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Second Act,敬我们美丽的职业,鬼才智将戏中戏(港),拍三小电影(台)
导演:昆汀·杜皮约
主演: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拉斐尔·奎纳德,曼努埃尔·圭洛特,弗朗索瓦丝·加奇奥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详细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有点吵,嵌套玩的不好玩,台词也一般
真实与虚幻的嵌套《真实》已经玩到极致了,这部更像是纯戏虐,还搞什么AI导演AI剧本这套,做心脏手术打手机这幕我真的笑出声了,不得不说杜皮约的演员信念感都好强!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融入了新颖笑点的对虚构/真实二元界线的老套探索。
没人再看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齐声唱是电影里的事”、#Metoo、AI、抵制文化…还有时而真实时而虚构的玩弄;短短八十分钟,它承载了相当多的火力与属于作者本身的表达。大段大段的角色争执、乃至近来这种没有新意的重复很劝退,但结构上连同整个卡司又很喜欢。很参差的观感。
⭐⭐⭐6/10《第二幕》合格节展开幕,但在First略显曲高和寡。杜皮约用元电影的方式预示了一种未来的,铁达尼式的草台班子,不同于其他导演密集对话的尬聊,其用Ai自编自导的荒诞现实,给予那些用Sora画饼的虚拟制作以痛击,同时不忘借技术命题,用“数字化减重““台词自动纠正”扣薪的方式,顺路嘲讽制片厂制度下演员被架空的事实。同时,和《橡皮轮胎杀手》类似,杜皮约这次又把车作为自己的一个意象而存在,但又不像《克里斯汀魅力》中那么依赖。主要由斯蒂芬驱动并展示。斯蒂芬由车打开第二幕的戏剧空间,又在车里两次“结束”自己生命,车作为其对抗虚拟和现实生活的保护壳,也参与了这层模糊暧昧的剧作。值得一提的是,里面对双性恋的注释用了混动新能源车的比喻,也算一大令人忍俊不禁的亮点。
@AF381 想表达的太多 囿于形式十分死板
用一部话痨片,让观众提取信息之后发现是在拍戏,并在台词里加入很多戏虐影视圈的剧情,确实很有趣。在接受这个故事之后,又告诉你是其实是戏中戏。就这样被导演吸引住,就算拍摄结束了,看这群演员还是一种在拍戏的感觉。剧情到最后摄影轨道如同火车轨道一样没有终点的时候,就像电影与生活也一样没有尽头。
在森林邊緣散步、說話;兩兩交談的對象不斷形成和拆解;群演紛紛舉起手機拍下窗外的自殺場景,如此虛假以至於我們很快便得知一起的虛構屬性...這一切便可以構成電影本身,這部電影又可以簡單地在十二天內拍成。同時,杜皮約又試圖蹩腳又膚淺地插入一串熱點議題,一些不甚恰當甚至令人不適的笑料,讓人懷疑是否確實是一部AI電影
从不可思议到《扬妮克》再到如今,想必过去那个思绪无限纷飞的杜皮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藉由某个(或两三个)生活感悟去来回反复研讨的全新创作模式,再也看不到他那些典型的结构诡计和抽象笑话对于世界影坛无疑是一大损失,但好在他的确是一位有在跟着时代去做改变的创作者,适合在若干年后直接夺得终身成就奖。
反省下是不是我自己笑点太低了😂真的觉得蛮好笑哈哈哈哈哈,昆汀一定要多拍,我的欢乐靠你了
杜皮约再创高峰。这次不玩弄打碎镜头逻辑的拼贴游戏,专注于表演这一由演员自身生产的概念,一项最接近“真实”本源的生成机制,具有比视听媒体的欺骗性更为深刻的虚假性;镜头之外是否仍在继续表演?或者说,是我们在无尽的隐形摄像头下进行永不停歇的表演?一如模拟人生的三维游戏,一个属于当代的沉浸式电子游戏人生。这样来看,本片有关“空气摄影机”和AI数据塑造真实性的思辩命题无缝联通《法兰西》《野兽》所触及的真假领域,那种在下意识的恍然中被错认成真情的、又在别扭违和中触碰到真实之镂空模样的恶心感,使得虚假性像溅射的呕吐物般洒落到所有时刻。正如蕾雅那张秒切哭泣状态(或是瞬时惊恐发作)的脸庞,我们总是难以识别她面部表情到底由何生成又为何反应,因为AI塑造了平均庸常的表面象征,而此象征又使表演重塑她肉身
电影叙事学的进一步探索,meta-narration 乃至 hyper-narration,并在其中夹杂导演的各种议论,对电影的对世界的对人生的。。。
好无聊的片子,巴拉巴拉没完没了,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依旧是昆汀擅长的“小品式”电影风格,场景简单,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电影的很多内容都是靠演员长镜头行走中密集的台词对白输出,对于习惯了慢节奏电影观众来说,也的确是一大考验。其实在这部看似有些无聊的电影中,揭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在AI正在大踏步到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业是否会被AI所挟持。其实,我们在今日大数据的流量推送中已经看出了些许端倪。当AI深度参与人类的生活,所有的人情世故都附加在数据的基础上,那个时候,人,作为人存在的最后一点乐趣,可能也不再那么好玩了。所以我一直推崇让科技的脚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再慢一些,让人有着人的尊严与生活。
“味精电影”,摄入的时候真的挎叽咵叽笑🉐很爽,不光是调侃各类敏感议题,就连骂林顿嘴角抽抽这种直接的人身攻击都用上了,反正就为博君一笑无所不用其极吧。只不过除了屎尿屁,主体内容好像经不起三番四抖。也算三年以来最好的开幕片了,起码能看
多么适合作为开幕片!精致的讽刺小品,涉猎话题众多且可爱。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