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怒り,愤怒,Rage,Anger

主演:渡边谦,森山未来,松山研一,绫野刚,广濑铃,泷正则,三浦贵大,佐久本宝,高畑充希,原日出子,池胁千鹤,宫崎葵,妻夫木聪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英语年份:2016

《怒》剧照

怒 剧照 NO.1怒 剧照 NO.2怒 剧照 NO.3怒 剧照 NO.4怒 剧照 NO.5怒 剧照 NO.6怒 剧照 NO.13怒 剧照 NO.14怒 剧照 NO.15怒 剧照 NO.16怒 剧照 NO.17怒 剧照 NO.18怒 剧照 NO.19怒 剧照 NO.20

《怒》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炎炎夏日,东京八王子郊外社区,一对夫妇惨遭杀害。事后凶手用血在墙上写下大大的“怒”字,随后逃亡,销声匿迹长达一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三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边的人相遇了。曾自甘堕落的爱子(宫崎葵 饰)被父亲(渡边谦 饰)领回海滨小镇,邂逅了不善言辞的哲也(松山研一 饰)。在东京工作的同性恋优马(妻夫木聪 饰)将柔情似水的直人(绫野刚 饰)带回了家,他不相信对方,却又尝试去相信。随母亲搬到冲绳的小泉(广濑铃 饰)跟着同学辰哉(佐久本宝 饰)登上一座荒岛,在废墟中遇到了背包客田中(森山未来 饰),他们短暂成为朋友,而可怕的命运突然降临泉的头上。不久之后,通缉令遍布全国,三个男子的真实身份引人生疑…… 本片根据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室井慎次不败之人神秘博士第一季画舫风云我的瘦身日记活在暗下暗芝居第十三季龙樱储灵空间刀使之巫女在天堂等我亚洲舞王毛骨悚然撞鬼经2021特别篇他人即地狱毒舌律师奥兰多·布鲁姆:边缘行走末日地堡第二季龟兔赛跑海洋奇缘2橙子与阳光如果烧陶的话也做个马克杯吧第二季异形起源爆炸的巴里正午显影小加速世界育婴室老七决战洛城怪兽婆婆贝蒂布事件簿厄玛

《怒》长篇影评

 1 ) 看完原著和纪录片,聊聊吉田修一,李相日,宫崎葵,森山未来,妻夫木聪,绫野刚

越是喜欢的作品,越觉得高不可攀,不敢妄加评论。

一年多以前看完电影,又读完原著小说,直到前几天完整观看了4个小时的拍摄纪录片和主创见面会等物料,我才自认为有资格写点感想。

【吉田修一】《怒》的确是吉田修一充满野心的一部作品,他想要涵盖的社会问题相当丰富,而作品的核心母题“信任”,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最难以获得的珍贵的情感。

吉田修一的小说原著我看过《怒》和《横道世之介》(电影版除了这两部外,还看了《恶人》)。

尽管他的作品的题材天差地别,但是共同点是出乎意料的情节安排,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

在纪录片中看到吉田修一本人的样子,的确让我非常吃惊。

他居然是一个身材高大、肩宽腰细、肌肉健美、长相俊朗的中青年男子,和我印象中大部分的日本艺术家差别巨大。

这种反差让我对这个人更加有兴趣了,想要了解更多他的作品和他的创作动机。

【李相日】这个韩裔日本导演可能是比较受争议的,他执导的电影作品在豆瓣的评分都不算太高,不少非常专业的影评都对他的风格提出很细致的批评,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我只看过李相日的《怒》和《恶人》,而且这两部作品都是吉田修一的作品改编,那么我只能仅局限于这个范围来聊聊。

这两部小说和电影对比起来,可能最大的差别在于情绪的浓度。

吉田修一的作品是很典型的日系白描,文风非常平静、克制,情绪渲染点到为止。

而电影因为有坂本龙一的强大配乐加持,则非常主动地推动着观众的情绪(其实坂本龙一在《十三邀》访谈中提到过,他对音乐的把控已经非常克制)。

这是常被专业影评人诟病的部分,但我作为普通观众,反而觉得很受用。

另外就是三条故事线的推动,有不少差评认为剪辑太过零碎,剧情不够完整。

其实本来这个故事就相当复杂,浓缩在142分钟的电影里相当困难。

我个人感受是,因为观影时没有提前看原著小说,整个过程有种强烈地被故事线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说实话我观看影视剧也算比较多了,有点审美疲劳,已经很少有电影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一点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我综合看了一下各网友对这部片子执导剪辑的评价,发现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都是差评,褒贬的点也大相径庭。

(唯一比较统一的就是bl这条线,嘿嘿。

)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观众,我对这位导演也不能给出更有价值的观点。

只是想稍微补充一点,纪录片中不少演员都提到“李组日常”很虐,比如同一个场景拍N多遍,或者某一天全天不开机,仅仅用来琢磨思路。

老父亲的扮演者、渡边谦前辈更是在片场吐槽,在“李组”拍1部戏比其他组拍10部还累。

(这让我想起哥哥吐槽王家卫……)至少在纪录片中我能感受到李相日对作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前期的调研工作扎实,拍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美术、灯光老师的配合,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最大程度发挥出专业技术优势,整个团队奔着想要完成一个艺术作品的目标在努力,工作态度充分体现出日式匠人精神。

【演员】吉田修一承认,是他要求“全明星阵容”。

首先,这是他非常重视的一部作品,必须谨慎对待;同时,也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物演绎难度很高,只有全明星阵容才能展现得出来。

稍微了解一下日本的一线演员,观众就会明显感觉到他们强大的表演实力。

他们常常被称为“剧抛脸”,就是在演绎不同作品的不同角色时,可以做到让观众完全认不出是同一个人。

看完纪录片后,我觉得这次的全明星阵容中,最出彩的是宫崎葵、森山未来、妻夫木聪、绫野刚。

宫崎葵长了一张娃娃脸,尽管是85年生人,但演绎少女完全无压力。

这部电影中,她不仅全素颜出镜,甚至增肥7公斤。

她的角色小爱是个天生智商较低的“笨女孩”,做事总是不怎么靠谱,在故事中更是爱上来历不明的神秘男子。

对于这个和她本人差异巨大的角色,宫崎葵的演绎令人印象深刻,荣获2017年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森山未来的长相相当有挑战性,大部分观众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的反映恐怕是“好丑”。

然而导演李相日却实实在在是他的粉丝迷弟。

其实森山未来是一个舞蹈艺术家,5岁开始练舞,肢体表达能力非常强大。

李相日正是看中这个特点,让他充分表现田中这个角色的疯狂,尤其是在墙壁上涂抹“怒”字、在旅店跳舞、发疯砸东西几场戏,那种表现力是其他人无法匹敌的。

森山为了塑造田中这个角色,自己在无人岛的废墟中生活好几天,在海水中洗澡,捡木头生火,目的是对这个角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演员,哪怕是在演员行业相当“内卷”的日本,都不多见。

妻夫木聪和绫野刚这对bl cp是这部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组合。

妻夫木聪可以说是国民偶像了,不仅长相帅气,演技也相当过硬,据说是日本gay群体最喜欢的演员,这次终于初次“下海”,满足了大家长久以来的垂涎。

绫野刚则又是日系“丑帅”代表人物之一,第一眼看上去很丑,但越看越上头……刚哥则是bl老手了,之前在《影里》、《埃及艳后般的女人》等作品中多次扮演同志,但每次的人物特点鲜明。

这次初次相识的两人为了培养感情,专门同居两周,熟悉彼此在身边的感觉,更好地体会角色之间的依赖与失去。

妻夫木聪在结局出那一场哭戏,感染力极强,也为他赢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小聪扮演的优马是东京故事线的叙述者、是主体,而刚哥扮演的角色直人则是客体,是被怀疑的对象,是神秘的陌生人。

