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偶然翻阅草稿箱看到静静躺着未曾寄出的五年前写的这封信———— 姐姐,我推荐你看一部宋慧乔演的电影,《今天》,关于原谅与惩罚的故事,我写了观后感一篇,也作为自己十年来心路的总结,与你分享。
希望我们都能真正放下对家庭的不满,直面人生,活出自我。
2013,加油!
正文如下。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回老家车上得遇认识十年的中学同学,一起回忆了葱茏岁月里那些泛黄的记忆,在距离25岁生日还有41天的今天看了影片《今天》,并且听闻母亲中学同学于昨晚去世的消息,看到影片中那么令人心疼的池敏,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对于自己及家庭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挨打的孩子不是真的愿意挨打,而是自尊心的爆发所导致的叛逆成为父母教训一番的理由而已。
然而每个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倘若长大后有了一番成绩,必然会成为父母炫耀自己管教成绩的标本。
那种恨到想要杀人的幼小的心,和那种直感到绝望压抑无法逃脱宿命般绝望的心情,剧中的池敏用杀死自己的方式(因长期被虐打心情抑郁而患上致命的肾病)来转移自己想要杀死父亲的念头,那么我呢。。。
从小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小孩。
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十分开心的时候,总是被灌输着要乖巧懂事的理论,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甘愿为了所谓夸奖而生生夺去自己童稚的不折不扣的无青少年。
曾经因为父亲年轻时对母亲跟外婆犯下的错误而十分憎恨,以至于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因为言语不合而挨打在身,于是更加怨恨,后来家里开了旅店,又因为看不惯家里经营的方式(看不惯客人赊账而埋怨父亲)而大吵大闹,往往对于父母的这种数落都会变换成拳脚,同样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或者说虚荣心,羞于把这一切遭际讲给朋友听,于是心里的话都写到日记本上,于是变得有些自闭,有时候生了一肚子气,根本没心情写作业了,然而第二天还要面对老师,同样因为自尊心,只有暂时搁下怨仇专心学习。
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名列前茅,数一数二,然而我没有与我同龄的女孩子她们那样娇贵,我从来这样狠心的对待自己,也难怪得不到家人的宠爱,这就是十年前的我,十年前的生活。
今天,我还同父亲深入地交谈了一番,父女关系早已不再如十年前那般僵硬,父亲早已原谅了我的叛逆,我也原谅了记忆里叫人憎恨的父亲的形象,我不再是经常挨打在身的少年,而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
然而今天看到片中的池敏,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自卑敏感而又自尊要强的十四岁少年,一边鄙夷同龄人的娇稚一边又偷偷的羡慕着,坚强的令人心疼…时间过去十年之久,然而那个小小少年,并未远离,一直还在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十年后今天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曾经一度十分的痛苦,痛苦产生自内心对于要强的自己丢失的事实与强迫自己恢复坚强的愿望的两两对峙。
我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再出类拔萃的实际,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宠溺,我投降了,放弃了自我(注重内心世界不在意别人的目光),慢慢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傲娇的女孩的影子,姐姐的衣橱成为我粉饰自己悲苦童年摇身一变备受亲人宠爱的娇娃的工具。
期间几段情感亦友亦爱或深或浅,都因渴望被爱的如壑般深沉与争而不得,导致了情感和人生的“悲剧”。
似乎我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的我依然走在这条老路上久久徘徊着,操着粉刷自己的旧业,欺瞒着别人也欺瞒着自我。
多少次,梦里那个本真的我,想要跳出来扼杀摧残自己的蠢货,多少次又被所谓自尊心按将下去,用病痛麻痹神经,冰封住自己的灵魂,最可悲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欺骗了他人,更是对自己的欺骗,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缠上纱布,欺瞒掩盖,却使伤口愈烂愈深,成为无法抹去的疤痕横亘在心尖上……直到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我才试图揭下虚伪的面具,认真面对自己。
这,于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本就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没有得到过什么宠爱,然而我承认自己渴望得到关注跟宠爱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今我已然错过了备受娇宠的年纪,再想在余下生命里填补这一空白,只能是人生的倒错。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有些许缺失,然而在错的年纪弥补自己曾有的缺失,却不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面对它,承认它,经历它,接受它,曾经的缺失才会抚平,人生的道路才会敞开。
睿智、理性、大气、坚贞,担起该负的责任来,这才是23岁的女子所该有的特质,不再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不再不看重自己,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假装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一切,不再以别人的宠为放肆的筹码,不再随心所欲口肆无忌惮,不再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召回自信努力、认真坚定的灵魂,打碎为了逃避现实而编织的梦幻!
