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哥伦布

Columbus,心灵筑动(港),构筑心方向(台),哥伦布小镇,在哥伦布城中,哥伦布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在哥伦布》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在哥伦布》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求救眨眨眼诺艾尔血染之名王室第三季断林镇谜案第三季魔域英雄传说登陆日:猛犬连付出与收获层层追凶碰撞地球最远的你稀人危情普什卡墨西哥绑架丑闻:真戏假做化劫侏罗纪三角终生第二季奥林匹斯的陷落谎言的诞生瞄准靶心!蔡金叶绅士们末世新途穷途末路的我们高校星歌剧混乱之子第四季怨恨青春韶华拯救校花计划被操纵的城市盲战

《在哥伦布》长篇影评

 1 )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剧里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不,他并非认为这无法解释,他只是质疑“注意力持续时间” 这个常见概念 应该说是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理论No, no, he's not saying it's an actual myth. He's just questioning this common usage... of "attention span."Or really this idea of a shortening attention span.所以他觉得这个理论是错的?

你经常说到现在没人耐心读完一本书了So he doesn't think that this is happening? You're constantly talking about how no one can finish a book anymore.是的,关键就在此 我喜欢读书,我们都喜欢读书。

他想说,当我们提到“注意力”是偏袒“阅读”的说法。

比如,我有个老教授老爱说电子游戏有多白痴,他说他儿子一玩就是几小时 他有次尝试和儿子一起玩 几分钟之后就觉得无聊透顶如果换个角度看 换作儿子说他爸爸一读书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曾试着一起看 但几分钟之后就觉得太枯燥。

那这个孩子会被认为儿子注意力持续性很弱,对吗?

但我们为何不认为教授注意力有问题?

Yes, that's exactly the point.I'm bookish. We're both bookish.So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when we talk about "attention" we're biased toward reading.Like, I had this professor who used to go on and on about the idiocy of video games. He talked about how his son would play for hours and that he once tried play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completely dull after just a few minutes. Now, if this was reversed, if the son was talking about how his dad would read for hours and he once tried reading with him, but found it boring after a few minutes, well, he would accuse the son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 right? But why don't we accuse the professor of having a short attention span?因为这跟他的注意力无关,是游戏太无聊Because it's not about attention for him. It just seems idiotic.那么如果对儿子来说,也是这样呢?

看吧,他想表达其实这个男孩能够在电子游戏上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 因为他对此感兴趣。

But what if that's exactly the case for the son? See, what he's saying is that this boy is actually able to give hours of attention to a video game because it's interesting to him.对,不过那是因为电子游戏就是为注意力短暂的人设计的Yeah, but that's because video games are designed for people with short attention spans.看吧,这就是喜欢读书的人会说的话。

但不是,他的理论是,这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兴趣。

教授对电子游戏没有后耐心,因为他对这种体验不感兴趣。

同样的,儿子可能对书本没兴趣,并不是他没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很明显他有,就像教授一样,他可以集中几个小时的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Yeah, see, that's what bookish people say.But no, what this guy is saying is it's not a matter of attention, but of interest.The professor doesn't have patience for the video game because he's not interested in that kind of experience.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son might not be interested in books, and it's not that he doesn't have the ability to pay attention, clearly he does. Like the professor, he's able to pay attention for hours if he finds something interesting.所以呢,放下书本,电子游戏万岁?

So, down with books, long live video games?不是,当然不是。

他是对批判进行了批判。

而在此之中,他鉴定出了另一种危机,并非注意力的危机,而是兴趣的危机。

讨论注意力本身是就是又一种迷思。

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们呢?

我们正在失去对重要事物的兴趣吗?

例如阅读,好吧,也许阅读并非那么重要。

那生活呢?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No, not at all. What he's offering is a critique of a critique. But in its place, he identifies a different kind of crisis.Not the crisis of attention, but the crisis of interest. See, to talk about attention is its own kind of distraction.Kids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at interest them.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interests them? Or us?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things that matter? Words on a page, for instance. Yeah, see, maybe that's not so important. What about everyday life? Are we losing interest in everyday life?这些都是你在旁注里读到的?

