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开播不久以后的事,翻译的福布斯杂志文章,原文链接看下面http://www.forbes.com/sites/jeffbercovici/2012/07/23/how-hbo-made-it-look-like-critics-liked-the-newsroom/HBO如何通过移花接木来让观众觉得评论界好像喜欢《新闻编辑室》Jeff Bercovici评论界对阿伦索金为HBO台制作的描写电视新闻行业的这一新剧的总体反应一直是比较冷淡的。
Metacritics.com对其获得的所有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的加总平均以后的得分清楚的显示为平庸的57分。
而且即使是那些总体上接受该剧的评论人也大都为他们的肯定态度附加了相当多的补充说明和保留意见。
(http://www.metacritic.com/tv/the-newsroom/critic-reviews)但你从HBO现下使用的该剧宣传广告上可绝对没法发现这点。
其在最近这周新一期的《好莱坞报道者》杂志上登出的覆盖两整页的跨版广告和其在其它许多媒体上所用的广告版本一样,引用了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沙龙杂志》网站等在内的24家媒体所给出的那些听起来令人凝神静息的赞誉之词。
但是这些推介广告所摘录的以上三家的评论文章实际上都是明确的负面评论。
摘自《纽约时报》评论中的句子被置于顶部作为横跨整个广告海报的通栏式标题,该句在广告中显示如下:“风趣,老练,并具有令人无比激动的戏剧能量.......一种具有魔力般的台词处理方式......具有诸多的魅力。
“( “Wit, sophistication and manic energy…A magical way with words…a lot of charm.”)《纽约时报》的电视评论人Alessandra Stanley确实写过这些单词(全文看这里tv.nytimes.com/2012/06/22/arts/television/the-newsroom-an-hbo-series-from-aaron-sorkin.html?pagewanted=all)但她在同一篇评论里还写了:“从最坏的角度说,该剧恰因其这种道貌岸然,故作清高的虚伪伪善作风而自食恶果。
“并进一步指出该剧“实际上和剧中所表现的像Fox或MSNBC这类现实中存在的有线电视网的新闻节目类似,有着完全一样的问题和缺陷。
“(“[A]t its worst, the show chokes on its own sanctimony,” said it “ suffers from the same flaw that it decries on real cable shows on MSNBC or Fox News”)并且指出该剧的中心结构的构思本身“很可能是个错招“。
《时代周刊》的评论版主编James Poniewozik在他为非该刊订户所写的免费简明版剧评中直截了当的把他对《新闻编辑室》一剧的看法总结为“我不喜欢该剧“(I was not a fan.原文链接http://entertainment.time.com/2012/06/21/dead-tree-alert-blowhardball-the-not-so-special-comment-of-hbos-the-newsroom/)但是该广告却设法使他的评语变得听上去好像他挺喜欢该剧的,并吹嘘道“台词语速令人激奋......捕捉刻画了其中的兴奋感“(“The pacing is electric…captures the excitement.” 实际上全句后半句是he captures the excitement of not knowing what comes next even when we do know (if you remember the news))该广告对《沙龙杂志》网站的Willa Paskin的引述中称她认为该剧“令人着迷,引人入胜,激动人心“,实际上她是这么写的:“该剧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令人着迷,引人入胜,激动人心,傲慢凌人,自以为是,使人暴怒的大杂烩;一剂自吹能开启民智,实则只会煽动癫狂的特效药。
