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舍身为国的保护者们被说成是罪犯,那么将乘警污蔑为劫机者也无可厚非。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一说起飞机这个空中密室,往往最先想到的不是侦探和密室杀人犯的智计角逐,就是探员同劫机者的勇者游戏。
本片属于后者。
只不过,《空中营救》这个电影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乘警和歹徒直接较量,而是设计计谋使飞机这个大密室成为乘警的个人舞台,他们仅仅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三言两语就搅得飞机上鸡犬不宁,乘客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主角则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并一步步坠入他们布好的圈套。
当国安局主管彻底认定主角就是劫机者的一刻,阴谋得逞。
不过,电影就是电影,就算正不压邪,大不了同归于尽,本片没有避免落入主流结局的俗套,并且,电影最大的毛病也尽在于此,这个结尾没有足够的电影细节信息来支撑,显得很扯很突兀。
不过整体来说,尤其是站在电影的娱乐性观赏性来说,本片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产品。
电影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部分是歹徒周密的简讯联络作案时间,后半部分则是主角被陷害后的紧迫脱罪时间。
歹徒通过网络传简讯给主角,告诉他每二十分钟会杀死一个人,于是主角一边寻找歹徒一边防止乘客被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杀死乘客的恰恰就是主角,至少看起来,几位乘客的死都与主角有关。
而最重要的陷阱则是歹徒要求汇款的帐号,竟然在主角名下。
至此,构陷主角的阴谋。
这一部分,几乎都使用简讯联络,所以台词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短信内容呈现在画面中。
画面跟随着主角的行动和视线而不断移动与切换,悬疑感很强,极具压迫感和代入感,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唯一一场格斗戏发生在厕所这个极度狭小空间,是全片动作精华凝聚,节奏迅猛,动作凌厉,大有《飓风营救》的写实动作风格。
当地面的电视新闻也将主角认定为劫机者后,电影进入第二阶段,如何重获信任,并抓捕凶手,是主角的难题。
就在此刻,飞机事件中最重要最俗套的道具——炸弹,闪亮登场。
然而,本片再次不走寻常路,没有让主角顺利拆弹或者将炸弹摆脱,而是用了空中应急措施来应对炸弹危机。
最终炸弹爆炸,飞机紧急迫降。
通观全片,本片有两点做的极好。
一是节奏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短信博弈和三次死亡事件快速推进,让氛围不断高涨,在主角被构陷的一刻达到高潮,又在炸弹危机开始再一次加强让观众将心提到嗓子眼,最后飞机成功迫降才放下心来。
第二,这是笔者认为本片最成功的一点,整部电影的设计像是密室逃脱,一条一条的线索不断被抛出,只要细心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来故弄玄虚扰乱视听,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
这样做,可以让主角专注于剧情主线,增强电影的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也能让观众们的注意力保持在谜题上,加强了紧迫感和代入感。
而电影的动作风格则继承了《飓风营救》系列。
甚至笔者感觉本片就是空中版飓风营救,所以片名的翻译中才会有营救二字。
硬派,写实,凌厉,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绝不拖泥带水。
电影是工业产品,而本片就是一个合格的流水线爆米花电影,剧情上的硬伤和漏洞,本就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在这一百多分钟的时间内,你能够跟随连姆尼森大叔的脚步,感受着压迫的氛围,同他一起找寻线索,解开这密室谜题,度过一段紧张刺激的时光。
这是唯一一个看之前没上豆瓣看评论的。
我看有人说情节抓人,前半段我是没感觉到,可能是柯南什么的看多了,主角还很暴躁,第三个死者吐白沫之前我已经感觉到无趣了,还想半路走来着。
正当我在座位上嗜睡的时候,一个钢瓶朝主角抡过来,顿时我就清醒了,后边不错了,够紧凑够刺激,那显得怯懦的戴眼镜的我倒是猜到了,虽然在那之前我怀疑过副机长,但是没想到还有个同伙,这样倒是使得剧情走向更有说服力,实施难度不大,不存在上帝视角的问题。
这两人的作案动机有些让人无语。
最后的飞机俯冲迫降够给力,就是停的太突兀,而且发动机上还没有火。
迫降之前也没给乘客指示,也许他们以前都经历过这种迫降。
想看空难,建议看看国家地理的空中浩劫,好几季,各种原因都有,那个也很抓人的。
很好的片子,拍的让人悬疑心惊肉跳。
设置的悬疑点真的很好,回头一想,剧情很简单:一个家庭,事业都不是很顺利的便衣空警,面对大众的不理解,误会,甚至是怀疑,担当下来,顺利的排除了险情。
成功迫降航班。
结局虽然有些过于乐观,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都活着,皆大欢喜。
但是仍然不改变这部美剧的精妙。
压力炸弹,机长死亡,剧毒针头,手机图片植入式病毒……这些都是设置的精妙之处。
从开头警察登机进入机场看到的若干人物,在后来都在机上有所呼应。
老少,男女,民族……首尾相应,最后基本都活下来了,妙哉。
涉及到一穆斯林,小白帽一顶,很让人怀疑他。
但是结果意外。
真男人!
