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台国三版的主角差异上,韩版大叔人设,形象以及痞气演员表现的都非常好,台版在这上也做的不错,但国版人物选的。。。
很像年纪不大的街溜子,丢失了原本的大叔味道和痞味。
韩版最出彩的点是,虽然主角人生很惨,但是你能感受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爱着他。
除了女主,有些毒舌但十分关心她他的外甥女;总吵架看不上弟弟,但非常关心他的哥哥;其实在上学时就喜欢过弟弟的嫂子;天天骂男主不争气,但是和哥哥打架了还是关心弟弟是不是打赢了的患阿兹海默的爸爸;以及以前的大哥,每个人其实内心都不排斥他,并且爱着他。
尤其其中几段外甥女以及哥哥嫂子和爸爸的一些片段刻画描述,都能体现出这点。
台版则舍弃了嫂子线,并弱化了外甥女的情感,这点感觉是有点遗憾的,身边每一个人对他的细微情感的展现,才能更好的刻画出他其实不缺爱他的人。
台版的优点在于,台湾本土化做的不错,照搬剧情到台湾没有剧情中的违和感。
另外邱泽真的是大叔,但也是真的帅啊,演技也非常棒,说实话台版我其实是冲着邱泽去的哈哈哈哈。
关于国版。。。
诶真的一言难尽,首先选角就选错,味道少一半。
整个故事拍的极其不流畅,感觉本土化做的也不太行,而且时间设定在90年代吧好像?
脱离感极强。
然后人物间的感情描写不够深刻,无法让人带入,并且里面一些人的描写喧宾夺主了。
然后男主要回钱后,还给了段以前大哥被查,然后绳之以法坐牢15年的字幕。。。
我无fuck可说。
这个电影女主中间说自己的梦想是用来穿针引线的,韩版是炸鸡店(服了,韩国人逃不掉的想开炸鸡店梦想),台湾是奶茶店(不愧是奶茶发祥之地),国版则是。。。
没有!
是去远方,虚无缥缈的东西,中间男主提了一句开个砂锅店还是什么,这还是男主提的,不是女主梦想。
韩台版本男女主之间的羁绊和感情是能清楚感受到的,国版感受不到,女主全程都是清冷生人勿进的感觉,只觉得她对男主只有感动没有爱情。
看的话建议大家看韩台版,国版。。。
别找不愉快了。
而且还出了2,而且还是包贝尔主演。
诶,这种电影的这种结局拍2的目的是什么?
放下助人情结,想看的多看点吧。
《东北恋哥》这个题目就让我楞了半天,人家叫“恋歌”我能理解,你这个“恋哥”,意思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就感觉很奇怪啊。
我一直想不通,包贝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资源,一直能够做男主,坦白说他的演技真心不在线。
这电影里也是一样,于铁的本质是个善良的混混,那必须要有混混的行为习惯,追姑娘的时候,看不到他那种混混的霸道。
我认识的混混,虽然本质上对人不错,可他不论如何都不会对一个姑娘像包贝尔饰演的于铁这般模样,这是完全没有体验生活啊。
从故事上而言,没有真正让人觉得入戏,而是一只停留在那种表面化的故事情节。
演员努力在哭,但就是氛围还没有到啊,尬!
哥哥一直不肯原谅整天打打杀杀混街头的街溜子弟弟。
弟弟出狱后不久病死了。
弟弟刚死,哥哥和嫂子在发廊忙活。
絮叨着关于丧葬费和送还红包的事。
快递到了,一个长条纸箱。
俩人纳闷。
看寄信人,是弟弟。
应该是弟弟在死前,订购的,才寄到。
打开后,发现是发廊的旋转灯箱。
弟弟虽然暴躁鲁莽,但心很细。
原剧情处理:哥哥和嫂子打开快递箱。
怔了半晌。
嫂子开始哭。
哥哥也哭得一塌糊涂。
口里念叨着:我没有弟弟了。。。。。。
如果是我处理:哥哥和嫂子打开快递箱,怔住。
嫂子捂嘴哭。
哥哥念叨了一句:这SB......然后眼泪流出。
继续收拾灯箱。
电影开始以为自己看不下去,打架,赌博,再演一个小混混的生活么?
