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探2身为香港电影骨灰粉,银河印象骨灰粉(看了本文的回复发现我不是)。
神探2期待已久。
这部片子,整体没有跌份,质量7分。
刘青云真的YYDS,这种张力,只有刘青云有信服力。
可惜力道没有再上一层,就像去老店按摩没按到位置。
这部片子不是杜琪峰做导演,味道节奏影像化都差了许多。
二.小丑+体制、大陆上映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典型亮点,是香港年轻人的“神探”集团。
黑衣人,喷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几年香港电影很多导演带上了k怖主义和无z府主义的讨论。
这种类型片子经典就是那两部小丑。
不过这部片子要在大陆上映,就限制了小丑群体的讨论。
限制了角色和人物设定。
没法深入暗示。
同时,也没法太黑jing队。
那个只有刘青云在开枪,所有人都对怪物视而不见的场景,才应该是银河印象的发力。
在这个时候,发力黑jing队的官liao主义、应付差事、劣币驱逐良币等等。
在这方面挖掘和发挥。
三、特殊限定带来的限制神探1的魅力,在于几个经典设定:1.刘青云的看到人心的鬼和多重人格。
这是很有心理分析和禅宗意味的。
而且影像化起来效果非常,看过神探1的都懂。
这是银河印象佛系电影的经典力道。
但是,这部片子要有一个经常跟刘青云接触的黑jing最后反转,所以只能强行关了刘青云的看到人心的鬼,判断善恶的这个佛系金刚能力设定。
因为如果不这样,逻辑只能像神探1一样反转,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个小孩,后来小孩黑化。
所以片子的味道和影像化就差很多。
如果是经典的银河印象力道的话,可以给刘青云开别的有内涵深意的设定。
比如:a.为什么在神探2里面看不到人心的善恶了,因为1)他太老太孤独了,有点不敢看了,脆弱了, 只能片段的看。
就像记忆碎片一样的碎片设定。
2)为了自欺欺人,为了欺骗自己女儿是爱自己的、善良的,而强行关闭了自己的善恶判断。
b.他看不到人心的善恶,但能看到人心的信念旺盛或者波动。
这样可以把一个坏人机缘巧合看错成好人,一个没有波动的前期路人,也可以反转成坏人。
2.刘青云的代入式查案这个可以发挥刘青云的演技和电影的戏剧化魅力。
这部片子也致敬了。
3.刘青云的人格分裂这部片子在刘青云本身上发掘的不好。
不多写了。
数桩旧案,编织成一个难以突破铁桶,警方每次努力,均无功而返。
谜局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昔日警员、被称为“癫佬神探”的李俊(刘青云饰)似乎是唯一的解局人,可病态又常将他带入幻觉——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让观众更难摸清头脑……如果必须用一个字来形容《神探大战》,那就是“爽”。
因为,《神探大战》突破复杂案情的唯一招法就是暴力拆解式的“硬闯”,通过步步紧逼,真相露出了尾巴。
仔细推敲,《神探大战》中每个“硬闯”都不奇特,可组合起来,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爽”感。
相信不少人如我,直到影片结束,也没完全理清案情发展线、人物性格线、故事衔接线……但那份回肠荡气的“爽”感,却实实在在。
“爽”,因为《神探大战》的节奏特别犀利。
长期以来,当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总会本能地想到:主题、故事、人物演绎、服化道……很少提起“节奏”,似乎“节奏”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神探大战》引人反思:一部好片的重心,也可以是“节奏”。
觉得“爽”,因为有这四大杀招《神探大战》涉及数桩连环案,由此带来海量的故事量,彻底消除了传统警匪片的“套路感”“重复感”,可把这么多故事压进一部电影中,特别考验功力——快“节奏”叙事,还要好看。
《神探大战》的办法是:其一,所有人物都是带着故事上场,是被故事“推”进电影的,而不是“演”进来的。
前无铺垫,后无抒情,除结尾处,主角李俊的女儿被杀,凶手甚至对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开枪,刘青云一句“你连你自己的仔都杀”,无限苍凉、幽怨,但很快又回到激战中,用克制陈述来淡化高潮——越是高潮,越用平常语气,大大加快了叙事节奏。
也许有观众觉得,除了主角,片中其他人物的发挥空间不多,其实,《神探大战》暗含了女主角陈仪(蔡卓妍饰)的性格变化,从“烹尸案”受害者,到“魔警案”的侦破者,再到“癫佬神探”合作伙伴,再到最后时刻决定局面的人,从懦弱,到坚定,到狐疑,到自我战胜,人物性格不断改变……这些都是通过故事激发出来的,而非静态塑造,所以《神探大战》的“节奏”能快得起来。
其二,大多数故事是半故事。
故事需“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否则就成了片段,可生活中真有完整的故事吗?