You got all this from marginalia?你知道的 他也会写满后面的空白页Well, you know, he also filled all the blank pages in the back.

 2 ) 影片中的建筑位置和tips

最近刚去Columbus打卡,制作了一张地图上面有所有建筑的准确位置,还附有影片里相关场景的截图。

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tsVLVs4qyhd-Fu_PPI-jsxJdmjQFy26e&usp=sharingTips:1. Columbus城市很小,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玉米地小镇点缀了些许现代建筑,开车转遍所有的建筑一下午就足够了。

2.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影片拍摄的位置在东岸,附近有医院的停车场。

千万不要跟着google map的导航去西岸,野草很高,走不近河边。

3. Miller House每周只有几天有guided tour,需要预约。

如果没赶上是靠近不了的,因为在一个死胡同的末端,有铁门隔着。

4. First Financial Bank要天黑了之后去才能拍出好的效果,白天去平平无奇。

5. 去Observation Tower和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在圆形湖的南边有一个停车的地方。

停在那去这两个点都很方便。

 3 ) 这部处女作抛弃人物,却让建筑作主角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始终让建筑站在舞台的闪光灯下,几乎吸引观众所有的注意,甚至很难会想起原来电影中还有人物存在。

这应该是我在本届西宁FIRST影展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的话。

《在哥伦布城中》讲述了的一个发生在“建筑天堂”哥伦布的故事,女孩卡西遇见了归来探望生病父亲的金,两人因建筑结缘,生活也发生了交织,他们也面对着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困惑着。

该片俨然是导演Kogonada写给鹿特丹——这座热爱建筑的城市的一首情歌。

我们以为吸引Kogonada的是建筑,他却说吸引他的其实是电影与建筑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该片中发掘很多令人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Kogonada其实以《在哥伦布城中》做出了一种尝试:把建筑作为叙事主角来呈现,不仅是从叙事、主题上建筑是驱动元素与内容,相应在画面构图上导演都从新的美学角度来呈现。

从几乎淹没人物的大景别、凸显建筑的水平线构图、纵深构图等等,既容纳人物,却让建筑、自然环境作为主角来呈现。

他并不把自然森林与钢筋丛林对立起来,而是以插花的形式将两者搭配起来在画面中呈现。

我们能在影像中感受到人与空间所产生的和谐关系,导演也丰富了“建筑作为主角”在调度上的可能性。

在室内的很多画面,导演比较强调纵深感,人物始终掩映在门框、墙壁所连接的竖直线条中,少有面部的特写将观众拉进主角的内心世界,而是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将主角包裹并保护在线条之中。

通过直观表达,触及到内在的情感并非东方诗学的要义所在,而导演以这样一种比较冷静的形式制造出距离感,移除太过浓烈的情绪,也将空间审美体验在我们感官上拓展赏味期限。

Kogonada以舞台式的追光灯供奉着哥伦布城中的建筑群,它们始终头戴主角光环,而卡西与金则常站在逆光、灰暗的位置探讨建筑的治愈功能与糟糕的生活,人物正面几乎没有补光;偶有侧面机位所摄的画面加入,卡西与金才拥有些许强调轮廓的侧光。

很多时候他都让两位主角站在建筑面前,建筑既是联系着卡西与金的绑带,也是金喜爱却逃避、卡西热爱却难以触及之物。

Kogonada拥有韩裔背景,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卡西身上体现的便是一种伴随在母亲身边不远行的思维。

她热爱建筑,选择留驻在哥伦布城中,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使用。

导演说这是她自己认为作为女儿所必需承担的责任。

她也或许在自我质疑吧,逃避未来,离她的梦想愈近则愈恐惧自己是否能实现、是否能适应新的空间。

而金却认为父亲是禁锢他的锁链与羁绊,与父亲联系起来的建筑自然成为他不愿面对的事物。

他选择迁徙,逃避过去,离父亲越近却越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激励凯西的过程,同样也是自己释然的过程。

《在哥伦布城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干净惬意,精致考究,导演在其中安置了不少事物,但始终拥有秩序的排列;光线轻柔,不饱和不抢眼;形式上的美并没有淹没画面内部、文本的表达力,两者结合起来构筑了一种不费劲不功利的无为之美。