镜头下的1998年,那时侯的自己初中还没有毕业,随着故事情节自己也被带动到那个年代…… 青春期对爱情的懵懂,一见钟情!
为了自己喜欢的人,做一切对她好的事情,有点像哈巴狗一样:她父亲的赌债不要了,他来还,条件就是答应当他一个月的恋人,交往一个月,每天陪他两个小时。
话说这个于铁还是很自信的,觉得一个月足已让佳丽喜欢上他么?
签字按手印,条件置换的“恋爱”应该说是单恋的追求女主的故事开始了……带她去他的圈子,和于铁的狐朋狗友喝酒吃串串,大男子主义的让“女友”在朋友面前给他包头蒜,这还是电影最后如愿的~电影前半部分都是乐儿:去游戏厅,每天去她单位给她买饭,他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爱的方式当初佳丽是看不上的,即便于铁默默地为他父亲交着医疗费,为她父亲做他给他父亲都没做过的事换上干净的衣服,给他讲故事……当佳丽提出不演了,想想可能她也是在利用于铁。
因为于铁再次去医院他父亲去世了.他们的俩个人的状态的确在一个层次吧,圈子不一样,一个邮局的正式员工,一个社会上的混子,可他心里最底层流露出的善良和作为一个男人最值得爱的那份担当和依靠在佳丽父亲去世时候,于铁要求换个大一点的葬礼追悼堂,工作人员的“就你们两个人,没必要!
”下个镜头就是:他圈子的朋友都来了,这一刹那才真正触碰了佳丽的心吧,在失去至亲后,女人最脆弱的时候,心却被这个热血男儿于铁有情有义的男人温暖着,叫人怎能不感动?
这之后才开始恋爱……
电影在开始一次于铁打架流鼻血,就暗示着不祥的预感,结果还真是:脑瘤!
在一个人在热恋中知道自己比他(她)会提前离开的时候,真的是不想拖累对方,只想给他(她)最好的回忆吗?
后面在于铁和他父亲吃面的那个场景,他说自己差点就结婚了,再切换到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后回到家一一跟家人道别的情景,好伤感,自己把一切情绪都藏在心里,感动的人都可以看出,多么的不舍,可是在他从监狱出来,他哥哥的做法,觉得他哥哥当初是看不上这个弟弟的,在一个人最难的时候,如果家人都没人能帮一把,心里的绝望,只有自己经过才体会得到,即便自己身患绝症还想着给家人争取到更多的保障,去找那个害他入狱的混子,甚至下跪,看到那段眼泪是不断的……片尾也是满满的感动,那个日历拿出来,于铁和他父亲的对话,看着他父亲似有似无的听着于铁的嘱托,后面他真的在做他儿子嘱咐的事情,再想想他父亲老年健忘,总想起老伴爱吃的那个粘包,折射出于铁和他父亲是一样的重情钟情,即便老伴走了,还是在想念中,可见他们父子对待感情的忠诚都一样,随根儿了!
现实生活中,能遇见这样的男人就深爱吧!
对自己说:十年婚姻,一直处于付出那个位置的你,有人却从一开始就欺骗你,过了十年……人生真的不要贪图一点小利,而无视婚姻,假离变成真离!
世间万事不离因果!
之前的感情如果伤的不止一点,请你及时止损!
时间足可以让你大彻大悟,生活给了你疼,也必会让你尝到甜的!
如果路过的你,还是个未结婚的的朋友,要选个三观一致的人哈,多听身边过来人的建议!
不管有钱没钱,人品要正!
其实演的都还可以,作为翻拍也算及格,就是宝贝儿不够阳刚一些,少了那点雄性荷尔蒙,比至少市面上90%的国产片要好。
女主颜值真高,哈哈。。。。。。。。。。。。。。。。。。。。。。。。。。。。。。。。。。。。。。
140个字打不到了。。。
不想打了。。。。。。。。。。。。。。。。。。。。。。。。。。。。。。。。。。。。。。。。。。。。。。。。。。。。。。。。
这个电影太好了 ,近段时间的网剧(包括不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多数都一般,尤其是东北地域的,但这样的片不好拍,看似简单的情节,其实是跳出目前的评判观点,简单到直击人心,跳出好坏,居高临下的看待那些有成见的观点。
关于说翻拍啥的,我承认没看过,但不影响观看(告诉你是翻拍,会导致用有色眼镜看待),分低了,难道还是网络洗脑!