绝大多数的人生不是故事,不完整的故事才更契合真实。
在《神探大战》中,“魔警案”“屠夫案”等都只交待了结果,“烹尸案”相对完整,却嵌套了另两个半故事——无辜者受冤枉被警方击毙,反派的前史。
同样的叙事时间,讲述了三个故事,所以《神探大战》有“很沉很满”的感觉。
其三,充分利用“暗靶”:多层嵌套故事犹如迷宫,必须有路标指引,《神探大战》则耍了个小伎俩,刻意利用“神探”的歧义性——一般认为,“神探”肯定与警方有关,且主角李俊自称是“神探”;但事实上,“神探”是黑恶组织,是连环杀人的真凶。
通过淆乱“神探”的语义,出现了坏蛋谈“神探”、警方也谈“神探”的奇局,提升了悬疑度。
“癫佬神探”露宿在天桥下,用红油漆写了许多类似的名词“暗靶”,从而最简练地将数桩旧案串在一起,有的“暗靶”是正确的,有的是错的,复杂谜面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他们的心理时间地被偷偷调快了。
其四,双线交叉设疑:《神探大战》的主线是“癫佬神探”与警方追逐破案,“癫佬神探”怀疑警方有内线,这条线易取信观众;警方怀疑“癫佬神探”,则不易取信观众,毕竟李俊是主角。
《神探大战》将李俊设为精神病人,他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否邪恶,加上他对“神探”之称的偏爱,更暗示他可能在犯病时是反派。
由此形成的“互疑结构”,让绝大多数场景中的搏斗变得正邪难分,带快了叙事节奏。
几种手段相结合,所以《神探大战》的节奏之快,可称为“狂奔”,尤其是前20分钟,特别考验专注力。
而到结尾处,随着各条叙事线收束,又让人豁然开朗——所谓的“爽”,即从此来。
拿捏好空间,才能酿出紧张感真正的节奏来自人类的心灵,来自悬疑,来自恐惧,来自无力掌控现实,来自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所以,提高叙事节奏的关键在紧张感。
有了紧张感,观众才会觉得刺激、过瘾。
确实,《神探大战》中有不少震爆眼球的场面,爆炸、追杀、跳楼、炸船、枪战……但在警匪片中,这些已属“常规项目”,为何《神探大战》还这么抓人?
除场面设置上更精心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绝大多数动作在狭窄的、逼仄的空间中完成。
从李俊去湍急的下水道捞尸,到警方在筒子楼中追杀“神探”,进而延伸到大排档中追杀,以及双方在公交大巴上激战,最后在大船上决战……空间大多是逼仄、压抑的,无法腾挪,每个逃跑动作都需特别设计。
这种空间上的挤压与时间上的快节奏,形成合力,使观众在别扭、压抑、紧张、不舒适中,不自觉地融入到影片的“节奏”中。
当此之时,爆炸反而成了一种解读,随着一声声爆炸响起,观众生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爽”感。
其次,随着情节推进,空间越来越大。
在《神探大战》中,争斗的场景是随着情节发展,而日渐显豁的,大结局设在船上完成,有逼仄有空旷,这就给最高潮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舞台——李俊抱着元凶的婴儿,元凶抓住李俊的女儿——形成一个类似《哈姆雷特》的场景,5人(包括女警员陈仪)在共时中感情互相激荡,碰撞出悲壮感。
在今天,快节奏叙事的影视作品不少,但能做到“高潮时推得上去”的不多——叙事节奏快了,人物刻画不易深入,止于新异,拙于隽永。
《神探大战》通过拿捏场景的空间,便突破了这一困境。
壮观不壮观,凶险不凶险,是比出来的,没有绝对的壮观,也没有绝对的凶险。
只有通过不同的场景的显著落差,才能将壮观、凶险之类比出来。
所以,一样多的血浆包,《神探大战》却能拍出更惊心动魄的效果,体现了空间运用技巧的力量。
喜欢古龙小说,就会喜欢李俊节奏快了,故事量大了,那么,该怎么塑造人物呢?
《神探大战》的解决方案是:写好边缘人。
《神探大战》中的人物都是亦正亦邪,左右他们行为的根本力量,来自分裂的内心。
“癫佬神探”李俊拥有一流的破案直觉,可遭遇事业上、生活上的挫折后,这份直觉将他带入癫狂。
他过于相信自己,以下犯上,使他失去警员资格,他想放弃这份直觉,可没有直觉,他如何才能区分自己与别人呢?