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即使在闭目的黑暗中仍能感受到那种安宁静谧,超越语言的美。

 4 ) [Film Review] Columbus (2017) 7.5/10

Feature film debut from Korean-born American video essayist Kogonada (a nom de guerre in homage to Yosujirô Ozu’s screenwriter Kogo Noda), COLUMBUS, its title unequivocally pins down the film’s locality, entirely set in Columbus, Indiana, a city mostly famous for it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under the surveying eyes of Kogonada’s symmetrically composed pillow shots (in Ozu’s vein, for shizzle), its architectonic repose predominantly suffuses the unhurried narrative, so much so that the architectures themselves (notably Finnish architect Eliel Saarinen’s First Christian Church and his son Eero Saarinen’s Irwin Union Bank, the Robert N. Stewart Bridge, the Miller House, just to name a few) speak volume of a soothing, therapeutic effect. The story is about two limbo-stuck strangers, Jin (Cho), a middle-aged translator working in South Korean, is obliged to stay in Columbus for an indeterminate time when his father is suddenly falls into a coma, who is an acclaimed architect visiting the city for a lecture; there is also local high school graduate Casey (Richardson), who puts further eduction on hold to attend to her recovering meth-addicted mother Maria (Forbes). A platonic bond slowly builds between the two through their casual confabs, while Casey is a categorical architecture nerd, a cynical Jin is apparently averse to it because of the negligence he receives from his father. Kogonada, again, indebted to Ozu, steadfastly allows the narrative to unspool with emotions, undertow and conflicts patiently simmering, all framed within DP Elisha Christian’s static, artistically poised composition, occasionally, lacunae are tactfully exerted into the story-line, for instance, it is obliquely indicated that Maria might be experiencing a relapse which she intentionally keeps Casey out of, or in an earlier occurrence, Jin and Casey’s confab is muted in mid flow when non-diegetic music swells, as it to intimate that words are redundant, it is their opposite personality attracts each other.A woebegone John Cho contrives a layer of coolth and subtlety spiked with grievance, frustration and detachmen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 is Haley Lu Richardson’s honest, congenital, earnest disposition that enchants viewers into Casey’s plight, not only she makes her an unlikely soulmate to Jin, Richardson also conjures up fetching camaraderie with Rory Culkin’s Gabriel, her coworker in the library, and a tacit bond between an understated Forbes. Lastly, Parker Posey (viz. Queen of American Indie Cinema) radiates earnestness in her supporting turn as Eleanor, the longtime assistant of Jin’s father, and for Jin, she is someone that’s got away. A highly cerebral first feature, heightened by an astute sense of spatial propriety and emotional candor, COLUMBUS is an enthralling piece of work that puts Kogonada’s name on a much larger map. referential entry: Ozu’s TOKYO STORY (1953, 9.1/10).

 5 ) 在哥伦布和在哥伦布

去年加拿大签证延误,只好取消去多伦多的行程。

哥伦布离我们不过三小时车程,临时起意,拖上半情不愿的E开车朝南,去打个了卡留念。

这部电影怎样呢?

说实话没有很好看,因为人物塑造和叙事都瞎。

据说应该当成visual essay来看,但我感觉最多是个MV,剪辑太厉害了。

电影里这个诗意的,风格化的哥伦布在现实中看是将城市裁剪到了极致的结果。

亲自来一次,感受天上地下,无法不怯魅。

所以《绝美之城》可以是一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但《在哥伦布》只能写给一个幻想中的midcentury modern utopia(非常中产)。

真要论建筑,印第安纳任意两个小中型城市不会差太大,相似的城市尺度,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建筑,其中不乏大师之作。

哥伦布的出众之处不过在于密集,而形制上没有太多独到之处。

的确,Saarinen父子,贝聿铭,Robert Venturi...在这里都有作品,但都不是代表作:看Saarinen不如去明尼苏达,看Venturi不如去PA,看贝聿铭...那就太多了。

