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失望,虽然电影的风格继承了朴赞郁的一贯手法,于沉闷中突破冲突,视觉效果也比过去几部有提高,拍摄手法上的熟练令节奏较前作更显流畅,可是一切技术方面的进步都掩饰不了电影本质上的退步——无趣。
是的,这是我看过朴赞郁最无趣的一部电影,从神父到吸血鬼,从偷血到吸血到自毁,导演过于关注他想表达的人性冲突,却没能通过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来抓住观众。
复仇三部曲,主角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复仇,并为这个目的选择失去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东西。
然后通过夸张或诙谐的表达手法将失去的过程表现出来,反映到观众层面,就会觉得这家伙为了保持搞出很多莫名其妙的笑话,于是得出故事很有趣电影值得看的结论。
而到了蝙蝠里,你能找到男主角有什么目的存在?
打他从非洲生还以后就根本成了具行尸,凡事几乎都照本能执行,吸血,上女人,为了持久上女人而杀她老公,为自救而弑师,把女人变成同类,最后理性复苏,自灭,而中间过程被导演极力表达的人性冲突,却因为过于魔幻化的处理,显得轻浮。
一个不具有坚定目的维持荒诞行径的朴赞郁主角,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9年8月1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韩国的朴赞郁是当今最成功的恐怖片导演,也许是因为他的恐怖片总是不止于恐怖。
他似乎在探究令人震惊的人性深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既能在恐怖片粉丝网站上获得赞誉,又能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赢得评审团奖。
他最出名的电影是大师级的《老男孩》,讲述了一个男人被俘虏并被囚禁多年,他猜不出任何原因,也没有人告诉他任何原因。
现在是《蝙蝠》,一部血淋淋的吸血鬼电影,出人意料地讲述了一位罗马天主教牧师的故事。
牧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这一点对故事至关重要:首先,他的死是因为他自愿成为致命的医学实验的对象。
他在接受了被污染的血液后复活成为吸血鬼,这当然不是他的错。
他也没有开始去咬无辜受害者的脖子。
由于他可以进入医院,他可以从昏迷病人的静脉滴注中吸取他所需要的大部分血液,而病人也不会抱怨一两升血液的消失。
顺带一提,他的吸血声非常清晰;朴赞郁有一种能让观众感知到角色活动的诀窍。
这位牧师由韩国明星宋康昊饰演,他很年轻,尽管他发誓要保持贞洁,却被闯入的吸血鬼血液唤醒了一种迫切的肉欲。
也许吸血鬼让我们着迷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是出于作恶的欲望,而是出于一种需要。
牧师被他朋友的年轻妻子深深吸引。
我们已经看到他是多么愿意帮助不幸的人,现在这个被她生病的丈夫和他泼辣的母亲虐待的可怜女孩唤起了他的仁慈。
她也爱他,且非常感激他,以至于她原谅了一切,甚至是他吸血鬼行为的细节。
牧师与他的吸血鬼天性作斗争,并试图造成尽可能少的伤害。
而女孩毫不犹豫:一不做,二不休。
很快他们便沾满了鲜血,以至于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具有恐怖特色的喜剧。
最终效果并不像它可以达到的那样好。
电影以一个负责任的牧师为开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承诺要与吸血鬼行为的哲学困境作斗争——就像现代最棒的吸血鬼电影《生人勿进》那样。
尽管看到年轻妻子如此迅速地、心甘情愿地转变很有意思,但朴赞郁太过热衷于感官和肉体上的过度行为,这令人感到失望。
吸血鬼电影由来已久,而茂瑙的神作《诺斯费拉图》(1922年)从一开始就为吸血鬼电影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吸血鬼的魅力何在?