断案时,李俊总是跟着直觉走,并神奇地屡屡猜中,可实际抓捕时,他常以为用手比作枪形,就可完成射击——他离开警队多年,常年不持枪,时时沉浸在回归警队的向往中,这个向往扭曲了他的真实感,也让他在无数个关键时刻掉链子。
终于消灭对手后,李俊再度出现幻觉——看到怪兽从火中飞起,而并肩战斗的女警陈仪却表示,她也看到了,瞬间的信任让李俊重新找到了自我。
这些精妙的桥段,嵌在动态的故事中,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再如女警陈仪,曾在“烹尸案”中落入变态狂魔手中,被殴打三日,侥幸逃脱,她想不到,救她的人就是变态狂魔,随着她成长为警员,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始终存在,也正是这份软弱,使她轻信李俊,李俊得以完美发挥。
陈仪是传统警匪剧中较少见的角色,既有警务工作者干练的一面,也有普通女性阴柔的一面。
所以,她不知道自己成了恶魔精心设计的“产品”,而恶魔这么做,来自痛苦的童年遭遇,他需要加害别人,来摆脱自己被加害的记忆。
三人的共同点是偏执,颇有古龙笔下的人物风范——个性张扬,绝不妥协,在任性中才能找到自己。
即使这自己已被人涂改、扭曲,仍会高调地显现出来。
所以,一个鞋带上的系法,能让李俊立刻明白了恶魔是谁,而恶魔知道李俊一定能看出来,一定会做出选择,所以给他布下圈套……写边缘人,不仅极大提高叙事速度,且契合“性格决定命运”,既激荡人心,又合情合理。
《神探大战》又胜一场。
学会带节奏,也是真本事《神探大战》堪称是一部造“爽”的教科书。
它的节奏感不是靠情节反转再反转,似乎出人意料,其实常被人猜到的俗套中,而是调动了各种节奏因素,包括空间塑造因素、人物塑造因素等,这些手法值得深入研究。
在今天,一说起“大片”,就是大场面、高投入、大制作、电脑动画等,确实,“大片”离不开这些,但不懂方法,很可能是花了很多钱,画面拍得很唯美,观众却不买账。
因为从剧本层面,会从“节奏”角度思考问题的编剧便少之又少,等到了拍摄、剪辑等环节,更是常将故事离奇、画面切换快、对话快、情节反转多等视为“节奏”,为了“节奏”,不惜丧失合理性。
《神探大战》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案例:不露斧凿痕迹,不用人为提速,不必每个镜头都套上滤镜……节奏依然快得起来。
因为人才是节奏的主人,是人玩节奏,不是节奏玩人。
人类心灵自有对节奏的期待,它们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所谓高科技,不等于动辄电闪雷鸣,不等于动辄鬼怪特效。
在《神探大战》中,一到关键时刻,李俊频频用手比枪,做出射击的动作,以对抗对方的真刀真枪,都一下把节奏提到了嗓子眼——这些细节无需高技术,却比任何高技术更能带节奏。
当然,这个场景可能是在致敬自周润发当年的一些警匪片,可《神探大战》将它提速了,就让它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元素。
好的电影不只是“讲什么”,还包括“怎么讲”,把节奏讲好了,一样出精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速度,既然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时代,就应该有高节奏的艺术相匹配。
从这个角度说,《神探大战》绝对值得一看,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了捧着肚子慢慢聊的影视创作者,尤其该看看。
结尾那几页笔记翻的太快,文字没看清,目前我也只能分析个大概。
这部分补充交代了电影的背景:1、李俊因为对破案太过疯魔,没时间陪家人,因而妻子患上了抑郁症自杀,之后李俊产生幻觉看到了恶魔,被调离了一线工作岗位。
2、早年李俊就调查过方礼信母亲和哥哥的案子,所以在车上和陈仪分析方礼信的时候,才能一下子说的那么详细。
结尾玻璃上出现方礼信的意思:首先,这明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可能导演自己都没确定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故意留了这么一个开放式的镜头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因此只要是符合逻辑的理解都是合理的。
1、最通常的理解:善恶一念之间,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人啊,如果没有向上的动力,没有坚持、没有底线,是有堕落的自然趋势的。
所谓深渊,有让人堕落的引力,就像重力一样。
有时候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李俊如果为了报仇杀了方礼信的孩子,就变得和方礼信一样了,甚至会是更加邪恶的存在。
好在李俊内心有对正义的坚持,还有女儿的认可,使他最终没有像方礼信一样堕落。
但为善不易,想堕落却只要放任自流就好。
一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内心恶魔的约束,随时会有堕落的可能,这个结尾就是想表达这个哲理。
2、表明神探依然是神探李俊之所以是神探,当然是因为他出众的办案能力。
但其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其精神失常后,在办案时会根据已有的线索代入到凶手的视角去说话。
有观众会觉得结尾是李俊的病好了,一是女儿被杀后,李俊再次消灭了心魔,并获得了陈仪的肯定;二是回到警队后,李俊说的话太过严肃和正常。
不过结尾这个镜头,表明了李俊病并没有好,他依然会代入到罪犯的视角,他在看到笔记上方礼信的案子上又代入到了方礼信的视角。
这样,如果电影拍续集的话,刘青云依然可以这样飙戏;相反,如果李俊的病彻底好了的话,之后再拍续集可能就很普通了。
因此,结尾的镜头旨在表明神探依然是神探。
再说几个不太可能的分析:(1)李俊就是方礼信,方礼信就是李俊,方礼信不过是李俊的多重人格之一,一切只是李俊的幻想。
说方礼信就是李俊,解释不通其它所有角色对两个人的反应,从剧情的合理性上来说,两者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当然,你如果扩大范围,说所有时间也都不过是李俊的幻想的话,那所有电影都可以说是主角的幻想,结论就是观众看了个寂寞。
除非导演有明示电影是幻想,否则这样的分析角度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最没有意义的。
(2)屠夫是方礼信,魔警是李俊。
不可能,方礼信在杀两案的子女的时候亲口说了,我是魔警,也是屠夫。
(3)李俊堕落为了方礼信。
这个也不可能,至少在电影结束时没有发生。
因为李俊的女儿以他为骄傲,因为即便是在女儿被杀情绪几近崩溃的时候,李俊依然坚守了底线,因此电影中李俊并没有堕落为方礼信的可能,相反他是方礼信的对立面。
而从他的表现来看,之后堕落为方礼信的可能性也较小。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人一旦放松自律,就存在堕落的可能,因此李俊还是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毕竟他的职业要时刻凝视着深渊。
相比一些拉胯的院线片,神探大战算得上出色,但相比《神探》《暗花》,就有点不够看了,唯一进步的地方是刘青云的演技,可以再战10年!