再说说这事要是我碰上可能会咋处置。
先说,要是警察发现那个戴眼镜的有嫌疑,是不会先控制他后再解除怀疑的。
宁可错杀,不会放过的!
黑人病毒植入者这个人也早应该怀疑。
飞机座位边上恰巧有一个人程序开发员,恰巧会这伎俩,并且再警探发现他们谈话时很随意的恰好听到这一段,很蹊跷。
必有问题。
要是我,我还会怀疑警探边上的这位红头发女士。
至少是控制!
也许读面术能看出这女的不是黑类?
几句话的交谈,不应该这么信任啊。
不大懂。
还有不大明白为啥警探不对纽约警察信任呢?
为何不授权,或者不合作解决问题呢?
要是我,我会先沟通同门兄弟的。
再来说说匪徒,匪徒两个人在暴露之前怎么可能沟通呢?
并且是一个人已经有嫌疑,黑人哥们咋会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跑去勾兑呢?
匪徒用的是军事炸弹,这是很高深的技术,咋会没留好自己的后路呢?
准备跳伞,但是那么高的高度,跳伞成功率多大?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空中飞机片。
空中片海了去了,有蛇,僵尸,有恶劣天气,有……加上911,mh117,370,这个题材几乎是永恒的灾难主题。
但是这部更切合实际,让人感觉最真切。
最符合常理。
顺带说下,我是在沃尔玛看见卖电视的播放这部片子的,当时就被场景氛围所吸引。
后来又专门找到看。
已经看了点,所以后来看那种神秘感减退好多。
总结,好!
周五晚上,在寝室看完了这部空中营救。
主演是连姆尼森,剧情紧凑,演员好看(没错我说的就是唐顿庄园的大小姐),全程无尿点,反转不够有说服力,主角为什么突然从前半段的狂躁暴力男变成了后半段讲道理的空警,恐怖袭击能让人变得理智?