“(原评论地址http://www.salon.com/2012/06/20/newsroom_aaron_sorkin_does_the_daily_show/singleton/)然后该广告又接着宣称Paste杂志的Aaron Channon说该剧“非同凡响.......充满灵性.....“,其实以下这句话才是他的评论中更有代表性的观点摘要“就HBO和AMC在过去这些年已建立起来的标准相比,《新闻编辑室》开始这几集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失望。
“(原评论链接http://www.pastemagazine.com/articles/2012/06/the-newsroom-review-we-just-decided-to-episode-101.html)这当然算不上是啥丑闻,电影的制片商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就一直不断地在搞这样的把戏,也一直不断地被人揭发出在搞这种把戏。
更何况,公平的说,那个广告所引述的摘录中也确实有一些来自真正热情的正面评论文章。
但通过歪曲批评性剧评的内容使它们看起来像是好评的手法,却怎么看也不像是HBO长期以来的作风,因为他家的绝大多数剧集几乎都一经推出就立时成为评论界的宠儿,所以他们过去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有这种作风。
上一部遭遇到如此糟糕的评论届反应的HBO新剧是短命的“John From Cincinnati他乡来客,” 那部剧在Metacritics上最后只拿到51分的综合平均分。
《时代周刊》评论版主编Poniewozik 说他不记得此前曾有哪家电视台敢对他写的任何一篇评论文章耍这种花招。
他事后揶揄道:“这对一部讲述新闻业操守的电视剧而言,可谓是很反讽的营销方式了“。
不过,在我提醒他该广告的状况的时候,他立刻在推特上对该广告的这种恶劣影响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
并且还写电邮向HBO台投诉此事。
我自己也写了电邮给HBO台要求其对此事予以置评,并且至今还在等待他们的回应。
另外,声明一下,我自己最近也一直在为《绅士Esquire》杂志写《新闻编辑室》的分集剧评,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对该剧的最新单集的评论http://www.esquire.com/the-side/feature/tv-recaps/
新一季的The Newsroom以一個GENOA行動來開局,從已播放的第二集看來起碼是前半季的主題,這應該是取材於當年“死亡之谷“節目的事件,問題在於放到今日的反恐戰爭,這類行動中使用沙林毒氣的可能性有多大?
先扯遠一點從這個虛擬事件中的主角MARSOC說起,MARSOC一般認為是在2006年成立的美帝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司令部的簡稱,編制下主力MSOR前身就是似乎不那麼“聞名”的USMC FORCE RECON,同編制下在役的還有一堆特戰單位,而劇中的製片和電話爆料的特戰人員都直接以MARSOC或MARSOCs代稱了,那究竟這是指那些部門的特戰人員?
還是現實中已經形成了以MARSOCs代稱的習慣,這可能只能待行內人爆料了。
再說到的是沙林毒氣的問題。
化學武器不同於一般的武備,存放使用條件較為嚴格,在阿富汗那種經常被人殺上門找茬的基地估計美軍不敢放,巴基斯坦這種隨時反水的國家老美估計也不放心。
那靠近一點的就只剩下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或者是中東如沙特/巴林的基地等等,而在1997年《禁止化武公約》生效後,美軍是否還會前沿部署化武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即使美軍在全球仍然部署有化武,在類似的救援行動中有沒有必要用到化武?
一是所拯救的目標人物價值有多大?
以阿富汗戰場來說,05年“紅翼行動”以及後續的救援行動中海豹被打得傷亡慘重,但即便是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使用化武去挽回局面。
二是作戰支援,現今美軍的空中支援能力已遠非越戰年代可比,95年波黑戰爭期間,為營救飛行員奧格雷迪,美軍短時間內組織起了包括四十多架飛機在內的救援力量,前面說到的“紅翼行動”以及後續的救援行動也出動了8架各式直升機,而在這個虛擬的GENOA行動竟然只是依靠AH-1眼鏡蛇以及不知道是否存在的AC-130,實在是太不像美軍尤其是USMC的風格。
三是使用化學武器後更容易被取證。
四是使用化學武器對目標人物的傷害及對救援行動速度的影響。
這一季的The Newsroom已播映近半,就現在的劇情看來,這個虛擬的GENOA行動還是疑點甚多,難以說服紅隊.....
