丹的辩论上。

施拉夫利以「谢谢我的丈夫允许我来今天的辩论」开场。

现实中,这一开场白是施拉夫利在和女权主义者辩论时常用的语句,因为她知道「这么说能惹女权者不开心」——这句话将原封不动地出现在第九集。

32.弗里丹与施拉夫利的辩论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且发生过不止一次。

而第四集的原型,也就是大学校园的那场辩论中,二人的言辞也确实十分火爆。

「汤姆阿姨」描绘的是一位向白人奴颜婢膝的黑人形象。

在这里用来讽刺「施拉夫利是一位以女性全体利益为代价向男性讨好的人」

千真万确,她老人家在现实里就是这么怼施拉夫利的。

33. 第五集标题为《菲莉丝&弗莱德&布兰达&马克》(Phyllis & Fred & Brenda & Marc)。

这集标题是在致敬1969年的美国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对夫妻在开放关系上的探索。

其中Bob和Carol是更开放的那一对夫妻,而Ted和Alice则相对保守。

正如《美国夫人》剧中布兰达和马克代表着更为激进的、探索新式关系的夫妇,而菲莉丝和弗莱德则代表传统家庭的那一方。

而《美国夫人》第四集的片尾曲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也正是电影Bob & Carol & Ted & Alice的片尾曲。

34. 施拉夫利的丈夫弗雷德(Fred)正被采访,施拉夫利在旁边陪同。

工作人员恭维地指出弗雷德像罗克·赫德森(Rock Hudson)一样英俊。

这里字幕组已经在旁边标有注释:罗克·赫德森是著名美国演员,是当时千万女性的梦中情人。

然而讽刺的是,他本人虽然有妻子,但实际上是同性恋。

35. 与斯坦纳姆、布兰达一起坐在司法部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施拉夫利的这位女性,剧中被称呼为金斯伯格太太(Mrs Ginsburg)。

她就是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1956年,金斯伯格被哈佛法学院录取,当时系里有大约500名男学生,9名女学生。

1970年,她参与创办了《女权法律报道》(Women’s Rights Reporter),是美国第一本专注于女性权利的法律杂志。

在剧中所展现的时间段,金斯伯格正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72年到1980年),在那里她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并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一本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学院案例书。

36. 这一集的主要人物布兰达·费根,是Ms.杂志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她不仅是女权运动家和律师,还是一位电影制片人。

布兰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

剧中提到的她「在哈佛读法律时,女学生在教授眼里不受重视」这一件事情,摘自她的回忆录Not One of the Boys,书中她提到法学院是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地方。

37. 布兰达提到自己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成员的律师(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简称ACLU)。

金斯伯格大法官当年也在这个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及总顾问。

二人在联盟里一起领导了妇女权利项目(ACLU’s WRP,Women’s Rights Project)。

38. 剧中施拉夫利担心自己因没有法学博士学位而被布兰达羞辱。

她的丈夫弗雷德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喜欢辩论时的用语,改变谈判局势即可」(If you don’t like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table)。

《美国夫人》的编剧达维·沃勒(Dahvi Waller)之前也曾担任电视剧《广告狂人》的制作人。

而弗雷德说的这句话,致敬了当时《广告狂人》中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喜欢他们所说的,那就改变这一场谈话」(if you don't like what they’re saying,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39. 斯坦纳姆在1963年出版过一本书,是关于沙滩文化和休闲旅游的,和女权毫无关系。

40. 第五集提到了一部叫做《自由自在…你和我》(Free to Be You and Me)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给斯坦纳姆的Ms.基金会(Ms. Foundation)捐过钱,是70年代享誉全美的儿童文娱项目,由演员和作家托马斯(Marlo Thomas)制作。

《自由自在…你和我》旨在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鼓励男孩和女孩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这档节目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美国孩子们。

41. 这一集中与布兰达发生关系的朱尔斯(Jules),在布兰达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是布兰达最初的「拉拉经历」。

只不过她在书中将对方称呼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蕾丝,我暂且叫她莱拉好了」(a notorious lesbian I’ll call Lila)。

42. 之前提到了斯坦纳姆的一位黑人男朋友。

本集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权领袖的另一位男朋友(剧中斯坦纳姆声称只是一夜情关系)斯坦利(Stanley Pottinger)。

现实中,斯坦利与斯坦纳姆的亲密关系从1974年持续到80年代早期。

当时他是司法部民权分部(civil rights division)的律师,为尼克松工作,属于共和党派。

斯坦纳姆本人作为一位民主党派的女权主义者,在私生活中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曾对此事评论道:「你竟然和共和党的人谈恋爱,你到底想干嘛。

」43. 现实中,我们反ERA的保守派领袖施拉夫利确实有一个同性恋的儿子。

剧中,施拉夫利和儿子一起弹了一首钢琴曲子。

这首曲子叫the Entertainer,是老电影《刺激》(The Sting)的主题曲,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欺诈师的故事,也算是回应了剧中施拉夫利和她儿子不得不与真相保持距离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44. 历史上,马克在1975年出版了一本叫做《男性机器》(The Male Machine)的书,在剧中也有提到。

书中,马克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探索了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迷思,论述了男性气质对社会的负面作用。

斯坦纳姆为这本书写了序言。

45. 怀孕后的布兰达与斯坦纳姆讨论她的性向问题时,对斯坦纳姆说「你要召开记者会,在我身边宣布我们都是蕾丝吗?

」。

在这里,布兰达指的是第二波女权主义开创者之一米勒特(Kate Millett)曾经历过的一件事。

米勒特在1970年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后,与几十位女权主义者和拉拉联合举办了一场媒体招待会,对外宣称女性解放和同性恋解放运动有着共通的目标。

斯坦纳姆是这场招待会的出席者之一。

然而弗里丹(Betty Friedan)却不看好这次公开声援,指出将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放在一起,会树敌太多,从而不利于女权运动的推进。

剧中,布兰达问了一句:「凯特·米勒特现在又在哪」(Where is Kate Millett now?

)这句话有点嘲讽和凄凉的味道,布兰达也觉得公众无法消化过于激进的身份,比如同时推进女权和同性恋权利。

布兰达在与施拉夫利辩论后的几个月,也就是1974年的秋天生下了一个女儿。

后来她于1987年和丈夫离婚。

布兰达最终选择出柜,继续以律师身份在反歧视法律方面工作。

46. 70年代中期开始,性骚扰问题开始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职场性骚扰事件开始得到媒体曝光。

这一集中,贝拉(Bella)、谢丽(Shirley)和吉尔(Jill)会面的海斯(Wayne Hays)议员,就是当时最出名的美国国会性丑闻当事人。

海斯是众议院行政委员会主席,也是俄亥俄州议员代表,在1976年被秘书伊丽莎白(Elizabeth Ray)指控性骚扰,同年从国会辞职。

剧中出现的与贝拉有过对话的女秘书应该就是伊丽莎白。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记载,伊丽莎白的办公室很空旷,桌子上放着一本Fear of Flying的小说。

该小说是1973年的一本畅销书,讲述的是一位困于自己的婚姻中的29岁女诗人探索自己情欲和性幻想的故事。

伊丽莎白的桌子上还有一台未插电源的打印机,据她本人说,没插电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开机。

47. 剧里,谢丽的同伴对伊丽莎白这样的女秘书表示轻蔑,暗指这些姑娘是自愿去给这些政府官员提供性服务的。

谢丽却纠正道,这些政府官员的行为就是不对的。

正如剧里所展现的那样,谢丽确实一直在为职场上的女性和有色人种权利问题发声。

她被称为MeToo运动之母。

48. 现实中的施拉夫利对于性骚扰也一贯表达出谴责受害者的态度。

据时代杂志报道,她在一次1981年举行的参议院委员会中评论性骚扰说:「有贞操的女人很少会受到不请自来的性骚扰」。

剧中施拉夫利的台词可能就源自这里。

49. 有一个场景是谢丽和贝拉与一群民主党国会议员一同参加有基督背景的国会祈祷早餐会(Congressional Prayer Breakfast)。

基督教仪式化的纪念和建国两百周年纪念在这里联系到了一起,从侧面反映了教会权力已经渗入国家政治体系的现实。

50. 贝蒂·福特(Betty Ford)作为福特政府的第一夫人是ERA法案的主要游说者之一。

现实中,贝蒂曾被反对ERA的人视作一大威胁,比如施拉夫利就曾要求贝蒂公开用于宣传的账目明细,因为她怀疑大量的联邦钱款都用在了第一夫人宣传ERA上面。

当第一夫人贝蒂被诊断出乳腺癌时,弗里丹表示希望「女性运动的力量可以流向她」(hope some of our strength can flow back to her)。

51. 在1972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吉尔曾愉快地宣布「当下是共和党派女性的黄金时代(the best possible time to be a Republican woman)」。

因为福特时期的共和党派是倾向于支持妇女解放等民权议题的,随着后来里根势力慢慢扩大,整个党派右倾,保守势力开始占上风,慢慢地才有了2016年川普在党内大行其道的政治面目。

52. 第七集开篇,施拉夫利在全国共和党妇女俱乐部演讲,后来吃饭时,有人往她脸上砸了一盘子香蕉派,并怒斥她道:「你这样对女性发动战争是背叛自己的性别」。

这件事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并不是随便哪个服务员做的,而是一位叫艾伦(Aron Kay)的抗议人士。

这位艾伦老哥在70年代以「往人脸上砸派」而闻名于美国,曾砸过右翼记者、CIA的长官、反堕胎人士等等。

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也是他的「派下败将」。

艾伦老哥今年70岁了,仍然健在,他接受Vulture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看到《美国夫人》的这一桥段后,「笑得停不下来」。