曾经多么痛苦,我还不是从十四岁长到了二十四岁吗,如果时光能倒流,多想回到那一年,直面那个小少年倔强的眼神,告诉她:“ 你所摒弃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渴盼的明天。
原谅他人就是珍惜自己,放下仇恨,才能真正的开心!
”然后再轻轻拥抱她颤抖的瘦小的身躯…
我不许你操控我的思想,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可能真的错了。
一个和深爱的男人即将结婚的女人,因为年少无知的残忍未成年连环杀手而打碎自己最美好的梦,但是她却选择了原谅。
看到影片的开头,除了震惊和自惭形愧,再找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词,其实还有一点点质疑和不可思议被我不自信的掩藏起来,真是容易被洗脑的观影者!
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在影片后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被批判的现象,我忽视了女主冰冷而毫无生气的脸,忽视了她看似温暖实则淡漠的微笑,忽视了她看似清透实则早已封闭的内心。
虚伪的“原谅”,只是自己给溃烂的伤口匆匆的掩盖上一层甚至没有消毒的纱布。
虚伪的“宽恕”,是对懦弱的自己撒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这样我才能真正解脱”。
一个谎言需要千千万万谎言的包裹,请求撤销死刑的联名书、对“宽恕者”的采访并非出于义务,这是女主在支撑起自己对自己撒的弥天大谎,只要想想,有这么多人都选择了宽恕,并且他们也获得了“解脱”,所以我做的是对的,所以我也解脱了。
就可以像喝酒一样自我麻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车站发呆,在下雨天躲在家里不肯出门。
第一次劝解受害者与加害者双方的家人,看到受害者家人不肯放下痛苦和仇恨,也许心中还在为之可惜:为什么不放下呢,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获得新生。
此时内心的魔咒,并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动摇。
第二次上门采访一位养猫的老人,老人的状态很好,回答的也是她所要的,虽然作为观众总觉得那回答像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乏味不好吸收,更不能接受。
尤其是在小姑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质疑时,老人抽搐的嘴角和女主慌乱的神情,就好像一个被掩饰的很好的秘密就要被发现,所以她及时的制止,维护着支撑自己一整年的魔咒。
第三次采访,看上去好像只是为后面小姑娘的戏份做铺垫,实则却狠狠地动摇了女主心中的冰山。
女主从小习惯逆来顺受,即使是爸妈吵架带来的伤害也宁愿隐忍,相信爸妈是爱自己的,相信他人是善良的,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受伤,只是一味的麻痹自己,“父母总是爱自己孩子的”“犯错的人应该得到原谅”。
小姑娘则是更像一个懂得维护自己的小大人,虽然摆脱不了叛逆的嫌疑,谁都不能否认她的早慧她的犀利总是能够刺得又准又狠。
也许正是这样两种及其相反的个性使得她们异常的投缘,更给我们抛出问题:就因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不管自己受什么样的伤害(虽然家长打小孩非常正常,可是影片的级别都可以达到家暴了,我想如果导演不拍的那么惨烈,有点撑不起小姑娘的怨恨)也不能反抗,只能默默接受吗?
就只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反而要受害者去原谅去宽恕吗?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和貌似约定成俗的美德,使得我们受到了伤害,却找不到理由哭喊申诉?
第四次采访也许是让我最激动的时刻,也是那一次让女主开始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宽恕?
如果说宽恕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可是为什么我却仍然这么痛苦,折磨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为什么孩子依旧顽劣异常,难道我一开始的“原谅”就是这么虚伪,就只是自己懦弱逃避的借口?