也许是因为他们往往超然尊贵,熟悉夜道,且通常穿着得体。
一成不变的现实吸血鬼会像晚期瘾君子一样没有吸引力。
如果你必须用无辜者的血来获得永生,那就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管怎样。
电影的存在是为了将我们的欲望伪装成我们能够接受的东西,而《蝙蝠》有着不可否认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朴赞郁提到了他的故事来源,即《黛莱丝·拉甘》,爱弥尔·左拉的1867年的法国小说,1953年由马塞尔·卡尔内拍成电影《悲哀的桃乐丝》,由西蒙·西涅莱和雷夫·瓦朗主演。
我敢打赌,如果朴赞郁不提左拉的小说,就没有人会猜到,特别是因为小说没有牧师和吸血鬼。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故事讲一个嗜血又好淫的吸血鬼怀着某种道德情操,这种道德无非就是不好淫、不害人、不欺骗,他一次次顺从自己的欲望,之后痛苦地承受罪恶感,最后他终于做到不欺骗、不好淫、不害人了,他拉着情人一块儿自杀了。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位吸血鬼先生如此放不下自己旧有的道德准则。
当时代改变、某些条件改变,人的看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说白了,就是身份变了,道德准则也应改变。
也许听起来不容易接受,但是这是客观的规律。
就像当年电视剧《牵手》播出时,有些人接受不了:破坏婚姻的第三者竟然是个好人!人啊,勇敢点,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电影中的他顺应不了自己变成吸血鬼这个不可抗拒的现实,他因为无法放弃旧有的道德信仰,他杀死自己的养父,杀死自己的情人,总之做了太多背叛自己、折磨自己的事。
他总是认为自己“有罪”,当他的情人说:“难倒黄鼠狼吃鸡是有罪的?
”正好说出我想说的话。
人最大的勇敢就是适应改变,放弃过去的自己。
过去,你是个高尚的人,你因为你的高尚曾经感觉非常良好,但是使你成为高尚的人的那个环境消失了,环境和那个高尚的你全都成为了过去,你执拗、耿耿于怀、愤懑、纠结又有何意义?
你曾经才华横溢、傲视群雄,但你现在不是了,你得接受你现在的身份,抛弃过去的原则,做此时此刻正确的事。
这才真的需要勇气。
一个可悲的吸血鬼,一个我同情但不赞赏的人。
以上是我对这个电影的看法。
这年头所有描写人性与道德冲突的故事都被人叫好。
是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所有人都面临这这样一个困境:自己的本性和自己一直以来相信为美好的东西是矛盾的。
完全顺从本性是堕落,完全顺从道德是迂腐,两者都尽量兼顾是怯懦,两者都抛弃是冷酷、颓废。
总之依赖一种存在于自身之外的标准,只能使人走入疲倦、寂寞和无所适从。
医学上把心脏的肌肉归为不随意肌,就是不能用意志去控制的肌肉。
但印度的某些苦行僧声称能控制自己的心脏,他们说只要足够真诚地体会心脏的感觉,长期练习就能做到,他们让自己的心脏停止,几秒钟后再重新跳动,都能准确地做到。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控制心脏,但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清醒程度,只要安静下来足够真诚地体会内心的感觉,人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能给出一个来自灵魂和思考的做事准则。
所以长期练习保持清醒的人,会有自己确信的准则,不必依赖那些过时的、或是失败者为找借口而制造的所谓的道德准则。
如果一个人是这样清醒的,他就会自信,善于克制情绪,难于受攻击的伤害。
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道德的形成》,写的是关于5只猴子的实验。
很容易搜到,我高中时读到,这篇文章成了我世界观的重要部分。
文章大意是:道德因为某些荒谬的原因形成,一旦形成就世代延续下去,这个小社会中的成员永远遵守这个道德的原则,即使那个荒谬的原因消失了,道德的力量还是在延续。
无论一个人是否相信道德是像那篇文章里描述那样荒谬地形成,他必须承认这样两点:道德是后天的,道德是违反本性的。
关于几夫几妻才合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每个民族都声称自己的标准是最顺应自然的,最文明、崇高的。
其实依我看来,任何一种道德都是为束缚人的自由和快乐而存在,没有崇高可言,也没有任何天然的、自然的根源,全都是人工的、制造的。
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道德有维持秩序的功能,当时代改变这个功能消失的时候,道德哪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道德在我眼里一文不值。
当一个人的所有目标确定下来,他所有应该顾及的东西也就确定下来,根本没有额外再无缘无故要顾及的东西。
然而很多情况下,道德,就是这样一个无缘无故要遵守的东西,它增加了人的顾及,使人实现实现目标的能力削弱,有时甚至使其成为不可能。
我想所有小孩子都发现欺骗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零食或夸奖或零花钱,但我们被严格教导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诚实。
究竟为什么要诚实?