53. 到底要不要在全国妇女大会上把「同性恋平权」列入议程——老大姐贝拉在这一集经历了许多思想斗争。

历史上,贝拉(Bella Abzug)确实是最早在联邦立法层面提出「禁止以性取向为由的歧视」的议员。

当年有一位叫做艾德·柯屈的议员,与贝拉一同提出了这一议案。

柯屈议员和中国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咳咳,可能各位得自行谷歌。

54. 罗丝玛丽在这一集新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公民审查组织(Citizen’s Review Committee)。

历史上的1977年,因为得到了白宫方面的支持,全国妇女大会的筹备工作在前期还算顺利。

反ERA阵营知道和施拉夫利相牵连的组织有可能会被排挤,所以她们中的许多人以公民审查组织的名义活动,全面调动了各地宗教组织的力量,占领了许多州的妇女大会分会场。

55. 施拉夫利的女儿去普利斯敦上学时,因为与母亲同名——女儿名叫「小菲丽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Junior)——被周围同学排挤,于是自作主张更名为莱莎(Liza)。

现实中,施拉夫利的女儿确实给自己改了名字,但她与母亲的政治立场颇为相近,在2020年还给川普的第二次竞选投了钱。

虽与母亲政见相合,但施拉夫利是「头号公敌」,确实是当年施拉夫利的女儿在普林斯顿改名字的理由。

「头号公敌」这几个字也是她女儿曾用来描述她母亲的原话。

56. 施拉夫利在女儿的信件中找到了一盘磁带。

内里是逃亡乐队(Runaways)的著名单曲《樱桃炸弹》(Cheery Bomb)。

逃亡乐队是一支全女子成员的硬核摇滚乐队,成员大部分都是拉拉,《樱桃炸弹》也是一首反叛气质十足的摇滚歌曲。

施拉夫利发现女儿竟然听这种歌,估计受了不小冲击。

不过这个故事桥段应该是虚构的。

57. 施拉夫利的鬼畜:第七集的施拉夫利为了获胜已经不惜代价了。

她从多个磁带中挑选出很平常的女权主义发言,而后剪辑成一盘极端且刺耳的宣言,好像「女权主义者们不打倒传统家庭誓不罢休」。

历史上,施拉夫利并没有这么做,但另一位反ERA的主妇,戴安(Dianne Edmondson)确实曾混剪出这样一盘磁带。

这盘磁带在反ERA运动中起到了极大的效应,煽动了许多宗教保守势力,在70年代末的右翼社群里广为流传。

58. 米琪(Midge Costanza)的故事和现实中的经历基本一致:她是卡特政府最高层的顾问之一、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总统顾问」头衔的女性。

米琪在任职期间并没有出柜。

她去世于2010年,一生都在为同性恋平权而努力。

59. 米琪的女朋友简(Jean O’Leary)也是一位现实中有据可考的同性恋平权运动家。

她是后来全美同性恋工作小组的领导人,是「出柜日」的创立者之一。

但她和米琪的关系在当年,哪怕在女权者的圈子里其实也是不为人知的。

后来,简在接受采访时才向外界透露,她当时和米琪是伴侣关系。

60. 小伙伴们看这集的时候可能也有想过,当年施拉夫利是不是私底下串通了三K党一起来搅全国妇女大会的局。

经查阅,此处的说法各不相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当年的施拉夫利和三K党有所合作。

61. 这一集的主角是反ERA阵营的爱丽丝(Alice)。

爱丽丝是一个虚构角色。

在酒精和药物作用的影响下,迷醉的爱丽丝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

在表现手法上,让人想到《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可见剧作者的用心之处。

62. 这一集开头,爱丽丝和帕梅拉两人自驾穿梭在美国公路上,前往休斯顿参加全国妇女大会。

这个场景很像著名的1991年女权电影《末路狂花》。

和《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一样,这次旅途也是剧中帕梅拉摆脱暴力、控制欲极强的老公的一次逃亡。

而这次全国妇女大会的经历也让爱丽丝明白了,施拉夫利其实隐隐地在操纵她,因而爱丽丝才会把自己的价值完全绑定在施拉夫利的认可之上。

63. 剧中的狂欢盛典——美国的《全国妇女大会》在1977年11月18日到21日召开。

确实如剧中所展现的一般,全国妇女大会是一次盛大、喧嚣(甚至有点混乱)的集会。

据NBC当年报道,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美国女性集会」。

大约两万人(大部分为女性)参加了这次大会。

64. 爱丽丝和帕梅拉来到酒店大堂发现人满为患,酒店被超额预定所以不得不与支持ERA的运动领导人奥黛丽(Audrey Rowe Colom)共用一间房。

现实中,当年的大会确实遇到了酒店房间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参会者需要拼房。

据华盛顿邮报记载,11月18日的凯悦(Hyatt Regency)宾馆大堂中「有超过500人……排队等待办理与会手续」、「成群的女人们拖着她们的旅行箱,在等待她们的房间分配,她们唱着歌并结交新朋友」。

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保守派代表人希金斯(Dallas Higgins;她是三k党领导人乔治·希金斯George Higgins Jr.的妻子)当时对媒体说,她无法订到私人房间所以很怕她被安排和「黑人同性恋」住在一起。

65. 纽约时报1977年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大会的气氛:「到处都是女性身影,她们大多数是中产阶级,来自俱乐部、教堂、工会,待着胸牌,上面写着“你不能假设我更喜欢年轻的自己“(how dare you assume I’d rather be young)」 这一集中,大会里的各种场景都有较为精准的还原,从舞台和场景设计,到各种会议标语、标识、甚至胸牌,都是直接从当时的照片中还原出来的。

66. 第八集的开头,一群女性点燃火炬,从纽约的塞内卡县将火炬一路传递到休斯顿。

起始地点塞内卡县是1848年美国第一次女权大会举办的地方,大会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世俗、宗教方面的权利。

贝拉、弗里,和著名网球运动员碧莉·金(Billie Jean King)一起传递火炬67. 反ERA代表罗丝玛丽在大会上发言,却被支持堕胎权(pro-choice)的声援浪潮一声声喊着「choice! choice! choice!

」而打断。

这段情节源于1977年11月21日大会针对堕胎合法化(reproductive freedom resolution)举行的一次投票会场。

据华盛顿邮报当天报道,尽管会议主席试图强调秩序,支持生育自由的群众却激动地唱起了《美丽的美国》(一首爱国歌曲)并举起拳头高喊:「choice!

choice!

」。

68. 大会在探讨立法废除针对性取向的歧视时,一直排斥同性恋话题的弗里丹站起来公开支持性取向自由。

现实中确有此事,而且剧中弗里丹的发言几乎和当时她的发言一样,只不过略作简化。

69.上百个印有「我们无处不在we are everywhere」的彩色气球飘舞在整个会场,以及大家齐唱《我们终将战胜》(we shall overcome)这首歌,都是真实出现过的场面,这也是当年全国妇女大会的高光时刻。

70. 施拉夫利在1979年参加法律资格证考试的时候,确实带了假发,后来被芝加哥论坛报(Tribune)的记者撞见,这才有了第九集开篇的这个段落。

现实中,施拉夫利被记者问到「为什么戴假发」时,回答说「因为今天没做头发」。

71.大姐头贝拉好不容易和卡特总统安排上一个见面会,谁知道总统只给了15分钟。

女权小伙伴们对此十分不满,期间还吐槽卡特总统为了增加国防储备而削减民生项目的预算这件事,并说「我们应该写一封新闻稿」。

现实中,女权小伙伴们确实写了一篇新闻稿批判卡特政府的这个决定,因此引起了卡特本人的不满,觉得自己丢了面子。

「被一帮女性指手画脚显得很弱」——这句话也确实是卡特顾问的原话。

之后,卡特就开除了贝拉。

而当年的妇女工作组里,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决定与贝拉共同进退,剧集中大家集体辞职这一场面,就是源自于此。

只不过现实中,人们都是打电话辞职的,没有剧中「当着白宫幕僚长一个接一个递上辞呈」这么戏剧化。

72.1979年,ERA法案即将过期,反ERA阵营举办了庆功宴。

在剧中,罗丝玛丽和另一位反ERA的阿姨装扮成贝拉与斯坦纳姆的模样在台上唱歌跳舞。

现实中的反ERA庆功宴,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73.剧中,在一次保守党派的聚会上,两名年轻人保罗·马纳福特(Paul Manafort)和罗杰·斯通(Roger Stone)主动与施拉夫利攀谈并问及她是否支持里根。

这两位男性角色当时确实在为里根的总统竞选跑腿。

后来也成为了2016年川普的总统竞选顾问。

两位近年因被指控操纵选举和欺诈作假等等罪名被捕,马纳福特的罪名未能成立,斯通则是被判了刑,要坐40个月的监狱。

74. 施拉夫利确实曾有意加入里根的内阁,并希望得到教育部部长(Secretary of Education)或国防部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的职位,但都没能如愿。

施拉夫利接着试图得到最高法院在1981年空出的一个席位(如果成功,将是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法官),但里根将这个席位指派给了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

奥康纳是性别平等法案的支持者。

奥康纳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官75.80年代早期,由于经济不景气以及核心工作人员的流失,斯坦纳姆主办的Ms.杂志生存艰难。

1987年Ms.杂志被卖给了澳洲媒体Fairfax,但在1989年又被美国女权主义者们重新买回,1990年杂志停刊了7个月,1991年以无广告杂志的姿态重新发行。

注释:Ms.杂志的官网https://msmagazine.com76. 下图这段对话,指的是弗里丹和希希(Gail Sheehy;记者、作家)为了支持ERA法案而组织的一次晨跑。