完整的一季,在威尔语无伦次对麦克求婚时候到达高潮。
是我在《英雄》第一季、以及《邪恶力量》第二季之后,看到的最完整的一季美剧。
是的,我也被感动到了。
我上一次被求婚桥段感动还是在高二时候的中午的山东卫视,也是超人向他的同事求婚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人非草木,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这三个词总是会接踵而至,当然,起床的闹钟声除外,我不是一个政治迷,更不是一个美国通,支持我看完这两季的NEWSROOM最主要的就是两位主角角色之间从相互伤害、逃避、试探,到共同面对、共同度过、再相互坦诚的过程。
就像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最终都会带着唐三藏到达西天,取到西经,我们的恶趣味在于,拭目以待这段路程到底有多艰辛,第三季,威尔夫妇,我们来了。
At a time when trust in media is declining because of the rise of partisan news, when newspapers seem to be dying every day and online clicks reward stories about celebrity scandals and soft-focus pictures of kittens, "The Newsroom" offers an inspirational alternate reality. The PR industry might be bigger than journalism and certainly pays better, so the attraction for young would-be reporters has to be something bigger than a paycheck or job stability. The attraction is a job that comes with a built-in sense of purpose, that sweet soul spot where idealism meets realism. That's what journalism at its best promises to provide. And even though the reality might involve long hours, lots of criticism and little compensation, our democracy depends on it. 这是cnn独立评论员John P. Avlon7月对newsroom2.0的评价,触痛到不舍得删除任何一个词。
深夜在看完信息量超大的第六集之后有感而发。
出于个人原因,本人对时事到政治的接触back to能记起的中国祝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当时的认知仅停留在对世界格局,思想政治形态不同的初步了解。
上中学后有幸主持时事新闻,但当时班主任并未把学习成绩之外的任何指标当做重视你欣赏你的标准,哪怕标准之一,却仍未减弱我对发生在身边和远方事情的关心和思考,结果是根本不会去选择学习理科,导致对新闻的热情还是在一些外在压力下逐步减弱(以上均为bullshit,bullshit irrelative to this toipc),总结起来因为中间的间隔加上的身处外国语学校,又来了==,中文写作能力明显给出生在记者之家的后代脱了后腿,英文表达更没法达到上版面的水平,甚至有时微博都语无伦次,what a pity。
Anyway, back to business.最近发生在身边关于政治的是袋鼠国大选,从吉拉德举旗起义到又被倒戈,澳大利亚的政坛也如其一如既往的亲美态度一样拿脸去贴人家锭一般的发展。
起初抱着看待西方政治自由民主,这个词儿也就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才会经常放在嘴边。。。
从对反对党在黄金时段做广告公开指责对在野党政策不满的惊讶,到用心在权衡和分析两派的分别和立场,到现在有点厌烦low politic的低级趣味,最终激起了本人对新闻追逐的热情。
可悲的是我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来看待本届大选,回馈我的也不过是吹毛求疵,满口大话,捕捉花边新闻这些失去实质性的政治手段。
也许你会说,政治就是这样,那请原谅我的玩世不恭。
媒体被赋予了仅位于行政,立法,司法的第四权,虽然没有成文规定,但是媒体的影响力当今早已超过了不容忽视的定义。
亦如本集jerry剪切采访的时候,剪掉的何尝不是新闻从业者被赋予的光荣和责任,对此作者在这里表示很失望。
作为如此优秀的团队中的一员,此剪刀手毁掉了之前news nightt建立的所有,所有。
有时候灵魂会被很多东西无形的出卖,速度快的连自己都无法反应以及改正。
如果jerry有时间,像上一季报道击毙本拉登时给自己哪怕一秒的时间思考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结果会是怎样,或者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要去的远方在哪里,目的是什么,我们就会成为比前一秒钟更优秀的人。
不可否认,newsroom 激发了我对新闻,拾起了对我一直赶兴趣的东西的热情,改变从这里开始,像不像句广告词啊。
May my sweet soul still shine when idealism meat realism, because that what life is defined.后记,刚才查了一下字数,排除quote有900多字,小时候要是周记能发挥到这个速度就好了。
从季初混乱至极的时间线和故事线,到季中不断积累的冲突和力量,再到结尾三集戏剧张力的全面爆发,两个多月的时间Sorkin和HBO给观众讲述了一起精彩绝伦的新闻“事故”的发生发展和高潮,而其规模之大就好比说水门事件是深喉一手捏造的程度。
与第一季大肆宣扬自己“伟光正”又带有精英和理想主义的新闻观不同。
这9集里除了彼得雷乌斯乱搞的事件外,几乎没有诸如BP石油泄漏、击毙本拉登、埃及政变、党内选举,super PAC,还有窃听丑闻等等可以毫不费力的做出正确又合乎伦理的新闻事件。
反而新闻事故成了本季编辑室里的冲突主题。
卡恩性侵案进展的审查漏洞、911录音的剪辑失误、险些错判密歇根州众议院投票结果,加上作为主线剧情的热那亚行动,Sorkin一下子从教化众生的传道士变成了冷静严苛的观察者,检视着每一个编辑室里的人在面对困境和危机时如何做出关键性抉择。
“你知道我喜欢Will什么吗?