@包贝尔@东北恋哥
耐着性子,写个影评吧!
包贝尔主演的东北恋歌,最近比较火,口碑也很不错,一小时四十分的内容不长也不算短,朋友倾情推荐,今天终于抽时间看完了。
奔着感动去的,到最后才觉得感动,感动于于铁的全方位情感,刚开始包贝尔的出镜跟平日他的影视形象多少还是有些出戏,也跟我从其他文学作品里认知的街头黑社会得形象稍稍的差了那么点感觉,更像是学生时代的校园混混。
挺爷们的一个人就是心软,注定了于铁最终必将悲剧收场!
既然主线是爱情,就来聊聊于铁的爱情。
混于市井,游走于一些借高利贷的赌徒打之间,当他看见金佳丽的那一刻,一眼便沦陷了,于是于铁便对她展开了一系列的老套的爱情攻势,最终经历种种,金佳丽和于铁终于躺在一张床上,于铁这个嘿嘿的笑容总感觉那么似曾相识,觉得他满足。
他幸福的慢慢的絮絮叨叨的聊着两个屁的意思是什么,是我特别特别的爱你。
两个人畅想着一起远游,于铁说你:你把我揣到兜里吧,这大概是他此刻最美好的愿望了。
于铁至少有三次对金佳丽说我爱你,金佳丽从面无表情的说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到后来她也只是报以一个复杂的笑容,并无半点回应。
而金佳丽只有在于铁弥留之际告诉他,我也爱你,窃以为,像金佳丽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爱上于铁,更多的只是因为感动,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她需要一个如此爱他的人,包括后来她读书给于铁,她给于铁交住院费,都呼应于铁当时对她的好,是她对于铁的一种回报吧。
最后金佳丽靠在于铁的怀里,听他交待后事,于铁说,你别委屈了自己,委屈了自己就是委屈了我。
他肯定想自己捧在手心上的人,不舍得她受一点点委屈。
一个人一生都应该有这样一次为了爱一个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忘记了自己。
此刻于铁应该是满足的,最后金佳丽手上的戒指,我理解她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于铁知道自己病了,是不是他们决定结婚以后,于铁钱包里那张飘落的哈市到广南的火车票说明他真的决定要走了,不再参与要债的工作,而后来又去投资二条,应该是想给金佳丽留一部分钱,当他投资失败,带着满身的血迹来到金的身边,对她说了好多绝情的话以后,就被抓起来了。
于铁从监狱里出来,我才觉得他更像一个混黑社会的,表情拿捏的很到位,也许是为了体现于铁为了所爱的人奋不顾身情感。
最后他给二条下跪,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我私心还是希望他和金能平平静静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如果这样,也就违背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因为悲情,所以感动。
电影里还有好多演员情感都很到位,例如于铁的父亲、哥哥、嫂子、尤其是小侄女,让于铁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也更是因为对这样的性格更注定了他悲情的结局,当然也有很多不符合时代背景的内容,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部作品。
八零后看着想起了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要账的街溜子就这样,还是很接地气,痞里痞气看着意气风发,小包确实颠覆了我对他演技新认知!
主要里面的配角个个演技爆棚!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个人喜欢包贝尔上半部的演技,这种痞气演的很真,很多人都说盗版抄袭,我不这么认为,故事是一个故事讲的人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
《东北恋哥》的观后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如果只作为一部单纯的影视娱乐产品来看《东》可能不差,有笑点有泪点;可如果以女性视角去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很让人心理不适。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景,我真的只想对女性朋友们大喊:快跑!!
这不是爱情!