真想在中西部来一场建筑之旅,那与其来哥伦布想投机取巧一网打尽,倒不如老老实实从芝加哥出发,先在市里遛一遛IIT的Koolhaas和Ronan,第二天去Mies的Farnworth House,在Plato,开车不过一个小时。

逛完了芝加哥取道Racine,参观一下Frank Lloyd Wright的SC Johnson Headquarter(独一无二,体验非常棒),继续向北两个小时就是密尔沃基,还有各式Wright教堂与私宅,换个胃口可以再体验下Calatrava的美术馆。

这一路,别的不论,吃的肯定比在印第安纳好多了。

打卡

 6 ) Modernism with a Soul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似乎没什么道理。

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

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

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

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

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

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

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

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

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

观众也一样。

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

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

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

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

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

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

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

《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

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

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7 ) 《Columbus》截图和关于“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待定…………

 8 )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在哥伦布》2017这部Kogonada编剧并执导的处女作,入围了今年鹿特丹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电影讲述了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城市建筑中展开的情感之旅。

金和凯西作为一组颠倒的镜像,移置了导演对全球化时代阶级与话语的全新思考,并巧妙地通过建筑的非空间化(平面化摄影,瓦解观众空间体验的生成),独到地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难以化解的矛盾。

倒置的镜像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与当地少女凯因为建筑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凯西向金讲解哥伦布城的著名建筑,随着两人关系的亲密,聊天话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观众从中不断获知两人各自的困惑:金与父亲的关系和凯西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为一组互为颠倒的镜像。

这重镜像关系,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组成,也表现在潜在的身份与阶级的定位中。

金与父亲,凯西与母亲:父与子,母与女;一个病危,一个是已经戒毒的瘾君子;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夜班的清洁工;一个事业有成,一个辍学在家。

外来者与原住民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天平倾向前者,而对后者不公。

两人在相互了解后,重新认知了自身,并从各自的人生困惑中走出:凯西同意了去上大学,而金也开始回到病房陪伴父亲。

具体分析两人的身份反差是需要的。

金在韩国出身,但通过他流利的英语和结交到外国女友这两件事,能够判断出他曾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

作为两种文化的混杂者,金一方面无法脱离韩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父亲病危时必须表现悲伤,当其离世又必须守在身边;另一方面,他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结识外国女友,并且怨恨父亲自小未能陪伴自己(这显然是西方个人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而在凯西这方,母亲是一位现已戒毒的瘾君子,在工厂里做着临时的清洁工,而且还是晚班。

她虽然成绩优异,但为了照顾母亲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她觉得如果自己离开了母亲,母亲便不能很好地生活。

在她与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发现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家庭关系:父辈与子辈通过相互牺牲来维系家庭的稳定。

这在两人离别前夜在床上相拥哭泣的镜头可以明显见出。

这种反常的设定是发人深思的。

因为对于惯常的剧本逻辑来说,像金这样的外来者应该身处美国社会的较低下阶级,接受不太好的教育,在美国社会艰苦生存;而像凯西这样的美国家庭,则应该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从事着文化或金融的高端产业。

然后,两人因为种族、阶级和文化的这些差异展开一段不被看好的恋爱,如此这般一部正常的电影才能成立。

但现在一切都颠倒了:原来作为凯西的部分现在被金抢占了去,原本金不得不具有的东西现在被凯西拿在了手上;而且两人间虽然彼此有好感,但未曾发生真正的爱情。

这说明,整部电影不该再按惯常的逻辑来思考,而在这种反常中则能发现导演的用意:颠倒中实则交织着权力关系和话语的转换,以及导演对当今全球化的思考。

影像与文本我们应该看看导演如何在影像与文本间形成为一种协调。

整部电影的摄影极为出色,无论是色调构图,还是对空间的运用都相当让人惊讶,这是视觉上的影像层面。

但与此同时,在影像的表层下却通过隐藏的叙述形成为相当复杂的文本。

这份文本我们已经在上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两人的家庭关系,到自身的困惑引发的文化杂糅,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阶级位置的对换。