刚哥的戏份相对少一些,但他对角色的理解却相当深刻。

当被问起直人什么在最开始拒绝优马,他回答是因为体温过高、超出直人的预期,这句话解答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疑问。

最后谈到直人的去世,很多人因为优马的自责而悲伤万分。

可刚哥却说出了直人是幸福的,他是带着优马的爱离去的,又瞬间治愈了大家的难过心情。

这里忍不住多说几句:我必须承认看完《怒》这部电影后,我被绫野刚彻底圈粉了,又去查看了他的往期作品和纪录片。

绫野刚身高180,学生时代是田径运动员,身材体态非常优秀。

在观影会上,森山未来甚至忍不住对绫野刚的背影有多么“美”赞叹不已。

刚哥的生活状态也非常“艺术家”范儿,他现在已经40岁了,依然孑然一身,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一次综艺节目上,他的好友小栗旬爆料,看到刚哥的家里空空如也几乎要哭出来,提起小栗旬的婚姻生活时,也表现出对自己恐怕这辈子无法结婚的感叹。

在刚哥的纪录片中,他也曾多次提到自己一直在扮演其他人,已经丧失了自我。

然而这种演员的自我折磨,却是观众的福气,只有他这样的“偏执”与“疯狂”,才能塑造出让我们难忘的角色。

【主旨】最后说说关于这部电影的主旨。

首先在我看来,相比起“怒”,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真正主旨是“信任”。

我觉得这部作品并不是在批判“不信任”,相反,是认可了在现代人类社会,不论是拥挤的城市还是偏僻的渔港,“怀疑”与“戒心”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

而正因此如,“信任”才更加弥足珍贵。

剧中优马和小爱都因为怀疑自己的爱人而承受巨大的心理折磨,他们为自己的怀疑行为感到极度自责。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怀疑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相反,是他们两人对爱人的信任,拯救了直人和田代这两个边缘人,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

所以在整个主题的构架上,我其实有一套不同的思路。

当然这也不是我独有的想法, 包括演员在内的很多人都提到过。

如果我有改变剧情的能力,可能会修改故事的结局,让犯人另有其人,并不是三条故事线中的任何一个人。

影片的主题彻底转变为一件凶杀案导致三个普通人遭到怀疑,挖掘他们过往的遭遇,刻画此时身边的人给他们的信任和安慰,让他们获得新生的过程。

我更期待的结局是走这种人性伦理片的路线。

【优马与直人】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的bl线可以算得上是我看过所有电影里bl剧前三名(我的观看量还是比较可观的,笑),忍不住再唠叨几句。

直人不敢奢求优马会和他在一起多久的,他们也算不上正式“交往”,所以就算优马已经同意,直人也不会全天在优马家里呆着,而是每天在公园等优马下班。

他对优马更多的是向往与崇拜吧,惊讶于世界上居然真的有优马这样的gay boy,开朗、乐观、对自己的性向不刻意隐瞒、恣意地活着。

更神奇的是,优马对来路不明的直人展示出超出常理的信任。

直人何尝不知道自己是十分可疑的,他不愿对他人袒露内心,因此习惯了周围人的冷漠和躲避,但是优马的信任态度打动了直人,成为他俩关系的核心。

其实优马对直人的信任,远远大于对直人的怀疑。

想想我们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有谁会愿意把一个萍水相逢的一夜情对象收留在自己家里呢?

当然优马一开始对直人虽然不怎么设防,但也没有特别走心。

当直人主动提出想要看望生病的母亲时,优马先是拒绝的,感觉直人跨过了那条线。

然而他终于还是带直人见了母亲,并且后来直人还主动去照顾优马的母亲,直人这种想要共同承担生活重担的认真态度,是优马以前游戏人生时从未遇到过的。

所以优马是第一次有了想要认真经营一段关系的心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竟然想到让直人入自己家的墓地。

以上。

……茶姐姐好读书不求甚解,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友好讨论,勿喷勿杠,谢谢!

 2 ) 信任的边缘,怒的起与终

在电影开始出现几个不同主人公时,我还故作聪明地认为三个主人公是杀人犯不同时期的样子。

每当一出现他们的脸,我就在看他们脸上有没有三颗痣。

被导演欺骗自然不好受,可也正是它的迷惑性升华了影片本身所要讨论的主题——信任。

作者吉田修一本人也曾说过这一问题,他无意探究真凶到底是谁。

“我并没有预设谁才是凶手。

这个故事的主题也并非‘寻找真凶’。

执笔时一直存在于我脑中的想法是‘能否信任对你来说重要的人’。

无法完全相信重要的人,这样的自己令自己愤怒。

这便是书名的奥义所在。

” 观影中,第一次想到信任一词是在广濑铃饰演的高中生泉对田中这名奇怪的背包客的态度。

田中突然出现的身影吓得她摔倒在地,她爬起来后仍与其进行对话。

若我孤零一人,碰到这样奇怪的男子,又被他吓到,早已逃之夭夭。

而泉却能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断地与之对话。

她对陌生人这么没有防备心,让我想到“信任”一词。

接下来是妻夫木聪饰演的优马对一夜情的直人(绫野刚饰)的信任。

优马对直人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却可以仅凭一夜情的快感邀请他一块儿入住进家中,甚至问起直人的一些情况他不愿说也并不追究下去。

优马似乎对直人有天生的信任感。

而导演也不忘误导观众,屏幕上方播报着“嫌疑犯真的隐身于日本最大的同性恋聚集地吗”这样的消息。

再后来是宫崎葵饰演的爱子遇上田代(松山研一饰)。

两个人第一次对话,爱子看见田代的午饭就提出以后要为他做便当。

“可以吗?

”“可以啊。

”连续两个这样的问答,本是很甜蜜的对话。

但就第一次观影无所知的情况,始终无法摆脱掉田代是真凶的想法,还会替爱子担忧起来。

在我怀疑他们是凶手时,电影中的他们也在逐渐丢失原来建立的信任。

优马见到直人在咖啡厅和一女子有说有笑,回到家中并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东扯西扯。

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猜测,却又装作无所谓,实际上心里头怀疑得要死。

装出的信任,没法让直子说”谢谢你信任我“。

到后来,警局一通电话,信任崩塌。

他以为自己一直在和杀人犯生活,把直子所有的物品通通收拾扔掉。

爱子父亲一直认为不洁身自爱的女儿再也难以受到疼爱和珍视,所以田代的出现让他一开始就不抱信任。

爱子与田代二人的信任本是无坚不摧的,却也奈不住自己父亲在身边“说三道四”,还有嫌疑犯的信息与之吻合。

她信他,爱他,却也开始慢慢去怀疑。

喜欢泉的辰哉,见到泉被性侵,什么都没有做,只在原地发抖、恐惧。

他相信田中,让田中在自己家里打工。

和泉约好不告诉任何人,却依然忍不住和田中商量要怎么办。

后来田中病态地扔掉房客的行李,说出辰哉藏了好久的秘密,让辰哉误以为他一样处于痛苦之中。

他像一个戏子一样在演给辰哉看,病态地看着辰哉在这场悔恨中痛苦纠结。

之后,田中也觉无趣,主动告知内心想法。

辰哉这才发现田中的“变态”,一怒之下,刺死了田中。

信任崩塌,怒到极点。

看到里头的人物,一个个曾经那么深信,之后却还是去怀疑。

而选择深信的人却又被遭受背叛。

内心无法不起疑惧:信任一个人,真的那么难吗?

作者吉田修一显然并不局限于揭露信任的难存,还给我们留了点希望——爱子挽回了田代,重新信任,重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泉,她身上更多的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反映了驻扎在日本冲绳的美军对当地少女的性侵问题。

在网上一搜此类消息,跳出的新闻跨越年份惊人,17年、16年、15年、12年、11年、10年......无关政治正确,性侵在哪里都不应该被允许。

泉无法发怒,我们一样无动于衷吗?