他从不咬定任何事,他内心有挣扎,他从不确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即使有时候确实做错,但他努力做到正确。
”上季里Mac对她的前前任男友刚说了这番话,回过头来,这句话就为第二季做足了铺垫。
但说来说去挣扎的还是这帮编辑室里EP,SP,AP之类的Senior。
Mac依然在因为自己的Cheating被Will的惩罚虐的死去活来,即使剑桥辩论社的女王也得在爱情面前俯首称臣;Don对Maggie的亏欠只持续了一集就陷入了对Sloan的Crash,当然哥大新闻学院毕业的他还是务正业的,比如追了9年的Troy Davis案;Maggie简直惨绝人寰了,男友、女友、备胎全跑了,本来想当非洲事务的专家,结果还因为小黑孩的死给自己带来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负罪感;Jim这个上季的纯屌丝,忽然一下从备胎逆袭成了绿茶渣,除了一腔热血的怒斥竞选中的空话套话,到头来这一季的新闻他做得真是不怎么样,女人的事情倒是解决的挺地道;至于Sloan和Neal这对靠Geek卖萌的天然呆没有什么可烦恼的略过不提。
Will和Charlie这对堂吉诃德和桑丘才是最挣扎的一双。
Will挣扎的事情太多了,从被撤下911纪念报道到父亲去世再到播报假新闻,已经让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节和保护欲又道德感爆棚的话语精英精神崩溃,除此之外他一面要教化大众,一面还不得不保证收视率,夜深人静了还要挣扎于对“跟前男友鬼混了四个月”的Mac纠结又别扭三百棍子都打不出一个屁的爱恋。
Charlie老爷子就更心酸了,“有那么一瞬间我真想杀了你,但是我冷静下来后想,有什么可以让Charlie Skinner比死还痛苦呢?
”Sorkin借着黑了Charlie的海军情报部线人之口,告诉观众新闻伦理和公众信任对于这个当新闻部主席的老头儿来说真的比命还重要。
三次的redteam过去,Charlie终于还是给热那亚行动开了绿灯,结果是48小时内被证明完全虚假,对采访视频做了手脚的制作人Jerry把罪责归咎给了审查体制,上诉ACN非法解雇自己并要求巨额赔偿。
这时候,这群挣扎了许久的人们似乎终于看到了解脱的出口,辞职。
“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
它使人对自己人格作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
对象是什么人,毫无关系;值得也可以,不值得也可以。
”毛姆在《刀锋》里这样说道。
于是这群搞新闻的,从高层开始,新闻部主席、主持人、执行制片纷纷向管理层提交辞呈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负担责任,也是为了保住培养起来的队伍和节目。
队伍里的人也嚷嚷辞职,表示没有识别出假新闻自己也有份,要求与自己的上司共进退,同时以“辞”明志。
最混的还是高管,直接说你们就是群捣蛋鬼不挣钱还净添乱,,这虽然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商业决定,但是我不接受辞呈,因为你们是公司的骄傲,简直让人感动的涕泗纵横。
但是这帮倔驴一样的新闻人,怎么可能如此就被轻易说服呢?