在短期看来这显然是一个损己的行为,很少有小孩敢于提出这个问题,但我相信多数小孩都有过这个疑问。
其实如果一个人只是短期出现在某个社会里,诚实毫无必要,诚实只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使得在一个社会中的长期生活更容易,所以诚实根本是一个纯粹利己的行为,诚实的人不比撒谎的人有半点高尚,准确地说,诚实的人比撒谎的人更狡猾、更工于心计,因为诚实的人竟然克制天然的冲动选择了放长线、钓大鱼。
一个勇敢地面对现实、冷静地运用头脑的人,应该明白所有自己遵守的规则都是为什么而遵守。
如果道德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些“如此理所当然以至于从没怀疑过”的东西,那么这个人是无能的、没有独立灵魂的,至少从思维能力上来说是有欠缺的。
常听到有人说“一件事的对错没有绝对的标准”,我认为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为糊涂和愚蠢开脱。
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目标和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确定了,那么他做每一件事的对错都是有绝对标准的。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确定的目标,只能说他不清醒,他没有理清思路把他想要的东西明确说出来,绝对没有任何目标不在乎任何事的成败的人,我认为不存在。
我并非反对遵守所有的道德,我认为人应该确确实实地知道原因、知道它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灵魂丰富或者其他目标而遵守,即使是最广为接受的、看似最正统与崇高的道德标准,都含有模棱两可、冠冕堂皇、经不起推敲的成分,所以在确切理解它之前,我拒绝受它的约束。
蝙蝠,看完了。
开头这一部分,其实信息量很大,但影片没有用高速剪辑去输出信息量,而是用跳剪去隐藏信息量,有意思…这个女主是真的像汤唯…难怪分手的决心就找汤唯了…前面铺垫的细节,后面都有展现,例如女主角的足茧。
没懂抽自己的腿是在干什么…宋康昊国民演员,倒是没有汤姆汉克斯那种只演正面角色的架子。
这有病不说,不会被误会为是艾滋吗…朴赞郁总喜欢加一点幽默,砸路灯那里哈哈…扎自己…太狠了…朴赞郁是真的爱炫技…奇观,人物复杂度,镜头,都很棒,情节差一点。
我靠,这么一大堆情节,就是为了生日快乐梗…快看完时看了眼豆瓣,发现居然还有原著,然后看了眼原著的豆瓣条目,就被简介剧透了…总感觉这个故事后面写飞了…我也不喜欢这种最后落在某个伏笔上的结尾。
剧情特疯特飞,但节奏非常缓慢平静,我是觉得怪怪的…5分。
朴赞郁导演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 其中蝙蝠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今晚又重新看了一遍,为什么说是有生命力的性欲,我从泰京的角度出发,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家庭妇女再到夜间飞行嗜血果腹的吸血鬼,这段过程都是从“爱”这条线延展的。
这些蜕变,都是因为爱上了神父,爱上了吸血鬼神父,性欲在嗜血、屠杀、舔舐、交合中黏黏糊糊的绽放。
两人在泰京和原配老公床上做爱,嘎吱摇晃的床在蒙太奇的手法里变成晃荡水声,原来在背德性爱的赎罪心理里,被两人淹死的老公抬着大石头横在事后的两人床间,背德感有时候会把性欲鞭挞到爽值100,也会把人的道德底线捅破,颤颤巍巍。
泰京显然是爽多于悲,她开始放肆,娇蛮,在被深爱中展现了几乎疯癫的一面,神经质的美女往往带着情欲,蜕变后的泰京就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性欲。
生命力的性欲变成一个符号话语,在故事后半段,有了体系有了结构,我眼中的泰京不再只是一个人,对于我而言,她是一个涂满鲜血的性欲解放的图腾。
当然最后的一切,都输给了阳光。
因为这只是电影 迷人的混蛋在现实中是要坐牢的
一边是象征仁慈、救赎的神父,一边象征邪恶、欲望的吸血鬼,朴赞郁靠这部《蝙蝠》完成了一次有关权利、欲望与救赎的思辩。
慈爱的教父因做病毒实验的志愿者得到了本不该有的能力,成为了吸血鬼,也许这只是一场考验,可紧接而至的是迷茫,彷徨与性欲。
在堕落和其滋生的爱中,剧情开始偏离爱情与娱乐,最终上升到了救赎的高度。
圈曲的医生尸体,锯掉脚的悬挂死尸,惊醒的女仆,失错的信仰者,流泪的婆婆,似乎他们每个人都在痛苦中看到了比痛苦更痛苦的东西。