这段性格反差没懂,但是总体来说是一部很好看的爆米花电影。
一位生活落魄的空警,奉命在一架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执行安保任务。
在飞行途中,他收到未知号码的短信,发短信的人对他的一切举动了如指掌,并且要求他向一个秘密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就会每隔20分钟杀死一名航班上的乘客。
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试图找出发短信的人,但是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意料,本想救飞机上的乘客的空警,却意外导致了几个人的死亡,他也被其他乘客当作一个劫机犯。
这时没有拿到钱的劫机犯已经疯狂,在飞机上放置了炸弹要和所有人同归于尽,但他没有放弃,在飞机上其他乘客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的劫机犯,说服飞行员降低高度以使炸弹不会把飞机炸成碎片,最后他当然拯救了飞机上其他的乘客,挽狂澜于既倒。
印象最深的是空警被陷害,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恐怖分子,他的上级命令他不要轻举妄动,等待飞机降落。
他并没有听从命令,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做自己认为需要做的事(阻止恐怖分子)。
这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是,我们讲求的是服从,如果空警是个主流价值观的中国人,可能会等着飞机降落上级调查后“还”自己一个公道。
副驾驶也是一样,违反上级的命令降低飞行高度,基于的是他对飞机上的情况的判断,他也没有盲目服从。
我想说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上级不是神,官方也不是神,他们也不了解全部的事实,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关于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关于对自己负责,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空中营救》,2014年10月1日的晚上在正大星美看了这部电影。
尽管这是一部2D电影,却是近年来在电影院看到的少有的剧情取胜的电影。
主角是飞机上的一个乘警。
在一班从纽约飞往伦敦的飞机上,他遭遇了异常狡猾的劫匪。
劫匪通过乘警的无线网络系统和他联系,威胁杀掉乘客以及获取赎金。
该乘警甚至不知道这个劫匪是哪个乘客,在飞机机舱的狭小空间内,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开始破案。
虽然影片结尾有些虎头蛇尾,但瑕不掩瑜,影片总体是一部成功的悬疑动作片。
另外提一句,主角Liam Neeson似乎是一位老来俏的演员,他曾经主演《辛德勒的名单》,但最近靠两部《飓风营救》归入老年打星的行列,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也冠以“营救”的名字。
连姆•尼森,多年之前一部《辛德勒的名单》让他几乎一手抓住小金人,谁曾想20年过去,那也成为他最为接近影帝宝座的一次。
眼看着上了岁数,到了60岁了,却陡然间因为一部《飓风营救》又火了起来,续集的拍摄也再次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进而让他到了这个岁数却不得不不断接拍一部又一部的动作戏,不久之后即将来到的《飓风3》以及可能是为了方便宣传,把本片的中文翻译也愣是往“营救”上面靠,将原本“永不停歇”亦或“没完没了”的直译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于是眼前这部貌似营救系列的最新作品就这么来到了。
其实呢翻译成“空中营救”也没什么不可以,整个故事也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连姆•尼森扮演的男主:比尔作为一名空中安全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乘坐各个航班,往返与各个城市之间,保障乘客以及整个航班的安全是他的职责,扮成普通乘客登机的他们遇到突发事件必须及时而有效的处理,与整个机组人员有效合作应对各种状况是为其使命所在,不过呢在911事件之后全世界都大大的加强了登机安检的力度,能够产生突发状况尤其是劫机事件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惜本片中咱们这倒霉的比尔就非常不幸的中奖了,在飞机刚起飞不久他的手机上就收到了劫机的威胁短信。
影片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隐藏在150名乘客之中的劫匪与比尔开始了一场20分钟一个回合的杀人游戏,经过缜密布局和奇巧安排之下,连续3人每隔20分钟相继死在了比尔的面前,面对着危机比尔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手段,然而他的所有努力都效果甚微,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掌握在早已机关算进的劫匪手中,处处受制的他,甚至被误解成了劫机犯遭到所有乘客以及整个外界的围剿,被重重危机步步紧逼,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他将如何扭转困局?