比起让公信力蒙羞,还是尽早回家种地扫大街比较好。
于是Charlie拿着纽约市环卫工人入职考试说谁特么大选直播出岔子就给我去扫大街吧。
当然作为主席,最后也还是Charlie力挽狂澜,在那条彼得雷乌斯的突发新闻和一条会影响选民投票的一般新闻中,大家一致选择了有利于选民的一般新闻,因为那会影响到公众利益,然后这个老头终于如醍醐灌顶般的想通了,大家在这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了多么巨大的成长,除了报道了假新闻本身,其他流程与制度上大家已经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了,又何必苛责自己呢?
他决定顶住压力留下来。
接着另一个挣扎着的小伙伴Will,听完这番慷慨陈词也开窍了,拿着25w美刀买的tiffany就找Mac求婚去了,反正她也没做错除劈腿以外的任何事情,更动人的是这段表白让世界上口齿最伶俐的男人都不免舌头打结。
最后管理层也下达了决策,不接受辞职,并且与原告战斗到底,之后理所当然的就是Happy Ending,大家抽雪茄喝香槟,庆祝无人辞职,庆祝大选报道顺利,庆祝Will和Mac终于修成正果,每一个人都挣脱了自己的挣扎。
新闻就是一件择善从之或者说择正义而从之的事业,这可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了,所有想这样做得人都将挣扎,都将焦虑,都将怀疑,都将身负罪恶感,因为不确定我们做得是否正确,不至于像Jerry那样看到战争罪便咬死不放最后自己的执念酿成恶果。
所以在这一季里Sorkin一反常态的给了这部纠结的剧集一个大团圆,告诉每一个为着正义、神圣、善良、真相而奋斗的人们,我们注定挣扎,但是也要偶尔原谅自己,才有力气继续向前。
毕竟,连Will和Mac都幸福了。
PS:“第一次注意你的时候是你点开黄色新闻警报的时候。
”“那只是黄色警报。
”“但你就是忍不住”本季最让人泪奔的台词,没有之一PS2:祝贺Jeff Daniels获得艾美奖视帝!
《新闻编辑室》第二季的结局来得有点儿快。
在大选夜,在开庭前夜,在所有事情都如同弦上箭一般紧绷着的时候,Sloan终于吻了Don,Will也终于向Mac求婚。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却都能够温情对视的,爱情。
Don在拍卖会上匿名模拟了众多竞价对手并高价拍下Sloan的书,这是一种在不远处沉默而付出着的爱。
我们也常常会为爱人们悄悄做些什么,但还是想他们能以某种方式获知这种付出,然后得到些许回报。
也许这是人性里的一种往来,我们等不及。
而很奇妙的是,电视里书里所描述的感动,往往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不得知,于是我们所感动的,不仅仅是默默的付出了,而是坚持着的付出。
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在幻想着有一个人这么不计回报不累时光地对自己好,然后感动,然后长久地为这世上添一曲爱的颂歌。
我想,肯定是有这样的故事的,但不一定轮得上你。
那么Will和Mac不同。
这是一对冤家,是一部戏剧里必须存在的矛盾,是很多人的缩影,同时也是很多人的意淫。
Mac因为向Will坦白背叛而导致分手,过去多年却还是无法让执拗的男主理解她。
最后,在引咎辞职的关头,Will终于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总是在无意识地保护着Mac,终于想明白Mac除了在对他投入感情之前的短暂背叛之外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爱与责任而向他坦白那不是错。
反而是自己一直在伤害她。
Will:我爱你,嫁给我好吗?
不管你做什么答复我都会爱你,以后我再也不会伤害你,以后你说什么我都不会再离开你···Mac:你说什么?