导演是个想法很多的人,但可能在商业化、审查方面拉扯,最后像交出了一个半成品怪兽的隐喻、正邪的镜像、疯子与天才、德语歌谣,都可以看出导演野心,但最终只沦为影片里一晃而过的点缀。
导演选了最简单粗暴的路线来完成反转悬念揭示太早,没有留白空间了。
刘和林的猜想都有可能,但锁凶的关键竟然是林峰亲自去组织了一帮手下,手下都认得这位,如果神探首领从头到尾没露面,那么最后参与其中的人都死得差不多,阿sa也没有目睹刘林两人的对峙,这其中发挥空间是很大的。
但人证们直接把林峰捶死……导致结尾的反转有点莫名其妙,只能认为林的人格在刘身上重生了。
令人难受的是,导演不想搞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所以又给案子留了破绽。
刘是否有引导神探作案的可能,在导演最初的构想里肯定是有的,他精确赶到每个地点很可疑,这点已经由多个路人之口提出了。
十几年前的烟头也是一个bug,林如果十几年前布局,为何又去相反方向栽赃一个智障。
如此精明的罪犯想栽赃嫁祸,会搞错左右手这么关键的信息吗?
(如果说是为了映射两人是镜像,那咋不说这部戏都是刘青云的幻觉……)屠夫和魔警是一个人吗?
从犯罪心理来看不合理。
屠夫是心理变态折磨他人,跟林的成长背景有关,但他搞魔警和神探案动机不明导演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去问他自己了[/cp]
前面还行,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后面就全是扯蛋了:杀人犯的儿子、女儿这么轻易就能进警察系统?
警察就那么好骗?
蔡卓妍从西村跑过来,林峰一句话“她是从东村过来的”就把所有警察都骗过?!
没有脚印吗,没有血迹吗,两个村挨这么近,西村的人就没有一人发现可疑?
后面船坞大战太儿戏了。
蔡卓妍站着不动和敌人“激烈”枪战,毫发无伤,周润发都不敢这么拍!
船坞几场爆炸戏,标准的五毛钱特效,假的一批!
人物对话、动作急急忙忙、慌慌张张,整部戏还不如很多电视剧有质感。
……总之,虽然本片获得多项金像奖,但感觉制作相当粗糙。
像《狂飙》《漫长的季节》等电视剧的拍摄水平都远比它精良。
如果未能预料到《神探大战》的“夹生”,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作为导演的韦家辉。
香港影评人们有个普遍的说法,韦家辉的作品从格局到深度上无出其右,但他个人却无法从影像上榨取出其绝对潜能。
这就是为什么韦家辉总是需要一个杜琪峰,因为故事越精道,就越需要出类拔萃的影像。
离开杜琪峰这根“龙头棍”,韦家辉基本相当于一个“天才编剧”+“行活导演”的割裂体,他的动手能力从来不敢恭维,《和平饭店》的崩溃已是古早往事,出走银河的《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购物狂》也几乎都是被导演能力拖了后腿。
比如说,杜韦联动的时候,我们津津乐道的影像风格和场面调度,到了韦家辉自己导演的电影中竟成了最奢侈、最稀缺之物。
看一遍《神探大战》,中间到底有多少场戏具备真正的“影像灵感”?
你可以说一些段落狂野激烈,尺度惊人,但这种激烈和其他导演的作品,如陈木胜、邱立涛、郑保瑞等人相比有何特定区别?