而我逃避内心的懦弱,不仅让自己沉沦迷醉了一年,也纵容了凶手,更伤害了同样是受害者家人的心,宣兵夺主般的剥夺了他们憎恨的权力。
在她猛然惊醒后选择自杀也正是她软弱的性格所导致的,过度的善良就是懦弱。
受到有意的伤害不懂的反击,反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选择容忍退让。
发现自己的容忍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不站起来教训对方反而选择更愚蠢的“让步”--放弃生命。
真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真应该向《告白》的女主学习你用你的无知和残忍毁了我上半辈子,那么我会用我的下半辈子教会你什么叫疼。
让人欣慰的是,最终她终于学会了勇敢,抛弃虚伪的宽恕,真正的挖出深藏内心的委屈,哭喊过后接受自己的痛苦,也找到自己痛苦的意义“我要等待到我可以接受这个真相的那天”。
因为我们不能为了宽恕而宽恕,如果恨能舒服一点,那就恨好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年初一的傍晚看到这部片子,很庆幸,有时间接触到这片子,有两个月没怎么好好坐在电脑前看一部切肤之痛的电影了,切肤之痛,这个词可能有点飘渺,整部电影看下来,乔姐的表情都是这么素,和那屋子一样不露颜色,整部电影除了在她未婚夫死之前,她没有再多的表情,这样一个长长的镜头麻布色的电影我却饶有兴致的看完了。
电影本来觉得会很煽情,没想到,它是在讨论一些很犀利的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比如同理心,我们经常再向别人叙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会过重的描述,潜意识里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你的处境和苦楚,从而是对方产生同理心,帮你代打两句,哪怕是成人这件事发生,但是事实上别不行,当你希望不管是伤害你的人还是你身别的听众,哪怕是路人,能够理解你的行为理解你的演绎的时候,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你的作为和你的演绎希望别人能偶进入你的想法,了解你的苦楚,这样可以减少什么?
片中的池敏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她的经历在他心智上的折磨更强化了她的智慧,让我看到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他一出场就是那么轻快,灿烂,但我感觉她不是个轻松的孩子,就像她在天台上准备好笑容转身迎接乔姐,让人触动的灿烂。
那个契合上的经历让我发现这个十足冲进的小女娃,把手机交还小痞子的时候她的表情让我想到了原谅,我明白她的挣扎,可是这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不停坐着改变,就是希望世界能够接纳我们,更好的对待我们,这样的挣扎在原谅这个动作上,这样的世界在摧残着你,你选择原谅活或不原谅,都只是一个念想,他不能改变的,是你,是我们,是我们这个世界。
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一部很用心的电影,故事情节细腻,但是看得我心里很是拧巴,这部电影很真实,而且有血有肉。
反映了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社会现象,每一段故事都那么痛入人心,例如:儿童家庭暴力,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重复犯罪率的提高,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路跟随多慧那颗脆弱逐渐坚强的心,渐渐明白,隐藏自己的内心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每个人都有虚伪脆弱的一面,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人。
在我们身边,像多慧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善良的,但她同时也是不幸的。
很多事情要获得宽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废除死刑只会给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新的希望,甚至心生报复,那对忍受痛苦的受害者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没有悔改之心的人不值得宽恕,更不能原谅,他们反而会更加轻视生命的价值。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请珍惜自己的今天和他人的今天!
我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偶遇”了“今天”这部片子。
看片子的时候不时地抽泣,因为有很多似曾相识以及感同深受的片段。
首先,关于池敏。
每每到她的镜头,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
特别是宋慧乔对她说“......不是父母的问题。
即使你怨恨父母,你也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人啊......”池敏默默的说“可我正在杀死自己啊。
” 池敏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她恨极了那个动不动就把她往死里打的爸爸,恨那个不保护自己一直站在爸爸那边的妈妈。
她最鄙视的就是那句“你今天的成绩是我打出来的”。
如果爸爸不打她,她是不是会变得更坏呢?
我不知道。
痛苦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那个将痛苦降到最低的方式活下去。
遇到拳打脚踢的父母,有子女选择杀害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选择伤害自己或者使自己过得很窝囊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还有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别无选择对吗?