死,永远不会是救赎,救赎也许本与快乐无关。
就像故事的最后,坐在汽车上女主角面对即将升起的太阳说“神父,我们曾经快乐过”。
化成灰的吸血鬼和没了明天的人们,他们的快乐已经尘封成了回忆,救赎的意义也许本就是让他们撇去生活旧貌,找寻一种更加质感的生活。
最终,象征男女主人公曾经幸福、青涩的皮鞋落下,他们放下了,而挣扎在生活中的你我他,还将继续与权利和欲望纠缠下去。
http://hi.baidu.com/%E4%B9%943%E5%B0%91/blog/item/f676d108e951ad326b60fbd7.html
标题:影评:《蝙蝠》:罪恶与人性的解读 ■ 入评理由:韩国国宝级导演朴赞郁“复仇三部曲”后又一力作,62届戛纳电影节入围影片。
■ 片名:《蝙蝠》 ■ 导演:朴赞郁 ■ 主演:宋康昊 金玉彬 申河均 ■ 上映日期:2009年4月30日 韩国 ■ 读家:宋绪新 ■ 推荐指数:★★★★★☆ ■ 一句话点评:一个吸血鬼偷情的爱情故事,一个关于罪恶与人性的另类解读。
自从听说朴赞郁下一部作品叫《蝙蝠》开始,我就一直很期待。
前三次人性与血浆的纠结让我对“仇恨”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知道这回的拧巴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与快感。
从网上下载了《蝙蝠》,看过之后,不禁为自己鉴赏能力有限而感叹。
一方面,是语言障碍的原因(英语还能听明白一些),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很难有精力注意朴赞郁的镜头语言,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看字幕和理解相对难懂剧情上,思考着主人公为什么要那么做,看过一遍之后知道自己错过了很多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得不再跳跃着重新看一遍全片;另一方面,电影主要是在探讨人性与罪恶之间的关系,但是其中在人性面对罪恶的动摇过程中,一些细微的情绪转变与潜台词都是通过演员不易察觉的表演变化体现出来的,如果不是在一个类似于电影院的密闭、黑暗的环境下集中全部精神,很难把导演所发出的的全部信号都得以完整接收,这也是我这部电影看了第二遍的另一个原因。
说实在的,如果要想把这部电影比较完全的理解透彻,像我这样的一般观众应该看二到三遍,第一遍了解剧情,欣赏演员的表演,体会电影所要表的思想内涵;第二遍关注导演电影风格的体现,比如镜头的角度、衔接与剪辑,更深一层的体会导演赋予这部电影的深层含义,以及理解在第一遍观影过程中没有明白的那些意向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第三遍注重电影配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体会导演与演员的呼吸,察觉拍摄过程中整体气氛的逐渐变化。
《蝙蝠》讲的是一个吸血鬼偷情的爱情故事,只不过这种偷情被赋予了某些道德层面上的借口,给这种罪恶找到了合理性的解释与情感的开脱,从而使这个故事显得格外的凄美与动人。
宋康昊扮演的是一位想拯救人类的神父,想消除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他在一次自愿加入某致命疾病疫苗试验过程中,感染了病毒,和他一样感染该病毒的其它500人都死了,他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输了吸血鬼的血,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可是能让他继续活下来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不断的吸食别人的血,但是他人性的良知告诉他不能犯罪,幸运的是,一个自愿献血的神父与一个卧床昏迷的病人成为了他事物的来源,就这样,一个带有人性的吸血鬼就这么诞生了。
宋康昊奇迹般复活的消息在他回到小镇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奉这位神父为神灵,都想让这位神奇的神父为自己生病的亲人祈祷,以使他们早日康复。
在宋康昊为一位申河均扮演的“药罐子”祈祷过程中,发现他们原来是小时候的朋友,于是在申河均母亲的热情邀请下,他经常到申河均家做客,打打麻将,期间和命运悲惨,没有经历过真正爱情的申河均妻子金玉彬渐生情愫,二人在享受偷欢快乐的同时也被这种背叛行为的罪恶感折磨着。