“无论我怎么哭,怎么发怒,也不会有任何人理解我。

”请试着去理解泉这样的人,让泉“发怒”。

正如书的作者吉田修一所赞赏的,并非“不怒”,而是“善怒”。

他接受访谈时曾说过:“有些人可以更多地发怒。

‘怒’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能妥善处理与表达“愤怒”的人,也是一个能妥善处理与表达“关系”的人。

“怒”存在生活方方面面,无法逃避,我们应该好好处理自己的“怒”,以免造成更大的悲剧。

 3 ) 怒,于自己

无力感—仿佛反复出现在日本电影里的特质—达也看到被强奸的小泉时的无力感,爱子意识到怀疑错了爱人时的无力感,有马知道自己逃避时的无力感。

怒,即无力感。

但又不光如此。

达也选择了软弱因此才会自责,爱子因为怀疑所以错怪了爱她的人,有马因为逃避错过了直人的死。

怒,是对自己做过的选择而表达的情感,是对自己的无力感。

结尾,导演仍然在努力表达某种正面的情绪,一如《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那样。

我们当然会做出软弱,选择逃避,这是人性。

然而那一份无力感是可以挽回的:达也插入田中的那一把刀,爱子和父亲迎接田代也迎接好了艰难的一生,有马想到的三浦海岸的墓地。

最可怜的反而是杀人犯田中。

把对社会的怒气撒到了善良的家人身上,虽然悔恨莫及,却无法弥补,只好写下怒字。

在冲绳毅然,他没有搭救小泉,再次留下悔恨,写下又一份“怒”字之时,也死在刀下。

两个怒字,实则都指自己。

他对达也说:我们是相似的人。

达也举起刀,没有写下怒字,而是捅死田中,以此证明两人不同。

成就了学会直面悔恨而加以弥补的少年,或许是田中唯一留下的财产。

片中不存在绝对的主角,但是跟之前看过的《恶人》以及《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相同,所有配角都展现了极好的演技,把几条线都演绎的齐头并进。

若是一定选择最出色的演员,妻夫木聪扮演的同性恋应该当选。

 4 ) 同性、少女、强暴、虐杀,这部片几乎承包了所有重口味元素

日本电影常常让人看湿,要么湿了眼眶,要么湿了裤裆前者纯的连接吻都显得奢侈后者则直接地只剩下啪啪啪今天我给各位介绍的这部日本片有点不同。

这部电影叫《怒》,去年9月在日本公映,豆瓣评分8.0本片包含了各位喜闻乐见的因素:同性恋,强暴,自虐,凶杀,悬疑…但你如果抱着猎奇找乐子的心态去看,定会大失所望。

这并不是一部让人轻松的电影,自称观影达人的我也是看了两遍才大概看懂。

看完后两个字:压抑。

只觉胸口堵得慌,会想片中一些情节,细思极恐。

本片改编自吉田修一的同名悬疑小说,悬疑小说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格推理,这类电影以解密为乐趣,着重解决一个"谁是凶手"的问题,常用到的诡计譬如密室杀人啊,伪造不在场证明啊等等,代表作<名侦探柯南><福尔摩斯>另一类是社会派,这类电影不关注作案手法,而注重揭露案件背后的社会现象。

着重解决一个"为什么杀人"的问题,代表作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宫部美雪的<火车>。

<怒>无疑是社会派的,因此,你大可不必担心被剧透,谁是凶手并不重要。

一句话概括,本片用凶杀案的外壳,借同性强暴为噱头,将三个本不相干的故事组合起来,揭露了日本社会全民上下的信任危机。

我这些天刚好在日本旅游,感受到了日本人的两面性。

一方面,他们热情好客,极度遵守社会秩序,完美的像天使。

另一方面,这个国家自杀率极高,在历史中也犯下过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

这就是日本,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

有人曾这样评价日本人:重小礼而轻大义。

你很容易和他们交谈,却难以推心置腹。

他们脸上越是堆笑内心或许越冷漠。

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天生缺乏安全感,信不过别人。

本片直指日本这种劣根性,勇气可嘉。

信任危机。

讲好这四个字并不容易,讲的不好,很容易成为泛泛之谈,寡淡无味。

本片用了一种聪明的方法。

请跟着番茄君梳理一下剧情。

本片主线是三个独立的故事。

故事1:失足少女寻爱记这个故事比较老掉牙。

一个单身家庭,女儿低智失足女一枚,父亲隐忍善良却对爱女所作所为束手无策。

某一天,出现了一个陌生男子A,父亲收留了男子,男子和失足女擦出了爱情火花,父亲暗中调查,发现A隐瞒身份,但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不顾老父亲反对,两人同居。

插句题外话,像不像周杰伦和徐若瑄谈恋爱。

因为A长得像通缉犯,父亲凭"嫌疑人是左撇子"断定A是凶手,女儿得知后自然极力捍卫爱人,不想没多久,仅仅因为两人之间一个约定失效,女儿对A信任崩溃,选择报警,结果调查结果打了女儿的脸,A非凶手,女儿忏悔寻回A。

第一个故事完结,算是happy ending。

故事2:同性恋人生死别这一段比较劲爆,因为穿插了大量实战床戏,噱头十足。

妻夫木聪被日本同性恋网站票选为最受欢迎男同对象,他凭着英俊的外表吸粉无数,被女粉称为小7,本片中小7饰演了一位金融名媛,喜欢在同性party上寻花问柳。

一次聚会上,他结识了小受B,两人一炮打响成为恋人。

看看这实战画面,身为直男的我都忍不住流口水了,诸位腐女能把持住嘛?

另外有趣的是,小受名字却叫直人,好讽刺。

书归正传,小7带着B去看了重病的母亲,母亲之后的离世让两个基友感情达到高潮。

小7甚至问B:你愿意和我合葬嘛?

这质朴的台词成了之后悲剧的伏笔。

再后来,B疑似出轨,B离家出走,B脸上有和凶手一样的三颗痣…两人建立的信任土崩瓦解。

最后证明B是被冤枉的,所谓第三者只是他幼年伙伴,B在公园犯病去世,小7在接到警察电话询问为庇护B选择沉默,反而阴差阳错没能与B见最后一面。

最后知道真相的小7眼泪掉下来,故事2结束。

标准的悲剧,真是皂滑弄人加造化弄人啊。

故事3:冲绳少女遭强暴这个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美军在日本驻军十多万,强暴日本女子的新闻见诸报端。

故事以此为原型,傻白甜少女小泉在冲绳邂逅少年和浪子C。

C是个撩妹高手,于是少年爱小泉,小泉爱浪子。

三人正争风吃醋时,画风一变,一次聚会后,小泉独自夜归,遭美军强暴。

少年和C作为目击者都怂了。

事后小泉恳请少年他要把这丑事说出去。

浪子C却躲在背后幸灾乐祸。

少年最终为了捍卫不说出丑事的诺言,将知情的C杀死灭口,并抹掉C墙头关于少女被强暴的秘密,锒铛入狱,片尾小泉路过那堵墙,误以为少年背叛诺言,奔向大海,怒喊泄郁。

故事3结束,这个悲剧比故事2还要悲,少年为捍卫誓言断送前程不说,最终还是个背锅侠。

浪子C套路玩的6,被少女无条件信任。

正所谓百无一用是深情,总是套路得人心啊以上三个故事,单拿出来都不复杂,泪点也还好。

但作者将三个不相干的故事在同一个时间轴上呈现出来,互相穿插讲述,最后同时达到高潮,三个故事引起的共振对观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妙哉。

但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导演为使三个故事不至割裂痕迹太重,极力将三者无缝连接,如用东方神起的音乐将故事1,2串联,用丢箱子的画面将故事2,3串联,这保持了电影的整体性,却让观众容易跳戏,所以初看本片会觉得乱。

豆瓣给了8.0分也算比较客观吧。

三个故事中的A,B,C仅仅因为长得像凶手,就陷入到万劫不复的厄运中。

导演很实诚,影片没有推理,直接了当的告诉你,凶手就是三选一。

三个故事代表了日本三个阶层,金融白领,援交少女,无邪傻白甜,如果没有ABC这三只鲶鱼搅和,这些人将按照流水线般的规矩走下去,光鲜也好,堕落也罢,都是无关的人。

而这起案件像一个照妖镜,一下子照出了一群无关人群的共性。

片名叫《怒》,怒从何来?