事实上,弗里丹提及的演员明星们(包括Paul Newman和Joanne Woodward)花了500多美元让弗里丹替她们完成这次跑步。

同样也有一些人花钱让希希替他们完成这次跑步。

两人在这场公益跑步比赛中都是倒数,希希比弗里丹领先一些。

虽然弗里丹声称这已经破了她的记录。

她在采访中提到,别人嘲笑她说:「那不叫跑步,贝蒂,这是散步」。

剧中斯坦纳姆朝她打趣时引用了这句话。

历史上,性别平等修正案(ERA)确实在施拉夫利等保守派人士的反抗下没能通过。

但永远有人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前进。

虽然内华达、伊利诺伊和弗吉尼亚在2017、19、20年分别通过了ERA,但反对派认为ERA法案的法理期限早就过了,不能算数。

最后,奉上斯坦纳姆在《美国夫人》最后一集中的独白,与大家共勉:

撰写|Ms. Glide编辑 | 王玥璇制图 | Ms. Glide、陆召袂

 3 ) 选择裤装的她:争取的不仅仅是多一件单品的自由

当女性平权落到穿裤子合适与否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某种程度上来说,能不能按自己意愿在任何场合自由地穿上裤装,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否取得自由的一个标准。

当女性平权落到能不能穿裤子这件事上,在现代生活里看起来是魔幻的,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却是一个严肃的站队问题。

从无到有的女性裤装史直到27年前(1993年),美国政坛女性还会因为拒绝穿裙装而被禁止进入国会,半个世纪(准确来说是48年)以前,女学生在公立学校的着装标准仅限于裙子。

女性穿裤子的历史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久远,今日爱穿啥穿啥的自由来得并不容易也不是,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前卫和勇敢女性用一生为我们争取过来的。

贝蒂•弗里丹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20世纪20年代之前,女性裤装还普遍不被社会所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女性被逼走出家庭承担起那些原来由男性担当的工作,成为社会劳动力群体的主力军。

比裙子活动范围更大的裤装自然也成为工作女性的日常穿着选择,但也仅仅在工作岗位中。

在社交生活中,裤装仍然是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女性本身也并没有强烈意愿要去穿裤子。

裤装“推广大使”:Coco Chanel虽然非其本意,但当年在法国多维尔度假区为了避免过分裸露而穿上帆船裤的Coco Chanel,无意间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群体穿起了裤子。

作为时尚icon的她的日常穿衣选择,对女性群体产生非常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也为裤子这个单品埋下了时装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出于战时的实用性考量。

当年她所穿的帆船裤(yachting pants),和我们现在日常常见的裤子样式其实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宽松得看起来和裙子非常相像,更因为轻薄的材质而看上去有一点睡衣的感觉。

刚开始是作为女性在沙滩或者乘帆船出海时套在泳衣裤外面之用,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之为帆船裤的原因。

Coco Chanel后来曾经说过,后悔当年这样的随意地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面,导致了后来很多女性穿着裤子在出席晚宴。

但这是后话了。

惊世骇俗的YSL 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男性重新回归家庭,50-60年代和平时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再度被强化,裙装再次垄断女性衣橱。

以60年代作为时代背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穿得最多裤装的是“男人婆”苏西,甚至在酒会等正式场合也以裤装出席,这被视为是不得体和过于乖张的。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而米琪则只有在非常休闲的情况下才会穿裤装,比如度假或者夜间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在表演、晚宴和其他正式场合都是各种裙子配大衣外套。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3季但正如已经离开乔的米琪在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要求已经冲破家庭局限、在社会上创造过更多价值的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满情绪。

传统家庭职责(妻子、母亲)已经无法满足年轻女性,她们想要寻找除家庭外的更多的人生价值,这为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埋下了伏笔。

顺应时代的发展,Yves Saint Laurent在1966年推出的Le Smoking无尾燕尾服, 现在可能会被形容为“A爆”“御姐范”,但在当时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甚至很多酒店和饭馆都禁止接待穿这套无尾礼服的女士。

YSL Le Smoking Tuxedo70年代变得激进的穿衣风格相比起未来80-90年代的审美单一化,70年代女性服装风格呈现一种大爆炸状态。

款式、花纹及颜色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个占据大主流的风向,各种单品任意混搭,不同风格(奢侈、朋克、牛仔风、嬉皮士、东方异域风情)不断得到融合和再分解,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年代。

这又与当时少数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一致,黑人平权、LGBT性少数、女性平等,不同的阶层、种族,甚至地域(东岸、西岸和中部地区)都出现差异较大的穿衣风格,嬉皮士对东方(主要是印度)文化的过分热衷又增加可供利用的无限元素和主题。

较为年长的女性钟情于40-50年代的复古风,青年女性则始终对抗60年代过分浓重的嬉皮风,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舒适和休闲几乎成为这个年代女性服装风格的一个核心基石。

相对于以往的定制概念,chic这个代表着放松和好看的潮流语开始盛行,隐含着平民化和普遍化(你不会用chic来形容高订服装和品牌对吧)。

1.Blue jeans丹宁十年 如果要在70年代选出一个单品成为集女性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百搭之王,牛仔裤必然在首选清单上。

直筒、喇叭、高腰、连身裤各种剪裁式样层出不穷,用色之多也达到了几乎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其中又以传统的丹宁蓝色牛仔裤最受欢迎。

1972年Levi's的杂志广告

《美国夫人》施拉夫利在华盛顿街头走向众议院的40秒时间里(第一集),游走在她身边的那些支持ERA的年轻一代中,身穿牛仔裤的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背后行人的裤子和颜色)。

第3集中在准备游街物料的自由派可以给到一个更为清晰的展示,肉眼可数的就已经有8个女生穿着蓝色牛仔裤。

各大服装品牌每季新出的单品不仅没有成功把牛仔裤挤下单品之王的宝座,反而积极围绕着它进行新品设计。

女性消费者不仅购入更多的牛仔裤,也将原来就有牛仔裤搭配出新风格。

70年代之前,牛仔裤还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性单品在工作场合使用,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

但得益于60-70年代揉合着朋克文化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牛仔裤受到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同时也引导着包括Levi’s、Lee在内的一大批原来主打功能性的牛仔裤品牌转变成为引领时尚的领军者。

牛仔裤成为自由派作为坚持个性、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潮流选择,70年代也被称之为丹宁十年。

任何一次的自由女性阵营聚集,身穿牛仔裤的女性总是随处可见。

相反,以家庭主妇为主的保守阵营,几乎都是清一式的裙装(第2集)。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各种场合穿裤子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东西两岸地区)。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于1972年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允许公立学校女学生穿裤装上学。

2.Jumpsuit连衫裤 在工作场合转成成日常穿着的单品不仅仅是牛仔裤,原先仅限男性的工装服也被华丽改造成红极一时的女性专属连衫裤。

当时常见的连衫裤上身带有纽扣和大开领,下身有常规裤子的口袋,制作材质广泛,包括涤纶、棉和丹宁在内。

《美国夫人》第4集非裔女性群体在家中聚会中,身穿红色连衫裤的女生显得非常出挑。

连衫裤不仅作为日常搭配单品被广大自由女性所喜爱,也慢慢成为晚装的一种,但相对于日常穿着的款式,晚装连衫裤在材质和样式上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更修身,材质更为闪亮,且多为无袖。

3.Unisex大行其道的中性风

此处强行插入《老友记》硬广70年代涌入职业大军的女性更多(1970年达到了43.4%),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进入高级管理层,职业套装也成为她们彰显权力和力量的一个手段。

早在1932年的时候,法国设计师Marcel Rochas就已经推出女裤职业套装(Pantsuits),将女性想要穿裤装和职业西装的两个需求做了完美结合。

和30年代偏向勾勒女性线条的pantsuit不同,70年代的套装设计不仅仅借取男性职业套装的外形,更吸收了他们大开大合的风格(宽松、oversize),“女强人”这个被男性特质所包围的职业刻板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成形。

千禧年极简主义 今天离《美国夫人》所在的70年代,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女性平权运动也已经到了以METOO为标志的第四次。

经过70-80年代过于浮夸的风格大杂烩之后,从90年代起极简主义在现代职业女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禧年更成为时尚界的主流。

《傲骨之战》第2季第2集玛雅所穿的Armani Collezioni职场裤装 这和近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职场天花板不断打破和传统的性别意识日渐模糊的时代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联的,整个商业环境慢慢偏向不再过于强调性别分工,而是更看重个人能力和商业价值。

2015年,纽约市委员会人权部宣布:禁止企业对员工作出基于性别不同的着装及妆容要求,即是说,企业不能强制女员工必须穿高跟鞋,除非要求所有男员工也穿高跟鞋,或者除非所有女性员工都必须戴领带,否则企业不能强制要求男员工必须戴领带。

近现代的极简主义和70年代盛行的中性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跳脱性别二元、以个人为核心、根植于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一种反文化运动。

在这种生活哲学之下,现代女性的初装剪裁重新回归到舒适和功能性上,用色也慢慢精简到黑白灰米四色,样式简单之余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甚至以往被认为“不够专业”的牛仔裤也慢慢浸透到大部分工种上。

结语:无形的绳索 在一个假想世界里,如果有女权主义者建议把全世界的裙子都烧掉(甚至秉持着有杀错不放过的原则,不管苏格兰男士们的苦苦哀求,连kilt都不放过),我应该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想法(虽然不支持)。

如果“我穿上丈夫那样的裤子(当作一个玩笑),会怎么样”这个念头不曾出现在女性脑海里,她们应该不会知道自己穿了一辈子的裙装,那些被社会交口称赞、带来丈夫甚至陌生男子赞许表情、甚至同性嫉妒眼光的或短或长的长裙短裙晚礼服,她们的整个衣橱,就是自己一打打造的黄金监狱,一个无法打破的无形魔咒。

正如《美国夫人》里那位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所说的:被人操纵了太久,以致你们都感受不到身上的绳索了。

你要摆脱绳索,就必须先能感知绳索的存在。

首发:卷宗 Wallpaper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4 ) 《美国夫人》演员和真实人物对比