这份文本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我们深入思索才能发现影像之下隐藏的秘符与暗语。

影像与文本之间其实很难形成为一种协调,原因在于两者作用于不同感知器官。

对于影像来说,是眼睛连接着心力的感知,对于文本来说,是耳朵连接着脑力的思维。

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有两种:1.突出一者弱化另一者:要么突出影像、弱化文本(塔可夫斯基、锡兰),要么突出文本、弱化影像(侯麦、伍迪艾伦);2.割裂影像与文本,也即声画分离:比如杜拉斯的电影将文本凌驾于影像之上。

但在《在哥伦布》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种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

影像与文本两者既没有弱化任何一方,也没有让两者产生分离,而是在加强两者的同时让这种矛盾化解。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原因或许在于电影对影像的使用更着重在建筑层面,而未发展到空间。

至于建筑与空间的本质差别,我们将在下面提及。

《在哥伦布》的建筑空间更像是平面的摄影,因而它能够作为视觉的表层将文本刻写其上,而不进入感知的深度中。

一旦对空间的要求加强,势必更加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在感知深度的跌落中将影响到观众对文本的分析,尤其对于像《在哥伦布》构建出一份复杂文本的电影来说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构筑这份文本,导演巧妙地通过简单对话将隐藏的信息不断揭示出来。

更为在意影像间储存的文本信息,而不是影像或文本本身。

建筑,非空间空间,绝非建筑。

两者有本质差别。

一种误区已经发生,即认为电影中出现建筑便是在表现空间本身。

空间,必然建立在建筑的感知上;而建筑,绝不必然构成空间。

可以说,空间以建筑的抽象化为基础,但不止于此。

建筑,是人活动的空间,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

每一栋建筑,因每位逗留期中的人所具有的文化涵养、认知深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空间却作用于人的先验的感知逻辑,对它的感知是一种先天本能。

我们有时感知不到它,原因不再于一部份人没有,而是后天的经验遮蔽了它,将其隐而未现。

影像中的空间用来体验,建筑更在乎观看。

《在哥伦布》中的影像更多建立在建筑上,而不是空间。

不要忘记,金和凯西之所以能相互结识,进而在这层友谊中认识自我,原因正是因建筑之缘。

金的父亲可能是建筑师或建筑研究家,而他自己对此知之甚少;凯西是一位建筑爱好者,将哥伦布城中的建筑按自己喜好排序,但不是专业的,只是从审美角度欣赏它们。

正是凯西对金的“建筑教学”开始,两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对金来说,这不仅是认识凯西的方式,也是在重新认识父亲,进而是自己。

对两人而言,既在功能层面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同时也在审美层面将其认知为某位建筑师的作品。

这些建筑交织着情感、认知的价值,因而不再冷冰冰,而是具有慰藉人心的温度,成为任务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

正是因为导演在《在哥伦布》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是“建筑”这个概念与形象,文本与影像的双重加剧可能产生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如果建筑被上升为抽象的空间概念,那么影像的自主性将从文本的束缚下挣扎出来,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而无法像我们此刻所看到的那样影像仅仅作为展开文本的平面。

当然,《在哥伦布》中有时也出现了一些用来体验的空间,但是不多,比如那个在走道上移动的镜头。

更多是如平面摄影般用来观看的建筑,仍然与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

真正的影像空间出现在贝拉·塔尔、阿彼察邦和弗兰马丁诺等导演的作品中,Kogonada是否“歪打正着”?

——是想表现空间,却因为能力不够只能降格为建筑,但因此解决了影像与文本间的内在矛盾——我们不得而至;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我们过于清楚它的杰出程度。

 9 ) 不同时代下的价值表现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能连着看到几部不错的电影,运气也确实是好的。

[UNDINE], [DU FORSVINDER], [COLUMBUS]. 因为刚看完,就说说【COLUMBUS】吧。

电影反转了所有的既定概念。

影片借助建筑学做出的构图,除了被男主角的演技逼得经常出戏外,这是个流畅的故事。

这些当然不够,好的作品,是可以让观者感受和思考的。

反转概念1. 所有亚洲人都不会说英语么?