有隐忍之怒,有被骗之怒,有懊悔之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怒火,因为一桩凶杀案,被勾起来,熊熊燃烧。

它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它引发了蝴蝶效应,这股怒,埋藏在日本人谦逊有礼的外表下,蔓延在岛国各个阶级中,随时可能释放。

日本永远是我们可敬又可怕的对手。

本片不适合所有人,没有一定阅片量,没有一颗心沉似水的心态,慎看本片。

最后,我愿用鲁迅的一句话做结尾: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

 5 ) 我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能够获得幸福,所以我们怒不可遏

我抱着看颜的心态看了这部电影,第一遍看完时我抱怨它的叙事与人物刻画的粗糙,虽然情绪铺陈得很到位,但情节的推进却不可避免地依靠了过多的冲突与巧合,这一切让我感到些许做作。

当时我想,所谓的主题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老生常谈吧,又有什么稀奇。

但第二天我在发呆时回味这部片子,我感到一种很深切的无力感从这部电影的布局与结构中渗透出来,一口气将我吞没。

我在那个瞬间突然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力量。

与其说它探讨的是对他人的信任,倒不如说它挖掘的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悲剧主义。

导演刻意地选取了三个边缘化的人物,一个同性恋,一个风月女,与一个懦弱的孩子。

但他们身上却背负了现代都市最深厚的绝望,那就是悲剧意识。

他们经历世人的冷眼,故作坚强满不在乎,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将自己与世人隔绝的种子——什么都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妄自菲薄,把最坏的结果想好,这使得他们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不至于太过受伤。

但这一切却最终把他们塑造成了希望获得幸福却又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的人。

这几乎已经是最可怕的都市病。

信息的爆炸、交流的便利,让我们每天获得的体验十倍百倍于以往,所得到的快乐与失望也十倍百倍于以往。

但人心就是这么奇怪,快乐的体验总是不及一次伤害来得刻骨铭心。

很可能我们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承受了过去的人一生都不至于遭遇的心碎。

故事选择这三个典型,披上悬疑的外衣,恰恰说明着我们为了规避伤害的武器——猜疑与悲观主义,到头来是如何把我们隔绝在幸福之外。

三个都是自卑的角色。

妻夫木聪虽然事业小康,嘴上说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内心深处却极易受伤极其自卑,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能够迸发猜疑的种子。

宫崎葵的角色承受着镇上人的冷眼,装作天真烂漫满不在乎,心里却始终不相信自己竟然还有幸福的机会。

至于冲绳线,真相也是个令人扼腕的自卑心魔导致的悲剧。

我们很容易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都市人愿意相信简简单单的幸福纯纯粹粹的恋爱了,每一段关系都交杂着心计与计算。

我们对一个人的解读不过来源于行为,不过来源于只言片语,有多少是伪装多少是真相?

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以展现出千万种可能。

但也毋宁说,对一个人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自我投射,但如前所述,害怕伤害的本性已经让我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去相信什么了。

所以妻夫木聪才会选择最不堪的那一条诠释,也换来了他最后的痛哭。

说到痛哭,本剧宫崎葵的那一场痛哭表现力实在太强,看到她的那一哭我感觉我的心肝都被她的眼泪震成了碎片。

当我们意识到无法让我们幸福的是自己之后,那该有多绝望。

但他们面临的问题终究是无解的。

人与人就是隔着不可逾越的理解障壁,我们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化身不计得失的圣母,在当今天下生存,计算是必须的。

只不过,如宫崎葵的角色最终获得了幸福的可能一样,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彼此残破的心灵,去原谅那些猜疑与不安,因为那是现代都市的普遍人性。

坦然接受对方对你的不信任,听起来很悲哀,但也许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剩余选择。

 6 ) 看完《怒 》我想起了《挪威的森林》

以下是一些我的疑问以及大家的疑问。

看完《怒》之后,出乎预料的,我想起《挪威的森林》,村上说写这本小说是想告诉大家,他也会写现实主义。

我当时看到村上自述这段话时的感觉是:卧槽,这是现实主义?!!!

后来阅历渐长,开始理解了,这的确是日本的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加深了我对《挪威的森林》的理解,它涉及了人性,人性被扭曲的原因,以及人性扭曲后的表现。

人性扭曲在每种文化下都是不同的,例如《菊豆》这种电影,外国人可能就比较难以理解,就连同根同源的日本,估计也不好理解。

同样我看到很多人不理解《怒》里明明女主人端了杯冻饮给他,还请她进屋凉快,为啥他会动了杀机,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只能试着理解,看了《挪威的森林》里更多匪夷所思的不理解之后,这个就好理解了。

就像导演/编剧借助剧中人口说:我们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同情我们,你就死定了,果然,他杀了她,然后悔恨交加。

他的怒并不是对女主人的怒,是对自己的怒,人的痛苦源自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可是这种解释太苍白了,在大部分人,包括我看来,这就是个神经病,病发时杀了人。

至于美军驻冲绳大兵强奸这一出戏,丰富了本片的视角,当时瑟瑟发抖的小孩儿,除了担心打不过之外,也有从小耳濡目染的冲绳被美国占领的天然恐惧。

这个表达不是重点,我看过更丰富的是在金基德的《收信人不明》里,在这部电影里,美国大兵(强奸,通奸)本地女子,生了个混血孩子(还是个黑黄混血),这孩子被当地人嘲笑又不能跟着他未知的爹回美国。

最后愤恨之下弑母后自杀--他杀了自己的母亲,自己骑着摩托车一头栽进冰面自杀了。

背景故事还有美军以肉体做交换带一个眼睛有问题的女孩儿到军营做手术;美军和韩国不良青少年交换花花公子和大麻,以及韩国无处不在的杀狗吃肉狂欢。

符号非常多,隐喻纷繁交错。

我更愿意从普世的角度理解《怒》里那出强奸戏。

大家可能还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对着镜子YY的戏,那段简直是这部电影里拍的最好的一段。

马小军等一帮小混混,不知天高地厚,但比带到警局后,差点吓尿了裤子,才知道自己的脆弱与胆怯,回到家越想越觉得屈辱,对着镜子YY了一把,希望自己在现场时非常神勇的--这可能是很多青少年内心的秘密吧。

因为这部戏,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关键时刻哲也没有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他还是个少年,上街游行反对美军扩建基地时是和众人一起的,这时,是他一个人。

他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勇敢,因为他未曾有这样的经验。

后来他杀了山神,那时候他就长大了。

人都是这样,在自己的屈辱中反省学习尝试,慢慢的长大了。

那种十几岁就勇气大过天的人,往往当场就被拍死了,因此我们记得他们,记得他们的勇气。

大部分人是害怕的,屈辱的,然后知道自己勇气有限,于是学会了谋略。

当然,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妻夫木聪和凌野刚的Gay戏。

通过这些看似并不关联的故事,描绘出一个更加立体的社会。

但它的尴尬也在于此,导演似乎并不是想拍一部社会画卷式的写实主义电影(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你看他很少在生活场景上着墨,细节也非常少。

他更像是想把故事从环境里抽离出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哲学上的,心理学上的(例如最近的《三块广告牌》)。

摇摆的结果是两样都失败了。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表达的挺丰富的,但不是尽善尽美之作。

尤其我看到很多人说宫崎葵演的渡边谦女儿在剧中是个智障,你们怎么看出来的?