《美国夫人》在每集剧情开始之前,即以黑底白字提示:本剧基于针对《平等权利修正案》(ERA)展开的政治斗争和争论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出于创作和剧情需要,剧中部分角色、场景和对话均为虚构。

剧情先不论,这部剧的演员对真实人物形象尽量还原,基本上做到了形似神也似。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迷你剧中演员造型与他们的真实人物形象的对比。

原文链接参考,加上 维基百科https://www.eonline.com/photos/30738/mrs-america-cast-who-s-playing-whohttps://www.townandcountrymag.com/leisure/arts-and-culture/g31982629/mrs-america-cast-comparison-real-life-photos/:1、 Cate Blanchett 饰演 Phyllis Schlafly 两届奥斯卡奖得主Cate Blanchett,她还担任了该剧的执行制片人。

Phyllis Schlafly,生于1924,被称为“击败ERA的女性”。

作为保守的伊利诺伊州的家庭主妇,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全国妇女组织”(NOW)中各位神通广大的女权主义者对ERA的推进,导致了ERA的失败,该失败被视为如火如荼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准。

Phyllis的反ERA运动直接改变了共和党在女性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现如今的保守主义思潮,也能溯源到Phyllis的那个时代。

Cate Blanchett 饰演 Phyllis Schlafly 2、 Rose Byrne 饰演 Gloria SteinemGloria Steinem,生于1934。

是一位偶像级的女权主义者、记者和活动家,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始人之一,合作创办了《纽约》和《女士》(Ms.)杂志。

Rose Byrne 饰演Gloria Steinem 3、 Tracey Ullman 饰演 Betty FriedanBetty Friedan,生于1921,被称为美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之母”。

1963年她出版《女性的奥秘》一书,揭开了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新篇章。

Betty在女同性恋和其他问题上的看法跟女权主义盟友们多有不同。

但是,她是一位先驱者,共同创立了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并帮助创建了NOW。

Tracey Ullman 饰演 Betty Friedan4、 Margo Martindale 饰演 Bella AbzugBella Abzug,生于1920,绰号“Battling Bella”,是来自纽约市的律师、众议员和妇女运动领袖,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

她精通政治谋略,主持了1977年的休斯敦全国妇女大会,并领导了卡特总统的全国妇女咨询委员会。

Margo Martindale 饰演 Bella Abzug5、 Uzo Aduba 饰演 Shirley ChisholmShirley Chisholm,生于1937。

1968年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黑人女性。

1972年,她发起了一场开创性的民主党总统竞选,成为第一位黑人和第一位竞选大党提名的女性。

Uzo Aduba 饰演 Shirley Chisholm6、 Elizabeth Banks 饰演 Jill RuckelshausJill Ruckelshaus,生于1937。

是一位进步主义的共和党人,曾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女性权利顾问,同时也是美国民权委员会和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成员。

Elizabeth Banks 饰演 Jill Ruckelshaus7、 Ari Graynor 饰演 Brenda Feigen-FasteauBrenda Feigen,生于1944。

一位女权主义律师和活动家。

Brenda与Gloria共同创立了妇女行动联盟,还帮助创办了Ms.杂志。

1972年,Feigen与Ruth Bader Ginsburg(如今的最高法院大法官RBG)共同领导新成立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妇女权利项目(WRP)。

在WRP工作期间,Brenda为建立《平等保护法》中对性别分类的强化审查做出了贡献。

2018年的纪录片《RBG》中收录了对Feigen的采访,介绍了她的这一工作。

Ari Graynor 饰演 Brenda Feigen-Fasteau8、 John Slattery 饰演 Fred SchlaflyFred Schlafly是Phyllis的老公,一位比她大15岁的富有律师。

在公开讲话时,Phyllis经常会感谢Fred让她这么做——她说这是为了激怒她的女权主义反对者而设计的噱头。

John Slattery 饰演 Fred Schlafly9、 James Marsden 饰演 Phil CranePhil Crane是伊利诺伊州共和党人,他从1969年到2005年在国会任职,1980年参加共和党总统竞选,失败告终。

他是Phyllis的一位强大的盟友。

James Marsden 饰演 Phil Crane10、 Tara Nicodemo 饰演 Ruth Bader GinsburgRuth Bader Ginsburg,生于1933。

当今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臭名昭著”RBG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注定会成为客串之一。

Tara Nicodemo 饰演 Ruth Bader Ginsburg11、 Sarah Paulson 饰演 Alice MacrayAlice是Phyllis的亲密盟友,是反对女权主义者的家庭妇女之一,是“爱丽丝梦游休斯顿”集的中心人物,常规角色中唯一的虚构人物。

Sarah Paulson 饰演 Alice Macray

 5 ) 关于平权

Academia可以说是美国左派自由派的集中营, 读博这一年半来, 我被自由主义思想从头到尾冲刷了一遍。

随便写一点bullet points吧, 哪天有兴致了补全:平权利自然也平义务本身毫无疑问代表进步意义, 女权主义和BLM不代表拒绝差异, 承认差异是走向平等的基础我认为反对预设, 反对因个体与预设不同而进行评判是平权运动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

真正的平权是对各种性别各种种族都有利的发展方向。

以Parenting课上的讨论作为例子: 一种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不是性别不平等, 而是更为经济高效的家庭分工, 因为多数情况下男性能更高效更便捷地赚钱。

教授首先反对道: 多数情况下男性能更高效赚钱本身就反映了教育资源和职业待遇上的性别歧视; 但即使我们不谈这一点, 在家庭教养上的性别分工完全可以服从经济性原则, 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更能赚钱妻子善于持家, 那么男主外女主内完全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 如果一个家庭内妻子更能赚钱丈夫更善于持家呢? 在这种情况下, 服从经济性原则需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括对持家丈夫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贬低。

在这一意义上, 男性本身也是这一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 他们被剥夺了持家的权利, 以及被赋予了过高的家庭经济责任期望。

但有时候激进派走得太远太偏, 提到任何差异都代表歧视, 甚至把消除差异等同于促成平等; 对一切差异进行功利化解读: 任何一项指标如果利于传统强势一方, 就会被归因于歧视和不平等, 而完全忽视甚至否认本身的差异性因素。

虽然在想开窗先开门这一逻辑上或许有进步意义, 但本质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研究发现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女权主义者会何等频繁地引用此论据...太多自由派自恃进步, 容不下保守派的声音。

以剧里的女权主义者为例, 他们抹黑反对派的手段和法西斯并无二致, 本质也是自恃进步对反对意见的无法容忍。

这一点在过去四年的美国尤为明显: 你可以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自由主义是人类灯塔, 但Trump的7000万支持者也是人, 他们是饱受全球分工和平权运动挤压的所谓"Priviledged ones"。

然而在左派眼里, 在我的教授们, talk show的主持人们, 好莱坞的明星们, 硅谷的科技巨头们眼里, 他们只是愚昧, 落后, 无法教化的蠢货而非与他们平等的人。

受过高等教育, 工作体面, 生活优渥的自由派们, 高举着自由和平等的大旗, 却把铁锈带的工人和中部的农民们看成蠢猪, 这本身就足够讽刺。

想象一下如果国内15%的人口是白人或黑人然后他们整天上街游行要求平权, 媒体报道政客赞扬, 而我是一个工资微薄甚至失业的中国人, 我绝对也会对频繁的平权主义运动深恶痛绝...激进自由派的吹毛求疵, 以及他们在各种细节上以inclusive为名推行的教条主义。

我老板一次次强调是humanpower而不是manpower...那我就奇怪了, 为什么你不干脆吧human改成huwoman呢? Why does it even matter? 有时候觉得政治光谱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闭环。

左派的平权发展到极端和极右派的专制几无差异... 政治正确发展到一定地步后狭隘地容不下一根针; 但有时候这又似乎是促成改变的必须, 这么大的系统内, 按部就班可能只会永远原地踏步, 如果你不大声呼号, 矫枉过正, 连那一小步都迈不出来。

美国社会内部的交融, 碰撞, 和自我溶解, 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历史课。

 6 ) 争权夺利的女人

什么是女权?

一万个女人,可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种女权的定义。

谁能真正代表女权?

已婚已育的职场女性,未婚未育的职场女性,已婚未育的职场女性,已婚已育的全职宝妈,未婚未育的啃老青年,丁克的潇洒女郎……有钱的,没钱的,困苦的,所有这些,性别为女的,是不是都是女人?

她们的权益,算是女性权益吗?

她们获得的权力,算是女性的权力吗?

《美国夫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各方女性的表现。

但是,我想看完了这部剧的女性,最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答案。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70年代的美国。

从许许多多的电视剧或文章中,大致可以知道,那是一个超市经理可以舒服养活一个全职太太、两个高中便可以开着二手汽车上学的小孩的年代。

芭比是59年创立,在随后的60年代和70年代逐渐风靡。

RBG处在她的青壮年时代,在随后的80年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法官。

距离妇女参政论者们的运动才不过50年,绝大多数女性无法读书、无法进入大学,最好的归宿就是找个好男人嫁了。

但是,就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情况之中,女性意识已经兴起,女权运动已经诞生。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待在家里,而在追求外出或工作的权力,就像大法官RBG。

这些女性,与既成家庭主妇们的女性,产生了矛盾。

剧集刻画了许多非常典型而又非常出色的女性角色:主角Phyllis是一个知名律师的妻子。

她代表的那一群人,有点像是现在的“娇妻”群体,但她自己,更像是ayawawa或全嘻嘻之类的人物。

P女士聪明、睿智、有野心。

为了实现这种野心,她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歧视(会议中默认让她做笔记、建议不被重视、伸手向老公要钱、被默认要求照顾家庭不能长久在外、被性骚扰等等等等),声称自己是女人,自己感觉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并且组建了以家庭主妇为代表的妇女组织,阻拦了平权法案的通过。

大明星Gloria,自由派的代表,不婚不育,激进但没有那么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平权法案发起组织的标杆性人物,曾经堕过胎,努力弥合组织之间的裂痕。

黑人女性政治家Shirley,第一个进入高层的女性以及黑人,一个“无知少女”的典型代表。

既痛苦于自己被当作政坛花瓶一样的存在,又挣扎于身份带来的割裂:到底是站黑人女性还是全体女性?

