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电影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没有合适的剧本(甚至没有剧本)却被迫要拍一部并不算太差的电影(即便亏本也不能没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类型片都会在单纯的感官刺激上做文章--炫目的打斗、四溅的血浆等等,而文艺片则办法不多。
一个令人惊艳的女主角、富有特色的画面都是加分手段,余下来就只能靠导演的名气了。
本片就是如此。
很多导演拍的影片有太多设计、制造的意味在里面———窗明几净的场景,男女主人公不仅相貌不凡,而且有着电台DJ般优美的嗓音,用CCTV主播一般标准的国语对话,就连每一个出现的群众演员都穿着得体———这种画面让你一看便觉得“这就是电影”。
诚然,电影就是制造和设计的艺术,没有任何加工的直白画面那就叫生活,可是加工水平的高下是很有讲究滴。
怎样既能保持生活的原有风味,又能赋予其恰到好处的美感,这就看导演的品位和功力了。
张元是此中高手。
在本片开头,你能听到夏天的蝉鸣、看到树叶摇曳的影子、人们趿拉着拖鞋在巷子里随意走动,女孩在自己逼仄的小阁楼上睁开惺忪的睡眼,耳朵里还插着睡前听的耳机,窗外有对过房檐上的男孩偷偷投来的目光。
他的画面总是保留了生活最原汁原味的一面,却又在其平凡普通中发掘出浪漫的东西,这不是一种突然而至、毫无来由的东西,不是飘然若仙、风华绝代的美,更不绮丽多姿、华美雍容,它还是源自你生活的这个场景、源于你每日所看所接触所感知到的,但却触碰到你心里最柔软的某个所在。
这样风格的画面、配一个漂亮又不失个性的女主角、再说个不错的青春故事,想不成为佳作也难。
可惜,本片的气质和味道在那个令人惊艳的开头后便戛然而止了,优美的序曲过后,便进入枯燥的叙事部分。
青春这个词总和一些莫名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但无论是怎样的颓废和茫然,其实都源自一颗浮躁的心。
在循规蹈矩地充实生活了多年后,突然看到了人生残酷的结果,有一种猛醒的错觉,久而久之便对结果前的过程失去了兴趣,觉得无论怎么色彩斑斓的过程,最后均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的虚无感倏忽而至。
青春就是这样的梦醒时刻。
达达便处于这样的时刻,她开始怀疑自己现有的生活、怀疑自己已经得到的爱、怀疑自己将来还能否继续得到爱,在怀疑中开始了某段很无病呻吟的旅程——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明天在等着自己———而实际上明天早就像一个已被掘就的坟墓就等着你跳进去。
可不管怎样,她还是带着幻想上路了。
影片将青春特有的迷离、茫然、激情、颓废标签化地堆砌在一起,由于故事本身的薄弱,故而有强烈的碎片感。
导演或许是想通过达达离家出走寻找生母、杀死其母的情人这些情节来表现“弑父”这样的成人符号,可惜没有深入刻画其中的矛盾,人物不丰满,戏剧冲突也不够,在有一个不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又错过了这个故事,或者没将故事最精彩的一面叙述出来,此为本片最大的败笔。
可能因为此片拍的是青春,所以导演能理所当然地忽视情节。
只因如此敏感伤怀的时期是文艺作品大量诞生和吸收的不二时段,所以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处于这一时段的人群是一个黄金市场。
小说市场有大量靠此生存的青春写手,每日制造文字幻梦;电视剧市场有大量靠此生存的俊男美女,每天说着同样无聊的台词;电影市场则有不少靠此获奖的导演,每日带着鄙视(实则羡慕)的目光看着商业片的同行大赚特赚。
所以,每个导演在无题材可拍时,便能轻易跳进这个世界,随意编出完全不着边际的故事而又不会被人指斥,即便有人质疑,他们也能说:青春就是这样无序的!
真让人震撼,导演竟然如此细腻的把那个年代的特色还原出来,真心不错,挺有味道的……电影里,深邃巷子,昏暗的街灯,斑驳的影子,还有那些错落有致的小阁楼,看着真TM怀旧啊。
主角赵野演的真有男人味,在我看来。
略带叛逆,对女主角有想法,但又有原则,不世俗,带有青春期的欲望,却又充满带有时代特色的木讷。
女主角达达演的也很出彩,尽管因为剧情的安排,故事显的没什么张力,但是达达的小女人情调,个性的乖张,桀骜不驯的神情,特别是达达的舞蹈,挺有味道的……从电影刻画的细节,比如街头路过的警车,小阁楼里面的摆设,一些人人物的穿着,一切都像极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
相比如今的快餐年代,二十年前的时代让人怀念不已。
感谢电影记录了这个时代。
这片要是内地某个新导演的作品,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非议,不会说它做作,但它的导演却是张元,第六代的领军人物,出了一个《绿茶》作品部部禁。
所我我就倍感意外,这电影竟然是电影频道投资,张导演怎么TM的和中央6扯上了呢?