我觉得她正常的很。

 7 ) 《怒》觀後感

人對陌生人的信基於第一觀感, 對方外表整潔眼神堅定話題契合容易令人信服接納; 相反, 有些人眼神閃爍縮在一角儼然是弱者模樣要帥哥踢開防護臂膀性侵犯建立主攻愛受的信; 於家鄉療傷女子一次給了父親愛好的油炸食物予打時薪工的他; 自問愛心充盈的好人會於炎熱端上一杯冰麥茶予垂頭滴汗男子引發憐憫信任陌生人的滅門。

信是一個眼神, 一次把對慈父的愛分給有好感的人, 一次施贈, 人的關係因為對方踏出發展友誼首步, 人在社會才不會形單影隻。

然而, 因電視報導的八王子殺人事件, 似是兇手突然其來出現令本來報以愛、信任的各人得悉身邊人同整容後兇手十分相似, 他們明查暗訪, 放棄曾付出愛及信任的愛人, 他們以為背叛的人原來有難言之隱, 無限悔恨。

怒意心裡藏, 忿懣無處洩。

父親怒市鎮鄰居背後說在都市任時鐘小姐(妓女)的女兒壞話。

男人可以召妓、有外遇、靠女人的錢過活, 男人怎樣壞也好, 一覺醒來、大醉過後, 一天伊始, 又是一條鐵錚錚的好漢子。

女人可以嗎?女兒是男人不要的恥辱, 儘管她改過自新。

女兒愛子從事賣淫時份外賣力, 客人怎樣過份要求她照單全收, 她淪為嫖客不要的廢棄玩具, 女兒在床上氣若遊絲眼皮勉力撐起看著帶她離開地獄的父, 女兒回過神來, 把播放韓國男團[東方神起]樂曲一邊耳機給憂心女兒的父親聽, 愛子年輕, 天真爛漫, 心靈創傷復元快, 她只要倚靠父親, 回到家鄉幫忙父親打點漁業, 她相信可以做回人, 不是房間那個壞了的洋娃娃, 她充耳不聞說她閒話的居民, 她與搬來千葉縣數月的神秘男子田代哲男交往, 男子不知道她的過去, 她可以與原住民談戀愛嗎? 男的不在意, 他的家人一定因愛子醜事反對, 來歷不明田中有不可告人秘密, 二人有不堪往事, 他們的傷是牽引雙方一起要分擔痛的緣。

東京藤田優馬職高薪厚, 他是同性戀友儕寵兒, 他選了柔弱的大西直人為入幕之賓, 直人不挑逗情郎, 似是滿懷心事, 有口難言有別同志俱樂部埋身求愛的裸男份外撩人, 直人吃優馬, 住優馬, 直人取得了愛人信任, 優馬帶他探訪久病母親, 兒子不會公開他是同性戀人, 這是他的最大底線。

與同性愛人同葬黃土是直人心願, 縱使不能, 他能葬於藤田家長男旁邊亦是不錯的結局。

可是, 愛人優馬卻不要直人出席母親喪禮, 他不知怎樣介紹直人給大學同學、親人?日本同性戀電影有一批捧場客, 關上房門看影片是密閉的同志身份認可, 出了門接觸社會, 能接納的只是人數有限同好, 日本表面開放, 要家人朋友接受同性戀人是不可能, 所以同志們要在俱樂部地下暗角愛撫, 嗅著體汗精液的但求一射快感, 不奢望牽手見雙親永久的愛。

沖繩風景醉人, 海水清淨, 猶如能撫平人的躁動藍鏡子。

然而, 數架美軍戰機破空而過, 引擎巨響震裂了平定的心, 坐在快艇小泉及在島上作業的辰哉眉頭緊皺, 二人視線望著進駐軍機絕塵, 美軍橫蠻破壞了藍帶水浪, 亦牽扯了青年男女的雙重悲劇。

幫助需要的人是受恩者深感的輕視, 殺意徒生!兇手在酷熱天氣步入一式一樣市區, 他遭領班耍了一轉, 找不到巴士站離開, 他被迫坐在住戶樓房外梯級, 他口渴得很, 坐下歇息, 仿似坐困愁城, 看不見未來, 城市人不是一樣嗎? 他們奴奴役役一生, 特別是自小打拼的白髮管理層, 他們看不起嬌生慣養的年輕上班族, 剛入職新人既年資淺, 又自負, 日本人有禮文化逐漸給西方自我當家作主薰陶, 老一輩守的是長幼有序輩份分明, 年輕人要扶搖直上要先打破老人公司壟斷架構, 老人家戀棧權位, 年輕人要打開僵局, 老少兩派紛爭不絕, 年輕人看不見出口, 終日在十字路口徘徊, 壓力大增, 一旦遇到挫折或打壓, 少壯潛藏內心對社會不公的怒就會爆發。

兇案現場留下的[怒]是兇手利用丈夫屍體鮮血塗成, 不安、歧視、唾罵、碰撞經視覺、嗅覺、聽覺, 觸覺感官直達身體內心, 血管輸送的複雜情緒刺激心臟, 大聲破罵、出手毀物是心房用力泵出的血壓上升引起的人怒, 兇徒留下的信息是血導向死亡, 也是怒的泉源。

黑夜亂髮披臉綻放的兇狠目光, 人是怒意爆發的野獸! (喜歡這段導演李相日的人性描寫。

)坂本龍一配樂切合電影隱忍突發情緒, 好像愛子情緒爆發那場, 教授配樂十分渲染烘托, 悲從中來。

Patrick Chan 寫於11月13日。

 8 ) 经过好几天的消化 我终于要开始吐槽了

我是上周五看的这部电影,这几天一直都在琢磨这部片子 因为在豆瓣上广受好评,所以不敢上来就谈自己的看法,认真看完了豆瓣和知乎所有的影评才确定,我真的觉得这部片子作为一部电影,我真的不觉得很棒。

以下是自己的一点观点1、从本质上来看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片头血腥、暴力的场面非常抓人眼球,让观众有一种“真的非常想知道凶手是谁”的感觉,或者“非常想知道这家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凶手如此愤怒”,接下来的故事一直到整部电影的中间都没有回答这个这个问题的意思,我觉得影片的主题可以深邃、隐喻,但是不能被淡化。

尽管结构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签,但是故事开头抛给观众的这么大的疑问,也应该慢慢被解决,然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不是作者一点点带着读者去看家、去发现的感觉,而是中间讲了三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故事,最后突然告诉你答案的感觉,你不想就不能发现这三个故事与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怒”和“信任”的关系。

我个人觉得这很不好,说的难听一点有一些对读者和观影人不尊重吧。

2、明显影片的开端是一个非常血腥的凶杀案,影片的情绪基调,也是被定的高高的,但是后来的故事无论是从股市本身还是从故事的人物传递给观众的情感来说,感觉都是弱弱的。

因为不是真正的悬疑,所以影片最后也不是非常有力量,给人的情绪始终没有达到影片开场的时候那么强烈。

3、如果说,作者、编剧或是导演希望通过三个平行的故事来描述一种共同的精神的话,实话说,我觉得也是蛮难的,因为毕竟三个故事没有联系放在一起写很容易冲淡很多本来可以描述得很强烈的东西,比如,是不是可以凶嫌作案前的生活暴露的更多一些,这样可以更多得让读者多异性同情心,对人同情了,转而就可以真的反思社会和命运的问题了,但是这个影片并没有这么处理。

而是好像就为告诉人们:善良的信任有可能超级倒霉的哦!