需要为了政治先行妥协,等到掌握权力再施行政策,还是绝不妥协,一点一滴去争取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作家Betty,《女性的奥秘》一书作者,典型的激女。

因为过激言行导致自由派组织都有点受不了她。

但她却又的确是女权运动的先锋人物、代表人物、开山鼻祖之一。

她的著作启发了无数女性,是一位勇猛的斗士,和一个传统意义上“不合格”的母亲。

家庭主妇Alice,追随P女士左右,想要实现自己的潜能又不敢公之于众,在自己的团体中积极活动却也被隐性霸凌的一位女性。

她的丈夫虐待她、控制她,她却只能将这种事自己消化,甚至把规训内化,而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家庭主妇为反平权法案所设立的组织活动中。

她和这个组织中的无数女性一样,以“违背规训”的形式来进行反对“反规训”的活动。

或者说,她们就像我们传统的母辈们一样,明明心里想做什么事,却只能用儒家或传统大义的名分来进行,因为她们真正想做的事,是“说不出口”的。

意大利裔(?

)Bella,左右逢源、头脑清醒的军师,以利益导向为先,希望以斗争求团结,主张女性先掌权再实现女性主义,类似于“先富带动后富”。

此外还有在黑人身份和女性身份摇摆不定的黑人女性,被家暴而无法离婚到处求助却又被P故意忽视的家庭主妇,为P默默付出贡献却被P忽略的姑姐,还有与P决裂的女儿,和她同性恋的大儿子……有评论说,这个影片阐述的是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一个男人,几个孩子,就割裂了女性群体。

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这部剧生动地表现了女性们哪怕在弱势情况下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权益争斗的积极性,以及政治斗争中各方势力的角逐过程——真实的政治斗争,一定是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最后折衷取一个平衡,而不是一边倒地损害一方,除非被损害的一方毫无能力,根本沾不上牌桌。

1.女性们的主观能动性。

有一本书叫做《弱者的武器》,里面阐述了当人们出于弱势时,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强势武器来保护自己,于是他们就发明了诸如偷懒、毁坏劳动工具等等方法,来进行一些微小又弱势的反抗。

比如说,面对资本家的pua和996的要求,打工人就采用摸鱼的办法降低效率。

同样情况,女性们处于弱势,但是她们是绝对弱势吗?

不是。

她们是时时刻刻处在弱势情况吗?

不是。

那么,女性们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采用弱者的武器来进行反抗。

一些典型的例子:古代不但尊重父亲,最后还要尊重母亲,为什么?

因为女性再弱,也比孩子们强。

而且没有女性,无法生育后代。

如果连母亲都不被尊重,则谁会去生育后代?

谁会悉心照顾子女?

此外,许多传统的老一辈的家庭主妇,她们从早到晚,一直劳作,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

许多男人,觉得没必要这么精细,或者觉得老婆效率低下,怎么就不懂得做快一点,多睡一会,非要早起晚睡?

但其实这种精细又效率不高的家务劳动在某些时候很常见。

如果大家叫过平台按照时间付费的保洁,就会发现很多阿姨会这样精细、慢悠悠地做活。

她们的活不能说不好,的确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仔仔细细。

但是她们并不真正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为她们的目的不是解决你的问题,而是“表演”拖延时长。

她们既不能太敷衍,导致你不愿意付费或者平台扣费,又不能太勤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问题,那样她们拿不到钱。

那么回到传统的老一辈的家庭主妇这个情境下,她们在家庭处于偏弱势的地位。

文化习俗要求她们贤惠、勤俭、勤劳。

很少有人真的愿意从早到晚高效地干个不停,而家庭情况又使她们至少在心理上内化了自己应该从早到晚干个不停这个情况,所以她们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看起来勤劳”的这种方式,也就是很多的母亲们会有精细而慢悠悠地打扫、擦拭,边聊天、边看电视边干活等等这种行为。

因为对于她们来说,休息是羞耻的,但是休息又是她们想要的,所以她们在想看电视的时候,手上拿个活计,既是自我安慰,也杜绝了一切可能的悠悠众口。

那么在Phyllis所领导的这个女性群体中,大家就可以看到作为弱者的家庭主妇们,找到了这样一个武器,作为她们情绪的出口。

她们打着反女权的名义,干着争权夺利的行为,参与着自己权益的保护和权力的角逐。

被家暴的借此机会离开家庭,困于孩子的寻到了另外的精神依托,没钱的可借此敛财,没事业的趁机试水事业。

不管这些行为在男性设定的道德中有多卑劣,女人们实实在在地靠着这些弱者的武器,在捍卫自己的利益。

2.为自己权益斗争的积极性。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比如奶奶虽然嘴上说着最爱孙子,可是实际上对外孙和外孙女更心疼。

或者是妈妈说着爱你,愿意牺牲,但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偷懒。

另外,在男人们工作赚钱而不允许女人合法得到自己劳动所得(或者女性劳动所得少)的时候,女人们会在婚前,也即“出售”之前,为自己议价,至少会帮助家里为此议价。

虽然这些所得并不一定归女人所有,但是第一她作为帮手,得到一些赞助的概率还是有的。

第二这是提高男性成本的方式,普遍提高成本,会使男性更“珍惜”到手的“物品女人”,提高男性再找的难度,以及增加自己的议价权。

第三,女人帮助娘家获得,实际上是在帮助父权对抗夫权。

在生儿育女之前,女性在夫家的地位是不稳固的。

只有在她成为“母亲”,且是不可改变的母亲(儿子长大成人或者大概率长大成人)之后,她才和夫家、夫权融为一体,这时候,她可借助夫权对抗父权。

但无论如何,父权和夫权的斗争,给了处在弱势的女性一些喘息的机会。

类比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两大国对抗,小国还有喘息之机,两大国要是联合,小国分分钟倒霉。

中古以后夫父常常联合,到清朝夫权已完全制高,导致女性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所以,大家看到,女人们不是不懂,不是不动,她们是非常积极地在利用弱者的武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

3.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政治的平衡代表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

这个平衡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但一定是各个《足以上牌桌的》势力都可接受(不一定是最满意)的结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封建时代,父权固然至高无上,但是对母亲的孝道也被推到登峰造极。

另外则是女人不被允许通过外出工作赚钱,那么男人就必须承担起所有的养家责任,而且哪怕工作累死,也无人怜惜。

当一个强势方,就必须得接受其他人不能接受你的软弱,要体面,就不能暴露自己的苦楚。

当一个弱势方,固然会一直受到欺负,但多少总有些道德或其他方面的“武器”来以此制衡。

在《美国夫人》中,自由派女权所追求的自由,固然会给整体女性带来福祉,但对许多家庭主妇的家庭却造成了大的打击。

美国家庭主妇的习惯由来已久,许多家庭主妇既无能力也无眼界出去工作学习,只能把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而女性们在职场上攻城略地,势必造成她们的丈夫在职场的艰难,从而降低她们家庭的整体福祉。

绝大多数家庭主妇有多个孩子的,这种情况会更被加剧。

而倘若家庭主妇们有儿子(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毕竟重男轻女社会),这些运动还会影响到她们的儿子的利益。

好比当初撒切尔夫人裁撤国企,或许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也损害了无数的家庭。

在没有给这些家庭出路时,强行一刀切,肯定会引起这些家庭的反弹。

在美国,这种情况更明显。

因为美国不仅有家庭主妇的传统,还有有色人种问题。

剧中只描写了黑人,这当然是因为时代原因。

放到现在,还有华人、日裔、德裔、拉美裔、意大利裔、法裔、印第安土著等等人种。

此外,美国还有宗教因素,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浸教会……各个教义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使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而这些还只是能够站在牌桌上的势力。

这些还并不只是美国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自己的问题,我们不好详细叙述。

但是在目前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人群交叉混杂,情况并不比美国简单。

以上,是我对《美国夫人》这部剧的粗浅评论。

 7 ) 可悲又可恨的“大反派”:说完从未受到歧视的下一秒就被歧视了

女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饱满,那种自私自利、渴望成为核心领导者又频频受挫的矛盾感拿捏的很到位。

她进办公室时,两位女权主义者刚离开,她们打了个照面,接着男人问她对《平权修正案》的看法,她似乎急着向这些人证明什么,说自己不理解外面那些游行的女权主义者,并宣称自己从未感到受了歧视,讽刺的是,下一秒边上的男同事就打断她的发言,让她帮忙记笔记,她的笑容逐渐凝固。

在拿笔记本的时候,她也不忘关心隔壁:没有人等她,谈话继续着。

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被小看了,于是她若无其事的回到谈话中,用《平权修正案》吸引了这群男人的注意力,并回击了刚才让她去记笔记的那位众议员先生。

可见,她并不是真的关心全体女性的权益,只是在利用这一话题博取人们的注意,她始终只在意自己的地位和家庭妇女们的立场。

既然她说没有受到歧视和不公,不如我就来帮她细数一下:接受采访时,主持人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从华盛顿出差回来时她非常疲惫,隐形眼镜都没摘,丈夫就半强制的让她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她也不羞于表达自己这种渴望被关注的“成功学”观念,她煽动着身边的主妇们,迅速的集结起一个群体,利用她们对抗《平权修正案》。

 8 ) 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幸运(《美国夫人》分集剧评更新至EP08)

EP011968年,纽约激进女性(NYRW)成员在新泽西抗议当年的美国小姐选举。

她们在场外将口红、高跟鞋、内衣、花花公子杂志扔进自由垃圾桶(Freedom Trash Can),反抗男权制社会用「美」的标准给女性套上枷锁。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这一标志性事件也直接导致许多人对女权主义者下这样的定义:丑陋、孤独、可悲的老处女。

女主Phyllis表示自己从未感觉受到歧视,将她人的不满与失败归因于她们个人的不努力。

而她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

她有姣好的面容(与主流审美一致),完美的身材,漂亮的学历,聪明的头脑,她有能为她进入政坛拓展人脉、提供资金的丈夫,家里有足够经济条件请保姆照顾孩子帮她减轻家务劳动的负累。

在既存的社会构造中,她吃尽了性别红利的甜头,若想继续取胜,只能更加紧密地攀附、依靠、赞美男权,并帮助稳固这样的制度,使之屹立不倒。

而Phyllis面向家庭主妇的演说则直指她们内心的恐惧。

她们不似Phyllis有学历有资源,若现有的male breadwinner模式被摧毁,她们甚至没有足够能力获得经济来源。

她们没有role model,变革带来的未知令人不安,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并非仅凭勇气与热情。

而这一点恰好被激进女权主义者忽视——在今天不也是依然如此吗,想结婚?