这时候的观众往往会陷入一种焦灼的脑补:如果杜琪峰在场,这场戏和那场戏,他到底会怎么处理。
影像上的想象力,是韦家辉相对缺乏之物,但这也是将其精妙的剧本图谱转换为影像迷宫的必须之物,否则就会显得蹩脚、笨拙。
比如说,韦家辉编织出了绝佳的故事拼图,但他并不懂得如何藏匿线索,不懂得如何从影像上留住悬念。
很多观众会注意到,在元朗屠夫与观塘魔警的两起案件中,方礼信行动和往返的精确时间差,基本上等同于“自报家门”,过早地出卖了剧情。
循着诸多细节,观众基本猜到了方礼信就是“屠夫”和“魔警”,因此真相揭开的刹那,观众并没有太多的惊讶。
这里更关键的地方在于,韦家辉揭示这一真相的方法和手段,并不高明。
方礼信的动机,可归结于他童年被妈妈和哥哥虐待的“原初场景”,这些信息都是由陈怡“叙述”出来的,本质上是在“说故事”。
到她当面找丈夫对质的时候,方礼信翻脸极快地表示:“真凶就是我,你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上述段落的处理,几近儿戏。
但说韦家辉剧本低级、漏洞百出,却绝非事实,他并不是在观众认为该埋三层的地方只埋了一层,而是故意只埋一层,以此暴露疑点,将观众引向特定的方向(比如让观众怀疑方礼信)。
按照一种非常规的理解,韦家辉在此绝非低估了观众,而是高估了观众。
但这又会导致他以相对低级的方式来度桥,影像层若处理不好(或者不精准),就会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
韦家辉的一生吃过太多次类似的亏,《神探大战》仍不例外。
在魔警案出现后,李俊挟持自己的女儿前往警局,叫嚣着“案件疑点很多,这个欧阳剑很有问题”。
这场戏有两个基本目的,一个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欧阳剑这个工具人,以遮蔽方礼信这个真凶;二是让其女儿见证这个“过程”,以强化其后来的精神逆转。
但真正的问题是,前者并未以影像方式铺垫出来,而是诉诸过于直白的台词;后者并未得到具体的解释,近乎于叙事断裂。
状况频出的叙事断裂或许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审查导致的自体切割,另一个是“飞纸作业”的习惯。
林峰与蔡卓妍都是偶像出身,一旦遇上飞纸,定然是无米之炊、难以深入,加上影片拍摄操之过急,人物的展现自然跟不上角色的既定深度。
和《神探》相比,林峰和安志杰是对位的角色,但前者过于外放的邪气和后者内在的阴毒相比,力度上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而且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问题;就蔡卓妍来说,韦家辉似乎没有透射其任何的内心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她大肚追击悍匪、不断高空掉落并且在产子之后继续执行任务的强悍体质。
原则上,这并非剧本的问题,而是筹谋欠妥、执行不当。
你可曾见过银河映像的历史作品中有如本片中李若彤这样干瘪到无力吐槽的形象?
想想她在《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能活一个》《最后判决》中的表现,今时今日,可谓天壤之别。
情节失算、角色失灵,来自某种影像调度的“失焦”,这部影片既然节奏飞快、事件繁多,那么以TVB行活的水平处理起来,显然也不会比林德禄的《反贪风暴》系列高明多少。
环顾整部影片,韦家辉真正的力度和节奏,只有刘青云抓得住,他的表演确实是戏魂所在。
韦家辉有意为其打造的“办事处”,是天桥下用废品搭建的棚窝,这是韦家辉曾经的灵感空间,也是《大时代》和《世纪之战》中方展博/方新侠的发迹和事业重启之地。
《神探大战》中的李俊延续了前作中天通眼的超能力设定,以一己之力破获了一系列最复杂的疑难案件。
然而让观众疑惑的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具备超能力的人物,会在欧阳剑这个问题上犯错(即使他后来开始矫正这个错误),会被方礼信这个屠夫/魔警耍得团团转?
一旦思考这个问题,观众便会陷入对《神探》四把枪置换进行笔算之后的细思极恐,《神探大战》的主题绝非什么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格局,而是“神探就是魔警”,这基本上可以解释影片最后李俊与方礼信镜中对望的二重身。
换句话说,以李俊的能力,不大可能被方礼信利耍弄,而是说,李俊很可能从头到尾都在利用着方礼信,他在“办事处”解开疑团,是为了给方礼信留下笃信不疑的线索,因为他知道这位魔警必然成为他和替天行道的“神探”组织的中介。
即便有着“阴谋论”的嫌疑,这仍然是对《神探大战》剧情最切实、最合理的揣测。
这也等于回到《大块头有大智慧》的结局——“了因追孙果,却发现自己才是孙果”。
按此逻辑,方礼信和“神探”组织都是整个事件中的牺牲品,是被李俊一路操纵的工具,为的是以恶除恶、以暴制暴。
韦家辉在套层之上继续添置套层,是心智游戏电影的普遍运作法则,在其中,李俊无疑处在叙事的最高层级,也是导演本人的化身。
然而为了掩盖这一层次,韦家辉有意去暴露其他层次,则显得过于功利。
以过于浅白的方法来遮蔽格外幽深的内核,以至于败坏影片整体的质感和品味,实在是韦家辉导演创作生涯中的最大憾事。
就如方礼信/陈怡夫妇的相爱相杀浮于猎奇的表面,李俊与其女儿的亲情关系也可谓是机械性地垫砖——观众不难猜到这位女儿就是“神探”组织的头目,这就同方礼信的欲盖弥彰那样丧失了解谜的力量。
这种结构方法,甚至让尼采的金句都变得有形无神:这本来是李俊父女之间穿越时间和媒介的精神扭结,也是其心魔所在,但被处理得一如儿戏。
韦家辉的选择,竟然是在案发现场呈现了一个真正的“克苏鲁”,让癫狂的李俊指着它问旁观者(也等于间接问观众):你看到怪物了吗?