反而让人没有理解这“怒”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积累而成的,这里有多少社会、成长还有人格的因素可以去加以描述,但作者都没有,影片没有展现,那又凭什么指望观众看到那些发疯的场面会有一样的同情心的,多半也就是觉得:恩,是挺惨的而已。

说了半天感觉自己挺啰嗦的,如果说就一句话:三个故事冲淡了影片讲述的东西,反而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描述,让外人觉得挺莫名其妙的。

另外,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我本来是个很容易被情节所感染的人,但这部影片我觉得全程都是看着电影里面演的很high,我反而没那么强烈的感觉。

 9 ) 眼泪,与荷尔蒙齐飞

注:以下有严重剧透(但没指明犯罪者),介意者请不要往下看。

一直觉得日本的影院有种微妙压抑的秩序,几乎所有人都是后背紧贴座椅目不转睛,仿佛自带消音属性,看《怒》的时候算是少有的体验,电影还没结束,右边就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接着左边的观众也开始抽鼻子,渐渐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配合银幕上妻夫木聪在街头歇斯底里哭泣镜头,有种无法从影片叙事中剥离的恍惚感。

初看影片,会以为这是一部侦探片。

没有经验的小警察和经验丰富的老警官正在勘查一个发生恶性杀人案的公寓。

木柜上放着的相片暗示这是一对感情融洽的年轻夫妇,妻子头发凌乱,像坏掉的人偶一样躺在充满污渍的浴缸内,脖子上还带着青紫色的勒痕。

丈夫的尸体俯卧在浴缸旁边,背后染满了血迹,从浴室到卧室,地上涂满了尸体被拖拽留下的大片暗红的血液。

家中的财物并没有什么损失,小警察拉开卧室的门,门后用血液写了巨大的“怒”字。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本片是一部仇杀推理片。

然而熟悉李相日的观众明白,影片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向来擅长多线叙事的李相日在早年作品《跳了线》《天堂失格》《恶人》就展现了同时讲述几个不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将这几个故事衔接起来的技巧,“想借几组关系的矛盾冲突反映日本社会生活的现实”。

很快,看似典型的侦探电影的展开冒出变调的音符。

老警官和小警官的组合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他们只是线索人物,凶手的相貌很快通过电梯里的录像得到了确认,是和夫妇毫无关系的青年。

青年的工友被警方找出审问,他描述青年之前性格种种异常之处。

凶手的怒意显而易见,他在遭遇不快的时候,对他人的美好和幸福生活充满了怒意,这是饱含恶意的怒意。

事件调查至此,凶手模拟画像在电视上反复播出,呼吁市民指认。

警方甚至提供了凶手的女装模拟像和整容后可能变成的样子。

与此同时,千叶、东京、冲绳出现了三个来路不明的与凶手酷似的男人:松山健一饰演的哲也、绫野刚饰演的直人和森山未来饰演的田中。

从来没有觉得松山研一、绫野刚和森山未来有什么相似之处。

但看了据说是三名演员的照片合成的通缉画像再看三人,在细长的眼眸之下,都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狠劲和阴霾,以至于到影片接近结束,谜题揭晓之前,都无法判断凶手是他们三个中的哪一个。

哲也是一个对自己的过去绝口不提的青年,他在千叶打工时遇上了宫崎葵饰演的爱子。

爱子是个有些迟钝的女孩,她和父亲争吵后,一气之下上京在新宿做了色情按摩女直到被父亲找回,老板形容爱子,“像一个坏掉的玩具,对客人的所有要求来者不拒。

”这两个社会边缘者越走越近,最终同居。

直人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同性恋,他在一个同性派对上被社会精英优马“捕获”,半推边就地与他发生了关系。

优马十分中意沉默寡言直人,甚至把无家可归的直人捡回了家,没人知道直人从哪来,他不工作,没有亲人和朋友,除了买便当几乎不出门。

他像优马饲养的专属炮友,每天在家等着优马下班归来,两人疯狂的做爱,由身体而生的感情逐渐升温。

在这段中,妻夫木聪和绫野刚的船戏很是令人血脉贲张,且不谈那只被优马情欲勃发时一嘴咬开的套套、从优马身下爬起来时直人嘴边悬着的一丝口水的破坏力(推特上甚至还有画手凭借记忆画的这一幕的漫画),不夸张地表示,恋爱中的优马和直人就像是行走的荷尔蒙。

在优马小心翼翼的爱抚下,露出些许苦闷又充满情欲表情的直人,难以相信饰演者就是《69》里面仿佛不知人事的叛逆少年。

两人独处的镜头里,直人坐在窗前略显纤细苍白,眼中带着隐隐的雾气,柔软的灰色居家T恤包裹着的上身和不经意露出的锁骨,也在不可抑制地源源流出色气,引得优马紧紧地贴上去轻吻他的脸颊。

没有一句对话,身体的默契已经暗示两人肉体到精神千丝万缕的关系。

另一拨,田中看似爱冒险的驴友,他在冲绳的无人小岛上筑了个简易的“巢穴”,遇见了来小岛游玩的少女泉和少年辰哉,田中回到本岛与泉和尘哉畅饮,还在餐馆做了帮工,三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三段关系因为很快三个人对自己身份和过去的隐瞒而出现了裂纹,哲也的名字和经历被爱子的父亲发现造假,直人被优马看到和一个年轻女孩在咖啡馆有说有笑,优马向他确认时他却什么也不肯说;泉被美国大兵强奸,辰哉目睹一切选择了逃避,田中告诉辰哉自己的性格有另一面,他当时也在犯罪场却没有勇气报警。

而此时,凶手模拟画像在电视上反复播出,呼吁市民指认。

警方甚至提供了凶手的女装模拟像和整容后可能变成的样子。

哲也、直人、田中的长相特征都和凶手有相似之处。

这成了刺穿和毁灭前两段恋情的利刃。

懊悔、不信任、沟通不畅、爱意、恐惧,所有苦涩混合着无法抹去的对爱人的怀疑,把爱子和哲也、优马和直人之间一点点织成的信任纽带彻底撕裂,拗断。

沉默和谎言生产了裂缝,裂缝和怀疑孕育了怒意。

无关性别和性取向,无法自恰的亲密关系本身就是怒意的来源。

如《禁闭》中所言“他人即是地狱”。

个体永远靠着他者来定义和确认自己的存在,所有的欲望都向着他者而生,然而独立的个体之间永远存在不可消解的鸿沟和孤独,当他者进入某个独立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独立性就会被侵蚀和消解,所以人永远追寻着他者,却又恐惧和避开他者,他者恰是使人精神困苦的地狱。

没有两个人之间存在完全的融洽和信任,他者对自己来说越是重要和不可或缺,就越是小心翼翼和脆弱,任何非本意的伤害和被伤害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面对和接纳陌生人?

如何建立又亲手破坏那些亲密关系?

越是亲近,越是偏见的作用场,孕育出的怒意是双刃剑,把自己和对方割得鲜血淋漓。

本片中,难以启齿的身份让三个主人公如同新生婴儿一样与他者建立关系,而爱子、优马、辰哉和泉更像是在困惑中的每个普通人。

某种意义,他们才是本片的主角。

李相日上一部获得电影旬报年度最佳的电影《恶人》也谈了同样的问题。

清水与光代本是毫无关系的陌路人,因为一场无头凶案而一起逃亡,让他们痛苦不已的不是那个悬在头顶的案件,而是两人非常状态下奇异扭曲的关系。

“恶人”是个标签,贴在谁身上,谁就会变成真正的恶人。

本片的通缉犯画像也是如此,重合在任何一个主角上,都仿佛在定义他们就是那个凶恶的罪犯。

爱子、优马手持着通缉令的标签,只要贴在爱人的身上,就宣告着对方和自己的死亡。

因为害怕他者正是那个伤害自己的人,所以先下手为强,影片将这种行为赤裸裸地具现化了出来。

于是,曾经不惜对自己父亲说谎维护哲也的爱子在雨中怔怔地看着通缉令的头像。

忍受不了内心的怀疑,她在出远门的哲也背包中塞了钱,然后打电话通知了警察。

上一个瞬间还在对直人表白“是否可以和我葬在一起”的优马,下一个瞬间就毫不抑制对直人背叛的怀疑,在直人出走后,他不断地查看凶手的画像,接到警方的电话后干脆把所有直人的东西都清理出了房间。