是中央6进步还是张导演被招安了呢?
不得而知,但影片的结尾很有被招安的感觉,看过电影这么久了,我始终对结尾耿耿于怀。
烂尾,被和谐了的结尾,杀了人,多高的境界,才能想到去自首?
要是我这么安分的人也不会去自首,奶奶的。
可以说那个男人失足掉下,达达可以继续骚性下去,她骨子里偷着这股劲,可以去当小姐,会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姐。
他妈的,赵野为啥要去逃避,他完全可以抓住这点控制达达,让她做自己的女人,她当小姐,你可以拉皮条,为爱拉皮条。
这都不是不可以的.电影本身还可以,很有代入感,我都想可以陪这么个自己喜欢的人坐火车,无论去哪里,或去干什么。
这种故事,不只在赵野的生命中有,在所有经历过青春期懵懂和挣扎的男生的生命里都有,虽然我没有,但我也渴望拥有。
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是讲重庆的,这部《达达》发生在武汉,可电影的氛围给我感觉都差不多。
我对武汉和重庆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天色灰蒙蒙的,半阴不阴的夏天,我骑着半旧地,咯吱咯吱的自行车,身上的汗把衣服都汗的粘粘的,但又没有湿,像是穿着阴雨天没完全晒干的衣服,但又不似那样清凉,于是我感到燥起来了,猛地蹬几下自行车,穿进一个石板小巷子,又穿出来,巷口幽幽的风把我身上的躁热带走,身上的汗冷却下来,我整个人更潮了,像一根浸了水的秋葵一样,又凉快又压抑又难堪。
成都也是这样,一南一北,可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样。
印象里的武汉是一个南方之城,它的夏天,骄阳似火,湿热的味道夹在风里袭来,暑气下降的傍晚和清晨,它都安静得像个南海上的小岛。
小时候生活在这里,因为家人都不爱社交和热闹,眼中的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孤独的岛。
楼房中的我常向往岛外的世界,好奇那些住在老租界洋房里、每天都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家,怎样生活;孩子们放课后都到街上玩耍,三五成群的日子又该如何?
武汉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青春期的荷尔蒙一到夏天就变成汗水,汗水又变成衣服上白花花的盐,变成脸上数不清的粉刺,拼命冒着油的象征着热带情欲的脸庞。
当汗水都淋漓,穿堂风穿透了心肺,那一刻,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耳朵就飞了起来,无论说什么,他/她也是听不见的。
这是我见证的武汉的青春,把汗湿的背心干透了,把擦过眼泪的脸洗净了,离家出走一次又回来了……无论怎样躁动不安的青春,也总有尘埃落定的时候。
武汉的黄昏总是落日苍莽,狼烟浩荡。
她安静得像个南国的孤岛,她喧哗沸腾的时候,就是即待喷薄的火山。
她叫达达,她在人生的前半段,她不知道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将到哪儿去?
她夹在尴尬的中间段,时间如同浑浊的空气,看不见来时的路,却也看不透迷雾那端的终点。
那年身体刚刚长成,半熟不熟,半女不女,夹在性别尴尬的中间段,有时候接受自己,有时候恨自己。
那年她夹在人生尴尬的中间段,混沌踟躇,只知道世界大了,自己小了。
《达达》是南都“先锋光芒”主办的“青春万岁”影展的开场电影,有一个大学生观众如此发问:影片的最后,达达好不容易找到赵野,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呢?