在宋康昊主动告诉金玉彬他是吸血鬼后,二人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宋康昊想带着金玉彬远走高飞,而金玉彬却想利用宋康昊把经常欺辱自己而且无能的丈夫,申河均置之于死地,在一次故意安排的钓鱼活动中,宋康昊把申河均推到了河底,并用大石头压住他,不让警察发现,本以为从此二人可以没有障碍的欢度二人世界,没想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其实是有增无减,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幻想着申河均湿淋淋的身影在他们身边游荡,无论他们在吵架,还是在同床共枕,甚至两人在做爱过程中,身体中间也夹着一个申河均。
在一次疯癫的吵架之后,金玉彬无意之间把她利用宋康昊杀害申河均的真相说了出来,致使宋康昊非常愤怒,在申河均母亲面前掐断金玉彬的脖子,一股鲜血从金玉彬的嘴角流出来,这时候宋康昊人性的情感使他追悔莫及,他不想看到自己深爱着的爱人就这样死在他的面前,于是他不顾一切,割腕放血,想让金玉彬能够喝到自己的血进而复活,他成功了。
但是喝到宋康昊的血也使得金玉杉感染了那种病毒,必须不断的吸食人血,从此金玉彬不断用杀人的方式获得人血。
一次麻友们在申河均家打麻将的过程中,申河均被杀的真相被全身瘫痪申母揭露,金玉彬大开杀戒,人性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一切,宋康昊非常纠结,一方面是自己为了爱情救活了自己的爱人,另一方面,这种无法原谅的罪恶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最终他选择了人性的灵魂,抛弃了人性的肉身,带着爱情与自己亲密的爱人拥抱着迎接那火红并且致命的阳光,二人在日出之后化成两堆灰烬,唯一留下的,是那双见证了两人爱情的皮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无比的漂亮。
本片在色彩运用上,基本上可以说是自杀式的大胆。
黑、白、红充满着整部影片。
“黑色”代表着压抑、绝望,是宋康昊眼中世界的颜色,本来抱着拯救全人类思想的宋康昊,自从成为吸血鬼之后,在欲望的不断使之下,内心中希望被残酷的现实赶走,他周围的人虽然都披着一身人皮,但是背地里却都在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申河均和他的母亲欺辱金玉彬,以及经常到他们家打麻将的麻友们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罪恶感与人性不断的斗争,自己也在偷情与后悔之间不断挣扎,他与金玉彬在医院偷欢开始之前,不断劝说金玉彬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以后不要再来了,这表面上是在对金玉彬劝导,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祷告,“神圣的主啊,请宽恕我的罪行吧”。
“白色”代表着重生与希望,是重生后金玉彬眼中世界的颜色,起死回生的金玉彬在恢复正常后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唱着歌把屋内本来是深色调的墙都粉刷成白色,并在屋顶装上无数盏白光灯,这是一种对自己重获新生心情的释放,看到了白色,她就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与兴奋。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是两人之间爱情的颜色,用一部时下很火的美剧片名来形容这种爱情再合适不过——“真爱如血”。
两人感情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是通过鲜红的血来表现的。
当金玉彬看到宋康昊躺在地下从输液管内吸着病人的血时,她知道了宋康昊是吸血鬼;当宋康昊杀死金玉彬后,也是从她嘴角淌出的一缕鲜血,唤起了宋康昊对爱情的留恋;最后两人面对大海,等待红日的出现,当鲜红的太阳从海平面渐渐升起时,海水也被这鲜红的太阳照得成了血海。
从整部影片的效果上看,这种大胆自杀式的尝试,非常贴切的反应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是整部影片烘托气氛过程中一个极为闪亮的一笔,极具朴赞郁的电影风格。
据说朴导演对这部近作的满意程度超过了以往他的任何作品,而本片也因其情欲场面被冠以韩国版《色戒》之名。