其次,关于原谅与救赎。
有人说原谅他人就是原谅自己。
对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所以还没有做到原谅别人。
我说的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我的父母。
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我的一个坎。
我也像池敏那样,认为父母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只是为了给他们的面子添光。
如果我学习好,那么他们就有资本向其他人炫耀。
包括毕业后,爸爸一直跟我强调当公务员的种种福利,希望我考公务员的事,我也认为他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更好。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父母的一颗棋子,用来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
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发生过正面的对抗。
觉得自己好懦弱又矛盾。
我可以理解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顺着他们的意。
找工作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耗着,我这三个月就这样默默的消耗能量,想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只待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
同时我又希望被救赎。
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我也埋怨自己。
埋怨自己的懦弱,胆小,害怕承担责任。
终止痛苦的时间只有自己知道。
“我永远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往往深陷痛苦的人都这么想,看了这片子我才知道自己不是最痛苦的人。
比起太多人的遭遇,我真的很幸福了。
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并且感恩我所拥有的。
这是我往后每年新年的愿望。
导演、演员都不错,除了女主角——这可能是因为大明星有先入为主的人设成见,也可能是先看了告白(两位女演员内心戏的区别真的太大)过来看的这部,可以说是非常失望导演的叙事结构ok,诸多演员的表现直击人心,但偏偏台柱子撑不起来,几乎全程被压戏,非常可惜角度其他人说了很多,我从池敏的角度来说生活在高压力的家庭,父母和兄长都不能提供精神上的庇护,池敏的精神健康状态,只能说是超出异常的好——当然也可以讽刺的说,是父母遗传的好。
多慧给她的温暖,是浮在食堂免费汤上面的那点油花。
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她,即使觉得她可能受了“委屈”——只是委屈,因为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因为他们在逐渐老去,因为他们已经给了你很好很多的其他东西所以请忍受这一点点负面。
我想起了喜宝的话,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至少要有很多很多的钱。
把亲子关系做这样的类比,本身就极其荒谬。
导演侧重选择的是家庭和孩子,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女主,池敏,杀害未婚夫的少年犯,被少年犯杀了的同学,中途女主采访的小超市大妈——韩国禁锢式的集体化传统道德和孩子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冲突——事实上,影片有意在高知家庭突出。
我看的极其压抑。
因为没有解决的方案——被伤害的是父母孩子都健康的平民,高知家庭被父母伤害的孩子长大后要么犯罪(少年犯),要么懦弱协同包庇犯罪(池敏哥哥),高知家庭的真正的健康人群只能夭亡(池敏),这个隐喻,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啊最后好像应该给女主角演员洗一洗,末尾那段言情剧发挥的不错——但这可能不是表扬,以及,导演最后安排的这段,让我有点失望,浪费了那么好的主
《今天》里,智敏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经常被父亲家暴,是非常残忍凶狠的家暴。
母亲和哥哥也站在父亲那边,甚至哥哥也会殴打她,还美名其曰他们都是为了她好,她的好成绩都是让她爸爸打出来的。
敏智非常恨自己的爸爸,但因为她毫不掩饰恨自己的爸爸,周围人都觉得是她有问题,说她是个坏小孩。
包括她最信赖最亲近的女主也这么认为。
每次敏智带着被她父亲殴打出来的伤找女主时,女主都会忽视那个伤,认为那伤是敏智自己顽皮在外面弄的。
女主虽然也是在不幸家庭成长的孩子,她父母虽然总是吵架,最后还离了婚,但她父母不会打她,所以她没办法理解有的父母可以那么残忍的殴打自己的孩子吧。
敏智在家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暴力,出门了还要因为她恨父亲不想回家被人指责是个坏小孩,对于一个心智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言,谁知道她有多绝望。
她生了病,肾出了问题,家人说都是因为她脾气太坏了才会生病。
在又一次被父亲殴打后,生无可恋的敏智去跳了轨,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那个让她恶心的世界、恶心的家庭。
前两天在微博看了一段《超级育儿师》的视频,才8岁的男孩,脾气非常暴躁,会非常凶狠的殴打他妈妈,还动不动就说他希望他妈妈死。
非常恐怖。
评论里全是对小男孩的指责,说这种小孩不要也罢,把他掐死算了。
但那一小段视频其实只是《超级育儿师》剪辑了20160302期的小小一部分而已,等你把整集看完,会觉得更恐怖。
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妈妈守着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丧偶式婚姻,丈夫常年不在家(估计是家外有家吧),就她自己一个带孩子,她觉得很累,脾气又差,就把对那个家、对丈夫的全部情绪和不满都发泄在小男孩身上。
用小男孩自己的话说,就他妈妈自他四五岁开始,经常都会打他,他就是等到现在有力量了才反击她的。
说这话时,小男孩才8岁呀!!