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的遇到时的开场白。

既定印象。

忽略不计其他人种,似乎在意识形态上简化了,世界上只有两大人种,欧美人种和亚洲人种。

看到亚洲面孔,就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韩国或日本人,所以不会说外语;而看到高鼻梁,深眼窝,不同发色的外国人,那他们酒一定不懂中国话,或日语,韩语,柬埔寨语等。

反转概念2. 文化的差别,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态度表现.印象中美国人开放式思维和对家庭亲情的淡薄,以剧中的女孩【希望一直陪在母亲身边】对立;印象中亚洲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剧中男主人公的【希望父亲死去】和【这不公平,他从来没有因为我而停止生活】的感情制衡;反转概念3. 人们在对博士和小孩在面对书和游戏的反应.让人们不假思索的认为书比游戏更有价值,而博士比小孩也更有说服力?

这点,我就不细说了,因为女孩在图书馆的同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最后女孩决定离开时,和同事一起抽烟的场景。

同事:跟你说件事,其实。。

我不抽烟。

女孩:。。。

也许我也该戒烟了。

现代人的爱情,也许不再像从前,对其有着无限憧憬,希望有深刻的情感和心灵的碰撞,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投入。

其实可以喜欢的人有那么多,而让自己没有压力,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仅仅简单的呆在一块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只是喜欢和你在这呆着。

人们追求理想,爱情,事业。。。

其实真正难懂的,值得一生追求的是我们自己。

 10 )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

( 已首发于香港文学馆《虚词》,转载请联系《虚词》编辑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720.html)圣诞期间,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小镇哥伦布,看了一部摄于当地的电影Columbus(2017)。

哥伦布被称为建筑的麦加,1950年代开始,有不少现代建筑的大师都在此地留下了他们的作品。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事业与家庭、名声与宁静,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对于自己童年时期家庭关爱的缺失,除了一味地埋怨,子女也可以从担负起家长角色的角度,帮父母弥补这种缺失。

好像耶稣一样, 用自己的肉身来帮他人赎罪,从而不会再恶性循环下去。

由于我身处哥伦布,观看关于当地的影片,感觉变得非常奇妙,似乎一切都变得息息相关。

《在哥伦布》:成为父亲,成为母亲元旦返回路易维尔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哥伦布》(港译《心灵筑动》)。

那些重温的瞬间,才是真正理解和共情的开始。

2021年的12月30日,brice一家人载着我,草草逛了下哥伦布的著名建筑,看第一基督教堂的钟楼(First Christian Church), 参观巴塞洛缪县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眺望欧文花园酒店的花房(Irwin Gardens)。

我在图书馆中穿梭时,看到透过天窗洒下来的阳光,裸露的红墙,小朋友拉开幕布,拿着玩偶,轻声即兴地表演一幕戏给妈妈看,妈妈拿着移动电话,跪坐在地上,帮孩子们录影。

我多么想自己能多做些功课,不至于第一次和我注定会喜欢的地方的见面,会如此地仓促和不投入。

巴塞洛缪县图书馆是贝聿铭1969年的作品,亲身体验过苏州博物馆和香港中银大厦的我,如果有第二次机会,一定会更投入地顶礼。

而那第一次,就像是一次陌生人的萍水相逢,谁也没有做好准备。

第一次看《在哥伦布》也是这样的,准备并不充分。

幸好看了预告片,也听说这会是一部非常缓慢,甚至比较闷的电影,如果不是这些心理准备,我可能会在半途中睡去。

我在电影中,一边关注虚拟的情节和人物,一边回忆和辨识当天下午曾到访过的建筑,我这个个体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不同寻常。

我也不再是以一个客观的评论者的眼光去审视这部电影,一切以经历打底。

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是一个人口不足六万的小镇,却在19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著名建筑师为哥伦布设计创作公共建筑。

贝聿铭、萨里宁父子、西撒・佩里、德博拉・伯克、詹姆斯・波尔舍克等等大师都曾在这里留下作品,将这座小镇打造成宁静的花园 之城。

这些设计了摩天大楼的设计师,却在哥伦布留下了一些矮矮的现代建筑,并不企图打破小镇的和谐宁静。

声名与归隐,野心与静谧,哥伦布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矛盾体,世上再没有一个地方,好像它这么奇怪,用平淡无奇包裹着声名显赫。