整部影片自航班起飞开始,就犹如一列持续加速的火车,导演在节奏的把控上显得非常老道,经过逐渐的预热以及缓缓的提速,直到最后高潮部分的到来,可谓是渐入佳境,几乎令人感到慌乱的迷局在整个机组成员的暴动之后豁然解开,此时整个故事已经到了脱轨的边缘,令人意外的情况陡然出现,劫匪瞬间控制住了整个航班让一切都似乎无法挽回。
连姆•尼森延续了“营救”系列中的硬汉风格,此次他所扮演的比尔除了是硬汉之外,还是一位因家庭不幸,而导致其酗酒成性,性格孤僻冷漠,成天处在对去世女儿的怀念以及内疚、自责之中的父亲。
如此憔悴的他,却在劫机发生之后,展现出了过人的判断力和惊人的应变能力,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打架的能力,两次短暂的动作戏算是将这一戏码勉强填补,不过呢说实在的,这如果多安排一点,他这一把老骨头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
《空中营救》和以往的电影题材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让乘警和歹徒直接较量,而是设计计谋使飞机这个大密室成为乘警的个人舞台,他们仅仅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三言两语就搅得飞机上鸡犬不宁,乘客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主角则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并一步步坠入他们布好的圈套…… 电影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部分是歹徒周密的简讯联络作案时间,后半部分则是主角被陷害后的紧迫脱罪时间。
歹徒通过网络传简讯给主角,告诉他每二十分钟会杀死一个人,于是主角一边寻找歹徒一边防止乘客被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杀死乘客的恰恰就是主角,至少看起来,几位乘客的死都与主角有关。
而最重要的陷阱则是歹徒要求汇款的帐号,竟然在主角名下…这一部分,几乎都使用简讯联络,所以台词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短信内容呈现在画面中。
画面跟随着主角的行动和视线而不断移动与切换,悬疑感很强,极具压迫感和代入感,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唯一一场格斗戏发生在厕所这个极度狭小空间,是全片动作精华凝聚,节奏迅猛,动作凌厉,大有《飓风营救》的写实动作风格。
整部电影的设计像是密室逃脱,一条一条的线索不断被抛出,只要细心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来故弄玄虚扰乱视听,增强了电影的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也能让观众们的注意力保持在谜题上,加强了紧迫感和代入感。
电影的动作风格继承了《飓风营救》系列。
硬派,写实,凌厉,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绝不拖泥带水。
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
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
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
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象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
《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
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
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
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
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
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
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
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彩,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
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
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
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
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
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方聿南)
密闭空间的戏不好拍,但这个拍的还算比较有悬念。
尽管某些地方解释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两个有预谋的劫机犯他们的目的,我听得就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高潮部分,飞机被炸裂,拼死迫降成功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戏码,现在不管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制作,不也这么搞过无数回了么?
反正观众也习惯了,谁也不追究有没科学可行性依据,是否够真实了。
单说连姆尼森这个我喜欢的演员,他这些年,虽然年岁越长,银幕英汉形象却越发突出了。
《飓风营救》系列就要出3了,还有前不久的那个失忆杀手,都演的深入人心。
自从我钟爱的尼古拉斯凯奇烂片接的越来越多之后,观赏作品更多的反而是这位曾经的“辛德勒”先生了。
他的打斗身手自不必说,尤为喜欢的是他欲言又止,甚至有些无奈的神情,深沉而内敛;关键时刻却又果敢过人。
等着看他的《飓风营救3》吧。
晚了5年看,发现疑点(解决不了就是槽点)挺多,希望能人能帮帮忙:1)炸弹在35000尺扔出窗外要爆炸是因为内外气压差太大,那么飞机立刻下降到8000尺再扔出窗外,气压差应该不大了应该不会爆炸吧?
何况即使在窗外爆炸,总好过在飞机尾部爆炸吧?
2)国土安全局调查了所有乘客但这两个劫机犯的背景都没调查出来?
至少那个白人劫机男的军人背景怎么可能被略过?
3)男主说服黑人劫机男的过程堪称强行洗脑……4)到底两劫机犯有没有想清楚35000尺跳伞的风险?
是早就计划要飞机降到8000尺再跳,还是没想清楚?
为什么黑人劫机犯一犹豫白人劫机犯就开枪了我觉得这里简直疯了!
他直接毙了男主才是要紧事好吗?
5)两劫机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钱,那么不管什么账户,总能追到,并且要用男主的名义开这么复杂的账户,前期准备肯定很多,两陌生人真很难做到,这不合理。
其次,如果是钱,玩什么20分钟杀一个人干嘛,太容易玩脱了吧!
直接说有炸弹不就好了?
这样更容易逼地面转钱,不然20分钟杀个人这种把戏,逼着人家觉得你在开玩笑啊。
第三,如果钱转账了,飞机还炸不炸?
这是我觉得最奇特的问题。
如果不炸,说明目的只是钱,那挑个菜鸟乘警值班的航班好了,何必要挑男主这样一个武艺高超的(他有男主那么多信息可以开信托账户难道不知道男主以一敌四勇猛无敌?
)?