《东》这部作品翻拍自2017年台湾电影《当男人恋爱时》,可以说是相当忠实了“原作”,而《东》的主创人员也许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又是翻拍自2014年的韩国电影《当男人恋爱时》。
为了更好的比对,我也去看了台版和韩版。
我想搞明白2014年这个最初的原版为什么没有引起不适反而还收获了大量好评。
观影之后我个人的感受是:除了主演黄政民的表演和演员本身个人魅力弱化了“不浪混混”人设(韩版演员阵容强大,随便一个配角都是熟面孔的演技派,自然也带动流量,从侧面在观众心理上建立更多好感);更重要的是原版的叙事手法(在正序叙事中插入回忆,更为明确的为观众阐释了主人公转变的起因和心理过程)极大的弱化和规避了这个人物的负面形象,最终将人物修正为一个浪子回头自我救赎的悲剧正面形象,强调和突出人物身上“善良”这个闪光点并以悲剧的戏剧冲突烘托,最终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可以说是相当聪明和讨巧的方法。
可反观《东》,成也忠实2014年“原作”,败也忠实。
随着剧情的推动迫使观众不得不更多将关注点放在男主那些看似“笨拙的,善良的浪漫”上,可这些行为但凡放在现实生活中那都叫做骚扰!
威胁!
违法!
剧中女主的心理变化真可谓是情感PUA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科书一般的展示。
而这种不友好的观影感受更是在影片结尾冲到了顶点,姑娘被迫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要给人家“善意的”配一个爹?!
伺候你一个还不够,你死后还要跟你家消耗?!
儿媳妇这个称呼真的大可不必了,我只想说求求了,放过这个可怜的姑娘吧!!
三部电影过后,我不由的感叹叙事手法对人心理的影响,一点点的变化都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
从2014到2017,再到2021,这个题材拍了三遍,不论影片成功与否还是希望这种价值观的输出还是别再出现了。
补充:韩原版人物的性格统一,一直都是个有良心的混混,重点在混混(混混的处事手法对人对事对感情,没有卑微更像是没有教养的儿童似的天真和冲动)。
并且“良心”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各种细节中体现的(多为侧面描写并且在符合他混混人设下展现的。
比如:追债与追求的过程多是在女主工作单位外进行的,最大程度上保全女主的颜面。
)。
《东》中男主时常精分(混混气息很模糊,时不时展现出卑微这种情绪,可能是为了表现这个人物的纯情,可惜太留于表面);强烈的男性视角看待感情,极强的自我感动(可以说《东》将“好女怕缠男”这句话达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使想要在现实中实现这句话,第一,最起码女生是不讨厌这个追求者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第二,追求者的“缠”不是真的纠缠。
可《东》中男主天天在女主工作单位的“示好”真的可以理解为爱和合理的追求么?
我想在现实中恐怕不行。
男主在剧中对待感情持有的“有付出必有回报”的思维方式也相当的直男可怕),并且《东》中男主的“善良”全都是很直白的强行植入给观众的,而不是观众从主角的行为举止体会来的(由剧中人物口述,比如:由二条说出的“心太软”,由小弟们说出的“我这哥最仗义了”,当着女主面献血等,即便是开场第一幕的菜场追债,韩原版也是只有男主和被追债人的二人对手戏,而不是像翻拍中的在大庭广众下的“表演”)。
其次比较两剧,《东》中女主的存在感极低,没有鲜明的情绪表达(可能是被要求演绎一个冰山美人)可这种设置非常不合情理,在所谓追求的过程中女主仅有的那些表演(大部分时间只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实在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转变,无法为后期想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情打下坚实基础。
最重要的是剧中关于减轻债务的偿还方式在原版中是由女主提出的,包括:一起吃饭,聊天,甚至是肉偿(这个韩原版中的肉偿依旧是符合混混的处事讨债方式的,此时女主的屈服依旧是不带任何恋爱情感的,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碍于国内的审核制度删改可以理解,但《东》中改编为由男主提出“假处对象”而且是当着女主众多同事的面上提出这种抵偿方式就有些变相威胁和猥琐的意味)。
最后再吐槽一下电影的海报,四个男人,就连出场不多的被追债人都能在海报中占有一席之位,男主更是放大比例占据C位。
这不是翻拍的爱情故事么?
又不是翻拍《东北古惑仔》,那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呢?