哥伦布是建筑的麦加,同时,作为一个小镇,它依然默默无闻。

这种矛盾也显现在女主角Casey身上。

哥伦布的大师建筑,启蒙了她对建筑的兴趣,于是她研究建筑,听当地的讲座,发展自己和建筑之间的情感关系,但为了学习建筑,她却要离开哥伦布,离开这里的世界顶尖艺术,因为最好的建筑系并不在这座宁静的小镇,她要去有野心的地方去实践自己的好奇和才华。

另外,没有学位的那张证书,即使她再有才情,在哥伦布,她也只能做一名图书馆的兼职。

多么奇怪的悖论,你拥有最美好的艺术,却无法通过拥有去实现它。

你要离开麦加城,去学习如何实现麦加城内的成果。

brice一家开车载着我,我说,哥伦布真是一个会让人想安定下来的地方。

brice说,看了电影,这种感受会更深的。

事业的野心和家庭的宁静,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这简直成了折磨他们的心魔。

要不要离开?

能不能回来?

这些问题,好像可以预计到的产后抑郁,预计到孩子出生,他们会脱离母体,但那空空的肚皮,那种注定要在痛苦中实现的个体的剥离......Casey有建筑的才华,却放不下母亲。

身在哥伦布的Casey,其实更像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妈妈含在嘴里,怕她碎了、化了。

她隔着《共和报》办公室的透明玻璃,注视着做清洁工作的母亲,玻璃暴露了身影,却隔绝了声音。

母亲像一个被整日盯梢的问题少女,似乎故意躲着家长。

Casey走不进母亲的内心,感到拳入棉被的无力,只能在一座酷似监狱的小学建筑前,用力地跳舞宣泄。

当决定去纽黑文读书的那一刻,由于母亲/女儿的双重身份,Casey经历了离别中,母亲/女儿的双重痛苦。

作为母亲的Casey,不放心问题少女般的妈妈,不知她能否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身为女儿的Casey,即将脱离母体带来的安全感,以及习以为常的适应性, 她还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在实践才华野心的道路上,自己能否重回家庭生活,重新和妈妈团聚,重拾往日温馨,现在的分离是暂时还是永远?

煮了最后的晚餐,开出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就出了哥伦布的小镇,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昨日的模式无法重启,就像胎儿无法再重回子宫,母亲的肚皮无法通过同一个胚胎再胀起来。

Casey的眼泪就是我的眼泪。

六年前,我也是一路抹着眼泪,从自己的小城飞往香港,心想着,曾经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了。

妈妈的住家饭,从此变得稀罕,每晚必见的亲人,成了手机中的数字还原影像,再难闻见他们的味道。

出了哥伦布的Casey也仿如Jin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只能暂时牺牲自己的子女,也不知道自己的忙碌,何时是个终点,对家庭的补偿,应该何时开始。

Jin通过Casey的纠结,可能更能理解父亲以前的决定,从而放弃自己的恨,放弃埋怨,放弃想遗弃病榻上的老父亲的想法。

在父亲暮年之际,作为儿子的Jin担负起了父亲的角色。

父亲曾经疏忽家庭,Jin用自己对家庭的照顾,来为父亲赎罪。

赎罪有点严重了,这算是纠正、补偿吧。

时间没有办法把Jin再次变成小男孩,也没有办法让父亲再年轻一次,重做选择。

如果Jin一直埋怨下去,那也只是无解的情绪发泄,抛弃父亲只能让痛苦成倍,再让父亲感受多一次少年Jin的无助,让中年Jin感受多一次中年爸爸的纠结。

童年错失的父爱不能失而复得,一往无前的时间却给了另一个机会,Jin要担负起他理想中的父亲的角色,回归家庭,照顾家庭成员。

他要替自己的父亲做好他没做好的父亲的角色。

青年Casey决定离开哥伦布,中年Jin决定留在哥伦布。

事业和家庭,这是一个无解的题,身边的人可能还是要走,走掉的人可能某天还是要回来。

从哥伦布回路易维尔的路上,brice和我各自分享了成长的苦恼。

我们都像不太愿意长大的彼得・潘,都感恩家庭,也都心怀不满,觉得自己的困境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围炉取暖,相信家长真的尽力了,他们有自己的局限,但也努力地在局限之中周旋,表达爱意。