我很不明白。
导演张元的回答是:如果你多谈几次恋爱,你应该就懂了。
反叛、青春、偷窥、爱欲、出走、寻母、杀父、逃避、重逢,如果将张元的这部新作《达达》拆解开来,每一段都可以称得上精彩,然而当这些段落组合成一部电影时,除去青春的无常,却不见得能再说得更多更远——一切都显得那么似曾相识,简单跳跃的剧情虽然不至于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也容不得观众对剧情投入更多的感情。
带点腼腆带点木纳的青春男主角已是司空见惯,倒是喜怒无常的达达,从头到尾都颇有几分欧洲片里的女孩们的影子。
放映现场有观众质疑杀父一段处理得很莫名,我倒觉得这是片中最自然的一段,顺手一推,人就下去了,特别像片中那位达达姑娘能够做出来的事儿。
然而当影片最后,达达独自跳完一支舞,然后说出“我决定去自首”的话时,这部号称一刀未剪的《达达》不由让人想起了经典阉割版《文雀》的结尾,我仿佛听到导演的话外音:青春是注定要被打压的,我们都去广电总局自首吧。
知道《达达》这部影片,源于釜山电影节,那时和《车逝》一起登上我日记本里的排片表。
大学时期太多的研究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而张元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喜欢死了《绿茶》《我爱你》《东宫西宫》,以及可爱而冷峻的《看上去很美》。
所以特别期待这次的《达达》,看看张导在经历了一些世事后会给我们呈现怎样的一个新故事。
故事:母亲的情人夺走了达达唯一的母爱,甚至那个邪恶的男人对达达也有一种企图。
于是乎她不得不出走,去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原本以为可以从好友可可那得到安慰,却发现可可沉浸在爱情中早忘记了友情。
于是她去找了邻居赵野,那个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子,准备一起去面对接下来的日子。
可在找寻的过程中,她才体会到母爱,接着和赵野回家。
却遭到母亲情人的恶意,于是她动手把那个人推下了楼。
赵野目睹了这一切,他逃走了。
最终达达找到逃亡中不成人样的赵野,并决定去自首。
故事本身有着浓郁的社会性,自我存在与找寻成为影片的核心内容。
缺失了安全感的八零末女孩达达,在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冲撞后,最终得以重生。
在经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我的存在,也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最终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然后豁然开朗地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好的坏的都不再重要。
人物:关于达达似乎有太多的感受,复杂。
她是那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子,有少女的多情,有女人的妩媚,有男孩子的决绝,有成人的沧桑。
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她渴望得到周围人的重视,她无法接受被忽略。
在感觉母爱被抢走后,她横眉冷对母亲的情人(当然啦这个男人很猥亵);在好友可可重色忘友时,她依然离开;在看到赵野给别的女人走近时,大发雷霆。
她有太多的骄傲,却发觉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切都如愿,甚至会很遭。
比如她准备把自己给赵野时,因为他讲了跟母亲情人一样的话而立马翻脸。
她很脆弱,浑身都是触角,她渴望被关爱,但又那样的把自己困在一个自我的世界。
直到好友结婚,直到看到母亲的孤独才明白生活的意义。
所以她去找赵野,她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女孩,蜕变后的她已经可以直面生活。
关于赵野,有点觉得他不成熟,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盗版碟的侵入让他对有味道的达达充满了兴趣,然后开始偷窥她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爱情有些突如其来,充满了偶然却又那样的必然。
他有着男孩子特有的责任,却不懂得去真正了解女孩的心思,比如火车上关于方便面的故事;他对达达充满了爱,却不敢表白,只远观,不敢走近;他与长辈的沟通甚少,更多的在自我世界里活动,直到与达达充满冒险的在一起;他对达达无奈,却又孩子气地找人替代达达的妈妈来让达达开心;他善于利用资源去寻找,比如让旅馆老板帮忙找达达的妈妈。
关于家长。
影片更多地脱离家长的视线,这也是第六代电影最常见的形式。
达达的母亲忙碌着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生活习惯来约束着达达。
赵野的父亲也是如此,只是挺着大肚子的后妈并没有比赵野大几岁。
两家家长的二次婚姻都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记得达达的母亲说了一句要往哪搬啊?
无奈到极致。
精彩影片许多情节都用偷拍的视角来完成,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各种情感。
开场赵野偷窥的那场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让两个人的发展有了交集。
达达在参加完可可的婚礼后,寻找赵野的那场夜戏很棒。
她性感的装扮下面隐藏着一个不可说的秘密。
那个似乎作为替罪羊的赵野的影子给了她新的力量。
她踉跄地在大街中游荡,或者倒在地上,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暴露了她生活的压力和不舒畅。
她在试图改变自己的整个故事却发现那样的软弱无力。
母亲形只影单的背影,给了她无比的自责。
于是她决定结束这样魂魄般的日子。
还是那个小旅店,还是那个洗手池。
达达给赵野剪发的同时,也一刀一刀地把过去剪断。
所有的不愉快和所有的恩怨都被那盆冷暖混合的水冲洗的一干二净。
生活回归到原点,达达还是那个爱跳舞的达达,赵野还是那个单眼皮爱看达达的赵野。
一个人坐在影院的最后一排看这场大概不到十人到场的首映达达,我只是轻声唤你,你的腰线轻摇,你的头发慢拨,双手习惯性的插口袋,总是不停梳头,那些青春的印记,浅浅的,蔓延。
我只想说:还好我是亲生的。
与电影有关的:1.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不觉与电影够贴切2.落入俗套且陡然的结局,大减分数3.女1很像赵薇4.残缺的片段和大面积氛围渲染,有模仿的痕迹5.我是菜鸟,请别介意
原稿发于信息时报午后,一只不愿懒睡的野猫在屋顶上瞎转悠,不知是想找块鱼吃,还是想偷袭哪家的毛线团,又或者只是离开自己地盘看个新鲜?