Will:我说嫁给我好吗,在这之前我说我爱你。
然后拥吻,Mac说她等得够久了。
这一段我反复看,热泪盈眶。
我在想,美国人的恋爱模式真奇怪,他们一生中大概有几十个几百个约会对象以及约炮对象,然后从中得到一个合适的人。
他们不轻易说爱,却爱得很彻底。
他们不叫嚷着等待,却确实在等着。
有那么一刻我在想象,或许很多年后我的前男友G也能想明白这些事,然后在那么一个类似的场合向我求婚,略过相疏相离的多年,略过各自的多段无疾而终的恋情,略过从前的撕裂与痛苦,略过这艰难的人生境况,然后我毅然决然地说好,说我已经等了太久了。
没有理由。
这样多好。
最近我很想他,我大概可以承认我无法忘却他以及那些有关他的时光,但这并不妨碍我有之后的恋爱甚至婚姻。
突然理解了一句很俗的话,走出一段感情的最好方式便是投入下一段感情。
我想在我有下一段之前,我还是会抑制不住地想念他,但当我真正有了下一段的时候,我现在都可以想象我会多爱那个未知的人。
而讽刺的是,多爱一个人又并不代表他便能与我相伴一生,或许到最后,最后的最后,我为之穿上嫁衣的还是最初的人。
原来。
爱情是不必一成不变地专一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段爱情,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但感情要,与之相伴便立誓永远相伴吧。
愿好。
说实话经历了背叛、分离、相互攻击的情侣最终还是修成正果走向婚姻的这种结局可能被认为俗套,但是我还是觉得The Newsroom S2E9末尾Will向Mac求婚真是太好了,难以置信的感动。
在他们这段感情因为一段糊里糊涂的背叛,一方遁入阴暗四年,一直支付心理咨询费用但从没去过,一方逃去跟进战地新闻,子弹也挨过回来之后眼中还是亮晶晶,闪烁着她对道德与民主的坚守,还有对爱人的信任和爱慕。
这姑娘智慧、自信、干练、美丽、富有同情心和领导力,把控着整个制作室的秩序,你怎么有办法不去爱她?
很戳我的一点是在彼此争斗试探的过程中他们对彼此小小的攻击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在维护对方,无与伦比的默契使他们能预判对方的心动并提前采取下一步行动,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办法不在意对方,没有办法Let it go.所以你能看见Will McAvoy虽然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在终于认清自己的内心,翻出之前为了反击Mac买的钻戒后四处奔跑寻找他的爱人,而这个片子里他上一次奔跑是5月1日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要做突击新闻。
此辩才无碍的讨厌鬼终于在鼓起勇气表达爱意时也难得结巴,前言不搭后语地讲我爱你你是否愿意嫁给我,得到答复之后以看起来甚至有些笨拙的方式与Mac拥吻,因为左手握着盒子右手捏着戒指。
有艾伦索尔金这个金牌编辑招牌,这季当然也不会差到哪里,但看完后感觉还是不如第一季精彩,上季一开局威尔就通过一大段质问强势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挣扎,后半季通过对茶党的层层抨击深化了这种表达,最后一集这些抨击顺理成章的达到高潮。
中间有穿插了男女主的狗血往事,看起来很带劲。
而这一季开局有点平淡,中间关于假新闻的冲突处理也感觉不是很强烈,不过总算给了个求婚的结局,让我期待一下第三季。
PS,感觉女主老的好快,去年的第一季看起来明艳爽利,这季感觉就有点憔悴不堪的样子。
最近为一堆杂事忙得焦头烂额,以至于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居然能感受到虚伪的励志,决定把这片从三星改成五星。
当然也有可能找回理性之后改到四星,因为如果按照迪士尼的路数,本剧绝对就剧终了,可事实上只要不是童话,故事都还要继续,虽然一想到也许下季会出现“Mac发现Will瞒着她跟八卦女交往过一段时间”的狗血剧情,我的心都直抽抽。
本季真是一个指导做挖粪报道(别嫌我用词粗俗,这是新闻史教材上的词汇)的好教材,而且这粪挖错了的剧情设定更加惊艳——是的,它还是教材。
可惜得很,我没做过挖粪报道,只上过媒体巴士,所以Jim的故事让我更有带入感。
在导入与剧情完全无关(是的,大家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的故事前还想说一句:用大选报道结尾真加分!