与此相对,田中虽然没有被两个孩子怀疑,但他主动暴露给辰哉自己隐藏着的阴暗一面,深受泉遇害事件的刺激的辰哉无法接受,在怒意下用剪刀刺向森山。

不仅是他们,连观众也诶卷入了这一场给他们“定罪”和怀疑大战,剧院灯光暗下,观众就开始了角色的初接触,在见证他们的故事之时也不断地质问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凶手,哲也、直人、田中看起来都是值得信任的清白之人,但一旦确认犯下了杀人罪行,前面所有表现的出的美好之处都会一举推翻,转化为被欺骗的愤怒。

导演的镜头组接满足了观众的怀疑欲,上一个镜头电视播音员在强调凶手脸上有痣,下一个镜头就给直人脸上的痣印特写,观众的怀疑之时,镜头又出现田中脸上的痣,共同的特征在影像叙事层面将三组人物关系串起,暗示他们的命运共同体身份。

真相揭晓之时,优马、爱子、辰哉的哭泣,泉的呐喊撕心裂肺,伤害已经无法挽回,观众也是对伤害的参与者,必须共享所有的绝望与内疚,对自己的愤怒,在眼泪喷涌而出之时,怒意在银幕和观众之间也完成了一次连锁反应。

在探讨人与他者关系的困惑之外,影片所呈现表象还是赤裸裸沉重的日本社会问题。

比如现代社会虽然宽容度较高,同性恋身份依然难以公开和受到普遍理解,所以优马一直在逃避,他逃避母亲的重病,在母亲的病床前刷同性交友APP,不敢告诉母亲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甚至拒绝让直人参加母亲的葬礼,出身孤儿院的直人也因为自己病弱的身体和同性恋者的身份更加自卑和压抑。

两人都无法和自己和解。

另一方,美军在冲绳的性犯罪近年不断发生,抗议声也一波盖过一波,在冲绳犯罪的美军不受日本当地法律制裁,有被遣送美国接受惩罚的案例,但是是“惩戒”还是庇护很是暧昧,所以被侵害的泉流着眼泪,咬着牙让辰哉不要报警,因为“报警也没用”,受害者有错论和倒错的贞操观引发的风言碎语只会让泉遭受二次伤害,在片中,她选择苦水自己咽。

个中压抑滋味,走出影院还是难以消化。

 10 ) 关于冲绳与LGBT

《怒》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人性,切入点是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对日本国民性与社会背景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所以很自然地,我们可能无法与登场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无法认清他们所处的状况,无法认同他们做出的选择。

电影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我觉得其中的千叶篇情节比较好理解,结局也最好。

而冲绳、东京两篇里涉及的群体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理解上也更困难。

更何况冲绳美军问题和LGBT本身在日本国内都存在着很多误解,令原著小说和电影受到了不少争议。

以下两篇是Yahoo!

Japan上的影评,虽然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是我认为可以作为“另一种声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日语水平有限,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冲绳

果然出现了呢。

那些说着本片是政治宣传片的人。

安杰丽娜・朱莉执导的《Unbroken》在日本上映时,也有这么一帮无理取闹的人跳出来要求停止公映。

我是冲绳人,而且一直在美军基地的旁边长大。

我和广濑丝丝(饰演小宫山泉)年龄相仿,也是一名学生。

首先,我想就冲绳县以外的人们常有的一些误解进行说明。

冲绳人并不讨厌美国人。

二战后,美国人作为我们的好邻居,大家一起生活在这里。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妻子和女儿遭到强奸,交通肇事逃逸的事件也常有发生。

这些事件无法在冲绳进行审判,肇事者只能交由美方处理,他们大体上在处以轻刑后被遣送回国。

有的人在遣返回国后,在美国国内还会重复犯下同样的罪行。

这意味着什么呢?

美军并没有教育好他们的士兵。

驻扎在冲绳的美军大部分隶属于“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素行不良在海外早已声名狼藉。

当然,不是所有美军都是坏人。

我的亲戚中就有人与美军结婚了。

与这位美军见面时,他会照顾我英语不好,跟我用非常慢的语调聊天。

我还能记得小时候和他一起玩。

但事实是,很多人因为驻冲绳美军而受到了伤害。

大家还记得“冲绳美军强奸少女事件”么?

1995年3名美国士兵绑架了一名12岁的少女,将其轮奸。

这个女孩比电影里的泉还要年少,仅仅是一名小学生。

对于女孩而言,这是多么痛苦,多么可怕啊。

对于女孩的父母而言,又会是多么的悔恨。

我在1995年出生,但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在自己出生的年份里发生过如此令人痛心的事件。

看到剧中的这个场景,我哭了。

这是冲绳人从战后一直怀有的“怒”。

所以,“随便建美军基地吧!

”,这样的话我无法轻易说出口。

我只能希望为了遏制美军的犯罪,不要再次出现因此而悲痛的人们,日美两国政府能够拿出防止再犯的措施来。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冲绳人都会要求政府拿出对策。

但是,这种状况仍从战后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一丝的改善。

美军既然驻扎在日本,难道不能遵守日本的法律么?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冲绳仍处在美军的“统治下”,这就是冲绳的“现状”。

现在于美军基地迁往边古野一事,比起浏览网上的各种信息,我更希望各位能够能亲临现场看一看。

反对者真的不是冲绳人么?

比起美军犯下的罪行,真的是冲绳人的犯罪更多么?

不仅仅是了解现状,希望大家还能学习历史,弄清楚冲绳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一步的。

冲绳人在呐喊,一直都在呐喊。

然而,他们的声音没能被人们听到。

即使是被听到了,也马上被遗忘。

请大家听一听这呐喊声。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但是希望大家能够对冲绳多一些了解。

这是我们冲绳县民的请求。

另有由美国人拍摄的电影《冲绳春雨》(『沖縄うりずんの雨』),讲述了冲绳战前至战后以及美军基地的历史。

希望大家能够看一下。

在电影《新・哥斯拉》上映时也有一些人叫嚣着“右翼!

”“左翼!

”,对电影情节进行各种夹杂个人思想的不负责任的解读。

希望这些人能够适可而止。

LGBT

我自己是同性恋,在电影预告中看到妻夫木聪很性感,所以完完全全是为了看他而去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收到了很大的冲击。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沉重,但又很厉害的电影。

我觉得在电影里的3个故事中,讲述的重心放在宫崎葵(+渡边谦)和广濑丝丝的两个部分上。

关于这两个部分,已经有人进行了点评,那么我仅就优马(妻夫木聪饰)和直人(绫野刚饰)这对情侣来写一下感想。

首先,优马这个人物的设定很真实——工作玩乐两不误,让人觉得阳光开朗的gay。

但同时也有着一位住进了临终关怀医院母亲,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不安,为了逃避现实不断地换男人玩乐。

这和我20多岁的时候完全相同。

我认为同性恋容易沉湎于性爱不仅仅是出于欲望,更大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现实。

电影将这一点直白地表现了出来。

有一个镜头是优马在母亲的病房里探病,哪怕是这一场合下他都在浏览9mon(同性交友APP)。

这正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象征。

电影对发展场的描写也很还原,把一般人不忍直视的、同性恋糜烂不堪的生存状态毫不掩饰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让我忍不住想要跟他们说别拍了。

用脚来试探对方也是十分常见的。

我想男女之间也会用腿相交缠的方式来相互试探,而同性恋的话,感觉大概就像电影里刻画的这样吧。

(笑)然而,优马在和直人开始交往后,放弃了原来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从开始时一整天都在做爱的恋人关系,升华到可以将直人介绍给自己的母亲这样家人一般的关系。

优马的母亲恐怕已经意识到了一切。

这里同样令人感到哀伤、可叹。

后来,优马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由直人陪伴着母亲走完了临终前的旅程。

优马向直人表示感谢。

之后电影在这里特意移开了镜头,让优马在画面外哭泣。

这里妻夫木的演技非常优秀。

在这之后,优马不让直人参加母亲的葬礼,对此优马向直人道歉,两个人聊起墓地的事(没想到这里竟然是flag!