总之,它独个儿悬在屋梁上,显得是那么的没着落。
在张元新片《达达》表现的武汉背街陋巷中,也时不时会走神地溜出这么一只猫,钻出门缝、伸伸懒腰,等着女主角达达的抚摸。
而少女达达更像极了一只小野猫,它似乎在诱惑你,可当你要去碰它,冷不丁又被抓伤。
达达在轻佻的法多(Fado)风格音乐中扭动着蛮腰,在逼仄的楼道和房间中吹气如兰,随时挑逗着单纯木讷的男主角赵野,而当赵野被点燃了荷尔蒙,小心试探着循声前往,又被一句“滚去一边,别碰我”冷冷地挡回。
以物理学理论看,这种野猫叫做量子状态的薛定谔猫,你永远搞不清它究竟在哪甚至是死是活;以星座闲谈看,这只野猫应该是白羊座姑娘,前一秒对你破口大骂,后一秒又温情备至,而她自己都忘了刚生过气。
当一年前我意外地在“北京放映”上看到《达达》时,很是被这只野猫的独特气质所折服,赞美到:“这是一次美妙轻盈的、安东尼奥尼邂逅《伊莎贝拉》中的彭浩翔之旅,寻母、叛父、杀人等沉重母题,竟在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uerra的悠扬弦乐和女歌手Gabriella Ferri的轻佻Fado中,变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趣味。
音乐中、镜头下,武汉变成了彭浩翔的澳门,宁波变成了陈英雄的河内。
而达达寻母的无疾而终以及她与赵野情爱关系的暧昧难辨,则像极了安东尼奥尼那些悬在空中没着落的人物和剧情。
”于是,这成了一个没着落的青春故事,有点简单有点叛逆但不算残酷。
它关于一次没着落的寻找和一场没着落的爱情。
寻母来源于60后的张元积压多年的一个故事概貌,而20年来的艺术电影实践和观念发展,也让他从最初艰涩的第六代电影泥潭中爬出,到地面呼吸着商业气息,却不失根植于意识深处的独立态度,既然拍过沉重压抑的《儿子》和《妈妈》,何不来次轻松地寻母呢?
爱情这条线则来源于年轻的编剧夫妇李霄峰和贾丽莎,同样作为本片男主角赵野扮演者的李霄峰多年前看过一则社会新闻,大概关于一场强奸之后莫名产生的爱情。
与张元寻母故事的念头相碰,让年轻的编剧放弃了自己故事的残酷面,从而带出达达轻盈的飞舞;而张元的寻母线索,也因带入主角那朦胧的爱情,而延续出从《看上去很美》就具有的些许神秘感。
达达真要去寻找生母吗?
未必,这只是一个让青春透气的借口,一次随时可以回头的越界尝试。
她在火车上对一同私奔的赵野说:“我们好好的玩几天”,她心里或许早就清楚武汉的妈妈本来就是亲妈,这趟旅程也就成了两人关系从暧昧到爱情的化学实验课。
无论是硬座车厢里透过座位间隙的面部特写,还是狭小的旅馆房间内两人面面相觑的0.01公分,这些小景别居然都无法限制达达这只小野猫。
扮演者李昕芸的独特气质以及电影拿捏得当的情绪节奏,让这只充斥雀跃灵魂的野猫,随时可以从武汉幽暗的骑楼跳到宁波郊外小镇的院子,更因此让电影《达达》独立于青春类型片清晰的脉络(青春万岁——青春残酷——青春消费)之外,在烂片云集的初秋影市上,成为一个简单而又意外的惊喜。
镜头不错,其它………
如果你不喧嚣浮躁,那看这部电影并不会让你觉得难受。里面还是好些内容值得一看。
哎...
好看极了,好男好女!
看了1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太矫情了。
张元还是嗑药罢,戒毒之后就拍烂片了?
浪费时间
嗯 完全冲着李昕芸去的......
70
形式和内容间还是留下了不小的缝隙
很久没看张元的片子,超出预期。流畅、简洁、准确,用心。
囧
我们岁数都不小了,您就别再玩青春期骚动了!!片尾曲《REMEDIOS》好听
又是混子和骚货的故事。第六代逃不出这个圈,完了
还能再烂点不?
还有、一次青春...
我看怎么不像上海呢,原来是武汉,央六看到后觉得气质不俗,一查是张元作品
华纳 17:20
故事比较有趣,而影片却不怎么有趣,亮点是被女主清纯之中的邪气惊动了一下
月光,夜曲,列车。她茫然地倚在车窗前,窗玻璃中的脸映像与窗外阴冷干瘪的灯光形成了叠影一般的效果。她就像是一具透明的幻象,而窗外的景便如涌动的暗流。那是无法表白的美,那是淹没在夜影中的忧愁之美。五星完全是个人喜好。论其实际四星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