这便是韦家辉执行方面的最大问题,他确实格局大、速度快、层次深、下手狠,但在营造深层叙事的时候,他所设立的虚晃一枪的假靶子总会过于扁平,乃至拙劣。
他的思维无限蔓延、朝令夕改,像源源不断的飞纸那样化为狂茂的藤蔓植物,却没有经过任何的修剪、加工。
在杜琪峰合伙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或多或少会得到解决,而在韦家辉自己单干的情况下,它如怒海汪洋,过于原始,止于半成品。
在从《义不容情》《大时代》到《马场大亨》的时代,韦家辉的才华尽情挥洒在他的melodrama当中,剧集容量大,制作时日长,任他飞纸来去,总能填上坑、润上色。
但从转型电影搞mind-game路线开始,他的作品就很难被称为独角戏了,哪怕杜琪峰迁就其所有,乃至萧规曹随,甘当一个执行者,好歹能从影像上合理规划、过滤一遍,而非任其野蛮发展、情节失衡。
就此而言,合作还是单干,规划作业还是夺命狂奔,对韦家辉而言都是最实在的问题。
何况韦家辉以其天赋异禀和壮志雄心,自然希望“什么都要”。
《神探大战》是他投资最大的电影,为此追车、爆破大行其道,在本就节奏飞快、脸谱难识的故事中,真正可供深耕细耘的篇幅还有多少?
既然单干不灵,不擅长自我修剪和规划,那么寻求一位靠谱的执行搭档似乎是命定之事。
就此来说,杜琪峰已然是华人圈子当中最好的选择了,你无法再往更高的层级找,毕竟,你没法在华人导演里找到一个克里斯托弗·诺兰、斯派克·琼斯、米歇尔·贡德里或者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尼采的名言,终究会反射到韦家辉的身上:与怪物作战的人,要当心自己成为怪物。
韦家辉有着三重身:作为编剧的韦家辉、作为联合导演的韦家辉,以及作为导演单干的韦家辉,但唯有最后一种,才会“成为怪物”。
【虹膜】
这片子的细节从头假到尾,就没有一个是经得住推敲的。
我不太相信有人能看到最后还保持严肃认真的状态。
随便举几个例子好了:首先就是武器,这是香港又不是阿富汗,掉了一把警枪都可以查10年的,这帮神探团伙人手一把枪战斗起来堪比特种部队算什么鬼啊。
这么多炸弹又是哪里来的啊,召集一群普通人随便练练就能到这个水平的吗。
那个屠夫把女主抱住转个圈就能糊弄整个警队就更荒唐了。
这女的要么从左边来要么从右边来,任何智力正常的人类都会选择我都要,怎么可能因为受害者一句话另一边就算了不查了啊。
而且凶手能确保他那么大的房子20年没人进也是挺自信的,遇到疫情怎么办呀,居委会砸门门进去查核酸不是全暴露了嘛,难怪这故事不是发生在大陆啊。
枪战场面有多好笑更不要说了,几个主角开了无敌一样直挺挺站着互射,开场墨警那几枪多干脆多漂亮呀,没想到是卖家秀。
至于女主的体力问题都懒得多说了,我觉得她就是担心自己小孩命太长,根本不需要现场非要去,有种碰瓷的味道。
脱衣服那段应该很震撼但又不敢多拍,有一种“这段可能没法过审大家意思下吧”的味道。
总的来说神探一是天才之作,缺点是太飘,对普通观众不友好,这部反过来了,过于弱智普通观众都吃不消了。
难得今时今日还能在影院,看到如此纯正的港片。
是我对《神探大战》的第一印象。
在观看之前,我搜了评价,看到一些吐槽逻辑不好的时候,是担心的。
毕竟07年那版神探,虽然惊奇七人饰演一人的桥段设计,却也因为逻辑复杂呜呼看不懂。
加之是在内地影院上线,好怕各种删减结尾还来个皆大欢喜的黑白说明。
看完之后,可以负责跟大家说,是无毒的。
担心的问题没有出现,《神探大战》或许是当下这个夏天最值得进影院观看的一部电影了。
影片依旧玩着人格分裂式的一人饰演多角,但这一次转个镜头就揭秘了只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观众相对轻易跟得上,不会看得云里雾里的。
整体故事线,也没有复杂,降低了一个层次,只是一个正邪对立。
邪扮正,污蔑了原本的正是邪,仅此而已。
相比较07年的神探,正邪拧成一捆麻花绳。
其实观众跟不上,也没关系。
最多不当一部犯罪烧脑片来看,当成警匪枪战片来看个爽也未尝不可。
我是没想到神探大战,原来大战的比例比神探还要多得多。
影片很大篇幅都在砰砰砰。
从影院商业片来讲,没啥问题。
但从影片本身来讲,挺破坏的,把原本故事的阴暗悬疑氛围都破坏了。
特别是真的要砰砰砰,刘青云饰演的角色,主角光环避弹效果太脱戏了。
一群神探都市作案也搞得跟恐怖分子似的。
再说下影片,我觉得有三处遗憾。
一是林峰撑不起方礼信这个角色,感觉如果让神经质的吴镇宇来扮演会更好吧。
影片最后一幕,刘青云饰演的李俊对着玻璃映射出林峰饰演的方礼信,是否在表达正邪一体的主题呢,无所谓。
我更愿意想太多地理解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故事表述的两种真相,方礼信是最终凶手是影片所给我们看到。
但其实方礼信解释李俊是凶手的那一套因果,也是通顺的。
只是影片没有给我们看到。
可惜的就是林峰的咬牙切齿,没有把另一层解释演绎出来。
他演得太像坏人了,他只是演了一个坏人。
第二处遗憾,影片以冤案为因,特别是引用的案件大部分是真实的。
但格局没有展开,类似韩影《杀人回忆》那样令人震撼现实真有疏漏的天网。
冤案的受害者报复只是扣动扳机的噱头,更别提他们的首领没来由的当警察当坏人,只是出于儿时家暴养成的神经病,那些冤案跟他毫无关系。
冤案甚至得不到真相大白的尊重,只是被用来塑造被冤枉的神探的个人英雄形象。
第三处遗憾,导演是韦家辉先生,但出品方没有看到银河印象。
说实话,在连续看了刘青云的大象和拆弹专家2两部烂片之后,一度陷入绝望。
无论作为影迷还是粉丝,都非常失望。
难道90年代的刘青云一去不复回了?