美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发展都跟大选报道很有关系,我们这些报道不成大选的前记者只有羡慕妒忌恨的份儿。
好了开始讲故事。
我曾经在媒体巴士上做过意义不是那么严格的新闻官。
话说有一次,各省主流媒体都跑到我们这儿来采访灾后重建的事情,部里指定我们做东道主,带着大家登上巴士去各区市县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的记者也上巴士,负责写通稿(不强制别家记者使用)兼联络,勉强可算新闻官吧。
原本负责这事的记者对我们主任说她在车上写稿会晕车,要求换人。
于是我虽然是一个坐在车上发短信都会晕车的主,可我没有当总编辑的丈夫,也没有在部里当高官的爹,我只好去了。
都说了,我没有当总编辑的丈夫,也没有在部里当高官的爹,所以我不光得当好这个意义不是那么严格的新闻官,还得远程指导我的实习生做好我本该做的新闻。
于是我在每天采访完了坐车回酒店的路上给实习生打电话,问她当天跑新闻的情况,大致听她说一下采访的内容,觉得有不到位的地方就让她马上跟采访对象联系。
一通电话打完,也差不多到酒店了,别的记者吃饭,我赶紧把通稿写出来;别的记者吃完饭开始就着我的通稿写稿件,我赶紧改实习生发过来的稿子,再传给主任审稿。
媒体巴士开了大半个月,我真是累得脱层皮。
我也有被赶下媒体巴士的经历。
一次某机关请各媒体记者跟他们到外地采访,要跟两三天,每天早晨到该机关门口上车去外地,晚上在同样的地方下车,挺折腾的。
本来负责跟这个机关的记者当时在职读研中,正是毕业论文要定稿的关键时期,跟主任求情告假,而我又是那个顶班的人。
第一天去了,机关好吃好喝地招待着。
那天,该机关一哥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不管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都绝对够写一篇稿子了。
晚上回来写稿时犹豫了一下,还是不忍放过这条新闻,写了。
那天主任也在外地出差,稿子交给副主任审,他什么也没说,给发了。
没多久就收到该机关新闻官的电话,让我撤稿,我说我没这权限,我得跟主任汇报。
对方听后也没说什么,挂电话。
我给主任打电话,把这事一说,主任问:那句话你录音了吗?
我说录了。
主任分析说,那机关老大的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事真要闹起来,他肯定不承认说过这句话,而且会给我们施加压力不许公布录音,不过我手上有录音,倒是可以自保。
分析完,主任又想了想,决定撤稿吧,他去跟编辑说。
我又给该机关新闻官打电话,告诉他主任已经决定撤稿,正在跟编辑联系,很快就能办好。
那边一副作威作福的腔调说我不用管这事了,他们已经联系了部里,部里会让我们总编辑撤稿的。
我心中觉得好笑,姑娘我也不是吓大的,唬谁呢,很淡定地说,“那么解决了就好,再见。
”说完收线。
其实,这份淡定一方面来自手中的录音,另一方面,我当时已快要离职回校读书,知道再也不会跟对方打交道,如果部里真要闹起来开除我什么的,我还能拿失业保险呢~当然,稿子撤了,原本定于晚上某时间通知第二天上车时间的电话也没再打给我。
我乐得不去,不过觉得有些对不起同事。
后来再一想,我们好歹是所谓的主流媒体,该机关不至于从此不跟我们打交道,顶多下次见了同事把我狠吐槽一顿,同事再顺着说那姑娘就是傻兮兮的不懂事,这页就能翻过去了吧。
就这样,我被赶下了媒体巴士。
我觉得该给同事道个歉,毕竟给人家添麻烦了,可那时候年轻,爱面子,没好意思开口,同事大概也不好意思说我。
于是直到现在,谁也没提过这件事。