父母的这种局限,就好像此刻,我知道我和brice各自的故事,但却不能向你们和盘托出,因为隐私、尊严、信任,所以,我只能在表达和保留之间取舍,只能在局限之中尽量地表达。

成年人是有很多顾忌的,变成成年人,我才能理解这些顾忌。

理解了这些顾忌,我也就变成了成年人。

brice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个。

看完电影的当晚,我和他的家人一起进行了交流。

brice妈妈分享到孩子们一个一个离开哥伦布,去读大学的时候,泪眼婆娑。

《在哥伦布》短评

构图简直太美了,每一帧停下来都是一幅画,节奏放得很慢,就是让人去欣赏建筑的空间感和其营造出的静谧氛围。男女主角在探索的过程都中慢慢获得成长,一个从无时无刻想要逃离到最终决定留下来陪伴父亲,一个从坚定打算留在家乡到最终决定踏上求学的路。开头对interest和attention的探讨很有意思。

6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还行

概念和想法非常好,城市建筑与人内心深处的共情,但在处理上还是简单了,大段对白和空镜头没有很有效的组织起来,气质倒是有的。

11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如果说建筑成为了一部电影的主角,那它在牵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却又多以人物对话展现,并没有看到两者多么惊艳的融合。美则美矣,淡也是真的淡。

13分钟前
  • 屿山
  • 还行

慕名而来,比较失望,仅仅只是创造了一种“ppt+念白”的模式,所谓的美学和内容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建筑在文本当中真的参与了多少的情节推动,还是说仅仅只是作为某种“呈现”?虽说气质是独特的,但人物的情绪空洞到难以落地,实在是cannot relate……

15分钟前
  • 太贺
  • 较差

看起来好费时

17分钟前
  • papa
  • 较差

#11th FIRST# 全片构图以那个不对称和谐教堂为基准,轴心靠右。一个父子故事混上一个母女故事,看上去恰是「父亲在世时」mix「秋日和」。大师的建筑成为了父/母的换喻,女孩的最爱排行榜又隐隐带着些数据库的意思。把建筑空间与人物情感连接起来做得很有新意。用光也很独特。就是实在是太闷……

2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3rd Sundance# 不对称建筑理论构建之下的画面 冷淡至极的固定镜头 建筑讨论指涉家庭内心

23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建筑很美,故事平淡如水,以及约翰·赵有罗圈腿。

26分钟前
  • M
  • 较差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27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愫和相互取暖的倾吐在冰冷规整的建筑中缓缓流动,静谧的空间和几何规则下东西方构筑起共通的亲情纽带,强迫症式的构图掩盖了叙事上的懒散,很多空镜头力求营造导演心中治愈系建筑美学的气氛,但可能对缺乏耐心的观众不太友好,很容易催眠。

3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这个片子真的拍出了我第一次去Columbus时候的感受。用空间之间的关系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37分钟前
  • 沈涵
  • 力荐

一层是父权母权的重见与和解,一层是建筑与城市对人物关联的外化,轻盈颤动,雁过留痕。

41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空间构图很有趣

44分钟前
  • better me
  • 还行

影像很用心,但电影感觉很空。

46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还行

实在是……看不下去啊

49分钟前
  • 老苞米
  • 还行

空间第一,空间与身体的互动第二,叙事第三,注意力就在三者间游移,很显摆的拍法。当在说「这是一部关于建筑的电影」时,更大的可能是它同时离二者很远。另一个观感是现代主义,至少是片中的现代主义,是时候寿终正寝了。

52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还行

规整对称的构图(包括镜像的对称)是亮点,建筑承载情感后的意义升华,并反哺人类。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很多人和自己的父亲来不及和解,就匆忙告别

56分钟前
  • 推荐

画面是不错,像极了那种高清电脑壁纸,情节不重要,用来催眠效果相当不错。10分钟删。

57分钟前
  • 光怪陆离之前
  • 较差

淡出鸟来

58分钟前
  • ipane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