加之海报上大大的《东北恋哥》的标题和“日久见哥心”的宣传语,充斥着浓烈的自恋气息。
说到底这就是一部以男性视角揣摩所谓“爱情”的电影,自大自恋自我感动的潜意识充斥在这部电影里。
当然韩原版本身也具有这些糟粕,但精心的剧本打磨,巧妙的叙事手法,演员演技发挥等将这个糟粕故事修正了,虽然《东》中演员也是用心揣摩人物并表现了不差的演技,可奈何整个电影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并在糟粕中又加入了一些不友好的原创桥段,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电影最后,金佳丽无名指戴着戒指,证明这辈子她认定自己就是于铁的人了。
人啊,这辈子一旦有个人走进心里,就很难忘掉了。
电影剧情可能是虚构的,我们的经历却是真实的。
——网易云网友“yi迟暮”
片尾金佳丽给于铁扫墓,右手无名指戴着戒指现在,一个动不动就离婚的年代、一个可以为了多买一套房子而消灭结婚证“符号意义”的时代、一个可以作形式夫妻的年代。
向往于铁和金佳丽的爱情的人究竟还有多少?
“你们”又拆散了多少对于铁和金佳丽?
你们是否嘲笑着《东北恋歌》,拿着敲着“作废章”的结婚证与“新购入”的房产证的时候,是否发自内心地骂了句“我们”:“相信爱情?
傻子!
”影片开头的金佳丽一脸冷漠,就像《冷漠的人》中的人那般“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
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
”好在于铁将其“化开”,不在让其成为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所形塑的人物那般失去“爱”的能力,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位金佳丽不为庸常生活而厌倦、无法行动而痛苦、或不试图探求真情实感。
冷漠的人7.5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2021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直以来,人们老纠结关于先走的人痛苦还是后走的人痛苦的问题,直到今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答案:应该后走的人才痛苦,那我想我以后还是先走吧。
我也曾幻想过,多么想几十年后我的墓碑前,有人能这么挂念我,也算是值了。
因为我想我可以做到于铁那样,我承诺我能做到,而且是一个不被“现代社会异化”的人应该、也必须能做到的。
查了下资料,右手无名指戴戒指代表热恋。
尽管于铁离开二十年了,金佳丽还和“出远门”的于铁热恋着,真替于铁感到欣慰。
好在悲剧的结尾还带着一点温暖,也好在那张1998年12月的日历还在,重新粘逢了起来。
墓碑前,两瓶哈尔滨啤酒、一盘烤串、还有几拨蒜,二十年后,还是那个金佳丽给他扒蒜。
我也曾无数次想着,我要作那个躺在石板里的人,我也能够做到未来我的爱人对我说:“老头子,这辈子干得还不错,下辈子还跟你。
”大家要知道,一个男人的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开多好车、住多大房,也不是人家评判我们职业标准那样是否评上了副教授、是否拿到了国家课题、是否能当上副院长。
一个男人真正的成功在于,把家庭运作好,哪怕是两个人的小家庭。
来自“她”的褒奖,胜过多少金钱和奖状。
预告片中有一个片段不得不让我感到惊悚,就是片尾插叙于铁交代后事那段。
北方人常说:“滚蛋饺子落地面。
”于铁回家在父亲面前吃着面,心里还是惦记着金佳丽,他用极为平淡的语气与口吻说出了把我强大内心击得粉碎的一句话:“我差一点就结婚了,就差一点儿。
”仔细观察,他吃的是香肠面,他还补充道:“这事TMD被我搞砸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片段,我实在没忍住。
因为爱吃香肠面的人,想必都经历过这个片段。
有时候想想,如果人这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该多好啊。
金佳丽还记得那句“吃串不配蒜,滋味少一半。
”金佳丽默不作声,于铁唠唠叨叨,看似极度不般配的人,最后在所有人看来都是那么的般配。
片中,在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前广场的长椅上,两个人隔着各自的绒线手套握在一起的时候,那是整部片子最美最美的画面,胜过阳明滩大桥下白雪皑皑的长椅画。
如果你们觉得并不是,那又为何在影片的一开始,金佳丽的司机将车停在了索菲亚广场口。
我还记得,保加利亚的首都也叫索菲亚,这座城市得名于公主的爱情传说,也许哈尔滨的索菲亚就是于铁与金佳丽的爱情的见证物吧。
索菲亚大教堂的广场长椅上,金佳丽牵起于铁的手
阳明滩大桥下的长椅上,金佳丽依偎着重病的于铁于铁是个铁汉,但也柔情,他观察仔细、内心细腻。
于铁没有忘了金佳丽的大海,没有忘记于钢理发店外的barber pole,爸爸的钙片和娜娜的随身听。
关于金佳丽的大海,我有自己的理解:她在床位挂着一张大海的照片,她向往的不只是南方的大海,也不是于铁在她心中是片大海。
我回想起德彪西的《大海(LA MER Ⅰ)》(交响曲),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金佳丽家中卧室的《大海》德彪西将《大海》分为三个乐章,《在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和海的对话》,就像爱情发展的模样。
当我们看着金佳丽家的《大海》并听着德彪西的《大海》的时候,是否想起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La Mer, Prelude to an Afternoon of 9.2Claude Debussy / 1993德彪西的《大海》
翻拍的韩版,还行吧!