我真觉得那女士应该觉得庆幸,她儿子8岁就懂得反击她了,她也懂得反省悔过。
要是被她殴打长大的儿子18岁才反击她时,她是绝对没力气抵抗她儿子的,会不会出命案不好说,但他们的母子关系肯定是没救了。
育儿师拉着小男孩的小手问他,那样打自己的妈妈,心里是什么感受。
小男孩说他害怕,他怕把妈妈打坏了。
小男孩说这话时特别让人心疼。
小男孩每次发狠要攻击他妈妈时,都会先攒紧拳头,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谁都没想,那行为,其实是他在克制自己,他不希望对自己的妈妈动手。
但是,他妈妈却从不克制自己,肆无忌惮的对自己的儿子动手。
所以小男孩每次都是忍无可忍才动手的,最后还学会了以暴制暴,他才8岁呀!!
那女士真得感谢现在是网络时代,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她因为看了《超级育儿师》的节目,请求他们的帮助,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才认识到,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自己的儿子变成那么恐怖的样子。
还好,孩子才8岁,只要她以后真能好好对他,不对他使用暴力,用心呵护他成长,儿子以后绝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有些成人恶心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好像全都是孩子的错,自己是没问题的。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我那么辛苦挣钱养那小崽子,我很明确我心里是爱他的,我有什么问题!
却没想,你对待他的方式有问题吗?
种因得因,种果得果。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最混账的就是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了,成人犯点小错,需要别人用棒子打你才知道错吗?
不用是吧!
孩子那么聪明那么单纯,很多事情他们一教就会了,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需要被打才知道错?
惩罚和教育有很多方式,但殴打绝对是成人以大欺小、最无能最恶毒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根本就称不上是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成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对着弱者发泄罢了。
因为那弱者是他孩子,所以他美名其曰那是因为爱。
乔妹还是欠火候啊
不妨看成是李沧东《密阳》的姐妹篇。同样关于对他人的宽恕与对自我的怀疑。期间纠结在一起的对与错,信仰与堕落,脆弱与崩溃最能触发观众的思考。但本片偏拿极端个例说事,显得用劲过猛,不及《密阳》也算正常。闪回中那场血雨算是亮点。
怎么说呢,看完了我也无法原谅自己了
这片在韩国也属于烂片一类吧,这种社会白痴很符合宋慧乔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转折仓促,前半段都在铺垫圣母,当女主知道被原谅的人仍然在杀人时,人设崩塌,另外另一个小姐姐交代完她的故事后就不知道她是死掉了还是有转机回归到生活,像是半拉拉的没药到陷的饼,这个留白很烂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让自己这么憋屈,何必呢?
看了简介才想起来这部电影的内容,一部根本就记不住的电影,能好到哪儿去呢?宋慧乔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但比起傻傻的纯情主角来说,她变成普通人之后,真的就是个很普通的女人而已,没有光芒,也没有记忆。。。。其实这片子真的不用2星这样过分,但我确实对宋MM失望了,就像我如期的一样失望。
雖然韓國的電影有點太浮誇了。可是當中的人性宣洩的很好。爲什麽要原諒犯錯的人,明明他們毫無理由的奪走了別人的生命,爲什麽要原諒他們,原諒他們后是否他們會得到救贖。在我看來,是無法原諒的。
观感实在是跌宕起伏,很多时候都是前一场戏觉得很不错,后一场戏就觉得很糟糕,来回往复;片名是今天,通篇讲原谅;池敏是人间小清醒,与父母、与女主的对话句句在理;女主前面是一个很容易令观众讨厌的角色,当然后面对原谅加害者等等有了新的认识;看完本片,对韩国男人、韩国宗教、韩国加害人保护政策都深感厌恶,导演拍完这片后已经12年没拍片,是因为这片被封杀了吗?
讲释怀的真正意思。节奏忽快忽慢,插的回忆没啥过渡和连接,看着费力。
到底是要原谅还是不要原谅
没有表达到想要表达的深刻
看不下去
很难不联想到《密阳》,“我都还没原谅你,你已经原谅自己了?”一味地追求宽恕原谅是虚构的真善美,假大空的宗教思想。如果有人伤害你和你的家人,你应该先想想怎么报复,而不是什么狗屁原谅。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
看了十分钟
韩版药家鑫案,立意跟密阳有些重叠,仍不失为好片。池敏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