咖啡店偶遇的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一个只不过是想骑着他的名字博得一点关注的普通人。
他完全可以毫不在意却耿耿于怀,只不过因为不想那句”你失去了一个观众“被说出口。
名校出身,媒体精英,智商口才极佳,为前总统写过演讲稿,后成为了顶尖主播,一年收入七位数。
一个本来可以犬马声色的过日子的老男人,长期服用抑郁药物,在纽约市中心豪宅的露台上幕天席地的喝酒失眠。
介怀于父亲是个混蛋,以为还有大把时间吵架争执辩个明白,大概还会想抱怨一下被迫一夜长大承担责任,委屈于从一个酒鬼手里保护家人其实也才14岁,结果在须臾之间就失去他了。
于是,坐在那张主播台上,周围漆黑,灯光打下的那一刻,静静地面对屏幕外的观众大概成了他和世界唯一的深刻联系,所以他声势浩大又小心翼翼的讨好这唯一的连接。
这样的孤独和缺口会让人动容,动容于灵魂的复杂和脆弱。
在短暂的停顿后“Well,I guess Its just us now.”这是我近些年看到过的最沉重的难过。
得益于演员精准把握,被这个片段的节制,狙击了泪点。
看完又加了一星,至于为什么,我不能透露,业界良心!
渣
真的。。。。。这两个人终于不要再闹下去了,再闹下去没有人看了。。。。
看Newsroom,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从第一季第一集开始,我就喜欢Jim。他聪敏,细腻,温柔。可越到后面,自己就越受不了这种人。对待感情,实在是太婆妈了。就像QAF里的Michael, Friends里的Ross, Revenge里的Jack, Gossip girl里的Dan, How I met your mother里的Ted, 流星花园里的花泽类。哎,我需要
......这一季到底在搞嘛啊
第二季索金在处理Sloan(和戏份少的Rebecca、Leona)之外的女性角色时似乎都有失水准,一整季的爱情戏也比较糟心,上班时间哪有这么多私事要处理啦!偏偏还都是在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停下来抖机灵/吵架/八卦……
按照美剧的套路,下一季男女主应该又要分手了吧...三星半..
信息量巨大,但大都是垃圾信息。。 当然劳资背景知识储存量不足。。
看不下去了,装腔作势越来越恶心人了。一个个演技真的浮夸,索金的东西真的看不下去,有种社交网络的feel。说白了就是愤青幼稚病患者在自作聪明
HBO跟我节奏还是没法磨合的很好,虽然是Sloan狗,对Geek也超喜爱,可是作为观众也就是被Sorkin推着走,脑子根本来不及思考。
发了疯地自省。
这他妈无趣,我还不如多看几部纪录片。这么高得分呵呵后
华少的稿子应该是艾伦·索金写的
大巴那条线太无聊直接导致小积木的酱油化及小唐人气暴涨。finale燃爆,pete townshend不愧为美国电视剧制作人最爱乐手,你听过哪个英国自己的剧用他的音乐么?但是我几乎听见李奶奶低头跟李四说,傻儿zei妈领你玩去,这里的人不会为你slow down的
最后一集所有的情侣几乎都圆满了,只剩下maggie独自一人,不过也挺好毕竟她自身也成长不少,话说我好像是为数不多挺喜欢她的人,看她对Jim坦白自己不坚强的时候差点哭了
这季除了ACN被有野心无操守的华盛顿制片人蒙骗团团转就是你侬我侬谈恋爱各有各姻缘。
大概是编剧都觉得太平淡了,于是在结尾加入了老年人的爱情故事,25w刀的戒指啊……
除了一个结局,其他的都可以略过。
不辞职也太自负了。除了蓄意篡改的人,总归还得有一个话事的高层承担责任然后辞职的。没有事先查出来就是出了错,有再多red team都没用,都还是要负责的。
人人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