现在的刘青云就只剩对市场的妥协了?
神探大战今天狠狠打醒了我!
不!
他还在!
他还在!
🎉 整体感受真是爽啦!
剧本说实话就还好,没有特别出彩。
如果拿英皇的质量来讲是上乘之作。
如果以银河的标准,剧本就一般了。
大家提到的孕妇bug以及生孩子速度bug之类的,表示赞同哈哈。
演员小点评:1.本剧出彩点在于对演员的使用,可以说韦家辉真的特别能开发刘青云的潜能!
从前是!
现在也是!
默契绝佳的老搭档!
2.阿Sa也有进步,也许是成熟了吧,看得出来比20年前拍的《恋上你的床》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认,仅仅及格哈,仍需努力,可以看得出是韦家辉对英皇的妥协。
3.林峯真的要夸一下,其实以前对林峯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是能演好戏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他依然表现很稳定!
非常优秀的演员!
我认为他是个多面手,完全可以应对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
现在正值壮年的他,我相信以后的电影路,他能走得更远!
加油!
4.李若彤就马马虎虎,角色的戏份不多,真的就是在摆摆pose哈哈😆不过也是感谢姑姑的出演,圆了银河映像的梦吧!
对他本剧中的表演仅仅及格。
对于韦家辉:说完演员想夸一下导演大量使用了香港本地的场景,非常赞!
我认为拍港片就应该多取景本地,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香港电影!
这次韦家辉没有做CG,跳水沟,爆破戏都是真拍!
让我想起以前的《十万火急》!
这次影片也用到好多《神探》中出现过的台词!
真的对于银河映像的忠实粉丝来讲,满满的回忆!
就是爽啦!
银河映像,难以想象!
那个已经快被遗忘的银河时代,仿佛在电影院的100分钟里,我找回它了!
对于刘青云:对于刘sir,真的有太多太多想说的。
能看到青云能再这么爽的演一部电影,而且能在内地公映给大众看,真的,够了!
满足了!
相比起他剩下的《扫毒3》《明日战记》《风林火山》,的确在票房上后面的电影可能更有保障!
但这也是青云剩下的存货里唯一一部男一号了,而且是这样一个能将演技表现到极致的角色,无论对于青云自己还是对于青云的粉丝,都是一种享受!
剧情剧透分界线—————————————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本身:影片时间线完全是正叙,基本没有难懂的地方。
所以我更想称之为港产动作悬疑片。
它并不是《神探》的续作,故事完全独立,《神探》更偏文艺片一些,《神探大战》的爆破戏枪战戏明显更多!
所以我不会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会把它看作是平行宇宙一样的关系来处理!
诶,有联动!
但它不是它!
影片很有意思,在前面介绍李俊的时候片中介绍他有一个老婆是自杀的,但在影片的最后刘青云的镜子里出现了“屠夫”的脸。
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20多年前他船上遇到的怪物就是他的隐藏人格,而他在这个人格下杀死了他的老婆并伪造了自杀,在最后他玻璃中透露出来的就是他的隐藏人格。
另一种则稍微复杂点,船上刘青云枪击恶魔,恶魔掉入海中。
而林峯的藏尸小屋正好在海边,我们可以合理想象恶魔其实在林峯身上。
而林峯死后恶魔再次出现,这时镜头有点微妙,刘青云打了几枪镜头直接转给阿Sa,注意没有恶魔被打跑的镜头,恶魔可以理解附身到了刘青云身上,所以结尾玻璃中出现了怪物。
当然无论哪种解释,这都是导演留给我们的开放式结局!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这就是韦家辉的高明之处!
再聊聊全片节奏,说实话很多人冲着101分钟的片长在上映前就进行各种不看好。
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喜欢看快节奏不水时长的电影!
《神探大战》它做到了!
全片非常紧凑,整个叙事一条线下来非常紧张刺激,真的爽!
绝对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给我的观感非常棒!
观后感慨:今天是7月9日的凌晨,截至目前《神探大战》的票房是3844万。
我希望市场能够给港片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排片!
它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后的第一部港片!
而且是一部质量还不错的港片!
它值得更好的成绩!
也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它!
观看它!
我希望电影市场仍然能有港片的一席之地!