事实上《蝙蝠》的尺度根本无法同《色戒》相比,唯一一个有些竞争力的画面就是片尾宋大叔的那次露点。
脱胎于西方吸血鬼的故事,本作里的男女主角的吸血鬼形象却与传统中的那些同族们大不相同,虽然也都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虽然也必须靠吸食血液来维持生命,虽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血液来发展成员,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区别甚大。
病发时口吐脓血、浑身水泡的样子很恶心,根本不能跟西方吸血鬼那优雅而又危险的气质联系在一起,虽然男主角也很儒雅,女主角也很危险……与“复仇三部曲”相比,《蝙蝠》带给读者的刺激也许并不大,剧情方面标新立异,却远没有复仇系列那样给人以残酷的震撼;然而它所探讨的关于人现实与内在的那些矛盾,未必就没有复仇系列那样来得深刻。
区别在于,复仇系列将残酷完全暴露出来,就是要让观众感受主人公的痛苦;《蝙蝠》却不同,它反而是在用幽默的手段淡化观众的紧张情绪,被反复玩弄的,却一样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德问题。
朴赞郁的影片总是将所有情绪都积攒到最后才大爆发,而且大爆发时仍然隐忍着、遮掩着,生怕这种大爆发会失控、会殃及池鱼以及无辜人等。
于是,看这部133分的影片时,前80分钟都一度有一种朴氏江郎才尽的错觉(看《亲切的金子》时一如是),直到第二个吸血鬼的诞生。
两位彼此深爱的吸血鬼互噬对方的场景,几乎是我所看过的朴氏作品中给我最大shock的一组画面,即使OLD BOY中切舌、生食章鱼,怕也无法与之等同。
似乎也只有复仇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中裴斗娜和申河均的几组镜头可与之等观(孩子落水、申河均石头葬姐的那组镜头,裴斗娜被宋康昊电到失禁的那组镜头)。
而在金玉彬也化身为吸血鬼之后,故事流程就渐渐变成了宋康昊的赎罪之旅和金玉彬的杀戮之行。
宋康昊赴死前特意到露营地猥亵女信徒,就是为了打破自己的神圣形象,令其他人记得自己的恶,同时也令那些人可以回归现实。
特意加入这个场景,实在是一个充满东方灵性的妙笔,失去尊严失去尊重比选择赴死更需要勇气,而宋康昊仍然去做了。
而宋康昊除了因误会家暴而错杀了申河均外,只杀过盲神父一人。
之所以杀盲神父,大抵是因为盲神父为了自己能够复明,变成吸血鬼也在所不惜的真实面目。
这种和道德相背离的利己主义,这种背叛信仰的疯狂,是宋所无法忍受的。
所以一直到死,宋会为错杀申河均而充满负罪感,会为将金玉彬变成吸血鬼令其随心所欲杀戮无辜而懊悔,但却从没为杀盲神父而自责过。
另外,最后一组镜头,身体化为飞灰,而那双定情之鞋掉落尘埃的画面,怕也只有悲天悯人而又残忍无情一如朴赞郁者,才能拍得如此令人肝肠寸断。
“本来我们很幸福阿。
神父。
”她幽然婉转的说道。
似乎又回到他印象里最初时的天真与宁静。
而这也是全剧最后的对白。
在那之后,血染的、波涛汹涌般的海潮,伴随大地之光,将他们彻底淹没在那片纯白的殷红中。
这结局我是意料到的。
就像很多意料到的人一样。
然而还是感到压抑。
仿佛结尾时那些在日出下奔腾潮水的无情推打,仿佛她夜不成眠赤脚跑在无人巷尾的喘息,仿佛他心怀飢渴及罪恶匍匐在盲眼神父膝下时痛苦的脸。
为什么。
我这样问自己。
是的。
在他们向彼此交付第一次的时候,他们还是那样快乐。
她一向隐藏在猪狗不如生活下的灵魂,还有他因嗜血而背离上帝的罪恶。
都在他们进入彼此的一瞬间褪散。
他舔噬著她的双脚,而她吸吮著他的手指。
那一刻他们好似都寻找到了救渡与安慰,胜却对于血液或是归宿或是一切的饥渴……就如同生命再度被点燃。
然而生命如此卑微。
人类抑或是吸血鬼都逃不过心中的那个局。
在她眼里,世界是肮脏的。
源于她被抛弃的童年,又长期沉浮在被控制、无生气、严厉的环境中。
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讲到,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会产生两种最强烈的情绪:一是敌意,二是破坏。
弗洛伊德说,人有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人如果在欢乐的、欣欣向荣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就会产生生的本能。
相反亦反之。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她,可想而知。