6)说到底,两劫机犯根本不用上飞机,因为炸弹也不是他俩带上去的,直接在地面威胁就行了。
7)最后也没说清楚进商务舱卫生间弄死机长的到底是谁?
7)破产律师衣服里突然多了一只手机和被扎了一下为啥没反应(我们能理解,一般除了主角和反派以外,其他人都猪得无法无天)?
那个破产律师随时弄一下衣服发现一只手机故事可就玩不下去了呀!!
这可是白人劫机犯在被男主拎起来的同时既把手机放进人家的口袋又扎了人家一阵(我认为是这时候扎的),这手艺也太高超了吧?
超級紮實的故事和情境
估计这些演员在飞机上拍得都快幽闭恐惧症了吧?以后坐飞机简直不敢直视
下一个套,然后往里面填充。看完,不想再看第二遍。所谓国外的批片,就这质量吧。
看预告片中像柯南剧场版的【高空密室机舱连环谋杀案】设定我就被吊足了胃口,看后发现执行得比还好。节奏控制得很抓人,又全是喜欢的熟人演员,主题还升华到国土安全级别,高潮部分紧张地快飙泪了。若不是结尾狗血了点我一冲动差点给五星。算是动作悬疑类型片中上佳成品,剧本不算特别出色,但很有心!
险象环生的悬案,惊心动魄的营救,实在太给力了!
整部电影节奏掌控的确实没话说,非常标准且娱乐性十足,其实深谙类型片叙事结构的影迷应该很容易猜到谁是劫机者,猜不到的是歹徒的手段为什么那么料事如神,编剧们脑袋开那么大,几乎就是一个难圆其说的bug,最后糟糕的劫机理由和结尾直接让它变成了又一部看过就忘的爆米花快餐片。★★★
飞mkk的路上看的,好应景
3.5星就是这电影最好的归宿,比一般商业片强一点的戏剧张力,但归于流水线套路。
封闭空间动作惊悚片
这些年看过的最棒的动作悬疑片!节奏控制超赞,设置很有新意,再加上微微的幽闭恐惧症元素让可看性增加不少。除了个别狗血的对话还是不错的。朱莉安摩尔阿姨和唐顿大小姐真是显老。
好看!
hijack原因太瞎!
好片儿,惊险刺激,猜不到结尾。
糟糕的结局只能打三星没得多 其实在坠机前节奏掌控还是很好的 至少对我来说没有尿点 虽然很早就猜到凶手 演员阵容真的很强啊 好多熟脸
看到一大半曾一度误以为这是经典,结果劫机者动机一出立马就泄气了......片子整体还是很有诚意,就是编剧前面坑挖得太大故事讲得太tricky,最后自己都不好把故事说圆了。编剧故事讲到最后泄劲了,但态度还是要肯定的!#唐顿家大小姐出境,朱丽安摩尔老得不像样子了#
前一半以为出了个惊世骇俗的密室逃生惊悚神片,到最后二十分钟急转直下,各种狗血无逻辑都出来了……
开头觉得点子很新颖,后面发现整体设计就是个本格推理,这种“密室”结构玩的是智力游戏,反而和“航班”这个现实设定冲突,致使悬浮感很强,比如:这个结构导致男主快到结尾都是个粗暴的大傻蛋;英国航空能忍受一美国乘警为所欲为,堪称父慈子孝;白宫是大智障、随随便便就要用军机击落民航;反派是白右,要发表一番美利坚不再伟大美国梦已死的长篇大论……【也是神奇,一个平凡商业烂片,居然拥有私信来给我科普他了不得的知识的粉丝。】
逻辑上有bug,没有想象中的紧凑,建议去看菲利普船长。 但愿马航上的所有人能够平安!
一般
密室逃生的设定加上电锯惊魂的杀人速度,过多的环节设计有凑情节的嫌疑,剧情的发展不是一筹莫展就是突然真相大白…唯一我看好的妹纸还被副机长拐跑了。为了展现英雄主义的情节,结尾也很不符合科学……要知道韩亚航空上次机械正常的情况下没着好陆都颠死了几个人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