你是男权制的帮凶。

想生育?

你是子宫的奴隶。

《美国夫人》讲述的是自女性主义运动开展以来一直持续至今的论争:自由派和保守派互相觉得对方可悲。

一场婚姻,几个孩子,男权制就是这样将女性的姐妹情谊割裂。

EP02第二集,聚焦女权先锋Gloria Steinem.Gloria曾在傲骨贤妻第六季客串,出演她自己。

当Alicia犹豫是否要竞选州检察官时,Gloria在一次演讲的后台鼓励了她,是相当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桥段。

读过Gloria的回忆录《在路上》。

Gloria说,之所以选择“旅途”作为本书的主题,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旅途都是压倒性的男性气质的地盘。

男性代表了冒险,而女性代表了炉灶和家。

”她写自己在印度的见闻,女性主义运动的实践,并从女性主义视角记述了她遇到的故事。

一位爱尔兰司机曾经在等红绿灯时回头对Gloria和她的朋友说:“亲爱的,如果男人能怀孕的话,流产简直会被看作是圣礼!

(Honey, if men could get pregnant, abortion would be a sacrament)”后来成为了一句运动中的口号。

剧中也提到了这句话。

第二集所展现的,不仅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割裂,还有同一阵营内的分歧。

在自由派内部,有人认为应该团结家庭主妇力量,而有人认为应该立场鲜明地反对她们。

这一点依然在强调intersectionality feminism的重要性——在同一集团内部,大家的诉求也各有不同。

最后一点是社会运动应该采取的姿态,包括如今正在行进中的女性主义运动,要有烤面包和打电话的耐心。

EP03🔺聚焦Shirley Chisholm,第一位进入国会(1968)、第一位尝试赢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1972)的黑人女性。

她的自传标题是Unbossed and Unbought,不被领导,不被收买。

Shirley的这一人生信条也在EP03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女性必须代表自己发声,不能寄希望于男性政治家施舍的小恩小惠,不能满足于温和的交易。

她在大学时的辩论赛中就已崭露头角,教授建议她进入政坛,她说自己面临着“double handicap”,即身为黑人与身为女性的双重障碍——她在教育界工作十几年后才正式走进政治的战场。

当女权主义者振臂高呼sisterhood时,少数族裔女性的声音沉潜海底。

🔺1989年,法学教授Kimberlé Crenshaw提出了“intersectionality(交叉理论)”,并在书中提出“黑人女性主义”。

主张黑人女性的权利无法仅从“黑人”或仅从“女性”的角度来讨论,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复合作用。

当白人女性提出应统一战线时,黑人女性的遭遇则被定义为次级议题。

黑人女性作家Alice Walker在书信体小说《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中提到,如若有女性将自己在黑人群体中受到的性别歧视公之于众,会被认为是“阶级的背叛者”。

在她的另一本讲述非洲女性割礼的小说《拥有快乐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中提到,发达国家女性对本国的阶级问题十分敏感,放眼国际社会的南北差异时却略显迟钝,这正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主导女权运动的局限性。

🔺EP3中其他值得注目的问题包括斗争应彻底还是迂回?

应与男性合作还是决裂?

适当的妥协应被鼓励还是唾弃?

投票权的重要性。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上街游行喊几个漂亮口号。

EP03继续展现了保守派的团结一致与聪明出击。

EP04🔺聚焦Betty Friedan,《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也被译为女性的神话)》一书作者,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美国全国女性组织)创始人之一及首任主席。

《女性的奥秘》是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

书中论述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美国主妇尽管物质充裕,家庭主妇,却倍感压抑孤独。

她们求助于心理医生,却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这一现象被称为“无名的问题(malaise)”。

Friedan从二战后的历史背景、消费主义的兴起、教育和媒体的助推几个角度解释了该问题的成因,并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提出女性走出困境的唯一方式是寻求一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职业。

如今看来这些论述在gender理论中并不算新鲜,但正如EP04里NOW其他成员对Friedan的评价:“我们被困在荒野中四十年,是她点燃了火柴”。

但Friedan同样存在她的局限性。

EP04中她禁止女儿穿低胸装这一情节也可以看出,她在性议题上采取相当保守的态度。

她在《女性的奥秘》中写道,女性奥秘的普及会使女性性欲“贪婪、耸人听闻、无节制”地加剧,色情文学变得日益露骨低俗。

此外,Friedan因激进反对同性恋者而备受诟病,她将女同性恋者日益扩大的趋势称为“紫色威胁(Lavender Menace)”,并于1969年开除一位同性恋编辑(LGBT运动史标志性事件“石墙运动”就发生在1969年。

),1970年曾尝试组织NOW成员公开同性恋身份,认为这将对女性主义运动的推进有负面影响。

🔺EP04中其他值得注目的问题包括女权运动与Les运动关系之间的复杂性(在如今关于代孕的讨论中依然可以体会到)。

一部分女权主义者为了对抗社会中“女权主义者都是同性恋”这一论述而刻意与女同性恋群体疏远。

一些女同性恋者对于男性气质的戏仿与追求,使得一些女权主义者指责女同性恋文化强调本质主义与二元对立。

女权运动去中心化的重要性。

之前也写过我之所以不喜欢果子狸和鳄鱼毛毛就是因为她们给女权诸多议题下了唯一定义。

在美国夫人中,可以明显看出自由派和保守派两方组织的特征,自由派虽然也有焦点人物,但拥有话语权的人显然更多,讨论也显得更平等。

而保守派这边基本是Phyllis独裁,也假意给她人机会,但这些所谓的合作都基于她个人对于权力的渴望。

EP05Phyllis的自相矛盾。

她反对ERA的行动是建立在维护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制度基础之上,然而她踏入政坛、闻名媒体、控制丈夫和孩子时又难掩野心。

这也是为什么在两对夫妻辩论中她漏洞百出的原因。

二元的传统价值观经不起推敲。

至于对面那对小夫妻,Marc Fasteau简直是女权主义者心中的完美男友吧!!

好的关系是不被定义的、开放平等的。

然而他们1987年离婚了。。

2000年Brenda写了一本自传叫Not One of the Boys: Living Life as a Radical Feminist(正如图3台词中那样,Marc说的,过一种激进的生活),2008年Brenda和她的同性伴侣Joanne Parrent结婚。

(70年代初作为NOW成员如果被发现是同性恋身份会对女性主义运动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当初的Brenda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为集体理想做出了个人牺牲。

)这集还有个彩蛋,还未成为大法官的金斯伯格说“我不喜欢出风头”,有笑到!

EP06聚焦Jill Ruckelshaus,温和派共和党人,曾在党内积极推进女权运动。

当共和党不再支持ERA之后,Jill也曾奋力反击。

1980年7月,在底特律举行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上,Jill带领四千多名ERA支持者现场抗议。

正如剧中展示的那样,Jill擅长游说与演讲,1991年在全美女性政治联盟(NWPC)20周年纪念大会上,她回顾了女性运动的历史。

“We’ve shown people what the power of women, united over one transcendent idea, can be. That yes, we can put aside partisan differences. We can put aside the things that would divide a political party into a thousand different factions.”是的,我们可以放下党派之争。

我们已经向人们证明了女性的力量。

第六集中依然在探讨是否要为了“更大的目标”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白宫女秘书指控上司的性骚扰,但女权主义者们又确实需要那些民主党人的选票来推进ERA前进,以便从制度层面更好地改善女性群体的处境。

今日种种来之不易,有太多女性为之做出个人牺牲。

(包括Jill说她需要多次忍受其他政客的咸猪手。

EP07聚焦Bella Abzug,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她在年少时就曾在地铁站里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此后一生都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华丽衣着和色彩鲜艳的宽檐帽是她的标志,而这不仅仅是出于时尚的追求。

Bella曾经说,“When I was a young lawyer, I would go to people’s offices and they would always say: ‘Sit here. We’ll wait for the lawyer.’ Working women wore hats. It was the only way they would take you seriously…After a while, I started liking them. When I got to Congress, they made a big thing of it. So I was watching. Did they want me to wear it or not? They didn’t want me to wear it, so I did.”戴上帽子,他们才会认真对待你。

EP07中通过Bella和Lily的一段争吵,再次展现同性恋议题在女权运动中的尴尬地位。

Bella多次提出要为了长远目标而做出妥协,而这也让女同性恋群体觉得受到背叛。

直到今天,在互联网上关于代孕的讨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激进女权和女同性恋群体之间的对峙。

EP08非常有趣的一集,一直作为Phyllis手中提线木偶般存在的Macray成为主角,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拥有这样一个夜晚——和对方阵营的女性一起喝酒,和一群lesbian一起唱歌,听女权主义者们讨论议题。