)。

这一系列描写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性恋会迎来一个怎样的人生终结。

在这个过程中,优马曾怀疑过直人,并向直人表明了自己的疑心,对此直人回答道:“你并不是在怀疑我,而是已经相信我了吧?

”啊,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不信与信。

不信与信,这一主题在坂本龙一的配乐的帮助下显得愈发深刻。

片尾曲是一首两位男性大提琴手的二重奏,我想这不就像是优马和直人么?

(笑)听着这首曲子能令人沉静下来。

实在是非常出色的配乐。

综上,对与自己原本以色情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影的行为,我感到非常抱歉。

不过,即使是从色情这一方面,我也非常满足。

首先,妻夫木穿西装的样子很帅,完全是一个工作能力出色的gay白领形象,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模仿。

然后就是没想到竟然能看到两个人的裸体,实在是令人大饱眼福。

肌肉结实、皮肤晒黑了的优马和瘦弱的、肌肤白皙的直人,两人的对比也很好。

但直人之所以如此瘦弱,也确实是有原因的,令人难过。

最后,直人离开了优马的家,这就是二人的永别。

电影以优马悲痛欲绝的样子为结尾。

这时的优马一定想着那时自己为什么没能相信直人呢?

难道不能对他再温柔一点儿么?

自己实在是没用。

他留下的泪水是出于自责。

而我想告诉他:“直人一定觉得能遇见你很幸福,你能遇到他也感到很幸福吧。

所以别哭了,好好感谢直人吧。

”后记因为一直接受的是国内 “正统” 的日语教育,所以一股子一本正经的翻译腔,ごめんなさい!

关于LGBT的那一篇原po用词非常有趣,感觉我翻译过来之后少了很多味道,看着怪怪的,もう一度、ごめんなさい!

最后的最后,有两句话非常想写下来。

(深感翻译水平不足)本気って目に見えないから。

わかろうとしない人には、どう説明しても伝わらない。

评论链接:冲绳:http://movies.yahoo.co.jp/movie/%E6%80%92%E3%82%8A/356389/review/%E6%9C%80%E5%BE%8C%E3%81%BE%E3%81%A7%E8%AA%AD%E3%82%93%E3%81%A7%E6%AC%B2%E3%81%97%E3%81%84%E3%80%82/1226/?c=2&sort=mrfLGBT:http://movies.yahoo.co.jp/movie/%E6%80%92%E3%82%8A/356389/review/%E3%82%B2%E3%82%A4%E8%A6%96%E7%82%B9%E3%81%A7%E8%A6%8B%E3%82%8B%E3%81%A8%E9%87%8D%E3%81%8F%E3%81%A4%E3%82%89%E3%81%84%E6%98%A0%E7%94%BB/1246/?c=1&sort=mrf

《怒》短评

哭了两小时 定是下午就开始喝酒的缘故 没有吃晚饭 长假的结束

5分钟前
  • feifeiRun
  • 推荐

三星半。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应该收的地方情绪铺得太满,反而显得刻意而容易令人出戏。除了渡边谦,其他演员的表现都太普通。

6分钟前
  • 阿底
  • 还行

所谓人生,就是我们不属于的依附的场所。

9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港版字幕很影响观感。三段叙事平行剪辑。被怀疑的其实是感人的真爱,被信任的却反而无耻卑劣。情绪激烈,非常致郁。老戏骨小鲜肉都奉献了出众的演技。尤其是宫崎葵、妻夫木聪和广濑丝丝的各自几场情绪激烈的戏让人震撼、难忘。悬疑部分失败,疑似刻意误导观众。结尾高潮剪辑有些混乱

1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就是让观众看后发怒的意思吧。

15分钟前
  • 曾静
  • 还行

剥开超绝的概念,其实还是发现它的故事比较薄,只是三段故事叠在一起加上交叉蒙太奇炫出了节奏,做出了很丰满的假象,掩盖了情节的散乱。高潮反转像是拍脑瓜拍出来的,分晓缺少太多伏笔。观感尚佳还得归功于剧作文本的内在逻辑足够强,把乏陈的情节用主题思想加持了。还有取景足够美 BJIFFS12

18分钟前
  • 邝子约
  • 还行

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这样拧巴的片子……高潮段落全靠配乐才没垮掉,定眼一看原来是坂本龙一,果然又神助攻了……一直觉得日影日剧普遍存在用力过猛稍显做作的通病(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看得少),这部里卡司们的表现倒还好,起码还算自然,并没有很夸张,情绪的爆发也都水到渠成、恰到好处,挺不容易的……

23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小说故事不错 电影有点乱乱的

28分钟前
  • 吃豆腐爱做豆腐
  • 较差

文本很好,立意也很深刻,奈何三条并进之线过于单薄,使得每一条都无甚力量。日影依然重社会意义而轻情节。ps:差点把妻夫木聪当成小田切让了,始料未及的是bl那条线居然那么多船戏:)

31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妻夫木聪这条线在整部片中就像一个被从车上甩下来,腿瘸了还试图努力跟上的人。后来车给撞飞了,他就成了该庆幸的那个。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李相日就没把剧本改成功过!吉田修一是不是傻!

38分钟前
  • 库索
  • 还行

一桩凶案串起三个故事的发展,也引带出三个角色的不同命运,主题落在人与人的相遇,背叛以及信任的辩证问题,不该怀疑的人得不到信任,最该警惕的凶手却被隐匿于无形,人性是永远无法理清的乱麻,信任是随风吹草动就即刻崩塌的危墙。妻夫木聪那条线最虐心,遭遇信任危机就永远失去,只留无尽悔恨作陪

4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推荐

2.5。演员哭戏太多让人审美疲劳。人轻易相信陌生人,又轻易不相信与自己亲近的人。绫野刚和妻夫木聪的爱情故事属于“哪里来的晋江耽美小说!“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恶人》,这部的感情处理好做作,剪辑还行。

42分钟前
  • 记不住密码
  • 较差

凶恶的辱,无力的怒。于外界的愤恨,于自身的不满。双手颤抖在石墙上铸凿下无法抹去的勒痕。严肃题材,边缘人物,三线交互,生猛而不过度。尽管悬疑部分欠缺逻辑,故事线也不绝对丰满。但是角色塑造,表演力度,情绪控制,气氛渲染都很足。经历过什么就能看见什么,品尝过激荡与险恶,方能以平静为足。

43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值得一看

46分钟前
  • Chain
  • 还行

NO,徒有虚名,心疼我的两个半小时

48分钟前
  • ayasaki
  • 较差

特别喜欢宫崎葵那段,虽然这是演技派扎堆的电影。

53分钟前
  • 儿子的大玩偶
  • 推荐

光直人被优马后入式硬上之后爬起来嘴角挂着的那一丝口水就值回票价!看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哭得眼镜都摘掉了,左右皆有抽泣声,走出影院的人们都带着红眼圈,有点恍惚。吉田修一x李相日一如既往的黄金搭档,探寻人与陌生人的关系,他人即是地狱,但又撕扯纠缠束缚无法分离。另外,优马的墓地表白带着光。

56分钟前
  • kino
  • 推荐

整个剧情设计太牵强附会了,本来以为是悬疑恐怖片,结果是感情剧,而且是刻意煽情,非常失望,可惜了好演员们的卖力演出,剧本有硬伤。

59分钟前
  • bohegao
  • 还行

演员是好的,但真的是好奇怪的情节取舍、好奇怪的镜头选择。就像是眼见他cone or cup 时选了 cone,但是吃到最后把甜筒扔了。

1小时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