是的,主旋律电影的确需要,但主旋律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所有!
我们的包容度,我们该有更多的类型!
希望我写的文章能打动到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能走进电影院,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全身心的享受这100分钟!
二刷发现诸多亮点同咗槽点。
亮点在于银河味道的“大邪若正,大恶若善”依旧犀利,正反角模糊化的塑造颇有点《神探》的味道;怪兽意象的运用更是神乎其神;文戏武戏搭配也非常恰当;枪战飞车紧接刘青云分饰三角的笑点颇有点当年《冲锋队》吴镇宇惨死接陈小春讲解冚家铲的老港片风范。
槽点在于学好莱坞用爆炸式的密集对白和飞快的节奏掩盖剧作的粗糙;演员除了刘青云依旧好到可怕之外都表现欠佳,林峯演戏全靠吼(交俾谭凯都可啊),姑姑演戏全靠高速走路,后生仔演戏全靠瞪眼舔舌头,只有阿sa偶尔能接的上刘先生的戏;以及枪战戏量虽大但缺乏《毒战》《PTU》级别的精彩调度,主角光环也过于亮眼,里头开枪的都应该练练枪法再出门闯荡。
PS:粤语版字幕冇眼睇,讲乜嘢哇
节奏非常好,以至于你根本感受不到逻辑这件事,然后就结局了。
警察可以在元朗颠倒东西黑白,究其精神变态来自“家暴”。黄雨衣神探与恶魔一体两面,就连《浊水漂流》的流民景观都被放置进类型片当中。韦家辉重新拿出来《神探》,要说的也就是四字“嫁祸栽赃”,真相和冷静已经出走了,此地只剩下红和蓝。
天才编剧+疯子导演=韦家辉;香港,一个考警察不需要政审的地方;按受害人数,本片最大反派是香港警察;蔡卓妍,娇妻的终极形态——为母则刚;最后,本片特别赞助商——尼采。
尼玛 得给钱 加钱 加美元才能看下去
这TM才是正宗港片味!警匪片麻烦都按《神探大战》《拆弹2》这个标准卷好嘛!“你们看见怪物了吗?”这真的是能在电影院上映的吗??以及李若彤真的是O记刘涛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
被豆瓣评分骗的最惨的一次 这电影能有5分??
港片是真的没有实力新生代了吗?写不成刑侦悬疑、现实主义批判性、成长性的电影剧本吗?这片的叙事逻辑节奏是脱离现实的魔幻题材呀,永远打不中主角的子弹和爆破,落后至极的故事和主题……港片是没落中,已经没落成这地步了吗?港人的愤怒情绪,就这样不知所谓地就能得到释放?这样报复就是自我救赎吗?编剧和导演试图通过“不疯魔不成活”,此神探非彼“神探”,是人是鬼是怪??凭着装神弄鬼的李俊领着一群摆着演的人(刘青云也带不动呀),他们一起在过家家,看着他在演、他在笑、在癫狂:“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真是难为刘青云先生
你说它糙吧,它又比传统意义上纯白痴剧情的港片多了点思考和深度,但你要说它精致吧,中间的细节反转逻辑推论又相当随意……其实这片子要拍好的话单最后李俊究竟是正是邪能引起相当大的讨论的,但中间的反转细节做的实在太差了……但是又有隐藏的信息在……看的实在难受……比如只有李俊看得到的怪物,每次都是在案发现场出现,重复多次的德语警告,玻璃的反光面……但整个观影下来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但是《神探》好像又证明我确实不是想多了……演技方面刘青云吊锤林峯,阿sa中规中矩,李若彤港版刘涛实锤。
这片子的逻辑就像片中的怪物一样,看不见。
-,应当是香港近年将政治表达和类型元素结合得最好的半部电影(前半部),疯人驱动癫狂的节奏,持续亢奋,人物不断被卷入新的事件现场。后半部分重心则远离了神探李俊,转向归因,甚至导演或许忘记他是个疯子。无论是电影内还是电影外的事情,想把它们归因在具体个体身上,总是会导致低效的。
完全没节奏,所有人全程咆哮式演技,请退票
为什么选林峰!!!!
很像是银河巅峰时期的行货,一样癫狂一样爆戾,虽然算不上精品,放到现在却非常稀缺。一个漏洞百出的香港奇案宇宙,但真的爽到了。
极快的节奏,极大的信息量、极多的硬伤,但无法否认是一部佳作。确实和近年来的港片(警匪片)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序列,疯狂、恐怖、错乱、身份、无法和解的代际之争(《新警察故事》),神探和魔警(《无间道》),而大水漫灌,冲毁堤坝,竟不约而同成为了对城市暴力的终极想象(《拆弹2》〉。Be water。
只能说是刘青云的个人秀,细节经不起推敲,最后大战完全飞出逻辑了
现在大家用嗓门探案?还是编剧韦家辉厉害
复二代联盟
为什么总要大吼大叫啊?吵死了……反转又反转,每个人都脸谱化的过分。连环杀人、烹尸、屠夫、魔警……HK是地狱吗?李若彤太像开端里的刘涛了!
两星都是刘青云的……
对此我有以下六点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