她尖叫,她受洗,放弃日常的优雅姿态,忘掉厨房里的精确菜谱,摆脱Phyllis的控制与压迫。

EP08中为我们展现的正是探索的乐趣,对岸风景并非真的如同想象中那样糟糕。

结尾处,大会上的众人一起高唱,我们终将战胜这一切,我们无所畏惧,我们不会再被离间,再被打败。

令人动容。

 9 ) 保守派VS自由派:从服装角度看美国70年代女性群体的巨大分裂

美国60-70年代,裤装被传统家庭主妇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裙裤也不可以。

与此同时,东西两岸的自由派女性服装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美国夫人》不仅仅是反女权代表人物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一个人的故事,它描述和重现了美国60-70年代整个女性平权运动的复杂性,长达10年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ct,简称ERA)推动并最终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令人讽刺的是,修正案的反对者很大一部分是女性:那些满足于传统家庭身份的主妇。

所以准确来说,《美国夫人》的真正主角是《平等权利修正案》,它向观众展示了同一时期立场截然不同的两个女性阵营。

即使在女性平权、宣称无党派的自由阵营,也夹杂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

格洛丽亚想要推动堕胎合法化,雪莉想要为黑人女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贝蒂坚决地站在女性群体这边,贝拉则选择迂回战术,寄希望于男政客的开明和信诺。

女性群体的内部利益分化极容易被当时占主流的男政客利用,成为冲击女性平权战线的最大隐患,也导致了ERA的阶段性失败。

女性自由阵营脆弱的联盟相比自由阵营脆弱的联盟,由施拉夫利牵头发起和组织的美国主妇保守联盟内部就稳定得多,即使有着某些利益冲突,也在施拉夫利“高明”的斡旋手段之下得到化解。

这种自由和保守阵营之间的针锋相对和水火不融,是剧集的服装主设计师Bina Daigeler进行角色服装订制时的一个关键原则。

她和她的服装团队通过大量收集当时的时尚和新闻杂志图片,拼凑出一份完整且分裂的美国70年代女性服装档案。

服装组制作的MOOD-BOARD以菲莉丝·施拉夫利为首的保守派作为反ERA的中坚分子、保守女性代表、传统家庭主妇利益捍卫者,施拉夫利宣扬传统家庭价值,捍卫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相应地,她和其背后的女性阵营(多数为家庭主妇)的着装风格也(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传统女性特质。

第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这个群体极少穿裤装,因为在她们心里,裤装是模糊女性特征的第一步,A字裙是很常见的一种款式。

第1集香蕉姐扮演的艾丽丝身上藏了关于这个细节的一个彩蛋,第3集中和施拉夫利同处一室时,曾私下试穿过一条裙裤,但仍然觉得不适合。

即使是裙装对裤装最大让步的裙裤,也被保守派觉得不可接受,这不仅说明了当时保守主妇对新风潮的抗拒,也暗示了在保守阵营但敢于尝试新风格的艾丽丝将会慢慢转向自由派(后面会有专题讲到艾丽丝)。

第二,整体风格走的是传统女性的淡雅柔和,采用大量饱和度低的暖色调,比如粉红、橙色和骆驼色,或者柔和之后的冷色调,如天空蓝、薄荷绿等。

第三,虽然美国60-70年代是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但那时时尚产业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和普及,也没有H&M、ZARA这些快时尚企业,尤其是郊区中产女性,仍然困在“家庭”的小天地里。

即使当时女性自由风潮刮得轰轰烈烈,他们仍然保留着50-60年代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服装风格,会一起去购买布料(注意是布料,不是成衣),根据选购的布料和相熟的裁缝沟通订制服装(某种角度上来说,那时候的女性服装比起现代女性更具有个性和个体特征),甚至连家用围裙都是订制的。

根据季节的不同,她们拥有独立的冬季衣橱和夏季衣橱。

但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保守女性力量,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国郊区中产家庭的白人女性,一般都拥有较为殷实的家庭财富(来自丈夫或者父亲)。

第2集伊利诺州的投票现场,相比起反对方,支持方的女性解放阵营成员无论在人种和收入阶层上都更多元化,这当然也体现在了两派截然不同的着装上。

反对方多数是家庭主妇

支持阵营自由派第3集由施拉夫利推动的全国禁止《平等权利修正案》启动会圣路易斯站中,其中一个发言人所说的话更是将她们白人至上的狭隘思想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第3集

第3集虽然服装都是在多伦多的工作室制作完成,作为绝对主角的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的服装大部分都忠于历史,是当年菲莉丝·施拉夫利衣橱复刻版,从接受《多纳休秀》(The Phil Donahue Show)访问到街头抗议活动,和在google里搜索到的媒体图片相差无几。

第2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了:1976年在堪萨斯城参加密苏里州共和党委员会会议时穿的白色波点花纹粉色长袖上衣搭配白色马甲。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1977年在白宫前领导的ERA抗议露天活动时穿的象牙白长腰带外套。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还有多次在电视上进行辩论时穿的柿红色网眼针织长裙。

宣传照片自信和稳定,是菲莉丝·施拉夫利的性格特征,而这也反映在她的穿衣风格和单品选择上,胸针和(或长或短的)珍珠项链这种典型的富裕阶层白人女性钟爱的配饰必不可少地被用上了。

第1集

第1集服装师甚至在Etsy(美国电商平台)上淘到施拉夫利1982年出席晚宴时穿过的一条极具未来风的多明尼加时装品牌Oscar de la Renta长裙(剧集宣传海报上的那一条),并将它移用在了1979年那场著名的“ERA死亡宴会”上。

宣传海报正是在这个晚宴上,施拉夫利声称:ERA今晚就会迎来它道德层面的和宪法层面的真正死亡。

应该就是这一件服装师另外的一个挑战是:公众镜头外菲莉丝·施拉夫利的着装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家里、私下和朋友聚会时、甚至在厨房忙活时她都是穿什么的?

这些生活细节并未出现在媒体曝光之下,需要根剧剧情和角色性格进行重新订制。

整个剧在9集的长度里跨度9年之久(初步估计是1971-1979),这就要求每集每个角色的服装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在剧集的前半部分,依然保持着6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服装风格,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年龄的进一步加大,施拉夫利的风格也将会慢慢地转向更深的颜色和一些相对不那样紧贴的服装(随剧集更新)。

自由派和保守的施拉夫利(及其支持者)不同,女权主义者、ERA支持阵营的女性穿衣风格显得更为多元和有趣得多。

嬉皮士风、波西米亚风、东部纽约都市风,穿牛仔裤、T恤和带有各种印花图案的衣服,更符合我们现代定义的时尚女性,因此服装设计师混搭了不少时尚品牌,如Diane von Furstenberg、Yves Saint Laurent、Missoni等。

格洛丽亚·斯泰纳其中又以Ms杂志创办人格洛丽亚·斯泰纳为标杆人物(眼镜也和当时斯泰纳戴的是同款)。

第1集第2集中她(右1)所穿的复古小花裙来自时尚品牌Yves Saint Lauren。

刚开始时她穿得女性特征很强的迷你裙、过膝长靴、毛皮大衣,但随着政治生涯慢慢展开和其主导的杂志影响逐渐增大,曾经野性十足的自由派,也不得不注意起自己的公众形象,穿衣风格慢慢转向极简主义,牛仔裤成为她的日常标配。

雪莉·奇泽姆 Shirley Chisholm前两集对雪莉·奇泽姆的时间不多,第3集开始慢慢有了更多的着墨,比起第2集的主角格洛丽亚·斯泰纳刻画得更为出彩。

作为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身上承载着两重象征意义:女性权利的觉醒和种族平等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女性权利尚未被充分认可和黑人歧视仍然严重的70年代,一个黑人女性进行政治竞选,很容易被加诸其身上的不同群体利益所撕裂。

要抵抗住这样的双重压力,就必须要具有非常强势的性格才能够驾驭。

同时,她知道如果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民众支持,在外观上必须先打造一个强势、值得依赖、稳定的形象(毕竟人靠衣装)。

与激进的政治表现相匹配,在服装上她多选择鲜明的印花和斑斓的色彩,甚至连配饰都渗透出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场。

艾丽丝 Alice是的,我将香蕉姐扮演的艾丽丝放在了自由派,因为我相信她将会成为保守主妇群体转向自由派的一个集中代表。

相对剧中众多历史真实人物,艾丽丝是剧组完全虚构出来的一个角色,旨在反映出70年代后期保守和自由派想到融合的一个潮流,而她和施拉夫利之间的友情又会对这一历史潮流的转变增加更强烈的戏剧效果。

前两集更多是作为施拉夫利好友的配角角色出场,但主创已经在慢慢铺垫她的自由之路的转变。

第3集戏分虽然仍然不多,自由派转变的思想和走向却已经初见端倪。

在种族平等问题上被好友出卖,不仅让艾丽丝看到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施拉夫利真实面目,也让她第一次亲身下场见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当然在服装上也插入了一个小伏笔,正如我们前面在保守派服装风格所说的,裤子被中产阶级主妇们视作洪水猛兽,但一向唯唯诺诺的艾丽丝却像个好奇宝宝那样去尝试(虽然目前阶段她仍然觉得不合适),这为她将来接受自由和解放女性思想做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铺垫。

在这里的裙裤设计是非常巧妙的,完全符合了当时艾丽丝的思想状态,对自由阵营世界的好奇但又不敢过于张扬尝试,完全形式的裤子可能被她认为是一种过于激烈、无法接受的行为。

期待后面以她为主题的独立集出现(到时我们再详细分析)。

以后会跟着剧集更新,继续分析女权主义者包括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作者Betty Friedan)、吉尔·鲁克尔肖斯(Jill Ruckelhaus)等人的服装特色。

Jill Ruckelhaus其他陆续更新。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10 ) Little weaver bird