所以她自残,以此来宣洩心中的痛楚。
破坏和仇恨已经成爲她本能的一部分。
而在他眼里,世界被神的恩慈所笼罩。
他愿以自己性命的付出去拯救更多可能在苦难中沦落的人。
他是孤儿,因教会的收留得以存活。
他成长为一名神职人员,一位教父。
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在人死前赦免他们忏悔的灵魂。
心中充满感恩和博爱。
所以当他们交融在一起,即使他们填补了彼此心中被爱的空缺。
也注定是场两败俱伤的悲剧。
那一刻,她贪婪的啃噬他手腕中溢出的冰冷血液。
而他也怜惜的品尝著她手腕流出的最后一丝温热。
他说,生日快乐。
重生,是他给她的最过热烈与盛大的礼物。
在她人生第一次生日的时候。
一切都开始暴露了。
她的破坏与仇恨终于在拥有强大力量之时得以挥洒。
于是她顽皮的像个孩子,本能的欲望控制了她的一切。
而他本能的宽容她的所有罪行。
内心却已挣扎得面目全非。
当上帝赐给你异能,你敢要吗。
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要得起的。
就如同他得到了,但事情并非他所能控制。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他的力量再过强大,也还是显得那么渺小。
很早以前,他就说他不再是神父了。
结局的时候,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演绎了一场强奸未遂的戏码。
然后他笑了。
因为一切都已被拆穿。
从他故意放掉那个菲律宾女人的时候开始,他已经决定了灭亡。
然而他是既为罪恶的事实,也要让世人知道,他已和上帝无关。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依旧是无比虔诚的。
直到死,不愿自己肮脏的血液再与圣洁有丝毫沾染。
她还是爱他的。
即使她怎么闹,怎么杀戳。
即使她跟他说,我们完了,今后一拍两散。
然而就像他对她说,你现在,是我唯一拥有的。
他又何尝不是她的全部呢。
其实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也许她还贪恋着那么些许,曾几何时的,与他相依相偎的幸福感。
只是反正到最后,他也还是和她一起的。
于是,算了。
他说,我只是想和你永远的在一起,即使是在地狱。
她靠在他的肩膀上淡淡的说。
本来我们很幸福阿,神父。
最后的最后。
那双他曾为她穿在脚上的鞋,就那样在风中坠落下来。
也许从开始,他就让她担负了她不能承受的重量。
然而。
有那么一刻,他们都曾相信。
他们的幸福,会是永恒的。
最后,相铉脱掉了宗教这件外衣、露出鸟儿的那刻,他终于放下伪善拥抱了内心的善,平衡了他的欲望,抵偿了他的罪。心中无地狱、小兽般的太珠,最终还是乖乖坐在她的爱人和「导师」身边。最后那双鞋子真是经典,但如果太珠能特立独行飞走,就更帅了(于是有了stoker的India?)
很变态.很恶心.在考验着观者的底线.除去语言,我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北欧或者日本片.本来打算给一星..最后剧本还是让俩人挂了.我也就给五星了.
朴贊郁。血和尖刀看得我頭皮發麻 但也掩蓋不了伱的才華。好樣的。
朴哥 还是那么赞
看了有点开心 哈哈哈 喜剧的点很多 很CULT啊
3.5;就是个虐啊
没看完
吐血……
终于把这部让我在“无耻混蛋的纸牌游戏”中死的很惨的电影给看了!我说怎么我问“是不是英雄主义片子”的时候有人点头又有人摇头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朴赞郁让人看到了吸血鬼题材的另一个全新的方向,非常智慧的挖掘。浓烈的朴赞郁的暗黑风格,非常吸引人,同时又非常言之有物。《蝙蝠》借着吸血鬼题材的外形,描述的是欲望的无限,欲望膨胀的那种不可控的发展过程在无形之中高超地完成,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出色演技令人印象深刻。
跟《再生号》足以一拼的LJ
尺度很大
= =就喜欢这个调调!!!!!!!
充满着情欲、矛盾、内心的冲突的电影就是这么吸引人啊~几场高潮戏的处理都很出色~
一个沦陷与战胜心魔的过程,荒谬得无比时髦
想讲的太多 却什么都没讲清楚
垃圾的炮制
标签那么多说明一片混乱~一星给宋胖以纪念他性感的演出
韩国导演我只认识两个 朴赞郁 奉俊昊
【1.5】用这样的题材去讲信仰与爱的破灭与重生,其实是比较合适的。但奇观和隐喻制造得太多,扰乱应有的节奏,整部电影都几近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