网大绝对顶流。虽然故事套,但完成度很好。院线电影标准也中上。我弱弱问一句,豆瓣怎么了?
东北人看着有点怀旧,翻拍《当男人恋爱时》
去世后给大哥发廊订了个灯牌确实泪目了。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
女主很漂亮,包贝尔演的还是不错的。
嗯女主挑的还可以有黄哥在前我看包贝尔也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里面最感人的部分,应该是亲情。
故事是个好故事,还是翻拍韩国的,整个电影拍摄和剪辑节奏和叙事镜头及节奏拍的稀烂,演技倒是都还行_不行,看完很生气,拍的稀碎,这是什么玩意
本土化处理的挺不错了,但是包贝尔实在是没有黄政民那个劲儿。
看到豆瓣上很多人骂本片,我能理解——毕竟有韩版珠玉在前,这不过是部仿作。而且,包贝尔也不可能好过黄政民。但如果说这是一部烂片,我不认同。因为原版的影片框架,已经保证了剧作的基本素质。在电影“本土化”层面,也做到了足够“东北”。演员的表演,更是有诸多动人之处。作为一个东北人,观影时我甚至没意识到这是部“舶来电影”——因为男主角对未婚妻和家人表达爱的所有方式,完全符合负责任的东北男人价值观——有爱,无声付出;有事,自己扛下。包贝尔演得很好。其实不演喜剧时的他,是个非常优秀和努力的演员——只是,他始终没树立好属于自己的定位。女主角乍看没有味道,后面却越看越舒服。乔杉的表演,也有点睛的妙处。总之,这是部一定合格、甚至有些动人的电影——该被鼓励,而不是被苛责。
觉得还行啊,故事挺流畅的,然后才发现是翻拍,有一说一,这女主好看是好看,演技真不行
没看过原版。不带逻辑去看,挺感人的。演技比想象中的好。3.5
没那么难看。
很接地气,虽然还没时间看韩国版,但这部翻拍的真不错
立意有点问题
两人之间互生情愫,结局揪心的情感纠葛故事,在共处的历程中,勇敢保护所爱的人,担当起亲人的责任,爱情就是生死相守,虽然只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永远没办法让心爱的人开心幸福,恋爱中的男女更加珍惜彼此。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黑这部片子.电影动不动就跟韩国的比.为啥要比?故事前期有很多不合理.但是从包贝尔去世以后很多情节真的很感人,已经很好了,希望以后包贝尔可以多找点投资,精雕细琢一下会变的更好!加油
照抄都不及格
该片豆瓣评分4.6,网友们是对包贝尔有多大恶意。如果没看过《当男人恋爱时》,我给它打5星,不是它真值,挑问题谁都会,解决问题你会吗?让你翻拍《当男人恋爱时》,你怎么拍?《东北恋哥》给出了解决方案:首先为迎合市场它把故事背景放在东北,用地域环境再造笑点,为取悦观众,它把男主的亲情线重新做(这是原IP没有做到位的)笑点、泪点兼顾,此外又新添加了男主成全了女主的结尾。当然要是和原IP比起来,它确实拉胯,原IP人物塑造扎实、故事情感线条粗犷但情感浓烈,极具电影气质。我想说的是《东北恋哥》是网络电影,受众审美没那么高,很多人拿出学院派高姿态,动不动就乱批一通,就你能?