本剧选取的这个历史节点太妙了,聚焦于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中关于“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RA)”的论战。

这个时期各个人物的戏剧性和代表性都很强,政治论战看得人也不无聊。

顺便感慨一下,美国人对国家政治好有激情啊。

她们每个人都热情地参与政治,并相信自己能使国家变得更好。

一、女性解放最大的敌人是女性内部。

“这些主妇是父权社会的救命稻草,被成功洗脑。

她们坚信只要不听话,她们就会失去男人的爱和保护。

”没遭受过性别歧视的女性是不存在的。

对于善于思考的女性来说,女性思想会像一颗种子,即使你不主动了解,一旦听闻了一些观点,很快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应证,关键在于你自己会如何诠释这些现象。

女权和非女权主义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获知新思想后就去反思订正自己的行为;一个即使知道了也看到了不公,依旧还是选择沉默来掩饰事实,好享受自己已经获得的生活条件。

很讽刺的是,菲莉丝·施拉夫利明明自己每天都在经历性别歧视,她却不断否认自己的感知。

同为议员候选人,男性可以理所当然地让她做会议记录;她丈夫不支持她继续读书,也不认为有能力成为政客;忙碌了一天要赶回家,眼睛干痛还得先满足丈夫的求爱……明明女性都遭受着同等的不公,却要互相伤害。

施拉夫利是个很有主见很有能力的女人,选择大魔王为演员特别很合适。

她的气场和野心是写在脸上的,即使她作出退让,那股张扬的气质是无法掩盖的。

她在婚姻中的状态就像她结婚那天戒的烟一样,不过是一直在抑制自我。

她也有过很多迟疑的时刻,最终都被她为了更高的目标取舍掉了。

到最后她只是想把反对ERA作为她的事业起点,为了向保守党投诚而反女权,观点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像她对吉尔说的“你我都明白,《平等权利修正案》根本无关平等,而是关于权力。

”而因为施拉夫利出色的基层组织能力,登上政治舞台的家庭妇女,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看似举足轻重,实际上却大多沦为施拉夫利的附庸。

反ERA两大组织者——霍布斯和施拉夫利,都是家庭条件优渥的女性。

她们并不了解和关心她们集体中的普通女性。

甚至可以说一开始,她们就没有把这些成员看作平等的个体。

非常就是明显的一点就是,她们默认自己一定是群体中的领导者。

反ERA组织毕竟还是在维护男权的,所以其领导者施拉夫利可以轻易地指责,被性骚扰的女性是因为自己不够体面;婚姻不幸的女性是不够聪明,没能维护好和丈夫的关系。

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从女性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会去讨论这是男性造成的问题,或者这是错误的社会结构导致的问题。

所以说反女权从来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她们的很多观点都只是在自欺欺人,用统一的话术来维护男权。

很多时候,反ERA组织领导者自己也会迷茫于自己的逻辑。

被她们领导的家庭主妇,也在这种迷茫的领导下变得矛盾。

到后面,鹰组织理事会中的女性几乎都具备一个职业女性该有的所有技能。

她们能够处理好任何的事情,能够利落地写稿子,动员周围女性,坦然地面对媒体发言。

她们完全已经是一个工作女性了,可是嘴上却还是照搬施拉夫利教她们的那一套话术,说自己完全不想工作,自己就是很享受当家庭主妇。

可实际上在她们阐明这些观点的时候,她们已经离家庭煮妇越来越遥远了。

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在微妙地讽刺,反女权组织中的这些矛盾之处。

二、女权主义的艰难境地女权主义者内部也面临许多的分歧,而且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女权主义者也还是会有自己的恋爱和婚姻。

一边要争取女性的群体权利,一边还要回归传统的性别区间中去承担一个好母亲好妻子的责任。

看到这些场景:格罗瑞亚一边写稿子,一边还要应对男友的求婚;雪莉因为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不得不离开女权事业;贝蒂因为格洛丽亚姣好的外形条件更受男性欢迎,而对她有敌意……这些时刻我都感觉到一种很莫大的痛苦。

即使我们在争取女性的权利,还是会因为男性的存在而不断分化内部群体。

我没有想要否认每个女性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感叹:哎,什么时候女性抗争能像男性猎巫时那样团结呢。

他们可是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理会家里的妻子女儿,对女人该喊打喊杀就喊打喊杀,毫不手软。

不过即使有很多分歧,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友谊还是很令人感动的。

她们既是政治同盟,又是一直同路相伴的朋友,争吵过后还是会和好。

后面休斯顿集会的时候,大家的团结太令人震撼了。

两千多名女性传递着火炬,奔跑着去参加全国妇女大会,这场包容性的集会太鼓舞人心了。

可惜政治局势变化莫测,对于没有实权的女性来说,上位男的一时兴起就可以摧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

本来大家都在展望ERA被写进宪法的盛况了,可是贝拉突然被总统解雇,全国妇女委员会的大家为此集体辞职。

这样的支持和团结很暖心,可一切还是覆水难收了。

ERA法案止步在了差三个州通过的境地,即使到今天,它也还是没能写入宪法。

三、结尾这部剧很多地方都让我气愤得看不下去。

谢莉那么努力地想打破规则,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女总统。

反倒是承受着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羞辱。

女权主义者中多数群体想押胜率更大的男性总统,推选卡特成为总统,寄希望于能够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

没想到。

卡特上任之后就反水了,提都没提过ERA法案,女性权益根本得不到任何推进。

之后ERA好不容易要写进宪法,竟然又因为反ERA组织打回来重审,并最终止步。

施拉夫利真的以一己之力阻拦了女权推进。

她代替男性,有组织地去女权运动中,和女权主义者打擂台并获得了胜利。

女性解放运动最终大败了,所有为ERA法案奋斗的女权主义者,都因为保守派里根的上任心血付之一炬。

最可悲的是,到最后,男性当权者根本就不在意这场女权斗争的结果,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如何从中牟利赢得选举。

施拉夫利重创了女性群体,却也还是没能换得一个内阁名额。

这么有政治才华和野心的女人最后也回归家庭了。

看到结局我真是痛哭了一场。

那时候的她们都那么有激情了,无数次振臂呼喊,无数次写文办报,无数次奔赴集会……没想到争取到最后,没有任何女性在这场论战中获胜。

《美国夫人》短评

比较想给2星,只有第8集那种磕了药的气质有把一个人物立了起来。把社会运动好莱坞化真的蛮吓人的,是的里面加了很多喜闻乐见的点缀,但基本在重复党派政治的乏善可陈,而这恰恰是现实中女权诸议题制度化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冲击,这种迷迷糊糊不清醒的状态甚至不如《纸牌屋》。如果这个议题还有一丁点现实意义的话(还用说吗简直是废话)就要警惕这种大型意淫现场,现在是大唱胜利歌曲的时候吗?非女权主义者真会被个触动/刺痛吗?我们畅想一下,过几年川帝连任罗伊诉韦德被攻下,世道消弭,2050年或许也是会有一部《女权小姐》的。

3分钟前
  • 路米內
  • 还行

改借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女人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回到该有的样子。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了一集,大魔王很美,选择弃剧,真实改变,太政治 get不了

10分钟前
  • 蜡笔小丸子
  • 较差

女主反派演的很成功,每次她笑我都能由衷厌恶

15分钟前
  • 汐汐
  • 还行

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

20分钟前
  • 治愈
  • 推荐

果然女导演的剧都不太适合我

21分钟前
  • 草鱼
  • 还行

几乎看不出时代背景

24分钟前
  • 乐淘相伴
  • 较差

大魔王我来了。

26分钟前
  • suya
  • 还行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中国的政治自由

27分钟前
  • 大大大大大琴
  • 还行

女权们忙着给国产剧打低分,而这部真正讲述女权,平权奋斗历史的剧,却观者了了,唉,能不让人心生几丝悲哀。这部剧真的很好,凯特布兰切特的确是有责任感的艺人,这部剧值得大力推广!

28分钟前
  • scorpions
  • 力荐

这一波女权衰落之后为何不能再起挺让我好奇,不过也懒得追究。

32分钟前
  • 子夜
  • 还行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3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一般般

39分钟前
  • 卿藜
  • 较差

刚开场的Cate Blanchett很有感觉然后就不行了越来越疲软看不下去

44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这才是我最喜欢看的,政治中的女性群像。Phyllis的志向其实在国防领域,然而人微言轻,所以她通过反对ERA来获取政治资本。她虽然狡猾冷酷,但情绪稳定、野心勃勃、精力充沛、对身边人有强大的控制力,是天生的政客;Gloria是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有人格魅力,但多谋少决、犹豫不定;Bella是老成稳重的亲建制派,看着就感觉非常靠谱,是团队能依赖的领导;Betty像狮子,英勇又鲁莽;Alice是个善良的普通人,一开始只会跟着领袖和团体走,但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每一集以一个女性的名字作为片头,最后一集出现的却是Reagan这个男的,真是意味深长。本片除了揭示女权和妻权的矛盾,展现女性内部的立场之别,还有很多深刻的政治戏,没有一句台词、一个镜头是浪费的,信息量极大。大赞。

45分钟前
  • Chaos
  • 力荐

这部剧不是在讲反女权。而是说如果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女拳或者反女拳,反对和男性斗争的话,自己争取女权的路会变得多么崎岖

49分钟前
  • LIU
  • 推荐

50分钟前
  • 吻戏是假的
  • 很差

2集弃,但是女神还是美的。

52分钟前
  • 麦良
  • 较差

从1970年代到2020年弗吉尼亚州成为第38个批准《平权修正案》的州,在自由女神庇护下的国度,女性试图争取权益也道阻且长,隐身幕后的男人们不用露脸就操控着整个游戏,而女性之间的分裂削弱了自身力量(即使有大魔王的阻碍,她们也已经领先我们大半个世纪)

56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政治+平权真是让人头疼。

58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